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要主义(读书整理)

如果你说太长看不完,就对了,这是一周的读书内容,每天十分钟,五天看完很轻松!

目录

《精要主义》-精读

Day 1 初见精要主义

№.1 本书导语

№.2 今日导读

№.3 什么是精要主义

№.4 成功是失败之母?

№.5 实行精要主义有哪些好处

№.6 只要三步,让你成为掌握自己生活的精要主义者!

№.7 今日总结

Day 2 核心思维模式

№.8 今日导读

№.9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上)“开放选择”=没有选择

№.10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下)选择为什么这么难?

№.11 甄别:找出那一小部分值得做的事情

№.12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13 今日总结

Day 3 探索:找到有意义的少数

№.14 今日导读

№.15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16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17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18 睡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9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20 今日总结

Day 4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21 今日导读

№.22 为什么你的目标总是实现不了?

№.23 精要目标,如何制定?

№.24 说“不”的五大原则

№.25 委婉说“不”的七个方法

№.26 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

№.27 做自己的人生剪辑师

№.28 明确边界,你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29 今日总结

Day 5 执行:让精要之事做得毫不费力

№.30 今日导读

№.31 缓冲,给自己备一个安全气囊

№.32 扫除最拖后腿的事情

№.33 小胜即欢,学会鼓励自己和他人

№.34 形成精要的习惯,让你轻松成为自律的人

№.35 最大的专注,是活在当下

№.36 精要主义清单

№.37 今日总结

№.1 本书导语

本书作者格雷戈·麦吉沃恩是精要主义的提出者、倡导者和领导者,致力于帮助个人和企业摒弃琐碎,直抵精要。他服务的客户包括苹果、谷歌、脸书、推特等多家世界顶尖公司。  而且,他还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作家,及《哈佛商业评论》杂志最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之一,在斯坦福大学开办了“设计你的精要人生”课程,也备受青睐和追捧。他的精要主义思维和方法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影响了多国政要和众多知名企业家。

本书的核心理念是“更少,但是更好”。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面临着比过去多得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淹没在这无穷的选择里。随着我们越来越成功,我们可选择的机也会越来越多,要做出决定也越来越难。如果我们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那么,我们很可能精力涣散,在机会里迷失自我。

因此,我们要像整理衣橱一样,对人生进行断舍离,放弃非精要的目标和任务——即那些与我们核心目标相关程度不高的事情,给真正重要的事腾出空间和时间。

林伟贤说道:“做事靠系统而不是靠感觉。”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体系,防止非精要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又塞满生活,直到生活失控了才想着纠正。

读完本书,你会了解什么是精要主义,明白为什么要过精要的生活,以及学会通过建立精要的生活体系,成为精要主义者中的一员。

阅读提示:

在读这本书之前,不妨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被非精要的事情塞满;是否忙得焦头烂额以至于没有时间照顾自己和家庭;是否整天忙忙碌碌却又毫无建树。

然后,再往下读,在阅读本书的理论和例子时,请结合自己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边学边用。也许有些方法刚开始你会觉得困难,或不好意思那么做,比如在工作中拒绝同事帮忙的请求、婉拒领导分配给你的与重点工作无关的任务、放弃一些到手的机会等。你可以先偶尔尝试一下书中所教的方法,找到感觉后,将其推广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熟练后便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精要生活体系了。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压力,会有阻力,还会有人不理解。但你要记住,你的生活是自己的,没必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讨好无限的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实践,你就会感受到精要主义带给你的变化和收益。

№.2 今日导读

在今天的阅读之前,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你每天是疲于奔命,焦头烂额地应付各种任务,还是井井有条地安排着自己的时间?

同一份工作,为什么有些人做的比你少,过得还比你好?

每天你做得最多的事情,是有意义、很重要的事情,还是没有多大意义却一直重复的事?

可能你被这三个问题弄得有些心塞了,莫慌,精要主义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在今天的阅读中,你将了解什么是精要主义、精要主义有什么好处,以及成为精要主义者的三个步骤。

精要之路,启程!

№.3 什么是精要主义

所谓“精要主义”,就是坚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精要的事情上,排除、放弃那些非精要的事情,并建立一个让自己毫不费力的行为体系。

很多人本能地认为,事情做得越多越好,涉猎越广越好,恨不得在自我介绍时多加几个斜杠。然而,事实常常和愿望背道而驰。越是想每件事情都做好,越可能是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好;越是想每个机会都抓住,最后可能连一个机会也没抓住。

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若把时间花在一堆事情上,最后每件事都取得了一些小的进展,但没有一件事能达到产生效益的程度。这些进展好比一盘散沙,没有太大的意义。

而精要主义者认为事情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更少,但是更好”。他们集中精力做少数几件真正重要的事件,不重要的事情或任务则大刀阔斧地删去。这样,他们在那些事上取得了可观且有意义的进展,能够产生效益或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可以把一个人能做出的最大贡献称为“个人贡献的峰值”。我们评价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价值,通常是根据其个人贡献的峰值而不是贡献数量。下图可以清晰地展示非精要主义者和精要主义者在个人贡献方面的区别:


图片左边展示的是非精要主义者的行为方式,他们把精力分散在一堆不加筛选的事务中,在每件事情上取得的进展都很小。图片右边展示的是精要主义者的行为方式,他们筛选出精要之事,为之集中精力,并在那件事情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两者的意义高下立见。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选择呈指数级增长,接收到的信息也比过去多得多。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机会和信息匮乏的年代了,但我们的身上依然带着那个年代的烙印:不愿放弃任何选择,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同时,我们还有“只要够努力,就能抓住所有机会、拥有一切”的错觉。正是这些非精要主义者的典型思维,让我们陷入焦虑和迷茫。

事实上,我们缺的不是选择,而是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精要主义的思维,能教你从茫茫选择中,精选出精要之事,做出以一当千的决定,过上“更少,但是更好”的生活。

№.4 成功是失败之母?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你是否知道,成功也可能变成失败之母?

在工作中,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起点,顺风顺水,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越做越差。他们做的事情可能比以前的更多,但结果却大不如前。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回顾他们的历程,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刚开始目标清晰,取得成功。

当取得成功后,一方面,他/她拥有更多的机会,被委以更多重任;另一方面,会有很多人来找他/她帮忙,能者多劳嘛。假设性格里还有“老好人”的成分,摆在面前的事情就更多了。

因选择和机会太多,导致时间和精力的分散,无法如成功前那般专注于某事。

最初的目标被大量琐事淹没,忙忙碌碌,最终却一事无成。

作者称这个过程为“成功的悖论”,指前期的成功反而成了后期发展的阻碍,对成功的追求反而导致失败。其本质原因是成功让人偏离了最初让我们得以成功的事情,以及我们的贪多求全和不知取舍。

所以啊,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对事情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分清轻重缓急。如果你自己不做,别人就会替你排序,那么排在前面的就是对别人重要的事情,而不一定是对你重要的事情。长期下去,你整天忙忙碌碌,但都是在为别人而活,你甘心接受这样的生活吗?如果不甘心,那么从读这本书开始,学会对事情进行排序,做一个精要主义者吧!

№.5 实行精要主义有哪些好处

那么,精要主义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

先抛结论1:实行精要主义能给我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很多人在进入职场之前,父母都会交待“手要勤,嘴要甜”“吃亏就是占便宜”“要多帮其他人做事,不要太计较得失”“做别人的事,长自己的本事”等类似这样的道理。

这套生存哲学放在二三十年前的大锅饭时代或体制内的工作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那个时代是人情社会,社会分工也还不明细,每个人能获得的机会和资讯也不多,因此那个时代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但现在时代变了,人们获得的信息和机会呈现的是指数增长。一些初级的技能,可以很容易找到外包或是学会,因此拥有多项入门级别的技能已经没有太大意义。而且,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细,对现在以及未来的社会而言,全面发展=全面平庸。这个社会已经不 care,入门级别的“全才”已经没有太大价值,需要的是在某个领域深入钻研的“专才”。

我们在上大学之前,学一大堆科目,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及。上了大学之后,开始有不同的专业之分。读到硕士,在一个专业又分出不同方向。读到博士,在一个方向里又分出更细的研究领域。可以看到,随着学历的上升,学习的面不是越来越广,而是越来越窄,但内容是钻研得越来越深。例如,一个物理学博士,可能已经解不出高中的化学题,背不出中学的文言文,但是博士生的价值大大高于高中生。在人才市场上,工资待遇跟学历也是基本成正比的。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在某个领域做精,意义远高于所有领域都浅尝而止。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深挖都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如果不加选择,什么事都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甚至连去寻找值得深入的领域都没有。

年轻的时候靠体力做一堆杂七杂八的事,等到年纪大了,体力衰退,掌握的那些粗浅的工作经验在年轻生猛的新人看来只是小 case,而且他们体力比你好,要的工资比你低,还没有家庭的负担,老板裁你的时候一点都不会看你这么多年的苦劳。少壮不精要,老大徒伤悲。

在工作中实行精要主义,可以让你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在某个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而这种进展,才是跟工龄相符的经验,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所在,也是公司留你、为你支付比新人更高薪水的理由。这些道理可能大家明面上不说,但不代表我们可以不懂。

再抛结论2:实行精要主义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工作中若是事无巨细,做了太多非精要的事情,可能你会焦头烂额,在工作时间里并不能有效完成任务。渐渐地,你开始把工作带回家。最初,可能是占有一两个工作日的晚上;后来,你的周末也没了;最后,下班对你而言,可能只不过时候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工作而已。

显而易见,这样的生活已失去了平衡。如果你是单身人士,你会没有时间谈恋爱、提升自己或是运动(为了能再奋斗五十年)。如果你已婚且有娃,那么你可能错过孩子的成长、招致其他家庭成员的不满。实行精要主义能让你避免把太多时间精力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把工作之外的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

同样,带孩子也可以实行精要主义。有的人带孩子事必躬亲,结果手忙脚乱、累得昏天黑地,把自己熬成了邋遢的中年妇女,孩子和家人还不一定领情。懂得精要的妈妈在带孩子时能够做到抓大放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在带孩子之余还有时间读书健身,成为别人称羡的辣妈,孩子还乖巧懂事,一家子其乐融融。

综上,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尽可能地实行精要主义,让自己同一份时间和精力所产生的效果更大,更好,更久。

№.6 只要三步,让你成为掌握自己生活的精要主义者!

