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原理与方法-从李笑来知乎分享上的问题说起

不久前,李笑来在知乎平台上做了一场《我的读书经验》的分享,据说本场分享破了《知乎》Live的观看记录,总共有四万多人同时观看。作为一个好学之人,因各种原因未能观看直播,但如此重要的分享,事后还是必定要学习一下。在一番研读下,毫无疑问,受益匪浅,毕竟确实笑来老师是影响过我成长的重要一位人物,此番分享也自然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但话说回来,面对满屏的叫好声和大众偶像崇拜般的认可,我倒是稍微有一点不同意见,“分享很好,但不系统”。事实上,不仅李笑来的分享不系统,包括很多大家曾经分享的读书经验,也多多少少不系统,比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也写过一篇《我的读书经验》的文章,也存在同样类似的问题。本着一直以来的批判性思维和结构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刚好趁着国庆假期,潜心研读了大约二、三十篇各种大家、小家、有名、无名之辈的读书经验分享文章,结合之前多年的积累,尝试系统性的整理一下各类读书方法,算是自己的一次学习过程,也希望对各位读者能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一部分 读书经验分享中存在的问题

在9月26日的知乎分享上,李笑来主要分享了自己读书的五个过程、选书的方法、所读书本的种类以所希望吸取的知识类型为可繁殖知识等,同时也讲述和分享读书对于自己生活的重大帮助和改善,并在提出每个人要升级自己的阅读操作系统。

毫无疑问,李笑来的本场分享都是自己多年经验总结,干货满满,但你深入研究时,你会发现有些地方会和其他同样大家的学者或牛人有冲突。李笑来说,“阅读只有精读一种”,而冯友兰说,“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那么此时,到底哪位是对的呢?

再比如,李笑来全程分享并未提到要做读书笔记,虽然未提到不一定表明他这样的牛人没做读书笔记,但至少可能在他看来没那么重要。但反观另一牛人钱钟书,据说他是不藏书的,所有的书做完必做读书笔记,笔记后书本是可以丢掉的。如此,如果你只听李笑来的分享,至少会存在一个问题,做笔记这个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可能被忽略掉了。

再比如,说回冯友兰老先生分享的读书四经验“精其选,解其言,会其意,明其理”,同时也提到书可以分为“精读、泛读和翻阅”的。这种概括很对,但你深入研究,你又会发现,其仅仅只是理念性的提法,并没有一套方法论告诉你哪些该精读、哪些泛读,又有哪些是翻阅的,“精其选”的标准也仅在于“读经典”,而且其主张的读书方法是一本一本的读,并不鼓励几本一起读。如果按照冯先生所主张仅读经典的话,那作为一个现代人,必然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此外,关于书要一本一本读的说法,至少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主题式阅读”的方法就有重大冲突。而万维刚在其《精英日课》中《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忆》一课中提出,根据记忆规则,记忆的原理是由“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构成的,后者提取强度越大,记忆效果越好,也就是说一本书读一小部分,放一段时间,再拿起来读,记忆的效果是最好的,由此建议”我们随时都要有好几本书在读。”这点也和冯友兰的读书经验有所冲突。

以上虽然仅是个例,但深入研究类似的读书经验分享,你都会发现看牛人大咖的读书经验分享读都有类似的问题。

不系统:

很多分享只是将对自己最为有帮助的读书经验进行分享,但如果把读书看做一整套的系统和方法论的话,其实很多牛人大咖只是在整个系统的某个环节做的更好更深入,但在其他环节并未有做工作,或者做的不好,而且适合自身的经验也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不科学:

有些分享的经验只是自己的习惯而已,并不表示就正确和科学,比如冯友兰先生提倡一次只读一本,这只是其个人的读书习惯而已,并不表示如此读书方法就更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理解和运用,我们同样见过很多一次读很多本书的人,在知识的吸收、理解、运用方面做的极好。就拿我个人而言,这一年要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主题式阅读,一次性买很多本类似的书,同时翻看、查阅,然后用自己的逻辑重新去架构,正如我在写本文时所用的方法一般。如果按照冯友兰老先生的建议,那断然是无法取得如此成长的。

由此,看牛人大咖的读书经验固然要看,会有很多的启发和收获,但一定要有进行相应取舍,断不可盲目崇拜和模仿。而当你真正了解了读书的原理和一整套的系统和方法论后,你就会知道,哪些是可以取、哪些可以舍。

