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

点进去看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梨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非暴力沟通》所指的“暴力”,并不是肢体上的暴力,而是指言语上的讽刺、否定、说教、批评等,这些就像一种无形的拳脚,加诸于人们的心灵之上,造成痛苦和伤害。

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充满爱的沟通方式,是能让双方都感受到善意的“爱的语言”。它鼓励人们带着爱和善意去聆听、洞察彼此的需要,洞察对方隐藏在话语里的需要,让人们可以直面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它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思维的习惯。

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的方式,它还是一种持续地提醒。它能够帮助人们在沟通的时候把握沟通的本质,掌握更多有效信息,而不是被一时的情绪所操控,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专注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方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如果我们能善用语言,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净化语言,让我们从“非暴力沟通”做起。

当我们听到批评时,可以学着先去观察和感受对方兴在语言或者肢体上所反映出的需要,并且思考自己的需要,这样思路会清晰很多,然后我们再去进行沟通。

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能开诚布公地谈一谈,理解对方的需要,说出自己的需要,原本的矛盾也就烟消云散了。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被赞美的渴望,所以嘴甜的人,别人更乐意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是充满爱的,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可是,如果我们没有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反而选择了“异化的沟通方式”,那我们所感受到的恐怕就不是爱了,即使这个沟通是以爱的名义。

  

四种不恰当的沟通方式:

一是道德评判。我们总是习惯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人,而事实上,道德更多是用来自律的,而不是强加给别人。道德评判会变成一场充满恶意的道德审判,一个过度道德化的社会是可怕的。很多时候,道德评判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二是进行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很多人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失去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甚至生发出“羡慕嫉妒恨”。盲目的比较,只会蒙蔽人与人心中的善意,毫无益处。

三是回避责任。人的一生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责任。但越长大,我们越应该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起责任。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日本侵略中国时,日军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屠杀,即使是战后很多人也毫无悔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在服从命令,责任应该由上级承担。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常常会对别人抱以要求,上级命令下级,家长命令孩子等,这些关系是生活中相当常见的。如果不配合,就会受到威胁或惩罚。“不应该”“应该”“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频繁出现,人们倾向于使用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依靠权威去要求别人做事情,并不一定是别人发自内心的行为,这会造成彼此间心灵的隔阂。

  

慎做“评论者”: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如果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日常的交流中,人们经常在话语中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际间的摩擦有时因为利益纠纷,但也常常因为一些只言片语。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有着“贴标签”的习惯。遇到一件事情,或看到一个人,我们可能只观察到一些表面信息,但是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给这件事或这个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最方便、最简洁的方式,但同时也是对事情、对他人最不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既然已经知道了人们通常都有这种惯性,那么同样承担着听话者角色的人,在听到这些评论性的言论时应该多留一个心眼。比如多问一句:怎么了?为什么?这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区分观察和评论。

原本只是评论性的言论,但是多问一句,就能够区分出观察和评论,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如果当时的情况不适合多言,那么也应该多做一些观察,亲自去接触或者感受,再给出自己的判断。

非暴力沟通也并不是反对评论,它只是不鼓励绝对化的评论,所有的评论都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

沟通中所产生的一些矛盾和负面的情绪,有时候并没有什么深层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评论性”的话语惹的祸。

说话时多做一些观察性的描述,而非评论性的言论;倾听时多做一些询问,或者多做一些观察,而非盲目听信,如此一来,沟通便会变得柔和而充满善意。

表达自己的感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生而为人,我们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着自己的感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愿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所束缚,习惯了服从权威和现实,而非聆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隐藏自己的感受,绝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往往和人们的成长经历、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小朋友们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里有其他小朋友来做客,看中了自己的玩具,父母会怎么做?

