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祖师风范
三、祖师一二三四五
诗曰:
释伽生天竺,般若并浮图。
一祖重洋渡,二祖戒持住。
三祖山林隐,四祖广纳徒。
五祖开法坛,六祖方顿悟。
明镜亦非台,菩提本无树。
北宗重修持,南宗善化度。
青山香霭生,古刹佛光幕。
世人有本心,波罗蜜多故。
小诗只说佛祖拈花,教外别传,菩提达摩祖师东来中土,开宗立派,衣钵传承,经过了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经营,开枝散叶,禅宗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六祖慧能更是以超人的悟性将“禅”的思想发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南顿北渐”的禅宗派系形成,禅宗“丛林”也逐渐产生,中国化的禅宗佛教发挥出了自身独特的的魅力。
言归正传,上篇说到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北方地区传教,以独到的“壁观”禅学“吸粉”无数,许多僧人和佛学爱好者都慕名前来求学,这些人当中,最著名的当属被称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和尚了。
慧可原来的法号叫神光,是河南武牢人,俗家姓姬。神光从小就博览诗书,可是他对儒学功名却没有多大兴趣,只喜欢游山玩水,自由自在,他年纪轻轻就经常往来游学于伊川与洛阳一带,算是适情适性。或许,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寄情于山水才能真正获得理想的生活,正像前朝的魏晋名士那样。
后来神光在洛阳龙门的香山出家做了和尚,在永穆寺完成了受戒,从此身心更加自由,四处求法,遍学大乘与小乘佛学。然而经过多年苦学,神光总觉得没得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心里总是不踏实,经过最初的师傅宝净法师的指导,他去了嵩山寻找达摩祖师。
神光求师达摩的时候,达摩正在面壁修行。来中原许久了,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继承人始终是达摩祖师的一块心病,传法事大,不可疏忽,“择徒标准”是相当严格的,品行不够、才学不足、悟性不到的僧人决不能委以重任。神光的到来,达摩起初没在意,每天只是静坐,对这个年轻的僧人一句话都没说过。
而神光这个人很倔,在达摩面壁的洞外终日虔诚守候,表示不得传法,誓不离开。
在一个风雪交加之夜,神光静立雪中,一动不动,直到积雪埋过了膝盖。毅力如此,不能不打动人,达摩心念一动,终于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神光见问,当然要抓住机会了,赶紧求达摩授道传法。达摩这时候说了一段话:
“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宋代普济《五灯会元》,下同)
修持佛法很辛苦的,要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
神光知道达摩是在考验自己,牙齿一咬,不知从哪里抽来一把刀,“唰”得一刀就自断了手臂!这样的痴举历来被人们热议,为求法犯得着断臂吗?然而这样的痴人痴举毕竟发生了,其信念也在那毅然的挥刀之举中展现无遗,终于是感动了祖师,达摩说道:“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为法忘形,确实难得。从此,神光改法名为慧可,从学于菩提达摩祖师。
慧可有一次求教于达摩祖师:“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说我的心始终不能安宁,求师父给我一个安心的法门吧!
达摩却反问了一句:“将心来,与汝安。”你拿心来,我就给你安。慧可一下子愣住了,这断臂可以,心可是拿不出来的啊,再说此“心”非彼“心”,无形的“心”更是没法找出来的,只能向老师摇头表示没办法拿,达摩便说:“我为汝安心竟。”好了,拿不出来还安什么呢?慧可明白了,顿悟道“觅心了不可得”。 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
得传衣钵以后,慧可便以二祖的身份开始了“安心传道”之旅。
二祖打破常规,常在市肆中宜地讲法,这与当时佛法必须在庄严地场合讲授的规矩相违,所以二祖的禅法一度被称为“魔法”。但“魔法”自有“魔法”得神奇,在二祖得修持传播之下,还是发出了照人得光芒,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次,二祖遇到四十多岁还是居士的僧璨,以一句“是心是佛,是心是法,佛之与法,本来无二”使得僧璨大悟,三祖便出现了。
三祖僧璨的生平鲜有人知,《五灯会元》里直接说:“三祖僧璨大师者,不知何许人也”,果然够直白的。这里的原因跟三祖的低调处事不无关系,他曾一度在山里隐居了十多年,《传灯录》里记载三祖“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北周)武帝破灭佛法,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看来这位低调的三祖是韬光养晦,正好逃过了“灭法”一劫。
直到遇到一个十四岁的小沙弥道信,僧璨大师才“重出江湖”,开始传道授法。话说道信前来“求解脱”,三祖看到这个小沙弥,心里很欣赏,小青年能主动提出问题就证明有上进心嘛,《易经》里也说了,“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启蒙教育最好是在受教育者主动求教的基础上进行。于是三祖认真地对这个小沙弥说:“没人缚你,求什么解脱?”道信也是悟性过人,顿时就明白了,“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不错,这个小沙弥道信就是后来的四祖。
四祖道信,复姓司马,生于隋代开皇年间的广济永宁(今湖北省武穴市),父亲就是永宁县县令。道信四岁开始读书,以聪颖过人而闻名。这个聪明的县令之子却从小就喜好佛教礼仪,而且在七岁的时候就下决心出家当了沙弥,父亲司马申也是无可奈何。
与三祖的韬光养晦不同,四组先后在吉州寺、双峰山开坛收徒,从此禅宗开始兴盛起来。不但佛教界很多僧人(包括来华的新罗僧人)开始学“禅”,俗世里的官员士子也竞相前来拜访学习。
四祖弘法的时候,皇帝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唐太宗了。太宗听到四祖大名,曾四次召四祖入朝讲法,而四祖就是不入皇宫,甚至拿着刀子驾到自己的脖子上面对太宗派来的使者,使者自然心惊,赶紧回去报告太宗,太宗也没办法,只能“赐予紫衣,以遂其志”。果然人各有志,这道信大师性格也是倔强,他选择的是自己的传法之路,正如当年毅然选择出家一样;他不愿受人摆布,也不愿像世俗僧人那样沽名钓誉。
四祖曾收一个七岁小童为徒,这个小童也没有俗家姓氏的记录,而《五灯会元》里则有一段“传奇故事”。故事说有个“栽松道者”年纪很大了,他为能得四祖道信的传道,转世投胎到了一个周氏女子之腹,女子未婚先孕,生下了一个没有姓氏的“无姓儿”。这里的神异之处且不论,只说这个“无姓儿”的确是聪慧过人。四祖初见这个“无姓儿”时,问道:“汝是何姓?”这个年仅七岁的小童竟然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听了既惊讶又高兴,难得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佛”,便立即收下了小童做徒弟,赐法名弘忍,弘忍就是禅宗第五祖。
五祖心量宽宏,柔和处事,他继承衣钵后,在黄梅东山寺建立道场,广教徒众,在他的经营下,禅宗的名气更盛了。
禅宗五祖,各有不一样的际遇,达摩为传法远涉重洋,慧可矢志求道不惜断臂,僧璨韬光养晦,道信倔强一生,弘忍兢兢业业,他们求领悟、求安心、求解脱,孜孜不倦,给我们展示了光彩熠熠的信念人生。
“祖师一二三四五,弟子个十百千万”,禅宗兴起,妙悟无穷。
上一篇 第六章 祖师风范(二)|开宗立派
正在更新,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