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

原书共371页,总计34万字,拆解版大约2.8万字,你仅需要2小时就能读完整本书。

《自私的基因》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著名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牛津大学教授,是当今仍在世的最著名的无神论者和演化论拥护者之一,也是全球最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

提到演化论,人们就不由得想到其奠基者达尔文,他的演化论最核心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影响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世界。社会达尔文者认为,世界上的竞争就是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洲与洲之间的竞争。人类世界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丛林法则,人们相互竞争,弱肉强食;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而这些流行的观念背后有一个根本的价值原则:人天生下来就是自私的,要想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和别人竞争,就必须要赢过别人。可是,你是否想过,人到底是不是自私的呢?

《自私的基因》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书在1976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经问世,好评如潮。时至今日,本书在世界各地已畅销40余年,书中的主要信息已经成为教科书的正统内容。本书除了回答人是否是自私的这个问题以外,还回答了为什么会有人?基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父母为什么对子女会存在偏爱行为?为什么会有计划生育?男性的求偶为什么都要历经考验?男性又为什么容易出轨等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拿着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给我们的钥匙,一起来开启这些问题的大门吧。

相关声明

虽然作者是达尔文演化论的忠实粉丝,但是作者在开篇强调,本书并不是要全面地宣扬达尔文主义,而是重点探索进化论对特定问题的影响上,这个特定问题也就是作者的研究目的:自私行为和利他行为在生物学上的意义。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作者先说明了本文的主要论点,即人类以及其他一切动物都是各自基因所创造的机器,成功的基因有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然而基因除了会导致自私行为以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滋生有限的利他主义。

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论,作者特意强调了本文不准备论证的几个方面:

1.作者不提倡以进化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只是单纯地讲事物如何进化,不涉及人类行为的道德性。作者担心有些人会将阐述对一件事情的认知理解成为提倡这件事。比如,作者在全书阐述了人的自私性,而且这种自私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因此,有些人便认为作者在倡导『人是自私的』这种消极的观点。但这仅仅是对事实的阐述。我们只有了解了我们生来就是自私的,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自私,才能使我们有办法去战胜这种无情的自私。

2.有人认为,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人类继承下来的特性是明确固定且不容改变的,在作者看来这是谬误。虽然人类的基因驱使我们做出自私的行为,但是人类不会屈服,人和其他动物的差别就在此。因为人类不仅受先天遗传的支配,还受后天文化习得的影响。

3.作者不对人类或其他某一动物的行为细节进行描述,并以此得出观察结论。因为这样的推理往往存在逻辑错误,比如当你观察狒狒的行为,发现它们的行为是自私的,所以就认为人类的行为也是自私的。这种推理很明显是不成立的。

相反,正确的逻辑应该是这样的:人和狒狒都是自然进化而来。在研究自然选择的方式之后,我们发现,凡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生物都是自私的。因此,我们推测,当我们去观察狒狒、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行为时,一定会发现他们行为中自私的部分。但是,如果我们观察到人类有一些行为是利他的,那么这就是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的问题。这才是一个正常的论证逻辑。作者在本书中的论证方式也都是基于此。

者不对人类或其他任何动物的行为细节进行描述,只是在举例说明时,才会使用有事实根据的细节。

 自私和利他

在探讨之前,作者先明确了自私和利他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定义,强调自私和利他的定义是指行为上的,而不是指主观意识上的。作者不去讨论人们在做出利他行为时,在主观上是否抱有自私的动机,而只涉及其行为的外在表现。

在自然界,我们能够看到很多自私和利他的例子。例如,螳螂在交配时,雄螳螂率先爬到雌螳螂的背上,骑着进行交配。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交配的过程中,雌螳螂瞅准时机,一有机会就把雄螳螂吃掉,首先从头开始吃,然而无头的雄螳螂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头被吃了,位于头部的抑制神经受到影响,反而刺激了它的性活动。自私的雌螳螂在这场性活动中收获满满,既获得了繁殖下一代的机会,又能够饱餐一顿。

当然,自然界并非全是这样的自私行为,也有很多无私的大爱行为,例如有些在地面筑巢的鸟类,一旦发现捕食动物如狐狸等靠近时,这些鸟往往会上演一出精彩的『调虎离山之计』,母鸟会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展开一只翅膀,装作折断的样子。捕食者误以为能够毫不费力地饱餐一顿,自然舍弃了地面上有雏鸟的鸟巢,去追逐『受伤』的母鸟。在狐狸即将抓到母鸟时,母鸟却将身一扭,腾空而起。当然,这样的表演肯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时母鸟会因此丧命,但是这出『调虎离山之计』却可以保护一窝的雏鸟。

母螳螂『六亲不认』的自私行为令人震惊,母鸟无畏护子的母爱令人感动。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作者认为,我们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那些利他性自我牺牲行为,大部分都是父母为自己的下一代做的,这种行为一般是为了其物种的繁殖和发展,所以存在同一物种成员的利他行为。换句话说,看似利他的行为,其实本质上还是利己的行为,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理论。

『适者』指的是什么?

在生物学上,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利他主义应该在什么程度上表现出来还存在着争议。这种争论和人类道德中关于利他主义应该是在家庭、国家、种族、物种还是其他一切生物的程度上的争论是一致的。通俗点说,比如人的无私奉献的行为,到底应该为自己的家庭,还是应该为国家,还是应该为其他种族等等。

那么,生物进化论的『适者』到底指的是什么?传统的观点认为,生物进化是为群体谋得利益。然而,这种群体选择观点有个逻辑上的内在缺陷,到底群体的单位该放到多大?是物种,还是属,还是目,还是纲,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比如,按照群体选择观点,我们能不能说狮子为了成全哺乳动物这个大的群体,干脆别吃羚羊了呢。这当然不现实。很显然,群体选择观点存在含糊之处,陷入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困境。

而作者认为,『适者』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种属和物种,而是个体身上的基因基因才是选择的基本单位,也是自我利益的基本单位。这种观点也叫基因选择理论,它将发生在最低级水平上的选择,是解释进化论最好的方法。

『适者生存』就是『稳定生存』

上一部分我们提到,作者认为基因才是自然进化选择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存在大量的化学原料,可能有水、二氧化碳、甲烷和氨,而这些都是简单的化合物。一些科学家模仿地球远古时期的环境,将这些简单的化学物质放入一个烧瓶中,并模拟原始闪电现象。几周后,烧瓶中出现了一种稀薄的褐色溶液,里面有大量的分子,比之前的分子结构复杂得多。里面还出现了构造蛋白质的关键构件——氨基酸。后来,又有科学家在实验室里模拟远古地球的化学条件,获得了有机物质嘌呤和嘌啶——构成遗传分子DNA的关键构件。

大约30亿到40亿年前的海洋就相当于一个大的『原始汤』(拆书者注:有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源自同一种实体,一种30亿年或40亿年前漂浮在『原始汤』周围的原胞。1871年,达尔文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生命最早很可能在一个热的小池子里面。』近30年来,科学家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海底相继发现海底热液和『黑烟囱』,包括台湾东北角的龟山岛。后来,这个『热的小池子』被称做『原始汤』),其中有大量的有机物,它们在某些地方聚集起来。这些聚集的有机物受到外界环境,如光照等的影响,结合成大的分子。随后,大的分子经过长时间自由的漂浮,形成能够复制自己的分子,我们称之为复制基因。复制基因是一条链状的大分子,这样结构的基因一旦结合,就粘连在一起,难以分离。于是,基因完成复制过程,形成一个暂时稳定的结构。复制完成后,大分子继续捕获更多分子。

经过亿万年的演化,这种复制基因具备了如下的特点:

1.长寿

一些不安现状的分子,勤于分裂,利用充足的时间去复制自己,因此在『原始汤』中,这种『长寿』的基因兴旺了起来。分子种群便呈现出寿命越来越长的『进化趋向』。

2.生育力强

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快速复制自己的分子,更容易在『原始汤』中散播开来。例如有两个复制分子A和B同时复制自己,A复制分子的平均速度是每星期一次,而B复制分子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一次,很显然,无需多久B复制分子就会出现在『原始汤』中的各个地方,而A复制分子就相形见绌了,即使A复制分子的寿命再长,也无力回天。

3.准确

如果两种分子的寿命以及复制速度一样,这时有一种基因在相同复制时间内犯更少的错误,那么相对于那种犯错较多的分子,这种分子在『原始汤』中肯定会多起来。假设有两个寿命一样长、复制速度也一样快的X和Y复制分子,但X复制分子在复制过程中,平均每10次就犯一次错误,而Y复制分子平均100次犯一次错误。很显然,一段时间之后,Y复制分子肯定会多起来,而X复制分子会为它的失误付出惨痛的代价,即失去未来的『子孙』。

这些具有复制功能的分子最终会结合成稳定的原子结构。自然选择的最初形式是,选择稳定的模式,淘汰不稳定的模式。因此,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其实指的就是『稳定者生存』。

生存机器

前文我们提到,在『原始汤』中,分子复制自身。复制需要消耗大量资源,然而,『原始汤』中的资源却是有限的,常常供不应求。因此,不同品种或者种系的复制基因必然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斗争。

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原始汤』中保持竞争优势,一些复制基因发现了一个有效的方法:通过化学途径分解竞争对手的分子,并将其分裂出的分子零件抢夺过来,来帮助复制自己。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其他的复制基因也发现了一种保护自己不被分解的方法,那就是用化学方法,将自己包裹在一层蛋白质之中,这层保护衣不仅是自身的运载工具,还是复制基因安居其中不被剥削的生存机器。

最初的生存机器可能只是一层保护衣,然而随着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竞争变得愈加激烈,压迫和反压迫斗争逐渐激化。复制基因为了保护自己在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不断升级自身的保护系统,也就是生存机器。时至今日,复制基因早已放弃了遨游在『原始汤』中的自由生活,它们集群相处,寄居在独立、庞大的生存机器之内,通过操纵生存机器,来联系和遥控这个世界。

如今,它们已存在于你我体内,它们创造了我们,而我们则是它们的生存机器。

基因在竞争当中分解竞争对手,复制自己,变得自私起来;我们还知道了我们人类就是基因的生存机器。那么,基因到底是如何进行复制的呢?基因又是如何控制它的生存机器的呢?作为基因的生存机器,我们为什么会死?