要把握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你需要像整理衣柜一样,对人生和事业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断舍离。

如果你对断舍离的方法有所了解,就知道衣柜保持整洁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扔掉不穿的,不买不大会穿的(哪怕很便宜),让衣柜保持整洁。

精要主义则是对事业和生活的一场断舍离,拒绝新的非精要的机会和任务,停止正在进行的非精要事务,防止生活被非精要的事情填满。

要成为精要主义者,主要经过以下的三个步骤:

1.探索。探索的目的在于从杂乱无章的一堆事中,选出精要事务。在非精要主义者眼里,所有机会都值得抓住,所有事情都应该做好,结果做事没有重点,什么都做,什么都没做好。

在探索这一步,你需要用一个严格的标准去筛选,哪些事、哪些目标是精要的,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去做这些事,从而达到个人贡献的峰值。

当然,刚开始你会觉得很困难,因为总有些事、有些机会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但你只要克制住自己,你将吃到更好吃的鸡腿和鸡翅。

2.排除。排除,能让我们从无意义的事情中摆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事情上。这是一个需要魄力和勇气的过程,因为你需要经常说“不”。

你需要对别人说“不”,阻止他们用自己的事侵占你的生活。刚开始他们可能会对你表示失望或不满,你会觉得心理有压力,感觉还不如答应他们来得省心。但习惯了以后,你会发现这实在是太!爽!了!不但自己的生活轻松了许多,也不用有太多负疚感,因为那些好意思一直拿自己的事来烦你的人大多都不是真朋友,远离他们对你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有益。

你还需要对自己说“不”。有些机会确实能带来一些短期利益,但对长期目标的实现并没有帮助甚至是不利的。这种机会,应该果断放弃。比如笔者的大学老师就曾说过,如果想获得社会能力的锻炼,尽量找些有技术含量的兼职,像发传单、去餐厅洗盘子这种工作,只要不是穷得吃不上饭,还是不做为好,有这点时间不如花在学习上。

职场上也是一样,一定要看清,那些能带来短期利益的机会,会不会阻碍你长期的发展。对那些妨碍你重要目标实现的任务或机会,应该果断放弃。

3.执行。这需要我们建立一套体系或方法,让精要生活变得简单。好比那些断舍离的行家不会等到衣柜又满又乱才开始整理,而是建立一套体系,在第一次清理后,建立衣柜准入制度,便不用花太多时间维护。可能只要隔段时间稍整一次,衣柜就能一直整整齐齐的。

精要主义也是这样,不是等到焦头烂额了才来精简,而是建立一套体系,系统地筛选哪些事要做哪些事不做,规划那些要做的事应该怎样做等。这样就可以一直过着“更少,但是更好”的生活。简直不要太美好。

好了,先点到为止。关于探索、排除和执行的具体方法,我们将在之后的阅读中详细阐述。

№.7 今日总结

精要主义者奉行“更少,但是更好”。他们不是什么事情都做,而是只做少数精要事务,并将其做好。他们的生活目标明确、从容淡定,但是贡献值远远高于焦头烂额的非精要主义者。

关键词:

精要主义,更少,更好,个人贡献的峰值,成功的悖论,断舍离,三步走

要点:

所谓“精要主义”,就是坚持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精要的事情上,排除、放弃那些非精要的事情,并建立一个让自己毫不费力的行为体系。

精要主义者认为事情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更少,但是更好”。

我们评价一个人在职场中的价值,通常是根据其个人贡献的峰值而不是贡献数量。

要把握人生,成为一个精要主义者,你需要像整理衣柜一样,对人生和事业进行一场彻彻底底的断舍离。

思考与实践:

反思自己的生活,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工作生活平衡、心态从容淡定”还是“疲于奔命、又累又迷茫、忙到没有自己的生活”?

请拿出一张纸,写下一个关于未来工作或生活最大的期望。接着,评价目前在做的事,有哪些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哪些不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然后,你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写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并想清楚,为什么你认为这件事是最重要的。

№.8 今日导读

在今天的阅读之前,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对于手上的事情,你是有所选择有所放弃,还是尽力全部都做?

假如让你列出人生中最重要的1-3件事,它们会是什么?

你的时间是花在了重要的事情上还是所有能做的事情上?

读完昨天的内容,也许你会觉得:道理我都懂,但是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也很想做一个精要主义者啊,但是不把手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我就是没有安全感怎么办?同事来找我帮忙,如果我拒绝,别人从此不喜欢我了怎么办?手上的机会,我也分辨不出哪些值得抓住哪些应该放弃,万一错失了好机会怎么办?

如果你有这些疑问,说明你的整个思维模式是非精要的,就像没有断舍离思维模式的人整理衣柜,不管整多少次,衣柜还是会变得满满当当,因为分辨不出哪些衣服值得留,哪些衣服应该扔。

衣柜被塞满你还可以视而不见,但人生被塞满却无处可逃。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吧,掌握精要主义的思维模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留给最有价值的事情,开始你的精要人生!

№.9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上)“开放选择”=没有选择

在生活中,有时我们会保持“开放选择”,也就是同时让自己拥有多个选择的机会。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好机会,我们恨不得把所有机会都抓在手上,哪怕这个机会现在用不着,也不愿放弃。我们以为通过“开放选择”我们抓住了所有机会,但实际上往往是一个机会也抓不住,因为维持选择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尤其是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网上有很多课程似乎很值得学,有很多书值得买。于是有些人趁着打折囤了很多书,也跟着很多大 V买了他们的课程,但是却没能学完一门课程或是看完一本书。其实,与其把时间精力花在找课程、找书上,倒不如精选一门自己最需要的课程认真地从头学到尾,或买一本最想看的书来读,不读完不再买。

本书作者原先由于学法律可选择的面广而学习法律,学成之后可以当律师、写法律著作、当老师或从事咨询工作等。他也没想好自己到底要走那条路,于是走上了“全面发展”的道路:白天学法律、晚上学管理,闲暇学写作。

他这种做法的初衷很美好:让选择具有开放性,什么都学,到时候想做什么都可以。

渐渐地,他开始发现问题:自己好像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原本希望自己做什么都可以,但结果似乎朝着做什么都不可以的方向发展。

后来,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假如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我会做什么?

结果,法学院并没有出现在他的答案里。他开始明白,报法学院只是因为别人说学法律好,而他放弃了自己的选择权。于是,尽管已经在法学院学了半年,他还是退了学,选择去当老师和作家,这才有了我们现在读的这本书。

放弃了法学院,他的人生不但没有坠落谷底,反而走上了巅峰。因为,这一次,他把选择的权利抓在了自己手上。

有时候我们以“把握所有机会”为借口,拒绝做出选择。我们以为让选择保持开放性,就能拥有最多的选择权。

实际上,维护所有选择的机会,会花光我们所有时间和精力,反而让我们什么都没得选。

本书作者假如不放弃法学院,继续走全面发展的道路,他现在可能是个三流的律师+三流的写手+三流的教师,到处寻找工作的机会,求着出版社出他的书,结果也卖不出去几本,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在世界范围里都有着很大影响力的人。

他失去了当律师的机会,但是这可惜吗?现在大家都会说,一点都不可惜。但是在当时,做这个决定无疑是痛苦和惶恐的。

牛人和普通人的差距就在这里。真正的牛人,敢于做痛苦的决定,敢于直面失去的机会,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纵使是那些名片上有很多斜杠的人,也都是先集中火力拿下第一个标签的。

而很多普通人其实不太知道自己要什么,别人说什么重要,自己就觉得什么重要。听得多了,似乎所有事情都很重要。而且,很容易活在别人的期望里,燃烧自己的生命去讨别人满意,努力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却丢了自己。

我们有时候害怕做选择,于是就不做选择。但是,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选择了把选择的权利,交到别人手上。

所以,请记住,不论何时何地,你都有得选,而且要主动去选。

№.10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下)选择为什么这么难?

大家都知道做选择很重要,也都想把握自己的生活,但为什么总是难以做出决定甚至宁愿放弃决定?选择恐惧症不是谁谁谁的专属,而是大多数人的通病。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所以,我们先来探讨下不愿做选择的几个主要原因:

1.不自信。很多人不相信自己能够把某一件事做好。如果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几件事甚至是一件事上,万一这件事还没有做好那岂不是会很丢人?为了避免这条路的失败,得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这条后路也走不通呢,嗯,那就再留一条后路吧。久而久之,在这种不自信的驱使下,后路越来越多,却没有一条能通罗马。

2.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描述学习态度或心理疾患的心理学术语,多用于实验心理学,可解释为“经过某事后学习得来的”无助感,意味着一种被动的动物消极行为(也包括人类行为)。失败的次数多了,在类似的挑战前便举手投降了。有些人也许是因为做出了几次错误的选择,或曾经被人剥脱了选择的权利(如小时候父母比较强势,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形成了“我做的决定都是错的”或“我不喜欢做决定”的心理暗示,在选择面前无所适从,主动放弃。

3.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人最大的问题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从小听父母话习惯了,没有自己拿过主意,只知道父母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所有选择在眼里几乎没有高下之分,自然选不出来,唯有等父母或他人钦定一个选项。

4.选择是件痛苦的事。网络上有个句式是“我做了一个痛苦的决定”。做选择是痛苦的,因为一旦做了选择,就意味着要放弃其他选项,而人的本性是厌恶损失的。

选择虽然困难,虽然痛苦,但这是成为精要主义的核心所在。针对上面几个原因,我们需要:

1.把选定的事做好。既然做了选择,就不要再考虑其他选项,不要再想“如果我选了XXX”会不会更好。集中精力做好选定的事,让自己知道,当初做的选择没有错。

2.记录成功经验。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总是做不对选择,可能是因为我们只记住了那些错误的选择。对于做对了的选择,可以记录下来,在当时给自己嘉奖,在以后也能通过温习而得以找回自信。要记得,无助可以习得,信心同样可以习得。

3.改变不懂就问的习惯。遇事不思考,只知道问父母或其他人,是一种心理巨婴的表现。在做决定前,自己多加分析,勇敢追求心中所想,你会渐渐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4.直面选择带来的痛苦。告诉自己有舍才有得,回避痛苦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只要尝到几次做选择带来的甜头,慢慢就能将目光集中在选择之乐上,从而忽略选择之痛。

选择是一种必须被高度重视的能力,因为它能给你带来战无不胜的力量。

要成为精要主义者,首先要重视选择的权利,学会选择的能力。要知道,选择的本质——自由意志力可是独立于任何事、人和力量的。

№.11 甄别:找出那一小部分值得做的事情

在生活中,做每件事的重要性和回报率是不一样的。

以赚钱为例吧。笔者在学生时代有不少兼职的机会可选,有最廉价也最没技术含量的校园勤工俭学,在食堂维持秩序、摆放门口的自行车等,每小时8块钱;比较高的是家教,每小时30块钱;而最高的是陪同口译,一天8小时300,也就是每小时将近40元。

从投入时间和产出结果来看,谁都知道家教和口译是最划算的。但做家教和口译都是有能力门槛的,并且不是天天有。这也就是说假如选择了勤工俭学这样“稳定”的、每天都有的工作,可能就没有时间去积累做家教和口译的能力。而且,当有口译的机会时,勤工俭学那边不一定能请出假来。因此,为了保证有时间积累能力以及抓住每次口译的机会,必须放弃勤工俭学这样的机会。相对勤工俭学,家教和口译属于精要事务,所以,这波不亏。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做不同的事情,时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一分耕耘不一定是一分收获,可能只有半分收获,也可能有十分收获。

