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4 付费社群,《红楼梦》(2):中华一个大贾府,厉害的决策法,学校的作用

王煜全  科技概念股|知识服务的核心是推动社会协作

社群付费 

(下图来自另一篇相关文章 里面有句话说的好——"不懂网络社交礼仪的人,我现在已经没有力气去和他说话了。")

最近很火的应用小密圈主要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在一个小群体里知识如何得到更高效的分享;另一方面,群体应当付费。未来付费内容的下一波潮流就是付费社群。社群由来已久,但大家只进行完全免费义务的互动,群主也是义务服务,往往很难持久,例如微信群。社群热度下降、效率变低,不是因为没有需求,而是社群需要更好的组织。是让组织者更有动力的绝佳模式。

线下付费社群

线下社群中,付费社群同样做得最好。例如正和岛、黑马营、混沌研习社,都是很典型的以知识为纽带,以企业发展为共同目标,将大家聚集起来。非营利,但也不是公益组织。它利用一系列培训或者用会员来收费,实际上提升了效率,也使社群的连接更加强大。社群很重要,付费是社群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未来除了线下社群付费,线上社群也可能付费。

社交的目的与功能

参与社群的核心目的并不是社交,其实是构建一个信用体系。即当我能够加入某个社群时,实际上我被这个社群认可,同时这个社群的标签就会贴到我身上,证明我拥有那个社群的特定属性。我被社群认可的同时,也具有了这个社群能够赋予我的信用。社交网络有两大主要功能:一个是弱连接,让人和人之间更迅速地连接起来。互联网(尤其社交网络)出现后,六度分隔的联系被大大缩短。但弱连接导致你虽然能够接收对方的信息但无法互动。所以弱连接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另一个是强连接,双方可以形成互动与协作,强连接的作用是引发行动。但双方如何成为好友,中间有一个信用的构建过程,所以强连接最大的区别不在于是否联系,而是双方是否有信用的相互认同。只通过付费学习、购买知识服务很难建立强连接,在相对小的封闭圈子里进行长期互动,才能建立信用。在知识服务里,社群同样非常重要。付费参与社群获得的不是社群本身,而是获得信用,利用信用就可以引发行动。这也是长板协作、新木桶理论、强强联手的基础。在知识服务的基础上,未来很可能出现付费社群的潮流。

互联网将振兴师徒制

付费社群不仅仅是一个平行社群,很可能出现师徒制。例如孔子有三千弟子,但是有七十二贤人,相当于整个系统里要有名师,同时还要有一大堆跟随者,但跟随者里有能够和师父建立强关系、甚至能够借助师父信用从而提升自己信用的徒弟,而非学生。互联网来临使社会又回到了部落化时代,形成一些紧密稳定的小圈子。汤敏老师(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著名经济学家,教育研究专家)发表关于未来教育的专文,认为互联网上的教育很有可能会重新振兴师徒制。这与我的判断一致,希望在各个行业里,有真知灼见的专家能借助互联网带出更多的徒弟,徒弟们也可以因为师父的认可而得到更好发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进而提升社会效率。目前整个知识服务明显仍在进化当中,它的判断标准是能够使每个参与者在事业上得到成长的平台会最终胜出。我认为,知识服务潮流还会继续发展并演化成不同形式,最终使社会提升到更高层次,甚至知识服务可能变成未来终身学习的主流平台。

总结

首先,碎片化的系统学习很可能成为终身学习的主流;其次,关键不是学知识,而是学见识,增长自己的能力;再次,利用社群和师徒的方式构建信用;最后,这一轮知识服务的核心是推动整个社会协作效率的提升。无论内容付费还是社群付费,都通称为知识服务,通过学习、利用知识提升工作能力,和他人合作发展事业。敏老师文章

今天是王煜全前沿侦察的第315天。


吴军  第195封信丨为什么要读《红楼梦》(2):中国依然是一个大贾府

为什么要让美国学生读《红楼梦》呢?

