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区别的命令..

“自明的东西” 而且只有“自明的东西”——“通常理性的隐秘判断(康德语)——应当成为并且应当始终保持为分析工作的突出课题即“Philosopher弗辣思佛 的事业” .. 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 ..发问不仅包含有问之所问 而且也包含有被问及的东西 在探索性的问题亦即在理论性问题中 问之所问应该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 此外 在问之所问中还有问之何所以问 这是真正的意图所在 发问到这里达到了目标 -捌-玖

问之所问是存在——使存在者之被规定为存在者的就是这个存在 无论我们怎么样讨论存在者 存在者总已经是在存在已被领会的基础上才得到领会的 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只要问之所问是存在 而存在又总意味着存在者的存在 那么 在存在问题中 被问及的东西恰就是存在者本身 ..审视 领会 和形成概念 选择 通达 这些活动都是发问的构成部分 所以它们本身就是某种特定的存在者的存在样式 也就是我们这些发问者本身向来所是的那种存在者的存在样式 因此 彻底解答存在问题就等于说 就某种存在者——即发问的存在者——的存在 使这种存在者透彻可见 -拾-拾壹

此在能够这样或那样地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 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交涉的那个存在 我们称之为生存 -拾柒

..因此其他一切存在论所源出的基础存在论必须在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来寻找 由此可见 同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 此在具有几层优先地位 第一层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这种存在者在“她”的存在中是通过生存的到规定的 第二层是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此在由于以生存为其规定性 故就“她”本身而言就是“存在论的”  而作为生存之领会的受托者 此在却又同样原始地包含有对一切非此在式的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因此此在的第三层优先地位就在于 “她”是使一切存在论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都得以可能的条件

早有人见到了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及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虽然还不曾就此在天生的存在论结构把媼此在 甚至还不曾提出以此在为目标的问题 亚理士多德言“ 灵魂以某种方式是一切存在者” 这个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 在它去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感觉”和“思想”之中 从其存在与如是而存在的方面着眼 揭示着一切存在者 亦即总是在一切存在者的存在中揭示存在者.. 托玛斯从事的工作是推导出诸超越性质 存在的某些性质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可能的关乎事实的一类属的规定性之外 超出一切存在者的特殊式样之外 同时却又是无论什么东西都必然具有的 这项任务也包括阐明真理即是这样一种超越者 这需要求助于这样一种存在者才能做到 这种存在者依其存在方式本身就有与任何一个存在者“与生俱来”的特点 这种与一切可能的存在者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的存在者就是灵魂   -拾捌-拾玖

此在对其他一切存在者的优先地位在这里显露出来 虽然还未从存在论上加以澄明..

如果任务是阐释存在的意义 那么此在不仅是首须问及的存在者 更进一步 此在还是在其存在中向来已经对这个问题之所问有所交涉的存在者 所以 追问存在问题无他 只不过是对此在本身所包含的存在倾向刨根问底 对前存在论的存在领会刨根问底罢了-廿

无论明言与否 此在总是它的过去 而这不仅是说 她的过去仿佛“在后面”推着她 她还伴有过去的东西作为有时在她身上还起作用的现成属性 大致说来 此在的存在向来是从她的将来方面“演历”的 此在就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她的过去 此在通过她当下去存在的方式 因而也就是随着隶属于她的存在之领会 生长到一种承袭下来的此在解释中去并在这种解释中成长     -廿七

