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邛蔬和橋仙】||狼烟诗影||田野调查:


    石钟山记•邛蔬和橋仙


      文/狼烟诗影


在2017年秋的一次田野调查中,偶然听到邛崃大同镇景沟村的一老人说,他们家对面有一个神秘的“石钟,”就在一孤峰兀立的“石钟山”上,千百年来,有许许多多的神奇传说,故事板本多种多样,流传甚广,至今无人解答。

于是,本来和我一起做田野调查的佛教历史老师董伟也佩感兴趣,于是当即邀请这位老人做向导,去看那千年神秘的“石钟。”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大约行进半个小时,就到了老人所讲的“石钟山”对面。跟着老人的脚步,行进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大约走了十几分钟,老人抬头用手一指说,对面的山就是“石钟山,”那神秘的“石钟”就在那孤峰顶上。我们顺着老人所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面前忽然出现一孤峰,孤峰拔地而起,魏然直立在我们面前。山不大,但高。看上去虽有十几丈高,如一竹笋般地站立着,感觉特别高。孤峰满身长满不大不小的小树,山顶好像有几棵大树.,但看不见老人所说的“石钟。”

老人告诉我,此处现地名叫“南唐,”相传一个唐朝皇帝逃难到此隐居,便将更名为“南唐。”也有传说此处有宝藏,打开宝藏的钥匙在一句彦语里。于是,老人就说道:“石人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能寻到,买断成都府。”传说就是那个唐朝皇帝留下来的宝藏。但这个彦语和彭山县江口沉银的彦语差不多相同,只是江口沉银的彦语是“石牛对石虎,银子万万五,如有人寻得到,买断成都府。”而石钟山的“石人”对“石鼓”和江口沉银的“石牛”对“石虎”不一样之处。于是老人向我们指认了“石鼓,”那巨大的石头看上去确实像个“石鼓。”那“石鼓”之上,可站几十上百人。可是,“石鼓”所对的“石人”呢?老人说就在“石钟山”上。可怎么看也看不见老人所说石钟山上的“石人。”于是,我们决定爬上石钟山上去看看。在老人的带领下,我们穿越荆棘的荒无和陡悬的坡,终于到了“石钟山”下,然后慢慢艰难的往上爬着。半响,终于爬上山顶。果然眼前站立着一形如“石钟”的石头。跟在我后面的董伟老师和那位老人也爬了上来。说来也怪,本来爬山时,上石钟山的只有我们三个人,上去之后,我便探索起这“石钟”来。这老人所谓说的“石钟,”其实就是一石头佛塔,经过董伟老师的介绍,看石头上的神龛佛像风格,董伟历史断定是东汉末年至西魏时期的石刻。这石头高约2米,直径1.3米左右。上小,下大,形如“石钟,”实是佛塔。但一直没看见老人所讲的“石人”在哪里?恐怕所谓说的“石人对石鼓”应该是佛塔上雕刻的佛教人物像吧?老人说,这就奇怪了,记得文革时期,一个生产队有十几个人上得孤峰来,说这石钟下面有宝贝,就把这“石钟”搬倒了,看什么宝贝都没有,这“石钟”下面也没有发现什么宝贝。于是大家就下山去了,这四十年来,基本上没有人再上孤峰来过,这“石钟”咋又站立起来了呢?老人说实在是奇怪……于是,我随手用手机拍了资料,也拍了董伟老师和那位老人与“石钟”的合影,就下山了。老人又带我们去看那里的“银子洞,”也讲了很多传说。关于那些神仙传说,我没当一回事,因为我不相信有神仙这些事,总觉得是古人度撰出来的。


回家以后的第二天,我打开手机相册看资料,奇怪的是我拍的照片中多了一个老人……我记得清楚,那时候就我们3个人爬上石钟山的。而这照片上明明就有两位老人,加上我,就是四个人了。我记得上山下山都是三个人的,我至今真不知道另外一位老人从何而来……?


