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秀恩爱分得快」

    哼,被标题骗进来了吧。

        我知道,要是取个什么「爱情,一门失传的艺术」、「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爱情这件小事」等等题目,基本就不会有人看了。反正是个烂俗的话题,干脆文题更烂俗一点吧,重剑无锋。先回答一下题目提出的问题吧,为什么「秀恩爱分得快」,因为不秀的分了你不知道而已。

        最近发现了一种新的虐狗模式,基本方法是先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等吸引不少人关注后公众号推送突然变成了日常秀恩爱,防不胜防。感情深厚开夫妻店的也就算了,直到昨天看到有校友刚刚一起一个月就大动干戈,作为一个深知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狗不禁为他捏了把汗,哥们儿你以后有得苦了。受围观群众之托,为了让大家少走弯路,正如某位长者所说,我有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可要是我没这种人生的经验怎么办?那不怕,我们可以读书啊。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人家都很相似,可不幸人家的苦难却各不相同。但是在搞男女关系这件事情上恰恰相反,是悲剧的原因都很相似,终成眷属的幸福却各不相同。既然原因相似,进行归纳演绎肯定可以自成一套体系,这事确实有人做了,他叫弗洛姆。弗洛姆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干的也是心理学哲学的老本行,他写过一本小册子叫《爱的艺术》。

        记得有一段时间,只要有我认识的情侣闹矛盾了,我就会给双方各送一本《爱的艺术》,送出去的数量之多甚至让别人误以为我是这书的代理。有的看完这书后,觉得自己以前实在是图样图森破,于是和好如初;有的看完这书后,觉得自己以前实在是图样图森破,于是果断分手。可见他们都学到了不少东西嘛。

        书本身有些细节我并不赞同,比如弗洛姆对爱情的期望和要求太高,作为一个凡人基本无法全部做到;比如弗洛姆给爱分类有一类是「神爱」,但作为无神论者我认为把这个类称为一种对信仰的爱可能更好一些;再比如弗洛姆认为爱是解决人的荒谬和虚无的终极问题的得救之道,但这个话题上我更倾向于加缪的解决方法。。。。。。总的来说还是瑕不掩瑜,这本小册子不一定是指南针,但一定是试金石,所谓心里想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到什么境界就能有什么收获。

        原书接近十万字,以下是我的笔记版,浓缩到了一万多字,大概十五分钟可以读完。这便是本文的用意,就像你问成佛需要多久,有的要苦修一世,有的只需放下屠刀。

导言 学会如何去爱

        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真的懂得爱吗?你拥有爱的能力吗?你所理解的真正的爱是怎样的?

        如果你觉得只要无怨无悔地付出,投入全部身心,就能获得爱,那么你就错了。本书首先要颠覆所有人对爱的想象:爱情不是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相关的感情。

        这本书还讲了不懂爱的可怕后果: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由此达到一种创造的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你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本书认为,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之爱,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

        爱是一门艺术。

一、掌握爱的艺术

1.两种爱情假设

        关于爱情,有两种假设。

        一种认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并努力实践;另一种则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情网。

        本书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当然,大多数人毫无疑问是相信第二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认为「偶然」得到的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人们向往爱情,追求爱情,关于爱的影视剧、小说、歌曲久盛不衰。当你静静等待着属于自己的缘分从天而降时,本书告诉你:你可以学会去爱。

2.三个爱情误区

        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爱情无需学习?有三个原因: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持这一想法的人总在想: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此,男男女女会竭力提升自己的魅力,或依靠名利地位,或依靠美貌「颜值」,或让自己人品高尚……

        事实上,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2)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如果你对「缘分未到」、「我还在等对的那个人出现」这样的话不陌生,那就意味着你身边有人深信: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首先,这样的看法来源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以来,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冲破了以往门当户对的婚恋观。人们追求浪漫的爱情,爱的对象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次,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作者弗洛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对现代工业社会持批判态度)。人们在选择对象时,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决定要不要与一个人发展恋情,就像做一笔交易,要考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自己的实力,猜想对方会不会看上自己,如果找到在「市场上所提供的最合适的对象」,人们就决定交往(相亲似乎是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

        (3)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

        两个原本陌生的人,当他们之间似乎摩擦出「爱」的火花,二人突然决定与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们感觉最美妙的爱情降临了。但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在生活的琐碎、无聊中,在双方不可避免的分歧中,原本灿烂夺目的爱情变得黯然失色甚至面目可憎。

