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活着的人,该怎样活着?
一部电影几乎零差评是让人难以想象的,但《我不是药神》做到了。
有人遭遇过、有人要同情、有人想泄愤,不管出于什么情感,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输出自己情绪的理由。
我去过白血病的病房。我看见七八岁的孩子无知无畏光着脑袋天真的笑着,等到下一次再去时,上次还对你笑的孩子就不见了……
我们看到太多面对绝症一心想求死的人。
就在今年,一个给自己买寿衣的14岁女孩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她叫周增宇,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家里债台高筑花费了60万手术费,还要再花60万。
周增宇不忍连累父母,想放弃治疗,跑去寿衣店给自己准备后事,老板娘知道后没收她钱。
人的本能是求生的,然而人又是有情感属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本能和情感冲突的时候,人间会演绎出许多的悲欢离合。病人想活,但因为不想拖累家人,所以求死;家人已然负债累累,但舍不得这份情,倾家荡产哪怕换来亲人多一天的呼吸。
今天,不谈电影不论时政。只想聊一个话题:生死离别之际,身在其中的人,尚且在与绝望斗争,那么,活着的人,该怎样活着。
02——时刻保持感受的能力
人的一生有两万多天。抛去年少的无知和年老的无用,以及乱七八糟极耗时间的吃喝拉撒睡,真正有效的时间不过几千个日夜。
这些日子,一个人应该在怎样的状态里度过?
不吃不喝几十年才能买一套房子的现实,让大学生刚一毕业,来不及考虑理想也来不及实现理想,就一头扎进了穷忙的世俗中。
倾尽积蓄付了首付,背着几十年的贷款,然后结婚、生子,背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不敢生病不敢失业,有遥望理想的时间还不如多睡一会儿来得实在。
多数人都会背负这样的重担。如果你一身轻松,并不代表你的能力有多大,有可能只是你的命要好一点,没有降生在经济舱罢了。
延续父母的阶层没有毛病,但是对穷苦者的不屑和对生活烟火避之不及的洁癖,就会无知的让人恶心。
我的大学舍友有一天发了条朋友圈,孩子发高烧天上下大雨,带孩子看完病没有公交也打不上车,他打着伞背着孩子淌着水一步步艰难回家。他说,狗日的生活还要操蛋多久。
然后我看到有同学留言,为什么不买车呢?
呵呵。
我这位同学从小失去父母,被奶奶抚养长大。老家在离乡镇还有几十公里的农村旮旯里,在毫无质量可言的教育环境中能够考上本科大学堪为人生的飞跃。毕业几年后才还清了助学贷款。考上了县上的公务员,结了婚,在县城按揭买了套房。
他差劲儿吗?一点都不。凭借一己之力收获稳定的工作,安身立命,比很多人都要强大!即便如此,他也无法过上稍微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这不是有没有车的问题,是吃一顿饭花费超过100就会心痛的问题。
人生百态,我们虽然不能去历经每一种际遇,但是至少,要做到尊重每一种际遇,理解别人的悲喜。
这种尊重和理解,会赋予你感受的能力,而对生活时刻都有感受力,才能称为活着。
03——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要到哪去?
昨天看了一个超赞的视频——刘树勇(老树)的演讲,这是你能看到为数不多说真话不套路的公开发言。
老树生于60年代,他说从小被塑造的都是集体人格。可悲的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在培养集体人格。
孩子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像谁,能够成为谁。
孩子想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不重要,有功名利禄的地方,才是出路。
于是,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在做被他人认可的事情,成为他人认可的人,几乎没有考虑过我是谁,我该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
因为需要通过他人来证明自己行,很多人就去追求成功,然后多数人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把日子过死了。
追求成功没有错,问题是我们所追求的往往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而是外在的环境、别人的期望、公共的话语,把我们引诱了出去。这种引诱,最终让我们流浪在了路上。
如果不受诱惑,每个人也许都能在自己擅长的道路上收获成功,而失败,大多源于选错了道路。
老树说,40岁的时候这些问题让他极其困惑。于是他开始思考何以自处。
他发现所有向别人证明自己牛逼的行为都十分的傻逼,也十分的自卑。
人活着,作为独立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凭什么用别人的承认来证明你活着?
他说,人过中年,再这么傻逼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国家的集体意志可以贯穿到街道办事处,这个社会的自我空间已经压缩殆尽。如果不能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将会焦虑不止,忧虑不止。
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绝症。
有些朋友是命运的安排,比如和你撒尿和泥玩的发小;有些朋友是相互吸引产生的,他有你所不熟悉的擅长。
当你们坐下来聊天的时候,哪怕他聊的是让你完全懵逼的星座,但当你看到他笃定发亮的眼神,牛逼吹的头头是道,你会觉得他是可爱的。
相反,那些对任何一个领域都没有什么见解,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人,不光自己觉得苦恼,别人也觉得你很乏味。
04——为自己选择一次
纪录片《我从新疆来》第一集,采访了一位滑翔运动教练员。他被选送到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被选送到中央民族歌舞团。别人想拥有的东西,他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但是他不幸福,总是在被动的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他说,从小他仰望天空,就有一种强烈的想飞的愿望,人生总得为自己选择一次。于是他放弃了拥有的一切,选择了自己从小就渴望的——去飞翔。
人生时刻都在选择。有人选择追梦,有人选择现实。在梦中兑现现实,把现实过成梦想,这是最好的一种结果,但很多时候,这两者是冲突的。
任何一种选择都不丢人,只是,活在内心里和活在生活里,连笑容都是不一样的。
一辈子为活着而活,有多憋屈,就有多难过。
我们能留给孩子最好的,就是留给他一个梦想,或者,让他去传承一个梦想。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梦想,走自己的道路,传承听起来封建而落后。但是,梦想无法凭空创造,如果孩子没有自己特别的热爱,或许你可以带领他走进某一个领域,这样,他的人生至少不会流浪在路上。
短短几千天的有效人生,为他人的评价而表演真的没什么意思。
取悦自己,取悦时间,当有一天悠忽老去,我们的遗憾会不会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