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先生讲道德经🙏

在这个世纪中,所有外国人都会到中国来问道。我们得准备好要怎么回答,以何为宗,如何教人家这就是中国的宗教,这就是中国的人生。

                                                         ——叶曼

《老子》第十一章

(2008-05-2715:48:48)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反反复复地强调无的作用,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这一章集中论述“无”的各种作用。无是天地的开始,道的作用就是在有无之间体现的。无和虚都非常重要,天地中间是空的,我们才能够有四时和万物;前面所说的谷神、橐龠等都是虚的,因为空虚才能容纳万物;一切东西都必须中空才能够使用。

关于这段话,王弼注说:“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木埴壁所以成三者,而皆以无为用也,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毂”是车轴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整个车轮的中心点;辐就是车轴,也即车轮跟中心点之间连接的东西。古代的车轮上一共有三十根横轴,三十根横轴都是从轮毂辐射出去,当轮毂运动的时候,车轮就跟着转动了。老子说,正是因为轮毂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带动车轮的运转,使车子能够前进后退,发生功用。王弼说就是因为轮毂的无,所以才能够接受众物,统领三十辐。“埏埴以为器”。“埏”是搓揉的意思,“埴”是指黏土,搓揉黏土使它变成一件器物,这件器物怎么用呢?我们不是用它有的地方,而是用它中间无的地方。不管杯子也好,碗盘也好,中间都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往里面放东西。所以“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建造一个房子,房子内部必须是空的,这样才能够使用它,否则一堆死土是不可能称为房子的。这个房子四壁还必须有窗有门,让人可以进出。正因为这些空,所以“当其无,而有室之用”。从以上三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有的功用要靠无来实现。车轮、杯子、房子能发生作用都是因为中空。所以,“言无者,有之所以为利,皆赖无以为用也”。诸位学了老子之后就知道无的作用,无在平时都是被视为无用而被忽略的。一般人都只知道有用的用,而不知道无用之用;都只知道有很方便,而不知道这一个方便之所以能够启用完全仗着无。

再引申一下,无永远比有要宽广得多,深刻得多。做学问有一句话,叫:“说有易,说无难”,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是存在的,只要找到文字记载或考古出土的证据就可以了,可是一个东西你要说它不存在就很困难了,因为即便它已经失传,不复存在了,焉知哪一天考古发掘就出土了这么个东西。我们知道的东西很少,而不知道的东西很多很多。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人的存在非常短暂,跟宇宙相比只是沧海一粟,而世间的知识太丰富了,无穷无尽。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谦虚进步。对于修身治国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说话做事情一定不能说得太慢、做得太足,否则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从“天地不仁”到“圣人不仁”,正说明了空虚处才能生物,治国也必须空虚无我,才能够做到无私无执。修行的时候也是这样,首先必须虚己,心中不要有任何东西,这样打坐炼气才能发生作用,否则无论怎么修行都不会有效果。

佛家认为大千世界的本质是空无,把自己空掉叫去我执,把佛法空掉叫做去法执。万物森然,但当你抓住它的真正原理以后,就会知道真正的本体其实不立一尘,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六根感知到物的有,还要用反道之心体知物的无。任何一个东西有和无两样都具备,才能够利用两德。所以,前面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当我们说有的时候无跟着就出来了,当我们说无的时候有跟着就出来了。

这一章的基本道理前面都已经谈过了,现在简单介绍到这里,请看下一章。

《老子》第十二章

(2008-05-2715:54:0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段话的意思是:五色会让人眼睛看不见东西,五音会让人听不到东西,五味会让人味觉发生错乱,骑马驰骋外出畋猎会让人心狂乱,难得之货会防碍人们的行为,所以圣人只要维持适当的生活水平,并不追求过多的装饰,他们把外在的装饰都去掉,只剩下本真。这段话表述了一个因果关系,前面五句是因,也是论述的前提;后面两句是果,也是论述的结果。

王弼注说:“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不以顺性命,反以伤自然,故曰盲聋爽狂也。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口是尝滋味的,如果口尝不出滋味的话,其用处就没有了,这就是“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五色是红、黄、蓝、白、黑,中华民国刚成立时的旗帜就是用红、黄、蓝、白、黑来代表汉、满、蒙、回、藏,也就是五方;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这是古时候用的五个音调;五味就是甜、酸、苦、辣、咸。我们的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口是用来品尝东西的,心是用来了解事物的,行动是为了能维持生存,可为什么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会让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心和行为都发生错乱、失去作用呢?

