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起来难以置信,这篇写江门老街的文章太全面了,让我犹如身临其境呀!

在经济大潮下的今天,一座城市,如果还保留有一片尚未拆除的老街老巷,那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老街老巷就像陈年老酒,经过岁月的沉淀,越发醇厚香浓,又似是历经沧桑淘洗的老人,古韵悠悠,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行走其间,踏着青石板的脚步声回荡在百年老屋前,能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遥远的过去;细细地品味老街积淀的历史,总会有种怦然心动的感觉。斑驳的大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门檐上暗淡风化的青瓦也覆上了一层岁月的哀怨,而檐撑上精美的雕饰依然显示着昔日的风华和气派,再听一听那些久远的传说或故事,老街千百年的时光就回来了。

江门市蓬江区,就有幸保留着这么一片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旧街老巷,它就是江门的发源地:墟顶街区。

科普一下,让大家更熟悉

江门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因位于西江与其支流蓬江的会合处,江南烟墩山和江北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江门原是新会县的一个小墟镇,由于扼守西江下游与蓬江河(又称江门河)的汇合处,南走水路可达澳门、香港,背靠五邑及粤西,溯西江而上可达广西梧州,腹地辽阔,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元末明初,江门的先辈便在蓬莱山上开辟了一个墟场,叫做“江门墟”,因街墟在最高处,故名“墟顶街”。到16世纪已发展成为兴旺的商品交易市场,至清朝康熙年间,江门更成为粤西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江门设立县丞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1904年3月,正式在北街设立江门海关。

1925年,江门从新会划出成为省辖市。

1931年撤销市建制,复归新会县辖。

1951年1月又从新会县析置江门市。后又分属过粤中行署、肇庆专区、佛山专区管辖。此时为新会县辖江门市。

1983年开始,江门市被定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辖江海区、蓬江区、新会区(新会则由新会县变为新会市最后变为江门市新会区)3个市辖区,并代管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鹤山市、4个县级市,辖区范围俗称“五邑”。


今日的墟顶街区,包括京果街、卖鸡地、余庆里、泰宁里(缸瓦地)、接龙里、东南盛街(糍街)、安龙里(猪仔墟)、红花社等地方。这些至今仍沿用或常被人提起的旧时地名,既朴实又充满趣味,散发出浓厚的历史韵味和地方特色。

作为江门发源地的墟顶街区,最早对外交往的窗口之一,就是连接这条石阶梯的码头:水埗头。五百多年前,石级下面还是汪洋一片,江门河的波涛可以一直荡漾到此处的,因此许多从水路赶墟的,必撑船到“水埗头”后再弃船登岸,一船船的货物也是在这个小埗头运上岸,在此集散,再通过这一条石阶直通墟顶,供给着八方来客和附近的村民。想当年,这里渡船云集、人声鼎沸,绝对的繁盛之地。


今天的水埗头石阶共33级,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可到达昔日商业繁盛的墟顶街。明朝大儒陈白沙先生有首五言律诗《江门墟》生动地记载了五百多年前江门墟顶街的雏形:“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饭,过鸟避墟烟。日漾红云岛,鱼翻黄叶川。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解读一下就是:我们的先辈在墟顶街一带用茅草架搭起了店铺,开辟了一个叫“江门墟”的墟场,它既非村落也未达到商肆集中的地步。趁墟者大多都是扒艇或乘搭墟船而来,经水埗头上岸交易。在墟场饿了要寻食店一点都不难,这里有不少食店。每蓬墟日,墟上空烟云缭绕,浓重得连过鸟也识得要回避。墟场人头云涌,在日光的照射荡漾中影红了整个墟场。买卖的主要有海鲜、毛鸡、生猪、猪苗、缸瓦等日常所需商品,特别是海鲜比铺满地上的黄叶还多,货源像河川一样川流不息,这是哪里来的呢?请君去问停在水埗头的渔船和趁墟的船主吧。

踏着无数行人走过的阶梯石级走进墟顶街区,旧街小巷里都泛着老江门昨日的画卷。在夕阳的余辉下,我在幽深曲折、四通八达的巷道里左穿右插,漫步走过一条条还温存着江门那些年印记的旧街老巷,安静是它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虽然被外面的商业街重重包围,但这里没有沾到一点都市的喧闹感觉,除了偶有买菜归来的阿婆从身边淡然走过,或偶尔有辆摩托车擦身而过,行人不多,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巷里或在树荫下聊天、看报纸,交织成一幅悠闲地道的老城区风情。或许,墟顶街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现在是以自己安详的姿态向人们诉说远去的故事,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政府部门在每一个景点入口处的老房子墙上,悬挂一块古铜色的介绍牌,介绍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南国的初春郁郁葱葱,墟顶街区的这些寻常巷陌就象这花红树绿,不管春夏秋冬,依旧充满生机和活力。


