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0.16毉醫殹医演变史。

第16章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康子:即季康子,季桓子之子,季平子之孙,姬姓季孙氏,名肥。“三桓”之一的季府宗主,鲁国的权臣。当时的鲁国,在齐国、吴国这两个大国的夹缝里生存,处境很尴尬。而三桓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季康子的专权,让叔孙氏、孟氏很不满。

齐国侵略鲁国时,孟氏和叔孙氏的人故意拖延时间,不肯听从季府指挥,季府孤军奋战,还好有冉求,樊迟等人先身士卒,作战勇敢,终于把强敌击退。吴国自恃国力强盛,在外交上欺凌鲁国,子贡以其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吴鲁之间的矛盾,另外,冉求还帮季府改革赋税,使季府的府库迅速充盈起来。季康子感觉到了孔子思想学说的实用性,所以季康子用重金把还在周游列国的孔子请回鲁国来。

回国后,孔子潜心著述,季康子经常向孔子“问政”,送礼问候等。孔子去世十一年后,季康子去世。

馈药:馈,饷也!从食从贵,原义为:给非常饥饿的人提供食物,帮其度过难关。“贵”表示这种行为是可贵的。后延伸为赠送,药,从艸从乐,原义为一种草,让人吃过之后可以解除病痛,恢复快乐。馈药就是赠送药品。

拜:会意字。从两手,从下。《说文》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是表示敬意的礼节。

受:受,从爪从冖从又(右手),会意字,甲骨文的“受”字就像一只手传递物体给另外一只手。就是接受的意思



丘:即孔子自己,孔子子姓,孔氏,字仲尼,古人称自己用名,表示谦虚,对别人用字,表示尊重。

达:形声字。从辵( chuò),羍声,本义为通达无阻;引申有到达、通晓、明白、豁达、表达、送达、引进、通行等意义。“达”还有显达,发达的意思,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本文中的“达”就是显达,发达的意思。



不敢:这里的“不敢”是一种谦称,如“不敢当”。

尝:尝,形声。繁体从旨,从尚,尚亦声。“旨”指滋味美;“尚”意为“摊平、展开”。“尚”与“旨”联合起来表示“伸平舌头以接纳食物”。本义:伸平舌头接纳食物。引申义:辨别食物滋味,品评食物质量)

全文理解为:季康子送药品给孔子,孔子敬拜后收下了。然后谦虚地说:“我一介草民,怎么受得起呢?”

理解本文的关键是“达”字。很多人(包括朱熹,钱穆等大师)都理解为“通达,了解透彻”。意思就是孔子对药的使用方法和药性都还不清楚,不敢轻易品尝。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很难符合当时的语境。第一,药不是零食,怎么可以拿过来就尝呢?第二,别人好心赠送礼物过来,孔子怎么可能当面说“不敢尝”呢?这不符合孔子的待人之道。第三,中国人自古以来没有当着送礼人面拆礼物的习俗。其实孔子是借“药”讽刺季康子:1,如果你们“三桓”当初能这样待我,不把我赶出鲁国,继续从政,现在就“显达”了,我就可以大大方方地接受你们的馈赠了。2,如果鲁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用我的治国良药,鲁国也已经发达了,不至于沦落到在齐,吴之间的夹缝中求生存。孔子是个语言大师,他的话常常是一语双关,话里有话的。

                中医发展简史

  可以这么说,医学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有人就有医学,在原始社会,人们发现用加热后的泥土等物品敷在疼痛部位,可以减轻疼痛,这就是最早的热敷疗法。用尖锐的石头按压疼痛部位也可以减轻疼痛,这就是最早的针砭疗法。



  原始人对大自然以及人类生命的很多现在不理解,认为是神在左右着人和自然,于是产生了一种专门和神对话沟通的职业——巫师。人们生病了要请巫师来去除病魔,所以最早的“医”字写成“毉”,从矢,从匸(xi),从殳(shu),从巫。矢就是尖锐的金属或者石制品,匸代表盒子,殳就是一种木制的武器,巫就是巫师。一个“毉”字就可以还原原始人治病的场景:巫师首先挥舞着一把木制的武器在做法事,目的是驱逐病魔,然后才从盒子里拿出医疗器械进行治病。所以,最早的医生也是巫师,巫医是结合在一起的,

  传说有个姜姓部落的首领因为懂得使用火,所以王位传给了他,并称他为炎帝。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所以也叫“神农”,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他亲尝百草,发明了用草药治病。为了纪念他,战国时期有人假托他编著了一本书,叫《神农本草经》。该书总结了汉以前的药物知识,书中记述的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治喘、海藻治瘿瘤、水银治疥疮等,是世界药物学上的最早记载。