因为美国人继承的是来自英国和荷兰的海洋商业文明,他们不太了解源于大陆农业文明的中国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说,美国人会抱怨中国人在商业上不守承诺;不愿意通过妥协实现共赢;相信权威;在商业中不以利益为重而特别看重亲情等等。

之前好像也是吴军文章里说的:在中国,跨越/凌驾法律规章的行为为能力,比如找交通大队长,或者请校长让孩子入学。谁能让你逍遥法外(可能有点过,但是插队行为的办事本质上如此),很多人引以为傲。在原始条件低下的前提下,很难谴责。砚青觉得这好比当年游戏盗版一样,都不玩正版,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一次走上了西方艺术舞台国游戏厂商死光光。现在的玩家有钱了,大多也有知识产权意识,能直接付钱的都直接买单的,条件有限的会稍后补票。希望国民的素质也会如此这般。没错,素质只能靠自觉,监管就是个呵呵。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一次走上西方艺术舞台

我和他们讲,守诺、妥协、重利,这是商业文明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的文明就持续不下去。但是,在农业文明中,商品交换从来不是文明的主线,自给自足才是。而实现自给自足,就要靠集体的力量,特别是家族的力量对抗天灾人祸,完成大工程,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我建议美国人读读《红楼梦》。

不过我发现,其实中国人对文明的这种差异也不太理解,可能是“身在庐山”的原因吧。世界的文明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为轴线的农业文明,后来的法国、德国和前苏联都是沿袭了这根主线。另一条是以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为代表的商业文明,后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和后来的日本则延续了这条线。

农业文明有以下这些特点:

1. 容易建立中央集权的王国,能够调动全国的力量搞大工程,这一点从古埃及修金字塔,到中国修大型宫殿和长城,再到路易十四所搞的各种大型建设,一直到20世纪的前苏联搞的各种为了世界第一而世界第一的项目,均如此。

2. 由于具有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这类文明喜欢顶层设计。

3. 由于强调自给自足,小圈子的观念非常重。在和人交往时,能不求人就不求人。在商业上,如果自己缺乏一样东西,就非常缺乏安全感,总想自己能够制造。因此,当一个组织扩大后,它就会考虑自己做种类越来越多的东西,让自己进一步有安全感。

4. 由于生产的东西是为了自己消费,品牌的意识不足。在《红楼梦》中,他们用的东西再好,也是没有品牌的。

5. 再有一点就是非常强调人口的数量,因为在农业文明中,文明的绝对水平和人口的数量是息息相关的。在《红楼梦》中,哪个分支如果人丁不旺,就没有影响力了。

6. 由于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对土地有着偏执狂式的痴迷是农耕文明的特点。所以《红楼梦》中描写史家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7. 中国的农耕文明由于是自给自足,一个家族哪怕再大,一般也不在外面惹事,以求自保。在《红楼梦》中,除了“呆霸王”薛蟠,四大家族的人在外面惹是生非的还真不多。

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文明方式不同,由于当地干旱,每个城市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因此它沿着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建立了很多城邦,城邦之间沿河进行贸易。后来当地人,尤其是闪米特人贸易能力增强了,他们便沿着地中海沿岸建立殖民地,做生意。古希腊人沿袭了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这种传统,他们各城邦的人口都不多,只能根据当地的条件生产少量的生活必需品,其它生活品都要通过交换获得。古希腊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上,只出产橄榄油和山羊,如果没有物质交换,他们不要说建立高度发达的文明了,连生存都是问题。

砚青小时候玩过一个即时策略类PC游戏,叫七个王朝。由于是标准的小农意识,完全不知道贸易的意义,只知道自给自足式发展,只能靠地形优势艰难胜利,到了资源匮乏的地区就是死局。直到有一次打开了我爸玩的一个存档,发现在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地图中也发展得旺盛,就是通过贸易交流。当时还不完全明白,但印象深刻。

时隔多年,依然印象深刻

在希腊文明中,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人要么衣着华丽地饿死,要么吃饱了去裸奔。既然要交换,就要恪守商业道德,否则商业是无法长期进行下去的。当然,对于不能恪守商业道德,而又不得不做生意的伙伴,这些文明的商人们最有说服力的武器就是商船上的火箭(点了火的弓箭,不是导弹)和大炮了。从闪米特人的后裔迦太基人,到希腊人,再到后来的南欧人和英、荷两国人,以及今天的美国人,无不把军事力量主要用于替商业保驾护航,而不是死守土地。由于不生产全部的东西,自己所没有的生活必需品都需要通过交换获得,因此在这些文明中,大家不仅需要把东西做得尽善尽美,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卖到全世界(当然不同时期的人对世界大小的理解不同,迦太基人和古希腊人理解的世界就是地中海沿岸)。因此他们不仅重视品牌,而且个个都是谈判高手,善于销售。