“夫耳目口心,皆顺其性也”。耳朵能听声音,眼睛能看颜色,嘴巴能尝味道,心能想事情,这些都是自然赋予人的品性。如果不顺着本性,过分沉溺于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畋猎和难得之货,那么反而伤害了自然,就会变得盲聋爽狂了。比如说红、黄、蓝、白、黑这几种颜色单独看是非常清楚的,可是等诸位到布店去看,看多了就会觉得眼花缭乱。电视看得太多也会有问题,台湾小学生几乎每人一副眼镜,并且很容易患耳鸣症,为什么呢?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中国最讲究的菜肴就是满汉全席,一共三十六道菜,可是吃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没啥新鲜味道了,为什么?因为已经超过我们所能接受的范围。不要说三十六道菜,就是十几道菜,吃到一半大家都吃不下去了。这就是五味令人口爽。

诸位可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每天都喝果汁、啤酒、汽水等饮料之后,如果喝喝白开水,就会觉得原来白开水是这么甘甜可口。白开水虽然没有味道,但这才是最真的味道。西晋时候有个叫何曾的人,他非常奢侈,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到最后每天供膳费用达到二万钱,他还觉得无处下箸,因为他的味觉对各种味道已经不敏感了。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逃走,他们逃难来到一处乡下,这时没有东西吃,乡下人就给他们炒个菠菜。慈禧太后吃完一直称赞,问他这是什么菜。乡下人不好意思说是菠菜,便说这叫红嘴绿鹦哥。诸位看菠菜的根子是红色的,像鹦鹉的红嘴;叶子是绿色的,像鹦鹉的羽毛。北海五龙厅有一个东西叫仿膳,这也是西太后流落时候吃过的东西。她没有东西吃,别人给她吃窝头,她一啃觉得这窝头太好吃了。后来慈禧太后回到宫里,想要吃红嘴绿鹦哥,可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想要吃窝头,别人就是做不出那个味道,后来御厨用栗子粉掺面做出来,就是现在的仿膳,大家也叫它小窝窝头。

所以,越是简单的味道就越真,越是简单的生活就越幸福。“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畋猎在历史早期是为了生存,后来农作业和畜牧业发展之后,畋猎就变成一种消闲享乐活动。古代皇帝有专门用来打猎的园林,时常跟贵族们一起会骑着马,带着鹰和狗去打猎。老子在这里用驰骋畋猎来表示各种享乐活动,并不仅指这一件事而言。那么,如果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就会令人心发狂。诸位看我们现在有些人每天都去酒吧、舞厅,出入声色场所,最后他连自己的本性都迷失了,这就是“令人心发狂”。人们常说的“玩物丧志”,就是说当你沉溺于各种享乐之中,就会丧失自己原来的志向,丧失体验幸福的能力。第二个不能体验幸福的原因就是追求难得之货。前面老子已经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里王弼又说:“难得之货,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我们把难得的东西看得非常贵重,不管它有没有实际用途,都希望能把它弄到手。当用正当途径得不到的时候,就会不择手段,这样正路就都闭塞了。我们的皮夹子不敢随便放,放在保险柜里上了锁,还要安警铃,否则“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会遭到意想不到的灾难,这就是“令人行防”。

前面讲的都是“因”,下面讲“果”。“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所以圣人的作为是为着肚子而不是为着眼睛。“为腹者以物养己”,人只有吃东西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必须让老百姓有饭吃。“为目者以物役己”,眼睛所见的五色会扰乱人的心神,沉溺声色之中会让人心不安定,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并不提倡享乐活动。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时空,它们的需求是很有限的,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广厦千间,睡为一榻”,建了千万间房子是给别人看的,我们晚上只能在一张床上睡觉。欲望是永远没法穷尽的,人世间八苦之一就是求不得苦,要摆脱求不得苦,就必须知足常乐。

