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阑珊,读无眠,听蝉夏言,每天新一篇,不再清闲,望满天星星一路向前

——记帅小冰阅读变现训练营一月

    看到海报的那刻,我问自己:我的生命还会有什么可能?

三十天,一晃而过,吃肉无味,天天上夜班,一个哑吧到了中年突然开口说起了话...

    南方恼人的梅雨季,我却天天在烈日下暴晒:晒晒我的使命、还有我的英雄故事的mini 版,拿出我的初心,把写作宣言摊开...

写作就是阅读

用硬核读完《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手眼配合试走Z步、S步,尝试欣赏一幅画,一切退后,关键词跳出。

苹果阅读时给自己定了个钟,寻着《刻意练习》里的关键词找到了答案做出了导图,在这里我放弃以往的完美主义:一次只找苹果下次再找梨。

高级苹果阅读法多了总结与思考:用一个小时读完了《终身学习》阅读速度938/分,用了康奈尔笔记,条理清晰。总结是归纳,思考是输出:重新理解了主动感恩就是成为纽带,彼此承诺,自我谦逊。合作始于对话,要提出经过精心考虑的问题。没有目标的金钱失去意义。运用学到的知识当下解决了工作中的课题,尝试变现。

用主题阅读法,就是围绕一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对多本书阅读,这个就是用硬核苹果先筛选关键词,苹果可以多用几遍,专业书就要使用费曼读书法了,之后是制作纳博科夫卡片和思维导图,为创作做准备。这就是输入到输出的第一个环节,微小但基本。

去体会下老师说的有用有趣有料:会把有用无料当药房,有趣无用当滋养,有料有用但无趣读起来痛苦消化了越嚼越香。

卡片阅读法是要干啥?找精华!一网打尽一流作家,尝试着把以前读过的作品随手记的心得,先整理到卡片上,然后就有了作业《鉴赏一位最喜欢的作家》

我写的是毛姆:

《面纱》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可我以为那也是自由的面纱:曾经想用盛世美颜来换取一张长期饭票,却因为成长教育的缺失,而成为心灵的枷锁,人如果无富足的内心支撑,就会活在空洞之中,得到的也是无自由的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被施了魔法,心甘情愿的跟着他的节奏,就像通常的通俗小说家那样,可是他要比通俗小说家严肃,他不止视角敏锐善于捕捉,他更会带着些许揶揄的口吻跟你说:“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头看到了月光”...

他是个很好的段子手,但他还会让你感觉不适,就像久负盛名的《月亮与六个便士》,无论写的多么顺畅,而斯特里克兰德却挑战了我们的底线...我以为换个角度,放下一些执念,看看他到底是想讲些什么?在对人性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毛姆只是将人性呈现而非判断,这点值得我学习,往往我们主观的判断力隐藏着恐惧和无知,而阅读则带给我更多的理解和可能,至少有可以有心平气和探讨的空间,而不是单纯的贴标签。

卡片,最小的创作单元,老师提出这句,让我再一次陷入沉思,老师又说:积微者,速成。是的,我明白了,那曾经坐在电脑前的苦思冥想,以为是自己那会儿没有灵感原来都是因为积累的不够。那么如何对标顶级的思维?用卡片记录啊,记录伟大作品本身就是品味:不先入为主、风格结构才是书的精华。随手的记录,无不透漏着创作的信息。卡片是一切创作的根本,能帮我把握住每个我想要的细节。纳博科夫卡片教会我们养成创作习惯。

我要力推纳博科夫卡片法:用四分类法给自己制作了电子读书卡片,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写在席慕容《岁月》那张卡片上:

我思考作家的画家之眼看出的世界,读出未讲出,岁月是渐变的却一样无情,不感慨淡淡说,平静中体会时间的力量。

接着我又不由自主的写:

席慕容,就是开在无怨的青春里的七里香,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棵开花的树的渡口,当燕子飞过,男孩女孩在那里邂逅,女孩说:为了在最美的时刻遇到你,为此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你可知莲的心事,在开满了玉兰的树下?!那千年的愿望恍如梦,不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如果你不爱听那是因为,歌中没有你的向往...

这也许就是写作的快乐!

1个月下来,也积累了60多张卡片,同时告诉自己别忘了采集的标准就是那几个关键线索。

读书卡片用到现在,写的都是见见见,加上思考写作的时候信手拈来,此法一用证明一件事:聪明人要下的是笨功夫。

那日的费曼读书法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那句:专业—主要的因果、解决我们人生主要因果关系的那个东西就是专业,就是说我没有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说明我在这方面不专业,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学习,然后行动。

所有的借口都是自己灵魂不想改变的伪装:怪命运那只是想逃避、不想为自己全权负起责任,告诉别人我不值得拥有!

学习,接受命运给你的功课;行动,让你好好的完成功课。

今天就让自己再检视初心,做个最笨的学生,积累些微的努力,让灵魂在精进中成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我听了那么多年的话,我竟然从来没有去想过:

1.为什么他们一直强调书读百遍?

2.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读百遍?

还有那句最经典的: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

学习的本质是为了进步,费曼的“从哪里卡住了就从头再读!”

这种学习态度正是《终身学习》的开篇要义: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知道它们在那里,只有不自欺的直面自己是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只有我去做了,才知道不足,只有我去创造了才知道它合不合适。

放弃以往的习惯,忍住自己强大的好奇心,尤其是对费曼,忍住查询关于费曼的一切资料,不去看《发现的乐趣》和《别逗了,费曼先生》。告诉自己,既然核聚老师没有告诉我以怎样的方法心态去读一本书,那么说我可不可以做个小尝试,从一篇文章开始,不能再等了,我一定要亲身试试,这个被忽略了那么久的方法,让我的体验告诉我真相。

于是就有了

当费曼遇到张爱玲之《费曼读书法白鼠体验记》

体验文章:

张爱玲《白玫瑰与红玫瑰》节选

对自己要求:每一遍做下记录,不去甄别自己记录的对错好坏,只真实的记录。

第一遍:清除杂音,读了太多张爱玲现在却是个麻烦

...

第四遍:一个有趣的开头,一个绝妙的比喻,一下子抓住眼球

第五遍:有趣的,生动的词:蚊子血—明月光,饭黏子—朱砂痣,

从红玫瑰到蚊子血都是同一个人:学历、身家、面容、性情都姣好,不爱社交

...

第七遍:什么叫“心问口,口问心”—内心反复思考,自问自答,出处:《西游记》

...

第十一遍:关于距离产生美

远距离+时间短=美=红玫瑰

近距离+时间长=嫌弃=蚊子血:这个比喻有点刻 薄,尤其女人读起来,不堪不堪!

两个比喻的落差之大,惨绝人寰!

...

第十四遍:十分兴头,指兴味正浓,海派文化多用,我发现此句竟出自《二刻拍案惊奇》, 哈哈,冯梦龙,苏州人氏,怪不得会有如此文字。

...

第十六遍:在想着饭黏子有什么好解释的,词条里肯定没有,作者没有写鸡肋,恐怕不止是要语言优美对仗这么简单吧,因为鸡肋虽无味却还可食,而饭黏子的下场是连衣服都要嫌弃它,最终只不过丢弃的下场。暗自惊叹作者的文笔可以这样精到。

...

第十九遍:白玫瑰红玫瑰,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意象呢?这个原型的来源,搜索我的记忆中这本小说的情节:应该是来源于振保的初恋,那个叫玫瑰的姑娘,当时因为不得已分开,或许以后碰到的女人再也不会似玫瑰那般完美,或者说振保的初心不在?!

...

第二十四遍:在想张爱玲的人物怎么可以那样深入人心呢?每每走过常德路,她故居楼下开了家书吧,里面很多她的书,有次跟闺蜜在常德路等红绿灯,我瞟了一眼这栋建筑特有的长阳台,跟她说:我就觉得这来来往往的人吧,就像是从她书中走出来,只不过把旗袍换了洋装,那眉眼鼻子神情却是同书里一模一样...

读到这里有些痛苦,因为不知还会发现什么,好像有些些的倦怠,自认为都读 懂了?来,做个抄写如何,权当自己做一回张爱玲。

...

第二十九遍:抄完发现真的感觉不一样,因为在好几个地方你发现说如果是我会怎么写呢?作者为啥要这样写呢?

...