情况大致可分以下三种:

一是,把玩具送给这个小朋友;

二是,让小朋友玩会玩具,但不给他;

三是,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

我无法预估出父母们会怎么选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选择第三种做法的父母所培养出来的孩子更善于、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让别人猜。社会的节奏很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地前行,打理自己的生活,的确没有很多时间去细细顾及你的感受。

更多的时要要学会清楚、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喜欢、讨厌、兴奋、郁闷、渴望、感动……

将感受憋在心里的人常常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不会表达感受——觉得人们冷漠——更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觉得人们越来越冷漠……其实未必是大家冷漠,或许只是自己过于苛求。把感受说出来,沟通将变得更容易,只有你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才会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在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

受到压抑的人们往往无法区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想要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却发现了更大的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感受。

当我们真正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使用表示心情的词汇。当我们说“我觉得”的时候,我们常常只是在表达想法。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示弱并不是没有勇气,而是一种沟通的策略。

当双方都剑拔弩张的时候,一方收起锋芒,以一种圆润的姿态去回应对方,这个时候,对方的锋芒也会被你的柔软所触动,从而有所收敛。

在人与人的沟通中,适当的示弱,能够达到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效果。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产生了我们的感受。诚然,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这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的四种选择:

责备自己;指责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通过批评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需求和愿望时,我们得到的可能也会是相应的指责。

当我们有需要或者愿望的时候,不妨坦诚地说出来,而不是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去批评别人。

“双方各有什么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是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对于自己感受的认知,往往有两种常见的反应:

感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满足→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人很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感受→他人的行为→把自己的不愉快归咎于对方,利用对方的愧疚心理→得到他人的回应。

举一个例子,父母对孩子说:“你整天都在打游戏,这让爸爸妈妈很难过。”显然,父母把自己的感受归咎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听了父母的话或许会克制自己不去打游戏。对于孩子而言,他不打游戏只是为了不让父母难过,但他自己并不明白父母这么说的原因。

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爸爸妈妈希望你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整天打游戏,对你的身体不好,这让爸爸妈妈很难过。”在这段话中,父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感受,是来源于“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当他们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时,孩子了解到少打游戏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那他更有可能做出一个积极的回应,并且这个回应会是稳定而且持续的。

我们常常弄不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我感到……因为我……”的句式,帮助我们厘清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比如,公司新产品的销售额不佳,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很重视公司的发展;她给我打了电话,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很在乎我们之间的友谊;他采纳了我的建议,我感到很开心,因为我很看重公司的形象……

事实上,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对于女性而言,尤其如此。

人这一生最敢于“说”出自己“需要”的时期,大概是婴儿时期。虽然那个时候我们还不会说话,但是我们会用笑、哭、肢体动作等来表达我们饿了、我们高兴、我们想出去玩、我们想睡觉……等到慢慢长大以后,我们在各种社会规则的压抑下,反而变得胆怯了,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情感的奴隶”:我们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
第二个阶段是“面目可憎”: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去迎合他人,会让我们觉得很憋屈、很恼怒,因而我们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是我们还心存疑虑,所以态度变得生硬。
第三个阶段是“生活的主人”:我们开始认为帮助别人是一种自由的、快乐的行为。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是我们不能对他人负责。

如何“请求”

没有人能在这个世界遗世独立,我们都是社会人,总有事情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于是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请求”。

如果你没有把你的请求表达清楚,别人就未必能理解你的请求究竟是什么,如此一来,你的期待也就不一定能实现。

把自己的请求说得具体一些,并且注意在表达的时候说明希望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希望对方不做什么。因为后者更不容易让人明白,甚至更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此外,在集体讨论时,更要明白地表述自己的请求,否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把你的请求淹没,时间浪费了,效果又没有达到。

在具体的提出自己的请求之前,还有一个前提,就是明确谈话的目的。

在谈话之前,先对自己的需求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把请求表达得更加清楚,这样也就增加了我们获得称心反馈的可能性。

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谈话目的是什么,那么这段谈话就是无效的,对方无法理解你,你的请求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提出了请求,自然也就期望得到反馈。反馈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说明了对方是否真正理解了你的请求以及他对这个请求的态度。

关于反馈,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方面,我们需要明白,就是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候未必一致。这个时候我们最好能够请求对方的反馈,以了解对方是否真的理解了我们的意思。

另一方面,当确认对方已经明白后,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对方正在想什么、对方是否接受请求,都是我们急于想了解的。

倾听的益处到底是什么?