看远处的风景,是高楼大厦的背影,已铅华尽去的墟顶街区,在这片沃地上,哺育了一代代江门人,今天依然生机勃勃,看眼前这间开了几十年的小食店,正高朋满座。


下图这里就是墟顶原来最大的墟场:在大榕树附近,现卫生所的位置。

置身墟顶街区,有一种别样的感觉,这里没有外围街道的喧嚣与繁华,只拥有其他地方难以替代的独特历史文化,看优哉游哉优悠哉的居民,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

先贤陈白沙先生的事迹和大作随处可见。

500多年的这条古街,婉转悠长,它承载过多少熙来攘往的八方宾客?聆听过多少人欢狗叫?散落多少缠绵细语?流传了多少离别和重逢的故事?

穿过卖鸡地,继续前行,会看到一个石碑门楼,上面錾刻着“余庆里”三个字,这里就是民国时期的高档小区。

余庆里,位于墟顶片区中部,墟市的兴盛,促成墟顶地区商业的繁荣,于是在清朝乾隆十九年(1754年),朝廷核准新会县在江门墟顶街区设立县丞署(“县丞”即副县长职位,“署”即办理公务的机关)。



县衙所在地就座落在余庆里,直到辛亥革命后清廷灭亡,县丞署由民族企业余庆公司买下,并在县丞署遗址上划分了四巷三排的里坊格局,按统一每幢两层两户高低相同,屋内布局一致,外观设计和巷道划一的规格来造住房,共三十多间房屋,并将该片区命名为余庆里。因建筑质量的保障、合理的住宅规划方案以及良好的治安环境,此地成为当时江门最高档的住宅区。

时光荏苒,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曾经象征着富贵荣耀的“余庆里”青砖大屋,作为历史见证如今依旧伫立在那,依旧保留了其三排四巷的格局,只是那斑驳的墙体、泛着暗哑光芒的木质趟栊门,在提醒着我们这是百年老屋,这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砖瓦,甚至每一扇门,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穿越几个世纪的风雨而走到现在的墟顶街区,生活气息依然浓厚,商业活动依然活跃,特别是一些传统的老字号老技艺依然可以在这里觅到踪迹。下图位于卖鸡地入口对面的郑师傅绿豆饼是蓬江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出品以皮酥馅靓著称,现在江门已有多家分店,而总店始终坚守在墟顶街区的腹地。


水陆交通的畅顺便利,促成江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江门正式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和新宁铁路通车后,蓬江河岸的洋货行、米铺、金银铺、酒楼、当铺、烟馆林立,生意非常兴隆,许多外商也在这里开设商行,商业一片繁荣。于是,便有了石湾直街、启明里、南芬里,从长堤路到蓬莱路,从跃进路到胜利路,一片片街区,江门就这么发展壮大。


石湾直街表面看起来就是一条普通的老街,想不出它有什么令人惊艳的地方,但当我们放下浮躁,去亲近它,去聆听老人们的述说时,才发现这里原来也有过官商云集、熙来攘往的繁华,仅它已经消逝的,足以令我们刮目相看。


据资料显示,古老的石湾直街,曾经是集政治、经济、宗教中心于一身的“黄金宝地”。在石湾直街的尽头,有一个挂着红五星的牌坊,这里面就是石湾直街最有历史底蕴的一片土地:这里曾是江门六大古庙之一石湾庙的旧址,辛亥革命期间曾于此街设立江门商团公所,在1925年江门首次设为省辖市之后市政府就设在石湾庙内,虽然在1931年,省政府以江门人口不足10万人规模过小不宜设市为由,撤消江门市级建制。当时新会县县长沈秉强,以会城河道浅窄、交通不便为由,将县政府迁到江门石湾庙,江门石湾街又成为新会县的政治中心(后因故于1937年才将新会县府由江门石湾庙迁返会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江门时又是日军驻军所在地。解放后,石湾庙因有高大的围墙,又被政府改造成江门看守所。也正因为此,当年各行各业都在石湾直街发展,江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封建性垄断组织“油糖会馆”就在石湾直街的明德坊。


据《新会县志》介绍,油糖会馆是由江门24家油糖业批发商于乾隆年间在石湾村兴建。他们垄断了油和糖这两宗民生日用必需品在江门的批发权,垄断地位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之前,共200年之久。这足以说明当时石湾街经济的繁荣,可惜从江门名寺到政治中心,最后还用做看守所,无论是何种角色,当年的建筑都被拆除殆尽,只有门口的五星和高处的瞭望塔,还保留着一点当年的威严。


而在斜阳下散发着魅惑光彩的明德坊,在经历岁月的风风雨雨后,在雕花的石柱拱门中,依然保整齐划一的骑楼建筑,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这些被各色脚步磨得光滑的青石条、麻石板也在诉说着城市变迁的历史,只可惜位于明德坊内的油糖会馆已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被拆除了。