人为什么不知足,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虚荣。我们吃饱饭之后就希望吃更好的,穿暖和了之后就希望穿漂亮的,满足基本需求是很简单的,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很困难的。社会上的人用对物质的占有程度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地位,人们为了显得自己有能力、有地位,往往就迷失了最本真的目的。这些个漂亮的东西、享乐的东西,都是给人家看的,没有什么实际用途。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诸位千万不要为物质所役使,不要做物质的奴隶。只要让肚子吃饱,把身体养好,这样就可以了。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很多,但真正做到的却很少。中国古代那么多歌颂田园生活的诗,但真正放弃仕途、归隐田园的人只有陶渊明。陶渊明对物质和心的关系有过很深的思考。《归去来兮辞》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意思是既然自己愿意把心变成物的奴隶,又何必惆怅悲伤呢。心和物的关系很微妙,当你正确认识物的作用时,就不会沉溺于其中而不可自拔,心就能成为物的主人;否则就会相反。陶渊明曾为了生活当过低级官吏,后来他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认为自己过去出仕是错的,已经无可挽救,但以后的岁月还可以弥补。因此他离职归隐,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了。陶渊明被无数士人所推崇,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放得下尘俗的功名利禄。

诸位都知道一个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同学,有一次他们一起锄地,看到一块金子,管宁视若不见,依然挥锄掘土;华歆把金子拣起来丢到墙外去了。又有一次他们一起读书,门外有一队高官的人马走过,管宁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本跑出去看了。后来管宁把席子割开,对华歆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真正乐道的人是可以心念如一的,否则就是对世界有分别心,这样对利禄就难以舍弃了。

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样的。首先修行需要饮食,太饿了就不能打坐。把肚子吃饱之后,男人看守丹田,女人看中宫两乳之间,眼耳口鼻舌这些感官都跟外界隔离了,就容易把心守定。最后当气充满的时候,假如眼睛散乱,昏沉半开,也绝不会东瞧西望。

《老子》第十三章

(2008-05-2715:56:04)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上一章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务实,把虚荣去掉,这样心就不会向外奔驰,才能活得轻松、年轻。这一章讲如何看待荣辱问题。

“宠辱若惊”。人总是希望得到荣誉,避免侮辱,所以在得宠的时候欣喜若狂,在受侮辱的时候气闷不已,心情随着外在的荣辱而不断变化,这就是“宠辱若惊”。如果能对荣誉毫不动心,对侮辱处之泰然,那就是“宠辱不惊”了。我们受了别人的表扬,会很客气地说“受宠若惊”,但是没有人说受了侮辱也若惊的,所以又有人认为“辱”字是传抄的时候抄错了。这关系到怎么理解“惊”字。“惊”即惊动的意思,有一句古诗“月出惊山鸟”,月亮突然从山边升上来,带来了光亮,惊动了巢里的小鸟。所以“惊”字在这里是表示感情的变化,宠也会惊,辱也会惊。为什么惊呢?因为那是在我们希望之外的。“宠”字的另一个解释是宠爱的意思。一般指的是上头的人施与荣誉给在下的人,包含了一种施与和获得的关系。所以只有宠下,而没有宠上,比如宠妾、宠物、宠幸。荣誉的施与者掌握着施与的主动性,是不会宠辱若惊的;而宠臣、宠妾、宠物则随着主人的态度而不断变化,为追求荣誉、避免侮辱而丧失了主体性,所以这些没有一个是高明的。

宠和辱都是从别人那里来的,别人给了你荣誉,你要懂得谦虚;别人给你侮辱,如果是咎由自取,那么正好借此反省、忏悔,如果是别人因嫉生恨,那就更加不必计较了。能够做到这样,就得不会惊,失也不会惊了。古代读书人都喜欢标榜自己宠辱不惊。苏东坡在瓜州任职的时候,写了一首表示自己禅修境界的诗,其中有两句“八风吹不动,独坐紫金台”,他觉得写得很好,于是寄给隔江的金山寺和尚佛印。佛印提笔批了两个字:“放屁!”然后叫人把信送回去。苏东坡一看,生气得不行了,立刻坐船到对岸找佛印理论。没想到佛印早在江边等候了,还大笑着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东。”这就是讥讽那些口头修禅、内心却执著于荣辱的人。如果苏东坡真的是“八风吹不动”的话,那么看了佛印的批语之后自然也不会生气了。