对存在的追问..其最本己的存在意义中就包含有一种指示 要去追问本身的的历史 也就是说 要成为历史学的 要好好解答存在问题 就必须听取这一指示 以便使自己在积极地 据 过去已有的情况下 来充分占有最本己的问题的可能性 要追问存在的意义 适当的方法就是从此在的时间性与历史性着眼把此在先行解说清楚 于是这一追问就由它本身所驱使而把自身领会为历史学的追问  在 此在的最切近的和 平均的存在方式中 此在也 当下就历史性地存在着 根据这种寻常存在方式对此在的基本结构作了这些预备性的解释 就会挑明 此在不仅有一种趋向 要沉沦于它处身其中的世界并依这个世界的反光来解释自身 而且与此同时 此在也沉陷于它的或多或少明白掌握了传统 传统夺走了此在自己的领导 探问和选择 对于植根于此在的最本己的存在的那种领会 即存在论的领会 对于使这种领会成形的工作 这种情形尤为常见 这样取得了统治地位的传统首先与通常都使它所“传下”的东西难以于接近 竟至于倒把这些东西掩盖起来了 流传下来的不少范畴和概念本来曾以真切的方式从源始的“源头”汲取出来 传统却赋予承传下来的东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质 并堵塞了通达“源头”的道路 传统甚至使我们忘掉了这样的渊源 传统甚至使我们不再领会回溯到渊源的必要性 传统把此在的历史性连根拔除 竟至于此在还只对哲学活动可能具有的五花八门的类型 走向 观点感到兴趣 依这类兴趣活动可能具有的最疏远最陌生的诸种文化之中 试图用这类兴趣来掩藏自己的没有根基 结果是 此在无论对历史学多感兴趣 无论多热衷于文学上“就事论事”的阐释 它仍然领会不了那些唯一能使我们积极地回溯过去即创造性地占有过去的根本-廿八-廿九

就“区别”的“命令”在“两者间”而把“世界”和“事物”召唤到它们的亲密无间的同一状态而言 言语就是讲话者

死亡:生之绵延---由“存在主义”哲学观探寻“死亡”的生命内含

11-04-23腾空揽月

  

沙家强(南京师范大学)

摘要:存在主义死亡观将死亡哲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海德格尔提出了“向死而在”的生存论观:萨特对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进行了勇敢的拒斥,并形成了他自己独具特色的死亡观。依据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文章指出,死亡是生命的绵延。由此我们认为要尊惜和把握人生,以乐观的死亡观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者简介:沙家强,男,河南固始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倾向:试图“暂缓考虑”死亡,或者从生活中将它排除掉,按照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把“死亡”“搁置”起来,也就是我们总想把“死”包起来,隐藏起来,秘而不宣,而我们实际上是作为一个旁观死亡的人在活着。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对“生”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死”的思考,“死亡问题”也就被遗忘了,得不到有效的关注。于是,随之而来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这其中的缺陷就是欠缺对“死亡”的哲学层面的思考。鉴于此,探寻死亡问题就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而在这里,存在主义哲学家对“死亡”进行的形而上的生存论哲学性思考,给我们开辟了一个让人为之震撼的思之场域。这其中,我们首要提及的是存在主义大师级人物:海德格尔和萨特。

一、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

海德格尔和萨特以其极具张力的思维锐气给我们构建了一座让后人永远仰视的“存在主义”哲学大厦,其鲜明的本体论研究特色力求唤醒人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其丰实的理论资源给我们提供了探寻生命意义的宝贵财富,这其中关于“死亡”的玄妙之论让我们认识到了“生”的更宽广的内含。在此之前,存在主义奠基人之一雅斯贝尔斯曾提出了“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这样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认为体验死亡这样一个“边缘处境”,就是筹划人生,就是从事哲学思考。他们关于“死亡”的妙论让我们在警醒中得以更坦然和平静地生存。

(一)海德格尔的死亡之思

死亡之思已然贯穿于人类之思的历史长河,从哲学意义上对生死的思考,当以海德格尔的运思为最。海德格尔以其艰涩却赢得极高声誉的辉煌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他作为哲学家的大师级地位,时至今日我们可以想象到,海氏在田野的小道上,在黑森林的小屋中进行惊世骇俗的运思,那耀眼的思维之光永恒地照亮着人类,引领人们在思之征途中不断地前进。在这本巨著中,海德格尔重点关注了诸如“此在”、“操心”、“决心”、“良知”、“死亡”、“时间性”等关键词,这其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本书中最富魅力和震撼性的章节,因此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这是有一定道理可言的。了解“死亡”,首先我们要明晓海氏的“死亡”哲学观是建立在相对于生物学而言的生存论基础上,也就是说,由生存论思考死亡,是其死亡之思的切入点。

