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书稿】弱宋:造极之世


(本文首发于仁仁阅)

前两天,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以《水浒传》为依据,批评宋朝是一个盗匪横行、贪官污吏遍地、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卑躬屈膝这样的一个朝代!

然后,就拿到了一本以《弱宋》为名的书。作为学历史出身的小编,其实一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是不以为然的!

但仔细看完全书才知道,作者陈胜利呕心沥血三十多万字,实际上是想告诉读者,两宋其实并不弱,在某些方面被称之为“盛宋”也不为过!

诚然,宋朝长期与辽、西夏、金、蒙古等少数民族对峙,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并先后亡于金、元。但它真的弱吗?

显然并不是。

先说经济,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曾达到16000万贯文,即使后来南宋失去了半壁江山,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

这是个什么概念?

明朝在最好的时期,财政收入大约在1500万两左右,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一贯铜钱的话,那么明朝的财政收入,不及北宋的十分之一,也不及南宋的六分之一。

清朝比明朝好一点儿,比较理想的时候,岁入3000~4000万两,但仍然比不上600年前的宋朝。

再来说军事,宋朝的战斗力,实际上也并不弱,它在对周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都是赢多输少。

宋辽之战、宋夏之战、宋金之战、宋蒙之战,全数统计下来,宋朝的胜率都在70%以上。否则的话,这个国家早就玩完了!

更何况,秦汉以后,统治时间超过两百年的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只有五个,汉、唐、宋、明、清!

当代宋史学家王立群认为:在古代封建帝国制度下,一个王朝想要“做长”,比“做大做强”更难。

你看看,秦朝很强吧?但它只存在了十五年;隋朝不差吧?也只有三十七年;元朝征服了欧亚两个大陆,也就活了九十八年;而一个“弱弱的”宋朝,多年来没少被别国侵略,但它却顽强地存活了三百多年。

这其中的诸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个历经磨难的民族,但它同时又有一种强大的修复能力。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的辉煌文明,都因外族的侵略而中断,唯独古老的中华文明挺了过来,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而宋王朝,就是在五代乱世的基础上恢复重建并大放异彩的。

前人往往把五代称为“最差”的时代,因为它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欧阳修就曾感叹道:五代乱到极点了!做臣子的杀害国君,做儿子的杀害父亲,而那些士大夫们却安享着国家俸禄,占据朝堂,不知廉耻的人比比皆是。

可就在中国如此不堪的时候,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三位英主,分别是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

我们第一个要说的宋太祖赵匡胤,就和前两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咱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前两位君主,郭威和柴荣。郭威本是平民,从一个小兵发展为后汉的最高军事将领,最后代汉自立。

他是个英明能干的君主,可代汉立周后没几年,就病逝了。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全部被杀,所以就把皇位传给了妻侄柴荣,是为周世宗。

柴荣跟他的养父一样,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人民对他十分拥戴。

而赵匡胤,就是从柴荣手下的一个部属,逐渐成长为柴荣最信任的人。

赵匡胤是个天生的将帅之才,不仅擅打仗,还具备相当的政治头脑。

有一次,柴荣亲征淮南的时候,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正是前军副都指挥使,在前线领兵作战染了病,就先行返回了。

生病的父亲半夜经过寿州时,得知赵匡胤正带兵守着城呢,就传呼赵匡胤说,你开一下城门,让我进去住宿一晚。

给生病的父亲行个方便,这事儿不难吧?可你猜怎么着?赵匡胤不但不开门,还在城头上说,父与子虽是至亲,但城门的开闭是王事,要按规定等天亮后再开。

父亲没办法,只好拖着生病的身体等天亮再进城,第二天一进城就卧床不起,两个月后,就病死了。

柴荣知道这件事后,自然很感动,破例把他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这下,有人暗地里不爽了,赶紧跑到柴荣面前打小报告说,皇上您知道吗,赵匡胤在寿州城里掠取的金银财宝,装了好几车呢!

柴荣就派人去调查,一查才发现,哪有什么金银财宝,人家那几车里,装的可都是书呐!

柴荣纳闷儿了,问赵匡胤:“你是个领兵作战的将帅,不是应该把心思放在治戎装磨刀剑上吗,你要这么多书有什么用?”

