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听歌看灯会→暮色苍然·华灯初上

出镜 | 唐丹岚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元宵由来

      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亦是汉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将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依道教“三元五腊”之说,则上元节(正月十五天官节、元宵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十月十五水官节)合称三元,并以三元配三官。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须燃灯。

出镜 | 大胖 摄影 | 唐丹岚

      元宵节始于汉朝。汉文帝时,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于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进行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就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是夜,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虽早已有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及至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编号:Ⅹ-71)。


暮色苍然·华灯初上》(to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元宵节)

      元宵节前夕,我社唐丹岚小姐姐力邀好友填词,并亲自演唱《暮色苍然·华灯初上》,以贺佳节。

5sing→http://5sing.kugou.com/fc/16413679.html

b站→https://m.bilibili.com/audio/au259286

出镜 | 大胖  摄影 | 唐丹岚

黄昏后,元夕满街灯如昼

柳巷口,托花灯执于手

月婵娟,她回眸似温还柔

箫鼓喧,笙歌舞,欢喜上莲舟

暮色起,迎紫姑燃香依旧

见舞狮,红衣女笑未休

戏旱船,他桥上清风盈袖

孩童闹,题灯谜,结伴檐灯偷

人影乱,相思沏成酒

为谁留,又相遇岸那头

倚茶楼,初识君犹故人愿话白头

六街灯火情钟一人佑长久


原曲:はちみつれもん - 暮色苍然

民俗顾问:王霖俊

词作:张佩文

出镜:大胖

唱/后期/美工/摄影/命题:唐丹岚


上元民俗(闹元宵)

· 闹元宵

      闹元宵是中国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夜通宵,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出镜 | 唐丹岚

·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柳插门,随杨柳所指,仍以酒脯饮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

· 拜晚年

      老话说:“正月十五拜晚年”。在传统民俗中,“过年”泛指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这期间走亲访友统称为“拜年”。由此来说正月十五是拜年的最后“期限”。许多人由于节日期间事情较多,拜年时间便往后推迟,但最迟也要在正月十五这天拜访和送年礼,俗称“正月十五拜晚年”。

· 闹花灯(上元灯会)

出镜 | 唐丹岚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故称元宵节为“灯节”。

出镜 | 大胖 摄影 | 唐丹岚

      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在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而出名。

·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 抢灯裘

      在海南,不过正月十五,不算过完年。在文昌,正月十五的“抢灯裘”十分有趣。灯,在海南话中与“丁”同音。在文昌,正月十五晚上,当人们高举着自己所扎的灯笼在村里绕一圈,挂到公庙,尚未孕育的夫妇就要前去抢得已孕育孩子的父母所扎的灯笼,求得来年能够有孩子。

· 祈娃娃

      每逢元宵节,人们就可以看到虔诚的香客在送子娘娘前跪拜上香,将一个个形态各异、活泼俊俏的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河洛地区的祈娃娃习俗。

· 听香

      正月十五有听香的习俗。古时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烧香祭拜,诉说心事,祈求神明指示听香的方向,然后依指示方向在路上无意间或偷听到的第一句话,牢记在心,回家再掷茭,判断来解释所占卜事情的吉凶。现今,听香行占的习俗已经很少见了。

·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记载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兴盛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称之为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 逐鼠

      “桑蚕人家逐鼠忙”,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有的地方是磨米粉炒米粉,或者煮肉粥以喂老鼠。还有一种说法是,老鼠是五谷神,不能得罪只能哄着,所以要给好吃的吃饱。《续齐谐记》载:“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为蚕逐鼠矣!”