首先,我们来解读生存论“死亡”的内含。“死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须从生存论上加以领会的现象。”[1](P276)也就是说,死亡在存在论上不是一个事件,而是存在本身。死亡的这种存在论领会是超越于死亡的生物学领会的,如果我们仅仅驻留在“死亡”的生物学领会中久久不能离去,最终会遗忘了“存在”。死亡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一种生命现象,生命必须被领会为包含在世方式在内的存在方式,“死亡”就象“生”一样是存在的一种样式。于是可以这样认为,“死或死亡则作为此在借以向其死亡存在的存在方式的名称。”在这里边,我们就不得不把“死亡”与“亡故”进行区分开来。“死亡”与“亡故”是海氏在死亡之思中最核心的概念。通俗地讲,亡故,是指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者在其生理意义上的结束:死亡,就是死亡之存在,它为此在生存论奠基,它不是我们通常经验到的事件,而是死本身。很显然,海德格尔是从生命的整体性上把“死亡”视为人之存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死亡本身就是生存论体系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于是,他在以整体性分析人之存在的内含中,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任务,即把“死”拿入分析的视野,在追问存在之途中进行死亡之思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过程。这其中,“向死而在”或“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其死亡哲学之思的精华所在。在现代思想中,“向死而在”是一个引用最经常的哲学名言之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含义:此在这种整体存在,并不是一种活的存在,而是一种莅临着死亡的存在,活着本身也就在死去。一句话,此在总是已经在一种向死存在中存在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进而我们可探析生存论“死亡”的特征。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生存论“死亡”的特征就是:“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无可逾越的而又确知的可能性,而其确定可知本身都是未规定的。”[1](P305)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首先,死亡是你本人的事,此在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当我们经历着别人的死,我们可能很痛苦,但我们对于他的死是无可奈何的,我们丝毫不能夺走或分担他人的死亡。死亡关乎的就是“最本己”的此在,与他人无任何关联,“死”明显地体现出“我属”性:其次,什么时候死亡是不可预测的,也就是说此在随时随刻可能会死,走向生命的终结。“死亡毋宁说是一种悬临”,“此在本身在其最本己的能在中悬临于自身之前”,[1](P287-288)这里的“悬临”一词就是指不可预料性,此在的终结随时就有可能降临下来。这样,“向死而在”也就标识为向着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而在此在终结之前的存在就是“始终亏欠”的但要不断填充的“尚未”状态,一方面此在要不断“清帐”式的填充,一方面要担心死亡的降临,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根本的内在矛盾。另外,死亡虽然具有可能性,但最终必然要降临,“死确定可知地会到来,但暂时尚未”,“何时死亡的不确定性与死亡的确定可知结伴而行”,[1](P296)死亡的最终到来我们是无法回避的,也就是说“最本己、无所关联的可能性是无可逾越”的。一句话,“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是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1](P297)这种不可逾越的可能性对于此在来说是不知道何时遭遇的,它就会对此在生命体验中构成一种威胁感,而这时的心态就是“畏”,我们从不畏死,我们只是畏不知,不知亡故何时到场。面对这种可能性的死,此在表现出的是“有所掩藏而在死面前闪避”,[1](P290)这种怯懦和害怕随时会处于一种敞开状态,而这时的心态体验才是最本真的。所以,海德格尔说“向死存在在本质上就是畏”。[1](P305)

