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圆运动
太极拳“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缺陷是什么?身体各个关节,各个面是一个圆球的时候,它就没有缺陷,没有凹凸。
无论我们练什么功法,都是无形的。精神主宰着有形的身体,无形的精神才是重点。无形的精神可以靠有形的身体来检验和展示。现在觉知你的关节、肩膀、身体的每个部位,有没有像圆一样撑开,撑开不是紧的,是松的。
“拳打方寸之间”,方寸之间,你要根据你的距离,脚步距离的大小而变化,随时都是活的,不是死的。就像太阳地球月亮一样,它们跟太阳的距离不一样,运行的速度、自转、公转都不一样。我觉得太极拳就是一个太阳系,身体在进行自转、公转和螺旋转。
有人问太极拳跟别的运动有什么区别?只有太极拳是圆运动,甭管它距离近和远,它动的时候是一起开始动的,静的时候是一起落下来静的,它一定是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圈大一个圈小。这关乎身体的协调性,也关乎头脑的协调性。
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先左后右,是一个圆球震荡的运动,震荡不破圆的,圆周的壁不能破。
松、柔、轻、圆
打拳一定要松、柔、轻、圆,处处都是画圆,处处都是松,都是柔。刚的力量是从柔里练出来的,那才是真“刚”,刚柔并济的“刚”。
要细、要慢
身体一动就知道是什么性格,所以要慢下来。慢了才能够细,才能够有韵味,才能够产生身心的变化。身体能慢下来了,拳能打得圆润了,生活当中处理事情也就慢了,也就圆润了,也就能看得比以前仔细了。待人接物,跟人打交道,心里就能想到体谅别人了。
为什么要细、要慢?把每一个动作细分,无限的细分叫格物,格物致知。无限的细分还是一个整的,不丢中。做事也是,再小的事上,那个东西也在,就是那个状态,不能说这事小我就过去了,无所谓的态度。拳也是,你就要体会在任何一个点上,身体都要感受到。
美感
太极拳有跳舞的感觉,但跟跳舞还不一样,它比跳舞要中正,它有浩然之气。跳舞就在形体动作美感上,但是美感和美感在不同的维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有美感还得舍弃美感,才能进入更大的美感,更质朴的、自然的美感。
手的转动
学员:太极云手或者是转,有一个大的规则或者标准吗?
杨一丰:前面有20个弓箭手朝你射箭,都拉弓对着你。你现在就要用袖子把它甩开,配合上脚、胯,手到哪脚到哪,手脚相随,肩胯相随,膝和肘相随。
学员:那么反方向呢?
杨一丰:反方向,脚可以往后退,脚可以动,也可以往前走,手怎么动都行,身体你自己觉得协调就行。这个东西大家身上本来就有,不过是恢复本能而已,玩得多了,玩得开心了,自动就连成一片了。现在是练的少,身体断开了,没连成一片,玩得多了就跟那蜘蛛丝一样全都织上了,就连成一片了。
学员: 手的螺旋转是怎么转?
杨一丰:多看就看明白怎么转了,都是自然转的,你本来就会转。就像地球本来就会转一样,你也会转。你可以反方向转,肩膀跟着转,怎么转都可以。肩膀、肘、手腕、你的腰也可以跟着转,手转的时候腰也跟着转。
你的动作里没有掖胯,忘掉那个,那是站桩,所谓的掖胯就是让关节变得有弹性,就是恰到好处,你把你身上的关节摆到恰到好处。说“恰到好处”就结束了,不能再往后延伸了,再往后延伸,就成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你要见森林,一定在树木上是模糊的,在叶子上是模糊的。
摩擦步
第一要领:摩擦步。一定记得是摩擦步,脚抬起来不行,要贴着地面走,因为刚开始练,跟地面的感觉不能断,慢慢地跟地面建立了觉知和连接之后,脚可以抬起来,其实神意还跟地连着。我们借由练拳,不仅仅是练我们有形的身体,还要练我们跟大地、跟虚空的关系,把身体慢慢地淡化了,慢慢跟天地的关系就培养出来了,我们的精神也就壮大了。古人说的“浩然正气”“天人合一”,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这样,练人和天地的关系。
膝盖的曲直