赵匡胤叩个头,回答说:“臣没什么好计谋献给皇上,现在受皇上的重用,常常感到自己能力有所欠缺,所以我买了这些书,好让自己涨点儿见识,增加点儿智慧。”

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优秀的人,他优秀就算了,还比别人更努力,你说,老天怎么可能不青睐这样的英才呢?

于是,老天给赵匡胤的代周立宋,提供了一个大好机会。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柴宗训,也就是周恭帝。柴荣在病危时,认为赵匡胤是个靠谱的臣子,以后可以帮儿子巩固政权。

但第二年,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胁迫周恭帝让位,改国号为“宋”,就这样,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宋太祖出现了。

当了皇帝后,赵匡胤推行了很多有效的治国方针,奖励农桑,减轻徭役,整顿官员制度,很快把国家近两个世纪的战争创伤治好了,迅速把宋朝推向了繁荣,出现了“建隆之治”。

我们回过头去看赵匡胤的成长历程,一个军队里的小兵,最后竟长成了盛宋的开创者,实属不易。

至于陈桥兵变这件事儿,其实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说个一清二楚,后人也没有过多地去探究其中的细节。王夫之在《宋论》里说,尧舜禹之后,中国的盛世只有三个。

第一个,是汉代的文景之治,但只坚持了两代。

第二个盛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但李世民一死,这个盛世也宣告结束。

第三个盛世,就是北宋的盛世,这个盛世从太祖赵匡胤,一直延续到太宗赵光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历经五世,坚持了一百余年之久。

而这个盛世,正是赵匡胤缔造的。

所以王夫之给了赵匡胤极高的评价:“光武之后,太祖其迥出矣。”

意思就是说,自汉光武帝刘秀之后,赵匡胤是最优秀的,宋朝正是在他手上得以诞生,并强大了起来。

讲完宋代君主的故事,接下来咱们说一说宋代名将,岳飞。

说岳飞是名将,不如说他是儒将。何谓“儒将”?就是指具有较高的儒家文化修养、有士大夫气节的将领。

《宋史·岳飞传》里评论说,西汉以来,能打善战的武将多了去了,但像岳飞这样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的将领并不多见。

这是正史给予岳飞极高的评价,当然,也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岳飞虽然出身行伍,但他从小接受的是良好的传统教育。

他善诗词,大家熟悉的《满江红》《小重山》就是他的代表作,一字一句,表现的都是治国平天下的情怀。

他的书法造诣也很高,意态淳正,刚劲有力,是个综合素养颇高的将帅。

岳飞打仗从不含糊,多次力克金军,建立起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岳家军”。宋高宗赵构对他高度重视。

不过,重视归重视,有一次,他也惹得皇帝不高兴了。

绍兴七年春,原本宋高宗决定,把大将刘光世的淮西军交给岳飞指挥,后来听宰相张浚和秦桧的说服,又收回了成命。

这就把岳飞领军北伐的计划打破了,所以他愤慨辞职,不经高宗批准,就擅自去庐山,为去世的母亲守孝去了。

宋高宗听岳飞竟然私自跑了,自然很不高兴,这就好比是现代的职场,你是我的员工,你得好好上班啊,怎么能因为我放了你鸽子,你连假都不请就跑了呢!

于是宋高宗立刻派人敦请岳飞下山,赶紧返回岗位。被宋高宗派去的李若虚整整劝了岳飞六天,才把岳飞给劝了回去。

从这件事开始,宋高宗心里就有了疙瘩。

后来,岳飞还做了一件犯忌的事儿。

宋高宗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以后要是传位的话,根本找不到合适人选。

有一回,岳飞听说,金朝打算扶立宋高宗哥哥的儿子当傀儡,于是他就上奏宋高宗,请求宋高宗早点把继位的人给定下来。

有个叫薛弼的大臣劝岳飞说,你跟皇上说这事儿,不太好,还是别说了。但岳飞不听。

果然,岳飞跟皇帝说了自己的想法后,皇帝立刻就驳回了他的建议,严厉地对他说:“你是个武将,不应该干预朝政!”