复制基因DNA及其职责

在自然界,除了我们人类要复制基因之外,动物、植物、细菌和病毒等都是复制基因的生存机器。地球上的生存机器不计其数,就拿昆虫来说,现有物种大约就有300万种。

世界上有众多的生存机器,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外部形状和内部器官,但是其基本的化学结构,尤其是它们身上的复制基因,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些生存机器只是在生存方式上有差别,比如猴子是保存基因在树上生活的机器,鱼是保存基因在水里生活的机器。这些复制分子也被人们称之为『DNA分子』。

DNA分子是由一对『核苷酸』链组成(拆书者注:核苷酸指一类由嘌呤碱或嘧啶碱基、核糖或脱氧核糖以及磷酸三种物质组成的化合物),两条链相互交织,呈现螺旋形,也就是『双螺旋』。核苷酸构件只有4种,我们把它们简称为A、T、C和G。所有动物、植物的这4种核苷酸都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它们缠绕在一起的顺序。

这些DNA分布在我们所有的细胞之中,每个细胞都含有一套完整的DNA拷贝(拆书者注:DNA拷贝,即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复制的结果是一条双链变成两条一样的双链(如果复制过程正常的话),每条双链都与原来的双链一样)。这套DNA 可以被看作是指挥制造人体的指令。每个细胞内都有一个细胞核,细胞核中有46条染色体,它们由23对染色体构成,每对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分别从父亲和母亲那继承而来,基因就沿着这些染色体有次序地排列着(拆书者注:基因就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如果把DNA制造人体的过程比作是建筑师建造大楼,那么每个细胞都是一个房间,而每个房间里都有书橱,也就是细胞核,书橱里存放着设计师的设计图纸共46卷,即染色体

在建造人体时,DNA分子的职责主要是两件事:

1.进行复制。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基因利用自己长寿、生育强、复制准确的特点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一个成年人,全身有1000万亿个细胞,但这些细胞都是由胚胎时期的一个单细胞复制而来。在每次复制过程,DNA的蓝图都丝毫不差地被拷贝下来。

2.监督制造不同种类的蛋白质。细胞在DNA蓝图的规划下,在体内不断复制,越来越多,那么如此众多的细胞又是如何转变成人体的组织的呢?这时,DNA便发挥了它的第二个作用,间接监督制造了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

不死的基因

人类正常的体细胞都是由含46条染色体的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不同于有丝分裂,人类的性细胞,即精子和卵子是由减数分裂(拆书者注:减数分裂是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产生。之所以称之为减数分裂,是因为分裂后的精子和卵子只有23条染色体,精子和卵子结合后会重新组成一条新的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

然而,精子或卵子要想让它们的染色体基因加入性细胞,将其传递到下一代个体当中,就必须要经历两个重要的挑战一个挑战是,看它能否在染色体拆成碎片的过程中被拆为两半;另一个挑战是,它还要和其他等位基因竞争在新染色体上的同一个位置。在第一个挑战中,来自父母的染色体被拆散,因此染色体出现断点,而这些断点是任意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较短的遗传单位更容易留存下来。并且遗传单位越小,它的生存时间就会越长,特别是它被一次交换所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小。

比如,如果一条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精子或者卵子,那么整条染色体就有可能经历一次交换,并且这种交换可能发生在染色体的任意一段上。假如这是一个很大的遗传单位,我们假设它是染色体的一半长,那么,每次发生减数分裂时,这一遗传单位的分裂机会就是50%;如果这个遗传单位只有染色体1%那么长,那么,在每次的减数分裂中,它的分裂机会就只有1%。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复制基因的长寿的特点,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这些长寿的基因得以世代遗传下来。这些基因从不会衰老,只是一代一代地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建立一代又一代的生存机器,操控着一代又一代的个体。

人为什么会死?

基因是不朽的。然而,作为基因制造的生存机器,我们人类却不是永恒的,都会面临死亡。那么,既然我们被选择成为基因的生存机器,基因依附于我们得以生存,那为什么基因不将这个生存机器,也就是我们,制造成不朽的机器呢?

解释这个问题的理论有很多,作者讲述了一个他认为逻辑性最好的一个理论,即梅达沃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促使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在我们的基因中,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基因,每种基因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比如我们中国人有黑眼睛,就是因为体内黑眼睛基因在发挥作用。而这些基因当中有很多坏基因,即致死基因

读到这里可能你会有疑惑,之前我们提到,在基因复制的过程中,自然选择那些有利于稳定的基因生存,因此这种稳定的基因会越来越多。按照这个理论,那为什么自然选择没有淘汰掉那些不稳定的致死基因呢?那样的话人类不就可以长生不老了吗?

梅达沃理论认为,最原始的致死基因活动时期不一样,有的作用在生命的早期,有的作用在生命的晚期。作用在早期的一般也都是在生存机器生殖之前便结束了基因的复制,在自然进化中,这种早期作用的致死基因便越来越少,最后消失在基因库中。而另外一种致死基因却活动在生命的晚期,即活动在生存机器的生殖期以后。这样,即使基因结束了生存机器的生命,也不会影响基因的复制和遗传,那么这一致死基因在基因库中仍旧是成功的。

例如,使老年个体致癌的基因可以遗传给无数的后代,因为这些致癌基因天生就存在,只是到了老年时期才发挥作用,在个体繁育后代时将这种基因遗传给后代了;但是,使青年致癌的基因就不会遗传给很多后代,因为有些青年还没有完成生殖活动,也就没有把这种基因遗传下去;这么说来,幼儿致癌的基因也就根本不会遗传给任何后代了。

按照这一理论,如果人类想要延长寿命,就可以通过两个方式实现:

1.既然致死基因起初是因为发生在生殖后,所以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留下来。那么,人类如果将生殖年龄控制在40岁以后,那样经过几个世纪,人类的寿命就会提高很多。也就是说,人类生殖越晚,就会有越少种类的致死基因会被遗传给后代,那么人类体内的致死基因就会越少。但是人类很难去制定这样的生育政策,并让所有人都遵守。

2.我们可以制造假象,让那些在老年时期才发挥作用的致死基因误以为我们比实际要年轻。一个老人个体越能模仿青年个体的特点,就越容易活得长久。

人为什么要有『性』?

原来人之所以会死,是致死基因在作怪。既然人注定是要死亡的,那为什么要通过有性繁殖进行基因的复制和遗传呢?现实当中不也同样有很多无性繁殖的例子吗?比如,雌蚜虫就不需要与雄蚜虫进行有性活动,依然能够生产下一代。

既然无性生殖也可以复制基因,那我们人类为什么要费劲周折将我们的基因同他人的基因拆开再混合起来来生育下一代呢?性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这个原因同致死基因使人类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一样。在我们的基因中,存在有性生殖的基因,也存在无性生殖的基因,它们控制我们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如果有性生殖行为相对于无性生殖行为,更加有利于负责有性生殖的基因,那这样的基因在基因库中就会多起来因此从自私基因的观点来看,性活动存在就有其合理性了。

人类最终会死亡,人类需要进行有性繁殖,都说明了基因的自私性。由于基因的自私性,它为了让自己存活,就会在基因库中变得多了起来。事实上,所谓的进化其实就是指基因库中某些基因变多了,而另一些变少了的过程。

生存机器的行为

在第一天我们提到,自私的基因为了使自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原始汤』中能够生存下去,开始制造可以寄居于其中的生存机器,本节我们将探讨生存机器的行为。

众所周知,能够使动物快速运动的部件是肌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是如何控制肌肉收缩的时间和速度的。

事实上,动物控制肌肉所使用的装置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拆书者注: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作为数据处理单位的神经元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的接线与其他单位进行联系。植物不需要神经元,因为它们不需要移动就能够存活下来,但大多数动物都需要神经元来控制身体的移动来让自己存活。

神经元通常有一条轴突,一般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但是其长度却有好几英尺。这些轴突常常多束集中在一起,便构成了神经的多心导线。这些导线通向身体的各个部分,并承担传递信号的职责

