土耳其

        深秋时节,当土耳其南部地区的枪炮声正酣时,我带着好奇心来到了土耳其。近期,土耳其局势似乎更加动荡,尤其是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地区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中东局势进一步失控。这几十年来,中东一直是水深火热的区域,宗教及政治因素,领土纷争和国家利益等等,最悲催的无疑是叙利亚的库尔德人。美国政府的抛弃,叙利亚国内武装势力的围剿,土耳其的进攻,让库尔德人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其实这些因素并不影响在土耳其的旅行,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伊斯兰教国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东南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所以东南部会比较危险。但是土耳其大多数的旅游景点集中在西部,只要"暂勿前往土耳其东南部地区"就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

    当然也有遗憾,向往已久的土耳其东部地区的哥贝克力遗址,因为距离叙利亚边境不远,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了!这片石阵建于公元前12000年以前,比英国的巨石阵早6500年,比埃及金字塔早8000年,它是世界最早的祭拜神殿,也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起源地。也就是说世界上第一粒小麦就在这里起源,甚至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圣经内的伊甸园实际就是在这个地方。

      哥贝克力巨石阵颠覆着人们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星星之下不止蓝色和浪漫,土耳其被称为“文明的摇篮”,这里有人类千年文明的遗迹,也是曾经“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从新疆往西一直到伊斯坦布尔的这片广阔区域,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大戏,数不清的英雄豪杰,道不尽的历史沧桑。

      早在许多年前,我曾听说过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的一句临终遗言:“我终归于尘土,而共和国却将永存。”凯末尔领导土耳其15年,身后给土耳其留下了一只精锐强大的军队,一个根除了专制的共和国,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一个崭新的土耳其民族。因为这位传奇色彩的领导者,让我对土耳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伊斯坦布尔

        凌晨二点由成都双流机场起飞后,喝了杯红酒后就昏昏沉沉的睡着了。经过九个小时的飞行,于北京时间上午12点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此时的伊斯坦布尔天色微明,才刚刚从沉睡中醒来。土耳其首都安卡拉时间早上7点钟,比北京时间慢5小时。

      伊斯坦布尔机场是欧洲最大的国际机场,投入运行已经整整一年了,每天有2000架飞机通过机场,由250多家航空公司抵达350多个目的地。该机场的面积超过7600万平方米,正在加紧施工的免税购物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免税购物中心。机场基础设施齐全,通畅宽大的通道足足走了十几分钟。快到出口的时候,有一处货币兑换点,大家都挤上去兑换美元或是新土耳其里拉。今日1里拉等于1.22人民币。

      在机场洗手间匆匆洗漱了一下,出了机场跟着导游乘坐一辆大巴车。这时我们的土耳其导游上了车,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与大家交流。她的名字很长,中文名字叫“爱莲”什么的。她让我们称她为“小爱”。“小爱”今年二十九岁,但体重却在一百五六十斤左右。她抽着烟,不以为然地说,在土耳其以肥为美。在他们看来只有身体丰满健康,才能多多繁衍后代。她的婆婆非常喜欢她。她不仅能生儿子,还能干家务活。

      用了大约四五十分钟的车程就到了市区。大街小巷都挂满土耳其的国旗和凯末尔的画像,马路两边民宅的窗台和阳台上也悬挂着红色的星月旗。我感觉到他们民众的国家意识还是非常强的。今天是土耳其的国庆日。1919年,土耳其击退外国侵略者,1923年10月29日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

      伊斯坦布尔的气温在13度至21度之间,典型的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沿途风光秀丽,许多名胜古迹若隐若现,还有不时从丛林中显现出来的清真寺和直插云天的宣礼塔。一路上都能看到围着黑色头巾的伊斯兰妇女,还有披着金色头发的欧洲女子,独特的风情令人耳目一新。这里绝对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混血气息。“小爱”告诉我们,伊斯兰教的女子除了礼拜平时也会将自己的头用围巾包裹起来,但作为相对开放的土耳其,很多女孩子都是不包头的,而且土耳其也不鼓励女子从头到脚都包裹成一个颜色。如果在大街上看到那种从头到脚都包成一个颜色的,她99%不是土耳其人,而是其他更加保守的伊斯兰国女子,而且根据她们从头到脚包裹的颜色深浅也能看出保守的程度,全身包裹的颜色越深就表明越保守,一身黑是最保守的……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扼黑海门户,处在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伊斯坦布尔历史上曾名为君士坦丁堡,面临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城区分两部分,地跨欧亚两洲。公元330年罗马帝国的皇帝君士坦丁把首部定在这里,并把城名改为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分裂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1453年又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港口和工业、贸易及文化中心。如今,伊斯坦布尔已经发展成为1500多万人的城市,世界城市排名发布,伊斯坦布尔进入世界一线城市行列。西方国家曾经对世界上所有城市做了一个评定,选出了世界十大古都,其中中国的长安和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上榜。

      在车上打开地图,整个伊斯坦布尔城区被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金角湾这几大片水域切成三大块:海峡西岸属欧洲,东岸则属亚洲,一半是老城区,一半是新城区。老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我们的旅行是从老城区开始的。

      老城区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上,几乎集中了市区的许多重要的古迹,包括托普卡帕皇宫、圣索菲亚教堂、蓝色清真寺、 古跑马场等,一个奥斯曼帝国时代的轮廓清晰可见。附近的集市和小吃店林立,出入的几乎都是本地的贫民百姓。我们步行穿过街市。第一站是蓝色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周围有6座宣礼尖塔,大约高度在四五十米,直入苍穹,在阳光照耀下给人的视觉带来极大的冲击。这是一座举世无双的6座宣礼尖塔的清真寺。蓝色清真寺是1616年建成的,寺名源于伊兹尼尔克蓝瓷砖在阳光下散发出来的色彩。游客进入大殿前必须脱鞋。蓝色清真寺在伊斯兰教徒中的地位极高,是他们礼拜的重要场所。游客参观也要遵守当地的习俗,女人除了脸,身体其他部位都不能暴露在外,进门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发蓝色的头巾或围巾。寺内的大殿宏伟壮观,可容纳三四千人同时做礼拜。殿内4座巨大的大理石圆柱支撑着直径为二十多米的中央大圆穹顶。大穹顶四面各有一个直径为五六米的半圆穹顶,半穹顶外又有3个更小的半穹顶进一步将力传递到大殿外墙的柱墩上,使它的结构体系合理。蓝色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清真寺中最为壮观的建筑,它还被列为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在偌大的清真寺里,色彩缤纷,到处都充满了玫瑰色的影子。光线从教堂穹顶的几百个小窗中射入,再加上一排排圆形玻璃装饰的灯光,呈现出来的光与影交织在一起而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整座墙壁使用了土耳其瓷器名镇烧制的蓝彩釉贴瓷,以白色为底,拼成了各种花纹图案:有爬在绿色花枝上的荷兰石竹、风信子、蓝色和柿红色的玫瑰;有白花钵中下垂的郁金香和麦穗;还有缠绕在格架上的灰色柏树枝和蔓藤叶子等,使得整个清真寺内部都充满了蓝色。殿内地面铺满了精美的紫红色的土耳其地毯,踩起来感觉又软又实,据说是伊索匹亚的朝贡品。阿拉伯的书法艺术在这里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支撑着大圆穹顶的4根大理石柱上面槽纹明显,蓝底金字阿拉伯文和画在柱身上的黑底金字的阿拉伯文精美绝伦。