这些见识都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当年读《三体》对其中文明发展趋势的想象就佩服得很。你如果想问学这些有什么用?回答是:把握局势。如果有一天AI可以用来做同样的事,那就只好吼一声,关门,放黑天鹅。

美国今天相比中国在制造业上可谓是江河日下,但是销售水平绝对一流,它让全世界为它的糖水(即可乐)和垃圾食品买单。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能够制造东西被认为是一技之长,谋生手段。由于在商业中讲究平等,因此讲究商业文明的国家就难以产生中央集权的政府(二战时的日本和意大利是时间很短的例外),于是地方自治成为它们的政治特色。但是在另一方面,商业的力量则显得格外强大,它可以左右一切。在贸易上规矩也显得非常重要,谁要是破坏了规矩,就难以在江湖上混了。

今天,中国虽然进入了商品社会,但是这个时间毕竟太短。如果以欧洲人的大航海时代开始算起,那里的商业文明已经有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了,如果从古希腊和迦太基算起,有几乎三千年非常发达的商业历史。中国从改革开放脱离了农耕时代,至今不过一代人的时间多一点。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时间可以压缩,但是观念的转变不可能那么快完成。

(中国的宋元是商业社会,但是被明清给中断了)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现象,在《红楼梦》里都能看到。可以讲这部书浓缩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很多特点。在农耕文明社会,家庭是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体,它能生产大部分生活必需品,很少需要对外求人。当然,一个家庭生产的东西也是为了用的,不是卖的。家庭经营好了,就上升为小地主,小地主日子过得虽然好一些,但是也是自给自足,并不是为了制造商品拿出去卖。这样的经济和文化,决定了家庭内的关系,远比外人之间的关系重要得多。一个家族发展到极致,就是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了。

贾府有什么特点呢,它是自成一体的小社会。从经济上讲,它具有了农耕文明的所有特征。作为一个封建的大庄园,贾府讲究自给自足。贾府自己其实生产很多东西,但是并不是为了卖的,而是为了自己消费的。《红楼梦》第53回中讲到宁国府下属的一个庄园年底来向宁国府的贾珍进贡,里面各式物品俱全,这些物品生产出来不是为了卖,而是自己用。贾府总的来讲不缺吃穿,所需物品大部分能够自己生产自己用。对于多出来的东西,它会分给下人,也不会想到去卖。贾府所采办的,都是自己实在生产不了的,比如西洋参,东南亚的珍宝,数量不多的西洋玩意儿等等。这样一个大庄园,要想过得踏实,就需要自己什么都能做,最好自己都有。

不仅是贾府,即便是皇家也是一个大地主的思维方式。皇家使用的东西,甚至不是到市场上购买,而是自己制造,当然这不是在紫禁城进行,而是能工巧匠集中的江南。曹雪芹的祖上曹寅官职是江宁织造,实际上就是组织生产皇家使用的物品的,这些丝绸等物品是不会拿到市场上流通的。《红楼梦》中的薛家是皇商,实际上就折射出曹家的影子。今天在中国,依然能看到扮演曹寅这样角色的人。

贾府的另一个特点体现在政治上,它里面层级森严的人员结构,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单位可能并不陌生。贾府由老太君、王夫人和王熙凤等人构成的权力中枢,一级级地管理着这个庞大的家族,里面的人是不能讲究平等的,老太君有绝对的权威,这样几百人的大家族才能有凝聚力。如果讲究平等,这个家族早就散架了。

今天中国大部分公司,只要稍微有一点规模,都很像贾府。从经济的依赖关系上讲,它非常强调内部的自足性,恨不能什么东西都自己做。一个公司在自己的领域做得稍微好一点,就要开始做自己的上下游,打造又大又全的航空母舰,因为任何一个环节交给外人都觉得不踏实。因此,中国公司之间鲜有诚心诚意的合作,如果不得不合作,大家都希望是独家合作,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有了控制权,有了控制权,就又有了自给自足的安全感。这不是谁好不好合作的问题,而是自给自足文化的结果。

