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黄丨当代川派中医及其分支学派概述


黄黄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原文刊于《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9年第2期,62-64页。



巴蜀地区自古出名医、产中药。从汉至明清, 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 (以下所述“四川”均包含现今重庆市) 有1000余人, 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李斯炽先生1936年创立“四川国医学院”, 招生13期, 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1000余人[1]8。1955年国家首先在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 1956年又在全国建立4所中医学院作为中医传承教育基地, 成都中医学院 (现名成都中医药大学) 即为其一, 且李斯炽先生任首任院长。学校的建立, 使得一大批中医药专家学者会聚一堂, 做教育、临床、科研等, 并带领各自学生弟子, 重塑川派中医, 发展弘扬川派中医。

1 川派中医概述

1.1 川派中医的形成


一个新学派的形成, 必须是由某医家提出不同以往的新学说, 当这一学说成为其亲炙、私淑或遥承者们所奉行的学术主旨, 则在其师承授受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有延续性学术发展特征的群体;随着这一学术群体在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上的发展和完善, 逐渐构成了学术界周知的某一学派[2]


四川地区是著名的药材集散地, 也是全国著名的道地药材产区, 川产道地和大宗药材产量居全国之首[3]。四川地区海拔差异大, 地形封闭, 气候潮湿多雨, 这种环境使得巴蜀乡民体质禀赋壮实厚重, 感受寒湿病邪较多;地形封闭又使得社会环境长期稳定, 四川医家与外界文化及学术交流不易, 所以, 以川产道地药材为主要组方原料的伤寒学说在四川地区稳定发展, 同时受巴蜀地区特色易学、经学文化思想的影响, 成就了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和传承特色的川派中医新学说。随着四川国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川地区中医药人才得到持续培养, 川派中医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得到延续和发展, 逐渐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中医特色学派。

1.2 川派中医的内涵、外延与传承


川派中医是以伤寒学说为基础, 融合多种学术流派, 以四川、重庆地域为空间主体, 学说思想辐射全国的中医学派。地域性是其显著特点和内涵主体, 以四川地区中医家为主要医家群体, 形成独特的实践规律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当代中医教育、中医医院的体系化建设, 促进了这种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学术的辐射性是其外延, 无论是入川行医的医家, 还是走出去的川籍医家, 其实践和理论带有鲜明的四川医家特点, 在学术上也可归为川派中医。


当代川派中医的传承, 逐渐从传统的父子、师徒传承, 扩大到学校教育、医院临床的师生传承。一批四川名医进京工作, 将川派中医的学术思想带到川外, 但其以四川新伤寒学说为基础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仍表示其为川派中医的分支。目前,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全省中医行业的行政管理, 重视川派中医的传承, 将其分学科、分特色进行总结、深化和传承, 极大地促进了川派中医的繁荣与进步。

2 当代川派中医主要分支学派


川派中医以伤寒学派、方剂学派、临床中药学派、内科学派、外科学派、妇科学派、儿科学派、针灸学派、骨科 (推拿) 学派、五官科学派等为主要学派, 在新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各具特色。

2.1 伤寒学派


川派医家研究伤寒学, 重视人体阳气, 重视察脉辨证, 重视后天胃气为本, 精于辨证善遣方药, 重视气化学说落到临床实处, 倡导寒温一统, 促进中西汇通[4]。主要分支学派是趺阳学派、巴蜀伤寒学派。趺阳学派的代表医家是郑钦安、卢铸之;传承者有祝味菊、范中林、卢崇汉、唐步祺等;主要学术思想是“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5];以家传、“扶阳医坛”等方式进行传承;代表作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巴蜀伤寒学派由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伤寒专家团队组成, 代表医家是邓绍先;主要传承人有郭子光、戴佛延、顾大德、苏学卿等;主要学术思想是“重视传统、精于临床”;以学校教学科研为主要传承方式;代表作有《伤寒论要义总述》《现代中医治疗学》《伤寒论汤证新编》《日本汉方医学精华》等。


特色流派有江氏经方流派, 善于用经方破解疑难重症;主要著名医家是陈鼎三、江尔逊、刘方柏等;著有《常见病简易治疗》《心腹诸痛论》《桂枝汤类方证应用研究》等。其他伤寒医家和著述还有补晓岚、冉雪峰及所著《冉注伤寒论》、彭履祥等。