王弼注说:“宠必有辱,荣必有患;宠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宠一定跟着辱,荣一定跟着灾患。如果把宠和辱看轻了,那么就能化解大患。诸位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塞上老翁丢了马,心里很难过,有人告诉他说:“焉知非福。”果然过几天那匹失去的马带了另外一匹好马来了。老翁很高兴,这时人家说:“焉知非祸。”没过多久老翁的儿子骑马摔下来,把腿摔断了。老翁又很悲伤,这时人家又安慰他说:“焉知非福。”后来国家打仗要征兵,老翁的儿子因为断腿不必服兵役,被征去的士兵十之八九死在战场上,老翁的儿子却得以保存。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祸福无门,“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够把荣辱得失给看轻了。

“贵大患若身”,这一句很多注家把“贵”字去掉了,而简化为“大患若身”,宠辱都是大患,就跟我们身体一样。王弼注说:“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大患就是大灾难。人的大灾难来源于追求荣誉、避免侮辱的行为。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的差别都有相对性,第二章讲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知为善,斯不善矣。”那么,荣和辱也是这样。别人对我们的态度属于施与荣誉还是给予侮辱,这里头存在着一种比较,各种文化环境对荣辱的判断尺度并不一样。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贵大患”就是前面所讲的宠辱若惊。事物发展的趋势都是物极必反,荣誉达到顶峰的时候,也必将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我们都希望荣誉加身,但一旦到了某个程度之后,荣誉反而会变成受侮辱的原因。举个简单的例子,历代高官大族曾享尽荣华富贵,但当他们遭到猜忌的时候,往往会有覆灭的危险。人最宝贵的东西是身体,身体各部分机能正常了,才能继续生存;但最大的麻烦也是身体,人必须通过劳作获得物品来满足身体的需求。我们最亲近的是亲人,带来最多烦恼的也是亲人。朋友之间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亲人则根本没法割舍,就跟我们的身体一样。所以“有身”也是有私的意思,人追求荣誉是为了一己之私。为了一己之私就会无事生事。《庄子"人间世》中说:“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不计较事情的成不成,不在乎荣誉与侮辱,顺自然而行,这样才能够避免大患。成功会给人带来一时的喜悦,但并不是永久的幸福。川端康成和海明威都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但结果两个人都自杀。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都不能带给他们快乐,不能弥补对现实的失望。我们整天衣食住行都为什么?都为自己的身体。我们穿衣服不但要舒服,还得要美好,不但要美好,还得要穿名牌。终日忧虑都是身的安危荣辱,安危还可以说是实在的,荣辱却是非常虚幻。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忘掉,就连睡梦中往往也是以自己为中心。老子说:“及我无身,吾有何患?”假如我不把自己的身体看得那么重要,我还有什么忧患呢。这不是说要供养身体所需,于是身体就成了我们的累赘,可以随便去糟蹋它,而是说要把荣辱安危忘掉,去除忧患的根本。“无身”也就是佛家的“去我执”。当你把“我执”去掉以后,大慈大悲的心就生发出来了,我尽本分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念念在兹,这样就没有什么忧患了。这就是佛家的去我执。“我执”去掉以后,还要去贪嗔痴。当贪、嗔、吃都减少了,那么面对一切事情就能够释然。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王弼注说:“由有其身也,归之自然也。无物可以易其身,故曰贵也,如此乃可以托天下也;无物可以损其身,故曰爱也,如此乃可以寄天下也。”在一般人看来,地位高受人尊敬就是“贵”,打心底喜欢一个东西就是“爱”,但老子从自然的角度对贵和爱做了新的解释,“贵”就是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爱”就是没有什么能够损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你的存在,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对你有所损害,这时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了。我们谁也不愿意有个营私舞弊的领袖,都希望有个能够爱国爱民、给人民谋福利的领袖。可是诸位看立法院中有多少人晕倒,有多少人拼命打踢抢闹,他们能让人觉得尊贵吗?人们愿意把天下付托给这些人吗?没有。他们是靠着各种手段而占有了那个位置。