        事实上,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着迷、疯狂的爱恋看作强烈爱情的表现,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总结

        正因为人们总是进入以上三个误区,所以太多的人如飞蛾扑火般投入爱情,最后却伤痕累累。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人们总是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努力学习如何去爱。

        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应该认识到爱情是一门艺术。要想学会爱,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等一样付出努力,既要掌握理论,又要付诸实践。

二、爱情有哪些要素

1.不是所有关系都是爱情

        并不是所有解决生存问题的方式都是爱情,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成熟回答。那些不成熟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共生有机体。共生有机体结合分为两种:

        (1)消极形式是受虐癖,有受虐癖的人让对方成为保护者,保护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

        (2)积极形式是施虐癖,就是通过把另一个人变成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他吞并他的崇拜者,从而使自己身价百倍。

2.爱情首先是「给」,不是「得」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对立面就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持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3.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什么是「给」有以下误解:

        (1)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

        (2)一个「重商主义」的人认为的「给」一定要通过交换,只有「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

        (3)非创造性性格的人,会认为「给」是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4)还有些人把「给」看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真正的「给」有多种表现形式:

        (1)男子性行为的最高峰就是一种给的行为。他把性器官交给女子,在达到性高潮的一刹那,他把精液给予对方。女子也交出自己,她打开通向女性内部的大门。

        (2)在物质世界范畴,给是财富。不是说拥有财物的人都是富裕的,而是说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拥有多少财产,他都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

       (3)在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可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

        在人与人之间,一个人的「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予,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被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有没有能力把爱情作为一种「给」的行为,取决于人的性格发展。而获得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是人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拥有创造性倾向的人,会克服他的依赖、自恋以及强迫他人的要求,并能找到对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赖以及达到目的的勇气。

4.爱情的其他要素

        「给」,只是爱情的积极性的要素之一。其他要素还包括: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

        关心: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在母爱中关心的要素表现得最为突出。如果有一个母亲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身体的舒适,那么无论这位母亲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

        责任心:今天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行动,是人们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

        这种责任心在母子关系中的主要表现是,对孩子生理上的要求的关心。这种责任心在成人之间也包括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

        尊重: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尊重绝无剥削之意。如果爱情没有尊重,那责任心就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

        如果我爱一个人,就应该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他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

        认识:人们只有认识对方、了解对方,才能尊重对方。如果不以了解为基础,关心和责任心都会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从关怀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对方,这种了解也是无益的。

        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作为爱情要素之一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让自己的兴趣退居第二位,才能了解对方。

        比如:我知道这个人在生气,但他自己不表露出来,我可以进一步地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和受到良心的谴责。他的生气只是他内部更深的东西的反映,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

        了解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认识「人的秘密」。生命从其纯生物的角度看,是一个奇迹和秘密。我们想认识自己,但尽管做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想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生命的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

        有两种途径可以认识「人的秘密」:

        其一,拥有掌握对方的全部权力,利用权力随心所欲地支配他。在孩子身上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方法,孩子随手拿起一样东西,把它弄坏,以便认识它。比如他抓到一只蝴蝶,就很残忍地把它的翅膀折断,其动机就是希望认识蝴蝶的秘密。

        其二,通过爱情。爱情是积极深入对方的表现。只有爱情才能给我们知识,在结合过程中,我们找到了自己,认识了对方,发现了人。

总结

        (1)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

        (2)爱情除了克服人的孤寂外,还有一个更具生物性的要求——阴性和阳性的结合。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阴阳两极结合中,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阴阳两极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生产力的基础。

        两性之间的性吸引力仅仅只有一部分是以消除生理上的压力为动力的,更主要的动力是两性都有同另一个性别相结合的要求。

三、唯有爱能克服孤独

1.了解人生存的问题

         要了解爱,必须要了解人,以及人的生存所面临的问题。因为爱是针对人类生存问题的答案。

        关于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总的原因在于人超越了动物界,脱离了自然。关于人本身,还需要知道:A.人一生下来,立刻面临一个未知的世界。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B.人拥有理智。C.孤独不可避免,孤独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结论:人类无法逃避孤独,无论在什么时代,拥有何种文化,人总要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克服孤独感?