在我们的职场和生活中也是一样,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二八现象,即最好的20%的产出占全部的80%以上,剩下的80%只有20%的产出。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定律)也告诉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股神巴菲特曾说:“我们的投资策略近乎于昏睡状态。”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无法总是做出大量正确决定,于是他把资金集中在少数很了解、很有把握的领域,并且长期保持。新的投资机会除非很好、很重要、很有把握,否则哪怕看起来不错也会放弃。你可能不知道,他90%的财富仅仅来自10项投资。

我们对待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像对待金钱一样谨慎,不,要更谨慎。因为金钱还可再生,而时间过去了就没有了。因此,不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无价值的事情上面,应当通过甄选,把事情分成80%无意义的大多数和20%有意义的少数。然后,当然是——

集中时间和精力做那有意义的20%,往往能带来超过80%的效果,远超事半功倍。

№.12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有些方法别人用起来很有效,自己用起却来不一定有效。因为二者的情况不同,需求不同,采用相同的做法自然无法达到同样的效果。给大家讲个故事:

美国西南航空是民航业“廉价航空公司”经营模式的鼻祖。它把自己定位为一家低成本的航空公司,经过精心计算后,舍弃了部分航线、飞机餐服务和头等舱服务。西南航空精要主义的做法创造了利润的神话,也引来了竞争者的效仿。

比如大陆航空,其定位并不是一家低成本的航空公司。它在保留原有商业模式的同时,效仿西南航空降低票价、取消飞机餐等做法,不但没有提升利润,反而导致了大量延误和服务质量的下降,投诉高达每日一千次,其总裁也因此被炒了鱿鱼。

同样的做法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是否知道自己要什么,是否正确进行了取舍。西南航空对自己有着精确的定位,它的盈利模式靠的是降低运营成本,舍弃了部分航线和服务,把时间、精力和金钱集中于员工队伍建设。公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雇用、培训和保留那些聪慧的员工。虽然是低成本航空公司,但公司向员工队伍提供了极佳的福利方案。这才是其成功的真正核心。而大陆航空忽略了自身的特点,并不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看到西南航空的做法成功就照抄,却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取舍,只是增加了廉价服务,却没有加强服务,导致了乘客的不满。它这种典型的非精要主义策略,导致了后来的失败。

在生活中和职场中也是如此,我们应当了解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处在multitasking(多任务同时进行)的状态中:眼下有一份报告马上就截止了,还在微信上答应了参加朋友的婚礼,同时还想陪孩子做游戏。他们把自己当超人,以为只要自己够努力,够抓紧时间,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做一个好员工,好朋友,好父母。

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为了完成这几件事,只好在朋友的婚礼上写报告,回家草草应付一下孩子。结果报告质量不高,朋友觉得他们在自己的婚礼上心不在焉,孩子也觉得受到了敷衍。他们用尽了全力,但是最终哪头都不落好。

很多时间管理的鸡汤给了我们很多错觉和焦虑,让我们以为只要努力就可以什么都有。然而,一篇名为《这个世界对女人最大的谎言:你可以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文章却道出了真相。女人要想兼顾事业和家庭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些你看到的事业有成、孩子出色、家庭还特别和谐的人,背后大多有人、有钱或是其他条件的支持。另外,也有些不过是在公众面前设计出来的表象,实际上家庭成员的关系并不好。

咪蒙也说,在她儿子6岁前,她花了很多时间陪孩子,孩子的发展也很好,但是事业上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后来她的公号做大了,事业有成了,陪孩子的时间大大缩水,内心充满了内疚。

咪蒙这样的牛人都无法同时兼顾事业和家庭,我们作为普通家庭的女性,想要两全更是难上加难。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优解只能是明确的取舍,至少是在某段时间里把百分八十的时间和精力倾向在其中的某一个领域。

例如在一个家里,如果丈夫拥有较强的赚钱能力,建议可以由妻子承担80%的育儿任务,而丈夫承担20%。如果妻子的赚钱能力较强,而丈夫也愿意支持,反过来也成。

一个运作良好的家庭应该是合作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要事务,有人赚钱,也有人带孩,不应该强求两个人拥有同样的赚钱能力,也不强求两个人平分育儿工作,更不能要求某个人同时承担赚钱和育儿责任。笔者建议,至少在孩子6岁前,夫妻双方要有一个人把育儿当作精要事务来做,虽然这几年工作上的成就会比较少,但孩子不也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之一吗?

这样的取舍虽然痛苦,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有舍才有得。舍不得工作,管不住孩子。

不管是在职场上为了长远发展,还是为了一个家庭的长远利益,都必须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从定位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机会,做出理智的权衡,选择最有利的做法,同时放弃那些不那么重要的机会。当不得不在冲突中做出决定,就问一问自己:“我到底想要的什么?”

№.13 今日总结

精要主义不是教人如何做更多事情,而是教人重视选择的权利和能力,提倡通过甄别,对机会和事情进行取舍。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都同等重要,也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我们去做,很多时候“二者兼顾”注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等待我们去做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很少。生活中20%的事情能带来80%的成果。应该把80%的时间花在那20%重要的事情上。因此,请选择做那一小部分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试图做所有事情。

为了更好地做出选择,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定位,从而做出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而不是照抄别人的做法。对于精要主义者而言,我们的目标是:做得更少,但效果更好。

最后,一个提醒:平衡家庭和工作只是神话和鸡汤,焦头烂额的生活注定难以平衡。你真正要做的,是进行取舍,放弃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简而言之,就是三句话:“我选择我要做的事情”“只有少数事情是重要的”“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关键词:

选择,定位,甄别,取舍

要点:

有时候我们以“把握所有机会”为借口,拒绝做出选择。我们以为让选择保持开放性,就能拥有最多的选择权。实际上,维护所有选择的机会,也会花光我们所有时间和精力,反而让我们什么选择权都没有。

选择虽然困难,虽然痛苦,但这是成为精要主义的核心所在。它是一种必须被高度重视的能力,因为它能给你战无不胜的力量。

在我们的职场和生活中也是一样,很多地方都存在着80/20现象。也就是20%东西的意义大于剩下的80%,其产出的结果占总结果的80%以上。

帕累托定律也告诉我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我们在生活和职场中也是这样,应当了解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

不管是在职场上为了长远发展,还是为了一个家庭的长远利益,都必须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从定位的角度来审视每一个机会,选择最有利的做法,同时放弃那些不那么重要的机会。

思考与实践:

学完今天的内容,你意识到做选择的重要性了吗?对你而言选择的困难在哪里?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还是缺乏舍弃的魄力?你已经知道要怎么做了吧?

你觉得自己是个努力的人吗?在你的努力中,有多少是无效的努力,多少是有效的努力,多少是高效的努力?

你对自己事业和家庭的状态还满意吗?你还在责怪自己难以平衡事业和家庭吗?现在,你对事业和家庭有了新的规划吗?

№.14 今日导读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之前,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你是否经常感到非常忙碌,忙到没有时间思考?

在我们为自己选择精要目标的时候,可以通过什么标准对重要性进行排序?

你是否觉得事业的重要性高于家庭和健康?

在昨天的阅读里,我们知道事情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要越好。我们还知道了主动选择的重要性。如果你放弃了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别人就会来帮你选择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应当通过甄别将有意义的少数事情区分出来,为之投入80%的精力,同时对任务和目标进行取舍,将不重要、无助于我们实现最重要目标的事情果断舍弃,而不是事无巨细,或人云亦云地什么都做。

这个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习惯了非精要做法的我们,也许并不知道如何为自己做选择,或是觉得整天被任务追着跑,根本没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选项,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意识到后,并不是马上就能找到哪些是精要事务,而是需要经过一番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如何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15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应该忙到没有时间思考,否则容易陷入瞎忙的怪圈。精要主义者会从当前繁忙的事物中抽离出来,思考当前的做法是否最优和制定未来的战略规划。

无论你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还是忙到没朋友的上班族,都不应该把100%的时间用于做事,应该适时抽出时间用于思考。

有些人会说,抽出时间可能不难,可是在百忙之中抽出的这些时间里,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让自己适度无聊

刚开始不知道该思考什么,不妨就这么闲着。之前知乎上有人问:失业了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工作,找不到方向怎么办?其中一个回答是:什么都不干,让自己彻彻底底地闲几天,闲到极致了有时候会突然想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无聊有时候也会激发人的发散思维,得到一些专注时不可能想到的灵感。

一个人如果忙到完全没有无聊的时间,也就被剥夺了思考的机会。

可怕的是,现在的各种线上的文娱游戏等,都在拼命地夺取我们过去用来发呆的时间。假设不想干活的话,可以很轻松地在网上找到很多方式 kill time。如果你现在太忙,忙到不知道如何思考人生,不妨每天抽出固定时间,找一个不受打扰的空间,什么也不做,当然也不能玩手机,就用来思考。刚开始可能会觉得这块时间毫无成效,完全是浪费。渐渐地,你会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思考的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二)屏蔽干扰,设计人生

哈佛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就专门设立了只能容纳1-3人、没有窗户、完全隔音的“黑色隔间”,给学生一个屏蔽了所有干扰的空间用于思考。该学院还有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关掉手机和电脑,分析并挑选出生活中精要的事件。

我们无需进入哈佛大学,也可以为自己创造相对没有干扰的环境,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如图书馆)或独自在家的时候,关闭手机和电脑,对自己的内在世界和未来可能性进行探索。

(三)拨出时间,阅读书籍

比尔盖茨从20世纪80年代起,每年安排2次什么都不干的一周,就用来阅读书籍、学习新技术和规划将来。这个世界上应该没有多少人比他更忙,时间比他更值钱吧?

对我们来说,拿出一整周的时间啥也不干有点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每天抽出至少20分钟进行阅读。比如可以每天早起20分钟,用于阅读那些能经受住时间考验和沉淀的经典书籍。不要小看这20分钟,也许你的人生会随着这每天20分钟的积累,逐渐发生改变。所有在成长领域持续的有效投入都会产生复利,好比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快。

№.16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同样一件衣服,原料不同,价值也不一样;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对象的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探索的时候,虽然要有所发散。但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是要侧重捉住精要信息。

那么,哪些才是值得我们留心的精要信息呢?