王弼注说:“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你不以宠辱患损易其身,这样的话天下就可以付托给他了。明代著名诗僧栯堂禅师说:“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前一句典出《法华经》,药王菩萨焚烧两臂供佛,最后求得了佛道。后一句是用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典故,战国时候势力很强大的秦国,到处掠夺小国的财物。亲王听说赵王有块极完美的玉璧,就说要拿城池跟他交换。赵王知道秦王的城池只是一个空头支票,所以不答应也不好,答应也不好。后来蔺相如拿着璧去见秦王,秦王见了很高兴,可是绝口不谈交割城池的事。蔺相如便对秦王说:“这块璧上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璧站在柱子边,大声说:“今天大王如果拿了璧而不把城池交给赵国,那么我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里。”秦王急了,连忙说:“先生请别冲动,有事慢慢商量。”退朝后蔺相如连夜就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这就叫完璧归赵。这两个故事是说,世人常常为了追求某件东西而奋不顾身,无论是追求佛道还是追求物质,其实违反自然之道去追求某种目的都是不正确的做法。只有不把成败得失、一己之私放在心上的人,才可以托付天下给他,才可以做万民的领袖。

《老子》第十四章

(2008-05-2715:57:53)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王弼注:“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致诘,混而为一也。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有有其事,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我们今天讲第十四章。第十三章都是讲所谓虚浮的光荣,多少人为这种虚浮的光荣舍身丧命的争取名、利,利还有得可说,十三章主要是说宠辱这件事情。所以第四章它把主要是说上一章我们不要为物质、情和这些虚荣累住自己。不要为宠辱所困惑,这些东西非常容易束缚我们,而且纠缠不清。只要你一进到这里面去,名、利、情、权这四个东西,所以我们常说真是名将利所权劳情关,一个一个都是累赘。我们为什么对于这四样东西这样的注意,这样的贪求,就是因为我们无身。主要认为我这个身是真正最宝贵的,最需要好好加以保护的。不知道这一个身字里外头的东西固然都是虚浮的,即使身子里的东西。无论是我们的精神或者是我们生理的这些东西,哪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所以这时候也都是物理化学种种的变化,然后他告诉我们,心跟物是一元的。我们学佛,修行打坐头一个就是证到心物一元。心理的跟生理的都处于一元。

第十四章就来讲形而上的,形而上的东西跟形而下的,形而上的精神心里,形而下的生理和物质的组成。所以它一开始就来谈我们最注重就是我们的五官,我们五官眼睛、耳朵,但是它先提出来本体,形而上的本体。他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我们看底下的注,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枉,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可之皆混为而一也”。这是王弼给它的注解。他说这一个东西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抓抓不到,所以这一些无状又无象,无声又无响。所以才能够无所不通,只要有形状,有音响,太远你听不见,太近你看不到,这都是阻碍。当你听听不见,看看不到,抓抓不到,这三样东西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于是你知道它是(迷六合),真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于是他说这样才能无所不通,无所不枉,我们声音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眼睛看到某一程度看不到了,但是这样的话,你就完全可以能够无所不通,无所不枉的时候。因为它无所不通,无所不枉,你不能够拿眼睛看到,不能够拿耳朵听到,甚至不能够拿你的肉体当然手来代表,抓不到它。这一个东西你完全不能知道,因为我们知道的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要不然我们耳朵听到的,或者我们手接触的,现在这三样都没办法,所以我根本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于是你拿耳朵眼睛、身体全都没法了解它。你也不可能给它一个名字,因为凡是有名字的东西是我们六根之内,六和之内能够看到听到的这个都没有,所以“故不可至诘”,就是没法说。我们描写这是红的,那是绿的,这是白的,那是黑的,或者这个声音非常之尖,这个声音非常之低沉,全都没有。这些都是都没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驳之不得,那么这个东西怎么谈论它。所以连谈论都不能谈论,唯一的办法把这些东西还而为一。