· 照绝地蚕

      湖北老农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

·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 烧旺火

      在晋陕蒙区域,正月里均有“烧旺火”的年俗。至于旺火,有些地区烧的是竹枝,有些地区烧的是松枝,还有的地区烧的是煤炭。据老人们讲,烧旺火的目的主要是驱邪祈福,当然也有迎神接福的另一层意思。

· 走百病、走老貌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山东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 拜太平鼓

      太平鼓在古代叫腊鼓,拜太平鼓的仪式,源于萨满教的太阳神崇拜。辽西地区的太平鼓以铁丝为框,呈八角形。直径约0.7--1米,用皮纸重叠糊紧,饰以彩画,下有手柄贯穿十几个铁环,击打振动时发出哗哗的响声。

· 抓子儿

      抓子儿是闺中游戏。“子儿”是把羊或猪的蹄骨染成杂色,青年女子们用以或掷、或拾、或承,谓之“抓”。游戏的地点一般在室内炕上。

· 掷石戏

      闽南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以避疫病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 照灯

      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

·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荡秋千

      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

· 对骂

      在开县,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 照田财

      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旱涝。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

· 跳鬼

      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 送吉祥

      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为了求子。

· 偷青(偷菜)

      偷青是一种民间习俗6就是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到别人家地里去“偷菜”。偷青的对象虽然一般都是田地里面的农作物,但都是有寓意不同——偷到菜,寓意财,偷到葱,寓意聪明,偷到蒜,寓意好打算等等。一般来说,菜地的主人在喜庆吉祥的元宵之夜,就算发现了这些偷菜的“贼”,也是不会计较的,但会在形式上追赶一下,同时咒骂上几句。而据说,被菜地主人咒骂得越是刻毒越是厉害的“贼”,这一年就越“旺相”。因此,一些聪明的“贼”大都会事先跟菜地主人约好“找骂”,省得“白偷一回菜”。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在文昌县,人们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在贵州,苗族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上元节食(元宵)
元宵节

· 元宵(汤圆)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较贵,有诗云:“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南宋时,有“乳糖圆子”为节食,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即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面灯

      从汉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一个习俗点面灯,面灯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其实就是面粉做的灯,也叫做面盏,主要是北方地区的习俗。面灯的形状有很多种,一般会做灯盏十二个,闰年的时候做十三个,在灯盏里面放食用油,然后点燃,这样就是面灯了,元宵节的时候的灯光是有着吉祥的寓意,并且能够祛病辟邪的。而面灯是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就用面灯灭了之后里面剩下的食用油的多少来预测接下来一年中十二个月份的水、旱的情况,等正月十六的时候,把面灯蒸熟了食用。而有的地方则是把面灯放在锅里蒸,蒸熟之后,面灯里面残留的水分的多少来预测。

· 面蚕

      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

· 油锤(焦锤、炸元宵)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正经节食。宋朝郑望之《膳夫录》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曰“油画明珠”。

· 科斗羹、圆子盐豉、盐豉汤

      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 酒酿元宵羮

      酒酿元宵羹是一道由酒酿、元宵、鸡蛋等做成的美食。

· 糟羹

      糟羹又叫山粉糊,是浙江台州传统的小吃,元宵节食品。糟羹以米粉,薯粉或藕粉为主料调制而成,分咸、甜两种。各地元宵吃汤圆,而台州则是吃糟羹。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用糟羮。台州习俗是正月十四吃咸的山粉糊,正月十五吃甜的山粉糊。糟羹分为咸的和甜的,主要是用藕粉,米粉或者薯粉作为主料,然后添加自己喜欢的配料制作成自己喜欢的口味。

· 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饺子

      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元代亦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 吃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 吃甘蔗

      坎门人元宵宴后吃甘蔗,是因为大家相信,吃了这一段甘蔗,来年一年不会蛀牙。

· 吃十五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 饮灯酒

      饮灯酒的目的是祭祀社神(土地),祈祷五谷丰登,事业兴旺,所谓“灯酒祈太平 ”。街头灯影逐花影,村中梅香伴酒香。在绍兴,元宵夜男女老少要在家饮元宵酒。

· 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山区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曰面茶。

· 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 团圆茶

      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

· 时汤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

· 伴灯馍(花馍)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 馒头、麦饼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 米团

      荆州元宵节吃特色米团子。

美人执笼灯(相思湖网站冬至庙会 摄影)

佳节又上元,花市灯如昼。

出镜 | 唐丹岚



文案:西北十九

出镜:唐丹岚大胖

摄影/后期:唐丹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198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6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985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73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94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99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17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07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12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1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91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55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81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64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12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99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