2.2 方剂学派


川派中医的医方研究可上溯至2012年出土于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六十病方》。《六十病方》也是迄今最早、内容完整、复方数量最多的医家编撰的方书, 在中医学史特别是中医临床和方剂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渊源地位[6]。当代主要分支学派是以陈潮祖为代表的陈氏五脏治法方剂学派, 首创以五脏为纲的治法与方剂, 代表作是《中医治法与方剂》。主要学术继承人有邓中甲、周训伦等, 相关著作有《邓中甲中医基本思维原理十讲》《方剂学》等。医方领域的其他著名川派医家还有李大琦, 编著《中医方剂学》等。

2.3 临床中药学派


巴蜀地区药材丰富, 诞生了许多名家名著, 代表医家是凌一揆、雷载权, 主要继承人有李祖伦、张廷模等。主要学术思想是率先提出“大中药”概念, 从中药基本理论研究、中药信息资源挖掘与利用、中药不良反应基础与临床研究3个方面展开研究[1]238。代表作有《中药学讲义》《神农本草经讲义》《中医史料学》《中华临床中药学》等。以学校教学科研为主要传承环境, 目前中药学已成为国内第一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他在中药学领域的著名川派医家还有中药品质鉴定与评价的贾敏如、中药药理与毒理研究的沈映君、中药物质基础与质量标准研究的肖崇厚等。特色流派有徐氏炮制制剂, 代表医家是徐楚江, 主要学术继承人有谢秀琼、胡昌江、傅超美等。相关著作有《中药炮制学》《中医五官外用制剂学》等。

2.4 内科学派 (内伤杂病)


巴蜀中医家临证各有所长, 但总体均具有川派特点, 如重视脉诊、强调辨证、医药兼善、重视温补、药食并进等。当代主要分支学派有蒲氏内科学派、冉氏“一融三合”学派。蒲氏内科学派以蒲辅周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薛崇成、高辉远、蒲至孝等;学术崇尚仲景, 采撷各家所长熔为一炉;代表作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温补述义》等。冉氏“一融三合”学派以冉雪峰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龚去非、熊济川、张方舆等;主要学术思想是“一融三合”:伤寒与温病融通, 哲学与科学相结合,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279;代表作有《冉注伤寒论》《麻疹商榷正续篇》《新定救护药注解》等。


其他著名流派还有李氏医药兼擅流派, 以李孔定为代表医家, 传承人有张耀、景洪贵等;冉氏脾胃病流派, 以冉品珍为代表医家, 传承人有王再谟、王志坦等。著名医家和著作有萧龙友及其《现代医案选》、唐阳春及其《伤寒温病简要医诀》、王文鼎等, 均有个人擅长。

2.5 外科学派


主张手术救急、内治治本、内外并举、兼顾脾胃。著名分支学派有文氏中医外科学派、济川肛肠学派。文氏中医外科学派以释灵溪、文琢之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严素芳、艾儒棣等;主要学术思想是倡导内外合治, 怪病从痰治, 从脾肾两虚论治狼疮, 善制丹药等[7];代表作有《文琢之中医外科经验论集》《中医外科药物学》等。济川肛肠学派以黄济川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周济民、曹吉勋等;学术思想以“枯痔散”“药线挂线法”绝技药物的制作方法为代表[8], 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探寻肛肠科疾病的本质, 内外结合、整体防治、预防为主;代表作是《痔瘘治疗法》。其他外科学派医家还有皮肤科的吴介诚及其《疮疡经验集》、肛肠科的李雨农、男科的王久源等。

2.6 妇科学派


唐代昝殷 (四川成都人) 著《经效产宝》, 系我国第一部中医产科专著[9], 也开创了川派中医的妇科理论体系。从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的第一批妇科专家, 到目前第三代传承人活跃在临床一线, 建立了完整而丰富的川派中医妇科理论体系。以卓雨农、王渭川、唐伯渊等为本学派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刘敏如、杨家林、卓启墀、陆华、魏绍斌、张庆文、吴克明、曾倩等。主要学术思想以补益脾肾、调理气血治疗妊娠病, 从“瘀”和“虚”论治产后诸疾等。代表作有《王渭川临床经验选》《沈绍九医话》《中医妇科临床精华》等。

