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十年,80后就可以进“老年大学”了:老年教育的迷思

当你工作多年后开始以“中年人”自称时,是否产生过自己有一天会失业被淘汰的恐慌?每天跟随“知识大V”付费和订阅所谓的“干货”时,你是否自认为得了所谓的“知识焦虑症”?当你的父母在纷纷转发朋友圈谣言的时候,你有没有担心过,自己有一天也会这样?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很少像国外一样经常能在课堂上看见老年人学生?

虽然本文讲的是“老年大学”,但这背后更大的问题或许是,“终身教育”理念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远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

一、还有12年,首批八零后就可以读老年大学了!

早在1981年中国的访外学习团中,有代表曾经天真地以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会有老龄化问题。但没几年,随着离退休干部的大批出现,国家不得不开始重视,并设立老年中心、老年学校来进行应对和安置。这正是老年大学产生的背景。从1983年山东建立国内首个老年大学开始,到2005年西藏老年大学的成立,标志着全国范围内都建立了老年大学。中国老年人数量现在已经突破2亿人,早已经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但老年教育,一直都是国内公众误会相当深、口水战不断的一个存在。

提到老年人学习时,不少人的态度其实非常分裂。一方面会充满感动地称赞“老有所学”、“真不容易”,另一方面,语气里多少包含着对老年人学习能力的贬低,“学到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开心就好”,表现得和听到外国人说了个“你好”就夸奖“中文不错”差不多。

而老年大学,更多时候被视为是一个哄老人开心的地方,教一教炒菜绣花唱歌,打发退休时间用。严格来说,老年大学并不发教育部认证的大学文凭,课程难度也大大低于高校要求,从各方面看来,都更适合被叫做“老年活动中心”或“老年学校”,却被冠以“大学”之名。早在1999年,葛剑雄教授就曾撰文指出其中的不妥,还引发过激烈争议;今天看来,这种批评有道理的,也确实有很多地方已不再沿用“老年大学”的称呼。

但是,国内公众舆论中关于老年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很多人觉得老年大学建设并非国家发展必需,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还有人认为政府在老年大学上投入,是挤占公共教育资源,还不如努力发展和健全基础教育;又或者觉得,老年大学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辛辛苦苦学出来了又如何?没几年连路都不能走了。这些都是网络上经常看到的误解和偏见。

事实上,按照现在国内普遍的老年大学入学年龄50岁的标准,再过10年,80后也差不多可以准备进入老年大学了——随着老年人数量每年都在增加,如今很多地方的老年大学都得挤破头,想要进入理想的学校和班级,可能需要提前2-3年排队入学。

二、知识焦虑的背后,是没有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随着退休年龄不断延迟,人均寿命普遍提高,老龄化进程加速,以上很多陈旧的观念、看法早就该改变了。比如说“老年人”这个称呼,就毫无区分度,把相当一部分还非常健康、头脑还处于巅峰、仍然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色的人,和风烛残年、走路摇摇晃晃、必须要护工照理的老人,完全等同起来,令很多人感到沮丧和抵触。

国际社会上,老年教育研究者现在普遍会将这些65岁左右、还非常有活力的“老年人”,称之为“第三年龄”者——人生共分为四大阶段:

“第一年龄”,是刚刚开始接受教育、步入社会的阶段;

“第二年龄”,是工作、结婚、生娃和赡养爹妈的阶段;

“第三年龄”,正好是又有经验和头脑、又有储蓄和时间,可以实现自我的圆梦阶段;

“第四年龄”,才是依赖他人照顾起居、颤颤巍巍走向死亡的阶段。

网络热门节目《透明人》近期讲老年大学,出现的这位66岁教老年人学英语的刘阿姨,俏皮地给出了第三年龄人士被问及年龄的“标准回答”:秘密,心态非常年轻。她其实算是典型的第三年龄阶段人士,俗称老少女。

在西方社会,存在着大批的65-75岁“银发白领”。在纽约、伦敦等大城市,随处可见65岁以上的老先生、老阿姨还在通勤上班,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企业的管理或技术中坚,从事着和年轻人基本相当、甚至更高负荷的工作。事实上,当人均寿命向80岁左右靠拢,而医疗护理技术能使70岁左右人群保持基本健康、能胜任半个世纪前40、50岁人群的工作负荷时,将65-75岁的老年人“开除”出劳动者队伍,打发他们去“老年大学”学太极拳度日,这是对宝贵人力资本的浪费,也是对这部分老年人知识、能力与经验的侮辱。

更有甚者,一些微信公众号居然宣称,在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如编程)中,老即无用,老的天生就该贬值、让位于年轻人。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潜藏的是我国教育中对终生教育的忽视,以及这种忽视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离校即贬值”现象。