第三十四遍:开头就是华美的袍,越华美,你在后面看到那些虱子的时候才会越惊讶。

第三十五遍:她仿佛总能从长了青苔的酱缸里捞出最美味的菜来,黑黢黢的貌不惊人,但在你细细的嚼过后才发现回味无穷。

第三十六遍:语言上她是有些刻薄的,但刻薄起来又不像老宁波人那样连说话都像在吵架,她总是那样不紧不慢,说完后你不觉察,可是等你品过味道来,她已经转身走远,她会刺痛你,但不会伤害,她是悲悯的,总是在你懵懂的不知所措时把你点醒,让你看到真相。

...

第四十遍: 振保是有精神洁癖的,他要自己做自己世界的主人,背后却是他安全感的缺乏。

...

第四十五遍:生活格式化,物质化,诚实面对自己的灵魂,发现自己以前竟白看了。

...

第四十八遍:爱是振保人生最大的缺口,红玫瑰是怎样变成朱砂痣的?

第四十九遍:振保理智的自以为是,包括对感情。

第五十遍: 振保自己的放弃,也是对自己的报复。

把自己当作小白鼠,读了五十遍,感觉自己是在借福尔摩斯的放大镜在每个角落仔细的翻个底朝天,而后又设置了阿加莎的捕鼠器,以为这样可以万无一失,直到自己精疲力竭。感觉这样做的好处不会觉得无从下手,在出发的时候,你也许不知道会找到什么,犹如丛林探险,但是随着寻找的深入,过程充满乐趣,目标慢慢清晰。

从开始的兴奋到有了些许的倦怠,忍住倦怠,把脑子清空,线索越来越少,试试看抄写,尤其是读了几十遍之后,抄的时候竟然心情也是不一样的:要是我会怎么去写呢?效果会怎样呢?

读了五十遍,可以说是完全穷尽,绞尽脑汁。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虽然我有读过这部小说,但只在老师的这篇范文范围内思考。结果当我50遍读完的时候我竟然非常非常渴望用这种方法去把整本小说读完,写下卡片,会是一篇自己满意的书评吗?今天的阅读仿佛是一道微光,让我看到希望。

自此理解好的阅读法、不同阅读方法的组合,可以很好的挖到宝。你的疑惑你的枯竭,都会在阅读中找到解决的方法,挖到宝带回来,从此你就有了一口深深的井,井里活活的水。

选书—见识、思辨与审美

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就是做个职业读书人,选书是职业读书人的基本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平衡,就是务虚的无用书,虽是无用却贯穿一生,这包括中外经典,文艺玄幻,曲苑杂坛等;务实的重点是在眼前的价值、实用的例如工具书社科类等等。

  心法是不能闭门造车,你要经常的看看大数据,嗅一嗅市场信息。

  只要抓住顶级素材透露出的四大线索:时间线、信息流、原型隐喻和真情,这些都能定格读者的眼球,让他们产生心流,从而会跟随你走。

我一次推荐的是自己喜欢的书:

每次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身边都会放本书,很多次都带了《吉檀迦利》一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你可以在候机时候随手翻开某一页,读上几句,发发呆...或者某个午后你躺在海边的沙滩,身边就是薄薄的一本《吉檀迦利》你想着印度那炙热的天气下,诗人或许正在与友人喝着下午茶,讨论着写作:时而争论时而开怀大笑...就这样泰戈尔的诗集伴着我跑东跑西,在繁忙的当下让我有片刻的抽离,在郁闷的瞬间又让我放下浮躁,得些许的宁静...

弗吉尼亚沃尔夫,一百年前她那句“女人要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女性独立自主,这其中或许还会有我们的奶奶吧。《到灯塔去》很好的表达了作者对“起伏不定的、不描述又难以解释的内在精神”的诠释,对内心活动对人起到的作用刻画入微,她那间欧洲太太客厅,在当代也具深远影响 。

杜拉是许多作家的偶像,那句:“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语不惊人死不休经常会让我再拿起书...

选书课之后我反思了以上自己选的这几本书,认为不具备大面积推广,适合三位作家的粉丝,或者小范围的读书会,所以闭门造车是不足取的,一定要有数据或者市场调研。

之后是预测一本19年新出版热门书籍:我的答案是童书类《狮子王》:

关于新出版物我给它范围扩展到—新作家出的新书,老作家出的新书,老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书,毕竟在我们的榜单中尤其是文学艺术哲学类书籍中,再版热销的不在少数。

我理解的大热:如何理解大热?就像三伏天气温高到四十度需要条件:没有风,光照很强,周围没有明显气流活动,同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本书要大热,我自己的拙见是,需要广泛性,大众性,通俗易懂不生涩,深入浅出又见仁见智,具有正面的价值观又正好满足当前大环境下人们共同情绪的需求而非个人好恶,即可以激励人的同时又有温暖的作用。

再有就是书籍:我现在自己把书籍的定义已经给扩展了,曾经我是纸媒的狂热粉丝,现在我会用Kindle看电子书,用电容笔在iPad上面做笔记,我把凡是可以给到人滋养的同时又具有自己一个完整系统的载体统称“好书”,这里面我觉得好的影视作品也算吧。

好书大热需要机会或者机遇:满足以上几项条件的好作品还是有许多许多,像人一样,很多好书也曾经“怀才不遇”,这可能需要一些机会或机遇,当然这不仅仅指上帝之手——好的出版社,好的行销企划,配合的各种活动等等。

那么《狮子王》上榜的理由是首先电影版的上映,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符合英雄故事的全部逻辑,百年老店迪斯尼也重磅宣传打造,所以这个夏天属于《狮子王》。前几天跑了几家书店,看到主要展位都放有《狮子王》,有点小窃喜呢。

之后推荐的深度阅读的系列叫《怎样向作家随笔学习有效读书》是定位职业读书人的养成系列读物,同侪可以一起讨论,一共有五本:

梁启超《读书指南》,豆瓣评分9.1分,他说读书心细要精熟,眼快要博搜;佛吉尼亚*沃尔夫《沃尔夫读书随笔》豆瓣评分8.8分,她说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豆瓣评分8.8分,他说脊背的微颤是人类发展纯艺术的最高的情感宣泄;还有叔本华《叔本华美学笔记》豆瓣评分9.2分,他说不要死读书读死书,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精神的影响加大了各自的距离;毛姆《毛姆读书随笔》豆瓣评分8.6分,他说这个世界就像头顶上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却散发着宁静又平和的光芒。

于是去体会老师说的有用有趣有料:会把有用无料当药房,有趣无用当滋养,有料有用但无趣读起来痛苦消化了越嚼越香。

如何能淘到好书?这是每个读书人都会问的问题,阶段下来自己分析,一直都是给自己买书,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想法,所以以后这方面还是要多加强,这段时间可以给自己定下主题,去尝试寻找该主题下最经典权威著作。

读书法的进步回路:三个环节走不通就退到第一步重新来,第一步走通了再往下,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学会阅读法,记住老师那句“过程即结果”,老师说的人的本质就是信息加模式;模式是思维模式:先打造进步回路和创作回路,从学会知道到记住,从能写明白和记忆,然后再修理行为模式:从打卡开始,从最基本的习惯养成。 信息就是知识的储备存量。由此开始自己重新调整了三个月书单。

经典鉴赏—对标大师

蛮干拼体力,巧干拼脑力。人都愿意身体累,却更愿意大脑睡。 连着十几天,天天写,仿佛上瘾一般,夜深人静,回味着遥远的地方,于是写下这篇

《在心里,你从未遥远》

我得以在沙漠中真正的领略“大漠孤烟直”的情形:那并非书上解释的对仗需要,它是真真的自然景观,叫做尘卷风,因为气流变化,会形成一个数百米甚至更高的风柱子,非常壮观,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的情形:在一片欢呼之后是长久的沉默,只有风声...