      在苏丹艾哈迈达广场上还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它与蓝色清真寺相距不到200米,两面10个遥相呼应的宣礼尘塔,构成了伊斯坦布尔妖娆的天际线。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式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东正教堂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廷帝国极盛时期的纪念碑。它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是拜占廷建筑的象征。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由教堂改建为清真寺的建筑。在罗马圣彼德大教堂建成以前,圣索菲亚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据说它始建于公元325年,是君士坦丁皇帝在异教徒神庙的基础上建成,后几经兴毁。公元529年,拜占廷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重新建造圣索非亚大教堂,整个工程历时7年半,于537年落成。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占领君士坦丁堡之后,进一步下令将原本是天主教堂的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直到奥斯曼帝国在20世纪初结束前,圣索菲亚教堂一直是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图腾性建筑。为了把圣索非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穆罕默德二世下令移走教堂中的祭坛、基督教圣像、遗物,用漆涂掉马赛克镶嵌画,在建筑内部建了古兰经读经台、麦加朝拜圣龛等,在周围建了4个高大的宣礼尖塔,气势恢宏。

      圣索菲亚大教堂主体为长形,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高不可攀的穹顶和气势恢宏的大理石柱子让人震撼不已!从四周窗户透过来的自然光线给幽暗的教堂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氛,仰望着穹顶上方的圣母圣子像,宗教的感召力量非常强烈。

      从蓝色清真寺到圣索非亚大教堂,一直被伟大的建筑深深吸引着,直到中午用餐时还沉浸在耀眼的宣礼尖塔和迷茫的穹顶之间。在去餐厅的路上,见到卖面包的小推车,出于好奇就用一里拉买了一个中间是空心的面包,味道非常鲜美,略有些甜味。

      在苏丹艾哈迈达广场附近的一家土耳其餐厅吃饭。土耳其菜是世界上三大菜系之一,我一走进餐厅就被五花八门的美食吸引了。就餐的顾客很多,但秩序良好,大厅中央支架的木板和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菜品和面点,还有当地盛产的苹果和桔子。苹果虽说看上去没有那么好看,而且也很小,但都不削皮,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土耳其的水果和蔬菜是不喷洒农药的。

      土耳其人吃饭时用刀、叉、勺,完全是西餐的吃法。虽说精致的西餐发源于意大利,但最早使用刀叉的是八九世纪的波斯人。这种方式传入拜占庭帝国后,又因联姻被带到了意大利,后来逐渐成为西方国家必不可少的餐具。土耳其与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没有差别,餐前先喝汤、酸奶或红茶。尽管精心做出的料理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其新鲜材料所具有的鲜美味道被巧妙地烹调出来。料理的种类非常多,有几种汤,有花色繁多的凉菜和著名的土耳其烧烤,还有肉类料理和鱼类料理等。我先来了碗红扁豆汤。里面有番茄、胡萝卜丝、辣椒、洋葱等蔬菜,还加了香料和柠檬汁。这汤开胃爽口,接下来品尝各种美味。牛、羊、鸡为其主菜,基本的烹饪方式烤、煮,经过大厨的特殊烹调,牛羊肉毫无腥味且味道独特。土耳其地道的烤肉是以片状的牛羊肉或鸡肉以大型的铁条直立串起来烤熟,再用刀削下肉片夹松脆的面饼吃,并佐以洋葱及各种蔬菜,配上酸奶或热茶便是一顿最平民化的便餐了。面包是土耳其人,乃至是地中海地区人的主食,但餐桌上也很常见,米饭里面有盐和少许调味,非常可口。只是他们的米和国内的大米不一样。形状长,口感较干较硬,但在干硬中透出中国大米没有的干香,颗颗晶莹,非常独特。烧金枪鱼很下饭,还有牛肉烧茄子也很好吃。土耳其是伊斯兰国家,公众场所不能饮高度白酒。可以饮土耳其啤酒和葡萄酒,还有土耳其特产被称为“拉克”的茴香酒。这种酒加入水后,变为乳白色,因此被叫做“狮子奶”。

      一顿可口的午餐后,我们又来到苏丹艾哈迈达广场,许多妇女和孩子,还有老人坐在花坛旁晒着太阳。有些妇女从包里取出面包吃着,并喝着带来的热茶。她们将用完的纸张和饮料瓶都丢进垃圾桶。她们中的许多人都抽着烟,样子很开心。

      许多罗马帝国的城市都有一座竞技场,君士坦丁堡作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也不例外,在蓝色清真寺旁留下了古跑马场遗迹。根据记载,昔日的跑马场长500米、宽117米,呈U字形,可容纳10万名观众。除了通常举行的赛马竞技活动之外,这里也会举行人兽斗的“娱乐”活动。如今,古跑马场是一处旅游胜地。广场上的喷泉亭、三座纪念碑以及历史遗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一探究竟。

        喷泉亭是一座奥斯曼式的建筑,是1901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二世访问奥斯曼帝国时送给苏丹的外交礼物,由君士坦丁堡最好的工匠建造。如今亭榭虽在,却已将喷泉变成了涂鸦墙。

      广场上的三座纪念碑可以说是拜占庭帝国兴盛时期的标志。最靠近喷泉亭的“君士坦丁纪念柱”,是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的丰功伟业而建的;中间的青铜蛇纹柱半截在地底下,黑黝黝的柱身上缠着三条相互盘绕的毒蛇,外形很像麻花或黑色的粗绳,可惜上面的一截已经断掉。最远处的是狄奥多西方尖碑,是拜占庭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从埃及尼罗河河畔的卡纳克神殿搬来的。方尖碑是用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至今保存完好,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纪念性建筑。

      广场依偎在金角湾上,岸边的茶馆、咖啡厅和酒吧等鳞次栉比。碧波粼粼的水面上有许多游船在游荡。乘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是在伊斯坦布尔行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花了50里拉登上了游轮,在欧亚大陆之间的博斯布鲁斯海峡泛舟两个小时,让游客们兴致高涨。成群的海鸥在码头上空飞翔,许多游客给它们散发着食物。当游船缓缓地启动,海峡两岸独特的建筑若隐若现,除了耀眼的洋葱顶和宣礼尖塔,还有典型的欧洲风格的红顶民居。游轮沿着海湾北上,左手边是欧洲海岸,右边是亚洲海岸,两岸的城堡、皇宫和别墅等建筑一一呈现出来。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无论是巍峨的清真寺,还是斑驳的古堡残垣都让人伫目相对,铭刻着欧亚文明的印记。博斯普鲁斯海峡的特殊意义在于欧洲和亚洲的分界,这也令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上唯一地跨两个大洲的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黑海沿岸国家出外海的第一道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远处的欧亚大桥将欧洲和亚洲的距离拉近,让人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游船距离码头越远,海水更蓝,波浪也更大,海鸥们追逐着游船贴着水面飞翔。水面上不时能看到数不清的水母,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这说明金海湾的水质很好。快到黑海时,游轮掉头往回走。

        傍晚时分回到下榻的酒店后,顾不上吃饭,又来到喧闹的金角湾,在欧亚大陆桥上漫步。桥上不同肤色的人汇聚于此,还有一些当地的居民在桥上钓鱼,架着长长的海杆,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休闲的气息。海湾上霞光满天,映照着金角湾。我坐在大桥下的一家咖啡店品尝着2里拉一杯的红茶。土耳其人很讲究,喝茶时都配有精美的托盘,放有方糖和小勺,供客人使用。水晶质地的红茶杯一般都在高档餐厅内摆放,最大众化的是玻璃质地的茶杯,茶杯圆润,小巧玲珑。土耳其是茶叶消费的重要国家,尤其是红茶无处不在,喝茶几乎是男女老少的生活习惯。托盘分很多种,做工讲究的都镀金刻细花。面对恬静的海湾,还有余晖中的索菲亚大教堂,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特洛伊古城