不能打得过了,过了就失了圆。归中,归于我们的中心,每一个动作都在中心,再伸展。中心是不变的,始终在一个圆的中心,不能过。《太极拳论》里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膝盖弯过了就凸了,前面凸了后面就凹了。每一个动作是从中间向四面八方延展出去的,不是向左,也不是向右,也不是向上,也不是向下,它就跟树一样,叶子往上长,根往下扎,树的轮廓就是往四面八方走。每一招每一式的定式也是这样,整个人就张开了。
腰发力
力量是从腰里边起来的,要有这个意识,腰是拿着鞭子的手,身体的胳膊和腿是鞭子的梢,明白这个意思。根在腰上,其它都是梢节。
贯穿膝盖、胯,整个身体贯穿,缩着、收着、敛着、虚着,整个弯曲着。整个脚腕、膝盖、胯、身体是整体贯穿到周身。然后再走,慢,顿一下,跟写毛笔字一样,有顿有搓。切膝盖的时候以脚后跟为轴,身体的重心,整个身体跟不倒翁一样,是整体的动。切,最后定步的时候,脚和身体是配合的。定步后手推人,要能使出全身的劲儿推人,看着松松柔柔的,松柔是为了让力量透进去,还有眼神和眼睛,眼神往出看,跟手一样送出去。
平时干活、搬东西的时候,把站桩和学太极拳发力的感觉要用上,先让胳膊松起来,然后找着从身上出来整体的感觉,不要拿手抱东西,要拿腰抱东西。胳膊上不用劲,把身体先变整了,然后再动任何一个东西,这样你干活就是练功,练功就是干活。我们以往的习惯是一拿着东西,胳膊上使劲,胳膊上劲儿大得很,然后就是腰椎间盘突出,腰上没有劲儿,保护不了自己。
我们无论站任何一个桩,胳膊和肩,包括胯和腿,它是你身体的腰,脊柱的主体中心,就像那软的鞭子一样伸出去,外边不显,里边是满的,里边慢慢地壮大。我们的培养桩,培养里边慢慢地壮大,里边就溢出来了,溢出来那个东西它是真的满,不是做出来的,由里往外溢。所以你在任何使劲的时候,以前师父们教拳就不让人干体力活,那个惯性就会障碍这个东西,但是你如果明白这个东西,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和练这个东西,越松越能练到整。
重心分配
单鞭的两个脚不是虚实步。虚和实的区分太粗糙了,它是四六分。右边是四,左边是六。四六分不要把它认死了,它可能是五五、四六、三七都有可能。整体均衡,不丢中,“立不出尖,意不破体”。整个身体是整体地往外张,它是一个中正的状态,它不破圆,太极里怎么动都不破外圆,胳膊不能伸得太长,伸太长了手脚就不相随了,手和脚在一个圆里边包裹着,它不伸出圆。不是外形,是借由外形练内在的舒展、筋骨的舒展,始终是曲中有直,直中有曲,阴阳平衡相互的力量。
中心轴
太极拳有两个层级的状态:第一个层级的状态是大家先找到一个中心轴-脊柱,以中心轴为轴,胳膊、腿跟轮子一样抡起来,跟鞭子一样抡起来,是柔的。第二个中心轴是手,以手为中心轴把整个人甩起来,整个人围绕着这个中心轴甩起来。再往后更高的一个层次是虚空中的任何一个点都是中心轴,把你整个人转起来。有可能你跟别人一挨,别人就是你的中心轴,你就能转起来,挨上什么,什么就是中心轴,没一个固定的中心轴。“中”不是固定不变的。
整体性
有落就有起,整体落,这边又起,身体就跟阴阳太极图一样,太极图动态这边落那边又起。所以这个太极图不光是手上画一个太极图,身体里边从肚子、肚脐就开始是一个太极图开始转,左边落右边起,然后重心往右边换,左边又起。
舒、展、蓄、发
猫“蓄”的时候,它哪怕往前趴着跑,这个动作就跟雕塑麒麟一样,每一个动作都很漂亮的。身体要舒展开,怎么舒展?起、落、蓄、发,有起有落有蓄有发,都把它做到位,做到极限。跳舞的人很漂亮,跳得好的就很舒展,很到极限,就是蓄、发、缩、放,这个是舒展,是曲里有一个力量往外张。伸直不是舒展,伸直没有展,轮胎就有往外张的力量,砖头块就没有。
“回头望月”之后拳要回缩,就跟炮弹一样,先往回缩,缩进去再出来,冲出去,不要直接先伸出去,伸出去就没力量了。你一开始往回缩,然后再冲出去,都是顺势,腰先是一转,回缩,然后再冲出去,先蓄一下,然后再发,就像拉弓箭一样,先拉回来然后再发出去。所有往出发的,都得往回拉一下再发出去。就像一个球,有一个势过来,滚过来撞你和原地这样撞你,肯定不一样,这个是蓄也是聚,然后再发出去。
蓄的前提是什么?蓄的前提就是松,有松才有蓄,没有松就没有蓄。那个松、蓄和发,就像汽车的ABS一样,瞬间就全部完成了。所以练拳练到一定程度,所谓的有功夫,是他的蓄和发比别人精密,别人紧的时候他松,别人松的时候他能发,别人一有缝隙他就进去了,这就是精密。所以你在紧的时候全身就松完了,松完之后再“蓄”,才能蓄起来,你不松总是“硬邦邦”的这样,它就蓄不起来,也发不出去,你一松才能够有变化,才能够收放。一松就能整,一整就能蓄和发。不光是练拳要放松,做所有的事都要放松,我们才能发挥出自己的那种天赋、力量、感染力。