我想王维是见过它的,所以他创作了那首《使至塞上》,他精准的描写了这一自然现象,他的创造使人们理解了这一自然现象的同时又完成了审美。

今天想起这件事,觉得这就是对“凡我不能创造我就不能理解”最好的诠释了吧。

新疆的这次旅行因为读了这么多的资料文献而变得有意义和终身难忘,因为对输入的渴望,我废寝忘食的阅读;因为对输出的需求立竿见影,我认为这或许也是一种创造,一种从书本到多维的创造。

这个经验我要好好的体会把它用在学习上。

前几天因为感慨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熟视无睹,现在或许又要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重新认知了吧。

这十几天于我是非常有冲击力的,我经常会思考小冰老师说的妙语,由此发现很多原来习以为常的理解恐怕都要重新思考,思忖着怎么把它们想透了,做足了,才会有进步,才会有跃迁。

    老师希望我们多欣赏中国古典作品,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精神的家园,里面有着我们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一批人留下的精神食粮,向他们靠近,我们才能汲取力量,明白我们文化的脉络是如何源远流长;靠近他们,你可以吸到文气,体会文心,传承文脉,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你可以看的更远,你才会发现你的使命,并且把它一代代往下传。当你把那些佳作打开,你就会体会语言的力量,体会语言怎样影响着思维。记下老师推荐的书单杂志,我再一次打开全宋词,翻到李清照的那部分,用我学到的阅读法,重读《声声慢》:

谈李清照《声声慢》(或许我应该改成《你是这样的李清照》

在鉴赏这首词之前你可以先听听濮存昕与蒋勋朗诵的版本:濮存昕是做足功课的,用的是近乎南宋的官话,让这首词层次饱满,而非很多朗诵者的祥林嫂般怨妇哭诉腔;蒋勋的朗诵还是很合时宜的,速度适中的自然演绎,些许的“古早味”。听过朗诵,你会对几组叠词有一种循环往复的余音绕梁感觉,我有次在听的时候自己突然打了个激灵,那声音仿佛如话剧舞台的布景,把你一下子拉进她营造的氛围中,使你脱身不得。满耳都是昆曲那样的调调,尺八响起时的一唱三叹...

满篇都是愁,她把愁熬成了词,不同于年轻时的“轻愁”“闲愁”,婚后的“独抱浓愁无好梦”的“思愁”,她现在是化不开的“清醒时往事愁肠”的“浓愁”,是载不动的许多愁,这许多的愁,千丝万缕说不尽...

也许我们光顾着念词,暂时忘记在愁字的背后,她是毫无愧色可以与一流的男诗人比肩而立,堪称“词家一大宗”的千古第一才女,更别忘记了她写过的那首豪放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是何等的直指人脊骨!

她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闲愁,更不是“寂寞深闺,不是”愁肠一寸愁千缕“的闺怨之愁,那是什么呢?

她是平民之身,却思公卿之则,念国家大事,只恨自己女儿身,不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于是就在1128年,她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夏日绝句》。

同时,她又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状告丈夫,坐牢也要离婚。还因为改嫁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垢。

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虽愁苦但不颓废,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依然还在殚精竭虑,编撰丈夫未竟的《金石录》的女词人:虽比黄花瘦,依然有傲骨。

尤其在写此词的同时,她还敢于做行文犯忌的事情:高手作文,一般形容词少之又少,怕词藻华丽有堆砌之嫌而失神,但此词先是14个叠词,又接着出现“伤心”、“憔悴”、“愁”等,无所顾忌的写感伤。

一连出现了三个“怎”字,字面前后相犯,她要做什么?

一切的否定,接连不断的否定,到底是要否定什么呢?是她不希望待的那个当下?因为那里没有她的欢笑和希望。那她是希望时间停在哪里,停在哪里呢?

她累了,闭起眼睛,繁花一片…

行文借景抒情,拉开抒情的帘幕,我们仿佛看见了躲在后面的时间,她是要时间定在那里,哪怕一会儿也好,让她喘口气,让她捶下腰,让她展一展久未绽放的嘴角。接下来她要继续她的忙,她的校(对)。

为了写她的“愁”,为了让后来的我们懂她的愁,晚年,哪怕在这样的一种境遇下,她还都是词家风范,构思精巧。不惜以行文相犯,若非大家,平常人如何驾驭?!

此时,我读懂了她的愁,我理解了她的愁。

可她又说:我不仅仅只有愁。

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家幸的是才华,苦的是心。

她写尽了了丧父之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除了愁,她确实还有很多很多,欲说还休...

    告别易安,我们又踏上了寻找英雄之旅,不同的是,这次的主角是我们自己,写自己的英雄之旅时而晴朗时而下雨,就此明白那英雄从冒险的召唤、片刻的犹豫,智者朋友或宿敌是绕不开的话题,步履艰难、决一死战,曲折多舛也不轻言失败,从号角响起到踏上归途,奥德赛到释迦摩尼,人类不正是在鼓励自己?!哪怕是迷你版的:不会写作,从阅读开始,看到老师,知道成功可以复制,或许曾经辉煌,现在却备受打击,心情低落,那有什么关系。同侪的帮助,老师的点评,班长的督促,办读书会,与他人共赢,这不也是一个英雄故事?我们说着英雄也是在说自己的故事:

    现在的理解是做什么不重要,怎么做好才重要,你只有拼命的爬上山顶,才能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仅是意境。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重点是向内探索,我是谁?怎样会有这样的想法?

当我愤怒的时候,我看到自己背后的无能,对自己的不满意。我不仅仅需要读书,仿佛有什么在召唤着我?

人生转了一个弯,站在这里,回看我的青春,无怨无悔。当我站在山顶,看到那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我知道,我要继续出发!

写到这里,有点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用自己去检验英雄之旅,体会他们曾有的心路。没有像他们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需要扛起全人类的责任;需要放下儿女私情,父母终老的牵挂,做快乐的自己,做读书思考的自己,做尽可能帮助别人的自己。

然后抄写了《心之力》,明白老师良苦用心:没有强大的心力格局,写作变现都是虚。

做自己心里那个会让你感动、会让你狂喜、会让你奋斗的英雄!

写作心法

抛弃套路重回创作初心,写下我的写作宣言:

当我想写作的时候我会沉浸文字里,笔尖仿佛在代替我舞蹈,依着我的节奏在纸上沙沙的旋转,那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就像我看着自己的花园开满着鲜花,只有我知道它们的各自不同,哪一支又独特芬芳。

我不是因着什么而必须写作,如果有只是因为我喜欢阅读,我会看着看着就大声的朗读,仿佛我跟随着那作者,一起去到他的花园采蜜忙。

我觉得我可能会这样的一直读下去,而后由着性子写写,直到老,直到死。

直到我来到训练班,这真是个意外。十天真的是梦幻般的十天,这十天我一直都在写,真的,我从来没有这么勤奋过。

短短的十天,仿佛有些什么不同,好像身体里的什么被唤醒,每天都是最后打卡,打完卡我还兴奋的睡不着,想着要这改那里变动。仿佛在我写作的时候时间是停止在一个黑洞里,我就是那个黑洞的主人,写完结束回到现实,一切仿佛没有发生过,而文字就真真的在那里,真是神奇。

既然是宣言,总是有些保证宣誓的东西。

在这之前我真的没有好好想过。

现在,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因为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我需要写作。

因为在写作里

我不是谁的妻,也不是谁的女

因为在写作里

我可以没有理由的快乐,我就在那个当下

因为在写作里

我跟另外一个我交谈,我们友好又客观

我需要写作

因为也许有一天,写作也需要我

用我的初心做我的起点

我觉得我首先要像一块酱菜,对,就是酱缸里经过梅雨季的淋,三伏天的晒,秋天翻的酱菜,然后到冬天拿出来,黑不溜秋吃起来美味无比的酱菜。老师教授的方法,术的层面不是用来投机取巧,而是要怎么高效的吸收,但死工夫硬功夫是断断少不得的。你可以想办法但是步骤不可少,必须踏踏实实的积累,而且永远保持好奇,回归初心。

用我的初心做我的台阶

其次我可以是一头牛,牛有四个胃,这样可以保证它很好的吸收:先将原料吞入,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反刍再次咀嚼,最妙的的是它们在吸收前都会轻微的发酵,并且成为代谢的能源。这样一来最大程度的提高了饲料的利用并增进了营养。

用我的初心做我的信仰

我们用两年学会说话,用一辈子学会闭嘴。我要自己写有用有料有趣的话,否则不如闭嘴。我想做一条蚕,胖胖的蚕,不断的吃各种各样的桑叶,然后奉献出丝,我希望我拥有蚕的精神,因为我把初心当作信仰。

合理建立自己的创作回路输入输出会写作上瘾

进步回路的三个环节:

学会一个东西:单词、一句话、公式...

从头读,开始读,读不下去重头读

知道如何学会:究竟是怎么弄明白的?