在管理上,有非常明确的横向层级和纵向壁垒。虽然我在《硅谷之谜》中倡导那种突破层级,打破壁垒的现代管理制度,但是在有长期农耕文明思维的中国,这种变化需要非常长的时间。在历史上,农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可以说各有所长,但是从时间上看农业文明占优势的时间要长得多,这要感谢自给自足带来的好处。但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物质产品的制造越来越呈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人类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商业社会,这时中国文化中的很多特点就显得与商业社会格格不入了。

毫无疑问,中国在变好,但是毕竟过去上千年文化的影响难以一时改变,因此就会出现以农耕文明的行为方式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而这个现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恐怕大家只能接受,难以改变。沃顿商学院的学生要想在中国做生意,就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而在中国职场上发展,更需要对中国的农耕文明有足够深刻的了解。因此,读读《红楼梦》不仅对沃顿商学院的那些美国学生很重要,对每一个中国人也同样重要。不知你是否同意。


万维钢  日课174|到底什么是厉害的决策法

奇普·希思(Chip Heath)和丹·希思(Dan Heath)的《决断: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 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 )。

咱们先说说什么叫“决策”。

1.你会“拿主意”吗?

有一个事实说出来可能有点无奈 ——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没做过多少决策。

砚青今天还跟家父讨论了类似的事。父亲分享了一片凤凰网的文章,说孩子的鞋子不应该多余三双,为了不让孩子选择困难。由于很多切身体会,砚青回驳说现在社会上已经太多选择困难症,很多人就是从小没机会做决定。砚青觉得,核心还是应该顺其自然,社会和家庭情形应该让孩子做多少决定,就让他做。甚至多一点选择是把考验提前了。

前段时间,有个大学同学分享了一片新闻,说一个老师把学生的手机扔出窗外,小学生居然跟着跳了下去。这虽然与价值观以及应激反应有关,但如果孩子能意识到还有更多选择,也许会有不同结果。

选择能力的价值不言而喻

老板给你一个任务,你把任务完成了,你没有决策。两个东西价格差不多,一个质量好一个质量差,你选择了质量好的这个,这不叫决策。决策,是面对不容易判断优劣的几个选项,做出正确的选择。说白了,决策就是拿个主意。

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是随波逐流按部就班,让干啥干啥,或者该干啥干啥,根本谈不上什么决策。决策是一个非常纠结的心理过程,你上一次非常纠结地拿主意,是什么时候?

我们知道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这本书里讲了很多有关决策的知识。最近出了本新书,叫《解构生涯:改变我们大脑的一段友谊》(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是卡尼曼和他一生的研究合作伙伴阿摩司·特沃斯基的传记,而如果你读了这本传记,你就会有一个疑问 ——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整天研究决策,可是他们一生之中,并没有做过多少次决策。

有权力,或者能掌控自己的事业的人,才整天做决策。一般人决策的机会很少,无非就是选择什么专业、跟谁结婚、加入哪个公司 —— 但也是也正因为决策的机会少,人们就不太重视,也就不擅长决策。有的人能为几十块钱的东西货比三家,可是面对人生重大选择却异常草率。这大概就是随波逐流惯了,不但不讲究决策科学,而且缺乏决策意识。那有了决策意识,知道需要拿个好主意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决策呢?

咱们先说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这个方法大概还是美国国父本杰明·富兰克林首创的。比如你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对一件事情不知道该做还是不该做。富兰克林把办法叫做“道德算数(moral algebra)” 。找一张纸,中间画一条竖线,在左边写下做这件事的理由,在右边写下不做的理由。所有理由都写好之后,你再权衡两边的理由。如果有两个对立的理由重要性对等,你就把它们都划掉,这样划掉一些,最后剩下的理由中,哪边多,你就选择哪边。达尔文在考虑要不要结婚的时候,也使用了这个办法。虽然连大人物都这么做,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这个“道德算数”法,并不是最好的决策方法 —— 它甚至根本就谈不上是个科学决策法。咱们看看好的决策是什么样的。

2.普利斯特里的工作选择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以对氧气的早期研究闻名于世,希斯兄弟在《决断》这本书里讲了他当初的一个人生决策。

普利斯特里本来是个牧师,这个工作很稳定,社会地位也高,年薪是100英镑。普利斯特里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兴趣非常广泛。在化学方面,他至少发现了十种气体,包括氧气、氨气和一氧化碳等等。他还对政治运动和神学感兴趣,写过很多著作,而且还是个很好的教育家。个人生活方面也很成功,普利斯特里有八个孩子。 但是这就有个问题,钱不够花。1772年,有一位大亨,谢尔本伯爵,给了普利斯特里一个工作offer —— 说你能不能全家都搬到我家来,给我的孩子当个家庭教师,同时也给我当个顾问,年薪250英镑。这位谢尔本伯爵可不是一般的富豪,他有权有势非常高调,后来还当过英国首相。打个非常不恰当的比方,这就相当于你是今天的一个大学教授,年薪20万元。有一天王健林邀请你去给他儿子当家庭老师,同时也算是他的顾问,年薪50万元。那你去不去呢?