首先,倾听让人身心痊愈并且预防潜在的暴力。每个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情绪积攒到了一定的程度,急需倾诉。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愿意倾听自己,给予自己充分表达感受的机会,这会让倾诉者感到身心无比的畅快。

其次,倾听可以让我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之处。当我们学会倾听,我们会更加了解不同的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对不同的人的感受和需要都有了洞察,我们就不会那么恐惧,同时,我们也能更加敢于去真诚地表达自己。

最后,倾听可以帮助我们在听到别人的拒绝时,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对方,不会因为对方的拒绝而耿耿于怀。

我们已经学习了多个表达自我的技巧,同时,倾听也在帮助我们能更加勇敢、真诚地表达自己。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自我接纳。

唯有接受了自己的“感受”,明白自己的“需求”,我们才能将其“表达”
了在非暴力沟通的运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运用——培养对自己的爱。非暴力沟通,是以爱为起点和支点的,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使用非暴力沟通,达到爱自己的目的。这既是出发点,也是终点。

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一个期待,为了这个期待不断做出努力,有的人完成了,有的人没有完成。没有完成的人常常会陷入自责。

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想,失败恰恰是对我们局限性的揭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就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成长。

一味地自责是没有用的,自责是一种自己的需要没得到满足时的悲观表达,过度自责只会让我们陷入自我惩罚,而不能找到解决事情的办法。

当我们在评价自己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就会去寻求改变。但是,是怎样的心理推动我们去改变?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一种情况是,出于羞愧或者内疚等负面心理,我们决定自我改变;另一种情况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决定自我改变。

相比之下,我们更赞成后者。改变,是希望自己变得更好,这是一种正面的激励。如果是出于羞愧或者内疚等负面心理,才选择了自我改变,那么这对改变本身也是没有助益的。而且,如果别人发现了你的行为是出自于愧疚,那么这也会影响人们对你行为的欣赏,即使你的行为是友善的。

非暴力沟通鼓励人们去直面人生的苦难。当你遇到挫折的时候,要学会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我们必须承认,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事情。但是这也可以帮助我们从自身的经历中去自我提炼和学习,用以满足我们尚未达成的需要。

自我评价,自我改变。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也必须学会自我宽恕。

在发现了自己的方方面面的同时,去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去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和价值观,那就是我们自己,虽然有着一些不完美,但这就是真实的自我。

我们越是投入服务生命的乐趣中——服务生命是唯一的目的,我们也就越爱自己。

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行为,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这些行为?你是否发现自己常常说:我不得不做这个。是的,“不得不”,这种不情愿的姿态或许正在吞噬我们对生活和对自己的喜爱。

对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方法:

首先,把你自己觉得属于“不得不做”的事情都写下来;

然后,把“不得不”改成“选择做”;

接着,在这些行为的后面写上你这样做的原因。

完成了这三步,你就可以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如果有一些动机是你不能够接受的,那么,下次你完全可以拒绝这样做。

每个人的愤怒来源于其自身,因为你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所以你感到了愤怒。他人的行为只是一种外在的刺激,而不是引起你愤怒的内在原因。所以,当你愤怒时,不要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当然会有人说,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让人不得不愤怒。的确如此。但是马歇尔仍然认为,与其去表达“合理的愤怒”,不如去探究愤怒背后自己与他人的需要。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愤怒就可以转化为服务感情的需要了。

表达愤怒的具体步骤:

首先,要冷静下来,人在狂怒之中是很难理智的,我们要静下心来体会自己,避免去指责或惩罚他人;

然后,是思考,思考你为什么愤怒。这个时候切记不要将愤怒的原因归咎于别人,这是你的愤怒,不是别人的;

第三步,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没有被理解和满足;

最后,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之间,也要学会聆听他人,聆听都是相互的,当对方得到聆听和理解的时候,他们自然也会来聆听和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遇到不满的事情就愤怒,是我们的天然反应,刚开始应用非暴力沟通时,可能会不太习惯,这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经常练习,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非暴力沟通内化到日常的行为方式中去。

有时候,沟通也来不及,“强制”便诞生了。那么,该如何善用强制力呢?