(一)听者关心的信息

有一次笔者跟随领导去视察拆迁工作。有AB两个负责拆迁的小组,两组的工作量和完成质量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两个组的负责人汇报水平却天差地别。A组的负责人事无巨细地汇报了所有拆迁的情况,内容十分详尽,但是大家听到半路就走神了,更别提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而B组的负责人却在介绍的时候,将拆迁对象进行了大致分类,然后重点介绍了遇到哪些钉子户、对方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最后如何完满解决这个问题。可想而知,领导们对B组刮目相看,最后所有的荣誉也都给了B组。

无论我们是在跟领导、客户,还是同事、朋友沟通,都应在海量信息里抓出对方最关心的点,这样能大大提升沟通效率。

同理,你得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准确地抓取出自己需要的信息。一个快速读书的方法就是带着目的先看一遍目录,然后挑选自己需要的章节进行阅读。一本书真正有用的东西大概只占20%,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80%的文字上。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一个月读20-30本书,并能掌握书中有用的知识。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阅读文学作品。另外,假如你最近想写一篇关于某个主题的文章(时间也不是很急),那么,可以建一个或详或略的笔记本,先给自己挖一个坑。这样,在平时的生活中,当看到相关的信息时,自然就可以 get 到并记录下来

(二)弦外之音

善于倾听的人能从别人说的话里,听出话外音,领会别人真正的意思。比如在跟客户讨论方案的时候,客户说:“我觉得你的方案很好,但我们预算不够。”这时候,你应该考虑客户是真的预算不够,还是在婉拒你的提案。比较明智的做法是先追问一句“如果不考虑预算问题,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而不是马上去降低预算。

(三)现象之下的本质

有些信息反映的是事情的表象,而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抓不住背后的本质,往往没办法真正解决问题。有段时间笔者突然双腿又麻又痛,还以为是腿出了问题,自己又捶又捏好几天都没有任何起色。后来去医院检查,发现腿没问题,是腰椎间盘突出了……脚疼医脚,病根却在腰,当然治不好。

知道了什么信息是精要信息,可还是不知不觉地受次要信息的干扰。我们应该如何养成抓取重点、屏蔽干扰的能力呢?推荐以下培养抓取精要信息能力的三种方法:

1.写日记。

写日记不追求字数多,应该少而精,用最少的语言,概括当天最重要的事情,或是当天最大的感悟、学到的东西或信息。另外,可以给每天的日记起个标题。然后,每隔一段时间浏览一下日记,相信可以得出一些只有放在较长时间轴上才能看清的结果。

2.探寻事情的本质。

面对信息,不要满足于做一个看客,应该要透过表象的信息探寻事情的本质。为达到这个目的,有时你需要实地考察,深入一线;有时需要统筹其他相关信息,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

比如最近鸡蛋价格突然下降,非精要主义者不会多思考,只是趁便宜多买几斤鸡蛋罢了。而精要主义者会深入思索,查找相关信息,看看鸡蛋价格的下降是受禽流感的影响还是养鸡过多造成的供过于求,抑或是其他原因。

3.主动承担责任。

有时没能解决问题,是因为大家都把时间精力花在推卸责任上了。比如在孩子刚会走路的时候,容易磕磕碰碰,有些夫妻在孩子磕着之后,忙着指责是对方没有看好孩子,却忘了真正应该做的,是给家具包上防撞条。这时候如果大家都能主动承担责任,关注的焦点就不再是谁没看好孩子,而是如何防止孩子摔倒或撞伤。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一个团队负责的事情,一旦出了问题,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就会主动关注解决方案;如果大家都忙着推卸责任,纵然这次修了锅,但可能会再出锅。

№.17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当我们说到效率的时候,总感觉要提升效率就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一点分心,时刻让自己处于拧紧发条的状态。这样理论上是会节约不少时间,但现实中我们是做不到的。因为每个人精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上班8小时一直处于精力集中的状态。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哪怕已经读到大学,一堂课也只有45分钟。而在这45分钟里,我们都很难保证完全集中,经常听着听着就走了神。

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既要专心致志,又要学会适当休息,见缝插针地玩一些小游戏,放松大脑。

游戏的作用不仅在于让我们的大脑从紧张的工作中松弛下来,更有研究表明,适度游戏有助于我们提升效率。

对于精要主义者来说,游戏不是无意义的大多数,因为它能从三个方面促进人们的探索行为。

首先,它拓展了人们的选择范围。在游戏中,有时我们会注意到平时被忽视的东西,能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想象力。有时,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件事,死磕久了还容易钻牛角尖。不妨停下来,做个游戏,玩一玩,说不定突然灵光乍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游戏是解压药。当我们压力过大时,大脑中负责认知的部分(海马体)活动会受到抑制,导致我们无法清晰地思考。这也是为什么重压之下,脑子特别容易宕机。压力大的时候玩玩游戏,改善一下心境,有助于提升效率。

最后,游戏可以对大脑的执行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游戏能够刺激大脑的相关区域,让我们更好地制定计划、区分主次、安排日程等。只工作不玩的人,工作效率一般也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他/她的脑子里可能已经被塞成浆糊,分不出轻重缓急,想不出应对之策。

笔者在读书的时候发现,班上学习最好的永远不是那些最勤奋的学生。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废寝忘食学习的人,往往成绩并不是最好的。真正的学霸是那些在学习之余会看电视、打球、玩游戏的人。那时候只觉得这些学霸好招恨啊!现在想想,“游戏”(广义上的,包括竞技运动等)对他们的成绩也功不可没。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要视游戏为洪水猛兽,也不要担心玩物丧志。过度地游戏,人生才会颓废;适度的玩物,反而可以更好地立志。

当然,我们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控制游戏的时间和内容。很多大企业的老板办公室里都有个小型的室内高尔夫模拟场地,供他们累的时候玩一玩,放松一下。我们作为普通员工没有这个条件,但是可以在桌上放一些小型解压玩具,如魔方、捏捏乐等。

最后,笔者不太建议玩手机游戏,因为很多手游本身比较需要注意力,一走神就game over了,一玩还停不下来,太耗费时间和精力。再说,上班玩手游,被领导发现可就不好啦!

№.18 睡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高智商?好机会?贵人指路?还是精要主义?

都不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是活着。

因为,你首先得活着才有资格谈成不成功。这点,没有人可以反驳。

韩国明星金宇彬在《任意依恋》里饰演一个罹患癌症的超级明星。他在片场经常异常流鼻血、喉咙痛,为了不耽误电影拍摄进度,一直撑着不就医。在片商的苦劝之下去医院检查,发现得了鼻咽癌。人生有时就是这么狗血,没想到剧本成了现实。可能,只有生病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健康是“0”前面的那个“1”吧。

先暂时停下往下滑的动作吧,想一想:你为什么想成为精要主义者?


 

也许是因为想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人生,成为更成功的人。

在职场上奋斗,努力为家庭付出,我们什么都想要,但是时间就那么多。

于是,很多人开始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特别是很多职场新人和高管,每天睡4个小时似乎成了常态。晚上熬到2点第二天起来喝3杯咖啡,又可以奋斗一整天。

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只要靠着意志力就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下去,哪怕身体敲响警钟也视而不见。你自以为把人生演成了一部励志片,等到杀青了才发现是个恐怖片。

现在越来越多正值壮年的人得癌症或是猝死,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睡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工作而熬夜,以为这是珍惜时间。殊不知,熬夜反而是对时间的浪费。

首先,熬夜会降低你的大脑活跃程度。长期熬夜,你的大脑会变得越来越迟钝,工作的时候浑浑噩噩。清醒的时候花10分钟能解决的事情,如果前一天晚上熬了夜,可能花上半小时都做不好。

有时一个问题解决不了,去睡一觉,可能会得到启发。缝纫机的发明者伊莱亚斯·豪怎么也想不好缝纫机的穿针孔应该放在哪里。竟然在一天夜里梦见自己由于无法改进缝纫机而激怒了国王,国王派出士兵前来抓他。这些士兵手握长矛,长矛在尖端呈镂空形状,于是缝纫机便横空出世了。有时候真的不是事情太难,也许是你太累了。笔者在读书的时候也发现,一道题折腾到深夜一直做不出来,放弃了去睡觉,第二天再看,一下子就做出来了。

简而言之,睡眠有助于你实现个人贡献的峰值,用更少的时间创造更大的成就。

其次,脑子不清醒,特别容易出错。返工也是非常耗费时间的。有时在疲劳之下做的错误决定甚至是无法补救的。

雷曼兄弟前首席财务官艾琳卡兰也说,她在周末的时候不跑步、不攀岩、不划艇,不做任何运动。她只做一件事:睡觉。趁着周末时间给自己充满电,迎接下周的工作。

我们被太多健身的鸡汤影响,感觉运动是人的万灵丹,精力不够运动一下就好了。其实睡觉充足更为重要。平时已经睡眠不足累成狗,你不睡觉补充体力还跑去运动,你真当自己能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啊!

第三,熬夜会破坏你的健康。什么事最浪费时间?生病!平时千辛万苦挤出个把小时,天天熬夜省出一个白天,生了病,不用是什么大病,得个重感冒往床上一躺,几天时间都没了。若不幸得个癌症,下半辈子几十年都没了。

什么事最浪费钱?也是生病。平时一顿饭吃个一百块钱都心疼,进医院就算是看个发烧没有三五百都出不来。若不幸得个大病,可能一病回到解放前。现实生活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不胜枚举,上网随便搜一下能出来很多条。

健康就像阳光、空气和水,都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却往往只有等到失去了才知道可贵。

假如你未曾经历过失去健康的痛苦,便难以体会其重要性。《奇葩说》里有个很年轻的选手曾经在节目里说过:“假如你问乔布斯他这么成功但是四五十岁就死了他愿不愿意,他可能不愿意,但是我愿意啊!”说完后,在场很多年长一些的人都笑了。是的,她太年轻,还没感受到健康和生命的可贵。很多人在20出头的年纪里,会有种自己永远不会病、不会老、岁月永远会停留在这一刻的感觉。当年笔者也是这么觉得的,现在发现原来不过是错觉罢了。

请记住,你的每一次熬夜,岁月都在暗中标好了代价,将来的你要为此一笔一笔地偿还这些健康债。

如果你工作确实非常繁忙,保障不了每天8小时的睡眠,笔者的建议是宁早起、不晚睡。相比晚上工作到2点,第二天7点起,不如晚上12点睡,第二天5点起。另外,白天见缝插针打个盹也很有帮助。中午一定要创造条件午睡一会儿,哪怕只有10-20分钟。最好买张午睡椅躺下来睡,而不是趴在桌子上,这样有助于提高睡眠效率。

孔子虽然不曾曰过“中午不睡下午崩溃”,但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中午关机20分钟,让你下午高效工作4小时!