动物的大脑为了控制和协调肌肉的收缩运动,需要有通向各个肌肉的导线,也就是运动神经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肌肉的收缩必须和外界事件的发生时间相联系。例如,上下颌的肌肉必须等到嘴巴里有值得咀嚼的东西,收缩才有实际的意义;腿部肌肉要在有威胁到自身安全的东西出现时收缩、让人奔跑,才有意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些动物具备了感觉器官,能够将外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有形事件转化为神经元的脉冲码:这是一种被称为『感觉神经』的导线,将大脑与感觉器官眼、耳、味蕾等相连。

然而,感觉系统究竟是如何作用的?人们还不知道。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肌肉收缩时间之间的复杂间接联系是怎样的?人们也还没有掌握。不过,在进化过程中,记忆力这种能力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凭借记忆力,肌肉收缩不仅能够受之前、而且也受很久之前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记忆力的出现,使得动物可以保存很长一段时间的外部环境信息,并在出现类似的环境特征时,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生存机器的行为

在第一天我们提到,自私的基因为了使自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原始汤』中能够生存下去,开始制造可以寄居于其中的生存机器,本节我们将探讨生存机器的行为。

众所周知,能够使动物快速运动的部件是肌肉。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是如何控制肌肉收缩的时间和速度的。

事实上,动物控制肌肉所使用的装置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拆书者注: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作为数据处理单位的神经元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的接线与其他单位进行联系。植物不需要神经元,因为它们不需要移动就能够存活下来,但大多数动物都需要神经元来控制身体的移动来让自己存活。

神经元通常有一条轴突,一般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但是其长度却有好几英尺。这些轴突常常多束集中在一起,便构成了神经的多心导线。这些导线通向身体的各个部分,并承担传递信号的职责

动物的大脑为了控制和协调肌肉的收缩运动,需要有通向各个肌肉的导线,也就是运动神经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肌肉的收缩必须和外界事件的发生时间相联系。例如,上下颌的肌肉必须等到嘴巴里有值得咀嚼的东西,收缩才有实际的意义;腿部肌肉要在有威胁到自身安全的东西出现时收缩、让人奔跑,才有意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些动物具备了感觉器官,能够将外界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有形事件转化为神经元的脉冲码:这是一种被称为『感觉神经』的导线,将大脑与感觉器官眼、耳、味蕾等相连。

然而,感觉系统究竟是如何作用的?人们还不知道。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与肌肉收缩时间之间的复杂间接联系是怎样的?人们也还没有掌握。不过,在进化过程中,记忆力这种能力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凭借记忆力,肌肉收缩不仅能够受之前、而且也受很久之前的各种事件的影响。记忆力的出现,使得动物可以保存很长一段时间的外部环境信息,并在出现类似的环境特征时,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由于资源的稀缺,一些基因开始在『原始汤』中与周围的基因进行竞争。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其他基因拆解,它们开始用化学的方法将自己包裹在蛋白质中。这层蛋白质保护膜能够让基因抵御一部分外界的侵袭,保证自己更好地生存。而蛋白质因此也就成为基因最小单位的生存机器。

之后,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基因进化出更大更复杂的生存机器,也就是个体,包括动物个体,植物个体,人类个体等等。由于基因生来就是竞争的,就是自私的,为了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基因操控着自己的生存机器,时刻践行着自己自私基因的宗旨。因此,在自然界中你会看到由于竞争出现的各种追逐、捕杀、弱肉强食。

然而,无论竞争如何激烈,同一种物种间极少发生屠杀或同类相食的情况,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难道相同物种之间有某种天然的契约?

不同物种生存机器的相互影响

在『原始汤』中,不同基因相互竞争,基因控制的生存机器也在相互竞争。在大的竞争环境中,对于生存机器来说,其他的生存机器是其生存环境的一部分,这些生存机器可能会威胁基因,但同样也能够被基因所利用。为了保持基因的不朽,永久地将基因保留下去,生存机器往往要对外界环境进行还击。因此,能控制其生存机器去充分利用外界环境的基因,往往能够受到自然选择的青睐。

但是有的时候,不同的生存机器之间看起来不会影响对方的生活,比如鼹鼠和乌鸦不会相互吞食,不会相互争夺地盘,更不会相互交配。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说它们不会相互影响。它们可能会为某种东西而争夺,比如为蚯蚓争夺。但是你也没看见过鼹鼠和乌鸦为了蚯蚓而抢得你死我活。事实上,一只乌鸦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碰上一只鼹鼠。但是,如果将鼹鼠消灭,那么可能就会对乌鸦产生明显的影响,至于具体为什么会产生影响,我们还不能完全知道。

不同物种的生存机器之间的影响方式是各式各样的,我们不可能都知道。它们可能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可能是寄生和宿主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某种稀缺资源而相互竞争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和被利用。例如在自然界中,花利用蜜蜂传播花粉,蜜蜂利用花粉酿造蜂蜜。

不同物种的生存机器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间接地相互影响。而同一物种的生存机器往往会更加直接地影响对方的生活。原因有以下两个:

1.在同一物种中,有一半的成员是每个个体的潜在配偶。

2.同一物种的生存机器,由于生活地域和生活方式都相同,享有共同的资源,为了保存各自的基因,不得不为了争夺资源而直接竞争。

比如,对于乌鸦来说,可能鼹鼠是它的竞争对手,但是鼹鼠对它的威胁远不如另外一只乌鸦。乌鸦与鼹鼠竞争的东西可能只有蚯蚓,然而,它和别的乌鸦则有很多东西可以竞争,因为它们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如果还是同性,它们可能还会争夺配偶。

这么说来,对于生存机器来说,保留基因最好的方式似乎就是将同类的竞争对手杀死。

生存机器之间的搏斗策略

然而,尽管自然界中存在屠杀同类和同类相食的现象,但是这并不具有普遍性。洛伦茨在《论进犯行为》一书中提到,动物间的搏斗往往具有克制和绅士风度的性质,它们的搏斗是一种竞赛活动,更多的是虚张声势,而不是真刀真枪。搏斗胜利之后,基本也不会给予失败者致命一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难道说动物的基因是无私的?我们之前明明说基因是自私的啊。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1.搏斗虽然会让自己获得一些胜利的果实,但是也可能会造成损失,严重时可能还会造成自己死亡。因此,搏斗风险太大,不太值得。

2.通过搏斗消灭一个竞争对手未必是一件好事,其他的竞争对手可能在搏斗中牟利,最终出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

因此在决定是否搏斗之前,动物会权衡得失。博弈论的数学分析为动物的权衡提供了策略工具。斯密斯等人利用这样的数学工具,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进化上的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简称ESS。这种策略是一种程序预先编织好的行为方式。

种群的大部分成员都采用这种策略,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其他策略所不能比拟的。它一旦形成,就会稳定下来,一切不遵照ESS的行为都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ESS可以用来解释动物之间的竞争情况,我们拿鹰和鸽子举例。我们假设在自然界中搏斗赢一场50分,输一场0分,重伤者-100分,时间拖长者-10分。我们来看看下面的5种情况:

1.搏斗方是全部由鸽子基因组成的种群。

由于种群中全部是鸽子,战斗力基本相等,搏斗起来谁也不会受伤,但竞赛的时间却会由于势均力敌而拖得很长。只有当一个对手让步,竞赛才会结束。于是胜利者获得竞争资源得50分,但是由于浪费了时间,因此被罚10分,故净得分40分。而被打败的一方也因浪费时间被罚10分。每只鸽子胜败的概率是0.5,因为都是鸽子的种群,所以鸽子种群每场比赛的盈利是30分,故两个鸽子的种群各自的平均盈利是15分。

2.搏斗方一个是鹰,其他都是鸽子。

在这样的竞赛结构中,鹰占优势,因此鹰一般都会赢。那么,鹰赢得比赛得50分,鸽子输掉比赛得0分。那么很显然,在自然选择中,鹰的基因会扩散开来。

3.搏斗方是全部由鹰基因组成的种群。

在这样的搏斗结构中,鹰的胜败概率是0.5,胜利者得50分,失败者因为重伤得-100分,因此平均得分为-25分。

4.搏斗方一个鸽子,其他都是鹰。

鹰与鸽子搏斗,鸽子就会迅速逃跑,因此不会受伤。鸽子战败得0分,而鹰的平均得分是-25分,故而鸽子占优,基因会扩散开来。

5.鸽子和鹰处于均衡状态。

因为鹰与鸽子之间的相互竞争,双方收益会随着进化此起彼伏。不断摇摆,双方数量最终达到一个稳定的比率。通过计算,这个比率是7:5。在达到这个比率时,鹰和鸽子的平均利益相等。也就是说,种群中有7只鹰和5只鸽子的时候,这个种群比较稳定。

这样,ESS策略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同种族之间不会出现自相残杀相食的情况。狮子之所以不会追捕狮子,是因为这这样做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ESS策略,同类相食是一种不稳定的策略。ESS策略一般是『如果你比对手小,就逃走;如果比对手强大,就进攻』。这种不对称策略在自然中处处可见,比如,如果一只突变型羚羊遇见狮子并采取了『对峙并搏斗』的策略,而不是逃跑,结果很显然,这样的羚羊就会被自然淘汰,因为它违反了自然进化稳定策略。

识别相同基因的方法

前面我们提到鹰与鹰之间,鸽与鸽之间,鹰与鸽之间都会因为利益而起纠纷和竞争。这些都是将动物视为个体的生存机器,来讨论它们的自私性。那如果竞争双方是近亲呢?这一讨论是否还存在意义?