第二部分、读书的原理

之所以当我们很多读书经验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些观点有失偏颇和不尽完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从读书以及吸收知识的原理上去理解和看待,而一旦我们从原理上看待,将会有完全不同的视角,也能更好的判断各种读书经验的优劣以及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以及后面要讲的都是从学习的目的来讲读书,而不是娱乐或打发时间而言。当然我们不认为娱乐或打发时间阅读不对,但至少其方法论而言,并不需要这一套般如此系统和复杂,只需拿起书本就可以了。

知识吸收的原理

学习,就是通过吸收知识来最终改变认知并调整行为,最终以知识或能力的形式输出。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读书是以学习为目的的话,那最终的目的必然也是输出知识或能力。如此,则读书的原理可以表示如下图:

                        知识输入——知识处理——知识或能力输出

也即,如果将人的大脑看成一部机器,最终的输出是知识或能力的话,那一方面输入源的质量有重大关系,另一方面又与我们处理所输入知识的方式方法密切相关,即读书的品质好坏以及会不会读书,其实最终都落脚于输入源以及处理方法上。前者,如张五常在其《读书的方法》中所言,“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在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比读书的时间多。”后者,一如学贯中西的钱钟书所用的读书方法,不藏书,但每书都做笔记,一生所做光英文读书笔记达178本,且时常翻看笔记,并把精彩片段不断分享,该过程即是对知识处理的方法极优于其他人的处理方式。

所以,当你开始用知识输入、输出的流程及原理去理解所有的读书方法时,你会发现,不管多牛、多么大咖的分享,其实所有的方法都是只是这个流程上的一环,而且我们还可以在这环节上评判各位大咖牛人所用方法的优缺点,而不用盲从盲信,并再找到自己适合的方法,改善自己的读书质量。

第三部分 读书的方法

如前所述,以学习为目的读书的流程分为三个环节“知识输入”“知识处理”和“知识或能力的输出”三个环节。但细细想来,我们又可以将这三个环节予以再度细化和解读。

一、输入源层面的读书方法

输入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好比一个人,只有吃的健康了,才能有好身体,同理,只有好的输入源,才能有好的输出品质。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大家越发注意食品的安全和健康行了,但对于输入的知识源的重视度却仍未给予足够关注。

那如何能找到好的输入源呢?可以按如此三步进行查找。首先,我们要知道大致有哪几类输入源,即书籍及知识的大致分类,由此我们才能知道适合自己的知识和营养,接着你要有合适的渠道可以找到这些高品质的输入源,在找到后,因为不能一下子进食过多,你仍需要对该些输入源进行一定的管理。以下,仅就我近期研读的多读书经验分享中所得的收获,讲讲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书籍的分类:

就书籍及知识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功能”、“可否繁殖”“阅读方式”进一步细分。

1、按功能划分

按书籍的功能来说,通常目前将书籍分为“视野类”“工具类”“专业类”以及“想象力文学”以及“娱乐类”。“视野类”书籍是指能够扩充你的视野,改变你的思维、观点以及对事物和世界认知之类的书籍,比如《人类学简史》、《思考快与慢》、《乌合之众》等等。“工具类”的书籍则是一些能教你具体方式方法的,比如PPT技巧、营销技能、公众号运营等等。“专业类书籍”则是自己领域相关的专业书籍,比如我们律师行业而言,一些具体的文书写作技能、出庭技能等。“文学类”则是一些文学类虚构的著作,但因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其妙构思,也能拓展我们的很多认知。“娱乐类”则是纯粹为娱乐而写的书籍,可能看的时候很开心,但看完之后收获甚少。

在此种情况下,我们认为除了“专业性”的书籍,由于其对于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在相对重要的位置外,视野类的书籍也很有阅读的必要,因为他能改变你的认知、拓展你的思维,虽然不能像工具书一样直接见效,但可以长期让你收获很多。“工具类”的书籍则除非你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才有必要去读,并在读完后去实践,不然可以少花或不花时间。“文学类”的,则如果个人兴趣所致,否则从功利和实用角度尽量少读,比如在李笑来的读书类别里,几乎就没有虚构类的书单。最后的娱乐类,则在确实心情不佳、需要打发时间时去阅读,否则建议尽量少读。