(二)萨特的死亡之思

相对于海德格尔对死亡生存论上的本源意义上的阐释,萨特更关注活生生的个性身体现象,与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大相径庭,体现了批判性色彩。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指出,“死亡是一种双面的雅努斯”,[2](P197)就是强调死亡的两重性。一方面,死是人生“一个旋律的最后的和弦”的趋向休止,是以一种非人性的方式的存在:另一方面,死是人的一种生命现象,他说,“死是一种人的现象,是生命的最终现象,但仍然是生命。这样死是逆向地影响着整个生命的:生命是以部分的生命来限制自己”,[2](P198)这里强调死亡的人化。很显然,萨特是赞成第一种反对第二种的。另外,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萨特对“向死存在”进行了勇敢的拒斥。萨特认为海德格尔把死视为可谋划和预测的,人的实在的存在也就是走向了死的存在,这就可能使生命的意义最终变成了等死,但事实上,“人们能等待一种特殊的死,而不能等待死本身”。[2](P200)针对海氏把死个体化、“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的说法,萨特明确指出,“海德格尔玩弄的把戏是很容易识破的”,[2](P200)他认为“死就不可能是个性化”的,死也“不能是我固有的可能性”,死是作为纯粹偶然的虚无化。纵观萨特的死亡之思,可以看到,这其中渗透着他的“自为的存在”和“他人的为我结构”的哲学观。自为的主体是具有人的主观意识的,自为通过不断否定自身而造就自身,自为由未来相伴,未来是自为人生的真谛。“正是因为自为是总是要求有一种后来的存在,死在自为的存在中没有任何地位”。[2](P210)自为重在实践和创造而非等待死亡,“死完全不是我的存在的本体论结构,至少作为自为的存在时是这样”:[2](P220)另外一方面,他人存在者与自我结为整体,世界的一部分是他人谋划的结果,他人使我成为对象客体。于是,一个人死的意义就由他人赋予的,而死亡则不能从外面把意义给予生命,相反,死亡取消了生命的意义。“死去了的生命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由他人作为保管者的生命”,[2](P212)死者的生命意义就被他人给予了“重新组合”,正因如此,作为当前时代的我们“决定前一代人的努力和事业的意义”。“死亡,就是被生者所捕获”,[2](P214-215)而我们自己则可能是别人未来的捕获物。应该指出,相对于海德格尔的死亡观,萨特赋予了死亡较多的否定性质,正如他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得出与海德格尔相反的结论,即死远不是固有的可能性,它是一个偶然性事实”[2](P218)“死丝毫不是我的谋划的障碍,它仅仅是这此谋划的在别处的一种命运。我不是‘为着死而是自由的’,而是一个要死的自由的人”。[2](P222)可见,由于自为主体的自由选择性,人的自由是独立于死亡的,死亡对人的自由也显得无所作为。很显然,萨特的死亡哲学观“驱散了笼罩在海德格尔死亡哲学上面的悲观主义迷雾”。[3](P282)上面的悲观主义迷雾”。[3](P282)

二、死亡的生命内含

从医学上讲,死亡就是有个始有终的事件。纵观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强调的是人们要直面死亡,把死亡同整个人生筹划和人的自由联系起来,死亡就象生一样同样应被尊重,作为自为的人应对生和死赋有责任感。

(一)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的意义

应该说,存在主义死亡观是西方死亡哲学观重要的组成部分,彰显出明显有别于中国的生存观。在西方哲学研究中,死历来作为一种生命哲学受到哲学家们的青睐,死亡成为哲学家寻觅的无尽宝藏。在人死亡的自觉中常常体现着他毕生的道德观、伦理观、文化观、价值观等,一句话,就是整个生命观念。在这里,存在主义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存在”本身进行还原,视存在为提前来到的死亡,我们都不得不向死而生,从而把西方死亡哲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因为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才使得人们更强烈地追问生命的意义,由此让我们真正领略到了西方死亡哲学的清醒、冷酷和彻底。这种无情的“直视”死亡,势必让我们看到死亡的悲剧核心所在,给我们以震撼性灵的警醒。反思死就是对生的反思的集中体现,我们正因为对死亡之思而现焦虑之感,才能对生命本质有着最具深度的探求,才能洞悉生命的真相,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生的价值。为了追寻生命的真谛,西方人面对死亡不遮掩,有意将“无可逾越的”死贯穿于整个生命过程之中,这体现了非凡的无惧无畏的勇气。相对于西方而言,中国传统的“未知生,焉知死”的死亡观,对死亡采取的是逃避和含混的态度,这是对死亡本质的有意遮盖和屏蔽,它严重地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对中国文学的基本趋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过我们认为中国的死亡观看起来更现实些。但不言而喻,以存在主义死亡哲学观为代表的西方死亡观,深深触动了当下越来越关注自身生存状况的中国人的心弦,尤其触动了中国作家的心灵,中国作家的艺术视野也随之得到了拓展,“个体生命存在与消亡的主题,顺势上升为人们关注的一大焦点”。[4](P56)进而,我们对死亡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死亡:时间的虚无化