读了、写了、算了、抄了多少遍?弄明白就是找到适合了自己的方法

别再忘记了:回顾、类推、别再忘记——卡在哪里从哪里开始

创作回路三环节:

能写一张卡片: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步步为营,不断扩张

知道如何写出:知道为什么摘录了“我见”,为什么写出了“我思”,牢记熟练运用鉴别方式—模块、线索、四分类都是标准,为何独独让你见请给个理由,为何独独让你思请给个答案

别再忘记了: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关于输出:

创造就是为了理解,学习就是为了输出

输出就是正反馈,正反馈就会上瘾

输出的宗旨是真诚,写作回归的是初心 。

然后才有目标方向,从当下起步。怀疑的代价最大,浮躁的状态最苦。

输出的方法多种多样:小到每日三张卡片,读书笔记,思维导图、列书单(打造个人品牌)还有书籍推荐、到提交样稿等等。

脑回路到进步回路走向创作回路的闭环,

创作就是从读书卡片到创作卡片又到写作输出的流程。输出是重点,创造为了理解,学习为了输出,输出就是正反馈,正反馈会上瘾,输出的宗旨是真诚,写作回归是初心。

关于风格  其实老师是给了很大的篇幅,来分析为何大师作品常读常新,就像你喜欢的英雄都有自己的风格,文学作品也一样,它与众不同,让你从人群中立刻认出它,它特立独行也符合审美,你说你爱它的思想,思想看不见,爱风格就好,大师们总是知道如何有效运用词语来吸引我们深层次的关注:他让我们信任,给世界带来了美。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用着读者不明白的话语,行文间满是对比的大谈特谈自己,为了讨好他们经常用一些据说、某种程度上这样模糊的词语,要不就是老生常谈,加上显著性这样的官僚腔,满篇的陈述句让读者直打瞌睡...关于风格的七个毛病千万要注意,它会让英雄也黯然失色。

我们可以从古典风格开始在练习区就在意表达清楚简洁。这就是为什么你对大师念念不忘,因为你总是信任他,你感到了美。

这就是大师的影响力,从改变思维导改变行为,然后改变世界。

互惠原理就是获得之前先付出,那需要格局和眼光,主动的感恩包括真诚赞美和评论,如此你会发现别人的美好,从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抛出正在做的产品,它才会尽快的成熟。

承诺一致,江湖第一法则,言必行行必果,不要见异思迁,一致才能专注,获取信任。

权威就是对自己的专业有信心,同时还可以借助名人名言站台,树标杆,加可信。

社会认同就是从众心理,有群众基础,因为大家都怕犯错。

喜好原则就是人都有感性的时候,先说说不好再说好,优缺一目了然,没有王婆卖瓜的嫌。

稀缺法则就是物以稀为贵,冷门的价值洼地,好奇心加得不到的恐惧。

有了影响力六法则的加持,看看对于风格还可以做些什么,大师的作品会让人久久难忘,我们起码能让读者种草,前提是如果你是亲身经历,自己的故事会感动人,这就是说故事好过说道理的逻辑。还有不要大声吆喝,私密的聊聊你们心会更近,这样同样获取读者信任。

写作技法

算法

关于写作用算的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真让人脑洞大开。

老师说:可以。

先来第一种,简单点:

阅读的算法

一天阅读两小时一月就超过60小时

一周阅读两本书一年就100本啊

卡片算法

一天三张读书卡片,一年哈哈一千张

写作算法

二十张卡片写一篇文章,天呐!

升级算法:

再来,老师说:光有想法实现不了我的梦,凭经验、情绪、本能、和感觉做决定、下判断、做预测都不靠谱。

应该是算法,从关注果到种下因

想法是混沌,算法是有序。算法要量化。

那么职业读书人的算法又是什么呢?

书籍类撰稿人=输出*(高效阅读+至少20本书)

20本书=每天至少三张卡片+至少累计50张

高效阅读=阅读速度不低于1000/分钟+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法

阅读法=硬核+苹果(两种)+卡片+主题阅读+费曼阅读+纳博科夫卡片阅读

卡片,最小的创作单元,老师提出这句,让我再一次陷入沉思,老师又说:积微者,速成。是的,我明白了,那曾经坐在电脑前的苦思冥想,以为是自己那会儿没有灵感原来都是因为积累的不够。那么如何对标顶级的思维?用卡片记录啊,记录伟大作品本身就是品味:不先入为主、风格结构才是书的精华。随手的记录,无不透漏着创作的信息。卡片是一切创作的根本,能帮我把握住每个我想要的细节。纳博科夫卡片教会我们养成创作习惯。

职业读书人=输出*(书籍类撰稿人+至少50本书+其它(选书、列书单))

知识产品经理=输出*(职业读书人+创作能力+组织能力)

凭你做到那千分之一,你才能成为那千分之一

这就是底层逻辑,这就是算法

不打通算法,就无法了解写作的底层逻辑

第二种算法比较特别,这里要介绍的是六个轮盘的算法。

就像一个摩天轮,上面有六把椅子,你从哪把椅子都可以上去,随便你顺时针还是逆时针,这六把椅子分别是明确目标,就是

写作的目的,是不是清楚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站在读者角度为他们思考了吗?能引起他们兴趣?信息量够吗?他们会行动吗?是否经过头脑风暴了?点子多吗?是所有角度吗?

有合并改进,整合了吗?组织是否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有开头的基本信息、类别及作者。中间是否和读者讲了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并逐步对内容进行深入的说明?结尾有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告知读者这本书值不值得阅读,表明自己的看法了吗?

初稿把想说的话,按照一定的组织架构全部写出来了吗?对于想表达的内容,要有所取舍。切记一边写一边改,产生焦虑质疑自己。

写作

有了算法,做好了准备,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开始写作呢?

稍等,老师说,重要的事说三遍,再让我们巩固下心法:

先看看进步回路的三个环节:

学会一个东西:单词、一句话、公式...

学不会?那就从头读,开始读,读不下去重头读

知道如何学会:究竟是怎么弄明白的?

读了、写了、算了、抄了多少遍?弄明白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别再忘记了:回顾、类推、别再忘记——卡在哪里从哪里开始

然后时创作回路三环节:

能写一张卡片: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步步为营,不断扩张

知道如何写出:知道为什么摘录了“我见”,为什么写出了“我思”牢记熟练运用鉴别方式—模块、线索、四分类都是标准,为何独独让你见给个理由,为何独独让你思给个答案

别再忘记了:万千智慧始于记忆

好,那我们就从书评开始

何为书评?

就是对书的可读性以及阅读价值作出判断,然后告诉读者他是否值得去读,或者他可以获取些什么,并且要注意些什么。并且让好的作品引起共鸣共震,达到共赢。

几种书评形式,有介绍性书评就是宣传一下类似广告。评价性书评就是导读,会对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予简明扼要的评价。

专业性书评:对所评价对象专业角度来写的篇幅长些,对该书的内容的评论、分析和挖掘也要深刻,他尤其注重读书在理论方面的得失,具有一定的学术性,特别专业类书籍只能从专业角度去写。阐发性书评:深入的课题研究,比专业书评更具学术价值。散文化的书评就是篇幅不长、言之有物、生动活泼、较少拘束。

书评的注意方式,有几点不得不引起注意,书评主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是复述内容。不可直接全部抄书里的内容。

要基于书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等联系起来,写出对读者,对自己有价值的文章。

那么老师说的算,于写书评来说是什么呢?有多少有我?有多少无我?轮盘的步骤,我们要算,每一步给多少资源我们要算,我思忖:那写的书评怎么样读者才爱看?有没有太过繁缛我要算,字数多少才合适我要算,看了书评会被哪句打动我要算,打动了会不会购买我要算,这个有点意思。

书评作业我写的是《生活不是我们过的日子那是啥日子?》

说到《百年孤独》,没有人陌生,可是有多少人真正读懂过这部获得过诺奖的伟大作品?虽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作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粉丝有莫言、余华、苏童等等许多,这些作家早期的先锋文学皆是借鉴托化于《百年孤独》,但是有多少人头痛着魔幻而走不进现实?那么,读《枯枝败叶》可以让你多少好些,因为它是《百年孤独》的母胎,而《枯枝败叶》的灵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开篇说到的陪母亲卖房子。

我们怎样理解《百年孤独》?

怎样理解它那里程碑式,史诗般的—让无数作家跪倒的,一句话就连贯了过去式、现在式、未来式的、至今无人叫板、模仿的热火朝天的开头?!

我们又怎样理解《霍乱时期的爱情》?

那颠覆了单相思的固有模式就像一本爱的百科群书,历时53年才出现的爱情弯道超车是否让你脑洞大开?在爱情之下,年轻的你有没有思考过衰老与死亡?年迈的你有没有想过焕发生机?

...

再来看看,应该如何看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部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改了九遍的作品,不只是熬了一碗鸡汤,他说“生活的这个罐子里有铁锈,但是也还会有些咖啡”那卑微的小人物抓住那只鸡,在被现实扼住喉咙的时候,带着自嘲背后的勇气,失败的如此嚣张:“命运若野蛮,我便比它更加野蛮!”这何尝不是彼时马尔克斯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而结尾的两个字,足够份量!