2、按是否可繁殖来划分

该方法应当是李笑来的首创和独创,不过也是相当的有道理和启发。按李笑来的分法,知识分为“可繁殖”和“不可繁殖”,后者指类似于一些冷门字的读音,或者人分为“三色视觉”“四色视觉”之类的知识,此类知识不可再创造新知识、新内容;而前者是一些可以再生新知识、新内容的,所以,李笑来将自己的读书范围首选“心理学”“策略学”“脑科学”“经济学类”等种类的书籍。

3、按阅读方式来划分

这是比较常见的分类,即分为“可精读”“可泛读”和“可翻阅的”,在冯友兰的《我的读书经验》中也有提到。但个人一直认为阅读方式只是分类后的结果,而不是书籍的分类,也即这种方式其实解决不了该把哪些类别定义为“可精读”,哪些定义为“可泛读”、“可翻阅”。不过,这样分类也还是有其价值,至少我们在选到一本书时,我们可以自己考虑和琢磨一下,这书到底是该精读还是泛读,有所取舍,并不需要所有的书都要精读。

综上,如果以学习的角度去阅读,则首选的书籍应当是含有可繁殖类知识的书籍,同时应当以拓展视野类、专业类的书籍优先,工具类的书籍用到时要读,文学类书籍、娱乐类的根据兴趣和时间来读,且在选好这类书籍后,也应区分书籍该精读还是泛读或翻阅即可。

(二)寻书的渠道:

李笑来曾经写过一篇《选书的基本原则》,根据出版社、版次等等类似信息来去选书,确实非常的有启发。但同样的问题,并不系统,且只是选书中一个小环节,窃以为,选书还是要全方位的进行选择和筛选,根据寻找的方式方法可以分为“经典书目”“推荐选书”“自行寻找”。

1、经典书目

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读书应当首选经典书目,就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很多人由此引申主张,出版一定年限以内的书不读。对于前者,我倒是非常认可,确实应当读一些经典的书目,而且应当不只读一遍,但也并不一定非经典不读。按照输入、输出的原理,读经典固然能锻炼你的思维能力,了解到最本源的知识,但现在知识爆炸,一味守着原先的知识和观念倒未必是好。

2、推荐选书

推荐选书是指根据他人的推荐来选择高质量高品质的书,由于现在的互联网发达,相关资讯极容易获得,这类的渠道很多。

首先,你可以通网站或杂志的推荐来选书,比在豆瓣读书中会有相关的书籍推荐,当然也有一篇分享文章中提到可以在《读书》、《书城》、《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新京报书评周刊》以及《独立阅读》这一电子杂志中会有所推荐,不过我没阅读过,仅此分享,各位可以也可以自行尝试。

其次,另外一个非常好的渠道是通过我们所知晓的那些牛人或你们圈内的大咖同行都在读的什么书,我们按照这些牛人的推荐或者看他平时读什么书来选书即可,比如老罗就推荐了好多本很好的书,甚至把一些绝版的图书又给激活了。

再者,如果身边有好书、爱书之人,你让他们推荐一下,也是很不错的渠道和犯法。

3、自行选书

就选书而言,我的观点倒是和李笑来完全一致,确实应当自行具备选书的能力,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书,这是一项必须培养并习得的能力。

首先,在选书之前,最为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读书的目的,然后输入关键词在百度、亚马逊、京东等等网站上进行相应检索,再看看相应的书评、内容、目录、评分等等,也可以初步判断一下该书是否值得读和看。而且现在亚马逊、京东等平台都有书籍销量的显示,你确实不知道该怎么选,看看销量也可以有个大概的判断和参考。

其次,现在的购物平台基本上会一些算法来推荐适合你和你喜欢的书,你也可以看看,同样看评分、书评、销量等等来确定该书的质量和可买性。

除了上述方法外,在你所读的书中有提及的书籍、所列的参考书目也都是选书的一个很好渠道,还有如果这个作者你非常认可,也可以顺藤摸瓜,再看看这个作者写的其他书籍,也是非常不错的方法。

最后,在按上述方法找到书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来评估该书的质量,而这也是李笑来所主张的重要方法之一,即看该书的出版社、作者、版次、印次、印数等等,版次、印次以及印数当然越多表明书的品质越好,而一个你认可的出版社、作者也是书籍质量的保证。

(三)待读书籍的管理:

在选好书籍后,因为时间关系,并不是我们一定要立即购买或阅读,更优的方式是可以制作一张待读书籍清单,标明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等等,当然最为重要的是标注阅读的优先性以及概述与工作的相关性,以此来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启动该书籍的阅读。比如可按下方式做一个清单。

[Uploading 待读书清单_311721.png . . .]