        在伊斯坦布尔依依不舍地度过了两天后,第三天早上向着爱琴海出发了。今天要去恰纳卡莱和艾瓦勒克。我们先是在欧洲境内的海岸上前行,蓝蓝的天空,一路上都是丘陵地带,除了海湾和欧式风格的别墅,基本上都是大片的耕地。冬麦已经冒出绿芽,一直蔓延到天边。遇到村落和集镇时,都会有大小不一的伊斯兰教堂和耸立的宣礼尖塔。途经马尔马拉海,海水平静。这是世界上最小的内海。它与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合称土耳其海峡。恰纳卡莱在达达尼尔海峡边上,属于亚洲,中间需要乘坐轮渡穿越达达尼尔海峡。我们的大巴车很顺利地开上了达达尼尔海峡的渡轮。听“小爱”说,旅游旺季时,有时等待轮渡的车队,会排出十几公里,要等上半天才能渡过海峡。渡轮启动后,有很多海鸥跟在渡轮周围,等待游客给它们喂食。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故又称黑海海峡。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全长345公里。整个海峡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个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而恰纳卡莱正处于达达尼尔海峡的东岸。海水碧蓝,波浪起伏不断,不远处的鲸鱼在水中嬉戏。横渡达达尼尔海峡只用了25分钟到达对岸。十一点多来到恰纳卡莱市,在这里用午餐。这里是恰纳卡莱省省会,位于达达尼尔海峡最窄地段东岸,距古代特洛伊遗址最近的现代城市。这里17世纪后因为其精细的陶器生产而闻名。现在也是土耳其最大的鱼罐头制造中心。

      午餐后,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来到特洛伊古城遗址。特洛伊位于恰纳卡莱南部,北面是爱琴海。走进特洛伊古城,迎面是一匹巨型的木马。导游说,这就是仿制版本的特洛伊木马,建造于1975年,用希腊神话中伊达山的松树做成。木马大约有两层楼房那么高,木马肚子底下有个木梯,我们顺着木梯登上巨马。木马的内部是空的,从二楼窗户能够看到周围茂密的树木和散落在灌木丛中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在木马周围拍照的游人很多,据说2004年的好莱坞大片《特洛伊》的道具,就是依据这匹马仿制的,如今道具被放置在恰纳卡莱海滨的步行街上。

      我们沿着木质栈道进入特洛伊古城遗址参观。跃入眼帘的几乎都是一片废墟,只有分布零散的石垛和古建筑的基础,没有一个完整的城池。在深达30米的地层中,发掘出土了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00年、分属9个掩埋层的特洛城遗址,找到了公元40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雅典娜神庙以及议事厅、市场和剧场的遗迹等等。与我在国内见过的石峁遗址很相似,支离破碎,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想象,在断壁残垣中寻找着那些曾经失落的文明。古时候特洛伊城濒临海边,但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沧海已变成一片稻田,海水则退至十几公里之外了。我小时候曾读过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讲述的就是公元前12世纪初发生的“特洛伊战争”。在我的记忆中,这似乎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但是眼前发掘出来大量的遗址就很快颠覆了以往的认知。古代欧亚大陆曾有过不少重要的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到公元前1000年初,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曾有过一个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由于亚洲西部和埃及一带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早期文化与古代西亚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联系。关于史诗《伊利亚特》所说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的传说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从过去一世纪间西方考古学家的发现看来,荷马史诗中许多描写并不完全是诗人的想象。

      古希腊传说公元前12世纪时,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访问希腊,拐走了美丽的王后海伦。为此,希腊人远征特洛伊,两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了。希腊人连攻9年不下,最后釆纳军中智囊奥德修斯的计策,将一批精兵藏于一匹巨大的木马腹内,放在城外,假装退兵。特洛伊人把木马当作战利品拖进城内。夜间,士兵从木马中悄悄出来,他们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城门,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一空,最后烧成一片灰烬,杀死所有的男人,女人卖为奴隶,财宝带回了希腊,当然还有美丽的海伦也回到了希腊。

      荷马史诗写的是公元前12世纪希腊攻打特洛伊城以及战后的故事。史诗的形成和记录,几乎经历了奴隶制形成的全过程。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就有许多歌颂战争英雄的诗歌流传,这些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又同神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增强了这次战争英雄人物的神话色彩。经过荷马的整理,至公元前8世纪和7世纪,逐渐定型成为一部宏大的战争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的时候才正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到公元前3世纪和2世纪,又经亚里山大里亚学者编订,各部为24卷。这部书的形成经历了几个世纪,掺杂了各个时代的历史因素,可以看成是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

      木马屠城的传说虽未能得到证实,但19世纪,一个名叫亨利·谢里曼(1822-1890)的德裔希腊人,却坚信特洛伊城和特洛伊战争曾真实存在过。他从小爱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对特洛伊这座失落的古城非常着迷,并立志尽其一生去寻找到它。长大后,他自学掌握了徳语、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俄语、瑞典语、波兰语、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等18种语言。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和1861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谢里曼通过做军火生意获得了巨额利润,就手持《伊利亚特》前往土耳其。凭着对荷马史诗的研究与直觉,认定靠近达达尼尔海峡的希萨尔利克小山,就是《伊利亚特》所提到的特洛伊城的位置。1871年,谢里曼得到土耳其政府的准许,雇用了120名工人正式动工开掘这座50英尺高的小山。历时2年,到1873年5月终于发掘到特洛伊最后一位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宫殿遗址和大量黄金饰物,包括3件头饰、60只耳环、6只手镯和近9000颗黄金珠子。1874年,当谢里曼将他的发掘成果公之于世时,整个西方世界都震惊了。当时有史学家甚至评价:特洛伊城的发现,其意义和价值并不逊色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此后半年,他背着土耳其政府和民众,偷偷地将整箱的古代文物运往希腊(其中一部分现存在雅典博物馆)。随着特洛伊古城的发掘和出土的珍贵文物,特洛伊古城以其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1890年,68岁的亨利·谢里曼辞世,得到国葬的礼遇,被安葬在他一直钟爱的希腊。在发掘现场至今还挂着穿着大衣的谢里曼和他那戴着黄金珠宝的妻子索菲亚的照片。

      当然,谢里曼的发现还是不能完全掲开特洛伊战争的历史迷雾。一些学者认为,当时特洛伊并没有出现文字,没有为后世留下一丝半点儿的记录。所以,在希萨尔利克发现历史遗迹,不能表明它就是特洛伊,更说明不了曾经发生过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古城遗址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对外开放展览,成为土耳其国家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招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无论说什么,特洛伊战争和眼前的这些遗址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远的。

      下午参观完特洛伊古城,大巴车又行驶了一个多小时,傍晚来到巴勒克埃西尔省的艾瓦勒克群岛,入住哈利克花园酒店。这里是土耳其著名的度假胜地,位于爱琴海东北岛屿。推开窗门,落日中有许多轮船穿梭在海面上,岸边浅水区有许多游客在游泳。说起爱琴海,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希腊,那美丽的传说和浪漫的风情让很多人神往痴迷。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海域,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但就土耳其而言,爱琴海诸岛之所以成为度假胜地,完全在于那同一片碧水。世界上太多的海湾代表着不同的美,却只有一个地方被爱涂上了艳丽的色彩,那就是眼前的爱琴海。

                                                        以弗所古城

      早餐后,迎着朝阳出发了。目的地是200多公里处的以弗所古城遗址。晚上下雨,白天晴天,天空中飘落着云彩。路边是茂密的橄榄树,一直延伸到丘陵和山地。“小爱”说,这一带除了种植大量的橄榄树,还有多家橄榄油厂。途中经过托尔巴勒,司机要在这里加油,车上的人下车在附近遛达。加油站旁边是个露天咖啡馆,过往的司机和游人都喜欢在这里吃点东西喝杯红茶。我要了杯红茶,对面坐着一位中年男子,脸上留着好看的胡须。他喝着一杯加糖的红茶,吃着一份披萨,又要了一盘腰果。他吃完了披萨,吃了一颗腰果,然后慢悠悠地抽着烟。这时旁边停下一辆白色的奔驰轿车,下来一位中年男子,他马上上前打招呼,两个人握着手。他指着桌上的腰果嘀咕了一下,然后开着他的大众轿车走了。开奔驰的中年人坐下后,他朝旁边正在收拾餐桌的小哥挥挥手,他点了餐,并吃了几颗腰果,很快小哥就用托盘端上来一杯红茶和一份卷饼。用完早点,他将剩余的腰果打包带走。