也有人特别想搞明白,《礼拜二,午睡时刻》,这部他的冷门作品,但是你要知道,他最高水准的体现可能就是在这部作品里:就像李白最好的的作品不一定那首家喻户晓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静夜思》,而是“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估计像他那样写自传的作家也没谁了?一个作家的传记写的像随笔,只有在他的传记里,他才撕掉魔幻的面纱,虽然他还是用魔幻的写法,这让许多文学爱好者,得以看到他创作的底蕴,他会把你需要的营养化成原汁亲自喂给你,润一润让你被文学理论的压缩饼干塞满的喉,并帮你在胃里好好消化。

他如实的记下与海明威的擦肩而过,“那一刹那,我发现自己被分成两个角色”。

...

他会告诉你: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我也永远不要失去幽默感。即使在他早年‘深刻的贫穷”时,他的回忆都充满了趣味,他说“怀旧总会无视苦难,放大幸福!”

他可以把他见到的所有东西变成他的,准确的说他自己的,所以这本传记里有他所有作品中的原型:马孔多、秋海棠长廊、好汉佛朗西斯卡等,全部来自他的生活。

他用悲怆的心灵寻找拉美迷失的精神家园:为沦为他人笑柄的人写出伟大感,并且用有限而又日常的素材,从他能挖掘到的程度,你就已经见到作家本人的内心强大能量:他以私人经验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能力,那经验的背后,是作家所有跌过的路,流过的血。

..

在传记里他告诉你自己在生活上是如何坚持,关于对苦难的解构,那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如何读书、背书,借阅的译作如何让他打下小说的写作基础—那是刚开始写作的,曾经底层的马尔克斯,他直到四十岁才盼来了真正能够赖以为生的几笔版税。这一切都源自他对理想的不容置疑。“要么写作,要么死去!”浪漫激昂,一身荣光。

...

他会说:魔幻现实主义,就是将魔幻当成现实去写,不加任何置疑,正经的胡说八道、荒诞的情节、各自的孤独命运、离奇的结局。魔幻是手段,重点是现实!

他在自传里点了一盏灯,照亮了你看清楚他作品主线的路。

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写作路径,让你在魔幻的氛围里认清现实的藤,顺着这根藤,你可以像他那样攀上文学的峰,走自己的路。

可以这样说:加西亚*马尔科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能唤起他的灵性,让他有机会照亮人类的路!

马尔克斯的灵魂,让我们确信,任何一种古怪和卑微只要被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终究就可能变成一种伟大。

积微者,速成!

他在《活着是为了讲述》评价自己说:“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

活着,讲述!

再来谈谈精读文章

精读文章,没写之前先精读,然后才有原创好文章,想建个人品牌形象,喜欢写作的,这可是必经之路。

精读的输出可以立足传统文化的高度,找到当下的热点,结合用户需求形成卖点。还有就是用诗词趣谈代替老生常谈,用当代视角炒千年的冷饭。再有就是紧跟风向,信息大量,出流行榜单。

能用孙子兵法读书,除了老师也没谁了,所以她的成功是有道理的,不要只看她的果,要看她的因。

写精读文章的内容关键在哪里?两个最重要的心法:最忌排排坐按顺序来,味同嚼蜡。优秀作家的文章都是如行云流水般的愉悦,所以写文章最怕断章取义,让人读着断片。

高质量营养才有高质量吸收,就像吃进去的20斤的草,挤出来的是一斤奶。所以密度就是干货满满,精华就是浓缩。像蜜一样甜。

  关于市场延展,我理解就是你写的东西要市场认可,并采取行动,并且共赢多赢。

听书稿

听书稿,它不是全书概览、不是读书心得体会、更不是嚼烂了吐给听众。

到底是个啥?是规定时间,有一定字数,帮助听众内容提纯,有知识增加更新,人生获得启发,生活有所改变,最起码能让他们高兴。

说白了就是对原书消化还原。你只是一座桥。人家来听书,不是听你。

听书稿有啥独特:增加重叠时间。

这个就是让听众把碎片时间用起来,关键还是这碎片受环境干扰太厉害,怎么能够吸引人?!评书的这点做的极好,这意味着抓取听众注意力是命门、是否听的懂是前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不是每本书听众都会读,不是每本书他们都有时间读,那么让他们因为听书稿主动去看书,听了听书稿有感悟,那我们职业读书人就没白忙活。听书稿就是时间利用率高,听书+做任何事情。。。

想想自己是喜马拉雅的忠实粉,那天一看,已经是它的“探花”,累计收听时间1321个小时,自己都吓一跳。这只是一家,还不包括其它的听书。这些都是我的碎片时间:路上、车上、等人、旅游等等,碎片时间听书相伴,不会寂寞孤单。

听书稿的卖点,为高时间重叠价值买单—降低读书门槛,高效有趣的读书 ,就是说那些没时间细嚼慢咽一本书的人和没能力读通读透一本书的人,听书是个好选择。

我自豪,自己还算读了不少书,我惭愧,居然没有参与进来。

自此自己体会:

其实听书稿的的参与方是作者与听众,写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听众,那播放的时候听众心里也没有你,这充分体现了影响力的六大原则:把“我你他”改成“你我他”。

我思:好的听书稿就是要解决与听众互动问题。

听书稿写作程序:

我又想到了那句:凡我不能创造的就是我不能理解的

一本书至少看三遍,不管你用什么读书法,围绕你要说的重点从不同角度选材。我思是要想想清楚听众感兴趣的是什么?

听众需要的是兴趣(故事)加上干货不要什么?不要杂乱无章,不要喃喃自语,不要高深莫测...

创作听书稿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是创作心法,口语化语言,就是像面对面谈心,回味绵长。听过吸收不会忘。心法要点就是先给读者精华内容—读者买了听书稿,交给你时间。就是让稿子走进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前倾45度的表达欲—将错综复杂的一本书说的通俗易懂。

前倾的肢体语言代表着:我有话说,你想不想听?我要吐露真相你想不想知道?我们平等,我满含真诚!

当姿态有了的时候,我们吐出的就不能是一块鱼干—嚼着费劲,转身吐掉;再是利用线性方式写

用线性的方式写作是因为听觉的特性,因为你不能像一本书那样回去重放,除非是听众意犹未尽,所以我们要有行云流水的写作感觉一气呵成,要像音乐,委婉动听。线性贯穿始终,就是开头用信息流写就,中间线性,结尾线性

再有就是创作模版:

注意事项:避免版权冲突,不允许引用原文。

开头部分最好用一句话概括一本书精髓,精髓是个小钩子,让听众有继续往下听的愿望,毕竟,开关在人家手里。

为什么要设置精髓?

就是让听众快速了解这本书的核心点,抓住他的心。

那我们的语言要直白的、简练的,引发听众共鸣与预期

还有好奇要持续,毕竟有了好奇心,时间总是很快。

如何才能往下听呢?至少让他感觉到可能会对他有用。

或者帮助他解决什么问题。至少满足下好奇心吧。

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今天曹灿爷爷会讲个什么故事呢?

破题部分作用是激发听众兴趣加上生活场景、故事+鲜活易于理解的实例破题,切入点题展示全书宏观观点、亮点,狠砸核心知识信息,最出彩的地方。书籍作者介绍:“几乎没有人,在喜欢上一本书之前,会喜欢冗长的作者介绍”看来像我一样只关注鸡蛋不在意母鸡的不在少数。注意不能照搬网上介绍

作者是谁?什么成就?有什么特点以及在书中表达了哪些核心观点?

那么听书稿结构是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常见结构—总分总

最初:介绍书、作者好处

分:论点不宜过多,3-5个分论点即可(原书如果过多可合并)

最后:再次总结

来看看模版分论点介绍:

遵循金字塔原理——完全穷尽独立

接着是听书稿过渡句,写过渡句要明确,每一分论点结束要做一个小总结,总结注意承上启下,注意自然流畅过渡,注意听书稿整篇文章总结,何时最后总结?可以在阐述完所有分论点之后

再次为听众回顾要点内容,回顾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用精炼的语言进行加工提炼。

首先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结构?

理解重点,好的重点起到什么作用?

什么是重点:重点不是总结,是导航,是精彩的一日游。是给听众预期、吸引读者兴趣!

你在说什么?我说要跟听众有关联!