二、知识处理层面的读书方法

在确定和筛选上述输入源后,知识处理层面的方法可谓重中之重,而非常遗憾的是,包括之前的我在内,绝大部分人在这个环节几乎是没有做工作的。很多人所谓的读书就拿到一本书就开始读,一页一页的读,即不管方式方法,也不做笔记,更别提思考、内化等等,所以读了很多年的书后基本上等于白读。

那这个环节,我们到底该如何处理知识呢?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对读书的方法细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以及“主题式阅读”,深有启发和收获,特别是“主题式阅读”的技巧,让我可以很快速的了解和掌握某一领域的资讯,包括本文的写作,也完全归因于主题式阅读的技巧。

但以上的方法应该说是一个横向层面的方法,即面对一本书,我们该选择哪一种方式、方法来读,但对于纵向层面,即特定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并未涉及。然而如果深入思考,我们是完全可以将纵向层面的方法进行细分和模块化的,如此你看到的所有读书方法基本上全会落于该些模块上,而你也会知晓自己到底是哪个模块没做好,以及哪个模块可以改善。

此外,输出的环节也可以算是处理的一部分,因为输出是可以倒逼输入及处理,让我们更加有效的掌握和应用知识的,不过从结构上而言,输出这个环节我会单独做一部分,但请不要忽略了他在促进处理上的作用。

根据本人的理解,我以为所有知识的纵向学习,其可以按以下模块进行细分:

        **识别、标记、记录、思考、内化、拓展**

(一)识别:

虽然根据前面输入源的筛选阶段,我们已经筛选到了自己想要的书籍,但面对每本书籍,特别是很多书籍做主题式阅读时,其内容庞杂,我们仍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识别,以此来决定我们具体需要重点关注的输入源以及输入方式。

因此,“识别”的价值就在于在已经过筛选的书籍中再通过各种方式识别其中其中的重点输入源并确定输入方式,以此来提高输入的效率,并且在后续处理阶段也能更好的抓住重点,提升内化的程度以及输出的质量。

1、根据目的识别内容

对于很多不是非常系统并且有很强实用性的书籍,该种方式尤为重要,这也和目前火热的“拆书帮”理念基本相符,即书其实不用读完的,你只需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并且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读后应用并实践即可。比如我在读《沟通的艺术》一时是,就用了这种方法,直接翻到“沟通高手的特质”一章,仔细研读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实践其中的理念,而对于其余部分完全可以直接忽略掉。因为对于我而言,只要达到了提高沟通质量即可,其中讲到的“我们为什么要沟通”、“直觉历程”“什么是情绪”等等相对理论的知识,我又并不想做理论研究的,实在是用处不大,不读也罢。

2、根据全书的逻辑框架识别内容

根据秋叶的经验,其认为在梳理出全书的逻辑框架后再读收获更快,也就是说在你正式阅读之前,你可以通过阅读标题、目录、序言、引言、导语等等方式先建立书籍的逻辑框架然后再行阅读,由此你在读书时就会更加清楚的识别该书的重点、论证框架,也知道读书时间以及精力该如何分配,自然能提高阅读效率和收获。

3、根据书评来识别内容

书评的一种很好作用就是除了对所涉书籍进行评价外,往往也会很好的将书籍进行了概括和归纳。由此,在你正式阅读某书前,你可以通过阅读书评知道该书籍的重点,这也是一个绝佳的方式。法学界的大咖陈少文在其读书经验分享中所提到,看一些学科的书籍时,可以通过看学科史的方式来决定如何阅读以及阅读的重点,我以为也可以归类为看书评来识别内容,只是这个书评更加高大上,处于学科史的层面而已。