如今的石湾直街依然安安静静地继续流淌在岁月的河流中,就如同绵延不断的古老故事,在安静中穿插着许多时光的片段,在恍惚中定格瞬间的余光,就连街中的这一口承载过无数喧嚣岁月的古井也在幻映着历史的回放。


蕴味淳厚的街巷,刻满岁月痕迹的古屋石路,青藤不经意间,爬满了围墙,绿叶用生长的力量,为这条古旧的老街带来生机与活力。


走过石湾直街,与其相连的,是被江门人视为华侨建筑瑰宝的启明里和南芬里华侨古村落(因为这里的房子多为华侨回国兴建)。


当年的启明里和南芬里这一片老式建筑群,是民国时期继“余庆里”之后的又一高档小区。这里的房子全是木石结构,以青砖堆砌,而门、梁等则是木料。这样的房屋,整体轻巧通透,淡雅素净而又端庄大气,既有中式的古典底蕴,又有西方文化的浪漫,犹如一位身着西式礼服裙的中国女子,眉眼里却尽是中国的山水,那一眼的风情,是如水的柔,是精致的雅。



光阴百年,抚摸斑驳的青苔,在褪色的壁画中可见来自几许风雨洗礼的那些故事,那些人,还在记忆里面。可光辉岁月已逝,青葱少年今何在?


正感叹这里的故事真多时,好拟心有灵犀般,路边狭窄的电器修理铺里正好传出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曲声在空气中宛转悠扬,和我眼前的此情此景何其的吻合。


看过青砖大屋,


看过趟栊门,


看过檐撑上精美的雕花,我继续前行,去寻找江门更多未曾听闻的光阴故事。


江门旧街建筑多为骑楼,窄窄的街道边,一栋又一栋的骑楼站着,它们的脸上由于岁月的冲刷而斑斑驳驳,宛如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下图这座形似碉楼的建筑,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上步路一带的民居中间,它就是江门目前仅存的两间民国时期著名的当铺旧址之一:宝和按当铺。


宝和按当铺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墙上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宝和按当铺旧址——该建筑建于民国期间,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建筑分为3层,高约14.5米,用极其坚固的花岗岩石、红砂岩石、青砖砌筑,底层墙体有半米之厚,单檐布瓦硬山顶,防御性长条射击小窗眼镶嵌在上下3层的石条中,俗称“石屎楼”,建筑结构十分牢固,就算再高明的窃贼也无从下手。宝和按当铺,与位于市区东南胜街54号的永安按当铺,均是民国期间江门地区12家著名当铺之一。

现在,重楼早已深锁当年繁华。


在江门,有像宝和按当铺一样不变的历史,也有着不断更新的面貌。从“城市原点”的墟顶街区到长堤骑楼,江门的发展正式开上高速公路,驶向现代城市的星光大道。长堤风貌街,就是江门市老商业区高速发展最好的见证。


这里几乎都是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群,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而且大部分都是当年的华侨投资兴建的。华侨在海外辛辛苦苦赚到一些钱后,因看好江门水陆交通的四通八达和长堤的市场前景,怀着热忱回乡投资创业,兴办商铺、旅店、酒楼等服务业,他们既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也把各国的建筑风格带到江门,与岭南建筑风格相融合:代表东方传统风格的浮雕、“满洲窗”和西式的罗马柱、各种精巧的雕花、壁画等元素碰撞在一起,既有岭南建筑风格的实用,又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美,形成了长堤骑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独具岭南“侨味”特色。



作为江门的商业老区,长堤风貌街鼎盛时期,农贸副食、商业、银号金铺、医馆、餐饮娱乐旅业、物流等等都做得风生水起,超级繁荣。



漫步在长堤街区,看那些与岭南骑楼融合得恰到好处的高高的柱廊、圆圆的拱券,眼前就如同铺开了一幅连接历史和现实的画卷,这里既保留着昨日的旧风情,也有着今天的新时尚,让人有一种从曾经造就了无数繁华旧梦的骑楼建筑文化里弥漫开来的悠然闲适的风情与浪漫。曾经的江门,因它们而风光无限、神采飞扬,如今的江门,因它们而厚重沉稳、气质非凡。


这些历经一个世纪风雨洗礼依然保存完整的骑楼群,绿树衬着灰墙,略过沿街鳞次栉比的服饰店、五金店、古玩店朝上看,有一大批如“中华酒店”、“元允糖油”、“大德行”、“有成行”、“永利公司”等旧时招牌依然清晰可见,透过这些老字号,依旧能触摸到昨日这里中西交融、商旅辐辏的风光与辉煌。