于是,我查邛崃古县志,也查许多古籍,没有找到关于“石钟山”的记载。当然,那些神仙故事就根本不存在了。但是,我在后来采访许多当地老人所讲,真的那个神仙故事一直留传着。故事不长,简单。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石钟山上住着一个白胡子老头,经常不吃东西,一但吃东西的时候,就捡些石头放在石锅里煮,石头煮熟浮起来,就像汤圆一样,白胡子老头就吃煮好的石头生活。相传,有一个当地人爬上石钟山,看那白胡子老头煮石头吃,看着看着自己也想吃,就说也想吃。于是,白胡子老头就给那个吃了一个,不一会,那个当地人就变成了石头站在石钟山上不动了。后来没人敢再问白胡子老头要煮好的石头吃。当地人过了一代又一代,那白胡子老头依然年年如此都在石钟山上煮石头吃。传说白胡子老头活了一千二百岁。有一天,白胡子老头忽然不见了,不知所踪,就留下那个吃了白胡子老头煮的石头吃变成的“石钟”还在石钟山上。于是我去百度“石钟山,”出来的是(石钟山记),所有的记载都是说太湖边上有个石钟山,也是有点神秘的传说。再百度有关石钟山,后,无果。


2018年,我在查其它资料时,在古籍《渊鉴类函》中忽然发现有一段文字,曰: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气鍊形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山至数百年往来入太室山中有卧石床枕焉。意思是:古临邛有个叫“疏”的人,是西周时皇帝封的神仙,此人平时练气,饿的时候就煮石头吃,住在石钟山上数百年。但是他常常来往于太室山,现在太室山上还有他睡过的石床和石枕。看了这个故事,一下就和大同古镇的石钟山集合起来,为此,大同流传的民间神仙故事,为啥和古籍上的故事一模一样呢?我想,巧合吧……?后来,我又在《汉武帝传》中发现一个故事,说汉武帝去阳城访禹之妻涂山氏之女“女娇”出生地时,听说大禹之子“启”是涂山氏之女“女娇”在太室山生的。因禹与涂山氏之女结婚后,睡了四天,禹就去治水去了。女娇因为没有孩子 就又去找禹,禹见女娇来了,就不想见她,就化妆成一只熊来相见,涂山氏之女知禹不肯见她,可能是自己没有孩子的原因。于是,回家,就去千里之外的太室山寻仙求子,希望能给她一个孩子。而在太室山上的神仙叫“疏,”邛地疏也。问知女娇欲要求子,便降一莲子在女娇腹中,果然女娇生子“启。”(启:夏朝的第二个皇帝)刚好,这和古籍《渊鉴内函》所记载完全一样,也对上了号。也和大同古镇的石钟山对上了号。这个神仙,正是这个叫“疏”的神仙。再查《史记.夏本纪》《太平环宇记.濠州》之禹,以及涂山氏,就出现三个板本,各说不一。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之妻子涂山氏生子“启”于太室山。这一点没有变化,其它说法记载各不相同。但关于大同古镇的石钟山故事已有两本古籍记载相同。再翻《方兴胜览》和《例仙传》,居然同样找到古临邛石钟山上有个叫“疏”的神仙,大体记载一样。进一步说明,大同石钟山故事是官方认可的历史,何况这个叫“疏”的神仙还是西周皇帝策封的神仙。

我们再来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袁弘泰”写的一首诗:《访临邛十二仙君画像》“蜀地灵山绾蹙旧,邛疏橘仙隐其间。十二神君今何在,凤凰天令故作鸣。”从这一首诗中可以坚定的说明“蔬”是古临邛人,所以叫“邛蔬。”而并不是近代史学家认为“邛疏者周封史也。”邛蔬是周王朝的一个“官吏”的故事,这是近代史学家的错误理解。应该这样认为,“邛蔬,是周王朝封的神仙”更为合适。还有邛崃神仙在十二仙君里面还有一个神仙的历史同样很长,那就是“橘仙,”近代史学家同样错误的认为“橘仙”是“巴国人,”就是今天的巴中地区一带。袁弘泰的这一首诗也有力地证明《例仙传》里记载的《橘中戏》中“橘仙”也是邛崃人。