2.7 儿科学派


中医儿科在川内外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学术环境, 比较著名的分支学派有王氏儿科、胡氏儿科、肖氏儿科等。王氏儿科以王朴诚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王伯岳、俞景茂等;主要学术思想是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重视脾胃, 反对壅补, 临证应中病即止, 防止“一伤于病, 再伤于药”[10];代表作有《中医儿科学》《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等。胡氏儿科以胡伯安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胡天成、吴力群等;主要学术思想是强调望舌、重视咽喉, 熟谙阴阳、谨守病机、补泻有度等[11];代表作有《胡天成儿科临证心悟》。肖氏儿科以肖正安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苏树蓉、刘小凡、常克等;学术思想上创“四着眼”, 立“十三步”, 形成儿科全病种、双层次临床诊疗模式。


其他儿科著名流派还有王静安儿科、熊氏儿科、寇氏儿科等, 均临床实践丰富, 各有特色, 相关著作有《静安慈幼心书》《王静安临证精要》《熊梦周儿科临床经验选编》等。


2.8 针灸学派


四川针灸在我国针灸医学史上起源很早, 从绵阳西汉人体经脉漆人到成都老官山汉墓经穴髹漆人, 都反映了四川早期针灸学成就。当代川派中医的针灸理论和实践也得到很好传承。其分支学派以巴蜀针灸学派为主, 以吴棹仙、蒲湘澄为代表医家, 主要传承人有杨介宾、蒲英儒、杨运宽等, 以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科研为传承环境。吴棹仙善用子午流注、灵龟八法, 形成了独特的时间针灸学, 在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的前提下, 重视针刺手法与时辰的配合, 随病变化, 以迎合经气, 调节经气盛衰[12];代表作有《子午流注说难》《中医实验谈》等。


其他针灸著名流派还有叶氏金针流派, 以叶清心、叶德明为代表医家, 其特色是独特进针法, 重视透穴, 针方组穴独到, 结合快针、点刺等, 著作有《叶清心医案选》等;李氏杵针流派, 以李仲愚为代表医家, 特色是其铜制粗头, 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 兼具针刺与按摩之长, 著作有《杵针治疗学》《气功灵源发微》等。

2.9 骨科 (推拿) 学派


川派中医骨科推拿相关学说主张较多, 覆盖四川全境, 有较完整的诊疗技巧和理法方药特色。主要分支学派有成都郑氏骨伤学派、成都杜氏骨伤学派。成都郑氏骨伤学派的代表医家是郑怀贤, 其传承人有张希彬、牟希谨等, 是一个武医结合的骨科学派, 归纳出十二正骨手法、十三伤科按摩法、8种经穴按摩法, 以及55个疗效显著的伤科按摩穴位[13];创办了四川省骨科医院 (原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 , 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传承、实践、创新;代表作有《伤科推拿术》《伤科诊疗》《运动创伤学》等。成都杜氏骨伤学派的代表医家是杜自明, 以少林伤科为基础, 对多流派正骨技法兼收并蓄, 其传承人有杜琼书、何洪阳等;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筋伤、骨伤的独特治疗方法, 注重练功进行自我保健[14];代表作是《中医正骨经验概述》。


其他川派骨科 (推拿) 流派还有杨氏骨伤、何氏骨伤、罗氏骨伤、乐山钟氏骨伤、天全陈氏骨伤、川南郭氏推拿、川东桑氏骨伤等。

2.1 0 五官科学派


以眼科为突出代表, 如陈氏六经眼科学派, 以陈达夫为代表医家, 传承人有陈志孚、陈麟昌、罗国芬、邓亚平等;主要学术思想是首创将《伤寒论》六经辨证运用于眼科, 将西医的眼球组织结构与中医学的六经分属进行对照, 贯通中西医学, 还发展了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15];代表作有《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等。其他眼科名家还有李巽芳、刘松元、和中浚、段俊国等。


熊氏中医耳鼻咽喉科流派是川内比较著名的五官科学流派, 以熊雨田为主要专家, 传承人有熊大经、张勤修等;主要学术特色是创“铁板吹喉丹”内外兼治, 治头面诸窍以疏风散邪, 宣肺通窍为大法, 在内从肝辨治等;代表作有熊大经编著《中医耳鼻喉科基础》《中医口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其他耳鼻咽喉科专家还有周家骧、陈隆晖、贾德蓉等。


