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高考满分作文目前最专业和客观的分析(最后一点必读)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浅思录》的第74篇。文:书先生,2020年8月4日,新加坡)


引子

(温馨提示:一定要读完,精彩在最后。)

最近有篇高考语文满分作文火了。

作文名叫《生活在树上》,是浙江一名考生的作品。作文原文和专家点评如下:

满分作文当然应该火,有争议的无疑会更火。

围绕有争议的满分作文展开讨论,则是年年暑期都会上演的戏码,今年,这部大戏也如约而至。

当然,和往年一样,讨论的双方也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持欣赏态度的人认为,文章思路清晰、论据合理、引用恰当,虽然文字略显晦涩,但作者的才华毋庸置疑,满分实至名归。

持不屑态度的人则说,此文堆砌辞藻、内容空洞,看似旁征博引,实则不知所云,此种文风不宜助长,给满分难以服众。

总之,众说纷纭。

我看到对这篇作文的讨论是两天前的事儿,当时我就决定写点儿什么,只是这两天搬家加一些杂事儿,给耽搁了。

老读者们对我的决定当然不会感到意外,因为他们知道我是研究语言学的,自己又喜欢写点儿东西。出于这样的背景,我要什么都不说,反而有点奇怪。

可能有人会说,你发表点儿意见不要紧,但竟敢说是“目前最专业和客观的分析“,是不是有点大言不惭啊?

还真不是。我虽然不是文学专业,文中提到的哲学家我大多也不熟悉,但是,这篇文章几乎所有引起争议、值得分析的点,都恰好在我的专业范围内。另外,我曾经担任过高考阅卷老师,对高考打分的流程,还有点发言权。(我后面会简单介绍一下高考阅卷的流程。)

哦,顺便说一下,我博士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是“基于认知语义学的学术语体分析”。

可能有读者看到“学术语体分析”,就知道我不是在乱夸海口了。至于认知语义学又会扮演什么角色,您读了便知。

最后,你不一定会同意我的观点,但我保证,读完本文,在语言学习和文学创作两方面,你都一定会获益匪浅

态度开门见山

首先,请允许我开门见山地表明我对这篇文章的态度:应该得高分,但不该给满分。

下面我分别给出理由。我先说应该得高分的理由。

为什么应给高分

第一,最重要的理由,这篇文章的引用确实是正确,也大多是恰当的,除了偶尔有一两个略显多余。

说实话,我第一遍读这篇作文时,也没有读懂。但阻碍我理解的,并不是里面生僻的词汇,而是我对文中引用的不熟悉。

其实,这两者是同一个东西,影响理解的都是熟悉度,只不过生僻词对我来说不算生僻,而没看过的哲学书籍,那不懂就是不懂。

文章里出现的人名,我唯一熟悉的就是维特根斯坦。这是因为这位牛人的“家族相似性”理论,标志着语义学从经典范畴理论(Classic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向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的转向。

George Lakoff在他的名作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中,对此有很精彩的阐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

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不懂的东西,搜索一下,读几篇别人的介绍,也能了解个大概。

我就这样做了,然后发现,作者确实涉猎广泛,引用也大多恰当。

科莫希(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中的主人公)的树上生活在反叛传统的同时,也确实保持着和土壤的联系,因此,这一形象和文章想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既不盲目按照传统期望生活,又不盲目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和传统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断的角力中,完成“个体的超越”——是相符的。

作者用虚无主义和达达主义来批评对传统“不假思索的批判”,也是选对了武器。

当论述到我们不可能完全摒弃人的社会性时,麦金太尔的那句话,我认为也确实切中肯綮(qing)。虽然去掉这个引用,那段论述也是清楚的,但作者用了,似乎也没有什么错——谁叫别人记得这么清楚呢?

当然,也有不用比用了好的地方。比如,对维特根斯坦观点的引用,我就认为莫如去掉。全文的论述都和保持沉默无关,突然来这么一句,有点画蛇添足。

总之,在使用论据方面,文章当得起瑕不掩瑜的评价。我把这一点作为正面评价的第一条,是因为我知道,能够在紧张的考试中对如此“生僻”的论据信手拈来且恰当使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阅读一篇需要点背景知识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好整以暇地去查资料、去慢慢思考。而在考场上,能够旁征博引,而且论据能够为主题服务,需要的是平时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这一点,毫无疑问值得鼓励,而最好的鼓励方式,就是打高分。

更重要的是,作者所涉猎的都不是和高考特别相关的知识。我有理由相信,作者是出于兴趣来阅读那些艰深书籍的。

这很难得!在如今这个功利主义从职场“贯彻”到幼儿班的年代,能够坚持凭兴趣去阅读和思考,更是值得鼓励的事儿。

或许有人说,这个考生就是投机分子,知道阅卷老师的喜好,平时就准备着这种故弄玄虚的东西。

这种说法,我们稍微一想,就知道很不靠谱。你连阅卷老师是谁都不知道,如何了解他的喜好?