事实上,尽管中西方死亡观有很大差异,但无论是谁,死亡都要拜访他,这是普遍而绝对的现实,这一点也是中西相通的。不管是有意逃避还是直视也好,这里都涉及到对灵魂与肉体相互关系的理解,涉及到对作为动态时间的诠释。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是肉体的一种和谐,灵魂是肉体在有序状态下才具有的一种功能。灵魂就是张开的弦,肉体就是骨架,骨架一散了,灵魂也就不复存在了: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滋养的、感性的和理性”的。就灵魂与肉体而言,二者是溶为一体的,对个人来说,人死后灵魂也就不存在了,尽管人的理性是不朽的。相对于灵与肉的和谐观,很多人认为灵与肉不协调一致,肉体固然可以消失,但灵魂依然永恒,这样的观念有可能会被宗教或非科学所利用,成为麻痹和利用大众的工具。就时间概念的理解而言,有主客观之分。客观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是对客体的量度:主观的方面,奥古斯丁认为人是通过心灵中的反思来理解和确定时间的,心灵中活动的东西是在时间之中进行的,人总是通过自己的知觉、回忆和期望等来理解和把握时间。人们通过直接的感受,即注意、回忆和期望来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康德说:“时间不过是内部感官的形式,即我们自己的直观活动和我们内部状态的形式”,[5](P96)可见,康德把时间视为纯粹的直观形式,具有鲜明的主观内在化:胡塞尔认为客观的时间离不开内在的时间,“在内在时间意识概念中方能揭示人们获得事物的真知识的普遍性过程的开端”:[6](P94)海德格尔和萨特更是以宏篇巨制来专门对时间进行生存论思考,其中的影响就不言而喻了。由我们可以理解,死亡本身就属于时间的范畴,当把它主观化后,死亡就成为主观内容充实的事件,或者说是人生一系列事件的体验,是显示自我完成的生命节奏。此时,时间就虚无化了,死亡的意义也就变得没有尽头,也可以说死亡就是虚无。很显然,存在主义死亡观把死亡主观化了,在主观化时间概念中,死亡乃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死亡就是生命的一种重要现象,正因如此,我们方可保持清醒,方可对生命更加珍惜。

(三)死亡:生命的绵延

当哲人们一扫死亡是危险、污秽、黑暗的代名词后,死亡变得不那么恐惧且具有如此的亲切感。在哲人眼里,死亡成了最高的存在,生和死是一体两面的,死的终结成了一体生命的延续。真可谓,死是整个生命更新换代的起点,是生命的“绵延”。柏格森说,“绵延是入侵将来和在前进中扩展的过去的持续推进”,[7](P10)“宇宙在绵延,我们越深入研究时间的本质,我们就越领悟到绵延意味着创造,形式的创造,意味着全新事物的不断生产”。[8](P16)在这里,“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绵延”就是生命之流或生命冲动,很显然这是指非理性的精神之流,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但“绵延”是自由的创造,是连续无间断的变化之流,万物正是在变化不居中彰显生命存在之活力的。我们说死亡就是生命的绵延,意在说明,死亡作为生命整体的一部分在肉体终结之后仍然作为生命在存在着,在延伸着生命的轨迹,这延伸正是生命之流连续不断的“绵延”之态。在这里死亡同样有生命自由意识的渗透,是自为的主体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作为实在的主体是渴望生命和存在的,这其中有着按叔本华所说的“生存意欲”的内在作用,而意欲本身是不朽的,于是“我”的内核是以永恒的方式永存。也就是说,即使“我”死了,“我”的精神依然永存。这里很明显存在的时间得以主观化内在化了,在虚无的时间中自我以永恒的方式存在着。或许正因如此,一些艺术家诸如海明威、川端康成、三毛等在生命顶峰之时自觉地走向肉体的终结(这本身也可能是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生命的光彩永远定格在那终结的一瞬间,给后人留下很多的遗憾,不过他们留下的遗产是作为他们生命另外一种形式在存在着。另外一方面,死亡主题时时强烈地吸引着文学家们的目光,诱使他们在文本中展开已哲学化了的死亡主题,文学中的这种死亡意识的渗透,也在某种方面体现着作家心态的成熟和灵魂的日益健全,也给存在之“绵延”提供了一种新的呈现的方式。