力不出尖
“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形不破体”,不破的是中正的圆,不能打成偏了斜了,它始终是中正的。这个“形不破体”,我让大家观察猫,猫科动物,你看它蹲着趴着,它都形不破体,它始终在中正的、自己能够跳跃的、能够跑的、能够动的、灵动地把自己摆放在安全的、有利于自己的一个骨骼间架上,它肌肉的那种松紧度,这些都是形不破体。
“力不出尖”,所有力量的力它都是一个撑,它是一个争力,它是四面八方的一个力量出去,它不是说你拳头身体受力,你的姿势就朝一个方向走了,它不是,它有前就有后,它有对冲力。
也有说“形不破体,意不出尖”的,也有说“形不破体,力不出尖”的。因为你的力和形背后都是意,是你的意在操控着你的力和形,所以“形不破体”就是那个姿势怎么摆都是好看的。
大家摆出来不是往左就是往右了,不是伸出去胳膊多了就是胳膊少了。“力不出尖”是什么意思?你看,形不破体是不破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圆里边,有一个圆把我们裹着包着,你把圆撑破了,是不是就破了?你身体就不中正了。“力不出尖”,也叫意不出尖,“尖”是什么?本来这是个圆,你出手出去把这个圆戳了一个尖,戳出来了,这圆就不是圆了。
我们做所有的动作,都要遵循这样一句话,“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你打出去都是浑圆之力,就是这个意思。要练,身体要练。有很多理,我们靠脑子是无法明白的,就要靠身体明白。
我有很多东西是身体明白的,这跟我练功、站桩、练太极拳和打坐都有关系。这是一方面。另外,还有很多东西是借由治病、健康反馈给我的,这个东西不允许你想象,好了就是好了,没好就是没好。所以单纯学理论的东西、思想的东西,人很容易进入幻觉,以为自己很厉害,以为自己都对,没什么东西能验证。包括我教大家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是大家不用靠脑子去想,但是你的身体会告诉你答案,必须借由身体来明白,没有经历过咱们站桩、静坐和太极拳的人,他就永远明白不了咱在讲啥,他也做不到咱要做的、做到的这个状态。不懂得健康的,没有见过那些病是怎么好的,没有自己实证过的,没有自己帮助身边的人把健康疾病的问题处理好的,他也不会明白咱们讲的是什么东西。单纯靠学习、靠理论,远远不够。
有些学员听课躺着听,这就是破了力出了尖,中正的心都破了,要坐起来听。因为只要坐端正,恭敬的是自己的身和心,恭敬的是自己学习的那颗心,自己拿这颗心才能承载老师讲的东西。
心法
学员:老师,您以前说过躺在床上也能打拳,是意随拳走、拳在心内吗?
杨一丰:我们的太极拳始终都是意和拳一起。老先生们腿走不动了,就坐在那打,我师父原来跟我住在一起,就教我说躺在床上怎么打,他早上起来就在床上打一遍,他就躺在那,然后他的手就开始轻轻地动,但是里边的脊柱、大关节和肌肉都在动,外边小动,里边是动得很到位。坐在这,大家都看到懒扎衣就打了,然后脚底下左右轻轻一扣、一移,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就动了。这跟大家站起来打是一模一样,坐在这就可以把整套拳打完。手上的动作再小,身体也是拳,所有的动作都是到位的,全部完成的。很多老先生年龄大了坐在凳子上,轮椅上也能打,然后躺在床上就一样了,躺在床上你腿还可以来回伸,还是跟站着一样的,你就小一点地做那个动作,只要做就对,就有那个意思。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套万能拳,这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不需要比赛,就跟人和人不需要比较一样,也不需要设定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它就跟书法一样,大家完全自性的这种书法,打得自在才是太极拳唯一的标准,打得快乐,打得自在,打得健康,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义。
学员:高速上飞机上我们也可以随时练功吗?