№.19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笔者在大四那年,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在研究生入学考试开始之前,有一家公司打电话告诉我面试通过了,工资3000。

笔者本科读的大学不是很好,这个工资在我的同学中算高的了,因为大部分人的起薪都只有2000左右。但是笔者犹豫了。这份工作虽然收入在同学中还行,但是工作地点非常偏远,且基本上是固定薪水,没什么上涨空间。另一方面,准备考研是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准备政治和数学让人天天想放弃,再说考不考得上还是一回事。

要不要接受这个工作机会?笔者犹豫了很久还是决定不能,去问一个工作了很多年的朋友。他告诉我:如果你对这个机会有犹豫,那就不要接受它。你会犹豫就说明它有让你不满意的部分。这样的机会拿到手你也不会开心。

听了他的建议,笔者放弃了这个工作机会,继续准备考研。后来考上了不错的学校,研究生毕业时月收入在一万左右。

笔者至今很感谢那位朋友给我的建议。因为我研究生毕业后获得的工作机会时,高兴得原地蹦跶,对于要不要去读研,一点犹豫都没有,那一刻觉得自己是人生赢家,之后也心甘情愿、兢兢业业地做着手上的工作。假如当初接受了那份工作,也许一辈子都会想,假如当初考了研会怎么样,不管日后薪水怎么样,但肯定没有现在开心。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我们会面对许许多多的机会。非精要主义者无法明确自己的选择和倾向,别人让他/她做什么他/她就做什么。而精要主义者有一套明确的标准,筛选手中的机会。一般说来,有三种筛选的方法:

1.如果不是明确的Yes,那就是一个肯定的No。有些机会让我们纠结要不要接受,有些机会让我们心里高喊“Yes!”,对于后者,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对于那些不能让我们明确感到“yes!”的机会,我们应该对它说“NO!”。简而言之,放弃所有让你纠结的机会。

2.给机会打分,只接受90分以上的机会。如果有些机会你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态度,又觉得贸然放弃不够理性,这时候你就可以给机会作一个打分。可以自己制定一套机会选择的标准,然后用0-100为这个机会打分,只接受得分在90分以上的机会。

以笔者的职业选择为例。假设一个工作满分为100分,薪水占50分,工作地点占10分,工作内容占20分,职业前景占20分。这样算下来,本科毕业时那个工作薪水满意度我给50分,工作地点0分,工作内容20分,职业前景5分,这个机会的总得分为75分。假如当初知道这个方法,我都不用花那么多天纠结,马上可以决定放弃。按照这个标准,研究生毕业时那个工作机会我可以打100分,后来工作了四年依然感觉十分满意。

3. 三条最低标准+三条最高标准。如果你觉得打分太主观不容易把握,还可以为机会列出三条最低准入标准和三条最高标准。一个机会必须同时满足三条最低标准及三条最高标准的两条才给予考虑。你可以在纸上记录这个筛选过程。还是以上述两个职位为例:

机会: XX公司就业机会

最低标准:

月工资不低于2000

工作地点不能太偏远(不想在通勤上浪费太多时间)

职业上升空间良好

最高标准:

月薪5000以上

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相关

职业发展前景良好

按照这个标准,本科毕业时的工作不满足最低标准里的后两条,也只满足了最高标准里的第二条,所以应该放弃。研究生毕业时的工作满足了所有的最低标准及最高标准里的首末两条,所以可以接受。

筛选是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要放弃一些到手的机会。但如果你不放弃一些次好的机会,等有更好的机会上门,你也许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住了,这种损失更大。

№.20 今日总结

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知道,做一个精要主义者,不是要用任务把时间塞满,而是要给生活留出空间和时间,审视自己的生活,探索手中的选项,描绘自己的梦想,规划自己的人生。适当地玩乐、充足的睡眠比一味熬夜工作更有助于你实现个人贡献的峰值。

另外,永远不要用健康去交换成功。对于手里的机会,应当建立一套自己的标准进行筛选。不要因为怕错失了好机会就将就一般的机会,要相信,更好的还在路上。

关键词:

抽离,审视,游戏,睡眠,精选

要点:

无论你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学生,还是忙到没朋友的上班族,都不应该把100%的时间用于做事,应该适时抽出时间用于思考。

过度地游戏,人生才会颓废;适度的玩物,反而可以立志。

你的每一次熬夜,岁月都在暗中标好了代价,将来,你要一笔一笔地偿还今天欠下的健康债。

如果你对这个机会有犹豫,那就不要接受它。你会犹豫就说明它有让你不满意的部分。这样的机会拿到手你也不会开心。

非精要主义者无法明确自己的选择和倾向,别人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精要主义者有一套明确的标准,筛选手中的机会。

思考与实践:

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你现在在做的事情是否有助于你实现梦想?

你希望你5年以后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10年以后是什么样子?可以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

你学会筛选手中的机会了吗?请选取几个现在或曾经拥有过的或放弃过的机会,用今天学的三种方法进行判断,你当初做的选择正确吗?

№.21 今日导读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之前,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吗?试着写下来,看看你的目标是否清晰且具体?

你制定的目标一般都能完成吗?十个的话大概可以完成几个?

“取舍的道理我也懂,但就是缺乏放弃的勇气”,该怎么破?

在昨天的阅读里,我们学习了给自己留出时间和空间用以探索的重要性,了解了游戏和睡眠的不可或缺的作用,还学会了当面对一个机会时该如何判断是接受还是放弃。

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将具体学习如何制定精要的目标,如何排除非精要的事件,如何保护自己的时间、精力不被他人肆意侵占。如果不学会排除非精要事务的话,纵使我们探索到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也没时间去做。

№.22 为什么你的目标总是实现不了?

看一看日历,想一想年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完成得怎么样了?敢不敢拿出自己的新年目标,一条一条对照完成情况?

如果大部分还在按照进度执行着,恭喜,看来你是个自律的人,很有成为精要主义者的潜质。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甚至连当初制定的计划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也别灰心,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个没有毅力的人,很可能只是当时制定目标的姿势不对。

年初的时候,你是不是这么给自己定目标:今年我要变瘦!工作要再上一层楼!要读书!要写作!要学好英语!要……嗯,看起来很美好,感觉只要都实现了就能成为人生赢家。但问题是,这样一份计划,给谁都实现不了啊。因为,这样的计划有两个很大的问题:

一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样制定目标,说明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有一个空泛的目标:想要变好,但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最想变成什么样子。

你定的这些目标,也许根本就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而是看别人怎样,所以也想怎样。看到公众号上很多牛人,比如彭小六通过读书从程序员逆袭为公号大V,于是你也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看到网上很多胖子减掉半个自己后美出天际,从loser变名模还嫁入豪门,于是觉得自己也要瘦;看到身边的人,因为英语好,在职业上比你多出许多机会,于是也想提升英语;看到……

减肥、读书、学英语等,每一样确实都很重要,做好了都很可能给人生带来很大改观,问题是做好任意一样都需要投入你所有的时间精力。比如彭小六会读书,但是自从成为斜杠青年胖了好多斤;名模身材很好,但可能读的书并不多。要把一项技能学到能卖钱的地步,可能是你花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才实现的,靠下班学一会儿就想着功成名就,概率有多大,想想都知道。最后,最可能的结果是每样都没做好,把自己累得半死,成果却甚微,慢慢就放弃了。

二是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比如你想变瘦,那要瘦多少合适?瘦一斤?瘦十斤?花多长时间实现这个目标?再比如你想学好英语,“听说读写译”想重点提高哪方面?提高到什么程度算好?是雅思7分?是能跟外国人自由对话?

没有衡量标准,你便看不到终点和自己的进步。而无法衡量的进步是让人沮丧的,于是你会陷入求认同的怪圈。比如有些人去健身房或图书馆会先拍一个照发朋友圈,然后关注有多少人点赞,如果点赞的人多,就特别开心,感觉目标就已经实现,虽然实际上可能只是打了个酱油。

这样的“努力”可能会感动自己,感动朋友圈,却感动不了现实。你收获一万个赞有什么用?身材依旧,头脑如旧,进度守旧。

所以,你还期望让这样的目标指导自己的人生吗?

№.23 精要目标,如何制定?

要制定目标,就要制定精要目标。

所谓“精要目标”,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的目标。如果执行得当,实现一个胜过十个非精要目标。问题来了,如何制定精要目标?

首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擅长什么。你可以审视自己定下的目标,问问自己:这个目标真的是我想要的吗?实现这个目标能对我有多大益处?目标相关领域是我擅长的吗?

只有真想,才能产生最大的内在驱动力。比如一个男孩,他喜欢的女孩说,只要你瘦到120,我就试着和你交往。减肥再苦再累,他都可能坚持到胜利。再比如单位有政策,雅思7分以上就有出国进修的机会,进修结束后可以升职加薪,那大家便会更有动力去学英语。

另外,追求的目标最好和自己擅长的东西相关。

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件事是什么?

人应该在追求的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而不是跟自己的短板死磕,除非某短板影响到正常的生活。比如郭敬明总不会定个目标是要成为灌篮高手吧?

最后,定的目标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这样你才能判断,自己的目标合理不合理,离目标还有多远,大概什么时候能实现,记录自己的每一次靠近。

还可以给自己画一张简易甘特图,也就是用EXCEL表写上计划分解后的任务和执行时间,并用进度条表示执行的月份。如下图:

这样就可以直观地提醒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

简而言之,你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选择自己真正想要实现的一个目标,再定下明确的衡量标准,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

№.24 说“不”的五大原则

对大多数而言,拒绝,往往不是什么轻松的活。

不过,请记住:真正喜欢我们的人,都不会因为被拒绝而怎样。那些一被拒绝就跟我们翻脸的人,都是打着朋友旗号在利用我们的人。即使帮了他们,我们在他们眼里可能也只不过是好“利用”的人罢了。

因此,想靠帮助别人来获得人缘、打造个人口碑的做法是不靠谱的。人们会因为你好说话而利用你,却不会因为你好说话而喜欢你。正如《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便利贴女孩,谁叫她帮忙都答应,到头来大家有需求就写在便利贴上去贴在她身上,用完了就扔到垃圾桶里。

不会说“不”,不懂拒绝别人,就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帮别人做事,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道路,到头来自己被扔进垃圾桶。你能接受?不能吧!所以,要勇敢地说“不”。

只要把“不”字说出口,就可以推掉很多别人企图强加给你的活,把时间留给对自己重要的事情。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了,升职加薪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拒绝,会让那些想利用你的人感觉不爽,但从长期来看,你自己会感觉超级无敌爽的!