2.1 1 其他


除上述10家学派以外, 还有医经学派、温病学派、道医学派、养生学派、中西医结合学派等, 均有各自的学术特色和成果。民族医药也是川派中医的独特领域, 目前开展学习和传承的是藏族医药、彝族医药、羌族医药, 其中南派藏医是最具有川派特色的医学分支。

3 川派中医代际传承的阶段性分析


第一阶段, 是1956年建校时组建的第一批教师队伍, 形成第一批专家和学术理论、临床实践体系。这一批专家大多生于19世纪, 在20世纪前半叶形成理论体系和传承方向, 在20世纪末逝世。其学术思想是在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 是新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奠基者。主要代表医家有医经学派的李斯炽、伤寒学派的卢铸之、方剂学派的陈潮祖、临床中药学派的凌一揆、内科学派的蒲辅周、外科学派的文琢之、妇科学派的王渭川、儿科学派的王朴诚、针灸学派的吴棹仙、骨伤 (推拿) 学派的郑怀贤、五官科学派的陈达夫等。


第二阶段, 是20世纪中后期, 主要由第一批专家的学生、弟子组成, 大多是20世纪前叶出生, 目前多已成为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其学术特点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第一批老专家的学术经验、成果, 并进行总结提升与创新。其学术思想来源于学院教育、跟随老专家临证学习, 同时接受西学教育, 尝试中西医融合与创新。主要代表医家有医经学派的李又斯、伤寒学派的卢崇汉、方剂学派的邓中甲、临床中药学派的张廷模、内科学派的薛崇成、外科学派的艾儒棣、妇科学派的刘敏如、儿科学派的胡天成、针灸学派的杨介宾、骨伤 (推拿) 学派的张希彬、五官科学派的陈志孚等。


第三阶段, 是20世纪后期至今, 由第二批专家的学生、弟子组成, 目前均为活跃在临床一线的年轻专家。其学术特点是深受西方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影响, 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 将中医理论、临床经验等推向世界。主要传承医家有杨殿兴、刘力红、杨宇、冯全生、宋兴、贾波、王建、傅超美、沈其霖、刘颖、贺平、吴克明、吴力群、常克、曾芳、罗才贵、曾庆华、马烈光等。

4 川派中医传承方法分析


在传承方法上, 以学院方式和家传方式为主。学院方式是以中医院校和附属医院为主要传承点, 也是当代主要传承方式。例如, 分支学派中的巴蜀伤寒学派、陈氏五脏治法方剂学派、蒲氏内科学派、肖氏儿科、巴蜀针灸学派、成都杜氏骨伤学派等, 都是以学院、医院为载体, 通过师生、临床的方式进行传习。


家传方式依然是川派中医传承发展的重要方法, 特别是专科门诊、专科医院的建立, 为其中医思想、临床经验的发展创立了稳定的传习环境。近年来, 逐渐形成制度化的师带徒、确有专长执业医师考试等, 保障了这一部分中医人才的发展之路。例如, 分支学派或发展流派中的趺阳学派、寇氏儿科、叶氏金针流派、何氏骨伤流派、乐山钟氏骨伤流派等, 均会在今后得到更好的传承、研究和发展。


5 川派中医学术思想理论溯源分析


川派中医学术思想理论主要有巴蜀易学指导、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汇通中医各分支学科及西医理论实践3种。

5.1 巴蜀易学指导


宋代程颐有“易学在蜀”之说, 巴蜀易学独具特色, 自成一系, 因此对川派中医的理论指导也更具特色。例如, 趺阳学派郑钦安为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著《医理真传》, 力主医易汇通。清末民国初年著名经学家廖平, 分别今古易学, 又融汇医易、佛易, 尝试以《内经》“五运六气”解《易》[16]。清代唐宗海亦将易理用于医学, 著有《医易通说》《医易通论详解》等。

5.2 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典型的有李氏杵针、李氏医药兼擅流派、济川肛肠学派、王氏儿科等, 重视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和规律, 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的专科理论, 如郑氏骨科“望闻摸认”诊断体系, 何氏骨科“骨肉系统”认识论, 肖氏儿科“四着眼”“十三步”等。