杨一丰:高速上你不当司机就可以,你要当司机还是好好开车。你坐在座位上当然可以,我经常等飞机的时候就练,我坐在飞机上可以,就是身体不动。我现在手不动,坐在这儿,心里想着每一个动作,我的小腹部肚子跟着鼓荡,我的腰跟着动,然后我身体分,然后再做每一个动作,跟着起,我有一个无形的手在动,还是一样的,把整个身体都锻炼了。我教过大家最简单的锻炼方法,就是伸一个懒腰,打一个哈欠,所有的筋骨嘣嘣响地拉伸开了。猫和狗都会,人也会,这个是最简单的锻炼方法,在飞机上用这一个方法就行了。任何时候伸一伸,腿也一样,跟猫一样前伸一下后伸一下,把爪子也伸出去,你看那猫伸出再抓回来。这是最简单最实用最全面到位的方法。
我有时候开车累了就在服务区停下来,有时候打拳。我们在院子里也是,走路打拳,这个打拳有点像什么,我举个例子,小时候我们村上马、骡子拉着木头的车,用来拉楼板拉砖的,我就见过他们一到晚上把骡子拉到场办里,骡子围着人走几圈,它胡乱打滚那种,跟驴打滚一样的,然后这个骡子好像就松乏了,就轻松了,身体就舒服了。以前人日子苦都是干体力活,干了一天体力活,晚上吃完饭也到场办里吹着凉风,穿着宽松的衣服,穿着千层底的布鞋开始打拳,就是这样轻轻地松柔地把浑身的筋骨都柔顺了,让气血都能够分布,滋润自己的身体毛发,让整个身体放松,打上三五遍,就起这样一个效果,然后美美地睡上一宿的安稳觉,第二天身上就又有精神了。
《黄帝内经》里说:“不妄作牢,形神不倦”,就是干活不要太累了,人的筋骨都缩的,有的人干活身体都变形了,关节都变了,身体蜷起来了。这就是不懂得养,聪明的人就练一套拳把身体舒展开,让筋骨能够卸下疲乏,这是拳很平常的古老的一个功效。有时候我自己一天累了不太动,或者开一天车,我也要打上三五遍拳,把身体舒展开,站桩就没有这个功效了,走路也不得劲,没有全部舒展开,就得打三五遍拳才觉得舒坦。咱们的拳就有这样的功效,我拿这套拳跟哲学、心理学、佛法、道家的修行法门、中医、我学过的各种身心健康方法印证过之后,我觉得这套拳没错的,就是这么练,错不了,然后才教给大家的。它已经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一套拳了,这套宝贝留着可以教给自己的老伴,将来教给自己的孩子,子孙后代都能传下去。真正的传家宝是文化,是信仰,是手艺,只有精神的信仰和文化能传下去,这就是圣人干的事情,我们老百姓也能干。
学一套拳真的特别不容易。以前人学这东西,一招一式一个动作,三年都跟你说不了一句,自己慢慢悟。以前人一辈子练这一套拳就知足了,就满足了,后来靠教拳维生,然后靠教拳再参禅悟道,给一生一个交代。因为练了拳写书法就不一样了,弹琴也不一样了,练了拳之后干啥都不一样了,这个拳能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来自于身体的智慧,还有身体的感应、感知能力,咱们这套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排列,都会让人觉得很舒服很顺。先天的感觉,你要摆得不顺,你都觉得这好像跟老师打得不一样、不对劲,然后忽然你自己摆顺了,好像是这样,这就顺了。
太极拳的智慧:心性变化
学员:杨老师,我最近练太极拳,没打多好,但是我感觉自己的心性都变了。我以前说话也是特别急特别快,还声音大,最近听见说话声音特别大的人,或者是说话急的人,我听了都不舒服了,练拳好像对自己性格都有所影响。
杨一丰:会的。这套拳也包含了佛法所有的智慧,这一套拳可以使人开悟。
学员:对,我最近就感觉这一点,性格不是像以前特别急躁了,而且说话现在也慢了,声音也小了,听见别人大声说话的时候,有点反感,反正不接受了。
杨一丰:至少你不会那样做了。
所以它是通神的拳,它本身就是调神的拳。
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太多了,大家慢慢体会。练拳以后心会发生变化,做事的节奏也会发生变化,生命也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修德就是利益众生,利益他人,包括利益社会,包括国家倡导的为人民服务就是修德。其实是自己受益,学东西也是。你拿什么承载?东西是好,你承载不了,这个是老天说了算。听老天的话,老天会更爱我们,给我们更多糖吃。我们都是老天的孩子。不是让大家感恩我,我没什么感恩的,我已经收获的够多了,我已经这么幸运了,说这些都是为了让大家多受益,能真正的受益。真实不虚的东西,人们总是很难生起“信”来。那些骗人的东西人总是很容易相信,人们就是这样颠倒梦想。