内容提炼的关键:

很牛叉、很简单、你不知、你错了

开始总结。。。

适当的画出该书所属的坐标系,对该领域的知识进行串联。

最后就是创作技巧—刻意练习

由难到易:大词—小词,抽象—具象 复杂—简单

对“增强现实”概念的解释:真海滩,戴上眼镜出来鲨鱼,鲨鱼是假的,海滩是真的,就是让你感觉海滩更真实,映衬!

由高到低、零碎—深沉

告诉大家简单现象背后隐藏的很牛的东西:高—背后原理很牛,但我们通过简单案例来揭示。“哦,原来是这样!”听众发出一声感慨,你会由衷的欣慰。

已知到未知:先抓一个已知,告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再引到新的知识点上,从无到有形成新知交付。

形成是非落差:常常以为一件事是这样的,通过一个例子告诉读者,其实是那样的。换个角度看问题,现在叫“反转”

说到这,很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凡我不能创造的就是我不能理解的

我理解听书稿就是抓住优质内容不变的底层逻辑,结合实际情况的灵活修饰。

那么,作为一个职业读书人,我们要说听众听的懂的话,并且,多说几遍!

终于自己尝试写了篇听书稿《认知天性》。

有了听书稿,那么什么是拆书稿?

什么是拆书稿?

拆书稿可称为共读稿,也可称为领读稿。拆书,我的理解是一种学习方法,始于自己阅读,把提纯的知识加上自己的理解与观点写成文字的过程。然后组织场景化的成人集体学习,这样一来可以激发用户兴趣并使他们是把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能力,在工作生活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

为什么要拆书呢?

当下精品书店盛行,买书成了时尚,都希望一夜之间就可吸收,瞬间完成跃迁。可是,往往到最后那本因冲动买回的书只有两个命运:不是束之高阁就是被断舍离。

买书容易看书难,所以就有了拆书,虽然与听书稿一样都是读书的衍生品,同宗却功能不同,拆书就好比提炼玫瑰,要把它放在蒸馏瓶里提纯,完了之后自己加配料制成香水马上可用,让送人玫瑰,自己的手和别人都有持久的香。

拆书稿的本质是什么?

实质上,拆书稿是一场线上的读书会,一本书就可以是一个小型系列课里讲清楚讲透。怎么理解呢,就是:“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真是吊足了胃口,从前的评书,章回体小说到现在的电视连续剧,勾的人茶饭不香。

拆书稿到底对拆书人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我们想打造很有粘性的主题社群与读书成长类的IP,拆书稿会是不错的选择。这个粘性很值得商讨:怎么个粘法不讨人嫌?知识就是力量?不!知识用了才有力量!

我们写好了拆书稿,可以投到哪些平台呢?

1.优秀平台的:樊登读书会,麦家陪你读书,十点读书以及有书等。

2.不要受限于投稿给各个平台,还可以做知识类社群。

你可以做的事不限于如下几件:发起一个付费微信群,每天读写共同话题的书,一年读50本书;领着大家团购一些相关产品,或者再高端点的主题旅行;生活美学社群、护肤社群、电影社群、成长类读书社群等等。

3.头脑风暴:凡我不能创造的,就是我不能理解的

拆书稿和听书稿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吗?

相似之处:

同样用有故事案例、类比、分析,用自然语言创作,作为创作新手都是先从听书稿与拆书稿两种产品入手,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两种产品都是在一本好书上进行二次创作,比较容易入门,打消恐惧心理。

拆书稿与听书稿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拆书稿更强调能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夹叙夹议,处处设置悬念,像是你每天追的电视连续剧,让人穷追不舍,津津乐道。

而听书稿,听众更关心大概讲什么,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巨幕电影,而且是你在自己指定时间段为你专程播放,你可以利用重叠时间,边做事边听。听书稿的侧重点在哪儿呢,主要是忠实转述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样呢帮助用户节约了时间,高效获取了书籍精华,并且可以陡增阅读视野。具体来讲就是用一篇5000-10000字的文章,用比较有意思的话语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它的标题不需要特别构思,立意主要构建场景冲突,主题升华,引人入胜,让听众共鸣链接。

拆书稿长什么样?

拆书稿是将一本书拆成5-10个部分,每个部分1000-3000字,各有一个小主题。整篇5000-10000字。拆的小主题都放在中间部分。

写作手法夹叙夹议。一般来说“叙” 占30%,不是简单引用作者原话,而是提炼作者核心观点,还要加上自己的理解,议的部分可以占到70%

创作拆书稿的流程?

第一步:

1.用倍速阅读法至少速读两遍书,对书有一个基本了解.做好笔记、卡片备用。

2.检索网上信息、看封面、序、目录等,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经过速读,找到这本书的核心立意,也是创作的主线了。

3.思考:怎么把这本书和当下的生活,找一个切入点连接起来,创作时需要结合当下社会处境来写。好的素材还需要好的配料,就像做菜。

决定拆解线:

这个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

需要明确的是,拆书不论是一书五拆、七拆、十拆,整体的脉络都是一致的。

虚构类:找到主线,也许正好是叙事线

非虚构类:书中的核心价值就是创作的主线

确定分解模块:

虚构类:

第一篇:预告—提纲挈领

中间—正文

第三篇:总结

非虚构类:

第一篇:说明书中立意,重点介绍作者本人

中间部分:找几个自己觉得最棒的观点来进行完善补充

第三篇:总结

起个新媒体标题—强调标题吸引人,立意就体现在标题。破题就呈现卖点、亮点。

新媒体时代,标题就是一半内容。

好的标题应该情真意切、有一定信息量,引人好奇。

在确认好的主线上,围绕主线提问题

围绕每一拆提出问题,并依次写出标题:

在最后一拆中收尾,可以在立意上做一个升华。

虚构类:可以从主角的性格入手,来剖析整个人物的命运走势。

或者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代表着什么。

整本书有什么样的文学意义等等

非虚构类:升华整本书写作动机,对用户的价值

定好每一篇的主题之后,我们可能要做的事情就是回到书中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把故事捋顺,因为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可能采用了倒叙与插叙,这时候要不断翻几遍书,理清时间顺序,将每篇的提纲列出,同时搜集自己亲身经历的例子或是自己认为网上特别好的例子,还有一些为核心主线服务的观点。

利用自然语言形成书稿全文

自己理解就是:用口语化的语言自然、流畅的书写,不要有生僻字、太抽象的逻辑。

拆书稿创作的核心是什么?

拆书产品不只是对书籍内容的简单概括,要做到的是,简要提炼和总结书中较有价值的内容;穿插故事的思考和看法;结合听众痛点的问题,让他们有身份代入感,能迅速进入状态,同时还要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

头脑风暴,要知道越是稀缺的点子,越容易创造市场价值。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作品,当我们拿起一本书,要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那理由里藏着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藉着拆书,我们得以认真的思考,对照笔记建立自己的知识地图,从而塑造自己的写作思维模型。

让我们怀着敬意,把作者酿好的甘露找个精美的容器奉给我们的读者,让他们也体验到我们曾有的欣喜。

关于书单课

老师说“极致的简洁源于隐藏的精密”

又是底层逻辑的一句话。这也是职业撰稿人的信条:

再精密非凡、结构复杂的书籍,再绞尽脑汁难拆解的过程都留给我们,当我们呈现给读者时,却是极致简洁的。简约不简单,这期间有我的耕耘,有我的喜悦,还有我的前倾45度。

我就用这个标题列个书单如何?——好期待!

职业读书人是通过终身学习、人际链接、明白自己的愿景和使命,生产出可以交付让用户从中收益的知识产品。

“书单课”是什么?

书单课=听书稿+主题书单,我权且把它叫做“书材篮子”

那何为书单?

内容丰富有序、相互补充增进、降低用户筛选成本,

一单在手,倾其所有。客户只要有主题,我们就会让他在最短时间阅读到相关领域的经典:这里面有经典引据,有落地实操,还有补充链接。。。让他的生活因为我们而改变。

当然我们的书单也不能简单的罗列,让人感觉有“打包卖”之嫌,我们的书单要有一条主线,或者层层递进,或者触类旁通:你可以刘邦项羽对酒当歌,但你不能跟风马牛谈人生几何。

实操手册:

“隐藏的精密”的五个环节,其实里面有海量的细节,做起来要一一列出,逐步核查落实:

调研用户(平台)需求,针对需求列出一个主题书单

确定合伙人参与,确认选题

课程策划/商务对接:完善选题,进行多方评估、制定合同、确认对接人和时间节点等

出主题书单:每个品类出多少?一共多少本,列出名字。选书的策略:保证经典、兼顾热点及评分。

签合同、任务派发:与平台方签合同,招募伙伴一起做事。

互联网时代的振臂一呼。要想走的远,找搭档共谋大事!