2020年四月,我读了邛崃传媒集团宣传部主任李桎的一篇文章,再让我坚信这个叫“疏”的神仙是存在的。文章中提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写贴在询问当时的益州刺史周抚时问:临邛真的有邛竹杖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事情真的有吗?还有严君平的事情?那个杨雄是不是很厉害啊?临邛有个火井的地方真的有井中之火吗?在王羲之写给周抚的17贴中就有四贴是询问和邛崃有关的。如是曰:《郗司马帖》曰: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是询问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事。在《蜀都帖》中又曰:“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当然,还《蜀都帖》提到扬雄、左太冲。《三都帖》曰:殊为不备悉。彼故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还有《严君平帖》,《盐井帖》,又如《邛竹杖帖》都是这样描述的,“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之至。”就在《蜀都帖》中曰:“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里面同样也提到“疏”这个人。如果单从第一句“省足下别疏”去理解,找不到证词,因为这一句话太平常了,不足为证。如果连起来看:“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这就后面所说“具彼土山川诸奇?”就充分的说明邛崃这个叫“疏”的神仙,是存在的。

作者/狼烟诗影,四川邛崃市人。曾用多个笔名著有诗歌,小说,散文,散文诗数百篇,古体诗,填词两千多首。笔名有:狼烟诗影,田子,哥哥在写诗,温柔一剑,老大,风中孤影,风中流浪……等。作者真实姓名暂时保密。

    后记:

今天再访【石钟山】时,已不再是三年前的石钟山了,弯弯山路已荒无,大山之中的农房已是破烂不堪,一些古迹已隐没在草丛之中,一个人也碰不到不说,已经荒无得根本没有路能通向石钟山了。为此,只能站在石钟山对面的半山上隐隐约约看一下,估计以后不会再有机会去抚摸那近两千年的古钟佛塔。回想佛教在那么早就传入大同,这真是一个迷,或不曾有很好的释译这两千年的历史。关于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古临邛不只在大同曾有碑记和实物,在邛崃盘陀寺也有碑记记载佛教是东汉明帝时传入邛崃的。相信“石钟山”这个要五千年的神仙故事会一代接一代流传下去,至少有很多历史资料能证明石钟山上曾有那个在夏朝就有的神仙。也是因为这个叫“疏”的神仙,让禹有了儿子“启”;也是因为有了“疏”这个神仙,才有了夏朝的第二代皇帝“启”;也是因为邛崃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曾是中国“神仙”的发源地,才会有西周皇帝曾封过神仙“疏”的记载。岂不是说四千年前的神仙“红灵子”是怎样成仙的?也不说西周的“马成子”是怎样成仙的?就单说这个生活在夏朝的“疏”,就这样把邛崃大同的石钟山和河南的太室链接到了一起。今天,很多人遗忘了五千年前的历史,但是,今天我们有责任重新拾起这一段历史,让它重新站立在世人面前,让人去探索,让人去研究,让人去了解。今天虽然远远的的能看到一点点那神秘的石钟山,看那古佛塔还站立在石钟山上,或者再过几百年、几千年,还会有人去研究探索它的,只要石钟山不倒,石钟山上的佛塔将就不会消失,让后人去评说它的古老故事。今天去看,石钟山对面的“石鼓”还在,只是荒无淹没在树林里。石钟山还在,而传说中的神仙“疏”却已不在,那传说中的“石人”还在石塔上,但是,传说中的“石人对石鼓,银子万万五”的迷语宝藏还在,这只能让后人去探索寻宝了。即使宝藏没有,但关于石钟山的神仙故事不会消亡。五千年前那个神仙煮石头吃的故事会永远流传下去。大同,也会因有五千年的石钟山的神仙历史而存在;也会因那里有三千年古柏的存在,而书写三千年的历史迷雾;也会因有石笋山石刻群的存在,可以看到(公元653)年就开始雕刻的佛教石窟的存在,可以看到一千四百年前的生活景像,也是因为一个灵山大佛碑记的出现,能从里面知道大唐盛世的背后会有一段腥风血雨皇家权势的争夺;也是因为有康熙县志记载大同古镇的很多庙宇在汉时就有的记载,才大同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是繁华之地;也是因为有大同千年古盐井的记载,大同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古石币就可以证明一万年前,大同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117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9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897评论 0 2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05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0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35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97评论 2 3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9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1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477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88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25评论 2 25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71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55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0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4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55评论 2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