习武
什么是“习武”?能打叫习武吗?能打那些拳击的、格斗的叫习武,还是身体好叫习武?所有的拳就三个功效:第一是健身;第二是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我们且把它作为习武,因为武术的“武”就是“止戈”,停止战争,自我保护也叫“自卫”,当然不能说习武的目的是为了打人,这样心态不对。就是自我保护,身体好了你就能自我保护。当然在冷兵器时代也是自我保护,抵抗土匪、抵抗外侵。第三就是悟道。在这个时代,你要学打人,就去学拳击、搏击。大家都在争论传统武术能不能打。我个人的追求就是能够健身、能够修行悟道,我就满意了、满足了。因为有的人天性爱打,有的人不爱打。遇见泰森那样的,他天生就爱打,他的命就是那样,还有张伟丽那样训练的。训练方式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有些人年轻的时候能打,老的时候一身病、一身伤。
所以什么是“习武”?习的就是“止戈”。自己身体好,有智慧,“退敌于千里之外,而不费一兵一卒”,这是真正的武。不管谁是哪个门派多少代传人、多少式,看他打一打,你的身体会有答案,你喜欢不喜欢,跟你有没有缘分,结果就出来了。我自己见过很多练拳的,我就喜欢我师父的那种打法和教法,别的我没兴趣。当然,各有长处,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长处归长处,我人生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我会有“看不上”和“看得上”,我会有取舍,我“要”和“不要”。
静坐状态和太极拳状态,包括站桩的状态、整个身心的状态,其实是一个综合的我们生命的境界。所以学东西要综合地学,这便是“一门深入”,这个“一门深入”也得能够统领综合的规律和道,这样才能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的结果就会一通百通。从一开始、第一步就要有“一通百通”这样的通道。
得其意忘其形
“得其意”,得从形入手。开始练的时候,得把形对了。从有形到无形,从心法到身法到精神,跟传统文化和生活完全结合起来。如果“得”了,怎么打也在规矩里,也在道里。咱们这个拳人人都能练,人人都能练成。
生活当中所有的事情都是得意忘形,“得其意,忘其形”。忘其形,不执着形,并不是说怎么都可以,是不执着于形。怎么都可以,那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个怎么都可以。只要在道当中,怎么玩都可以,偏离了道那就不行。此时,得的“意”就是得了那个“道”。
“形”这个东西,古人有句话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一层境界;第二层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大家要知道,第三层的看山还是山和第一层的看山是山是不一样的。
就说养生吧,我现在是没有养生。现在在山里面大家跟着我是吃饭没个点,睡觉没个点,吃什么东西也没个忌口。这是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很多人不都是因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吃出一身病吗?这个时候,中医说寒的不能吃、湿的不能吃、水果少碰,说的是对的,是把你带到第二层境界。你得先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再有缘分,有老师把你能够带到第三层境界,你有这个悟性能解决。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确实是对你好,也对你有一定的效果。但那不是我们人生的归宿,我们人生的归宿还得最终归于平凡、平常,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方寸之间
方寸之间,跟场地没有任何关系。场地大,拳架打得大的时候,不代表你的内在,你的骨骼,你的脏腑施展开来了。动作越小,对身体的锻炼效果反而越好。不需要施展,这个施展是身体的内在,不是外在。是外在带动内在的施展,内在的脏腑以及内在的人的神意,像我刚才说的畅神一样。所以跟场地没有任何关系,那都是理由和借口。