很显然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生存机器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基因为了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对生存机器进行的操控行为,但是近亲体内却有很大一部分基因是相同的。而基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试图在整个基因库中扩大自己的队伍。所以,近亲之间不会存在基于基因生存欲望的竞争,相反,自私基因会尽一切可能帮助存在于其他生存机器之内的自身复制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自私的基因会在近亲之间做出利他的行为。

然而生存机器的近亲不止一个,亲疏程度也各不相同,假如有一个动物,突然有两个亲属同时都需要自己帮忙,那么它会选择帮助哪个呢?从自私基因的角度来看,它肯定会选择拷贝最像自己的。那么这个相似的程度如何判定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引入了一个概念:亲缘关系指数

假如你体内有一个基因G的拷贝,这一条拷贝肯定是你从你父亲或者你母亲那里继承而来的,如果是你的父亲将G基因传给你,那么他体内每一个正常的细胞都含G基因。而你继承G基因的概率是50%,因为你父亲在产生精子时,有半数的基因给了这个精子。同样,对于你父亲培育你的兄弟姐妹的那条精子来说,继承G基因的概率也是50%。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有100个兄弟姐妹,那么其中大概有50个会有你体内的G基因。这也意味着,如果你体内有100个这样的G基因,那么你的兄弟姐妹的体内可能会含有50个这样的G基因。

而亲缘关系指数就是用来表示两个亲属之间拥有同一个基因的概率的。比如两个兄弟的亲缘关系指数是1/2,那么他们体内的基因有一半为另一个所共有。亲代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永远是1/2。(拆书者注:产生后一代生物的生物,对后一代生物来说是亲代,所产生的后一代叫子代。)如果不是亲代呢?比如你和你的堂兄妹,表兄妹,亦或是叔叔等,该如何计算亲缘关系指数呢?

这里有个计算的公式:亲缘关系指数=共同祖先个数×(1/2)代距。代距指由共同祖先往下计算的世代总数。

举个例子,A是B的叔叔,计算A和B的亲缘关系指数。A和B的共同祖先只有一个,即A的父亲,B的祖父,A和B 之间的代距是祖父到A的一代加上祖父到B的两代,即一共是3代,因此代距则为3。因此A和B 的亲缘关系指数=1×(1/2)3=1/8。

动物通过亲缘关系指数判断亲疏等级。在动物进行牺牲自我、有利其他时,亲缘关系指数也是个重要的参考。按照亲缘关系指数来算,一个准备自我牺牲的利他基因如果想要成功,它至少要拯救两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或者4个以上的异父异母兄弟姐妹或者8个以上的第一代堂兄弟姐妹,这样它的基因才能够在它拯救的个体中存在下去。

亲缘关系评估

基因仅仅靠亲缘关系指数来判断是否作出利他选择还不够,在实际过程中,自私基因在做出利他行为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

1.在利他行为中,个体会评估自己死亡的风险,以及被拯救个体存活的可能性。如果在利他行为中自身的风险较小,而被拯救的对象又容易存活。那么,即使是面对亲缘指数较低的远亲,利他主义个体也会伸出援助之手。相反,如果自身风险较大,而想要拯救的个体又难以存活,即使对方是自己的至亲,利他行为也不划算。

在生活中,父母和子女有不平衡的关系(父母对孩子付出的爱往往多于子女为父母付出的爱)也能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子女相对于父母来说更幼小柔弱,子女对父母做出利他行为存在较大的风险;而父母身强体壮,对子女做出利他行为风险较小。

2.个体的『预期生殖能力也会影响到利他行为。例如,援助一个年轻的远亲得到的利益,可能比援助一个年老的近亲得到的利益要高。因为从自私基因的生存角度来说,即使亲缘关系指数低,但是年轻的远亲由于具有较强的生育能力,虽然拷贝相同基因的比率较低,但是由于其寿命较长,能够用大量的复制来弥补这种缺陷。而年老的近亲,即使他身上拷贝基因和自己的相同率很高,但他却基本没有生育能力了,身上的拷贝基因没有多久也会死去,因此对于扩大基因库来说,毫无帮助。

还是以父母和子女之间不平衡的关系为例,由于子女的生殖能力预期较长,而父母的而生殖能力预期较短。所以从基因发展的角度看,对子女来说,对父母做出过多的利他行为往往得不偿失。相反,从父母的角度上来看,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身上,往往能够获得较大的利益。

3.人类可以通过习俗(结婚)、档案和记忆力等方式知道我们的亲属关系,然而野兽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对于其成员不经常迁徙、或活动范围很小的物种来说,遇到自己的近亲的概率非常大,因此成员会对遇到的相似个体『以礼相待』。比如,幼鲸以及受伤的鲸鱼有时无力游到海面,这时便会有死亡窒息的可能,如果它被鲸鱼同伴发现,往往会被托出水面。即使鲸鱼无法辨别自己的近亲,然而事实情况是,鲸群中任意一条都有可能是它的近亲,这使得鲸鱼的利他行为存在合算的可能性。

4.亲缘关系的肯定性。除了亲缘关系以外,我们还要考虑肯定性指数。在遗传学上,尽管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并不比兄弟姐妹的关系密切(因为父母和兄弟姐妹身上拥有和自己相同拷贝基因的概率是一样的,都是50%),但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的肯定性却要大很多。比如,要肯定谁是你的兄弟就不如肯定谁是你的子女容易。这也就是父母的利他行为比兄弟之间的利他行为更为普遍的原因。

 生育和抚养策略

在动物的利他行为中,有两类值得研究的行为,一类是生育新的个体,另一类是抚养现在的个体。作者将这两种活动分为生育幼儿和照料幼儿。作为保护基因生存的生存机器,个体必须在生育幼儿和照料幼儿上做出决定。

抚养的形式是:有一个幼儿,它在亲缘上和我很近,我要不要喂养它,如果不喂养,它死亡的几率有多大?

生育的形式是:我要不要经过必要的步骤生育一个新的个体?我要不要繁殖?

抚养和生育之间之所以存在矛盾,主要是因为抚养和生育都会占据生存机器大量的时间和其他资源,因此个体必须做出选择,是抚养好,还是生育好?很显然,单纯的抚养行为在进化上不可能是稳定的,如果以全部精力去抚养幼儿,而一个个体也不生,那么这个种群很快就会被那些精于生育的个体的基因所占领。

作者认为,抚养只能作为进化策略的一部分,同时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生育活动。这样的混合策略才能够取得进化上的稳定。

比如哺乳动物和鸟类,往往都是抚养的能手,常常在生育幼儿之后,就会抚养它。由于生育和抚养这两种活动往往相继发生,所以人们容易将这两件事混为一谈。但在作者看来,从自私基因的角度来说,所抚养的幼儿是自己的兄弟还是儿子,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有50%的几率拥有和自己相同的基因。

计划生育

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现象,动物个体会根据实际种群数量,调节自己的出生率,控制生育。群体选择论认为,个体动物为了群体的利益,有意降低其出生率。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群体选择论在逻辑上存在问题,而群体选择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显然也是有问题的。

自私基因的观点则很好地解释了这种控制生育的行为。从自私基因的观点来看,自然界中的动物之所以会控制生育,目的仍然是自私的,它们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控制生育。

举个例子,野生鸟类每窝孵卵的数量各有不同,每一个物种的鸟类往往都有大致的每窝产卵数,例如塘鹅和海鸠每次产1只卵,东南亚海燕每次产3只卵,大山雀每次产6只或更多。鸟类的产卵数之所以不同,可能是因为受到不同的基因控制,有的基因控制下一只蛋,而有的基因控制下两只蛋,三只,甚至更多。

现在我们从自私的基因角度去探讨,究竟哪一种基因会在基因库中越来越多?表面看,控制下100只蛋的基因会比下10只蛋的基因更好,因为数量大,基因拷贝的就会多,基因库中这种基因自然就会越来越多。但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很显然不是。因为,大量生蛋肯定会有得有失。由于鸟妈妈的精力是有限的,增加生育势必会影响到抚养的质量。因此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鸟类的产卵数最终会趋向均衡和稳定。

个体之所以会调节其生育,并不是出于利他性的动机,而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现有幼儿的存活数量。因此,在生育和抚养之间,它们必须做出合理的选择来保持来保持平衡。

自私基因为了使自己在基因库中能够越来越多,会对周围有和自己相同或相似基因的生存机器做出利他主义的行为。而亲缘关系指数、自身死亡风险及其他个体存活可能性、预期生殖能力以及亲缘关系肯定性都会影响到自私基因的利他行为。

以上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家庭外部的亲疏关系上,那么如果将研究视角转移到家庭内部呢?比如,对于母亲来说,自己与每个子女的亲缘关系指数都一样,子女的预期生殖能力也不存在差别,那么这些母亲对待自己的子女会是一视同仁的吗?还是有所偏爱呢?

母亲是否该对孩子一视同仁?