      土耳其游人很热情,在我们喝茶的时候,从车上下来几位年轻人,他们主动提出来要与我们合影留念,还摆着各种姿势。

      十一点多到达库萨达斯。这是一个依海湾而建的海滨小镇。在就餐的过程中,窗外是迷人的海岸线。透过密密麻麻的桅杆隐约可以看到远处的一个小岛,岛上有座中世纪的城堡。

      午餐后乘车沿着爱琴海边的道路,用了十几分钟就到了神往已久的以弗所。以弗所位于土耳其曾经的凯思特古河口,20世纪初被陆续发掘出土,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爱琴海边上,突然冒出一座巨大的城池遗址,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与国内同时期高昌故城的黄土色不同,皆是成堆的白色大理石,有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简直就是奇迹般地出现了!西方人将以弗所称之为土耳其的庞贝。在城市规模、历史、经济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庞贝都难极其项背。早在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以弗所已有人类居住的痕迹。以弗所于公元前10世纪建城,早期是古希腊城市。在古罗马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罗马帝国中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公园一世纪的时候这里的人口已达到25万,而此时,庞贝已泯灭在维苏威火山的灰烬中,以弗所城的繁华兴盛达到巅峰。

      现在这里断垣残壁随处可见,只有少数地点保留原貌。据史料记载,公元17年的一次大地震,将城市严重摧毁。后来基督教文明兴起,以弗所就逐渐被弃置,成为废墟。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地中海东部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遗址。

        从南门进入以弗所古城遗址,眼前的一大片废墟让人惊叹不已。除了参观的游人,还有许多猫在这里懒洋洋地晒着太阳,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俨然是这里的主人。

        废墟中隐藏着一座小型带屋顶的音乐厅,厅内上层装饰有红色柱状花岗岩,是古罗马达官贵族欣赏音乐和议政的场所,建于2世纪,两侧有入口,看台与舞台间有供乐团演奏的半圆形空间等设计。这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

      紧挨着音乐厅的是市政厅,建造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时市政厅曾装修过,但后来于公元4世纪末不幸被毁。厅内用黑、白大理石作装饰,每间屋里的神龛都安放有女神赭斯提雅,中庭则放着丰饶女神阿耳忒弥斯的雕像,并放置着一座燃烧的火炬。这座建筑原本是用来献给阿耳忒弥斯女神的,后来考古人员在废墟中挖出两具阿耳忒弥斯石雕,造型完好。这两尊石雕现存于塞尔丘克博物馆。

      走过市政厅是一座曼米努斯纪念碑。曼米努斯是罗马独裁将军苏拉的孙子,是一位以建设水上桥梁而闻名的建筑师。历史上以弗所人曾协助邻近的蓬蒂斯王国抵抗罗马人的入侵,蓬蒂斯战胜罗马后,却下令屠杀了以弗所城内近8万名罗马人。为纪念这一悲惨事件,曼米努斯遂建立此碑。

      曼米努斯纪念碑西侧是一条长约50米的大理石街道,这就是有名的克里特斯街。公元3世纪的时候,街道两旁已经竖立着雕刻精美的大理石柱街灯。克利特斯街道两侧的建筑保存的较为完整。街道左侧有许多精品商店,在精品商店的墙壁上仍留着明显的壁画,地面上也有马赛克装饰。在踏入克里特斯街之前,必须经过一座门。这座门现在只剩两根雕有门神的石柱,因为两位门神都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以此门称之为赫拉克勒斯之门。此门的意义在于保卫前面的市政府,也是一个地标,将市政府与一般公共设施和老百姓的房舍分离开。

      图拉真喷泉位于街道的右侧,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约12米高,前面喷泉池的造型仍清晰可辨。另外,这边还有一座哈徳良神殿,哈德良为当时的罗马皇帝。 神殿里面的雕像最值得一看,是典型科林斯式神庙的代表。内墙廊柱上有许多神话人物的雕刻,一侧属于希腊时代,另一侧刻画着亚马逊女人国的人物。内墙正面的雕刻是蛇发女妖美杜莎,取其强悍来保护此庙。

      在哈德良神庙附近是斯科拉丝蒂卡浴室,紧邻浴室的是一座公共厕所。厕所是沿着墙壁建造的,环绕着一个曾经有木制天花板的游泳池和浴室。所有的坐便都是座位式的,人坐在台面上“方便”,脚下直接踩到地面上,地面上全部采用马赛克铺设。坑位的台面采用大理石抛光的材质,坐上去显然很舒服。坐坑下面是深深的沟渠,沟渠里面始终有流水,粪便可以及时冲走。这大约是世界上最早的冲水厕所。厕所设计为L形排列的形状,坐坑之间没有隔板,便于大家如厕时交流无障碍。公共厕所是收费的,在当时只有贵族才能使用。古罗马的贵族们尽管可以在家里上厕所,但他们仍然热衷于使用公共厕所。在整个以弗所,厕所是上层社会的一种社交场所。到了冬天,通常,由奴隶先坐上去,将石板坐热了,主人才坐上去方便。方便的同时,这里成了社交平台。聪明的罗马人在排便的沟渠里设计了流水,用流水的声音来掩盖如厕排泄的声音。在厕所门口还设置了一个池塘,里面放养着青蛙,青蛙的鸣叫不绝于耳,淹没了所有的排泄声音。厕所中央有两个装满水的池子,一个池子是清水,一个池子是爱琴海的海水。清水池子里放着很多海绵棒木棍,另外一头是留给人握着的把手。排便结束后,坐在马桶上的人弯腰前伸,拿起一个海绵棒在水槽里蘸一下水,顺着马桶前面的小洞口伸到后面,用来擦拭屁股,最后在海水池子里洗净手才算结束。海水是盐水,手经过浸泡后,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使用海绵棒卫生,成本低廉,但毕竟不是一次性的,还是让人觉得不舒服。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的思路也都大同小异。几千年来,河边的人用鹅卵石擦屁股,海边的人用贝壳擦屁股,山里的人用苔藓擦屁股,城里人用陶片擦屁股……曾几何时,斗转星移,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农村插队落户时用土块擦屁股。如果是在白天,土块被太阳晒得发热,使用起来非常舒服。虽说土块没有海绵棒文雅,但却是一次性的。

      塞尔瑟斯图书馆是以弗所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位于克里特斯街和大理石街的交叉口,是一座两层楼的大理石建筑。公元2世纪,罗马的一名官员继任父亲塞尔瑟斯的职位,成为以弗所城的总督。后来为了纪念父亲,他在父亲的墓地上盖了这座壮观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当时号称小亚细亚第二大图书馆,藏书1.2万卷,曾在地中海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一日之计在于晨,图书馆面向东方,使阅览可以充分利用早晨的光线。罗马人真是聪明绝顶,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真理。虽然历经多次大火和地震,图书馆的正面大门依然挺立。门前共有16根大石柱,每根都有两人合抱那么粗。一层正面有4尊女性雕塑,据说她们分别象征美德、思想、知识和智慧。但二楼的4尊雕塑却不翼而飞,下落不明。匪夷所思的是,图书馆隔壁是一家妓院,妓院门口有个脚印,男士比较脚印大于这个标准才许进去。脚印在图书馆门前的石板路上,图书馆居然还有一个地下暗道通向妓院。估计当时男士们出门的理由非常简单:去图书馆读书!夫人们当然乐意了,自家男人肯读书是件好事呀!殊不知,读书和逛妓院两不误,这里成了男人们寻花问柳的场所。