所以我们知道视之不见,名曰夷。色相都有实物,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天上的云它也有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你看不见它,夷是平的意思,完全平的。你看这些东西平的,没有一点阻碍,一点阻碍都没有,这样的话我们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说“实象无象”。所以真正所谓佛家的大成的说法谈到真正实象,实象是什么东西,实象无象。但是它无不像,它无不像的时候,于是我们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来看到它。当它没有象的话,于是这些东西我们称它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所以老子说大音希声,声音都没有,最大的声音都没有。希不是说没有声音,只是不是我们人的耳朵所能够听得到的。从前很难解释,现在很容易。诸位有养狗的,有一种狗哨,叫你的狗拼命的叫旁人都听见了,但是我们人听不见,这个哨狗耳朵听得见。我们知道开刀用超音波也听不到,所以古时候就已经提出来大音希生,最大的音是没有声音的。

了解这个以后,我们管这个叫做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它小,小到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抓到它,按住它,指出它。好比说现在我们从原子、质子、核子、电子、中子最后到了(英文),这些东西连显微镜都看不到,更不用说抓到它。像唐朝有一个人他活了多少岁不知道叫陈抟的。他在五代的时候,他在华山修道,这个人在历史上很有名。他闭谷,就是断食不吃东西,完全服气,拿气来养身体,这完全是道家的修行。他可以完全不睡,但是他一睡可以睡一百天。到唐以后然后跟着就是五代,这个五代每次换一个朝代,他就皱着眉头说天下真乱啊。一直到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于是他就笑了,他说天下暂时可以太平了。所以宋太祖传位给宋太宗就知道这个很了不起的,这个很了不起的人他说天下从此定已。赵匡胤变成宋太祖,宋朝来了以后。所以宋太宗就封他为就说这个人太奇怪了,这个人太超越了,于是就引用第十四章的给他上了个封号,就叫“希夷先生”。假如人家提到“希夷先生”指的就是这个,可以一睡睡一百天,也可以一百天不睡觉的陈抟先生。这时候许多的注解注到这就把搏之不得,名曰微,说搏应该写成抟不是的错了。因为真正陈抟他被称为“希夷先生”是宋太宗给他的,他自己号称夫摇子。他是引庄子的,说“抟扶摇而上者,久万里”。所以假设说注解的人认为他是希夷先生,就认为搏之不得搏字应该改成抟字,这就没有把陈抟的传记好好的看。

所以这一个希夷微三样东西描写道的本体,此三者不可至诘,因为它无色、无声、无形,不是言语所能够形容的,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这样你没法描写它,描写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这样不可至诘,没法讨论,你不能够问它,也不能够描写它。这就是我们佛家所说的言语道断,说不出来。我们所有能说出来的,都是有形,有声或者是你至少可以抓到它,甚至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原子里面一层一层的东西都还可以想得到,可以知道它在那存在。这个你根本没有办法,道体没有办法说它,故混而为一。所以就把这一个我们可以凭视、听、搏也就是换句话就是眼、耳、身体这三样器官能够抓得到它的,全都没有办法,所以只好把这个混为一体,所以“故混而为一”。浑圆一体从老子这出来,于是后来的道家或者是道教,常常借这儿这句话称它为浑圆一体。出处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们看看底下的注“欲言无邪,而物有已成”,你说它没有,可是万物都由它生出来。“欲言有邪,不见其形”,你说它有吧,可是你根本就看不见它。“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是一个许多形状的状,是一个没有东西的像。所以有些时候我们比照着,当然道家并不就近,比照佛家来说没有办法,连一尘都不立,你是不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但是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所以他这“欲言无邪,而物有已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像也”。所以这两家的说法,有时候虽然道家不就近,但是也一再的说就是因为我们有道家,有老子。所以中国人一下就把佛家的大乘接受了,因为我们有这个根底,所以很容易,觉得这个东西很熟。

