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笔记(三):联机学习I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本章解决的是关于学习的焦虑。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也学不过来。如何挑选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如何比自学更快的获得知识?如何联机更多的大脑一起思考问题?如何保持自己的学习动力?如何让知识价值?

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与人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之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3.1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

3.1.1识别知识的源头

我们身边有很多“嚼过的口香糖”信息(你愿意再嚼?)——在朋友圈、qq空间、微博等社群里转发的各种内容和信息,书架上各种名人、朋友推荐的书籍,各种二三四手信息不计其数。

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浓度和质量都极高。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参入的杂质越多,最终只是兑成鸡汤。失去鉴别一手信息的能力,是我们认知效率底下的原因。

3.1.1.1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3.1.1.2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如,名校的教科书,MOOC(慕课)里推荐的一手材料,维基百科;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国富论“ "穷查理宝典” “决策与判断”);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店、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3.1.1.3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加入了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不精确的概念的畅销书。

3.1.1.4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是常看到的,讲述一ige观点,灌你无数“鸡精”。大部分公众号、头条都属于此类。

现在你检索一下,你在一二三四手信息里分别花了多少时间?其实如果你有英语四级的水平,再配合谷歌翻译,基本上1小时就能读完那一篇属于一手信息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10年定律,刻意练习的源头),4小时读完“刻意练习”,后者含金量更低,但阅读奖赏更高。而学习四手信息的搞不好还真的盲目实践,花了100小时才发现问题。


3.1.2知识的源头探测仪

3.1.2.1能辨别和找到知识源头

3.1.2.2跟随知识源头的人

他们是直面源头的,如果他们还比较会表达,那就太幸运了。源头总是聚合的、统一的,而不是各自不同的,这才是精华,多看几遍、多几个层次、多几个角度。

3.1.2.3成为知识的源头

见“3.4知识IPO”知识的输出。


3.1.3功利读书法——提升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 功利学习法

3.1.3.1极其功利地少读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认知心理学认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最近发展区,即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的、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极其功利的学习——从遇到的问题出发,从我能实践的领域出发去找合适的认知材料。

3.1.3.2极其功利地配置资源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给阅读做了几个分类:娱乐性的、知识性的和心智提升类的。用爬山来作比较,就是越走越舒服的下坡,略微费力的平路,看起来很累但真的会提升脑力和理解力的爬坡。

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从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根据认知目的的不同,设定不同的目标,分配不同的资源。

3.1.3.3不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书

先选书,多看评论,平行比较几本书(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 国外亚马逊);然后看目录,一般的购书网站都有(大概知道书的内容和框架,有时候有趣的序也值得读);最后再看具体章节,直接切入重要的章节,系统学习则从目录开始看。

大脑本能的选择最简单、最不耗脑子的方式,而功利读书法在获得阅读奖赏(此为贬义)之前选择了延迟满足——先找到目标,调整好资源,带着问题进入。好的方法,都是逆人性的。


3.1.4萃取知识晶体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找,别人一说都看过......

如果你知道学什么,也知道如何学,那么最后需要知道的,就是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调取知识。

知识晶体,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也就没法提现,知识也一样,之时具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如石墨和钻石,如沙子和混凝土,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 知识晶体有一种让你关上书本依然可以叙述的能力。

比如星座,就是古人记住星星的晶体。古人用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些相距几千光年的星星连接,形成“晶体”(整合知识),然后再给晶体赋予美好的故事(形象化呈现)。只要受几个小时训练,在夏天认出星星不是难事。

3.1.4.1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I”关书叙述“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如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金字塔结构;四分法的“SWOT分析” “重要-紧急”四象限;公式也是关系结构,如质能方程表现的是能量、质量和光速的关系,如定位=行业x企业x职位;环形拓扑结构、网状拓扑结构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乔什用计算机模拟了|循环结构、星星结构(一个中心多个分节点)、方块结构、链条结构|等,最终用数学方法证明人类最佳的抽象知识结构是树形结构。如,书的目录;知识管理 分知识储存、提取、呈现;层级用首字母缩写的方式呈现的XX法则(SMART法则、发现天赋的SIGN法则)即口诀法,把知识进行树状处理,编成口诀。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一种流程图式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现事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如工作流程图(说明书的步骤指南);看书不从第一页的序列关系 找书-目录-章节。  一件事从上到下全做完才算完。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展示的是事物空间、时间上的差异性。如太极八卦图;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等。