大家会不会不要紧,就照猫画虎跟着溜就行了,时间到了,这个整体的东西会印在大家的脑海和记忆里。有一天,你自己再琢磨的时候就串起来了,想起来老师是怎么练的。大家现在不需要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全部明白什么,明白也是假明白,不明白也不代表你不明白,时候到了那个奇迹就发生了。
其实太极拳就是舞蹈,舞蹈就是太极拳。以前我师父说,他的师父带他和老的拳师包括带我们,怎么样检验?有很多学生、徒弟在师父面前都装模装样地练拳,回到家都偷懒,不练。这些师父们怎么看弟子们有没有练拳,第一看的就是皮肤,皮肤有没有变得又白又细又嫩,就知道你有没有练,皮肤有没有变得干干净净,像大家体会到的这种手指间毛孔间有酥酥麻麻的感觉,这都是皮肤的进化和自我修复,由内到外的。这个练出来的年轻才是真年轻,别人偷不了,拿不走,岁月要从你身上夺走这个年轻,它都得使出你练太极拳一样的劲儿才能拿走。放首音乐来练太极拳,音乐和太极拳融合为一个整体来体会。太极拳是不挑音乐的,什么音乐都可以,只要大家喜欢。以后大家自己练的时候也跟随自己喜欢的音乐来练习。不同的音乐,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感觉也不一样,这样大家会更丰富地认知太极拳和这些音乐之间的关系,在这里,大家也可以体会到舞蹈的感觉。
不分左右
学员:老师,我左右不分,练的时候或者看的时候,不知道是左手还是右手,是左脚还是右脚。
杨一丰:那慢慢练,练的就是你左右的区分和平衡,每一式都有。太极拳是可以练一辈子,它就像身体版本的《道德经》一样,我们不需要着急。每天学一点点,只要有练习,就有进步。进步不来自于聪明,进步来自于笨笨的,傻傻的,就是那样练习,那样去做,就像万物生长一样,跟聪明没关系。它只管生长,时候到了,季节到了,自然会开花结果,这就是“道”,这是最聪明的方式,也是最笨的方式。所以大家现在的大笨,都是未来的大聪明。
太极拳可以左边练,也可以右边练,都对,还可以正着练,还可以反着练。这都对。左右前后错了也是对,对了也是对。它才是太极拳,它不是一个固定的。以前我师父教我的时候就说,以前有个人学太极拳必须要膝盖弯到什么程度,必须要打到什么程度,一档挂到七档一样,有不同档位变化,才是太极拳,不然把发动机就给伤了。我们刚才也说到了拳架的大和小,高和低都是对的,根据自己的身体心情,以及你所处的环境,都对。
傻练
学员:我看您练的时候,觉得手好像到那儿了,然后它很自然的就往那个方向走了,我们怎么能够去体会到这一点?
杨一丰:问得真的非常好。练字前面加一个字,你们应该都能猜到吧?
学员:就是傻练。
杨一丰:对了,你看大家都有悟性,会进步的。就是这样没脑子的练法,不要上脑,完全信任身体。拳练万遍,其义自现,只管练就是,然后只管跟着傻练就是,我能做到的,你们都能做到。
学员:没有天分。
杨一丰:每个人都有天分,什么是天分?就是你身上独一无二的自己本来的样子,那就是你的天分,最大的天分就是没有一个完全和你相同的生命。慢慢来,快就是慢,慢就是快,最后都一样的。那些需要时间的都需要时间。我虽然学得快,但一开始我也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我都练了半年一年了,我的手还是硬的,我师父批评我张牙舞爪,打出去的手都是这样,然后恨不得使多大的劲出去,完了练得自己脚趾尖、手全是疼的,痛的,整个肋骨身上后背全都疼痛,练错了。现在直接教大家都是柔柔地练。
而且太极拳这个东西,越是身体好的人,越入不了道,越难以练到先天,它后天太刻意,他觉得自己有力量,可以步子大一点,膝盖弯多一点,可以打得有气势。越是这样越南辕北辙,越是老胳膊老腿的,越能很快地入道,很快地练到先天。大家记不记得我说过曾师爷,他当时下不了床,都浑身有气无力的,因为肺结核,他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手都没有力气了,他直接就进入先天的练法了,他就轻柔地练,那是他的命运的安排,坏事成了好事。
所以你们现在学是最好的。咱们现在分解了教大家,等大家慢慢熟的时候,就一个动作连着一个动作,没有间断,就像大家看到的行云流水,有时候也会偶尔有停,似停非停,形停意不停、气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