这个offer有利有弊,普利斯特里没有贸然决定,他找了几个人帮自己拿主意,其中就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给普利斯特里的建议……就是“道德算数”法,找张纸做做利弊分析。好处非常明显,工资高,对家庭很有帮助。但是坏处也有很多。首先普利斯特里在利兹过的很舒服,接受这份工作就得搬到伦敦去。更重要的是,普利斯特里不知道这个工作会占用他多少时间,他还能不能有时间搞自己的研究?还有,这位谢尔本伯爵是什么脾气?普利斯特里去了会不会被当成家臣和仆人?如果将来两人关系不好,普利斯特里又当如何?

所以如果按照富兰克林的办法,做这个利弊分析的话,普利斯特里大概应该拒绝这份工作。富兰克林这个办法,其实是个被动决策法。你是假设所有的条件、所有的信息都摆在桌面上了,仅仅根据这些条件和信息做决策。那剩下的当然就只是一个算数问题。

砚青一直喜欢用“道德算数”法,同时也觉得自己是个比较被动的人。很有必要学习下面这个积极的方法。

但是普利斯特里使用了更积极的决策办法。首先,他积极寻求更多的信息。向自己的朋友寻求建议,朋友说你千万别去,你去了就成了贵族的附属,就没有学者的独立性了!但是普利斯特里接着又询问了自己不太熟悉、但是更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他就发现,越是了解谢尔本伯爵的人,越劝他接受这个工作,他们都说谢尔本伯爵人品很好。

再者,普利斯特里没有被动地二选一,他积极改变选项。普利斯特里向谢尔本伯爵提出两项要求。第一,我能不能指定一位教师在你家教书,我自己仍然住在利兹,远程操控这个教师,只在你真正需要我的时候,我临时再去伦敦。第二,如果将来咱们两人的关系闹僵了、我这个工作不能做了,你也要保证每年给我150英镑,直到终生。

我不知道今天的大学教授们,有多少人能对权贵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普利斯特里提了,而且谢尔本伯爵同意了。这件事的结局是普利斯特里接受了offer,给谢尔本伯爵当了七年家庭教师和顾问 —— 这七年时间他过得自由自在,取得很多学术成果。七年以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两人果然分手了,而谢尔本伯爵果然继续每年给普利斯特里150英镑。这件事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普利斯特里的决策过程。

3.科学决策的四个步骤

希斯兄弟总结,科学的决策一共分四步。其中每一步我们都有可能犯错误,克服这些错误就是成功决策的关键

第一步是看看自己都有哪些选项。

一般人的做法是有什么选项就从这些选项里选,而正确的做法是想想你能不能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

(之前就在一些文章里看到,做自己的项目,甚至是创业,应该从自己最高的见识出发,用自己的眼光判断趋势,预测市场需要还说呢么。而不应从自己的基本保守能力出发。那样只能看见自己力所能及的。)

比如普利斯特里,想要高收入,又不想搬家,还想继续住在自己家保持独立性,原来的工作条款不允许他这么做,但是他通过谈判,就给自己增加了远程工作这个选项。

第二步是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

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确认偏误” —— 如果你先入为主已经有了看法,比如说你已经“喜欢”某个选项,你就可能会不顾事实坚持这个选项。而普利斯特里的做法是像很多人寻求意见,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获得一个客观的评估。

第三步是从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

这一步人们常犯的错误是被自己的短期情感左右。比如一份新工作,许诺了一笔很高的工资,这个高工资就有一个特别大的吸引力,你从情感上会特别想拿这笔钱。这时候一定要从长远考虑。

第四步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得有一定的准备。

首先做人要信守承诺,自己约的xx,含着泪也要xx,但是任何决策都不可能百分之一百正确,如果将来出现变故,你得有所准备。我们决策的时候,常犯过度自信的错误。像普利斯特里事先就想好了,如果将来这份工作做不下去,我全家生活怎么办?然后他要求一份150英镑的固定收入,等于是要了一份保险。