3.1.4.2知识晶体的萃取

大量看知识晶体|  不仅要看 ,还要每次思考这个模型希望表达的关系。本书章节最后的导图,插图,超级个体专栏都有知识晶体。

尝试模仿知识晶体|  看了一个模型,不妨凭自己的记忆画一遍,更好的方法是给别人讲一遍。然后看看和原来的结构由什么区别,找到差距在调整。

自己创造知识晶体|  最初级的是表达式的:“关于......的5个技巧”,好一点的就有了“关书叙述”的结构,如时间管理矩阵、择业流程图、利润率分析表。  更好的知识晶体则可以隐喻,这样都能完成从理性回归感谢,更好的传播。如生涯彩虹图(把生涯比作彩虹,而把不同角色比作彩虹的颜色);职业生涯三叶草模型(很形象地说明了一个好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三者互相强化的关系,以及互动循环的关系); ABZ职业计划(一个好的职业计划,应该包括正在做的计划A,一直想做但没机会做的计划B,以及万一出问题垫底的机会Z。)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这就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


3.2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3.2.1“学五渣”的美国大学申请术&李小龙的快速崛起之道

基本情况是:穷学生想要报考国外一个大牛导师的研究生,因为这样能拿到全额奖学金。但是故事的主人公平时也不太努力,GPA不高,在国内读的大学也不算太好,赢不过那些托福、GRE拿高分的人。申请国外大学不仅仅看成绩,也看你整体的学术思维,以及和老师的关系,因为未来老师需要你干活。美国正式的科研人员薪资很高,而中国学生听话,要的钱又不多,值得多入手几个。

申请术:他刚好这大牛新出了一本学术书,想找点套瓷素材,哪怕只是提几个问题,于是拿去问所属专业的系主任,,理解后写信给大牛。大牛有回信,理解后又去问系主任。这样联机学习,成为知识的路由器,在来回翻译信件,不断地把语言翻译成自己的话传播出去的过程中,他不知不觉地在这个细分领域有了深远的洞见。这些洞见配合专业知识,让他短时间内实现了巨大飞跃。(看似三脚猫功夫,但已经实现了巨大飞跃,能胜任未来在大牛导师那的学术研究)。

李小龙是第一位在国际舞台上屹立的华人巨星,更是功夫高手。他对武术界的影响绝不是泰森这种一代拳王对拳坛的影响,他还是一位开创者。他是武术思想家。他把哲学、健身、舞蹈、中国传统武术、跆拳道、空手道、菲律宾短棍术、柔术等相融合,形成一门独特的功夫。功夫的英文名“Kong Fu"就是他创造的。

要知道,他刚到美国的时候19岁,练习过几年咏春拳但也不是最杰出的。而到24岁参加的国际空手道锦标赛时已然有一代高手风范,其间只有5年。除天赋外,他是怎么学习快速成为高手的?李小龙也许是中国武术界第一个联机学习者,他经常从弟子那里学习他们的武术,"学习-理解-分享”,是非常快速的小循环,他自己的功夫,他自己的功夫逐渐集大成。

3.2.2联机学习

这两个不相干的案例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不是自己找答案,而是联机学习,用答案换答案|。过去是100分教5分;信息时代,往往是一个15分的人教5分的人,大家商量着来,偶尔学生还能教老师几招。

联机学习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学习方式:先打磨一个知识模块;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整合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习知识跃迁。

图片发自简书App

3.2.3认知德扑:用答案换答案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认知德扑”的思想实验,进一步看清这种效应。德扑的游戏很简单,每桌游5张公共牌,每个玩家有两张牌,最后谁手中的牌与桌面上的公共牌凑成的组合最大谁就赢。在认知德扑实验中,每张牌都是一个知识模块,每个人拥有一定的“私人知识牌”,包括自己的一些专业和个体经验,也拥有桌面上的“公共知识牌”,包括共同的书、论文和信息;最终目标就是比赛谁能用私人牌和公共牌凑成一套解决方案。

至少有三种策略能胜出:一,自摸;二,和桌子上其他有好牌的人互换;三,同时参与几桌牌,都抓在手里,分享换牌,再打出去。(最慢;能赢;能打出天牌)