但事实上,意欲本身是唯心的,从科学意义上来说,主体亡故之后,意欲就不可能存在。死亡作为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之“绵延”,更多地是活着的他人意欲的结果,也就是萨特所说的他人“重新组合”后赋予了的意义,“死亡把这个人取消了,从此以后,这个人的真正本质,亦即他的意欲,就只存活于别的个体身上”,[8](P263)由此我们经常说某人“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类似这样充满怀旧的话。于是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生命的意义重要的是来自死后可能产生的他人给予的绵延不断的、持久的意义。而正是这绵延的作用,死亡扩展了“我”的意义空间,给予了死者新的生命,所以巴金先生更爱这样的一句话:“死是‘我’的扩大,死去的同时也就是新生,那时的这个‘我’渗透了全宇宙和其它的一切东西。”[9](P224)事实上,我们为了在有限的时光里让人生更有意义,而勤奋地只争朝夕地“活着”,为的是增加人生价值的法码,让“我”的存在长久地绵延下去,这本身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的一种确证。

(四)追问死亡:永恒的困惑

死亡自古以来是人类历史无法抹去的在场的不断被追问的思之对象,人们无休止地谈论并总是无法绕开它,这个中的原因应是死亡与人的实存是紧密联系着的,它最终会在每个人身上发生,它是无奈地最令人恐惧的东西。应该说,存在主义死亡观让我们在哲学上对死亡有了一个更高层面的认识,让我们更勇敢地直面死亡,为了自由而不断地筹划人生,让生命更持久地绵延下去,这是一种由悲观转向乐观的死亡哲学,这也是一种深层次的生命体验。然而,死亡作为人生命整体的一部分,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当我们意识到这种可能性后,便会有最深度的痛苦:必然会死的人渴望永存,渴望永存的人必然会死。死亡的这种无法超越性始终横亘于不倦追求真理的人的面前,让人只有无奈地面对,自然会产生恐惧感,当然这种无奈并不一定是被动地等死。这其中我们会感觉到对时间流逝是非常无可奈何的。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能留住时间,我们永远不能占有时间,时间却掌握着我们的命运。对于身边的人,我们悲哀地看着他无可挽救地走向衰老和死亡。死亡的这种不可替代性最终会使人们在心灵底处对死亡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畏惧与困顿,于是世人不再也不敢直言死亡,尤其是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当面对别人的死亡时,在世人往往会以“死的人不是我”来安慰自己,这里实际上是对死亡的“闪避”,是不敢直面的恐惧的逃避死亡。而回避死的必然性,实际上是对生命真实性的消解。面对这样的事实,有很多学者积力倡导建立我国的“死亡学”,[10](P78)为诸多有关死亡问题提供理论和法律上的依据。事实上,在西方,早已建立了以死亡的原因及与死亡相关的各种现象作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称为“死亡学”(thanatology)。鉴于此,建立“死亡学”应是构建国民素质的有效措施,它必将对人回到自身本体产生深远的影响,进而审视自身和世界,做一个健全而坚强的人。

毋庸质疑,死亡是绝对而必然的,它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流程,且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有人可能认为死亡与我们自身并不相干,理由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很显然这是浅层次的死亡观,仍然是畏惧死亡。究其恐惧原因,武者小路实笃说得好,“是因为该做的事没做,活得虚虚浮浮。人之所以对死产生恐惧,是因为还没有死的资格”。[11](P73)面对死亡,我们从存在主义死亡观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把“死”视为一种存在,一种生命的绵延,积极地进行自我筹划和设计,不虚此生,做一个有“死的资格”的人。唯其如此,我们方可对死有着强烈的关注意识,而正是这种关注,我们才能自觉地生存。或许,正是这种对死赋予的紧张力,人才能更加呵护健康、珍惜生命,进而创造更为有意义的人生。(文章来源:廖广翏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9][11]宋永毅,姚晓华编译.死亡论--世界名人论死亡[M].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7

[3]段德智.死亡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4]徐成淼.当代散文中的死亡意识[J].文史哲,2005,(3):56

[5]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李鹏程.胡塞尔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法]柏格森.姜志辉译.创造进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德]叔本华.韦启昌译.叔本华美学随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0]毕治国.死亡论[J].黑龙江社会科学学报,1998,(4).