我参加过英语科目的高考阅卷,负责改作文题目。做这个事儿的有上百位老师,中学的和大学的都有。试卷全部都电子化了,每份试卷会匿名随机发给两位阅卷老师。

分数有档位划分,如果两位阅卷老师给出的分数没有跨档,取平均数作为最后分数。如果两位阅卷老师给出的分数差异过大,系统会把试卷随机推给第三位老师。三位老师中,如果有两位给出的分数接近,取这两个分数的平均值。

同时,如果有老师给出了极高分或者极低分(比如满分和零分),系统会把试卷和打分结果提交给专家组复审。

除此之外,系统还实时监控每个老师的给分情况。如果有老师打分结果分布异常,比如偏离正态分布太多,专家组也会介入抽查那位老师的试卷,看其是否有打分上的偏好。

总之,高考前和高考后可能都有舞弊的空间,但高考阅卷是很公平的。

其实,对这篇满分作文,第一位老师给出了39分,已经说明这个策略风险很大。如果不是因为后面两位老师都给出了高分,这篇文章可能就在40分左右了。

还有人说,这位考生可能准备了一个万能的模板,这个模板里就包含了这些引用。考试时,不管什么题目,就用这个模板,然后故意用些生僻的字眼儿,给人高深的感觉,从而“骗”得高分。

这纯粹是胡说八道。模板要适用范围广,里面的东西就不能针对性太强,像这种所有论据有明确指向性的模板,除非提前知道考题,否则只有脑子有病的人才会去准备。

第二,文章确实主题明确,逻辑清楚。

这一点很容易被无视,因为文章用词和用典都生僻,确实不好懂。读两遍都不明白的东西,我们当然没有兴趣去了解它的主题和逻辑。

但我查了点资料,还是把它读懂了,然后就发现它逻辑确实没有问题。

文章的主题,我上面已经讲到了。至于分析文章的结构,就要用到我们熟悉的“段落大意”大法了。一旦你把每段的大意列出来,文章逻辑的推进也就清楚了。

我们就来试试看:

第一自然段:我们应该采取“树上男爵”的生活态度。

第二自然段:不能盲目否定传统。

第三自然段:与传统完全割裂既不可能,也是一种傲慢。

第四自然段:为什么与传统完全割裂不可做到及过分割裂的危害。

第五自然段:并不是不能批判传统,而是提倡看情况的批判。

第六自然段:如何做到既批判又不割裂。

第七自然段:答案就是“生活在树上”。

现在你再看,是不是就清晰多了。

当然,我们完全可以用更平实的语言,来传达出相同的意思。这种晦涩的文风,我自己既不喜欢,当然也不会采用。

但问题是,高考并不明文反对这种文风啊,我们必须尊重规则。如果考生确实把观点讲清楚了,我们没有理由因为自己一下没看懂,就说文章不知所云。实际上,任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稍微查一下资料,就可以看懂,只不过大多数人都懒得去查。

在语体分析领域,语体(genre)被定义为对重复出现的社会情境的文本回应 (Miller, 1984; Hyland, 2008)。这是一种功能导向的定义,意思就是说,我们写东西是为了达成某种社会目的,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能够最好的实现某种社会目的的写法,就会成为某种文体的规范。

高考作文当然也是一种语体。当我们在批判这位作者行文晦涩时,其实是在假定高考作文的社会目的,就是让我们所有人读起来都轻松愉快。

这显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高考作文的唯一社会目的,就是满足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法不禁止皆可行,但标新立异的风险考生自己承受。前面我已经讲到了,这是高风险行为,这次这位考生能够拿满分,真的只是运气好。

为什么不应给满分

不应给满分,是因为这篇文章并非完美,它在写作上还有不少瑕疵。最明显的,就是它里面有多次用词不当。

用生僻词只是一种风格,不是错误,但把生僻词用错,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一句里的嚆(hao)矢,用得就不恰当。嚆矢意思是事物的开端。什么情况下用这个词呢?