当然,不是什么要求都板起脸来说不,说“不”也是要讲原则的,下面分享五个说“不”的原则:

对事不对人。我们考虑要不要拒绝别人的时候,不应该基于跟对方的关系。不要因为关系好就担下不愿意答应的事情。拒绝,并不意味着否定对方的为人及两人之间的关系。

旗帜鲜明。如果我们确定不想或无法完成对方的要求,一定要明确地传达“不”的信息,而不是含糊其辞地说“我试试看”“应该行吧”这样给人希望的信息。没准比拒绝更让对方生气,因为做不到又不明说,既拖了时间,又浪费感情。

适当委婉。委婉和含糊其辞是有明显的区别的。委婉是用温和的、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明确地表达拒绝的信息,让对方知道你在拒绝,但心里不那么难受。如“你能想到我,让我很开心,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啊”这样的说法。

正确权衡。当我们为别人付出时间、精力或金钱时,本质上是在做一场交易。所以,可衡量你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收获。唯有成本划算,才值得答应。当然,如果是亲友的话,可能更多的是考虑自己行不行,而较少考虑收益。

放下面子。很多人担心,拒绝别人会损害人缘。确实,拒绝别人可能会在短期里让人不那么喜欢你,但长期以来,别人反而会尊重你。如果只拒绝了一次,别人对你的态度就明显差了很多,那只能说明你滥好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需要好好反省了。

简而言之,人生在世,本就很忙,该说“不”时就说“不。如果无法对别人说“NO”,你可能就很难对自己说 “YES”。

№.25 委婉说“不”的七个方法

说“不”的原则明白了,我们可以学一学如何优雅地说“不”。

下面就介绍七个方法,让你说的“不”既委婉又不失力量:

停顿。当别人提出要求时,可以先停顿一会儿,然后再说出你的决定。这样既能给你思考的时间,又不会让别人觉得你想都不想就拒绝了。

利用日程表。当别人请你帮忙时,你可以说“我看下日程表,过一会儿再答复您。”这样既减轻了立即做决定的压力,在拒绝时又可以让对方明白你真的只是因为太忙了。

善用自动回复。如果你需要闭关做一件事不被打扰,又怕别人误会你故意不理他/她,可以把QQ、邮件等通讯方式设成自动回复,如“我现在正在XX,很抱歉无法及时回复”等等。

巧妙拒绝领导。领导交办的事往往是很难拒绝的,但你确实忙不过来了,怎么办?这时,就需要一些技巧了。比如领导问你能不能做XX事,你可以说“我很乐意做XX,但是我正在做XXX,能先放一下吗?”这样,如果你手头的事更重要,领导会取消新任务;如果新任务更重要,领导可能会让别人接手你手头的事,或延长期限。不管结果怎样,都避免了焦头烂额的困境。

幽默感。拒绝难免让人感到尴尬,但幽默有时是打破困局的良方。比如有人拉你晚上去喝酒而你不愿去,可以说“老婆不让啊,再喝酒家里搓衣板就要跪坏了”,然后在大家的哄笑中轻松地回家。

提供别的选项。有时你不愿帮别人做A事,可以提供B选项。比如有人希望你开车送他/她去某地,而你其实并不愿意,你可以说:“要不我帮你打辆车吧。”

推荐更合适的人选。有时别人来找我们帮忙,但不是非我们不可,只是不知道还可以去找谁。这时你可以说:“这个我做不到,但是你可以问问张三,他在行。”

所以,拒绝别人并不一定是件伤人的事情。有时伤害别人的不是拒绝本身,而是我们的方式和态度。善用以上介绍的小技巧,既保卫了我们的时间,又不太会让别人反感。

№.26 放弃沉没成本,及时止损

“沉没成本” (或称“沉淀成本”或“既定成本”)的概念,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付出的感情,投入的金钱、时间和精力等。对于已经产生沉没成本的非精要事务,最明智的做法是果断放弃。

但是仍有些人会因为不愿意承认所有付出都白费的事实,或是仍抱着“万一能翻盘”的侥幸,继续做无望的努力和挣扎。

劝别人放弃沉没成本容易,但自己要做到却往往很难。难点在于以下六个常见的思维陷阱,不过莫慌,每个陷阱后都附上了对策,大家可以边自省边自学。

1.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人们还未拥有某物的时候,倾向低估其价值;当拥有某物时,倾向高估其价值。比如有些不穿的衣服,放在衣柜里嫌它难看还占地方,真要把它扔掉吧,又觉得它好像还能再穿穿,有点鸡肋的味道。

对策: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对于一件想要扔掉的衣服,不要想着当初是花了多少钱买来的,而是想:“假如我没有这件衣服,我愿意花多少钱买它?”如果这时觉得:“这衣服送我也不要!”那么可以判定该衣服目前对你的价值为零,扔了也不可惜。对于机会也是一样,可以假装还不曾拥有某个机会,问自己愿意花多大努力得到这个机会。

2.害怕浪费。研究表明,成年人更容易受沉没成本的影响,因为放弃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但有时为了不浪费而将就,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浪费。给大家讲个笑话,儿子问妈妈:“你又没生病,为什么吃药?”妈妈说:“这些药再不吃就过期了!”当然,生活中大家不会为了节约而吃药,但是明知一段感情不合适却不舍得放手,明知一个项目做不成却还在死磕,类似的例子却比比皆是。有时难的不是放弃,而是承认自己失败了。

对策:接受和承认失败,给成功开始的机会。告诉自己,我确实找了不对的人,这个项目当时是看走眼了。虽然很多时间都浪费了,但我要做的不是证明自己没错,而是悬崖勒马,不要一错再错。

3.强己所难。我们看了太多鸡汤文,感觉凡事只要够努力、够有毅力都能成功。但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是讲天分的。做我们擅长的事情能事半功倍,更容易养成兴趣,坚持下去。成功确实需要坚持,但是能让我们长期坚持下去的是做事过程中的“爽”,而非属于日常消耗品的意志力。

对策:寻求别人客观的意见。有时,我们强己所难源于对自己的盲目,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还不够努力。但事实上,可能真的是不合适。

4.现状偏见。现状偏见指的是一件事你做下去只是因为已经这样做很久了。有些制度或做法也许在一开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随着时间和情况的变化已不再适用,却被当作惯例保存了下来。在不知不觉间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甚至酿成悲剧。

对策:运用零基预算法。这是一个财务名词,指的是以零为基础做预算,每项增加的支出都需要从零开始证明其必要性。在工作中,也可以检视每项正在做的工作是否有必要性。虽然要花一些时间,但是可以避免一些无意义的工作。

5.随意承诺。有些人做承诺不过脑子,遇到事情先拍胸脯答应下来,过后才后悔不迭。

对策:先停顿,再说话。当承诺之前,先停顿一下,过过脑子,想想这件事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完成?如果不小心承诺了不能完成的事,真诚地道歉吧,请求对方的原谅。

6.害怕错过。有些事情感觉做起来似乎没有意义,但是不做又怕错过机会或造成损失。

对策:逆向试行。在商界里有个很流行的做法叫“原型法”,也就是对要新增的东西建立一个模型,试着运行一段时间。把这个模型反过来用,也就是试着不做某件事一段时间,如果没有什么不妥,就放心删去。这种做法就是“逆向试行”。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没有意义,但又不确定,可以试一试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如果根本没有影响,就可以大大方方放弃。

№.27 做自己的人生剪辑师

电影如果剪辑得好,会让人惊叹,简直全程无尿点。

但电影在成片之前,也许有几十甚至几百小时的素材。一部好的电影,要删去了大量冗余,精挑细选后把精华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果舍不得辛苦拍摄的素材,把数十小时的影像通通呈现在观众面前,谁看得下去?

人生也是如此,生活中的事情、目标、欲望等也要精选和删减,去除无意义的大多数,留下精要的少数,把日子导成电影,而不是流水账。

那么,该如何剪辑自己的人生呢?请看以下四条原则:

删减,抛弃非精要事件。有些机会看起来很好,或是在别人眼里很好,但是对你的人生没有推动作用,甚至可能干扰你最终目标的实现,那么也应该放弃。这个观点重复这么多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点真的很重要;二是我们常常会败在这点上。

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仅仅删除冗余是不够的,还要把省出来的时间用于有意义的事情。有时我们可以用更少的时间做完同样的事。比如不去参加一个为期半天的不太重要的会议,而是问问别人会上重点讨论的事项或是查阅会议纪要,这样能用10分钟达到开会半天的效果。省出的时间则可以用于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纠正,不断调整方向。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要努力,但不要埋头努力,要时不时地看看自己有没偏离核心的路线,并及时纠正。

谨慎,尽量保持原貌。这一条听起来似乎和第一条相违背。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提倡勇敢编辑自己的人生,并不是要你把自己的生活改到天翻地覆,而是要谨慎地考量每个部分是否有改变的必要。毕竟,每一次改变都要有时间和精力上的投资,而每一条路上做出成绩都需要时间的积累。那些一有不满就跳槽的人很难有职业发展,因为他们永远处于新人的地位。因此,如果你想辞职去创业、去写作或是去看看世界,最好先掂量清楚,接下来的路你是否能长期地走下去。

№.28 明确边界,你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

我们可以平易近人,但不可以毫无边界。

比如《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刚开始她边界不明,把哥哥的问题当作自己的事情,结果累死了自己、宠坏了哥哥。后来她划清了这个界限,终于夺回了自己的生活。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婆媳问题也是因为边界不明造成的。比如育儿观念的纠纷,很大一部分是权责边界不明造成的。如果从一开始就明确父母是带孩子的主要责任人,婆婆是在帮媳妇带孩子,那么就可以明确,当观念发生分歧,听孩子妈妈的。这样的共识能减少很多纠纷和怨言。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明确各人的权责范围和界限,大家都遵守这个界限,人际关系会简单很多。

如果我们不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界限,别人会在逐步的试探中不断侵蚀你的生活、时间和精力,最终让自己沦为没有底线的人。

那么,应该怎样给自己设立界限呢?下面分享三个技巧:

1.不要把别人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为自己的权责划定界限,不属于自己责任范围里的事情,不要大包大揽。各人的问题应当各自承担,没有人应该负担别人的生活。比如之前提到的樊胜美,她哥哥一家的问题应该由哥哥和嫂子承担。但是她把哥哥家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结果哥哥一家不成器,自己工作多年全贴了进去。然后,她把自己的问题甩给王柏川,还拖累了其他人。在第二季的结局里,樊胜美划清界限,哥哥的问题让他自己扛,生活才走上了正轨。

所以,不要为自己能一次又一次给别人解决问题而骄傲,这并不显示你的能力和伟大。恰恰相反,这显示了你设立边界的无能,也不能真正帮助对方。中国古人也强调“救急不救穷”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父母对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问题让孩子自己解决。过度的包办和保护,是在剥夺孩子学习的机会,也容易出温室里面的花朵或白眼狼。

2.把经常侵犯你边界的人赶出去。有些人侵犯你的边界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刚开始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后来不断升级,占用你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他/她可能会表现得跟你越来越亲密,让你觉得“都这么熟了真不好拒绝”。这种侵犯就像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中,你习惯了他/她对你边界的侵犯,只觉得不开心,但也说不出什么不对。

可以通过一个小测试,找出这些侵犯你边界的人。当有人给你提出的要求让你觉得不爽,可以记下来,看看是谁经常让你觉得不爽。之后对于此人的要求,除非跟你的安排正好重合,否则一概拒绝。拒绝几次后,他/她可能就知道你已经不再是那个老好人了。

3.丑话说在前头。遇到需要和别人合作的事情,可以在一开始就说好,各自负责哪些事情,有哪些事是你乐意做的,有哪些事是你不乐意做的,如果对方违背了哪些原则,你将会怎么做。这样把丑话说前头,并坚持自己的原则,更容易让对方尊重你的界限。当然,最好让对方也说一说自己的界限,这样可以形成类似契约的默契,工作环境也就清爽了。

№.29 今日总结

践行精要主义者的开始,必然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这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一些东西,还要为自己设立界限,拒绝一部分人的请求。这些人可能会不高兴,可能会诋毁你。

但是只要你真正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为自己设定精要目标,坚守自己的边界,久了人们会习惯并尊重你。你也会体会到掌握自己人生的美妙。

关键词:

精要目标,说“不”,止损,边界

要点:

要制定目标,就要制定精要的目标。所谓精要目标,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的目标。如果执行得当,实现一个胜过其他十个的目标。

追求目标很重要的一点是追求自己擅长的东西。你可以问问自己:如果我只能在一件事情上做到出类拔萃,那件事是什么?