5.3 汇通中医各分支学科及西医理论实践

          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研究中医药。川派中医一直注重寒温一体、针药一理等, 取长补短, 相互辅佐, 以临床效果为验, 如冉氏“一融三合”学派等。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是川派中医汇通中西医的先导, 当代中西医结合学派以汇通中西医为主旨, 成为发展很快的年轻中医分支学科。临床中药学派利用现代科技建设中药色谱指纹图谱, 对中成药质量标准规范化进行研究, 取得丰硕成果;针灸学派创建了循证针灸研究方法体系;郑氏骨科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诊断、治疗技术, 创立中国中医运动创伤学, 得到了临床疗效的检验。

6 川派中医发展趋向探讨

6.1 加强理论体系建设


挖掘巴蜀地区特色易学、经学文化思想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和科学化研究。当代在西方哲学和科学指导下, 中医发展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微观成就, 例如, 药材质量鉴定、有效成分分析、配伍规律等。但是在理论发展上, 偏重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提炼, 缺乏有效的哲学归纳。特别是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中, 缺乏对传统中医的中国哲学、中国文化的理论追溯。因此, 要对当代川派中医临床经验总结的理论进行哲学提升, 延续川派中医“医易相通”的理论精神, 贯通中西哲学对科学的指导, 真正实现中医规律的科学解释, 找到中医的发展方向。

6.2 以中药材培育和保护为基础, 拓展大中药研究


四川地区道地药材在全国中药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要完善四川中药产业资料库, 培育和保护优势品种, 加大对中药产业科技研发, 提高中药资源的附加值和利用率, 建立产学研合作与联盟, 促进成果转化, 让中药更好地惠及大众。

6.3 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培养人才


通过拓展优势学科的学术继承人的范围, 在更多人学习中医内科、针灸、儿科、骨伤 (推拿) 等基础上, 培养优秀人才团队, 突破中医发展瓶颈。推动中医药高校教育形式多样化, 同时打通社会人士学习中医药的上升途径, 将川派中医传播给更多的人, 让更多的人来思考中医, 推动中医发展。

6.4 加强内外交流


川派中医医家走出四川学习温病, 提出寒温一体, 推广新伤寒理论, 证明了内外交流对学术发展的促进作用。今后在国内各地中医流派互相交流学习的基础上, 也要注重与国外的交流学习, 将川派中医带到世界各地, 结合当地环境和物种来验证和总结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超越地区环境的规律性, 从而更好地指导不同环境的中医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殿兴, 田兴军.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2]鲁兆麟.中医各家学说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

[3]李化, 宋光辉.四川道地药材的区位熵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7 (1) :45-47.

[4]徐姗姗, 郑丰杰, 鲁法庭, 等.川籍医家伤寒学术特点研究[J].中医杂志, 2013, 54 (6) :534-536.

[5]张登本, 田丙坤.“扶阳抑阴”治法研究述评[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5, 16 (1) :4-9.

[6]和中浚, 李继明, 赵怀舟, 等.老官山汉墓《六十病方》与马王堆《五十二病方》比较研究[J].中医药文化, 2015 (4) :22-34.

[7]艾儒棣.外科名家文琢之[J].四川中医, 1993 (4) :1-3.

[8]杨向东, 王钧冬, 李鉴, 等.一代宗师黄济川肛肠学术思想的传承[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10, 30 (12) :46-48.

[9]苏静, 杜晓明, 朱定华.简述《经效产宝》对妇产医学的贡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 (1) :19-20.

[10]房明东, 常克, 陈炜, 等.川派中医儿科代表人物及学术特点概述[J].中医杂志, 2015, 56 (19) :1630-1634.

[11]胡天成.胡伯安学术经验简介[J].四川中医, 1993 (8) :2-4.

[12]梁颖芯.吴棹仙子午流注学术思想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5.

[13]汪静.运动医学专家郑怀贤的成就与贡献[J].兰台世界, 2014 (4) :137-138.

[14] 张晓剑.四川名老中医杜自明骨伤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的总结--运用杜派推拿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15] 陈先赋.四川名医传 (上集)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125-126.

[16]金生杨.巴蜀易学与中国学术的转型[J].周易文化研究, 2014 (6) :168-181.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自公众号"醫史文獻研究",侵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425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058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186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48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49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54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0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36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39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05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04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46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99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1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7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80评论 2 26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