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相矛盾地回避孤独而又寻求孤独

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极度渴望与另一个人在一起”和“无法忍受与另一个人在一起”这两种看似完全矛盾的状态。

A person can long for, while simultaneously be unable to tolerate, being with another person.

——Lois Oppenheim

我是暖北Nathan,欢迎关注我。本文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号:心理解忧馆

孤独可能是一个人能够经历的最痛苦的情感状态之一。它是一个连续谱,在最轻度的情况下,它可能只是让我们感到失望和不愉快;但在最重度的情况下,它可以是一种完全无法忍受的折磨感。

精神分析大师弗罗姆·瑞茨曼说,孤独是一种我们会不计代价想要去避免的东西我们的潜意识能够为了逃避它,能够作出许多超出我们想象的事情来。但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也不曾想过,孤独的存在有时对我们来说也存在着服务的意义和功能,与我们看起来的表现不同,往往潜意识里我们会秘密地主动寻求孤独

有很多作者在论文中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孤独感是一个人的基石。了解一个人的孤独感就是了解这个人的核心。我们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你应该怎样去理解自己的孤独感。

孤独的内涵

全美精神分析大会论文集Encounters with Loneliness一书中,数十位精神分析师基于对多年理论、文献、研究的梳理,这样定义孤独:

Loneliness is a painful longing for the missing absent love object.

孤独是对失去的、不在身边的爱的客体,所怀有的痛苦的渴望。

它和抑郁不同。孤独是秘密地对所爱的客体怀着“得到”或“归来”的希望,而抑郁则是这样一种希望的丧失。从这个方面来说,孤独这种情感的出现,有时意味着个体是健康的。比如说,相对来说,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就比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更不容易感到孤独。

当我们要讨论孤独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维度:

1. 持续的时间(暂时的还是持续的)

2. 发生的机制(情境触发式的还是基于发育过程的)

从发生的机制来说,情境因素显然是能够触发孤独感的。研究显示,一些社会文化因素被证明和更高的孤独感相关。比如,在法西斯、专治、独裁等政治环境下,民众,尤其是那些和当前主流意识形态不相符合的人,更容易感受到隔离感、甚至恐惧感。类似的还有在其他维度上被主流所厌恶的人群(性少数、女性、少数族裔等),这些人容易在身边的社群中感到格格不入。而这种“边缘感”和孤独紧密相连。

此外,微观层面的情境因素也很关键,例如离家、在新环境中投入了精力却还无法建立起能够对抗孤独的人际联系,等等。

另一种孤独的发生机制产生于人类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它包含了一系列有创伤性的生命事件。这些事件阻碍了我们形成持续、稳定的内在生命。而一种持续稳定的内在生命的缺失,带来了孤独感。

例如,克莱因在她最后一篇论文中提出,婴儿在接受母亲的哺乳时(无论是母乳还是奶嘴),好的喂养状态中,孩子能够得到一种“我和母亲不需要说话就能够完全被理解”的感受。这种“不需要语言就能被理解”的感受正是孤独中的人们所渴望得到的。克莱因认为,早年没有过这样体验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总是会有一种看似没有原因的孤独和怅然若失感。

此外,基于奥格登和温尼科特的理论,精神分析师Anita Weinreb Katz提出,孤独不是与生俱来的。孤独是在我们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要产生孤独感,我们首先需要获得这样一种能力:觉察到我们对他人的依恋,同时觉察到有一天我们可能会和他们分离。在一定的年龄以前,我们并没有觉察到孤独的能力。

持续的时间来说,研究证明,慢性、持续的孤独和许多生理/心理疾病都有关,包括癌症,中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相关疾病,认知功能受损,睡眠障碍,自杀,物质滥用等。

心理学家认为,孤独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有孤独感这一点毫无疑问。不同的只是人们对孤独的觉察程度、忍受程度和孤独这种体验本身的激烈程度。

孤独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

在英文中,孤独不止有Loneliness这一个单词,Solitude也表达了孤独的含义。但Solitude和中文中“孤独”所传递的色彩有所差异:

Loneliness传达了孤身一人的痛苦,而Solitude则传达了孤身一人的荣光。

Loneliness expresse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solitude expresse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g.(Paul Tillich)

Loneliness是一种需要忍受的感觉。它很少是主动选择的。它是人们想要去回避的。

而Solitude,则是一种主动选择的孤独状态,是自己感到享受的孤独状态。在Solitude中的人会主动回避和外界的联系,ta的内心对此感到平和而快乐。

在Loneliness中,人们更多感受到的是对所爱对象的失落。而在Solitude中,人们往往已经找到了一种办法来从某种程度上拥有那个所爱对象,比如用某件能够拥有的物品代表了那个对象,用自己的文字留住那个对象等等。

幻想是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Solitude中的人,有点像人们在读小说时候的状态,大脑会进入一种似真似幻的状态里,想象和现实产生不断的交互,时而感受到现实,时而沉溺于幻想。现实中那些对于分离和被抛弃的焦虑,被幻想中的融合和最终的团聚所弥补。比较能够进入Solitude状态的人,被认为具有独特的人格特点:他们对于分离和融合有着特别的感受力。

Solitude的状态还有一些现实的功能,在这样的孤独中的人,能够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手上的任务。因此会有一些人主动寻求进入Solitude的状态。

你的孤独是上述哪一种呢?其实,Loneliness 是能够向Solitude转换的。本文中除了这一部分外,所讨论的孤独均为Loneliness.

