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娘家。路上我跟老公感慨:“不知道俺娘准备了什么午饭,我怎么感觉越来越不爱吃她做的饭了,总觉得我的味觉已经背叛了她!”
小时候物资匮乏,觉得娘做的什么都好吃,手擀面,各种馅儿的饺子和包子,小豆腐……还有我念念不忘的“鲜饭”。
每到我们家花生收完的时候,娘就会带我去坡里捡别人遗落在地里的花生。那时候很多人家因为农活多,忙不过来,对掉落在地里的花生无暇兼顾。
运气好的时候,一天下来也能捡不少。娘把捡来的花生汇总,挑出坏的,剩余的摊开在太阳底下,期间要不断翻晒。晒好的花生盛在箢子里,通常晚饭后,趁锅底下的余火正足,抓几把扔锅里,几次翻动以后,就成了我们香喷喷的零食了。
娘把吃不了的花生剥去壳,摊在案子上,拿小擀面杖粗略的擀几遍后盛放在塑料罐子里。
早上,她老早起来,烧开油锅,放入提前切好的细萝卜丝,不断翻炒后再倒入适量水。接下来用小瓢盛出适量的玉米面,放在凉水里均匀搅开,等锅里的水沸腾以后再倒入锅里继续煮。很快一锅稠稠的“鲜饭”就做好了,临出锅之前,娘都要从塑料罐里倒入一些擀碎的花生,于是,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浓浓的饭香。很多时候叫醒我们的不是爹娘,而是一阵阵扑鼻的饭香。冬天早上,临出门之前喝上满满的一大碗,鼻尖上密密的冒着汗,浑身都暖暖的……
后来,我们兄妹仨相继长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娘做的“鲜饭”也就成了记忆。
每次回去都是大鱼大肉,盘碗碟摆满餐桌,娘想当然的觉得我们不在她身边,就吃不到可口的饭菜。
有次回家,我不经意的跟她念叨,怀念小时候她做的“鲜饭”。
“这还不好说,我明天就给你做了吃”就跟失传已久的手艺重新捡回来一样,娘很兴奋。
夜里,临睡之前,她在厨房里悉悉索索的忙乎了半天才上炕。
第二天一早就被她催着起来哈“鲜饭”。坐到餐桌前,一看满满的一大盆,我哭笑不得,食欲全无。盆里没有了记忆中的碎花生,取而代之的是成堆剁碎的肉丁和虾仁。
勉强喝了一碗推说饱了,娘很不满意:“费了半天功夫怎么就吃这么点儿?小时候都跟你俩哥哥抢着喝,两碗都说不够呢,真是肉多了嫌肥……”
想起小时候我们仨围坐在饭桌前,眼巴巴的瞅着娘手里盛饭的勺子,争先恐后的把各自的碗推到她的跟前……
我知道,娘做的“鲜饭”之所以尝不出小时候的味道,不单单缺了那些碎花生,更主要的是餐桌上缺少了俩哥哥陪我一起的你争我夺。
真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仨再坐在饭桌前,看白发苍苍的老娘拿勺子挨个给我们盛她亲手做的“鲜饭”……
彼时,花生更香,“鲜饭”更鲜,而娘却是真的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