我们常说做母亲的宠儿,那么从自私基因的角度来说,母亲有宠儿意味着她在子女身上的投资分配不均等。这里的投资包括食物、寻找食物耗费的精力,保护子女免受侵害以及料理家务等等。有的母亲在子女身上公平地分配这些资源,有的母亲则不然。

按理说,从遗传学的角度,母亲应该一视同仁,因为她同每一个子女的亲缘关系指数都是1/2。并且,对于母亲来说,她理想的策略应当是她能够抚养多少子女就抚养多少,然后让她的子女生男育女。

然而,现实情况是,子女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些发育不良的个体往往寿命较短,母亲如果发现,便会拒绝抚养他,将原本属于他的资源分给其他发育正常的兄弟姐妹。

除了发育情况,幼儿的年龄也会影响母亲的投资。比如有两个幼儿面临危机,母亲只能选择拯救其中一个,放弃另外一个。那么母亲就会拯救年龄较大的那一个。因为如果母亲拯救的是年龄较小的,而导致年龄较大的幼儿死去,那么母亲对子女投资最多的那部分也就会付诸东流。换个说法,如果母亲要拯救小一点的幼儿,那么她仍然需要投入一些昂贵的资源,才能把这个小一点的幼儿培养到之前死去的那个大婴儿的年龄。

但是,如果不涉及到生死抉择问题,那对于母亲来说,她最好的策略就是将投资集中在幼小的子女身上。我们还是用例子来说明,假如让母亲在大哥哥和小弟弟之间抉择,只能把食物分给一个人吃。这时,其实大哥哥更有能力自己去寻找吃的,没有得到母亲的食物,不一定会死去。而小弟弟因为还很弱小,没有吃的而死去的可能性就比大哥哥没有吃的死去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母亲从投资风险的角度考虑,想要牺牲小弟弟,她还是会将食物分给小弟弟。这也是现实生活中,母亲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断乳的主要原因,因为她还要将有限的资源留给未来的子女,而宝宝到了一定年龄不喝奶也不会死,所以母亲这样做无疑是明智的。

作者认为,母亲对子女的偏爱似乎还能合理地解释女人停经的现象,即中年妇女生殖能力的突然消失。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年妇女用来抚养子女的精力和能力会逐渐下降,因此新生子女的生存率越来越低。从自私基因的角度来说,当妇女所生育的每个孩子的存活率要低于孙子孙女的存活率,尽管自己与子女的亲缘关系指数(1/2)比与孙子孙女的亲缘关系指数(1/4)要高,中年妇女仍然会考虑停止生育,而将有限的资源投资在孙子孙女身上,抚养孙子孙女,这样的选择最有利于基因的生存。因此,让妇女在中年停止生育的基因得以发展壮大,停经的性状便在基因库中留存下来。

 亲代和子代策略

前面我们主要是从母亲的角度(亲代)考虑的问题,其实幼儿(子代)也会对父母的行为产生影响,以便获得额外照顾。

我们从幼儿的角度来看一下这个问题。从亲缘关系指数来看,其与母亲的亲缘关系指数和其他兄弟姐妹与母亲的亲缘关系指数一样,都是1/2。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来说,他和母亲都希望为他的兄弟姐妹投资,并且这种愿望程度相等。然而他与自己的关系肯定比和兄弟姐妹中的任何一个的关系都要亲密两倍,因为就自私基因而言,兄弟姐妹身上可能有50%的概率与自己身上的基因相同。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希望母亲在他身上的投资多一些,只要对他的投资不会在兄弟姐妹身上造成双倍或更大的损失,幼儿的这种想法便有利于自私的基因。

我们会看到同辈的孩子之间会因为争夺父母资源而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是因为某一个孩子的确很缺资源,而有时则是某一个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源而假装很缺资源。因此在家庭内部往往存在诸多的自私和欺骗。下面举几个自然界中家庭内部的自私和欺骗的例子。

1.很多鸟类是在鸟窝中哺育幼儿的,当雏鸟发出饥饿的叫声,母鸟就会将食物放入雏鸟的嘴中。按理说,雏鸟叫声的大小和其饥饿程度是呈正比关系的,即越饿的雏鸟叫声会越大。然而事实情况是,雏鸟会发出一种欺骗的声音,即使不饿也要大声叫,希望以此获得更多的食物。

2.初生的布谷鸟会使用一种讹诈的策略而得到实惠。雌布谷鸟会把自己的蛋放在其他鸟的鸟巢里,希望不同物种的养父养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小布谷鸟养大。而小布谷鸟出生后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往往会大声尖叫,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布谷鸟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那么它持续的大叫声无疑会引来捕食者。虽然这样做小布谷鸟自己可能也会面临死亡,但其养母的损失会更大,因为它一整窝的幼鸟都可能死去。所以,养母一定会尽力地满足这只要求很多的『孩子』,来保护其他孩子不受伤害。

3.和布谷鸟一样,蜜鸟也是将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初生的蜜鸟拥有一副尖锐的钩喙,它一破壳就会将其他的兄弟姐妹啄死,这样死掉的兄弟姐妹就不会和它争夺食物了。

4.还有一种乳燕,它的幼鸟一出生就会将一些尚未出生的幼鸟蛋扔出巢穴致其死亡。但是它不会将所有的蛋都扔出去,它会扔适量的蛋,既保证自己的资源增加,又不会影响到基因的整体获利。

在这样的家庭斗争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亲代更倾向于将食物分给事实上最能充分利用这口粮食的孩子,这样的亲代策略能收获最大的利益。而对于子代来说,为了获取更多粮食,说谎的可能性就要大很多。因此,在亲代与子代的策略博弈中,到底哪一方能够取胜是没有确切的答案的。在作者看来,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子代乞求的理想条件与亲代乞求的理想条件之间的某种妥协。

两性矛盾及不同的生育策略

之前我们谈到了家庭中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冲突,那么,配偶之间的利害冲突又是怎样的呢?

众所周知,配偶之间毫无血缘关系,他们共有的就只是在他们子女身上的50%的遗传投资。因此,父亲和母亲都比较关心他们子女身上各自一半的基因,共同抚养子女对双方都有好处。

然而配偶之间的矛盾在于,双方都希望对方在孩子身上下更大的功夫,而且,每个配偶都希望自己能与更多的异性进行交配,而让交配的配偶将他们的子女抚养长大。事实上,一些雄性的个体已经开始这样做了。

作者认为,性行为和性交配是一种合作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共同的利益,或者甚至是为了物种的利益而进行的合作。但是回到基本原理上,探讨雄性和雌性的根本性质,你就会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

作者认为,雄性和雌性,仅仅是两个词而已,区分雌性和雄性的主要区别是雄性配子(拆书者注:配子,即性细胞)要比雌性配子小得多,数量多得多。例如人类的卵子就比精子大很多倍。雌性细胞之所以大,是因为其不仅包含基因,还包含个体初步发育所需的食物储备。相反,雄性配子只包含基因。

那么为什么雌性配子要比雄性配子大?为什么两种配子之间会存在不对称的情况呢?其实,在原始的有性生殖中,并不存在雄性和雌性的问题,所有个体的配子都是一样大的,我们称之为同形配子,两个同形配子相互融合,为个体提供基因。由于大小一样,因此所提供的营养物质也一样。再后来,由于有些配子恰巧碰到了更大一点的配子,大配子一开始就能够为胎儿提供大量的食物,因此就出现了某些配子越来越大的进化趋势。更大配子存在的同时也导致了更小配子的产生,因为尽管这些小配子含有较少的营养,但是其移动速度快,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携带食物配备的大配子。而且小配子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由于它携带的营养少,因此制造成本就相对较低,可以进行大量繁殖。这样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性策略,它们共同进化:一种是大量投资的诚实策略,这种策略体现的行动就是等待被追逐。另一种是小量的、具有剥削性质的策略,这种策略体现的行动就是灵活地追逐。在漫长的演化中,这种诚实的配子演化成卵子,而狡猾的配子则演化成了精子。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这样想,那既然卵子的策略是大量投资,精子的策略是少量投资,那么雄性的个体数量一定少于雌性的个体数量。因为一个雄性个体所产生的精子足以满足很多雌性个体的需要,这样就会有很大一部分精子面临闲置浪费并最终消亡的处境。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雄性和雌性个体数量往往是均衡的。

这样的问题可以用自私基因理论来解释。假定一个群体在繁殖中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而这种基因使得父母所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女儿。由于种群中不缺少雄性个体,因此这些生下来的女儿比较容易找到配偶,而制造女儿的基因便在基因库中扩散开来,这样就会导致种群中的雌性个体数量向过剩转变。当雌性数量明显多于雄性数量时,不仅雄性遭受争夺,那些能够生儿子的父母也享有巨大的遗传优势,他们的后代就变得供不应求,因此生儿子的基因便又会多起来,此时性比例的摆钟就又摆回来。性比例就是这样保持平衡的。

由此也能看出,生育同等数目的儿女策略,符合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雌性的策略

在这样稳定的策略中,精子和卵子各司其责。然而,对于提供卵子的母体来说,由于其一开始就付出了营养丰富的卵子,比雄性的投资要多得多,因此也就是说,从怀孕一开始,母亲便比父亲付出得更多。而如果出现了幼儿死亡的情况,无疑母亲的损失也更为惨重。事实上,在子女整个的成长过程中,雌性对子女的投资都要多于雄性。因此,雌性便希望与雄性维持稳定的关系,希望雄性在养育子女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然而,基因是自私的,雄性基因总是期望雄性个体抛弃妻子,与其他雌性滥交,复制自己的基因,使得基因在基因库中越来越多。那么被抛弃的雌性有什么反制措施吗?