我们为什么会自相矛盾地寻求孤独?

1. 主动寻求孤独,有时是一种攻击

精神分析师们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主动寻求的孤独状态,很多时候和羞耻、内疚等负面情绪相关。

我们首先来简单区分一下羞耻和内疚这两种情感。羞耻感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存在一些“不能公诸于众”的东西。它让人趋于沉默,趋于回避人群;内疚感则让人渴望获得他人的原谅,它其实是指向诉说的,需要他人的存在来缓解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能够看到,虽然我们经常把羞耻和内疚并列提及,但他们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情感。但它们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说,它们都会带给一个人“自我惩罚”的欲望和倾向。

羞耻感带来的自我惩罚,来源于感觉“自己不值得”,指向自我毁灭;而内疚感带来的自我惩罚,则来源于感觉“自己原本可以更好”,指向自我救赎。

但这两种自我惩罚的倾向,都会以“孤独”这个形态表现出来。此时,孤独是一种自我攻击。

孤独有时也是对于所爱之人的攻击。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因为不满于子女纷纷离开家所在的城市,过着极其孤独和抑郁的生活。期间有很多人试图帮助她,邀请她参加社交活动,但她总是会搞砸。其实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的孤独是一种对她的子女的复仇

“我过得不好,我在世上孑然一身,而这一切都是你们的责任。”这是对他人的惩罚和攻击。攻击的对象除了子女,还可能是父母、爱人等等。只不过,处在这种状态里的人需要尽快意识到,你的生命太过珍贵,不值得浪费在复仇上

2. 你对陪伴的渴望有时也并不是真实的

在孤独中,我们渴望陪伴。陪伴是对孤独的一种弥补。那些在孤独中的人总是诉说着他们对于陪伴的渴望。但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正是我们的潜意识为我们创造出了这样的处境。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朋友,ta总是为远在异地的人心动,而抱怨“为什么身边就是不会出现这样的人”。事实上,ta因为生活在一个家庭成员之间非常疏离的家庭里,对于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深入相处感到陌生而不知所措,因此ta的潜意识不允许ta为身边有可能真正发生陪伴的人心动,从而避免了“麻烦”的出现。距离正是ta心动的前提条件。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的故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点。在原著中,皮格马利翁是一个有才华的雕刻家。他的妻子叫做Cynisca,她经常不在家。皮格马利翁出于对与妻子的思念,雕刻了很多以妻子为原型的雕像。其中,他逐渐对一个名为嘉拉提雅(Galatea)的雕像产生了深刻的感情。而嘉拉提雅也爱上了他。有一天,这座嘉拉提雅雕像活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大多数人对这个故事的了解到此为止,但事实上,故事还有后面一个部分。

嘉拉提雅活过来之后,皮格马利翁一开始欣喜若狂。但很快他发现,事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好。一方面他的妻子对嘉拉提雅产生了激烈的嫉妒之情,同时皮格马利翁面对着幻想和真实之间的冲突:嘉拉提雅活过来之后真的是和他想象中完全一样的人么?最后,皮格马利翁也开始面临着分离和融合的风险。当嘉拉提雅只是个雕塑的时候,皮格马利翁完全占有着她,而当她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她就一定程度上从皮格马利翁的占有中独立了出去——他因此就有可能失去她,或者至少部分地失去她。

故事的最后,嘉拉提雅发现她最初作为一个雕塑的状态是让所有人都最为快乐的。她因此又重新变成了一座雕塑。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够很清楚得看到,为什么一些人宁可要一些替代品,或者一些虚幻中的融合,而不要尝试现实的陪伴和靠近。

自恋特质比较鲜明的人,有时会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独立状态”(pseudo-independence),从而让自己觉得自己不需要他人,觉得自己能够对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冲动和欲望、对自我中心的整个世界有着全能的控制力(omnipotent control)。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主动寻求孤独,也是因为孤独保护着我们脆弱的自恋

今天的文章也许有些晦涩,因为孤独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情感。而复杂正是人最真实的样子。在认识自己和认识人性这件事上,简单确定的答案往往都不是真的。

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提出,孤独是人类属性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它是被一种存在于人们“找到生命意义的需要”和“对人世本质的虚无的觉察”之间的矛盾所激发的。——不知道你会怎么理解萨特的这句话呢?

期待各位的评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298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701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078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87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01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410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29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2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24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9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03评论 1 25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68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94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7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3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312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