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学完就忘?——摘自《五维学习力》

为什么会学完就忘?

如果不是年龄增长导致记忆力出现了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总是学完就忘呢?

要找到善忘的原因,我们需要先明白什么是“记忆”。认知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编码(信息存入记忆),储存(在头脑中保存信息)和提取(准确回忆信息)。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个图书馆,记忆的过程类似图书管理员按照编码将图书上架到相应位置,有人来借书时,他能根据编码找到书的位置,将其从相应位置取出来。先对信息进行加工分类,再储存信息,最后提取信息,这就是记忆的完整过程。



编码是记忆的关键。信息被加工的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在学习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常见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机械复述,比如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是依靠一遍又一遍的背诵去记住一个知识点。第二种是深度思考,并将其与已知知识融会贯通。与越多的知识联结,就会有越多的线索帮助我们记忆和理解新的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如果一段信息对我们有意义(经过深度加工),那么这段有意义的信息被我们记住的概率将会是无意义信息(简单复述)的10倍。显然,从这个角度看,导致学完就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我们花费了太多时间去学习或背诵,却很少花费时间去加工。

除此之外,我们对信息的储存和提取强度同样会对记忆产生影响。怎样理解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呢?最简单的解释是:一个信息在你的大脑里储存的时间越长,那么它的储存强度就越大。一个信息在当下越容易被你想起来,那么它的提取强度就越大。

举个例子,我们去外地出差,每次办完事情回到酒店,很容易想起自己的房间号。“很容易”想起一个信息,就说明这个信息的提取强度很高,我们很容易从大脑中提取到它。

但是,当我们离开这个城市之后,酒店房间号不再有被记住的必要,过不了多久,这个房间号码便会被我们遗忘。在我们用得上它的时候,酒店房间号这个信息很容易被记住,它的提取强度很高,但是因为它很难长时间被储存在我们的大脑里,因此它的储存强度很低。

再比如,我们经常会在谈到一个久未联系的小学同学时,一下子想不起来他的名字,此时,这个信息的提取强度很低。但如果有人能稍作提醒,那么我们不仅能立刻想起这位小学同学的名字,还能想起他的长相、性格,甚至是这个人身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小学同学的信息能够在我们的大脑里储存很久时间,它的储存强度很高。

认知科学研究发现,提取强度和储存强度之间经常会呈现出一种负相关的状态。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总是要求自己在当下必须记住一个信息(提取强度高),它反而会很快被大脑释放出来(储存强度低),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需要留出空间去记住更多新的信息。反之,如果我们在存入信息时能够制造一些必要难度(提取强度低),则会帮助我们更长时间记住这个信息(储存强度高)。这个超出多数人常识的结论,被认知科学称为“必要难度原理”。

很多人的学习习惯是一边读书一边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我们不要这么做。因为一边阅读一边记笔记,会让我们记得太容易,但是大脑那块硬盘未来则不易提取信息,过些日子,这些内容反而会很容易被遗忘。

反之,如果我们能够略微增加一下做笔记的难度,比如等到第二天再依靠回忆将昨天阅读的内容写下来,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重新对照书本查漏补缺,那么,这部分内容的储存强度会更高,未来反而会更容易被提取。

现在,我们再回头思考“学完就忘”的原因,应该很容易找到答案。除了对信息加工不够之外,如果我们过于依赖一次性记住某些信息,而不是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复习巩固,那么这些被记住过的信息仍然会被遗忘。因此,成年人大可不必担心“学完就忘”的问题,“学完就忘”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记忆过程,遗忘反而是学习开始的契机,这是大脑在提醒我们:我们忽视了信息编码(深度加工)和信息储存(间隔复习)。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