你可能会说,普利斯特里谈下来的条件也太好了,我根本做不到 —— 但我们这里的要点不在于具体的条件,而是决策方法。 这是一套积极主动的决策法! 像普利斯特里这样的人,永远积极主动,绝不循规蹈矩,富兰克林给的建议也没当回事儿,跟未来的英国首相都能讨价还价,干什么事儿都肯定能超出你的预期,250英镑一年还真不算贵。那么希斯兄弟就把这四步决策过程的指导思想,总结成四句话:

扩充你的选项;

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从长远考虑;

为一旦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用中国话来说,这四步就是第一奇计百出、第二实事求是、第三从长计议、第四未料胜先料败 —— 古代最厉害的谋士,也不过如此吧?

都知道这么说!做得到的就只有靠刻意练习了吧 :D

|万维钢的评论

我以前有一段时间对股票很感兴趣,读过一些关于炒股的书,也曾经实际操作过。我看很多炒股的人说炒股要有一个“操作纪律”,就是要跟自己的本能和直觉作斗争。炒股的操作纪律,跟希斯兄弟的这四步决策法,有些共同之处。1,扩充你的选项 这就是说选股的时候眼界要宽,不要只盯着那几只热门股。2,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新手常犯的错误是自己手里持有什么股票,就只爱看这些股票的好消息,听不得坏消息。有研究发现炒股论坛上人们争论之激烈,感情之强烈,比政治论坛都厉害。能客观看待自己持有的股票,是需要修炼的。3,从长远考虑 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短期情感冲动。刚刚赔了钱就想快速捞回来,这就是非常不好的短期情感。4,为一旦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有的人会在决定买一只股票之前,先设定一个“止损点”,如果事实证明自己判断失误,那么一旦损失到达这个点,就接受失败,立即卖出。我的炒股事业非常失败,亏了不少钱之后洗手不干了。其实我至今也没想明白,炒股到底有没有“技术”可言,股票市场是不是基本随机的。也许你用了科学决策法也不能从股市赚钱。但是我举这个例子不是为了说炒股,而是因为炒股是个经常性的决策实践。如果你炒过股,或者你经常做别的什么决策,你就知道,这四条规则看似简单,一听就明白,但是当你真正面临决策的时候,想要做到这些,那是非常非常困难。

|由此得到

决策是个不常用到的技能,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自动驾驶状态,根据直觉就把事情做了。可是有的时候,你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仔细评估,才能做好决定。今天说的决策方法,就是专门为了这些艰难决定的。  


罗振宇【学校的作用】

「得到」App只是一款学习工具,可以帮助爱学习的人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学习本身的艰难和辛苦,这款软件工具并不能替你减轻。学习既然是这么辛苦的事,那除了极少数能自律的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约束甚至强制,才能完成学习。

强制不见得是棍棒,同龄人之间的共同学习,也是一种他律,就是靠他人来提供一种纪律,仅仅因为自尊心,你就会克制懒惰,拿起书本苦读。

砚青记得小时候最崇拜的一位兄长,在第一次考大学的时候失利,第二年考出了好成绩。他后来跟我说,其实考不上不是让他最难受的,而是自己的同学们都考上了,自己没考上才是最难受的。我高考后也有这种感觉。

可见,学校制度的核心要素不在于提供知识,而正在于提供了外界的约束和强制。至少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这种功能,还没有成熟的替代品。所以,“古典式”学校还将长期存在,它能帮助人们克服人性中的好逸恶劳,这才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教育要想取得突破,也要在这方面多想办法。教育是如此,职场也是如此。从技术上来说,现在很多公司都不需要员工到办公室上班了,远程办公可以胜任很多工作。但很少有公司这么做,一些曾经尝试过的公司也纷纷回归办公室呢?原因就是大家在一起,众目睽睽之下,你好意思上班睡觉或者打游戏吗,效率会高很多。

pair coding (双人编程)也是如此

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指出一个不太为人注意的事实——对事业成功来说,坚持比能力更重要。天才式的人物,其实很少,但很多资质平凡的人,也一样能取得成功。他们靠的就是坚持,能力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实际上,能力往往是坚持的结果。就像有人说的,如果能在某个领域持之以恒、坚持耕耘几年,就能达到超过外行的水平;如果能坚持更长时间,就会达到专家水平。大多数人的失败,不是因为天生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没能坚持下来,半途而废。

那你可能会说,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又缺乏自律能力,很难做到坚持的。对,那怎么办呢?

