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三年(《论语》宪问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论语》宪问40节。讲完了故事,孔老夫子又开始给我们讲起了道理,讲一个关于三年的道理。

从《论语》前面的篇章看,孔老夫子其实并不反对邦国天下的更替,由夏至商再到周,更不反对邦国主的生死轮换。

但孔老夫子主张治国之道的传承延续,倒也不是非得一成不变,背着老祖宗的牌位不松手。但这个变是因时因势的沿革,不甚断然否定的重新弄过。

所以不管新时代的邦国天下怎么折腾,由夏而商而周的礼制断断不可抛弃,可以改革,但不能说放弃就不用了啊!

所以为了保证子承父业时,齐家治国的方略一时间不会改变太多,孔老夫子坚持这"三年"的政策!

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子承父业的当口,让旧家规政策延续三年,三年后再因时势,因新家主个性能力可以有所修正,这才是孝。

邦国天下亦是如此:《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尚书》上说:‘殷高宗守孝,三年不说话。新老大三年不发话,下面估计也只能按旧套路治政了吧!

孔老夫子更直接: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三年内大家都得听老宰相的,老宰相自然用的是老国王那一套。

新王三年不改治政之道,估计三年后也不会断然否定先王政道,全盘抛弃从头来过吧?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干!现今天下,已没有了"三年",更是彻彻底底地抛弃了仁德礼乐!

孔老夫子为什么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当是为了一个"礼"字!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子路第十三 共30章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如何为政,孔子答道...
    田园读书人阅读 922评论 0 2
  •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
    白痴老猫阅读 208评论 0 4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34节。又是很简单易懂,而且又是很...
    白痴老猫阅读 201评论 0 5
  •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论语》宪问37节。前面讲到对于仁德之治...
    白痴老猫阅读 209评论 0 2
  •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白痴老猫阅读 305评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