这上面说“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这个道在九天之上,日月不能够增加他的光辉。你有太阳,有月亮,不会让它更明亮。所以让我想起来,《千字文》头一句“天地玄黄”。你看古时候的人,天是黑的,地是黄的我们都知道,天怎么是黑的。现在我们的太空船冲上去了,冲过了道家所谓的罡气,就是说这一层东西假如没有修行的话你冲不过去,即使是钢铁都会被毁坏的。现在我们知道,当我们冲出地球表面以后,天上大白天是黑的。这一些东西所以说在最上最上的,你视之不可见,于是在上头的不皎。地虽然厚这么厚我们看不到地,但是万物都因为地而能生长出来。没有地的话,我们人万物都活不下来,这个地你给它下什么种子,它就出什么东西。我们怎么践踏它糟蹋它,地一切都承受。它自己真正地底下是什么东西,我们能够见到的,能够找到的,你挖空,你挖得多深,离地心还早得很。所以它“其下不昧”这就是我们以为高高在上的天,大概是永远明亮的。低低的地底下一定是黑暗,不是说日月可以让它明亮,地虽然深到无以复加,但是它并不是昏昧的。这表示我们老子所说的道体它是周遍的。所以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不出六和之内。六和之外的东西我们看不到,听不到,于是我们说不合科学,我不相信,拿证据来。所以我们要客观一点,应该学庄子,六和之外存而不乱。就连我们现在的道体都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眼前的东西都不能够,更何况六和之外呢?所以唯一的合理性的科学的是存而不乱。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绳绳就是绵绵不绝的意思。虽然是不见、不闻、不得但是大道的实体从来没有间断过。大道从来没有说我太累了,我休息休息,我不要生万物了,从来没有间断过,永远存在。万物也就由这个而生,我们假设花有一天它说它休息不生了,不再长了,我们在娘胎里有这么一天母亲或者是我们自己说我太累了,我自己不生长了,结果花也谢了,胎也变成死胎了。所以古时候看到地球转,生生不息。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为什么?它从来不停止,永远在那动。所以,这一个万物由它出来,而且从来不间断。这么一个东西,我们见不到,听不到,抓不到,我们怎么描写它?没法描写它,所以说绳绳不可名,你连形状都不能给它,你给它起什么名字。当你叫它东它就不是西,所以老子说“强名之曰道”。为什么?以后你看不见,听不到,抓不到它,它可是到处都是,没有一个不是它。所以庄子把老子的东西描写得最好,所以人家问道,道在哪里?道在瓦砾,道在稗蒂,道在粪秘。这样它是泛滥,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它,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它,所以它是无边无际的,因为它无边无际,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它,可是你又没有形状,又没有名字。即使它归根而复命的时候,也是仍然无一物。

当你觉得仍然无一物的话,我们生下来这朵花开了,你看昙花在叶子里出一个蕾,然后变成这么一个好看的昙花,它从那里来的,在它没有开花以前,它在哪里。等到它谢了以后,完全烂了走了,又归于无,它到哪里去了。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也一样,我们所谓母亲没生我们以前,我们在哪里,我们死了以后我们又在哪里。在道家来看是复归于无物,又没有了。我生之前没有我,我死之后也没有我。这一个归根复命以后,仍然没有一个东西。所以说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这个就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可是因为它绳绳不绝的,永远没断过。所以我们好像应该它有形状应该它有象,可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种夷希微这三样东西描写它。描写它以后,我们只能够说它混原,混而为一,拿这个来说它的混而为一了,还是看不见,还是听不到,还是抓不到,所以它也无状,它也无象,所以只好说它的状是无状之状,它的象是无象之象。为什么知道它存在,因为我们都活在这里面。没有它我们不会生存,世界万物都没有。