对被抛弃的雌性来说,其最好的策略就是欺骗另一个雄性个体,让他收养自己的幼儿。然而雄性对于此也有自己的反制手段。举几个例子:

1.雄鼠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如果母鼠腹中的胎儿不是雄鼠的亲骨肉,那么怀孕的母鼠闻到这种化学物质就会自行流产。

2.在雄狮中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雄狮进入一个新的狮群时,由于不确定现存的幼狮是否是自己的骨肉,有时它会选择杀死它们。

3.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雄性个体同雌性个体交配之前,往往倾向于将追求的时间拉长,在这段时间内,雄性会驱赶一切向雌性靠近的雄性个体。这样雄性便有足够的时间来判断雌性体内是否藏着其他雄性的子女。如果发现有,便会抛弃她。

那么雌性有没有办法减轻配偶对她的剥削而造成的损失呢?有。因为她手中有一张王牌:她可以拒绝交配。由于她具有又大又营养的卵子,而且在整个繁殖市场中,这样的卵子数量相当有限,因此她们成了被追逐的对象,市场中的卖方。对于雌性来说,托付自己卵子的过程也是自己『讨价还价』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会达成以下两种协议中的一种:

1.家庭幸福策略。为了防止被雄性抛弃,雌性在与雄性交配之前会考验雄性的忠诚度。有一种方法就是长时间地摆架子,凡是没有耐心坚持继续追求下去的,往往难以成为忠诚的配偶。另外一种方法是,雌性个体强迫雄性个体提前对他们的后代进行昂贵的投资,比如筑巢,或者提供大量食物,之后再和他进行交配。这样,如果雄性个体在与雌性个体交配之后再抛弃对方就会有比较大的损失。例如,鸟类的巢穴主要由雄性建造,并且在求爱过程中,雄性会给雌性喂食,想以此来打消雌性的顾虑。

2.大丈夫策略。使用这种策略,雌性考虑的不是雄性是否能够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而是希望自己能将全部精力放在培育优良基因上面。雌性不再轻易地和雄性交配,总是细心谨慎,精挑细选,最后同拥有优良基因的雄性个体交配。拿海象举例,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海象有交配权,那就是那些体格雄壮的海象。

我们看到,在动物界中有各种繁殖制度,比如一雌一雄、一雄多雌、雌雄乱交等等,这些都可以理解成由雌雄两性之间的激烈冲突造成的。雌性和雄性在繁殖的过程中,都想要最大化劳动成果。由于精子和卵子在数量和大小方面都存在差别,雌性和雄性会采用不同的策略:雄性往往倾向于滥交,缺乏对后代的关注;而雌性则主要采用家庭幸福策略和大丈夫策略。

以我们人类物种的经验看,女性往往在确定对方具有一定的忠诚度后,才会与男性交配,这说明女人一般更倾向于采取家庭幸福策略,而不是大丈夫策略。人类社会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制度,父母双方对子女的投资都是巨大的,也没有明显的不均衡的现象。但是在人类个别地区中也存在一些妻妾制度,人类的繁殖制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而不是基因。

自私的兽群

我们之前讨论了相同物种的生存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无血缘个体之间的斗争、亲代与子代策略、兄弟姐妹关系、配偶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群居动物的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鸟类的警告声,看似是在提醒自己的同伴:周围有危险,赶快逃。这种行为看起来是利他性的,因为鸟儿在发出警告声音通知自己同伴的时候,无疑将自己暴露在了捕猎者的视线之下。然而用自私的基因理论来解释,鸟儿的警报行为并非是一种利他行为,而是自私行为。作者在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小学生在教室,看到老师过来会发出警告来提醒同学,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真的为了自己的同学不被老师发现,而是担心老师发现他们在吵闹或者打闹,集体因此受到惩罚,而自己当然也包括在内。

同小学生警告同学的道理一样,鸟儿之所以会在发现危险时发出警报,是先考虑了事情可能会发生的种种情况,然后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第一种情况,如果它发现危险之后不做任何表示,自己悄悄地立马蹲下躲在草丛了,但是它的同伴却还在活动,这样很容易引起捕猎者的注意,而将捕猎者引过来。第二种情况,如果发现危险后自己先飞走,虽然可以抢占先机,但是肯定非常惹眼,必然会成为捕猎者注意的对象。因此,鸟儿要告诉自己的同伴,『危险即将来临,大家赶快逃!』然后,和同伴一起飞走。这样的话,被捕猎者盯上的概率就小很多。由此我们看到,鸟儿发出警报声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自然界还存在一种瞪羚的跳跃现象。当捕食者要靠近时,在群体中,往往有瞪羚在跳跃。可能你会感到疑惑,这样的跳跃行为,不就是将自己暴露在捕猎者的视线之内了吗?然而事实情况并非这样。瞪羚在发现捕猎者靠近时选择跳跃行为,主要是想给捕猎者发送信号,它是在表达:你看,我能跳多高!我是一只很强壮的瞪羚,所以你最好还是不要追我了,你追也追不到。所以你去追我的同伴去吧,它们都没有我跳得高!你看,多么自私的行为。

再看一个例子,自然界中,很多蜜蜂、蚂蚁等群居昆虫经常表现出明显的利他行为,比如照顾幼虫、寻找粮食、修筑巢穴、喂养女王等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蜜蜂往往为了保护自己的巢穴,而将自己身上的刺蛰入敌人体内,而其身体的内脏也会随着那根刺被一同拔出,蜜蜂会丧命。

自私基因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这种现象。我们知道,像蜜蜂蚂蚁这样的群居性动物,生殖任务是由少数个体来完成,比如女王。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不能生育的职虫,即工蜂或工蚁。由于职虫不能生育,因此便将繁殖的希望寄托在了女王身上。它们将全部精力用来保护和养育虽不属于自己后代、但拥有和自己一样基因的亲属身上,因为它们任何的牺牲都不会对它们种群基因的拷贝产生任何影响。

共生

自然界中除了能看到相同物种间的利他行为,也能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利他行为。同样,这些利他行为实质上还是自私的行为。为了使基因能在基因库中保留下来,个体生存机器除了会与周围不同物种的个体进行竞争,有时也会利用它们,当然,它们自己也会因为同样的目的被利用。这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互生共利现象。下面是自然界中互生共利现象的几个例子:

1.在美洲,有一些蚂蚁物种,例如南美洲的『阳伞蚁』,这种蚂蚁的繁殖能力极强,并且这些蚂蚁在其巢穴的地下室内,有意播种一种特殊品种的菌类,它们将树叶等混合物做肥料,对这些菌类进行施肥。这样它们就不必再寻找其他的食物,只要寻找树叶制作肥料、培育菌类然后将其吃掉即可。而对菌类来说,虽然它们被吃掉了,但是它们因为蚂蚁使它们增殖,比起它们自己分散孢子来扩散基因的效率要高得多,还省时不费力。况且这些蚂蚁还定期为菌类的植物园『除草』,除去了其他品种的菌类,由于没有其他菌类的竞争,蚂蚁培养的菌类基因便在基因库中越来越多。

2.蚜虫善于吸取植物中的汁液,然而蚜虫也会经常将汁液的一部分与蚂蚁分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获得蚂蚁的保护,使自己免受天敌的伤害。蚂蚁在获得蚜虫的馈赠之后,不仅充当了保护蚜虫的角色,还帮助蚜虫饲养它的卵子和幼虫,等到幼虫长大后,又将它们送到受蚁群保护的地区,让它们继续吸取植物的汁液。

3.水中有一种鱼,被称为清洁工鱼,专门为一些大鱼清除寄生虫。这么做,一方面自己能够饱餐,另一方面大鱼也能够保持自身的清洁。

自然界不同物种间的这种互惠互利的行为,很显然有利于双方基因的存留。但是,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实惠于另一方,而另一方却迟迟不作出报答的回应。那么,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作者在文中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推演这种问题出现后的策略。

1.傻瓜策略。顾名思义,傻瓜帮助其他个体却不求任何回报。

2.骗子策略。和傻瓜策略相反,骗子策略往往只接受骗子的帮助,而从来不会想到回报对方。

试想一下,假如一个群体中全部是由傻瓜个体组成,突然这中间出现了一个骗子。只知道享受帮助,而从不曾回报。而这次不会出现我们之前提到的雄性和雌性数量的摇摆模型,那么傻瓜的基因就会被迅速消灭。因为在这场博弈中,无论双方数量如何,傻瓜的得分永远低于骗子。然而,还有第三种策略:

3.斤斤计较策略。采用这种策略的个体,愿意帮助之前没有打过交道的个体,而且对于帮助自己的个体,也不会忘记报答。但是,一旦其他个体只接受帮助而不知回报,它便会牢记在心,再也不会帮助这个骗子。  