      大理石街是以弗所的一条主要大道,是由大理石铺砌而成的,长约400米,两边都是或高或矮的残缺的石柱。站在广场较高处可以远眺整个街道,尤其是塞尔瑟斯图书馆最醒目。簇拥的石块,耸立的圆柱,在雨后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泛着迷人的色彩。

      大剧院位于大理石街的尽头,既是剧院,也是角斗场。大剧院沿着山坡而建,剧场直径约150米,可以容纳2.5万名观众,共66排。靠近舞台的大理石座位是有靠背的,供达官贵族使用,普通观众则从上方进入就坐。每当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时,全城的人都会来此观演。在罗马晚期角斗士表演也在剧场里举行。依山而建的弧形回音壁结构,有良好的视力效果,加上一些特定的传音道具,即使坐在上面座位上的人也能听清下面人的声音。我说有点拥挤,“小爱”介绍说,那时候的人普遍瘦小。大剧院建于公元前3世纪,于公元2世纪建成。剧院的建筑风格也因此融合了希腊和罗马两种风格。半圆形造型、沿山坡而建是希腊剧院的特色,不过拱圆形的大门则明显是罗马的建筑风格。

      出了大剧院就是港口大道,由此可以通往当时的港口。

      下午四点多回到库萨达斯。库萨达斯是爱琴海岛屿上久负盛誉的度假圣地,这里与希腊隔海相望。我们入住的别墅酒店坐落于爱琴海湾,大家顾不上在别墅里面享受一下,赶紧到海边,在水中浸泡了片刻,太阳开始西斜,霞光满天,在兴奋中拍了几下,太阳很快沉入海底。


                                                                  棉花堡

      早上在爱琴海边晨练,海边的空气中笼罩着一种涤荡心灵的涟漪,我遥对着海对岸的希腊发着呆。又忍不住想起了一位女孩。三十多年前,我曾参加过一位同事女儿的婚礼。他的女儿清纯可人,不施粉黛都美得让人怦然心动。我对同事说:“你女儿玲珑有致,蹙眉失魂啊!”同事笑着回答:“哈哈,你当初要是主动点,搞不好你就是我女婿喽!”前不久,我与同事的女儿有了联系,她的网名叫爱琴海。在我看来,她与爱琴海一样都是美丽的风景。她用希腊爱琴海的日落做屏幕背景,画面上的色彩非常好看,还有几分诗意。大约她的网名是去了爱琴海之后才起的。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平静的海湾。恍惚之间,我很难把她和爱琴海分开……

      当太阳的光芒一点点由金色变成绯红、玫瑰色,爱琴海如同一张巨大的银幕,整个海平面上绽放出一幕斑斓的色彩,分不清天与海的距离,绚丽多彩的画面中呈现出万马奔腾的景象,似乎还有一位清丽佳人骑着一匹飞马奔向远方……

        红日初升,成群的飞鸟从水面掠过,清风徐来的时候,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爱琴海,向土耳其西部代尼兹利市的帕慕克卡莱方向前进。

        帕慕克卡莱就是棉花堡,在土耳其境内,棉花堡的知名度几乎是家喻户晓的。

        行车途中在一家皮衣店门前停车,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进入皮衣店。这家皮衣店的规模不算太大,前厅是展示区,后厅是加工生产线。土耳其的皮革工业,已有500年的历史,是世界皮革工业发达国家之一,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世界皮革加工厂的”美称。土耳其的皮衣品质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虽然名气不如意大利,但价格实惠。

      我们在大厅里还未坐稳,皮衣秀马上就开始了。主持皮衣秀的姑娘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自我介绍了一下,她来自中国福州,到土耳其已经三四年了。紧接着就是几位帅哥靓女在T台展示皮衣秀,店里的服务人员为大家送上热腾腾的红茶。与众不同的是,店家的模特表演完后,邀请台下的团友也上台走秀。我们团队中的两男两女被邀请上台,在掌声中成了T台上的主角。他们穿上不同款式的皮衣,与金发碧眼的美女一起走台。台下的掌声不断,在笑声中结束了皮衣秀。

      这些帅哥靓女们陪着大家在大厅内欣赏皮衣,许多团友们都试穿一下,皮衣质地十分柔软。有件红色皮衣是两面穿的,两面的颜色也不一样。团里有位女士试穿了之后,感觉很不错,便当即买下了。标价是4000里拉,那位女士砍价也厉害,最后以3000里拉成交。团员中的老周看上一件黑色的皮衣,一边用手反复揉搓着皮衣,一边啧啧称道,但老先生还是舍不得掏银子。他倒是从随手携带的小包里取出一件红色的皮衣来,对那位皮衣秀的主持人说,他的女儿三年前来土耳其旅游的时候,买了这件皮衣。穿了几年后,觉得衣袖比较长,能不能给改一下。这位姑娘看了一下衣服,表示可以改,并叫来裁剪师傅。老周有些疑惑,马上问多少钱,姑娘笑着说,不要钱。那位中年裁剪师用了不到十分钟就将皮衣的袖子处理好了。临别时,他还主动邀请和老周一起合影留念。

        在一个小镇上午餐后不久,大巴车停在了代尼兹利市以北17公里处的棉花堡。棉花堡景区与耶拉波利斯古城遗址交织在一起。一眼望去,那白茫茫的一片就像“垒砌”成的城堡。其实,这里只是一座祼露地表的石灰岩山,洁白的岩石上布满粗细不同、深浅不一的“皱纹”,看起来毛茸茸的。这是因为山顶有一眼温泉,富含钙盐的泉水顺山势蜿蜒而下,长年累月,在山坡上点缀出一个个钙质小湖,把石灰岩山装扮得如堆雪砌玉。白玉般的台阶层层叠叠,冒着热气的涓涓细流汇入台阶之间,雪白的世界里弥漫在淡淡的云烟中。要进入棉花堡就必须脱鞋,赤脚行走。棉花堡是世界文化遗产,土耳其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世界奇观,规定游客必须赤脚参观,以防鞋底磨损石灰岩。对于天然泉水也进行了有步骤的保护措施,比如在原有地形上用水泥砌成一阶一阶的人工阶梯边缘,有助于泉水中的碳酸钙堆积在上面,形成人工的石灰阶地。脚下是冒着热气的温泉水,想必踩在上面很舒服。殊不知,表面上都是尖硬的皱褶,光脚踩在上面疼得受不了,甚至举步维艰,走一步都要咧一下嘴。在雪白的世界里行走,疼痛难忍的感觉慢慢消失殆尽。棉花堡呈斜坡状,左手边是一堵雪花墙壁,右手边是雪白的悬崖边缘,中间的宽度大约有三四十米,前方的风景愈来愈美。棉花堡似乎与黄龙的钙化池有点相似,一个雪白,一个色彩艳丽;棉花堡是往北走下坡路,黄龙是往南走上坡路。棉花堡走在上面小心翼翼,既要注意脚下的安全,还要左顾右盼四周的风景;黄龙走在栈道上,想快点也无能为力,海拨平均高度4000米,气喘吁吁的。

      可惜的是,棉花堡附近的温泉酒店愈来愈多,泉水量却日益减少,

      在土耳其几天的行程中,越来越觉得土耳其似乎就是一个气质优雅的女人,逐渐展现出来的是无尽的魅力。如果说伊斯坦布尔是女人的眼睛,那么棉花堡就是女人的胸怀,洁白而柔软。与棉花堡紧紧相连的耶拉波利斯遗址面积也十分巨大,已经去过以弗所,以为这座古城遗址似曾相识。在整个爱琴海乃至地中海东岸地区的古文化遗址确实大同小异,只是部分元素会有一些变化。耶拉波利斯融合了希腊、罗马、犹太以及早期基督教等文化元素,这在目前保留下来的神殿、剧场、城门、大道等遗址上就不难看出一二来。耶拉波利斯最早于公元前190年,由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建立,后来受到罗马、拜占庭的统治。在公元2-3世纪是古罗马的温泉中心,曾经一幅繁荣景象。如今遗留下来的浴池和温泉早已干涸,失去了往日的风采。由北门往南看到,散落着大面积的古墓地,祼露的石棺总数超过1000具,大小形状各异。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棺已破烂不堪。往南更多的区域内是当年的城池遗址,还有拜占庭时期的教堂,罗马时代的浴池和拱门等依然清晰可见。除耶拉波利遗迹外,这里还有一处大型的犹太社区,以及早期基督教徒的聚会场所,只是后来都毁于地震。