不怪皇帝不领情,皇帝也是有心病的。几年前发生的一场兵变,差点儿害得他退位了,还失去了自己唯一的爱子,他心里有阴影,才对武将有了防范意识。

其实,皇储问题不是不可以讨论,但关键是,岳飞之前有不听指挥的前科,皇帝对他的印象可以说是相当复杂,是厌恶,还是愤恨,说不清。

不出所料,一次,岳飞抗金取得了节节胜利,可正要与金军进行最后决战时,却收到了宋高宗连发的十二道金牌,强令他打道回府。

这十二道金牌,就是岳飞冤案的伏笔。要知道,岳飞是主战派,但宋高宗、秦桧等人一心想的是求和,而这一次,他们又准备答应金国议和的要求。

金朝名将完颜兀术(zhú)给秦桧写了封信,上面写着“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于是,在宋高宗和秦桧等人的策划下,精忠报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岳飞,被加以数条“莫须有”的罪名斩首。

有人说,假如岳飞像刘光世等人那样,平庸一点儿,假如他不那么刚直,明哲保身,或许宋高宗也不会下决心杀他。

王夫之的看法是,如果岳飞北伐成功了,干掉金国了,就算回过头来再把宋国灭掉,自己当皇帝,也未尝不可。

但是,岳飞没那么干,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是那个坚持“精忠报国”的、固执的岳飞。

宋朝的武将优秀,文人也不含糊,我们接下来,就说一说宋朝文人的事儿。

我们知道,在唐宋八大家里,有一家子人占了三席,苏洵以及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

苏洵年轻的时候不好读书,没有赚钱养家的压力,所以那时的他,颇有点儿李白、杜甫任侠壮游的意思,走了很多地方,长了不少见识。

后来有一次进京考试没考上,才开始发奋读书。

小学时,我们在语文课本上看到过王羲之吃墨水的故事,其实苏洵也有相似的经历。

相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一直在书房用功,连早饭也忘了吃,妻子程夫人就给他剥了几只粽子送进去,顺带还放了一碟子白糖在书桌上。

中午,程夫人进来收拾餐具,低头一看,粽子没了,但那碟白糖还原封不动呢。

然而,却在砚台周围发现了不少糯米粒,再看一眼苏洵的嘴边,黑一块儿白一块儿,黑的是墨,白的是糯米粒。

原来,苏洵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直接把粽子往砚台里蘸了!

苏洵多年的刻苦,让他有了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才智,再写起文章来,字字珠玑,古朴凝练,生动形象,很多学者都对他十分敬仰。

北宋嘉祐年间,他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进京应试,又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举荐,一时间,苏洵名动天下。

但他最传奇的一面,要数对两个儿子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对他们人生命运的洞察。

他在给两个儿子起名字这件事上,就暗暗地投入了许多深意。

他说,一辆车上的东西,比如车轮、车辐、车盖、车轸什么的,都各有用途,少了谁都不行。

而车轼呢,似乎没什么用,可有可无。但一辆车如果少了轼,也就不能称之为车了。

这个东西在古代,指的是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从外观上看,有些张扬显露。

所以苏洵在给苏轼起名字的时候说了句话,“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意思就是说,“轼啊!我最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给他起字的时候,用的是“子瞻”,也是希望他做事要懂得瞻前顾后,小心谨慎。

而对于另一个儿子苏辙,苏洵比较放心,起名叫“辙”,字“子由”,意思就是说,你跟着别人走,就对了。

后面的事实也证明,苏轼的坎坷,要比弟弟苏辙的多得多。苏轼热情奔放,虽然才华横溢,但张扬的性格让他吃了不少亏。

而苏辙性格沉稳,贬也被贬过,但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磨难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不如哥哥那样引人注目,却也没有遭人嫉恨。

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不过感情是好得没话说。俩人是同科进士,是兄弟,是好朋友,也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好伙伴,从来都是互相扶持,共同进退。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了狱,众大臣包括重病在床的曹太后,都为苏轼说情,弟弟苏辙呢,更是不顾自己的前途,上书宋神宗说,我要以自己的官爵为哥哥赎罪。

对哥哥的信任和保护,让宋神宗都有些动容。

苏轼出狱的时候,苏辙来接他,特地干了一件事儿,他把自己的嘴巴捂住了。

什么意思呢?他是提醒哥哥,以后,一定不能什么都说了,要对这次的“口舌之祸”引以为戒啊!