2.克服孤独的三种手段

(1)纵欲

         纵欲是指借助于毒品、性、酗酒等手段,达到自我恍惚的状态。纵欲有三个特征:方式很强烈,需要全身心投入,而且需要不断重复。

         效果:纵欲的效果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并且不能克服由孤独产生的恐惧感,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

(2)与他人保持同一性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同一组人的习惯、风格和看法保持一致来达到同其他人的结合。

        历程:上述结合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最早的由血缘关系相近或者生活在一起的人组成,逐渐演变成一个政治体、国家或教派。在结合过程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因为这些人存在这样一种逻辑:如果我与他人的感情、思想一致,我的衣着、习惯和看法都向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

        成因:人们对于消除个性的渴望,与工业社会中发展出来的「平等」概念密切相关。在资本主义社会,「平等」指的是失去个性的人的平等,是做同样的工作,寻求同样的享受,读同样的报纸,有同样私下感情的人的模式。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个性正在丧失,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至于为什么他们的观点与大多数人吻合,那纯粹是因为巧合。

        效果: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的,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按照一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的。然而这不足以缓和对孤独的恐惧感,今日的西方社会酗酒、吸毒、自杀泛滥成灾,表明了这一方法的效果是有限的。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具有持久性,并且不会冲动一时。此外,同一性还可以减轻恐惧感,工作和娱乐的循环交替也起同样的作用。

(3)创造性的劳动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手工业者,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者同他创造的物质都达成一致。举例来说,无论是木匠做一张桌子,还是金匠打一件首饰,无论是农民种田,还是画家作画,他们在每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中,使得自己和创造对象合二为一。

        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只适用于自己计划、进行并能看到成果的劳动。而在一个职员、一个流水作业线上的工人的现代化工作程序中,几乎不存在劳动的这种特性。

总结

        以上三种手段,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孤独感问题。因为,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达到的统一是人与物质的统一,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统一;通过纵欲的统一是暂时的;通过同一组人消除个性而达成的统一,仅仅是一种假统一。

        要想真正和全面地解决人存在的困境,必须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

四、爱的养成

1.婴儿出生后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恋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前没有多大区别:他不能辨认物体,没有意识到自己和身体之外世界的存在;他只需要温暖和食物,却无法辨认出他们与提供温暖和食物的母亲之间的差别。

        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说就是自恋阶段。

第二阶段:被人爱

        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便开始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会慢慢学会叫物体的名字,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

        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

        简而言之,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第三阶段:爱别人

        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但是,他们在这一阶段会出现一种新的感情——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要送给父母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等等。

        他关于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创造爱」。虽然从爱的最初阶段到成熟阶段还会持续很多年,但他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到关心他人的乐趣,并能感觉到由爱唤起的力量。

2.母爱与父爱

母爱:

        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人们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

        在人没出生以前,跟母亲的关系最密切,那时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这种关系在婴儿出生以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母亲体外生活的婴儿,还是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

       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不再像以往那么紧密,而与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

父爱:

        母亲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资源。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很像。

        父爱有消极的一面,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

母爱与父爱的区别: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父爱会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脱离父亲的权威。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将同时拥有母亲和父亲的良知。如果他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如果人能够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以致最后能将两种关系综合起来,就标志着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

五、爱的对象

        爱不是一个人同某一个人的关系,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自私。

        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他们不把爱情看作一种积极的行动、灵魂的一股力量,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

        依据爱的对象不同,爱可分为: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

1.博爱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博爱就是对所有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他人的生活情趣。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距微不足道。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这些都不叫博爱,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才叫博爱。

2.母爱

        母爱是对儿童的生活和需求作出的毫无保留的肯定。这种肯定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另一方面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很好。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两个不平等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有一个人需要帮助,另一个人给予这种帮助。基于母爱忘我无私的特点,母爱一直被看作是爱情的最高形式。

        虽然对母爱的动机有多种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母亲「超越自己」的追求。满足这一追求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亲,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还应该促成这一分离。

3.性爱

        博爱是同等人之间的爱,母爱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的爱,它们的共同点是:爱不属于一个人。性爱同这两种类型不同,它要求完全彻底地实现合二为一,要求自己同他人完全融合。

        性爱是专一的,不是包罗万象的,却最能迷惑人。关于性爱,有三种看法:

        第一,将性爱同「堕入情网」混为一谈。此种情况下,两人间的隔阂突然消失了,但这种感受注定短命。因为当陌生人迅速成为「亲密的人」时,他们只了解彼此的表面,没有深入内心。

        第二,将性爱当成克服人与人隔离的方法。克服隔离的途径有很多,包括讲述生活、叙述希望、谈论梦想、表达愤怒等。但是,包括性爱在内,上述这些「亲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然后人们要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新的爱情经历又会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于是希望得到新的爱情,并幻想新的爱情会与以前完全不同。