      晚上入住棉花堡附近的一家温泉酒店。晚餐后去不远处的小镇上买矿泉水。酒店没有饮用水,自来水都是矿物质元素的温泉,只能用于洗澡。睡前在酒店内泡温泉。

                                                            孔亚

      早上天还黑着,我们就出发了。今天的目的地是卡帕多西亚,有700公里的路程,中途还要经过土耳其第五大城市孔亚。孔亚曾在11-13世纪是塞尔柱王国的首都,长期以来以宗教保守著称,是土耳其的“圣经地带”。中午途经一个小镇,在那里吃过午餐后,很快就到了孔亚。孔亚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西南边缘,这里是旋转舞的故乡,街头上随处可见卖旋转舞的小人配饰。在孔亚的第一站是梅乌拉那博物馆。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鲜绿的玻璃瓦砌成的宣礼尖塔,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尖塔似乎都比其它地方的更粗大一点。博物馆的前身是伊斯兰苏菲教派旋转苦行僧修行的场所。如今对穆斯林而言,更是一所圣殿,因为生于1207年的杰拉雷丁·鲁米就埋葬在这里。他是哲学家和诗人,出生在阿富汗的巴尔克,于1228年来到孔亚,幼年学习神学,创作著作6大卷,包括25000首优美的诗歌,其诗集和宗教著作在伊斯兰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但让他最出名的还是创造了“托钵僧旋转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2007年为“国际鲁米年”,以纪念其诞辰800周年。杰拉雷丁·鲁米被他的追随者尊称为梅乌拉纳(阿拉伯语“我们的导师”),他以旋转舞作为人神之间的沟通方式,宣扬宽容、开导及教化等教义。许多穆斯林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进入博物馆朝圣,参拜圣物。博物馆内有清真寺、托钵僧院、修道场,每年有超过150万以上的人来朝圣杰拉雷丁·鲁米及其他僧人的陵墓。大厅里摆放着大小不一样的石棺,最大的是鲁米的棺柩,上面覆盖着刺绣的丝绒。周围还有55个盖着绿色包头巾的棺柩,他们都是鲁米的亲属。还有10个盖着白色丝巾的棺柩,他们是托钵僧中的领导者。每年持续两周的梅乌拉那节,旋转托钵僧都会在这里举办舞蹈仪式。这并不是艺术表演,而是教堂里修行的重要一环,是优雅的灵魂出窍的象征。据说穿着白衣舞者在急速的旋转中能与真主相通。

      展厅陈列着仪式中所演奏的各种乐器,还有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面装着穆罕默德的胡须,据说有淡淡的香气飘出来。在博物馆的出口耸立着一座塑像,即“托钵僧旋转舞”塑像。“托钵僧旋转舞”看似简单却又充满了自信。舞者穿白袍戴黑帽随着音乐不停地旋转,一只手手心朝天,一只手手心朝地,是在连接上天和人间,通过他们的手传达着各种信息。

      土耳其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体制,在穆斯林国家里,土耳其算是比较开放的,但孔亚是个例外,它是土耳其最传统、最保守的城市。别的地方女孩子可以不包头巾甚至穿短裙,但是这里依然是老风俗。女孩子几乎都包着头巾,当然不一定用黑巾包头,路上见包花头巾的也不少,与伊朗的街头上一样。这里自古以来受波斯影响较大,大约是比较靠近波斯的缘故。

        在去卡帕多西亚的途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坐落于阿克萨赖省40公里的苏丹罕驿站。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土耳其则是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和终点。公元前2世纪晩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此开通,成为世界古代文明互相汲取文化营养的主动脉,使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新纪元。安纳托利亚高原一直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曾是各国使团、商旅、僧众的必经之地,尤其是12-13世纪塞尔柱王朝统治时期,过往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为使商队及时得到补给和休整,沿途每40公里就修建一个驿站,而这个距离正好是驼队行走一天的旅程,最多时驿站的数量有上百个,至今仍保留的还有30多个。这些驿站不仅成了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成了珍贵的历史遗迹。苏丹罕驿站就是最有名的驿站之一,也是目前土耳其境内最大的丝绸之路驿站。

      苏丹罕驿站是一座灰色的中亚风格的建筑,呈正方形,坐西朝东,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座精美的城堡,透露着几分沧桑。驿站占地面积有多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有两部分组成。一进门是开放式的庭院,是双拱廊的结构,都在向阳的一面,整个庭院阳光灿烂。拱廊的用途为货仓、马厩和拴骆驼的地方。安纳托利亚高原平均海拔1000米,冬季异常寒冷。经过庭院后面是大厅和许多房间。高大的穹顶上透过一扇窗户射进些许阳光。所有房门都设计成佛龛状,除了餐厅和浴室以外,几乎都是客房。院子中间还有清真寺,商客中有不同信仰的人,这座清真寺供来往的伊斯兰教商旅客人做礼拜所用。驿站的围墙和里面的建筑材料都是一样的,全部采用卡帕多西亚的火山岩垒砌而成。驿站配套齐全,过境的骆驼商队均可获得最多3天的免费服务。在这里过夜的商人不分民族和性别,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驿站内有专职的服务员、医生、教士、兽医、信使和厨师。旅客破损的鞋子会有人修补好,病人可得到有效的治疗,随行的牲畜会喂饱,磨损的马蹄也会钉上新掌。优质的服务来源于国库的支持,驿站所有工作人员的报酬由朝廷承担。驿站的建造和维护费用主要来自王室、权贵和商人的捐赠。过境商队带给当地丰富的物资和大量的税收,同时也面对一定风险。沿途盗匪经常出没,危及商队生命财产安全。驿站的设置,为商队的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我抚摸着带有花纹的墙壁,心头不免感叹起来:丝绸古道西风瘦,哪里有我梦中的骆驼商队,哪里有我思之若渴的狼烟烽火啊!眼前的这一切不就是我梦寐以求的风景吗?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和中亚以及欧洲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边关冷月、大漠孤烟和寒夜砧声的历史回声,让丝绸之路成了伟大的历史。

      我几乎走遍了中国境内丝绸之路的大小驿站遗址,都是衰败不堪的样子,即使是西域有名的悬泉置遗址也是荡然无存,只剩下山顶上已经坍塌的烽燧了。

      苏丹罕驿站是我见过的保存最完整和最豪华的驿站了,尽管它曾历经多次修建和扩建,但仍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文化遗产。

      天黑后到达卡帕多西亚,途经的村落灯火通明,五颜六色的灯光点缀着千年历史的洞穴和民居,似乎进入了另一个星球。导游介绍说,这里就是地处卡帕多西亚的“童话烟囱”。晚上的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一二度了,穿着冲锋衣都感觉冷。房间里已经开通了暖气。

                                                            卡帕多西亚

        早上六点多被导游叫醒了,窗外传来伊斯兰教祈祷的声音,悠远而绵长,似乎感受到了一种神秘力量的召唤,匆匆洗漱了一下就坐着大巴车走了。大家要去乘坐热气球,都有些兴奋,尽管天还黑着脸,车上还有人哼着小曲儿。天刚蒙蒙亮时到达目的地。视野中有几只气球被窜出来的火花所照亮,每只气球下面吊着一只吊篮,吊篮里被挡板隔成4个小空间。很幸运今天是好天气,周围的峰林地貌风光凸显出来。很快导游和几个工作人员安排大家进入吊篮。吊篮里每小格装5个人,感觉有点拥挤。导游说,这样才能保证吊篮保持平衡状态。这20个人中有一人是指导飞行的工作人员。气球起飞前地面的工作人员用绳子拉住气球,等一切准备就绪了,松开绳子,气球很快就离地升空了。