这就是三种学习思路|自学:自己找答案;联机学习:和同行交流,用答案换答案;跨界联机学习:跨行学习交流,用答案换答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你是哪一种思路?可看看自己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遇到问题,苦思:“这可怎么办啊?”想一晚上不得;遇到问题,找书:“哪里有答案?”开始通过网络、书来找资料;遇到问题,招人:“谁最有可能知道这个答案?在这之前我要准备什么?”然后准备沟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先查资料再提问,是对被提问者的尊重)

3.2.4联机学习者工具箱

个体的学习循环“认知-理解-践行-学习”再快,也在一个个体之中。单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会变成一个“知识量、理解能力升级”的集体,他们的个体能力被指数级放大,是蚂蚁和蚁群的差距。“认知”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外包,只要知道谁知道就好。如果这群人相互信任,最花时间的“践行”都可以直接调用——其中一个人可能早就是其中的高手,给够钱,让他干就行。

3.2.4.1联机写作

在一个认知和技能都能外包的群体里,什么是最重要的技能?突破点只剩下两个:提问能力和整合能力。《跃迁》这本书,作者就尝试用群体学习的方式来写作。这里分享几个要诀:多元、高频、提问、结构、汇聚。

多元:我找到《超级个体》的KM(Knowlege Mining 知识挖掘师)里最优秀的几位,组成一个一个跃迁思考网络。

高频:高频次沟通会增加跃迁的速度,我们 的研讨节奏是每天一次。

提问:好问题是发动机。在写作期间,我每天都会抛出一个和本书有关的主题。

结构:提的这些问题最好有一个结构共识,比如,场景-分析-概念-案例,或者数据-技术-金句。

汇聚:大家各自找资料放到有道云比笔记中。等着晚上八点半在群里沟通,在各自简单的汇报以后,大家打开脑洞,尽兴收场。平时有什么想法也丢在里面。

不要怕自己发言质量不够好跟不上大伙,“群里没有什么高下,我们就是因为不同的背景才被召集在一起,表达自己认为最好的观点就行”

不过并不是每个晚上都聊的这么尽兴,也并不是每个观点都有价值。这个群整体带来的回报,远远大于单机学习。因为一个知识跃迁群的点子质量,也符合冥律规律——大多数建议是平庸的,赶不上群最有见识的几个人。但是这种简单的的规律会带来跃迁,一定会产生闪亮的、远远超过单个人的顶级点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3.3终身提问者: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3.3.1知识树vs问题树:以问题为中心

到底是要专注还是多元?这牵涉到一对概念的区分:知识树和问题树。

“知识树“让每一个领域都按照专业难度列出一个树形结构,然后对应一系列的书。我们只要根据自己的水平对应查询,进行一系列的阅读,就能解决学习问题。但在一个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调取多领域的知识,全靠自己学习显然来不及。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所以你没法不焦虑,聚焦一颗知识树,会让自己受限,;但如果跨出专业,这个世界有读不完的书,以及非常多”学了一定有用“的知识。——应该把这种知识焦虑带来的学习动力放在”学来干嘛“的思考上。——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今天,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学海无涯,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因此你需要一颗”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的,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学习。

它包括四个方面: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这4个问题会出现很多关键词,指向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又交叉产生新的关键词,然后生长成一棵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专注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在目标上专注,手段上多元。

3.3.2提问的力量

提问抗折旧|做账的时候会有一个折旧率,比如手机三年一换,那么这个手机的折旧率就是30%。但是至少折旧率更高。怎么应付知识折旧?——两个方法:第一多读不容易折旧的经典,就是一二手知识;第二就是不断更新最新的内容。不管哪一种,你都需要不断的问自己”这个能更好的解决我的问题吗?“

提问即思考|提问的能力,最能看出一个人思考的深度。

图片发自简书App

提问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一个”思想组合“的过程。创造力包含多种认知工具,每一种只适用于特定种类的问题。有三种形式的创造:灵感迸发(跨领域组合;厚积薄发(同领域组合;即兴发挥(知识和场景组合。——但不管是哪一种,创造都是一个面对难题、在脑子里不断把过去的模块进行各种组合,最后产生解救方法的过程。这像极了搜索引擎的工作方式。