其中当年的“中华酒店”,由当时的108个股东集资7万多块大洋(约合今天???元人民币)修建, 1929年建成,是民国时期江门最豪华、最高档的酒店,很多老江门人的梦想就是在这里吃上一顿饭。酒店用的是象牙筷子、银器和精致的瓷器,在海外华侨中声名颇盛,生意十分兴隆。


商贸活跃,商贾云集的长堤,当然少不了莺歌燕舞:中华戏院,“太白酒楼”、“一壶轩”、“杏花楼”茶楼,“百乐门”、“愉园”舞厅,“佛亦动心”青楼,“蝴蝶谈话室”鸦片烟馆等,在河面上也满是“亚银花艇”的情色小艇。“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是当时长堤街区的真实写照,繁华的景象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爆发。


长堤骑楼,刻满江门侨辈的印记,见证江门百年的沧桑;长堤骑楼,同样刻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屹立在江门市区长堤风貌街上的几座铜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江门的历史文化:


《金山伯》雕塑以华侨回乡为题材,表现侨乡典型人物“金山伯”回乡,亲人迎接到长堤,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天伦的情景。少小离家的“金山伯”,到外国“淘金”,在外漂泊数十年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原本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小伙子,现在已变成了华发银须,手拄拐杖的沧桑老人,真正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只见金山伯虽然一身背带西装和尖头皮鞋,散发着西式洋味的装束,依然难掩他一脸的憨厚和淳朴,与身穿长袍和圆口布鞋依然土里土气的乡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他和前来迎接的亲人们见面的时候,双方都有说不尽的喜悦、欢快和惊异。一个兄弟一手搀扶着金山伯,一手四处指点,似乎在叙述家乡的变化,以唤起金山伯对年轻时的记忆;另一位怀抱幼儿的大嫂,在和金山伯打招呼的同时,怀里的孩子,已经调皮地伸出手,好奇地拉扯着金山伯的银须,还有一位大孩子则躲在大嫂的背后,表现出见了陌生人的羞涩,这是侨乡特有的也是司空见惯的悲欢离合的生活场面。


《三桁瓦》这组着重表现刀具作坊的店主师傅、小学徒、女主人、购买刀具者的表情神态的雕塑,形象生动地向世人“讲述”着“三桁瓦”的前世今生:清朝光绪年间,开平人余福在水埗头附近设店煅小刀等利器,因店铺狭窄,故店号取名“三桁瓦”,产品亦以“三桁瓦”作标记。当时狗山脚(蓬莱山)雪峰寺僧人练习武术,曾向该店定制刀剑,店主余福也跟僧人习武,三桁瓦利器因此声名远播。后来陆续开设三铿瓦正铺、三桁瓦老铺、三桁瓦支店等店铺。解放后曾并入合作经营,1985年变为江门市三桁瓦厨房设备工业公司。“三桁瓦”从民国到当下,几经风雨,现在早已实现机械化规模生产,成为江门的商业品牌标志。


《书接上一回》雕塑,以民间说书艺术为题材。说书,本地人称之为“讲古佬”。在过去,这是老百姓十分喜爱的文化生活。蓬江河岸,榕树底下,也是最适宜说书的场所。这组群雕里的每个人都神态逼真:讲古佬口若悬河,吐沫横飞,总是以“书接上一回”开始,以“且听下回分解”作结。大婶、小孩、苦力工、老伯、学生等各式听书的人聚精会神,兴致盎然。


《过大秤》雕塑,以市场交易为题材,表现长堤昔日繁荣的商业活动。这组群雕正表现了两个男人抬着沉重的香蕉,其中光头男人右手离秤,和颜悦色地报重量斤数,一旁的妇女在仔细看秤。这组雕塑表现出买卖公平,童叟不欺的交易规则,令人联想江门墟昔日兴旺繁忙的交易场景。据介绍:抬着一大梱香蕉的两个人,一个是掌秤人,一个是买主,而站在旁边看秤的妇女是卖主。掌秤人是中介,过去市场上有专门背着大秤和小秤的中介人,他的秤要准,给人称东西须秤准公平,使卖主和买主都觉得公平合理,双方高兴,中介人从买卖双方收取小费。

长堤风貌街的文化雕塑,反映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门长堤的繁华胜景、市井风情和民间风俗,有着浓郁、质朴、纯正的侨乡民间乡土气息,为长堤风貌街增添无限色彩。

结语

作为江门的发源地,曾是江门市最早的商业和文化区,承载着江门600年的发展历史的墟顶街,见证了江门城区数百年风雨沧桑和光辉繁荣。墟顶老街和石湾直街、启明里、南芬里、长乐里、长堤老街等等共同组成的江门商业繁华地历史文化街区,见证了江门从一个小小的墟街发展成今天的现代化城市的历程,它们承载着一段段历史和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城市景观风貌中最具吸引力的内容,历久弥新,更书写着江门侨乡人民“进取、勤劳、开放、包容”的精神。

心动了,那么抽个空去看看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