在当下,学习被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和考试、证书、写论文有关的事情,而非常多的人,其实是需要不以考试论文为目标的终身学习的。比如说前段时间中兴通讯跳楼的那位工程师,很多媒体感叹的点往往停留在“中年危机”上,却并没有考虑到,程序员这类工作,本身就需要伴随产品的迭代,不断更新和终身学习新的内容的。所谓“知识焦虑”的说法如此流行,大概就是因为我们的学校和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终身学习”是一种必需而且极为合理的需求,知识的更新应当被视为一种极为自然的过程。

三、应试教育体制与终身教育不兼容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其基本架构成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特征。我国在1980年代初,15-24岁人口超过20%(1985年男性15-24岁人口占男性总人口22.2%,女性占22.3%),而这个数字到2016年只有略高于12%。因此,在1980年代教育资源总量偏小,经济发展也处于较低水平,而青年、青少年数量又较为庞大的前提下,教育体制不可避免的偏向于用应试考试方法,尽可能的在青年、青少年中筛选受教育者。中、老年人在这一时代基本上被排除出了正规教育体制下受教育的主体。

图片:中国人口结构趋势变化图,左边黄色代表男性、右边红色代表女性,下面三栏则是60岁以上人群比例、20-59岁劳动力比例,和0-19岁青少年比例的变化。引用自网站:http://www.china-europe-usa.com/level_4_data/hum/011_7a.ht

正因为应试考试塑造了大部分人对学习的理解,很多人在看待成年人业余报班学习才艺时,经常会表示不理解,为什么不去好好加班或赚外快,反而倒贴钱去报一些不能迅速获得回报的课程?在老年教育问题上,这种不理解体现得更为明显。《透明人》近期节目访谈时,老年大学的英语教师就提到,自己最经常被人问的问题之一就是,“老年人学英语干什么”。

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迁和人均寿命的上升,社会的平均年龄不断增大。同时,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上升。这加大了中年、老年人对于再教育的需求。事实上,如今特别热衷于知识和学习的人群,反倒常常是毕业工作数年的社会人士。工作经验值增长后,最容易感受到知识折旧带来的焦虑。我的朋友圈里,则以年近三十的工作人士,想要回到学校学习的呼声最为强烈。干货、学霸、内容付费、学习型友邻、深度阅读、知识焦虑……这类概念和产品的流行,不是没道理的。大龄人士普遍经济宽裕很多,但想要充电和深入学习某个领域,学校仍然是提供系统训练的最好去处,绝不是在网上跟着大V付费听书看文的碎片化学习能代替得了的。但是,传统高等教育的论文/选拔考试入学方式,对很多大龄人士来说,过于耗费时间精力,也大大增加了学习的门槛,其实不适合很多成年人的受教育需求。

以研究生教育为例。世界各国的研究生入学主要是以申请入学为主,即使是保留考试形式的,也大部分以高校自主命题的专业内容为主。我国则是以大规模全国性考试为主,其中有很大比重的基础学科统考。这种考试结构,无形中造成进入工作岗位多年的中青年专业性人才处于劣势:他们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工作原因,很难有大段的时间重新复习基础性学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渴求重新回到课堂、吸取新知识的中年人,不得不进入和他们专业领域关系甚浅的各种MBA、EMBA等课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考试门槛相对较低。

应试教育下,“中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和“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实际上是被打压和轻视的,上面提到的“要不要老年教育”的争论,正反映了这样的傲慢态度。很多网友都有这样的困扰,父母爱在朋友圈发明显是谣言、或完全不科学的信息,父母更容易被忽悠和遭到诈骗,却并没有想到,这其实是老年教育不足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时代的脱节。经常出入于校园的人会感到困惑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在国外高校中老年人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上课司空见惯,却很少在中国看到这样的情况?难道是因为外国中老年人的求知欲更为强烈?很显然,出问题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它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

情景喜剧《废柴联盟》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一所面向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人群的学校。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终身教育?

我们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的态度,都非常消极和落伍。提到上年纪的中老年人,特别是“中国大妈”,常常语含讥诮,其荧屏影视形象经常是“恶婆婆”的刻板类型。很多常见言论似乎默默将这些老年人看成是社会的负担,需要年轻人纳税养活;需要靠广场舞和业余才艺学习来让自己保持健康、跟上时代;谈到老年人为什么乐此不疲地学这学那,最后的结语常常落在,他们一定非常孤独,需要子女多多“回家看看”,好像谈论的对象已经不能生活自理、行将就木,哪怕人家朋友圈一口气晒了二十张聚会照片,微信运动排行榜比瘫在办公椅上吃外卖的自己高出一大截。