时代是水流,答案是河岸,问题是船只。在任何情况下,问”为什么“都可能是引起改变的第一步。

3.3.3为什么每天进步1%,却还是没有太多长进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形成复利的两个条件: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不损失本金。这意味着成长过程中今天学到的只是,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知识学习中;不能忘记。——所以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思考、碎片化体系、碎片化问题,终将劳而无功。

不过成长复利还是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式还是”问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代;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这种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

3.3.4做一名真正的终身提问者

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学习目标更清晰、反馈更及时、动力更强、更有号召力(一个足够好的问题,需要很多领域的人共同解决,那些平时没机会一起交流的人因为问题聚首。

3.3.4.1别列书单,列问题单

相比书单,一个问题清单也许更加有趣和有力。这个清单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你可以一股脑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列上去,然后用两个指标来给自己分类:相关性和好奇心。

图片发自简书App

3.3.4.2假装写本书

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最好的方式是假装自己要写一本书。比如在做知识专栏之前,我给自己列了这个一个目录——假装要写一本关于”知识内容设计“的书。

图片发自简书App

3.3.4.3问题少年提问术

电影《教父》有句台词:”要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请求。“问题少年是让个人无法拒绝的学习姿势——他既能提出精妙的问题,又有小学生心态。

不过有的问题很少有人回答,有人则屡投屡中——如何提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问题?

1)不做伸手党,准备充分、目标清晰。我对自己的员工有一个”百知谷“要求——一个问题,没看完百度、知乎和谷歌搜索的前三页,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提问。

2)好问题都是组合拳。如果有更多的时间,请一定把问题问得更深入一些。真正精心设计的问题会让对方很爽,因为他也没有如此深入地思考过,这是一个整合的机会——你也许没法到达别人的高度,但是你可以站在很高的地方提问。

3)输出答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3.3.4.4五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如果遇到一个问题,不妨从这5个角度组织知识,往往其中一个能触发奇效: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样?

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 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3.4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到此为止,我们已谈了如何联机学习、如何以问题为引导、如何挑选学习资料,那么,如何让知识转化为价值呢?

还是那个思路,要学习一个技能,就去寻找擅长解决这个问题的高手。这次把目标锁定在商业思想大师的研究上。

3.4.1德鲁克等管理大师是怎么学习的

首先,他们是终身提问者。德鲁克一边教书,一边咨询,一边写作。他的书的特点是没有大段的学术描述和术语,而是紧跟时代的困惑,每本书都解决一个问题。大前研一也是每本解决一个问题。

其次,他们都是跨领域整合者。德鲁克有一个爱好,每个三年就选择一个领域深度学习。然后带着上一个领域的知识积木进入下一个、再下一个领域,这些知识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复杂系统。

最后,他们都有一整套知识IPO系统。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P:(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3.4.2设计自己的知识IPO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搜索各个领域的知识,然后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提真实的问题:和搜索引擎一样,如果输入的关键词不精确、太宽泛,就会导致问题无解。比如“如何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这个问题就可能不真实,因为这个是回顾出来的尝试去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景,自我进化。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O)。一方面,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能出手的”知识晶体“,另一方面,这个过程呢个兑换价值,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形成迭代。这个循环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3.4.3知识IPO工具箱

|放大碎片化价值|

你本来就要学习,不如顺便在朋友圈碎片化更新:#今天学到了什么#。三言两语总结并分享出来,慢慢的你就会成为中国领域的”知识代理人“。把一周习得的新知以清单的形式沉淀,为更多的人使用。——如果有足够重要的人,你也可以用”照亮法则“,直接定期邮寄过去。

|设计自己的知识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交付产品)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如百元方案,你是一个产品经理,前期可以定很低的价格,为外界提供产品优化方案,再靠这点连接参与更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将来都会成为你履历的一部分。又如生涯咖啡,请我喝一杯咖啡,我陪你用1小时聊一个生涯问题——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

|首席知识官|

每个社群都需要一个首席知识官。整理知识也是一种知识的重建。如果你并不擅长创作知识,尽心尽力地做好首席知识官也是非常来不及。你也许需要学习笔记、整理脑图、视觉引导,但是千万要记得让知识成为产品,不要成为自嗨的收藏品。


3.5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233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013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030评论 0 2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27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21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42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14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13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2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497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98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42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8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55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12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60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61评论 2 266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