用户成长蓝图:

这里面有个重要的角色叫:内容统筹人,最终稿件的把控审核,把控整个项目的进度,并且和平台方对接。

主题具有一定特征:这个也是痛点

对于主题书单里面的书自己要先吃透,融会贯通,使他们各自独立,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让用户感觉书超所值。

由书变成笔记再变成听书稿

要打一套组合拳,也是整合基本功一路演练:从选书读书写卡片到写作,我是知识的工匠,我不忘天天的打磨。

找主播或者自己录音、剪辑成完整音频成品

由消费者变成“生产者”的最终,这又是个激动人心的磨练,好期待。

写分销文案,配套行销工具,上架,售卖出去

“用户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人”那就不要溺爱自己的作品吧,做个比客户更无情的人——凡我不能满意的,那就不能上架!

其他:

后续还会有的环节

一些商务对接

关于收益的部分:拆书稿费、项目统筹费

完成六个链接是让我具备完美的触角,找搭档一起做事:

和老师链接—交文字版私人作业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身教重言教,一路下来以后会经常“打扰”

和课程链接—课程内容到底吸收多少

高频回顾是不二法门,在头脑里打结。吸收看创造,从此思维不老套。

和自己链接—通过学习取得进步,坚持打卡

我是深夜里再晚也会打卡的的那个,没有有督促,就是因为我喜欢、我愿意。

30天是向内寻找的日子,从使命到目标,到读书观,无一不是“洗心革面”

和班委的链接—加班委微信,和班委互动

班长班委非常好,经常提醒我别因为写作就忘记打卡,没写完作业的我看他们在群里分享的好有趣,我也好想跟你们一起玩“飞花令”。

和同侪链接—关注优秀同侪,组建CP一起开发产品

虽然没有全看,但他们也让我惊着了,可以很快的交那么优秀的作业是怎么做到的?!

和外部链接—学到的内容能影响到身边的人

那句“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彻底改变了我的读书观,重新思考自己以往的读书习惯,如此好的课程应该大家一起分享,“独虐虐不如众虐虐”,写了个拜访名单微信里一个个“拜访”,一起参加训练营。

另外也把好最近读的书一起跟朋友分享。

《柔与韧》书单课的案例让人启发颇多:关于书单想了很多,一一列下,想着这个不能闭门造车,还是需要市场调研:热门的书写的很多,竞争也很激烈,冷门的书太小众,用户需要培养,读书训练营让我开始训练自己的“火眼金睛”。

书单课是团队协作完成,我们确认过眼神。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在这个集体里,我需要对分配给自己的书深耕细作,精益求精。与此同时也会跟大家,分工明确避免重复,踩好节奏高效前进。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当尽己所能,发挥所长,畅所欲言。其实我很爱讲话,但现在我也知道该在什么时候闭嘴。

书单课的团队有点像拆书稿,每一篇相对独立合起来又是一个整体;每一拆都精彩,合起来就是一座灯塔。

想法再多,少说,多做!

我的书单:

1.从阿加莎到松本清张

—-易吉带你读懂推理小说

《捕鼠器》《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零的焦点》《点与线》《砂器》

2.如何从心法到行动力

—不得不读的十本书

《王阳明哲学》《活法》《思考,快与慢》《终身成长》《少有人走的路》《终结拖延症》《钝感力》《联盟》《发现你的行动力》

3.拨开迷雾,重新看见历史(这个工作量太大,也不是目前能够驾驭的)

《丝绸之路》《蒙古秘史》《大汗之国》(这三本可以围绕蒙古这个主题写一篇)

《人类简史》《历史学笔记》

《我们如何走到今天》《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世界观》《万古江河》《未来简史》

4.极致的简法源于隐藏的精密(这是我很想写的)

—-生活美学十日谈

5.关于上瘾

—上瘾的十本书

实战

《线下读书会的构想》

听老师的课总会受到启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自己认为是老师话语虽不多,可是每次都能击中要害,落在底层逻辑上,总让人茅塞顿开。

今天老师的话题是线下读书会,这让我想起了一位老朋友,现在我也不知道她在哪里,但我真的很想念她,因为跟她有共同办读书会的回忆。

年龄相仿,爱好相同,只是她比较大条,大条到晚上摸黑翻山越岭拿回剧组落下的相机,经常风风火火的看不到影子,她会在地铁里打太极、跟儿子读英语;她干的那些事儿我都没干过,但我也我有我的疯狂,就这样性格不同的两个人因为书结了缘。

当年我们同在一家公司,决定办读书会的时候觉得好神圣,我们给读书会起了个名字叫“倍爱小站”—希望读书会会给每个成员带来关爱,就是这个理由,开始了今生第一次众筹:场地不担心,办公室的会议室管够,那么主要经费就是买书,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老板,因为评估下来他是最有可能帮到我们的,其实我平时不怎么敢见他,因为他双目一瞪大如牛,但有一点他让我觉得还蛮亲切,就是他嗜书如命,当我们两个站在他面前时,我感觉腿肚子都在抖,听完我们的详情陈述,他说:“你们需要多少本书?”,“至少100本”我挤出这几个字,这是我心里盘算了很久的,“ 为什么找我?”“因为我们需要您的帮助”“大家如果知道是您赞助的读书会参与度会更高的!”“他们可能会因为书里的一句话就改变了人生呢!”他盯着我,大概有一分钟“好!”这个字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字啊,一分钟,好漫长。随后老板还亲自开车带我们去买书。。。

如今他已满头白发,见着我总说“尚能饭否!”我记得当年他答应的时候我给他鞠了个九十度的躬,真的我的幸运或许都是要感谢他买的那些书。那次游说教会我“了解客户需求”。

如今我还是会去读书会,闺蜜讲POA,我每次都会去、某行业大咖的读书会我也回去,但是,自己深深的感到,可能现在的咨讯太发达了,人们获取知识太容易,所以,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敬畏: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真的,在现在的读书会上我时常想到这句话,也许,人们现在来读书会的目的,是重社交轻读书,我看到大家忙着加微信,了解你在做啥我做啥。

这让我不禁想起另一些读书会:永和九年的三月三,上巳节,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读书会,那次输出的是《兰亭序》,“梁园之游”,参加者有建安七子,输出作品《金谷园雅集》,接着是蒋勋笔下的《南朝岁月》,参加者陆机陆云,再有《滕王阁读书会》,当然少不了王勃,《香山九老读书会》到会者白居易,输出作品《香山九老园》,然后是《西园雅集读书会》参加者苏轼,输出作品《西园雅集图》,还有就是《玉山雅集读书会》参加者黄公望、倪瓒、王冕,输出作品《玉山雅集图》。这些输出的作品,如今都被保存在全球各大博物馆。

反观今日之读书会,我的感受是效果不怎么好,包括朋友在做的某知名品牌,大家似乎都很忙碌,忙着找项目、众筹。人在读书会心却静不下来。所以,我以为今日如以赤诚之心办读书会,要了解当下的这个状况,寻找特色避免大家都上相同题材,要差异化竞争,就算是公益也要讲究些方式方法。开办容易坚持难:老师说要有料有用有趣,这个思路是对的,我个人认为还要在输出上找找灵感。

30天老师的课,我总是得到启发,今天也一样,可能真的很多机会都是在我身边的,我为啥还要跑的老远的劳神费力的去找呢?

我想起我的茶道老师,平时一直都有去上课,从中国茶道花道上到日本茶道花道,在她那里泡上一个下午是很快的,就像我读书一样,是我喜欢的,一边插花听音乐喝茶,一边聊聊天,就是我的忙里偷闲,我的同学们其实也同我一样,为什么我不在老师的工作坊做个读书会呢?场地现成的,我还有很多这方面的书,画册可以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这样我们的实战技术不是可以精进了吗?

那么对老师来说呢,我们可以以读书会的形式招募会员,来的会员又可以成为老师的学生,嗯,这是件共赢的事,可以尝试。

以下是我草拟的备忘,需要进一步跟老师合计一下,听听她的想法,如果她也赞同那我们就再讨论下细节:

宗旨是增加艺术修养,通过专业读,读专业书帮助自己在茶道、花道、香道上精进;读书会内容: 以茶道、花道、香道为主的书籍;地点: 茶道老师工作坊,时间: 每周茶道或者花道课之后,或者两节课之间;人员: 老师所有的学员,自愿加入

付费方式:会员制?或者每次收茶钱?其他?