解决办法就是,主动加入一个好的约束环境,让他律代替自律。比如说读一个好学校,加入一家好公司,住在一个好社区,那才是更高效率提升自我的途径和方法。

下午还跟一位同学聊起“九章算法”的拉练培训,效果拔群。

也可以这样理解,大多数所谓培养自律的办法,本质上都是找到合适的他律。这没什么可丢人的,如果你深入思考一下就会意识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组织起来的。联结我们这个充满陌生人的世界的链条,就是责任,而不是自律。成年人区别于儿童的,就是成年人必须承担责任,所谓责任,就是别人对你的约束和要求。所以,那些愿意承担责任并长期坚持的人,成功的机会当然就更大。

很多男人直到有了孩子才成熟,也是责任所迫。


阿里失败课:破碎与重建

一个人在阿里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与系统、与客观现实碰撞,在这个过程里会不断地碎掉,然后重建。在每一次重建里,扩大自己的边界,容纳进来更多的真实的东西,就能掌控更多东西。如果害怕碎掉或者不能接受碎掉,那他就只能被阿里的组织排出体外。

除了阿里的日常工作,在招聘时,阿里也看重个人和系统的关系。阿里人力有一个高频词是“闻味道”,说的是和一个人只需要谈一谈,就可以闻出味道,也就是判断出这个人会在阿里呆多久。就算明知新人呆不了一年,阿里也会把他招聘进来,因为系统不断需要外界新鲜的养分。

王民明说,一个带有自己固有能力和认知的新人进入阿里的大系统,第一年是给系统提供养分的。如果他能够在阿里系统的冲撞里,打开自己的边界,与阿里的系统连接共生,3年之后,他就可以从系统中得到养分。那些不到一年就离开的人,只能做系统的肥料。

破碎,才是成长的关隘。过去我们总认为,破碎是悲惨的。遇到破碎,自己就是受害者,应该被怜爱和补偿。实际上,如果你觉得疼痛,那是因为有不一样的东西在碰撞你。要把握疼痛的时刻,这时领悟到的东西才是深刻的。破碎是必然的。每一个能做大事的人,都经过无数次破碎,然后在一次次的重建里,自己的主观世界与自己要征服的客观世界渐渐融合。

无解肥!

埃隆·马斯克如何寻找创业方向(这篇比较水,而且我个人不太赞同“第一性原理形成创意”这种说法)

研究怎么使人的思维直接输入到计算机里。马斯克是这么解释这次创业的:现在的人已经被电子化了,我们十分习惯使用电子邮件、电脑和手机,以至于它们已经构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但人的智能却远远跟不上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输入与输出的不对等。

举个例子,我们的眼睛可以用闪电般的速度读取大量信息,而我们只能用手在键盘上笨拙又缓慢地打字来输出思想。显而易见,输出能力的提高还有巨大的空间。马斯克判断,未来,人的智能和人工智能将走向合并。

马斯克的长期愿景是人脑增强和人机结合,而公司的第一个任务,是首先在传统科学方面找到切入点,在人脑中植入电极来治疗疾病。第一步是在人脑中植入电极,第二步是采集并放大脑部神经信号,因为脑电波是很微弱的,第三步是脑信号的输出和解码,这种技术对治疗癫痫、帕金森等脑功能障碍疾病很有价值。让“神经织网”先从可应用的产品切入,克服了这个障碍之后,人机互联这个看似不可想象的目标也将不再遥远。

总结一下,马斯克的创业有两条规律:第一,用第一性原理形成创意;第二,从实际应用开始,寻求商业化途径,为宏大目标提供可持续道路。

陈志武:看懂历史也需要大数据

(⊙v⊙)嗯。虽然是废话,但是还是多了条思路,至于是不是财路就是教授们的事了。

IBM:零售业如何吸引95后

前段时间吴晓波已经分析了。我也做了笔记。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012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589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819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52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54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81评论 1 21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687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04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082评论 1 23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55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80评论 1 2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49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64评论 3 23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0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6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394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81评论 2 25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