与老年人受教育相比,中年人、特别是70、80后接受再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提供的要么是大把可疑的英语培训机构,要么是各种以“干货”自居的捞金微信号。更高级一点的,是用各种心灵鸡汤和似是而非的案例研究搭建的模仿MBA类设计的培训课程。而真正提供系统性知识学习的教育机会,则被应试教育拦在了大部分中年人可以触及的范围之外。随之而来的,是一个30至50岁之间,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技术人才,如果需要系统性进修,要么苦练外语出国留学,要么重新捡回旧课本复习公共课考研。两者的后果都是不得不中断工作,这对于正当养家糊口年龄、一般的中年白领男女来说,有点承受不起。从这个角度来说,等着70、80后的,也就是养花种草的老年生涯。

很显然,虽然我们的“终身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大部分学校和学生,并没有把“终身学习”的观念真正付诸实践。我和另外一位工作很久后想业余学习的朋友遇到过差不多的窘境,我们搜索遍了周边附近的学校,想要找一个踏踏实实、系统教学的地方重新学习一些可能对工作有用的技能,结果除了老年大学和高考应试培训班,能找到的几乎都是学费高昂、华而不实、娱乐性质的白领班——很多是社交性质的。成年人在工作之余想要重新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市场,几乎被这类鱼龙混杂的私人机构给占领了,也难怪罗辑思维这一类碎片化的知识付费产品能如此受欢迎。我还知道很多人,工作多年后很认真地想要捡回生疏已久的英语,结果却发现,自己最后只能在私人机构付出一年好几万的学习费用,这远远比一个读英语专业的学生四年的学费加起来还多。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的终身教育,首先就是一个更加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事实上,只有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才有能力提供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学习。在这一点上,不少国家都做得很好。举例说,在美国1000多所高校里就有700多所招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入学;在英国则有针对18岁以上的所有成年人开放的所谓“开放大学”,几乎对老年人开放一切课程,每5个学生就有1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也有专门为60岁以上人群设置的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y of 3rd Age),没有入学资格要求,是一种自助自治的教育方式。老年学员在大多数地方教育局,是允许减退学费、甚至全免学费的。但是在中国大陆,并没有高校向老年人开放,设置老年课程的也只有极少数大城市高校。

另一方面,理想的终身教育,应该更有层次化。我国现有的一刀切模式,以50岁为限的老年大学,把很多75岁以下,真正想学一些知识、也有能力把知识应用于工作的中老年人送去养花种草写毛笔字,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由于中国老年大学入学的岁数限制是50岁,里面很多人无论外貌和心态,都非常年轻,学习的欲望也很强烈,基本没怎么看到上课睡觉、玩手机的学生,比当下的大学生强太多了。《透明人》也提到北京一位老年大学学员,每天五点起床通勤77公里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就为了赶上九点的课,还有学员在老年学校里一读就是十年,决定读到走不动为止。这样的情况绝不罕见。以长沙老年大学为例,里面甚至有从建校开始就在学校呆了二十多年不肯离开的学生。有些老年学校里的学生,从初级读到高级班后,又回头把初级班重新读一遍。媒体还曾经报道过一位“学霸老人”,拿到了八个老年大学的结业证,仍然毫不厌倦,说自己“不上学很难受”。

这些第三年龄人士,在某些有规范、科学的训练的领域,常常能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以我较为熟悉的成人芭蕾为例,就曾经见识过一个约七十岁的香港籍女士,从退休后零基础学芭蕾,硬是一路坚持,拿下了权威的英皇业余芭蕾中级考试证书,被当地媒体报道。这决非孤例。在我学习多年的几个成人芭蕾舞学校里,有不止一名上了五十的老学员,水平非常之高。他们可能柔韧度稍逊,但是芭蕾范儿非常漂亮。论耐心和领悟力,直接碾压小朋友,论表演水平、经验积累乃至体力,也比很多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强上太多。我私下里请教一些细节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令人受益匪浅;一组高强度跳跃动作重复下来,最后教室里没倒下的,反倒是年龄最大的她们。

最后,理想的终身教育也应该是真正的素质教育。为了乐趣而学习,的确是很多为年龄较大、不再需要工作的老年人设立的第三年龄学校的特点,即使在国外也不例外。但是,老年学校并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老年娱乐中心。在国外的很多课程设计上,会增设很多和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比如老年健康教育、心理和生活方式教育、甚至还有死亡教育。后者在中国目前是非常稀缺、和被广泛忽视的教育,主要是帮助个体认清死亡现象、积极应对死亡事件、更好地珍惜生命的教育,包含了医学、伦理和哲学的专题研究课程。这样的“生死课”,可以说是人生最后阶段的自我完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大约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而国内目前则只是一些零碎的读物译介,并没有以规模的方式正式进入过课堂。

原文首发观点:http://www.guandn.com/p/1514430171206161 转载请注明出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1,511评论 1 33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4,495评论 1 2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1,595评论 0 2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558评论 0 1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0,715评论 3 27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672评论 1 1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112评论 2 29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37评论 0 18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417评论 0 22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29,928评论 2 2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316评论 1 2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7,773评论 2 2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253评论 3 2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82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440评论 0 18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4,52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4,583评论 2 2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