你要了解自己,真正明白自己要什么,选择自己真正想要实现一个目标,定下明确的衡量标准,然后坚定不移地执行。

生活中有太多对别人有求必应的滥好人因为没答应别人一个要求就被怨恨,而原则明确的人偶然破例帮人一次,对方反而感恩戴德。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明确各人的权责范围和界限,大家彼此尊重这个界限,人际关系会简单很多。

思考与实践:

学完今天的内容,你学会如何制定精要目标了吗?赶快为自己制定一个精要目标吧!

你还对拒绝别人感到压力山大了吗?快试试今天所学的委婉说“不”的方法吧!

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有人在侵犯你的界限,你的身上是否背负了太多不属于你的重量?赶紧把这些人赶出去,捍卫自己的生活吧!

№.30 今日导读

在开始今天的阅读之前,请先思考以下问题:

你是否经常高估自己的效率?比如认为一篇报告只要两天,结果一星期都没写好?知道为什么吗?

如果任务中有一两个特别棘手且是自己特别不擅长的,该怎么办?要不要跟自己的短板死磕呢?

你是否常常恨自己不够自律?那么,成为一个自律的人有什么秘诀吗?

在昨天的阅读里,我们学着如何删去生活中非精要的事件,编辑自己的人生,优雅地说“不”,以及设立边界等内容。

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如何做一个精要主义者,如何妥当安排自己的人生,如何激励自己不断前行,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自律的人。希望学完今天的内容,大家都能成为(准)精要主义者,过上“做得更少、效果更好”的生活。

№.31 缓冲,给自己备一个安全气囊

现在的汽车里都有安全气囊,为的是在发生碰撞事故的时候,可以给人一点缓冲。这个气囊平时看着好像一点用都没有,但关键时刻却能救命。

生活中也是这样,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一个看着好像只要一天就能完成的任务,可能因为遇到各种意外导致两天三天都没完成。

有时,我们还会高估自己的实力。小学的时候笔者的妈妈出了一道题:假设你每小时最快能走7公里,走完35公里要几小时?

我心里不屑,当我是两三岁的小孩啊,稍稍一想,答道:5小时。

我妈说:不对。你第一个小时能走7公里,第二个小时已经累了,可能只能走5公里,走了20公里后可能你已经累得动弹不得。35公里,你可能需要走2天。

笔者:……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能指望事情会永远顺利,自己永远能保持巅峰状态。在做计划时,不能按照理想状态估计时间且仅预留刚好够用的时间。

正确的做法是:基于可能使用的最短时间,适当增加缓冲的时间,为最坏情况做好应对方案,并尽早开始。

非精要主义者常用“拖延症”为自己开脱,而精要主义者总是未雨绸缪,给自己设立缓冲区,让工作和生活都能从容不迫、井井有条。下面来说说,设置缓冲区的三个技巧:

(一) 做完善的准备

磨刀不误砍柴工,多花一些时间做准备、多准备一些,哪怕有些看似并无必要,只要这些超额的准备发挥一次作用,就值回票价了。

曾经,有两个人——阿蒙森和斯科特——都想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于是,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队伍出发了。

阿蒙森为所有环节做了充足准备:提前查阅大量资料,带4支温度计、准备了一吨食物,并为补给食物储存地沿途设置了20多个标记。

而斯科特属于乐观派:只带一支温度计(结果途中打碎了),食物准备只有阿蒙森的三分之一,且只在储存地作了一个标记,稍微偏离一点路线就找不到了。

最后,阿蒙森顺利到达南极,而斯科特及其队友死于途中(真坑队友)。

有言道:不打无准备之战,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新任务,一定要提前了解相关情况,为可能出现的状况准备好Plan B。

抱最好的希望,作最坏的打算。

(二)多留50%的时间

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无论之前有没做过相同任务——这种现象被称为“规划谬误”。

笔者研究生毕业那年,面临着找工作和写论文这两个重要任务。按照规定,论文六月份要交。文科生的论文通常比较“水”,如果火力全开,一个月基本上是可以写完的。于是在研究生最后一年里,很多同学抱着“享受最后的美好时光”的想法,拖到三、四月份才开始写论文以及找工作。

结果,大家发现找工作、实习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超乎想象。很多人一边找工作一边写论文或一边实习一边写论文,压力大到想跳楼。

而笔者一直保持着提前准备的习惯,从前一年九月开始准备论文、找工作,有些同学还不理解,觉得我干嘛要这么着急。等到第二年五月,笔者论文已定稿,工作也确定了,每天看着很多同学一边被导师威胁“再不交论文就放弃指导”,一边被面试和实习逼得想哭,叹。

因此,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给自己多留一些时间吧。宁愿在前期把自己逼得紧一点,避免被 deadline 赶着跑。走在计划前面那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感觉,能治好你的拖延症哦。

(三) 做最坏的打算

在开始一项任务或计划之前,可以考虑几个问题:

这个任务中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最坏的情况是什么?

它将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方面会带来哪些问题?

如何降低风险,并增加应变能力?

然后,根据思考的结果,为这个计划或任务多准备一些时间、资金和应对方案。虽无法预见所有情形,但起码能减少一部分风险。

另外,笔者也建议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个人或家庭一定要有储蓄的习惯,准备一些资金,用于应对突发状况。哪怕你现在所处的行业正值风口、日进斗金,风向这种东西说变就变,没有哪个行业能一直处于风口。另外,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投到保险上,也是一个好习惯。

未雨绸缪能带给你安全感,给自己准备一个安全气囊,缓冲这个世界的突发状况。

№.32 扫除最拖后腿的事情

我们进行一项任务的时候,难免会碰到一两个特别棘手的难题,可能是我们不擅长的事情,也可能是需要别人配合的部分。这些困难有时横在那里,极大地降低了我们完成任务的效率,甚至让我们不愿意去碰这个任务。

面对这些拖后腿的拦路虎,精要主义者会积极找出,先解决它们,然后顺顺当当地完成剩下的任务。而非精要主义者则被动应对,直到困难临头了才不得不想办法应付,或干脆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

今传三招,可打拦路虎:

(一)弄清核心目标

在开始任何事之前,我们都要先弄清楚自己的核心目标是什么。这关系到事情安排的优先顺序,决定了哪些事情应重点解决,而那些事情应该放弃。

(二)锁定拖后腿的事情

在开始任务之前,还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情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这个困难对整个任务的完成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哪些事或哪些人最影响效率?有些事情就算看起来对任务有帮助,但只要妨碍到任务的及时完成,就该警惕了。例如目标若是完成初稿,那么,因死抠细节而影响进度在这个阶段就是在拖后腿。

(三)扫除最拖后腿的事情

锁定了这些影响任务进展的“害群之马”后,可以通过技能学习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或借他人之力(如求助或外包等),帮助核心目标的达成。如果你经常被完美主义所困,千万记得“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对于感到困难的任务,不要希望在第一遍就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可以先尽力做出初步结果,再进行修补和完善。理想不能达成时,那就做到目前的最优解。另外,不要想一下子将所有的障碍一并扫除,可以先扫除罪魁祸首,再找二当家,然后老三……各个击破。

下面,分享两个笔者自身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下这三招怎么使,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例子1:部门工作总结汇报

笔者的工作内容之一,是定期做部门工作总结PPT,在月度会议上进行报告。该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在月度会议之前,准备好汇报材料,并做好PPT。

那么,开始找拦路虎吧。得出结论,在准备这个PPT的过程中,有以下三件事情最影响效率:

做PPT的水平有限。刚参加工作时,笔者的PPT水平烂到不行,审美水平几乎为零,配的模板和图片被指为“辣眼睛”,弄几个动画都要折腾很久。一份看起来很简单的十来页的PPT,一做就是好几小时,而且连自己都不满意。

汇报的数据需要部门同事配合统计,而有些人不是那么配合。要么要拖到最后才给数据,要么理都懒得理我。

在细节上钻牛角尖。太想把PPT做到最好,经常盯着一些细节,如一个某部分的字体、颜色,或某个动作路径的设置,常常在开始时为这些小细节耗费大量时间,后来时间不够了,很多部分草草收场,整体质量前好后差。

找出后,笔者逐一想出应对之法,并执行:

报名网上的PPT课程,学习技能,反复操作,直到熟练掌握。在刚开始花了不少时间,但熟练之后简直是受益匪浅。通过不断的迭代,有了一套领导满意、自己骄傲的模板,之后的汇报只要往上填内容,稍加修改就行,效率大幅提升。

婉转地催促不配合的同事。比如在问他们要数据的时候,主动说:“有什么事是我可以帮忙的吗?”这样,有些人就不好意思再拿“忙”来搪塞了。

不再追求一次性做到完美。第一遍做出初稿,检查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之后再修改,不断美化。

例子2:我要减肥!

笔者在哺乳期结束后,体重飙升。由于无法忍受自己球状的身材和像保鲜膜一样裹在身上的裙子,笔者决定减肥。于是,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半年减15斤,方法是跑步、跳操和调整饮食结构。

对于笔者来说,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拦路虎是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几乎占据了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14个月大的孩子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每晚要high到10点左右才肯睡觉。把娃哄睡后,洗漱一下也差不多能睡了。

刚开始笔者努力地平衡带娃和健身,发现这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一边带娃一边运动不现实,因为这个月龄的孩子一定要紧紧盯着,一个不注意不是摔了就是把不能吃的东西放进嘴里。等娃睡了,也没时间运动。一晚上要醒好几次照顾孩子,让我早起运动简直比杀了我还难受。

为了实现减肥这个精要目标,笔者把照顾孩子的事情“外包”给老公和妈妈。每天晚上拿出30分钟到1个小时专心陪孩子玩,剩下的时间请妈妈和老公照顾孩子,自己出门跑步。

目前计划已经进展了差不多一个月。比起之前挂着一张生无可恋脸陪娃一晚上,现在我专心陪娃一小时,孩子跟我反而更亲密了。一个月运动下来,体重也下降了5斤左右,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一切向着预想的方向发展。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找到核心目标,锁定拖后腿的事情,再设法扫除。你的步伐将更加轻松,也将走得更快、更稳、更远。

№.33 小胜即欢,学会鼓励自己和他人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里,总爱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其实这是不太对的。当我们取得了进步,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攻克了一个难题,完全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

我们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而高兴,适当地奖励自己。这样,我们才有动力不断前行。实验也证明,鼓励带给人的动力,大于批评。把三组随机挑选的同龄孩子分为三组,学习同样的课程。第一组总是给予鼓励和表扬,第二组不给予任何评价,第三组总是给予批评。一周过后进行测验,第一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另外两组,而第三组的成绩只是略高于第二组(代价可能是幸福值偏低)。

