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
[美国]亚瑟·乔拉米卡利 / 凯瑟琳·柯茜
【第一部分】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能帮助我们看透人心,从而抚慰自己和他人。
共情是一种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在共情中,我们倾听别人的话语、观察他人的表情、接收他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共情的行为就是构成友情、爱情等亲密关系的基础。
两个关于共情的误区:
第一,共情不是同情
如果说共情和同情都是和他人一起分享恐惧、悲伤、愤怒和喜悦等情绪,那么,同情是和他人肩并肩一起分享,共情则是和他人融为一体进行感受。
在共情中,两个人共享着同一种体验,你必须以对方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自己的回应。
真正的共情,是需要你全神贯注地倾听她内心的困惑,而不是过快地做出回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享属于她的独特感觉。
第二,共情开始于充分的了解,并不止于了解
共情让我们能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但带着这种理解做出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它要求我们在深切感受的基础上仔细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我怎样才能帮上忙?它会督促我们不断提出问题、并在进一步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带我们进入一个可以互相了解的亲密空间,在更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采取行动。
【第二部分】我们该如何表达“共情”,才能做到真正理解他人、给他人带来希望。
为了更好地表达共情,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一,提问的时候,不要使用封闭式问题,要用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你是在表达共情,表达想与朋友进行真诚沟通的想法。
二,在表达共情的过程中不要匆忙下结论,而是要让故事充分展开。
共情让我们关注当下,不带偏见地认真倾听每个人独特的故事。
人都是不断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发生转变的可能。
三,表达共情时,我们还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
人的头脑和躯体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愤怒的时候会心跳加速,恐惧的时候会全身紧张。如果你和对方有共同的情感,也会有同样的躯体反应。
所以,共情不但通过头脑,也通过躯体,不但是一种心理反应,也是一种生理反应。
这种心理同步是共情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在表达共情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表情、语调、姿势对别人产生的情绪影响。
四,注意设定边界。
设定边界的意思是要分清对方和自己的事情的界限。
因为,为了减轻对方的问题而进行自我暴露,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
共情要求我们不带偏见地去倾听事情深层的意义,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需要和担心上,而谈我们自己的事情反而会让对方更焦虑。
上面是关于表达共情的四个方法,通过表达共情,我们才能将心中的那份理解展露出来,并指导我们的行动,以积极的方式带给他人希望。
【第三部分】如何通过共情接纳自己、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共情还能让我们接纳自己,从而激发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和热情。
宽恕自己,活在当下,为活着的人竭尽全力。
要真正做到宽恕,一般要经历几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觉察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这个世界是复杂无限的,我们每个人都根本不可能完全看懂这个世界,那就注定了我们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刻,存在着不正确的认知,做着不正确的事情。
但共情告诉我们,我没那么好,你也没那么好——但是这都没关系。
共情认为,人生并不完美,幸福也并不是人生的常态,在每一个幸福的间隔之间,总会有痛苦、困惑、悲伤和绝望的时刻,但正因为这样,幸福才会成为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时刻。
而那些曾经受过的伤,也会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我们变成更强大的人。
第二阶段、去找寻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不完美。
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局限性,是什么防碍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我们到底是哪里没有看清楚,我们还能为此做些什么。
但共情则要求我们就事论事:每个人都不可能总是正确,这个项目没做好,到底是因为哪个因素没考虑到呢?找到失败的原因,再为此全力以赴。
第三阶段、走出去,通过与他人共情、借用他人的视角寻找更好的方法。
从自身向外、走向他人。
共情让我们可以参与进他人的生活,明白他人的想法、与更有力量的人进行连接,在与互相关爱的人之间的来回互动中,用他人的视角看到自己想法里的偏激和不成熟。
第四阶段、做出改变。
这个阶段,我们要再从他人的视角回到自身,用扩展后的视野,让自己发生改变和延展,从而超越原来的自己。
宽恕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可以尝试以下的方法:
1.用写日记的方法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可以释放不良的情绪,减少让人烦恼的压力,还有可能无意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2.写出困扰自己的问题然后烧掉、用这种方式抹去所有的内疚、怨恨和愤怒。
总之,用适合的方法解脱自己、接纳自己、才能让我们超越自身,成为最好的自己。
共情能帮助我们用更宽广的视野看待生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宽恕让我们不再悔恨的过往,将自己投入到与他人、与生活的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关系之中。
【总结】
通过共情获得高情商,从而能够抚慰自己和他人。
看透人心,治愈自己,温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