        第三,多数人将性爱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爱,如果有爱情,性爱就不会带有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如果没有爱情,性的吸引力会在瞬间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这之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

性爱的独占性:

        性爱具有一种博爱和母爱都不具备的独占性。性爱的独占性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为一体。

        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有意志的行为,是人作出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不同时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那爱一辈子的诺言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依照这一立场,很多人或许会得出下列结论:不管婚姻是别人撮合的还是自行决定的,一经缔结,意志应该能够保证爱情的继续存在。这种观点当然不对,虽然我们所有人能从博爱角度出发爱每一个人,但对于性爱来说,要求对方是特定的、独一无二的。因此,认为夫妻关系不好应该马上解除婚姻,以及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解除婚姻,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4.自爱

        自爱常常被人误解。人们把爱别人视为理所当然,却普遍认为爱自己是罪恶的。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在西方思想中这个观点由来已久,加尔文把自爱看作是一种「瘟疫」,弗洛伊德说自爱就是自恋。

        在弗洛伊德看来,爱情是性欲的显现,因此爱别人和自爱是相互排斥的。这是错误的,原因在于,如果把他人当作人来爱是美德而不是罪恶,那么爱自己也应该是美德,因为我也是一个人,关于人的一切概念都与我有关。圣经中「爱他人如同爱己」的说法,说明了对自己完整性和独特性的尊重,爱我同爱另一个生命,是紧密相连的。

        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利己者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事物,他们没有爱的能力。

        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互相矛盾。利己者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内心缺少生命力,容易感到空虚和失望。利己者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掩饰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5.神爱

        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神体现最高价值,体现至善至美。

        宗教有父系和母系两面:父系的一面就是让我像爱一个父亲那样爱神,我应该相信神是正义和严格的;母系的一面就是我爱上帝如爱母亲一样,不管我如何贫穷、卑微、犯有多少罪孽,母亲将永远爱我。

        一个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爱神应该尽量做到谦恭,神对他来说象征着他所要追求的爱、真理和正义。

        在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就是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和神的爱;在东方宗教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对爱的强烈感情体验,这种体验同生活中的每一种爱神的表现不可分割。

        对父母的爱和对神的爱之间存在一致性。孩子一开始感到自己弱小无力,需要包罗万象的母爱。然后孩子开始转向父亲,父亲成了他思想和行动的准则。在全面成熟阶段,人从母亲和父亲的权力形象中解放出来,他成为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

        对神的爱不能脱离对父母的爱。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超越他同母亲的联系,或者继续依赖一个惩罚或赞赏他的父亲,那他也不可能发展对神的成熟的爱。他的信仰只可能是早期阶段的信神形式,他体验到的神,不是一个能保护他的母亲,就是一个赏罚分明的父亲。

六、爱情在当今社会中的消亡

1.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性

        如果爱情是指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在特定社会生活的人,他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性格的影响。

        然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人,一方面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帖帖地进入社会这部机器中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上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

2.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

        西方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感觉不到孤独。首先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僵化的机械性工作,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们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电影,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现代人很像英国作家阿多斯·赫胥黎在他的《美丽新世界》一书中描绘的那样:「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同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

3.爱情:从性生活满足,到「结伴」思想

        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无数宣传美满婚姻的文章中,一对毫无摩擦的伴侣被奉为理想的结合。这样的爱情和婚姻,实际上是保护自己免遭不可忍受的孤独感的侵袭。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强调结伴的精神,强调相互之间的宽容是一个比较新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那段日子里起作用的是另一种爱情公式:爱情是性生活得到满足的产物,如果男女双方学会在性生活上使对方满足,他俩就会相爱。

        其实,与此相反的观点才是正确的。爱情不是性满足的结果,而是性的幸福。

4.爱情病理学

        把爱情看作是性满足的产物,以及把爱情看作是结伴思想,这两种观点是西方社会中爱情衰亡的两种「正常」形式,是由社会决定并造成的爱情病理学。

        造成爱情病理学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

        在这种环境下,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他们的感情生活始终是停留在两岁、五岁或十二岁的阶段,但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能力却符合他们的实际年龄。严重时,感情上的不成熟会破坏其社会生活;不严重时,则会对个人的亲密关系造成影响。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七、爱的实践

        今天,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给他们上「爱情课」,但事实上,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因此,讨论爱情的实践问题只能是讨论进行实践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实践的最初步骤。至于达到目的的最终步骤,都得由每个人自己去做出。