        在初升的太阳的照耀下,无数的热气球冉冉升起。我们俯瞰着下面的风景,与飞机上的感觉一样,地面离我们越来越远,卡帕多西亚的全景尽收眼底。

        我们的气球安全着陆了,大家悬着的心马上就变得平静下来,于是乎都兴奋得手舞足蹈。气球公司在小桌上早已摆好了香槟酒和酒杯,工作人员开启了酒瓶,为游客斟满了酒,大家举杯庆贺飞天圆满收官。工作人员还发给每人一张证书,这些小噱头给大家带来了些许乐趣。

      九点赶回下榻的酒店,匆匆吃了早餐,继续乘大巴车参观地下城。卡帕多西亚地区历经风化及雨水的冲刷,表层的泥沙基本上流逝了,而那些坚硬的玄武岩及石灰岩突兀地挺立在广袤的土地上。这些奇特的地貌景观中却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洞穴,洞穴成了卡帕多西亚的另一个神秘的世界。

      据导游介绍说,卡帕多西亚地区的地下城至少在三四十座,而每一座可参观的部分只有全城的20%-40%而已。说话间我们来到一处居民聚集地,村舍深处祼露着石灰岩山地。导游指着一处洞穴入口说,这是德林古优地下城。地下城的入囗很隐蔽,入口处是一个暗堡似的岩洞,岩洞连接着一个盘旋石梯,从石梯上下去就进入了地下城。首先看到的是生火做饭的厨房,大约有八九平方米,墙壁被熏得漆黑一片。通道时宽时窄,可勉强供一人通过,大部分时间只能弯着腰或蹲着前进。一个个迷宫般的房间相互连接,一直蔓延至地心深处。地下城共有8层,有3000-5000人曾经居住在这里。地下城的大圆石门还很完整,公社生活的种种痕迹也清楚可见。每一层的高度约160-170厘米,垂直的通气孔深达70至80公尺,为地下城大约四五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供氧。上下的温度保持在13-15度左右,如果要储存酒的话,这里是最适合洞藏的,即使是冬季最恶劣的天气也不会受影响。据说在外敌入侵时,洞穴里的居民可以躲上数月不必外出,因为他们平时就在洞穴内存有大量的水和食物。让人费解的是,地下城的厨房并不多,他们在不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如何做饭 ?尤其是人们的排泄物在短时间内如何处理掉,不致引起流行病?

        接下来还参观了鸽子谷和格莱梅露天博物馆。鸽子谷距离格莱梅露天博物馆不远,是一个长条形的山谷,因岩壁上星罗棋布的天然鸽子洞而得名。鸽子洞中更多的是古人掘出的洞穴,对于穴居的居民来说,鸽子所具备的不仅仅是传信的作用,鸽子粪也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农家肥。在鸽子谷的山谷之上有两颗古树,一棵树枝上挂满了“蓝眼睛”,另一棵树枝上挂满了陶瓷瓦罐。蓝眼睛是深受土耳其人喜爱的护身符,用来辟邪保平安。当地人认为一旦被邪恶之神注意到,厄运便会随之而来。于是,当地人便随身携带模仿恶魔之眼的护身符用以躲避厄运的降临。

        格莱梅露天博物馆是在自然地貌的基础上修建的建筑群,位于陡峭的山谷之中,包括石窟教堂、礼拜堂和修道院,浓缩了卡帕多西亚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汇聚了几十个大大小小不同特色的石窟教堂。这些教堂最初由躲避政治迫害而迁移到卡帕多西亚的基督教徒所修。为掩人耳目,他们将山体凿空修建教堂,内部刻画着色彩斑斓的壁画,无不体现着他们充满生机的精神状态。还有一处“黑暗教堂”位于悬崖边缘,里面没有一扇窗户,光线昏暗,里面的壁画色彩鲜艳,人物生动形象,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穹顶上绘有耶稣的肖像,俯视众生,周围是《圣经》中的人物画像,至今仍色彩鲜艳,清晰可见。在这里生活的格莱梅人利用这些天然的柱石建室造屋,建成一个又一个的村落。格莱梅的意思是“让你看𣎴到”。在山石之间,几乎所有的石柱都被掏空,全部铺上地板,屋顶上涂上彩绘,四壁开挖窗洞。

      卡帕多西亚的地形地貌是独一无二的,山上是石窟,山下是洞穴,这些民居大约在8世纪后就渐渐荒废了。它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反映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中国陕北的窑洞和北方地区的许多地坑窑洞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方式。

      卡帕多西亚地处安纳托利亚高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沟壑与山涧之中,一根又一根的石柱组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童话烟囱”。这片十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月球的表面十分相似,因此,被游客称为“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精灵烟囱”让游人尽情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广袤的丘陵地带,到处都是林林总总、冲天而立、形状独特的石林景观,被当地人称为“精灵烟囱”。有的像纤细的烟囱,有的像巨大的城堡;有的浅红、乳白,有的土黄、赭石,岩石表面光洁,随阳光和云影变幻不断改变色调。

      土耳其是一个多彩的国家,除了满眼的迷人秋色和色彩斑斓的历史建筑,还有缤纷多彩的土耳其地毯和五颜六色的瓷器制品,在色彩艳丽的下午,我们参观了地毯厂和陶瓷工艺厂。

        在卡帕多西亚的小镇上,手工制作地毯的作坊数不胜数,地毯是土耳其最值得骄傲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当我们走进一家地毯作坊的时候,斑斓的色彩和缤纷的图案让人着迷。讲解员用一口流利的汉语为大家介绍地毯的前世今生。13世纪,马可·波罗在游历了土耳其之后曾在游记中写道:“世界上最好最漂亮的地毯只能在土耳其找到。”土耳其地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们在参观访问中了解到,早在青铜器时代,卡帕多西亚地区就出现了类似地毯的御寒披肩,后来随着宗教的发展,这种披毯渐渐演变成了地毯。在土耳其地毯的作用无处不在,比如在祈祷时作为跪垫使用,在社会公众场所和私人家庭里普遍使用地毯或者挂毯,上面的花纹图案非常精致,既有欧洲宫廷的韵味,也少不了那些极具东方色彩的花鸟和充满活力的植物。一块地毯质量的好坏,通常由其编织密度决定,结打得越细,地毯也就越结实。一些极品地毯一平方厘米内竟然有900多个结,这种地毯价值连城,耗费几年的时间才织出一张。土耳其每个地区出产的地毯都有其独特鲜明的风格,从古至今也经历了诸多演变,但无论哪种风格,它的质感和花纹都让人喜欢,与我们在国内市场上见到的地毯确实不一样。地毯的主要原料为羊毛、丝绸和棉花,主要由机器编织,也有少部分是用手工编织的。在土耳其通常一些待嫁女孩为了嫁妆呕心沥血编制4个月才能织成一条精致的地毯。即使在整个土耳其现在从事手工编织地毯的女性也只有千人左右,人工地毯非常昂贵。尤其是精致的挂毯,每一件都是艺术品,让人心动不已。这时候,土耳其美女送来了红酒和红茶,一边啜茗一边欣赏,真有点艺术范儿。在这样的氛围下,本来没有购买预算的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阿瓦诺斯位于格雷梅小镇的北边,小镇内有很多家庭作坊,是卡帕多西亚著名的陶瓷小镇,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贯穿其间。这是土耳其最长的内陆河一一红河。河水中含有丰富的铁质,非常适合于制作陶瓷制品,当地所产出的陶瓷都是取自红河中的红粘土制造而成的。