如果群体中只有傻瓜和斤斤计较者,那么结果和全是傻瓜没有区别。因为双方都会知恩图报,互相帮助。但如果群体由傻子和骗子组成,最终的结果就要看骗子和斤斤计较者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如果斤斤计较者少于骗子,一个孤单的斤斤计较者难以取得很大的成功,因为它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识别它服务的每一个个体,只有发现对方是骗子,才不会再为其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斤斤计较者的基因最终还是会灭绝。但是如果斤斤计较者的数量多于骗子的数量,斤斤计较者的整体得分就会比骗子高,并使骗子的基因灭亡。

我们能够看出,在斤斤计较者占多数的群体中,骗子和傻瓜基因都难以壮大。而在骗子占多数的种群中,斤斤计较者和傻瓜的基因也很难壮大。由此我们知道,斤斤计较策略和骗子策略实际上也都是进化稳定策略(ESS),一个种群可以处于这两种进化稳定策略的任何一种。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斤斤计较策略和骗子策略可能交替取得优势。

人类与其他物种相比,到底有什么不同?有何独特之处?Meme,即一种文化基因。这究竟是什么呢?它和我们之前提到的自私基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人类的独特性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的独特性可以归结为一个词:文化。和遗传相类似,文化的传播能够导致某种形式的进化,尽管文化的传播具有节制性。

但文化的传播并非人类所独有。比如。新西兰海岛上有一种叫黑背鸥的鸟,能够唱大约9支曲调完全不同的歌曲,不同鸟群唱的歌曲也不相同。年轻的雄鸟还能模仿学会临近鸟群的歌曲。除此之外,它们还能够通过原歌曲的音调高低的调整、音调的重复、音调的省略来发明新的歌曲,并准确无误地传给下一代。

这样非遗传的文化进化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但作者认为,这些不过是一些趣闻罢了。只有我们人类才能真正体现文化进化的实质。除了语言外,人类的时装、饮食习惯、仪式和风俗、艺术和建筑、工程和技术等在岁月的变迁中不断进化。这种进化看起来是高级的遗传进化,实际上与遗传进化无关。不过,文化进化和遗传进化一样,都是渐进性的,比如,现代科学要比古代科学优越。

经常会有人提到文化进化与遗传进化的相似之处,但作者认为这样无疑过分渲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我们必须再度求助于基本的原则,对这个问题加以重新解释。作者的论点是,要想了解人类的进化,我们必须首先把基因抛开,不将其作为进化理论的唯一依据。可能读到这里你会感到疑惑,作者在之前的几章中不都是以自私基因理论为基础,而探讨一系列利他行为的实质的吗?在这里,作者作为达尔文主义的支持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应仅仅局限于基因这样一个狭窄的范畴内。

 Meme 觅母

那么基因为何如此异乎寻常呢?在作者看来,因为它们是复制基因。作者认为有一条原则是一切生命都普遍适用的原则,即一切生命都通过复制实体的差别性生存而进化。而基因就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普遍存在的复制实体。

然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的复制基因:文化基因。这种基因还处在年幼时代,作者为它取名为『Meme 』(觅母)。在作者看来,人类的曲调、概念、时装、制造锅具或建造拱廊的方式都是觅母,正如基因通过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从一个个体转移到另一个个体,觅母则是通过模仿过程从一个大脑转移到另一个大脑,比如,一个科学家通过写文章或讲学将他的观点传达给他的学生和听众,如果这种观点得以传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种观点在繁殖,从一些人的大脑散布到另一些人的大脑。

例如『上帝』这个概念,它是怎样逐渐在社会中传播开来,以至于成为众多人的信仰的呢?在作者看来,它是通过口头语言、书面文字、音乐、艺术的协助,进行复制传播。它之所以能够在觅母库中生存下来,得益于其巨大的心理号召力,它为有关人类生存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看起来言之有理的答案,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觅母的复制

觅母通过模仿的方式进行自我复制,但并不是所有的觅母都能够取得较大的成功。和自然选择的过程相似,觅母要想在觅母库中留存下来,也应该和自私基因一样拥有一些关键特性:长寿、生殖力和精确的复制能力。比如一首曲调,在长寿方面,它一旦被传播开来,便应萦绕于人们的脑中,抑或是印在其他出版物上,再过几个世纪都难以湮灭。在生殖力方面,对于具体的拷贝来说,其生殖能力比长寿重要很多,他需要不断地在人们中间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记住、认可。关于精确的复制能力,作者提到,觅母看起来好像并不能进行精确的复制。比如科学家在听到一个学说后,将其传播给其他人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变更某些内容。

然而在作者看来,这种表面现象是一种假象,他认为觅母同基因一样,也能够被分成更小的单位。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当中的某一小节也可以被称作觅母,被人们单独抽出来用在其他地方。之前科学家听到的学说也一样,在传播过程中,该学说的某些观点和表达方式被保留,而另一些观点则被改变。我们听到的很多概念,可以看成是可以从一个大脑传播到另一个大脑的实体,这个实体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A和B,一部分人相信A而不相信B,一部分人相信B而不相信A。如果相信A的大多数人同时也相信B,那么从遗传的角度来说,这些觅母就是连接在一起的。

觅母和基因除了特性相似以外,同样也需要互相竞争。它们竞争的主要是人脑的空间。就如同『原始汤』中的资源是有限的一样,在文化的『原始汤』中,最稀缺的资源便是人脑的脑容量。觅母想要控制人脑的注意力,就必须战胜其他觅母。除此之外,无线电、电视时间、广告面积、报纸版面以及图书馆里的书架面积都是觅母争夺的资源。

觅母之间除了竞争之外,也有合作共生。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个有组织的教堂,连同它的建筑、仪式、法律、音乐、艺术以及成文的传统等看做是一组相互适应的、稳定的、相辅相成的觅母。这些相互适应的觅母复合体同相互适应的基因复合体具有相同的进化方式,自然选择最终使那些能够利用其它文化环境来为自身谋利的觅母留存下来,觅母库便逐渐达到进化上的稳定策略,其它觅母难以入侵。

人类死后可以遗留给后代的有两种东西:基因和觅母。作为生存机器,我们与生俱来的任务就是要将我们的基因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付出可能隔了三代人就会被忘怀。因为每过一代,传给后代的基因就会减半,隔的代越多,我们基因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小,直至达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但是我们的觅母不同,如果你能为文明世界作出贡献,传播了一个独到的见解,作了一个曲子,发明了一种灯泡,写了一首诗,这些可是能够完整地流传下去的。

尽管我们是被基因控制的生存机器,然而由于我们具有自觉的预见能力(在想象中模拟未来),我们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自私基因带给我们的与生俱来的行为。在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对抗那些灌输到我们大脑里的自私的觅母。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基因的暴政。

『囚徒困境』博弈

我们之前在自然界动物共生关系中提到了三种博弈策略:傻瓜策略、骗子策略、斤斤计较策略。而自然界往往会选择那些稳定的博弈结果。很多野生动物和植物都在演化过程精确无误地进行着囚徒困境的博弈。(拆书者注: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的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和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in Dresher)拟定出相关困境的理论,后来由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以囚徒方式阐述,并命名为『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囚徒困境』说明了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博弈,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银行家与玩家的博弈过程。

一位银行家作为裁判,判定两位玩家的输赢,并承诺对赢家支付一定的报酬。两位玩家手中各有两张牌,分别是『合作』与『背叛』。两位玩家同时各自选定一张牌,然后由银行家翻牌。双方玩家知道自己的出牌,却不知道对方的出牌。他们的输赢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出牌,还取决于对方的出牌。

他们一共有4张牌,出牌的结果也有4种,假设我和你便是这两个玩家,以下是四种不同的结果。

结果一:我们双方都选择了『合作』,银行家给我们每个人100美元。

结果二:我们双方都选择了『背叛』,银行家对我们每个人惩罚10元。

结果三:你选择『合作』,我选择『背叛』,银行家给我500美元(背叛的诱惑),罚了你100美元(傻瓜的代价)。

结果四:你选择『背叛』,我选择『合作』,银行家将背叛的诱惑付给你,而罚了我(傻瓜)100美元。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种博弈为什么是一种困境。我作为博弈的一方,我在出牌时会猜测你的出牌。我知道你有两张牌:『合作』或者『背叛』。在出牌之前我会这样想:如果你出『背叛』,那我最好的策略就是出『背叛』,因为尽管『背叛』会受到惩罚,但如果我出『合作』,我作为失败者代价会更高;如果你选择『合作』,我最好的结果也只能选择『背叛』,因为如果我选择『合作』,那么我们都能得到100美元,但是我如果选择『背叛』,我将得到500美元。基于此,无论你选择哪张牌,对于我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背叛』。

然而,在这样的博弈存在一个隐含的结果,那就是这种博弈往往是一次博弈。在自然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博弈却是重复博弈。重复博弈就是将上述博弈与一个对手重复多次。每一次博弈都为下一次博弈提供依据,在一轮一轮的博弈中,双方重新建立信任和怀疑,实施对抗和和解,给予报仇和宽恕。在这样长期的博弈中,双方最重要的任务是赢了银行家,而不是对手。

在简单的博弈中,『背叛』是唯一理性的策略,但是重复博弈却是,提供很多选择,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是最佳的方案。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斤斤计较的策略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这种鸟能够识别其他个体的脸,尽管它会采取合作的策略,但是它也会记住那些曾经背叛过它的对手,因此也会选择背叛它们。