1.实践爱的艺术需要三个步骤

        (1)纪律。如果没有纪律,只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但我永远成不了大师。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实践一门特殊艺术所要求的纪律,如每天要坚持练习几个小时,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纪律。

        (2)集中。集中是掌握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集中比自我纪律还要罕见,我们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人成为消费者,张开大嘴坐着,贪婪地吞下一切东西:画片、烧酒和知识。大多数人已经不会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和不喝酒。他们很快就会变得不安起来,他们一定要动嘴或者动手。

        (3)耐心。我们整个工业系统提倡的是耐心的反面,那就是要快。所有的机器都是为了达到快的目的:汽车和飞机把我们很快地送到预定的地点。这里有重要的经济原因,但这也体现了人的价值原是由经济价值所决定。现代人认为,如果他不很快地处理事情,就会失去时间,可是,他并不知道如何利用他由此赢得的时间。

        此外,学习爱的艺术还必须要有兴趣。如果对一门艺术没有兴趣,那没有一个学徒会学这门艺术。他最多成为一名业余能手,但不可能成为大师。

        在谈及学会一门艺术时,一开始人们必须学会许多其他的、而且看起来经常是同这门艺术无关的东西,然后才开始学习这门艺术。木匠学徒要先学会刨木头,学钢琴的人要先练习音阶,而学习禅宗射箭的人则要先练习呼吸。在实践爱的艺术上,意味着所有想成为大师的人应该把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训练纪律、集中和耐心,作为实践爱的艺术的开端。

2.如何训练纪律和集中

        (1)如何训练纪律。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西方人认为纪律必会使人难受或不适,纪律只有达到这种效果,才是「有用的」。但是东方人很久以来就认识到,对身心有益的东西必定使人舒适,即使开始的时候需要克服一定的阻力。

        (2)如何训练集中。生活在我们的文化中的人很难做到集中,因为我们的全部文化似乎都是为了「分散注意力」和反对培养集中的能力。其实,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就能帮助我们集中,譬如:轻松地坐着,把眼睛闭上,努力使自己的眼前出现一片白色,并排除一切干扰自己的画面和念头,然后可试着观察自己的呼吸。除这些练习外还要学会专心做一切事:专心听音乐、看书、谈话或欣赏图画。如果专心地干,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

        集中意味着要完全地在现时生活,而不是赶着这事想那事。那些相爱的人应当首先练习集中,他们必须学会亲近对方并向对方开放,而不是相互回避。集中还要求对自己要保持清醒。譬如在感觉到累或者消沉的时候,不应该听之任之和用随时可以捡来的消沉的想法去加剧这种感受,而应该问问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所有情况下,必须要觉察内心的活动,而不是用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

3.掌握爱情的艺术还需要其他特殊条件

        (1)克服自恋。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2)保持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持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有无客观性和理智是学会爱的艺术的一个关键性条件,人们应该对所有与自己有所接触的人都能保持客观和理智。

        (3)要以信仰为基础。要区别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比如信仰一个人或者一种思想。合理的信仰是指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

        (4)积极的活动。积极的活动指人的内在的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在思维、感觉、看和听的活动中保持清醒、警觉和开放的状态,是学会爱的艺术必不可少的条件。爱的能力只能通过创造性的和积极的态度获得。

总结

        有关爱的艺术的讨论不能局限于个人范畴,它同社会范畴不能分割。如果爱意味着是对每一个人有一种关爱的态度,那么爱必须不仅仅出现在我们对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关系中,也必然能在同与我们的工作、职业有关的人的关系中找到。

        要使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经济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如果爱情确实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那么排斥爱情发展的每一个社会,最终都要因其对抗人的基本要求而衰亡。

        我们谈爱情,不是在「说教」,而是因为我们谈的是存在于每个人本质之中的最深的要求:分析爱情的本质,是因为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体验到爱情。批评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条件,则是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01 汤底 这是一汪汤 以亿万年的尺度 时间煮水 数亿万年前 谁都在这里 游走碰撞生灭不已 数亿万年的演绎 汤底没...
    源河阅读 126评论 0 1
  • 1.MJRefresh源码解析
    陆号阅读 152评论 0 0
  • 第九篇生活忆笔,有时,自己并没有想明白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就迫不及待的去干了,这让我常常犯错误。 星期四,听到...
    陌乐阅读 219评论 0 0
  • 2017/12/16 Orange N S W cherry pick up trip
    Jessieljx阅读 279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