4、根据不同角度来识别内容

此类方法是指,有些重要的书是要读很多次,并且从不同角度来读的,然后再根据不同的角度来识别每次阅读重点。比如有人曾经问苏东坡,“公之博洽可学乎?”你那么有学问,我们能学会吗?苏东坡回答说,当然可以。我念《汉书》念了好几遍才算读完。每一次都从不同角度着眼,每次只关注一个单项,比如第一遍只读其中的治道,第二遍只读人物,第三遍只读地理,第四遍只读货财。由此在读书的过程中,每次所读重点内容都不同。

5、根据自身所需知识框架识别内容

该方法是秋叶分享的,而我以为可以称之为最牛读书法,当然也是最难的。该方法是指自己在进入某一学科或领域后,虽然对该学科还知之甚少,但先自行建立一套知识结构,然后再根据所建的知识框架去学习相关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和扩充所涉学科,由此可以很迅速的掌握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比如,秋叶分享了他系统研究和总结职场技能领域的在线学习知识的经验。在买书和找文章之前,秋叶先让自己列了一个提纲,所列提纲就按写书目录的方式来做的,提纲名就叫《中国在线教育商业化模式探讨》,内容如下:
1 中国在线教育市场全景式分析
1.1什么是在线教育
1.2在线教育兴起的演化历史
1.3在线教育市场格局分析
1.4在线教育主流商业模式分析
1.5在线教育的误区
2在线教育的商业化机遇突破口
3在线课程内容开发
3.1在线学习的特点
3.2如何选择内容和老师
3.3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和流程
3.4众包模式下的迭代改进
3.5教材课程作业答疑考核一体化设计
3.6交互式课程的设计
3.7如何引入学员测试
4在线课程的营销
4.1如何做版权保护
4.2如何定价
4.3如何推广
5在线课程的服务
5.1作业设计——标准化管理
5.2答疑设计——社群管理
5.3考核设计——证书
6在线教育的技术平台选择和构造
6.1自建网站还是和平台合作
6.2选桌面端还是移动端
6.3好技术或平台资源清单
7在线教育的融资渠道介绍

在有了上述提纲后,秋叶才开始买书和找文章,然后将文章和书中的观点写到对应调下,并且在阅读中如果遇到新知识补充或颠覆了上述框架的,则相应调整或修改该结构,并继续学习。

_“识别”是纵向知识学习六步骤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但很多人并未进行过“识别”的步骤,甚至不知道识别的上述方式方法,之前的我亦如是。其实包括所阅读的这么多牛人大咖的读书经验来看,也并非每个都有该识别的步骤,然而如之前所言,牛人大咖的分享只是根据其经验出发,并不表示最优和最佳,而从整个知识的纵向学习而言,识别极为重要,在阅读时应有该程序和流程。

(二)标记:

相比于识别,标记则相对简单,就是将相关重点内容进行标记,以强化记忆并在后续复习时便于再次记忆和理解重点,也是很多阅读之人都已经在做的工作。标记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当然也因其相对普通,并没有被很多人当做重要的经验分享,以下仅就看到的其中某篇文章所介绍的方法做下分享。

标注的目的主要在于后续复习及回顾方便,因此在标注内容上主要包括重点内容,一些概念、模型等,优美及经典的词句以及尚不懂的内容,为便于识别,应采用不同方式标注为妥。比如重点内容用下划线,概念、模型等用框框,优美的词句以及经典语句则用波浪线,不懂的内容则用问号标示。

需要说明的是,从标注的时间上来说,很多人会习惯性的在看到时认为是重点就标注,但为确保标注的准确性,则可以先初步折页,在确认确属于重点之后再标注为妥。另外有一种方法是可以在标注完毕后再进行整理,然后再在扉页或书的空白处建立索引目录,不过这个索引也可以在记录部分去做,倒不一定要本环节去做。

(三)记录:

记录与识别类似,只是将书中重点标记的内容予以记录到笔记本中。只是虽然其记录的内容与标记的类似,但记录相当于是摘抄,一方面可以再次加深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记录的时候重新整理该些记录的内容,以使得其逻辑和结构更加清晰,加速内化,并最终为己所用。同时,如前所述,也可以在记录时整理一下相关知识的索引。现在电脑以及网络都非常方便,上述的记录倒不一定都用纸质的方式,在通过印象笔记等等类似软件也是完全可以的。

(四)思考:

如果说标记和记录是属于很多人都会做的,则思考这个环节又很多人在读书时相对比较少做的,但恰恰又是区别读书品质和效果的重要一环。可能很多人会问说,我知道思考很重要,但问题是怎么思考呢?根据相关的文章及书籍的汇总,可以尝试一下几种方式进行思考:

1、四大基本问题法:

在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提到,在读一本书之前,可以通过如此四个问题来进行思考: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2、作者细部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3、这本书说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4、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四个问题是有层次性,第一个是关于内容,第二个是关于论证结构,第三个是关于你的观点和评判,第四个是你如何学以致用,由此,当你能非常清晰的回答这四个问题时,你至少做到了基本掌握了书籍的大概内容,也知道其论述的结构以及其理论的合理性,同时还通过问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最终落实到对自己认知或行动的影响上。因此在读一本书之前,该四个问题极有必要。

2、WWH模式型思考法:

张五常在《读书的方法》中有提到,思考可以从“WHAT””HOW”和“WHY”三个角度来提问进行思考,比如遇到一个问题,第一个WHAT是指涉及的事实或问题是什么?第二个HOW则是指具体的方式方法是什么?第三个WHY则是问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本文的写作,WHAT就是指的读书,HOW就是读书的具体方法有哪些,WHY则是这些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其原理是什么?就涉及到本文开头读书的原理那部分了。

3、逻辑推理思考法:

在陈少文的《读书的目的不是读完》一文中,有提过一个更加高阶的“推理读书法”,即在读书之前,找出书本的预设前提,并尝试用自己的逻辑去推演,如果吻合,则不用再阅读,如果不吻合,则可在质疑中逐步深入学习。陈的观点是,如果只是顺着作者的逻辑阅读,并没有太多意义,只是讲自己的脑袋变成他人的跑马场而已,并不会带来思维层次上的训练。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部分思考方法的罗列和建议,还有很多各种各类的思考方法和模型,但不管哪种模型,在阅读的时候多一些思考,多一些主动性,一定能让阅读更加高效。

(五)内化:

就纵向知识学习法而言,个人以为最为重要就是内化这一步,其他五步几乎都是为这一步服务的,而恰恰这一步在很多人的读书环节和步骤中是没有的,包括以前的我同样如此。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内化方法仅仅只是其中一部分方法,而后续输出环节中,很多的工作也都可以强化内化,可以内化是一个一直持续的过程,只是根据多人的读书经验分享,按以下的方式则是进行内化的好方法。

1、关联

其实也可以说这个环节是记忆的一部分,又或者说记忆也是内化的重要构成,而之所以不强调记忆而强调关联,是在于就记忆而言,通过将现有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关联是高效记忆的一种方式,甚至有人提出“高效学习的本质就是理解和创造关联”。

2、重构

重构则是指通过各种自己的方式,将书本上的知识重新组合及表述,以使其能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达到内化的效果。具体而言,可以有如下方式:

a. 在读完一篇后,用自己的话简略的概括所读内容,并强调其重点内容
b.根据自己的逻辑框架以及思维方式,重新制作所读书籍的目录
c.将书中的相关重点内容重新编制结构,按照自己的结构重新构架知识
d.将相关内容,包括逻辑结构、概念、模型、方法等等进行图像化处理。

如果你既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了关联,又按照以上的方式重构了所学的知识,毫无疑问,你的阅读质量与输出品质一定相比别人会高出不少。对于很多读书的高手而言,比如钱钟书,这一环节的有效处理应当是其致使其博学的重要原因。

(六)拓展:

拓展则是指在将读到的知识一定程度内化后,可以就该书籍再进行深一步的拓展,以此来获得其他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和书籍。具体而言,主要是针对在文章中提及的、注释中引用的书籍,都可以另行再检索或购买阅读,此外对于作者本人,也可在进一步深度拓展和挖掘,因为一个靠谱的作者,其出书的质量基本是稳定的。

三、知识输出层面的读书方法

在读了《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后,我才真正发现,只有分享和输出的知识才有价值和意义,而且输出能够很大的帮助输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了我近期的好几篇文章。但就本文而言,这里的输出主要是指因强化内化所做的输出,因此其主要的方式方法也仅限以达到内化为目的,其包括的方法分享、虚拟应用、写感悟、写书评等。