“有”到“无”时方知“有”——存在和虚无,西方和东方

在劫难逃

萨特则说,虚无不存在,我们谈论虚无,只是因为虚无具有一种存在的假象,有一种假借来...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

在劫难逃

海德格尔与战后的法国哲学。萨特在《存有与虚无》中用考叶维和海德格尔的语言说,「人...

哲学导论:六小时十五分钟

lindan9997

等同于作为道德观念的意志(意图),其明显和实在(substantial),意志具有思考,认知...

海德格尔:现代人的新病痛|存在主义

秋荷雅韵

海德格尔:现代人的新病痛|存在主义。1889年,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郊野一个贫穷的天主...

高考不考哲学,你幸福吗?

五成

高考不考哲学,你幸福吗?但除了法国之外,很难找到别的地方,菁英教育的核心是哲学。...

萨特 |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

圆角望

萨特 |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我们生命的存在被虚无纠缠着,虚无感随时都在造成人的痛苦,...

林丹:萨特的存在主义

梦中家园

林丹:萨特的存在主义林丹: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的一开始就谈到他对...

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负

昆仑山的石匠

——萨特。法国知识界、媒介反响强烈,各种组织、机构、出版社等举行了各种各样的纪念...

王列耀: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昨日京巴

王列耀: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王列耀: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

万语千言525

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萨特是存在主义在法...

悲观主义与存在主义

在劫难逃

悲观主义与存在主义。因为我喜欢存在主义,我觉得存在主义而不是悲观主义是我们美国当...

第二讲:存在主义(PPT)

澜梦尨宵

三、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1、存在主义把个人存在作为哲学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存在主义代表...

西方哲学初步(下)

牛牛18

西方哲学初步(下)二是他的命题函项理论。一经哲学家的分析活动,所有无意义的伪命题...

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追问

澜梦尨宵

论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追问 郭文成 2010-6-15 19:33内容摘要:人道主义的追问是一...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存在

澜梦尨宵

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纳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存在。人道主义与反人道主义:列维...

现代西方哲学十大关键词 8.存在主义

梦中家园

现代西方哲学十大关键词 8.存在主义8.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是一个哲...

关于萨特:生命与自由

在劫难逃

"意识即虚无"这个思想可上溯到萨特1940年出版的《想象的心理学》一书,在这...

海德格尔:真理就像那「林中空地」,是光明、黑暗、阴影共同交织的地方

风过竹笑

有一种虚无感是非常原初的、自然的,就像一种主体性还没有凸显出来,人还没有独立,理...

萨特35周年祭 | 虚无与自由

真友书屋

萨特35周年祭 | 虚无与自由。· 虚无与自由 ·.根据这种思路,萨特推论说,“无论如何应...

试论萨特自由观中本体论与实践论的矛盾

ziliao802

关键词:萨特“绝对自由”相对自由本体论实践论让—保罗·萨特是上世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

杜小真:自由是人的宿命——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

老徐abc

杜小真:自由是人的宿命——谈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虚无设定了否定,否定反过来设定了...

现象学如何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

隐羽

二.从意向对象到非对象的意义体验  胡塞尔改造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并通过这个...

第九章 苦难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

江清月近人

--史铁生与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萌芽于19世纪中后叶的两位先驱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中经德...

存在主义之萨特

在劫难逃

存在主义一词的拉丁文existentia,意为存在、生存、实存。让我们来看看萨特的注解,萨...

《存在与虚无》识得不

liuping1983

《存在与虚无》识得不让-保罗·萨特(法语:Jean-Paul Sartre),著有作品《存在与虚无...

守望的距离

江清月近人

其实,人生意义问题的提出,是以绝对为背景的,哲学的智慧不在于就人生论人生,而在于...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4)

在劫难逃

1985 10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4)尼采是从叔本华出发开始其哲学活动的,他事实上接受了叔本...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

阅尽天下

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所以,海德格尔说:"焦虑启示着虚无。""体会到焦虑的基本情绪,我们...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满船空载月明归

在萨特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存在与自由不可分,自由是绝对的。总之,萨特的意思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