读书书单:(拟)《日式花道》《一日一花》《如花在野》《花道:感知日本文化的理性之美》

《插花册子》《中国插花史》《园冶》《茶经》《长物志》《瓶花谱瓶史》《茶之书》 《茶道方法论》《喝茶是修行》《一味千秋》《香乘、香典》

输出方式:以读书会或者老师工作坊为单位,定期办展,可能的话自印画册,可以与读书会一起不定期搞些艺术欣赏课,通过这些也可以给老师带来更多的学生。

写到这里,我真是好开心,因为今天老师的作业不是一件差事,而是真正想做,做了会开心,开心就容易长时间做下去的事,想想就美,一群人泡上一壶寿眉,插插花读读书,闻闻香,或者还可以链接古琴课,做个系列,或许将来也能出个雅集?赶紧,找老师聊聊去。

实战二

《线上品牌读书会》

先把班长的功课做了,继续写。

《没资源也能赶时髦?》

人物: 易吉,张伯伯

地点:老北京四合院

时间:某天下午

读书会?还线上?昨天你说那办法我看还行的通:咱们你看没别的什么爱好,就爱看个书,偶尔跟书友们唠唠嗑,这线下办个读书会还凑合,哥几个找个清静地儿,泡壶茶翻翻书,念叨念叨,一个下午就这么过去了,还挺有意思的,要是做的好,还能像你说的跑马占地,有点小名气,这可能行。可这线上,我瞧这又要什么翘楚,又是什么洞见的,敢情就像华为任正非这种角色行,他一招呼,准来!就聊聊他们家那档子事儿都有人爱听,要不就像岳云鹏那样的,那嘴皮子特溜,会捧哏,说学逗唱样样行,再不就是那天桥的把式,身怀绝技,肯定能让人停那儿,这个咱都不沾边啊。

再说啦,人家那“趁早”读书会都作了十年了,还有那什么“后院”,咱这后院净堆杂物了,还有那“儿童主题”,这个我看是不错,人家办的红红火火,可咱也不能依葫芦画瓢啊,人家两个女孩儿细声细语的,咱们大老爷们,一出声,别再吓着人孩子!

再说了,咱手上一没有资源,也没啥资金,就这一群素人,也没啥特别的爱好:就爱溜个鸟,下个棋,听个戏,逛逛潘家园儿。你说这就挺好,那是的,你看我们见天在手机里聊这些个,这不老余前几天还拿了个信鸽冠军,跟老王下棋的那都是中国棋院的,都被他剔头了嗨,所以我们都喊他“棋王”,还有那老李,他爹正经的是梅兰芳的票友,他也迷戏啊,你瞧就是坐那儿打盹儿的那个,只要一说起梅兰芳跟俞振飞当年唱的《牡丹亭》啊,那眼神儿立马就就不一样,还有“五块钱”,他姓吴,因为每次去潘家园儿开价,他都是右手一伸,“五块钱”,他啊,早年跟随着王世襄,淘了不少好东西呢!

什么?你说这就是资源?!哦,这几十年的信鸽冠军是可以讲讲他是怎么养鸽子的,还有棋王,专门有人找他下残局,那老李啊一直有京剧院昆剧团的跟他打听:梅兰芳当年穿的什么行头,五块钱啊,连拍卖行的人都找他看货...

你说啥,这些人都是宝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能念叨念叨?你说的是,如今年轻人也有人喜欢这个的,这不前几天还有俩小伙跟着老余头在那树下唠了一晌午,我们昨天在雍和宫那儿下棋,俩老外也看...

还不花什么钱?那咋整呢?!微信?有啊,这不我也有微信,孩子们忙,咱就微信上跟老伙计们聊聊天,找时间聚聚。你问人多不?多啊,统共算算也有几百号人了,小部分经常见面,大部分不见面,有时候视屏。加群啊,这不,从小一起长大的一个群,一个单位的一个群,街坊邻居居委会一个群,还有我那爱游泳的一群老伙计,上山下乡的知青,多了去了,有的经常聊,有的不经常,有的群好久没聊了,哈哈,原来你们年轻人也这样?

“僵尸群”这说法挺新鲜,你问我懂不懂啥叫僵尸?知道啊,不是有个游戏叫“植物大战僵尸”吗,就是那些微信群都不发声音,也不解散,是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不想唠,就是有时候不知说点啥,打个招呼最多。你问咱唠的多的群都唠点啥,兴趣爱好呗,医疗保健,每天《养生堂》节目放完了大家就能唠好久。要是有个话题,“僵尸群”可以活过来吗?这个...

我是这样想的,要是有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估计能行,你问我对啥话题感兴趣?这个说不好,各自爱好不一样,你说先做个调查?可以。我就琢磨着,对保健养生、运动、跟子女怎么处,怎么理财这些可能会感兴趣啊,你说的对,还有这些个爱好,这些就可以在线上办读书会啦?这么简单?那敢情好,办了我也参加。行,想好了咱再找个时间好好唠唠。

好嘞!咱回见!

今天用这样写法,是尝试换个角度写作。换个角度思考“僵尸群”:我们经常到处灭火,却忽略了身边的火——那些最需要我们关注的人。我们会到处找项目,为了读书会的会员少发愁,但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资源啊:各位打开手机,看看你所加的群,有多少是没有活动率的,有多少是没有质量的,你有没有觉得形同鸡肋?

这些人都是与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朋友、同学、某项活动共同参与人,或者某个读书会后再无音信的书友…

这次的课题是如何定位、规划和操盘一个线上读书会品牌

就是说要在网络上跑马圈地,打造一个自己的读书会品牌,我不担心读书会的slogan,也不太忧虑读书会的内容,我们的才华足以支撑,我最担心的这个读书会如何长大?读书会是一件长远的共赢的事儿,所以良好的群众基础是读书会生存的源头活水,这条路“趁早”用了十年,那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个时间缩短一些?这让我有了些想法:除了公众号,我们可不可以找些孵化器,把自己的读书品牌植入到这些微信群里,有公开讲座,也可以畅所欲言,还能够读书变现?这好像没有人这么做过,但不试试怎么知道?我们有公众号,群主就是我们的代理商,我们可以从荐书讲述拆书到买书,还可以有奖征稿。

经过这次训练营,小冰老师的“输出”论启发到我,我就想到了我们身边的这些“僵尸群”,看看是不是动动脑筋,主动联络他们,为他们做些什么,或者设计一个读书会,从这个“微”小开始,让我们一起“积微”,给朋友,亲人、包括我们自己一个“脱僵”的机会。

项目:线上读书会

名称:服我?扶我?

宗旨:清理“僵尸群”

说明:这边锣鼓阵阵,旌旗飘飘, 那边死一样沉寂,僵尸摇摇

这边万事俱备,只差成员配。 那边却名额浪费。

口号:拯救一个僵尸群就是拯救多少个家庭,让僵尸动起来,满血复活

具体做法:联系僵尸群主,了解现状,达成共识,制定行动计划,在群里散发调查问卷了解需求,整理问卷,找出关注度最密集的3-5个点,制定计划,试讲,修改方案,推广公众微信中适合的活动。以下各展神通。

大家一起,来一次“燃”冰行动。

这一晒我是汗流浃背,加上写英雄自传时留下的泪水,自己已经是湿哒哒了,如今还要给人看,真是的。

    三十天在古墓派的洞穴,把已经发黄的书看完,古今中外或帝或丐,跟着他们走过三生三世,回来世上已千年。

    一个月就是过了几辈子,嬉笑悲欢,不能自已。

仅以本文记录帅小冰读书变现训练营2期1班易吉的成长故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读书方法,可能会颠覆你对读书以往的认知|开卷 或许读书已经成为你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读书中也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
    yuqifuli阅读 5,433评论 3 13
  • 天当被地当床 屋檐下道路旁 和衣而卧就地一躺 管它脏不脏 铁路工工作忙 日哂雨淋很正常 眯会儿眼已经很理想 那有时...
    王小永_6be2阅读 226评论 0 12
  • 接触长投是偶然的看见公众号里面有一篇文章《为什么80%的人成不了有钱人》,抱着我就是那80%的心态想看看为什...
    i_607d阅读 790评论 0 0
  • 今天真的是超级nice的一天啊! 艺术团的恶搞晚会,发誓以后的两年都来看!全场让我笑的止不住,开心。在这遇到一群这...
    点点播播阅读 266评论 0 2
  • 姓名:符小连 公司:海南蔚蓝时代实业有限公司 组别:第 378 期 努力1组 (参加培训时的组名) 【日精进打卡第...
    AMee_a929阅读 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