  黄帝时期,有位大臣叫岐伯(陕西岐山县人),他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他奉黄帝之命尝味各种草木,典主医病。他还与雷公(山东菏泽人),研讨经脉。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君臣二人,把“岐黄”,“岐黄之术”作为中医的别称。还把成书于春秋战国的一本中医典籍叫做《黄帝内经》。它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也是最宏伟的典籍,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书中许多解剖、生理、病理学的认识大大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其中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观点,比英国哈维氏在公元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早2000多年。

  商代的伊尹(河南杞县人,姒姓,伊氏,名贽),既是国相,又是国师、巫师、医师,他编著的《汤液本草》在中医史上地位极高,他是中药方剂理论的奠基者。张仲景(河南邓州市人)的《伤寒杂病论》就是继承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史载: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酸醴者(注:五谷酿成的酒,汤液色清味淡,醪醴稠浊味甘),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伊尹被称为“汤液之祖”。黄帝、岐伯、伊尹三人被尊为医界“三圣”。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越人(扁鹊,今河北沧州市人)编著的《难经》,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因、病机、诊断、治则和治法等,尤其在脉诊、经络、命门和三焦等方面,补充了《内经》之不足。这时医巫已经分离,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毉”字写成了“醫”(常用药酒治病)。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该书以六经辨伤寒,以脏腑辨杂病,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的“神医”华佗(今安徽亳州市人)已经将麻醉术用于外科手术上,西晋医家皇甫谧(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医学家,史学家)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最早的针灸专著。晋代王叔和(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的《脉经》,深人地阐明了脉理,确立了寸口诊脉法,首创“三部九候'及脏腑分配原则,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此时的“醫”字逐渐被人们简化成了“殹”。

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医学教育——“太医署”,这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见于记载的规模宏大的官办医学教育。隋王朝还组织海内学者广泛搜集中医药资料,巢元方(今山西省西华县人)奉召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唐代药王孙思邈(今陕西省耀县人)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两本以记载处方和其他各种.治疗手段为主的方书,《千金要方》一书载方5300首,较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黄帝内经》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尤其是在脏腑辨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挥。

宋金元时期,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深人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中医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宋代陈无择(今浙江省景宁县人)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使中医病因学说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宋代钱乙(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儿科鼻祖)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金元时期,学术争鸣气氛活跃,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最具代表性的医家是刘完素(今河北河间县人)、李东垣(今河北省正定县委人)、张从正(今河南民权县人)、朱丹溪(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后人尊之为“金元四大家'。

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藏象理论得到不断丰富,临床各科的辨证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尤其是温病学理论迅速发展。明代赵献可(今浙江宁波市人)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阐发了“命门学说',强调命门之火的重要生理作用。明代医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深入研究《内经》,先后用三十年时间编写的《类经》,以类分门,详加注释;晚年结合毕生临床经验,辑成《景岳全书》,他在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等方面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明代李中梓(今上海人)在总结前人对脏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观点。



明代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今湖北蕲春县人)亲自上山采药,广泛进行调查研究,追踪观察药物的发展形态和规律,对药用矿物质进行比较和提炼,历时27年,编著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一万多个,为世界的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明代的“人痘接种法”等传染病的防治方面都有重大突破。

清代医学家王清任(今河北玉田县人)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发展了淤血理论,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淤的方剂。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医学传人中国。由于中西两种医学体系不同,在长期论争过程中,中西医双方在学术上逐渐沟通。一些有识之士,率先提倡中西汇通,唐容川(今四川彭州市人)、恽铁樵(今上海市人)、张锡纯(河北盐山县人)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从医理、临床各科病证以及治疗用药各方面,均大胆地引用中西医理互相印证,并大胆并用中西药物,对后人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西医界也不断吸收和研究中医,如麻黄素、延胡索乙素等都是西医药学家研究中药取得的成果。此时的“殹”字被“医”字代替,治病常常只需要一把刀。



  由于西医在外伤,急症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使很多人开始抵触中医,在北洋政府时期,甚至有人提出取缔中医,全国医学界产生了激烈的争辩。颇有讽刺性的一幕就是提出取缔中医,全力发展西医的核心人物梁启超却死于西医的手术台上(摘错肾)。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人们的健康事业,主张中医西医共同发展,中医院校,中医院蓬勃发展,中医在养生,保健,预防等领域优势明显,尤其是在“非典”期间,中医的表现尤为突出。

中国医药学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中医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298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701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078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87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01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410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29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2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24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9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03评论 1 25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68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94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7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3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312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