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布施"又是佛教名词,讲的还是《道德经》16章,后半部分: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上一节老子给讲了万物轮回这一世事常规,这一节老子又从知晓万物轮回这一常规,通过一连串的逻辑推理,推断出身久不殆,长命且不生病。我们来看一看老子是怎么一步一步推断出来的。
知常容:知常,知道万物轮回的规律。容,从宀、谷;“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这容字不就是《道德经》15章所说的"不欲盈"嘛。
《道德经》15章说圣人"不欲盈",但圣人为何能做到"不欲盈"?因为圣人明白万物轮回这一规律。芸芸众生终将归根进入轮回,唯努力保持不盈之态,方能尽可能对抗轮回,保持久长不殆。真这样吗?且继续看老子一步步往下推。
容乃公:容,空虚不盈。
公,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
再来看私,从禾,从厶,禾指谷物,厶意为自我,禾与厶联合起来表示自留口粮。
于是公的意思就出来了,与私相背,也就是与自留口粮相背,即是要交出去的公粮。如果把粮食引伸拓展为钱财,再拓展到知识道理,这不活脱脱就是佛所说的布施嘛。
布施:把于自己也有用的钱财物品等,广泛而发散地给于别人。
容乃公:要做到不欲盈,就得学会布施。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老子啰嗦,其实一句公乃道多直接,布施就是天道!只有布施,保持不欲盈,人才是完备全面的,与社会融合的,符合可道之道的。这里天,我认为有《道德经》第十三章中所说的寄托天下之意。
道乃久,没身不殆:保持长久,不病。老子在《道德经》第10章中有三问: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人能不老、不病、不死吗?
佛祖的布施是为了让我们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苦谛";老子的"公",老子的"不欲盈",亦是要来回答不老、不病、不死的问题。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用了14、15、16三章,给我们讲解了《道德经》第10章讲到的"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的问题,而"天门开阖,能为雌乎?"亦已经讲过了,接下去应该要讲"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