所以说是谓恍惚。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你既不能状又没有象,所以你也不能够给它加个名字。老子给它加了一个惚恍,有一些本子说恍惚,不押韵,老子的东西都很押韵的。我们这么样念起来觉得都很顺,也很容易记。老子的恍惚跟孟子的大而化之正好跟古人的用法完全相反。僧少就是对于这一个老子都是“恍兮惚兮其中有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缈兮明兮其中有经”,而且其经甚真都有东西。所以当僧少读到维摩经以后,他大为佩服,他说这才是就近,二十多立刻出家。因为还是有点东西,我们是说这里头真正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很了不起的。可是我们现在描写一个人,说这个人精神不集中,恍恍惚惚的,把原来的意思说错了。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孟子大而化之,之为圣,圣人才大而化之。现在我们描写人家马马虎虎的,我们说这个人大而化之,把古时候非常好的东西变成现代的东西,变成马马虎虎了。这样“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因为它无状,因为它无象,因为你看不见,因为你听不到,因为你也抓不到,请问你能够迎接它吗?你说好了我追随它吧,“随之不见其后”,你说迎头赶,你见不到它的头,你随后追,见不到它的尾。“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下把道体也就是说所有的哲学家古今来的哲学家,头一个要找的就是本体。因为本体非常难描写,老子就给它这么一个说法,把它描写了。这一个东西找不到它,你也不能够看到它,也不能够接触它,也不能够跟随它。这一个东西都是说本体,一下老子就转回来说现实,现实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道体的描写,一转转成处事治世的道理。你能够把握先帝最古的开始,它绳绳不绝,可是又没有象。能够了解这个道理的话,所以老子我们要讲宇中有四大,天大、地大、道大、法大。所以他一转,把本体说完了以后,他就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说我们能够把握自然的道理,从古以来,开天辟地就是它。你能够拿这一个道理来处理先前有雾有状的现实,世间的事情。所以我们说老子王者师,他所劝的主要的不是我们说的,这一些都是为了统治者。告诉他们你怎么能够无为而无不为,所以这一个东西他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你能够知道古始,开始是怎么开始的,这就是道的原则。

我们看王弼的注解“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筋骨不同,时移速异”,他说是所谓无形无名的这些东西是万物的宗。假如说它有形状,它有名字,它是张三就不会是李四了,但是张三也是它李四也是它,王五也是它,天是它,地是它,一切无名之物都是它。你能够用什么描写它,不可能描写它。它是涵盖一切的,所以说无形无名是万物之宗也,这是万物的宗。虽然筋骨不同,时间是改变了,风速也变了。“时移速异,古不谋乎此,已成其智者也”。做领袖的你是几千年前的帝王,还是现在的总统,不管是谁,都要由此已成其智者也。你怎么能够治理,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这么多人的事情你怎么能够治理,治理得大家心服口服。所以你必须要了解所以说“治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你把古时候开始的大道原则你能够抓住的话,你就可以处理现在的这一些事情。

能够这样的话,上古虽然远,但是道永远存在。故虽然在今天,你也可以知道来源。纪就是绵绵不绝的,这一个纪从古时候到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了,政治的制度不同了,但是治国的领袖都得按照这个来做,这就叫道纪。能够了解天地还没有分以前的混沌,还没有分的开始,就已经掌握了大道。大道已经有它的纲纪了,纪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正是因为它有,表现在外面的都是有,但是它的本体是无。所有《道德经》的八十章都是描写头一章的。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以后,治国固然要它,我们做工夫也是要按照这个。诸位喜欢打打坐,喜欢静静的千万不要想着我该气动了吧,我该见光了吧,都不要。这个东西怎么样?都是从真空无的中间发起的现象。我们这里道家为什么用老子的东西来讲修行,我们身体里每个人都有一种所谓氤氲之气,这个气在哪里说不出来。你把仪器测测不出来,所以有人说我气动了,简直是自己虚张声势,只有你有这个经验,气真动。它从哪动,它动起来什么现象。有些人动起来自己是乱动,于是打拳的,甚至有跳舞的,有些人解手淫的这都是气动的缘故。气不能够归于一个的话,于是你全身乱窜。所以这一个东西它自然的而且它是自在的,你不能勉强去找它。你找它觅之不得,你要是想找它找不到,你即使找到了也不是真的,那是你心里想的。所以真正我们人身上的气自然自在的,它自己在运转,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所以道家说我们的身体就是个小宇宙。当你空极了的时候,静到极点的时候,这时候外头我自己跟里头的环境无我两忘的时候,外面跟里面跟尘你都忘记的时候,这时候就生生不绝。但是你一说很好我气动了,它没有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物我两忘。所以有东西来了,它是生生不息的,我们有这一口气,这一口气不是真气,真气你看不到的,谁都有。只有当物我两忘根尘完全放弃的时候,在最安静的时候真是生生不断的,而且你用它永远不绝的。

所以老子他的东西一方面谈道体,一方面谈治道,一方面我们从这里体会出来道家的修行为什么以老子为根据,就是这个原因。这是第十四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117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9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897评论 0 2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05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0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35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97评论 2 3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9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1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477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88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25评论 2 25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71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55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0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4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55评论 2 2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