成年后,也许不再有人像父母或是老师那样及时地给予我们鼓励,所以我们要学会鼓励自己。

有些非精要主义者看不起小目标,在什么都还没有的时候就想着挣一个亿,发现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于是陷入小钱不肯赚、大钱赚不到的死循环。或是想一步到位做好一个大项目,还没开始就被其中的困难吓退。

而精要主义者知道,要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得到动力。然后带着这种动力去追求下一个胜利,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比如笔者在减肥之初曾想跟另一个朋友一起结伴。我说我要采取温和的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少吃米饭,用鸡鸭代替猪肉,每天晚上量力而行跑个3-5公里,每个月能减个5斤就行。而她觉得这种减肥方式太慢,认为减肥就应该对自己下狠手,不吃晚饭、不吃米饭、每天去健身房跑两个小时外加举铁,周末断食,力争一个月就减掉30斤。

事实证明,极端的减肥方法不是正常人能坚持得下来的。在停了几天晚饭后,她天天晚上被饿得睡不着觉;在健身房里累得想死。这样虐了自己几天后胃也不舒服了,膝盖也开始痛了,体重却没有像预想中那样直线下降,只是降低了一点点。于是,她很沮丧地放弃了。

而笔者虽然目前只减了5斤,但是并没有给自己带来什么痛苦,不饿肚子,看着体重一斤一斤地减少,心里充满了希望。

另外,为了更好地鼓励自己,可以建立一套鼓励小胜的制度:

(一)设置最低标准

硅谷很流行的一个工作观念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在工作中,当我们接受一个困难的项目,可以先为自己的成果设定一个最低标准,然后不断迭代、升级、整合,形成最终成品。

比如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是先在推特上分享一个小想法(最低标准,即对目标有用的最小可行性产品),如果引起共鸣,就把它扩展成一篇文章,最后把文章整合成书。

(二)做最低标准的准备

当接手一项困难的任务时,有的人是尽早准备,想到什么准备什么,每天前进一小步。有的人是晚准备,在最后的期限里一日千里。

早做准备的最大好处是从容,从头到尾不会觉得压力太大,时间也比较长,不容易落下什么,有问题也可以及时修正。准备晚了通常会比较焦虑,还容易有错漏。

比如要准备一个演讲,可以在接到这个任务起,今天记录一个主题,明天扩展一个想法,有空的时候查查资料。零敲碎打,分解任务,我们本可以活得从容不迫。

(三)直观地嘉奖进步

看到动力,并获得嘉奖,是进步的源泉。嘉奖不一定要很大,但一定要是直观的,可触及的。比如有些姑娘刚工作的时候,完成了一个项目,或攒够了一定数目的钱,奖励自己一个心仪了很久的包也是极好的。对了,也可将自己想得到的奖励都写下来,然后放到一个盒子里,当完成一个较为艰难的任务就给自己一次抽奖的任务。

嘉奖进步还可以用于孩子的管教。比如孩子喜欢看电视、玩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你可以给他/她设置奖励标准,如每周有5个小时用于看电视或玩手机的“屏幕时间”,如果不用这个“屏幕时间”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代币(如父母自己做的小奖券、小红花、小奖章等),代币可以兑换一定数量的零花钱。每看书30分钟也可以获得一个代币,用于兑换金钱或“屏幕时间”,类似购物网站积分换钱的做法。这样能有效减少孩子的“屏幕时间”,并增加看书的动力。

№.34 形成精要的习惯,让你轻松成为自律的人

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比如要一个习惯于凌乱的人保持房间的整洁,需要花很多时间精力。而一个习惯整洁的人,用完东西能随手收好,不要的东西会及时扔掉,似乎不需要花额外的努力也能保持整洁。

有时候我们觉得那些长期自律的人很牛逼,能坚持每天健身、读书、学习,但可能对那些人来说,这些不过是习惯罢了,就像每天要刷牙一样,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无需刻意去做。

习惯能让很多事情变得容易。比如刚开始学开车的时候,转向要打灯、变速要换挡,踩刹车不小心都会踩到油门上,绷紧十二分的精神还是难逃“马路杀手”的称号。等成了老司机后,开车就像走路一样简单,习惯成了自然。

精要主义者就善于利用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事套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如果是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拖后腿了。

这里介绍四个方法,帮你养成良好的习惯:

1.彻底检查你的触发器,改变坏习惯。

每一个习惯都是由“刺激、常规和激励”形成,而这里的刺激就是触发器。比如你每次一看电视就想吃零食,看电视就是你吃零食的触发器。想戒掉零食的话,可以在打开电视的时候拿一碗水果代替零食或干脆不要打开电视。

对于难以改正的习惯,可以检查到底是哪些事情或情境会触发这些习惯,有意识地用别的行为来代替或干脆避开。刚开始可能会觉得痛苦,当丢掉了坏习惯后,你会感谢自己的。

2.创造新的触发器,养成好习惯。

如果你想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可以找一件已经形成了习惯的事情,把它当作触发器,在做完这件事后,马上接着做想增加的事情。

比如你想增加一个写日记的习惯,早上太困,想着晚上写;晚上又累,那就明天早上再写吧……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假设每天晚上都要洗澡,可以规定自己每天洗完澡就写日记。久而久之,写日记就像洗澡一样变成了习惯。

3.每天先做最难的事情。

非精要主义者在刚上班的时候,可能先刷刷朋友圈,再磨蹭地做点无关紧要的事,一不小心就快吃午饭了。下午也是类似,午休后先看看工作之外的咨询调整一下,再挑简单的工作做一做。真正重要的事情反而没什么进展,只好靠加班弥补。

而精要主义者往往会把最困难的事当作每天早上第一件要做的事,并为此找到一个触发器,比如上班前喝一杯咖啡,喝完坐下便开始做当天最困难的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

4.建立混合常规。

每天都按一个常规形式难免有些无聊。可以给每个工作日定个不同的主题。如周一是着重本周工作安排的计划日,周二主攻开发,周三主攻营销,周四主攻合作,周五主攻数据统计、分析和复盘等等。

这样,即使一时没有新的任务分配下来,自己也知道当天该做些什么,避免时间的浪费。同时,也能在当天将精力集中于一个领域,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会更高。

5.逐个击破。

经过梳理发现了自己一堆毛病,真是恨不得马上列一个计划,一次性全部纠正。且慢!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拆掉的。想要一下子把毛病全改了,你的身体和潜意识都会造反的,很快就会因为太痛苦而放弃。因此,对于坏毛病,应该一个一个慢慢改,从小处着手,逐个击破,不断建立信心,慢慢向目标靠近。

要改变或建立一种新的习惯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旦形成习惯,有些能伴随我们终生,带来难以估量的好处。

№.35 最大的专注,是活在当下

高考之前,老师通常会有这样的交待:考完以后千万不要对答案!考完就不要再想了,专心准备下一门考试。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提倡“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哪怕表现得不好,为之懊恼也没有用了,重要的是你现在的表现。

另外,担忧未来也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一个高考考生,如果担心自己发挥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前途就会很惨淡……这样,势必会影响考场表现。而这些担忧再过十年来看会觉得很可笑:就算考不上好大学,也不代表前途就一定会惨淡啊!而且,担心也没有用。真正有用的是不去想未来,专心把眼前的试题做好。

我们的工作生活也是这样,未雨绸缪并非为未来而担忧。其实,你能为将来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做好眼前的事情。在工作中,哪怕你有一百件事要做,在做其中一件事的时候只要专注这件事就好。不要在做第一件事的时候就操心其余的九十九件事。

活在当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有两个小技巧可以帮你专注眼前:

1. 分清轻重缓急。

当任务很多很杂的时候,不要急匆匆地一个一个做,而要分清轻重缓急。可以把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为之排出优先顺序。然后选出对此时此刻而言最重要的事情,专心攻克这件事。每完成一个任务就在清单上划去此项,这样既能避免漏掉什么事,又能给自己激励。

2. 适当抽离。

有时我们人虽然下班回家了,但心里还在为工作烦恼。结果把不快乐的气息带回家,工作也未见得做得更好,真是得不偿失。如果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症状”,可以在进门前深呼吸一下,清空一下大脑,把工作的负担留在门外,然后轻松地推开家门。

在繁忙的工作中,每天拿出一点时间用于抽离,不思考什么,只专注当下的感受,比如手中的茶水,或是桌上的鲜花。这样适当的抽离也有助于实现个人贡献的巅峰,因为可以让精力得以恢复。

№.36 精要主义清单

在结束本书的阅读之前,让我们梳理一下成为精要主义者的重点:

从内心接受精要主义,认同有舍才有得的理念,相信放弃非精要事物带来的收益大大超过其成本。精要主义的核心是“更少,但是更好”。不要被没有目的的瞎忙感动,最辛苦的人往往不是贡献最大的人。

真正明确自己要什么,并坚定地追求少数对自己重要的东西。“贪多”是成功的大忌,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真正令人遗憾的人生,不是为少数精要目标放弃了很多非精要目标的人生,而是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在争取,明明很努力,却一事无成的人生。

学会为自己做决定,他人的意见仅供参考,他人的喜好不能左右我们人生的道路。

把优先级留给对自己最重要的事,善待自己,而不是取悦他人。对于侵犯我们界限、侵占我们时间精力的人,勇敢而优雅地说“不”。

精要主义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队管理。一个精要主义的团队领导应该是这样的:认为成员宁缺毋滥,在人才招聘上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在通过讨论明确核心目标之前,不会随意追逐一个看起来还行的机会;对员工的角色和分工有明确的界定,因此能放心大胆地授权;擅长沟通,用简洁清晰的语言传达精要的信息;定期复盘,及时纠偏,保证团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百分之百的精要主义者,但我们可以先在一些核心的方面践行精要主义,并慢慢扩大精要主义所占的比例,最终保持在一个接近完全的状态。

№.37今日总结

在今天的阅读中,我们学会了做精要主义者的执行方法。

一个精要主义者不会让自己陷入窘迫之境,总会在时间宽裕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多留一些时间。他们会在任务开始之初就扫除其中最大的障碍,并为取得的每一次胜利给自己奖励。他们会借助良好的习惯,为自己省力。最后,他们永远活在当下,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关键词:

缓冲,扫除,小胜,习惯,专注

要点:

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完成任务的时间,无论之前有没做过相同任务——这种现象被称为“规划谬误”。

当我们取得了进步,完成了一个阶段的任务,攻克了一个难题,完全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并来个实际的奖励。

精要主义者就善于利用习惯,为自己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事套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一个习惯都是由刺激、常规和激励形成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调控刺激(即触发器)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提倡“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活在当下,专注眼前。

思考与实践:

你是否有不良的生活或工作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触发器是什么?你知道怎么纠正了吧?

最近有没有什么任务等着完成?如果有,请为自己设置一个完成后的奖励。

你为未来感到焦虑吗?如果是,你焦虑的原因是什么?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425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058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186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48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49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54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0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36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39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05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04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46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99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1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7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80评论 2 26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