针锋相对策略

由于重复博弈,自然界存在很多种博弈的策略,作者在书中提到一种策略:针锋相对策略。这种策略指在第一回合采取合作的行动,然后在接下来的所有步骤里,只是简单复制对手上一步的策略。举个例子,在第一回合中,我选择『合作』,而你选择『背叛』。那么在第二回合中我会重复你上一回合的策略,即『背叛』策略。因此针锋相对策略的下一步出牌完全取决于对手。

假设对手也会采用针锋相对策略,而他们又选择『合作』开场,那么整个博弈便会持续合作,直到游戏结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利益。

那么,什么策略才是最佳策略呢?研究者阿克塞尔德举行了一场竞赛,征集各种策略,让这些策略之间相互博弈,并计算输赢得分,选出最终赢家。在这些胜利的策略中,作者总结出两个共性:善良策略和宽容策略。善良策略是从不率先背叛的策略,宽容策略是能够宽恕对手背叛行为的策略。在竞赛中,一般善良策略和宽容策略的得分都要高于与之相对的恶意策略和记仇策略。

然而从进化的稳定性来看,永远合作的策略并不能抵挡一些恶意策略的入侵。例如永远背叛的策略便可以打败永远合作的策略,因为背叛一方每次都能获得『背叛诱惑』带来的最高分。但作者认为,严格来说,针锋相对策略其实并不是一个进化稳定的策略,但是针锋相对策略却有更高的稳定性,原因在于,如果时间够长,针锋相对策略最终集聚到足够的数目,跨越决胜点,其数量终将反弹。而且,与其他策略相比,这种策略有善良的部分(从不率先背叛),也有宽容的部分(不像斤斤计较策略,怀恨在心)。

事实上,自然界这种重复博弈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也很常见。我们的社会就是一个银行家,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相互博弈的玩家。零和博弈不同(拆书者注:零和博弈指,博弈双方的目标是胜过对方,自己获利,使对方获得损失),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博弈是非零和博弈(拆书者注:非零和博弈指博弈双方在合作中都能获利),那么只要双方合作就能够双双获利。

基因集群的原因

达尔文主义者的讨论通常只选择那些表现型有助于或者有害于生物体生存或者繁殖的基因。(拆书者注:基因的表现型指基因对外部事物的作用)但是这里存在一种特殊的情况,基因的表现型只对自己有利,却对整个身体的其他基因有害。因此作者认为,基因的表现型需要从它对整个世界的作用这一角度去思考。事实上,基因表现型不仅仅局限于代代相传的生物体内,也能够作用于非生物体内。

例如,石蚕蛾的幼虫在河床上搜集各种材料,然后运用自身制造的粘合剂,为自己建造房屋。石蚕蛾能够利用体内一些基因控制房屋所用材料的形状、尺寸、硬度等等。于是我们便可以将这些基因称为『控制石头形状的基因』、『控制石头尺寸的基因』、『控制石头硬度的基因』。也可以说这些材料的形状、尺寸、硬度是石蚕蛾基因的延伸表现型影响。

基于此,我们能够进一步推理,一个生物体体内的基因可以对另一个生物体有延伸表现型影响。换句话说,基因的表现型可以延伸的对象不止是无生命的石头,还有其他生命个体。例如,螃蟹身上的寄生虫会破坏螃蟹的生殖系统,使螃蟹用更多的营养来供养自己。再比如人体的病毒基因影响人的行为,通过控制人打喷嚏、抓破皮肤、渴望性交等等,来促进自己的传播。

自然界中很多寄生生物都会对寄主产生影响,有的对寄主有利,有的则对寄主有害。作者认为判断有利还是有害的标准是:寄生生物将基因传给后代的方式与寄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便是有害;如果相同,则是有利。且寄生生物可以帮助其寄主生存并繁衍,随着演化的进行,寄生生物与寄主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甚至最终融入寄主组织。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回到了最初的问题,即个体生物与基因在自然选择中竞争中心位置的矛盾关系。作者提出,生物个体要想成为有效的基因载体,必须具备这样的条件:即对其体内所有的基因提供相同概率的、通往未来的出口通道,这里的通道就是由减数分裂制造的精子或卵子。

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有些独立、有个体追求的载体经常组成群体,比如狼群和蜂群。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几点疑问:1.为什么基因要走到一起组成大型载体?2.为什么基因要选择聚集,制造大型身体居住?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作者将这个困难的问题拆成了三个小问题:1.为什么基因要组成细胞?2.为什么细胞们要组成多细胞生物?3.为什么生物要采纳『瓶颈』般的生命循环?

1.为什么基因要组成细胞?

我们之前提到过,基因在『原始汤』中,为了有限的资源会与其他基因竞争,而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其他基因拆分,它将自己包裹在蛋白质中,这样基因就与外界隔绝开来。但是,制造蛋白质的的过程需要一整套蛋白酶,每种蛋白酶都由一个单独的、自私的基因控制。因此,这些基因只能组成一个整体才能够制造蛋白质。

2.为什么细胞们要组成多细胞生物?

细胞之所以结合,一方面是因为巨大的体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和基因集合的道理一样,每一个细胞都有不同的职责,它们的组合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大家各司其职,执行特定任务时效率就会高很多。

3.为什么生物要采用『瓶颈』般的生命循环?

首先,解释一下『瓶颈』般的生命循环。我们知道,无论是多大或多复杂的生物,都开始于一个单细胞,即受精卵。等到生物体长大,便再次制造单细胞,那么,为什么生物不直接从多细胞胚胎开始呢?为什么生物的发展会陷入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再回到单细胞这个『瓶颈』当中呢?在作者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生物体的成长之所以要循环到单细胞生长,是因为单细胞有利于新细胞直接改进生物体的形状,而不需要在复杂的生物体结构上修修补补。

2.『瓶颈』般的生命循环为调节胚胎发育过程提供了一个『日历』。生物体在过于年幼或者年老时,只能够释放少量的细胞,因此,『日历』使得生物体可以在最佳的繁殖时间释放大量的生殖细胞。

3.『瓶颈』般的生命循环使得生物体更加独立,而为了独立个体的发展,寄居在其中的基因更加倾向于相互合作。

 结语

至此,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已为您拆解完毕。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理查德·道金斯与传统研究学者不同,他另辟蹊径,从基因的角度来表述达尔文主义。尽管是同一个理论,但是研究观察视角不同,呈现出的研究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作者从基因的角度揭开了自然界那些看起来无私、但本质上却是自私的行为的真相,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这也是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他将人类从传统观念中高尚、无私、奉献的美誉神坛上拉下来,深刻地指出,我们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并无差异,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私的。这样的论断实在是给那些自诩人类在任何方面都要优于动物的人当头一棒。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让人唏嘘不已的结果,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我们身上遍布自私的基因,而我们则被这些自私的基因所控制。人类那些看似利他的行为,实际上都是自私基因控制下的利己行为。而且,这个还并不是人类自己,而是自私的基因本身。我们作为基因制造的生存机器,生来便有了繁殖自私基因的任务。

人类只是被操控的机器这样的观点再次给所有人当头一棒。而作者通过自己层层的逻辑论证和分析,向我们证明,确实如此。对于此,有的人可能会震惊,有的人可能会失望,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一直被控制,人生没有意义。然而,作者并没有在剖开人类自私的心脏以后,置之不理。相反,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出,我们人类与自然界动植物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那就是我们的文化虽然我们是作为基因的机器而被建造的,但是我们具备足够的力量去反对我们的缔造者。在这个世上,也只有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基因的暴政。而这一点又重新燃起人类『生而为人』的自信。

这本书是作者的观点不断论证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读者内心不断锤炼的过程。在作者观点的锤炼下,读者从一开始为何有人的疑惑,到后来人生而自私的震惊,再到人本为机器的失望,直到最后人生而不同的自信,读者的心态跌宕起伏,最后归于平静,归于深思,归于豁达。

一位好作者能够不断改变读者的已有认知,一本好书能够重新塑造读者,而理查德·道金斯和《自私的基因》做到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198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6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985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73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94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99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17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07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12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1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91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55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81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64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12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99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创造人工智能的人类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人类又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塑造为今天的模样的呢? 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理查德·...
    丹菡阅读 4,631评论 3 37
  • 【20170330 打卡】 1 共读计划第1/21天 2 今日分享 1)《自私的基因》“事实比想象更离奇” 对一个...
    阿_欠阅读 6,946评论 8 10
  • 一起入职的小D是个外表平庸身材微胖,来自小县城的平凡姑娘。 平日在公司里小D不善言谈,因为一起进公司的原因我和小D...
    叶墩墩阅读 1,770评论 7 13
  • 如果一种男人爱独自肩负起生活的一切,那么各种辛酸委屈,他们都会默默地独自承受。因为他们想展现给挚爱之人的,都是他们...
    裴紊阅读 279评论 1 0
  • 依然记得那年今天的晚上,伴着妈妈的阵痛,产房外大家焦急的等待,迎来了你的第一声啼哭,你来到了这个娑婆的世界,来到了...
    MikeRoQQ阅读 573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