随后,苏辙在一家小客栈为苏轼饯行。当时正是大冬天,寒风凛冽,苏辙想起哥哥的命运,心中十分凄苦,连饭都咽不下。

可苏轼本人,却早就把悲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吃面条吃得不亦乐乎,吃完后还拍拍肚皮大呼“好,好!”

苏辙脸色一变,赶紧仔细查看了四周,回来暗示苏轼,哥哥,你才脱离了生死之灾,要注意三缄其口啊!

苏轼心领神会,乖乖地点头表示同意。

苏轼是性直放旷之人,是非曲直就是是非曲直,不屑于在党派之间的斗争中东倒西歪,结果,被两派视为异类,再次被贬谪。

弟弟苏辙一听到这消息,立即连上四札,希望和哥哥一起外任。兄弟情如此深厚,让旁人看了感触颇深。

宋哲宗亲政后,朝政出现重大反复,苏轼被贬到海南儋州,苏辙被贬到广东雷州。被贬的两兄弟,兜兜转转多年,终于在广西藤州相逢了。

而这一次相逢,是苏氏兄弟的最后一次见面。不久,苏辙送苏轼出海,两兄弟就此诀别。

随后,苏轼病逝,没能见上苏辙一面,成了他最大的遗憾。

苏辙对苏轼的心愿心知肚明,他死后,伴随着苏轼葬在了汝州郏县均台乡上瑞里,两兄弟重新为伴。

或许是因为苏辙的人情通达,生前的苏轼,对苏辙非常眷念。他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任职,都会给弟弟写信赠诗。

他有诗写道:“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对苏轼来说,苏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最依赖的朋友。

他从来不以为自己的才能高于苏辙,常常说自己不如苏辙。

当时的人都认为,要论天下的文章,那肯定是苏轼排在第一了,可苏轼却说:子由的文章其实胜过我,只是一般人不知道,才以为不如我。

而苏辙对哥哥,也一直心存敬佩、感动和心疼。他说,自己从小和哥哥一起读书,一天都没有分开过。

小时候,每次和哥哥一块儿出去玩,遇到要爬山、淌水之类的情况,都是哥哥卷起衣裳先上,对我爱护有加。

苏轼一次次被陷害被贬谪,苏辙愤愤不平:东坡何罪之有?不过就是名气太大了!

在《东坡墓志铭》中,他更是深情地写道:“扶我则兄,诲我则师。”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为了权利、金钱,或者美色,父子反目、兄弟成仇,而苏轼苏辙,成了历史上少有的令人羡慕的兄弟。

这与父亲苏洵的教导有关,也跟他们自己后天的自我修炼有关。

他们是真正有知识,有德性的人,这种人,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才称得上是“优质偶像”吧。

咱们现在回顾一下宋朝,如果再问你对于宋朝的印象,你还会说它弱吗?

的确,宋朝疆土远不如汉、唐、明、清那么辽阔,还两度遭遇倾覆。

但它的文化,却不输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站在精神层面,站在文化的立场,宋朝不是“弱宋”,堪称“盛宋”

这不是对宋代的过度美誉,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精神文化的价值。

一个存在了三百多年的朝代,在精神文化层面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柳永、李清照这些名字,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清明上河图》《寒食帖》《水浒传》这些文化艺术,至今仍在滋养我们的灵魂。

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是当今高科技的奠基石。

王安石、宗泽、文天祥……丰满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史。

在各个领域,宋朝都创造了自己的极致。而这些极致,足以颠覆这个“弱”字。

更何况,宋朝的宝贵财富,还远不止这些。上至天子,下至群臣文人,都站在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坚持着自己的风骨,守着自己的精神。

而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一种为了实现某种价值肯于放下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叫做信仰

而宋人,是有信仰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265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274评论 1 2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087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479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782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218评论 1 2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594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6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955评论 1 23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274评论 2 2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03评论 1 2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177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732评论 3 2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5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687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263评论 2 2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189评论 2 25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