(一)做分享

分享是知识输出和帮助内化的重要手段,但不要把分享想的太过高大上。按我高中语文老师的说法“只有读了后感觉可以和别人吹牛,读书效率才最高”,其实“吹牛”就是分享的一种方式。比如,秋叶就在《四个方法教你做好读书笔记》一文中也强调,在他掌握了相关知识后,就会找学生或其他的朋友聊聊,这也是输出第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分享还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比如开讲座、做读书PPT又或者如我现在一般写文章等都是很好的分享方法。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养成一种将知识分享出去的习惯。

(二)虚拟运用

虚拟运用也是输出层面的方法,即通过自己虚拟或想象的方式来输出和实践知识,在《法律人如何将读过的书牢记于心?》就讲述了通过虚拟演讲和模拟实践的方式来进行输出,以此来强化知识的内化。不过该方法纵然可以一试,但如果有更好的实际输出的场景,则当然建议首选实际生活中的输出场景。

(三)写感悟

感悟与读后感不同。很多年以来,我们的教育很喜欢让我们写读后感,当然,读后感或许能让我们对书籍的内容有更多感想,但因为其不聚焦,所以从内化角度而言,作用并不明显。从内化角度而言,感悟首先不应该是感性上的感想,而是对所涉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甚至是和作者的辩论;其次,应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思考,并落实到调整自己的认知或下一步行动计划上。

(四)写书评

另一种非常好的强化内化的输出方式为写书评,当你写一篇书评时,你能够更好的回顾书籍所涉的内容,并且能就该书中的相关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评价,如此必将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内化。

初期而言,写书评可以有一定的模式供参考,比如在读经营管理类书籍时,可以参考秋叶《框读法:我是如何读经管书的》中所介绍的两种方法。
1、方法一:
1)、讲述作者的概括;
2)、分享书中的精彩内容;
3)、分享读书的收获及自己的经验;
4)、分析书本中的问题和不足;
5)、再评判一下适合人群以及所涉深度。
2、方法二:
1、列问题:阐述作者想解决的问题
2、说背景:说明作者看到的社会状况及背景
3、探原因:说明作者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
4、提方法:提出作者所说的方法,用概括的方式
5、再思考:深度思考该方法是否可行?不可行在哪?有什么共鸣?今后类似问题如何解决?

以上根据本人阅读了多篇读书方法分享后,从输入、处理、输出等三个环节来系统化、模块化后重新整理的读书方法,每位读者都可以按照上述的环节和模块来检验自己现有读书方法中的薄弱环节,以进行改善和调整。于我而言,其中很多的方式方法我自己也未曾采用,也有很多即使采用了仍有待提高和改善。但于我而言,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重构和输出的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机会,就像我近期听到很打动我的一句话“越分享越厉害,而不是越厉害越分享”,又或者“教,是最好的学”!

—————————————————————————————————————————
我是成都律师章方秋。摆过地摊,当过老板;混迹过世界五百强,终归于律师这个行当,现和朋友共同于成都开办某律师事务所。理性、客观、积极、睿智,是我所向!
读完我的文章如果有收获,记得打赏、关注和点赞、微信分享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1,829评论 1 33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4,603评论 1 2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1,846评论 0 22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600评论 0 1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0,780评论 3 27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695评论 1 1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136评论 2 2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62评论 0 18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453评论 0 22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29,942评论 2 23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347评论 1 2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7,790评论 2 2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293评论 3 22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839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448评论 0 18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4,564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4,623评论 2 2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Android 自定义View的各种姿势1 Activity的显示之ViewRootImpl详解 Activity...
    passiontim阅读 170,472评论 25 707
  • 海棠走在繁华喧嚣的街上,神情恍惚,满大街都是琳琅满目的小轿车排成行,仿佛是车的海洋,夹杂着川流不息的人流擦肩而过,...
    初衫阅读 220评论 6 12
  • 静等花开 教育是慢的。语文教育亦然。写作教学更是急不得。我不赞同“写作教学是不可教的”说...
    简约语文阅读 920评论 2 5
  • 一轮红月亮悬在半空 小院暖棚里 菠菜摇曳着舞蹈 萝卜咧着嘴微笑 屋里 炉火正旺 爸妈的孩子们 团团围坐 聊着家常 ...
    王小唐阅读 170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