      在红河南岸坐落着一座地宫式的城堡,城堡都是用火山石砌成的,城堡里面就是一家陶瓷制作工坊。城堡门口摆放着五颜六色的陶瓷制品,一进门的大厅里就是商店,琳琅满目的陶瓷艺术品摆满了大厅。大厅的尽头是通往地宫的通道,通道内宽敞,里面有很多房间都是陶瓷工作室,让游客可以亲眼见证工匠们从选材、制坯、塑模、绘画、上釉、焙烧等一系列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全过程。这里制作陶器不用机器,而是用脚旋转沉重的陶器旋台,制作方法既简单又独特。土耳其的陶器以其色彩绚丽、画工精细、做工精致、种类繁多而闻名于世,工匠们熟练的技法和高超的工艺,使得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许多游客都想带一件艺术品回国,就与老板讨价还价。语言不通没关系,双方按计算器报价,半握拳大拇指朝下表示希望降价,摇头不要,点头成交。                                                       

                                                              安卡拉

      在土耳其之行的最后几天,我们来到了安卡拉。安卡拉是土耳其的首都,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部,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土耳其的首都原为伊斯坦布尔,20世纪初期,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安卡拉成为斗争的中心。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同时也出于安全的考虑,革命胜利后于1923年迁都到安卡拉。90多年过去了,安卡拉已经从一个3万人口的小城镇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 

        安卡拉的繁荣景象丝毫不亚于伊斯坦布尔,大街上车水马龙,马路旁高楼林立,呈现出来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安卡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安卡拉城区的名胜古迹很多,如罗马时期的朱里安柱和奥古斯都庙;拜占庭时期的城堡和墓地;塞尔柱时期的阿拉丁清真寺以及奥斯曼时期的穆罕默德帕夏市场和默罕麦德市场等。

      在安卡拉行程中首先参观的是土耳其国父纪念馆,这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因为凯末尔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为了纪念土耳其共和国创始人凯末尔而建,是将陵墓与博物馆于一体的纪念馆。1944年陵墓竣工,并在1953年的凯末尔逝世纪念日当天,也就是他去世后15年,将其遗体移入陵墓地下安葬。

        陵墓坐落在安卡拉西郊的一座小丘上,整个区域包括公园、广场、陵墓、两座塔及陈列凯末尔遗物的博物馆。我们从西侧国父纪念馆大门进入的时候,有好几拨中小学生刚参观完出来。还有很多是团体组织来的,中小学生校服整齐,在烈日下排着长队。纪念馆广场上人头攒动,很多人,特别是小孩子都举着国旗。这些天性活泼的孩子,此刻都很矜持和严肃。在纪念堂前一拨又一拨的团队或个人在忙着合影和拍照。突然,广场上奏响了土耳其国歌,霎时,广场上的每个人都面向那面巨大的国旗肃立,人流中的军人庄严地向国旗敬礼。我被庄严的气氛感动起来,赶紧放下相机,也同土耳其人一样,严肃地站立起来,对着国旗行注目礼。

      凯末尔是伟大的,他带领土耳其人民推翻了腐朽的奥斯曼帝国,赶走了外国侵略者,废除君主制度,宗教和政治分离,使土耳其成为世俗的国家,为土耳其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纪念馆门口有军人站岗,他们的钢盔形状椭圆,带着前檐,别具一格。他们庄重友好,游人可以随意与他们合影。

        国父纪念馆是一座茶色石建筑物,墙上刻有凯末尔劝勉民众的文字,内殿有一个黑色大理石墓碑和石棺,显得庄重肃穆。

        凯末尔的崇拜者们纷纷在石棺前合影,除了我们这些看热闹的游客以外,几乎都是土耳其各地虔诚的民众。许多女性在墓前跪拜和献花,那场面很感人。她们发自内心的声音感谢他们的国父。如果没有他的改革,没有他的现代开放的意识,土耳其的女性会像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一样得不到任何尊重的权利,也不会有现在的社会地位,每天出门都要蒙着面纱,谨小慎微地过着日子。凯末尔作为伟大国父的地位如此崇高,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一个早逝的共和国缔造者能够成为人们敬仰的人,的确是这个国家的幸运。

      但比起建国,凯末尔更伟大的是他彻底改造了土耳其社会。在纪念堂内的地下回廊中,展出了凯末尔生前的遗物。凯末尔不仅是三军统帅和共和国的缔造者,他还是诗人和作家。        他精通英语、法语、徳语、希腊语、俄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他曾经访问和考察了欧洲各国政治制度的优劣,当革命胜利后,他决定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政教分离,三权分立,民主自由,妇女解放、一夫一妻,废除阿拉伯文字,改用拉丁文字,融入欧洲。从此,土耳其成为伊斯兰世界中的一面民主和现代化的旗帜,这在中东的伊斯兰世界中几乎独一无二。

      土耳其浴的名气很大,在青年时代通过读外国小说依稀知道了土耳其浴、芬兰浴、俄罗斯浴和日本浴。在今天的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矗立着现存最古老的土耳其浴室,拥有400年历史的千蓓利塔,它也同样拥有罗马浴场的圆形大穹顶,但装饰却充分体现为拜占庭式。在土耳其浴过往的历史中,土耳其浴场一般和清真寺建在一起,最初的用途是穆斯林做礼拜之前的净身。因此,从中世纪起就有了被称为“哈曼”的公共澡堂。“哈曼”就是土耳其浴,对土耳其人来说,土耳其浴可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每周星期五上清真寺祈祷前、男人入伍前、结婚前都得将身体清洗干净一番,而利用大理石传热的浴场空间更是交流和恢复疲劳的好地方。在白色的大理石建筑中,人们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土耳其浴的五大程序:烤洗刷蒸睡。据说完整的享受一次土耳其浴得需要八九个小时。所以土耳其人上从达官显贵,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喜爱浴场。伴随第一次十字军东征,骑士们把土耳其蒸气浴带到了欧洲。土耳其浴场随即在欧洲大陆上蔓延开来。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的桑拿浴室也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新宠,但作为土耳其浴还一直是一个谜。

        我们在安卡拉的当天下午,花了80里拉进入一座颇有几分希腊建筑风格的土耳其公共浴室,内部分男宾、女宾两个沐浴区。精油按摩另外加钱。听说晚上洗澡的人多,下午人少。偌大的浴室里光顾的人几乎都是我们一个团的成员。我们用淋浴冲了一下,马上就有人给脸上抹上海底泥之类的面膜,然后进入玻璃房内干蒸。室内热气腾腾,一会儿就大汗淋淋。干蒸的时间要看沙漏,漏完了就从另一个门出去冲洗,然后换上一次性的纸质丁字内裤进入浴场。浴场中间有一块圆形的大理石,周围有很多大理石台阶和小水池。一位肤色白皙的中年妇女给我一个枕头,让我躺在发热的大理石上,用温水清洗身体后即用橄榄油制成的肥皂泡沫擦洗全身,一时间我被肥皂泡包裹着,身体湿滑而滋润。我闭上眼睛感受着从穹顶上透下来的光芒,似乎在穿越时空回到了很久以前的东罗马帝国时代。这位妇女很和善,不时地用眼睛和手势与我交流。大约五六分钟搓澡就算完了。我坐到靠墙的大理石盆边,用椰子制成的洗发水和护发素洗净头发,接下来服务生帮我裹上毛巾,让我回到二楼休息区休息,并送上一杯苹果茶。



伊斯坦布尔街景



蓝色清真寺



金角湾



特洛伊木马



以弗所遗址




娱乐场遗址



以弗所的猫



爱琴海日落



棉花堡




卡帕多西亚的晨曦




鸽子谷




精灵烟囱




凯末尔纪念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298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701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078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87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01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410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29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2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24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9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03评论 1 25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68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94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7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3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312评论 2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