在非暴力沟通的视角下,我们使用强制力,是出于防卫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惩罚。

非暴力沟通主张:我们使用强制力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当我们认同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上,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和他的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态度是宽容的,我们会认为一个人做了伤害自己或者别人的事情,是因为他还不够成熟。相反,如果一个人使用的是惩罚性的强制力,他的想法则和上面所说的“非暴力沟通”的想法截然不同。他会认为,这些强制力的承受者都是邪恶的,所以必须对他们施以惩罚,以帮助他们悔改。

当我们选择用惩罚的手段去对付别人时,我们就会被看做施暴者,这样我们也很难获得一个友善的回应,即使我们是出于好意。每个人都害怕惩罚,所以人们也很聪明地利用了这种心理去使用强制力,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更具有“效率”和“效力”,但实质上,这种效果非常短暂并且有很大的副作用。

一个人是基于什么意愿来满足我们的愿望的,这一点至关重要。人们往往会因为害怕惩罚而去选择服从。当一个人的精力都集中在避免惩罚上面,他就往往无法客观地思考事情,这其实并不是使用强制力的人的初衷。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惩罚本身就有一种抗拒,当他们认为这种强制力不是帮助他们避免伤害,而是对他们实施惩罚时,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所以,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必须使用强制力,也要仔细思考自己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要背离了自己本来的目的,毕竟事情本身的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当一个人失去了生活的热情,人生将会变的没有色彩。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多人总是倾向于随波逐流地去追逐一些世俗的目标。他们只是看到人群朝着那个方向涌动,于是他们也凑上前去。从众心理会蒙蔽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人群的喧闹也会掩盖我们内心的声音,你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所做的一切便失去了方向。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内心的声音也是不同的。你所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你正在做的是否有意义……这些问题必须从自己内心深处获取答案。

其次,要解决内心的冲突。每个人的内心常常会出现两种声音,互相矛盾,让你无法取舍,犹豫不决。这个时候,非暴力沟通就可以派上用场了,你需要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渐渐地,你的想法就会明朗起来。

最后,不要苛求自己和别人。如果用一种苛刻的眼光去待人接物,那你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一点都不美好,进而陷入无限的纠结和烦恼。

有这么一则小故事: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点,问学生们他们看到了什么。有人说看到了一个黑点,有人说白纸上有黑点,有人指出黑点的位置……老师摇了摇头,问:“你们为什么没有看到白纸呢?”是啊,与白纸相比,这个黑点是多少渺小。但是在苛求的眼光之下,我们往往只看见微小的瑕疵,却看不见这张白纸。

更多时候,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平常心,去发现事物美好的一面,不过分苛责自己和他人,生活将会用一种更加优美的姿态迎接你。

  

懂得感恩,是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前提。

用非暴力沟通来表达感激,我们只是庆祝他人的行为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的确,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带有目的性,当别人感受到了你极强的目的性,往往会产生排斥和抗拒,这个时候反而会削弱“感激”本来应有的能量。

许多时候,我们表达感激的方式很简单,一句谢谢已经足够。但如果对方不能完全明白我们的感激,该怎么办呢?

作者提出了因应的办法——在表达感激时,尽可能说出以下这三点:
1.对方做了什么使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明确地表达了这三点,相信对方一定能明白我们为何感激他了。

既然有人表达感激,那么自然就绕不开接受感激。当听到别人的感激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然接受,相反,有些人会觉得不好意思。

因为人们并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的如对方所说带来了这般或那般的好处。作者认为,大家应该自信一点儿,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这是确定无疑的。

另外,在面对别人的感激时,表现得坦诚一些,大方一些,不要自我膨胀,也不要假谦虚,坦然接受就好。

许多人在面对感情时,总是有些内敛,尽管感情很丰富,却不善表达。时常我们的内心已经汹涌澎湃,但表面上还是一片风平浪静。

现实生活不是江湖上的豪侠传奇,再大的恩情都可以一笑谢之。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被别人感激的渴望,我做得如此认真细心,如此辛苦,难道就不值得你一句感谢吗?

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你从别人那里有所收获,请表达你的感激。

很多时候,人们把别人给予的关怀和帮助,视作理所当然,尤其是对于亲人和朋友,类似“我爱你”、“谢谢你”这样的话,总觉得难以说出口。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是否愿意尝试一下?对想要感激的人说声谢谢。


 本文摘自马歇尔《非暴力沟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