当A是B的其中一个例子,而且是最先的例子时,我们说A是B的嚆矢。换句话说,A和B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比如这样:

谁知他当时的无心插柳之作,竟成这一风格之嚆矢。
陈先生乃中国学界泰斗,他的那本书似为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嚆矢。

原文里把某句话作文一个现代社会的嚆矢,就不符合嚆矢的语义,因为不管这个人说的话多么震撼,这句话和现代社会都不是同一类事物。况且,把一句话作为现代社会的开端,本身就很费解。

一般来说,越是生僻的词,适用范围越窄。这点应该很好理解。你想啊,适用范围广的词,用的地方肯定多,用的地方多了,哪还会生僻呢?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嚆矢这一词一般用于某个作品开创了某个流派这样的语境。你去查字典或者语料库,嚆矢的例句基本上都是这种。

从搭配上来看,嚆矢的用法一般是“A的嚆矢是B”和“B成为了A的嚆矢”,几乎没有“A以B为嚆矢”这种说法。这是因为,A是否为B的开端,往往是观察者事后的判断,而不是A的主动选择。

后面的滥觞(shang)一词,也用得不是特别准确。原因同上,我就不再赘述。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阅滥觞的例句,看一下这个词一般怎么用。

第二个问题是这位作者使用了不少暗喻,但是本体不明。在一个比喻中,被比喻的事物称为本体,用来比喻本体的事物称为喻体。

比如这句话:

她脸红得像苹果。

其中,脸就是本体,苹果就是喻体。上面这句话是明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如果是暗喻,本体可以不出现,但是应该确保读者能够从语境中看出本体是什么。

在原文里,有这么一句话:“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这句话里至少有两个暗喻,一是浪潮之巅,二是沉锚,都是喻体。但是,读完全文,我们都看不出来,“浪潮之巅”和“沉锚”到底是比喻什么。文章费解一部分得归咎于使用暗喻时本体不明。

另外,“立起沉锚”也是一个很奇怪的搭配。锚,要么拉起,要么放下,立起是个什么场景,我很难想象。

我猜作者用沉锚是借用心理学里的沉锚效应。这个我倒知道,因为心理学的著作,我还读过不少。沉锚效应其实就是第一印象效应,就是说我们人在考虑问题时,容易受第一印象左右,就好像思维被固定在了某处。

不管是另有所指的锚,还是沉锚效应的锚,用立起都让人费解。

上面的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深究,其实都涉及一个更底层的道理,那就是语言使用虽然有约定俗成的一面,也就是其社会性,但不能过分脱离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语言的理据性,后者是语言认知的一面。

也就是说,语言在满足社会功能时,不能过分脱离其认知基础,前者体现在语义的约定俗成上,后者体现在语言的理据性上。

为什么嚆矢在用法上有前面提到的限制了?

这就来自于嚆矢这个东西本身的性质。嚆矢是能够发出响声的箭,因为声音传播速度肯定快于箭速,所以这种箭射出来时,声音先到。人们听到声音,就知道箭来了。这个认知就决定了成为嚆矢的事物和它预示的事物,应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同样的,立起沉锚之所以读起来奇怪,就在于在人类的认知中,锚这个东西很少立起。不管我们如何引申,也不能离认知太远。

这些都是认知语义学研究的范畴,也是我的专业范围,所以我说本文“专业”,并非乱夸海口。

批判的态度——对学生

作为老师,帮助学生成长是我们的天职。所以,我始终认为,**对学生的批评,其出发点必须是为了帮助他们变得更好,而不能是在恶意揣测动机基础上的谩骂。可惜,目前对这篇作文的很多批评都属于后者。

要想帮到学生,指出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二者缺一不可。

像这位高中生搭配不当的情况,其实在英语学习者中也很常见。究其原因,都是掌握词汇的方式有问题。

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我总是对学生说,掌握一个词汇时,不要只记它的意思,要把它的搭配和适用语境一起掌握,这样可以避免误用

对外语的初学者,我的建议简单粗暴,但是绝对实用:任何单词或者词组,你没有看过的用法就不要用

要知道,意思相近的词,适用的语境可能大相径庭。英语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比如lead to和result in,意思都是“结果是,造成什么结果”,但用法差异很大。lead to后面往往是不好的结果,例如lead to his death, lead to a disaster,而result in后面一般是变化,比如result in a 5% decrease, result in a dramatic drop等。

再比如chief, main, major三个单词,意思都是主要的,但是搭配差异很大。

chief和权力有关,所以总裁是Chief Executive Officier, CEO,而不是MEO或者PEO。

main侧重于主干和分支的区别,所以主管道是main pipeline,主街是main street。

major强调重要性、严重性,多用于抽象的概念前,比如major concern, major problem等。

要掌握好这些单词的意思,仅仅把他们的汉语意思记住,或者把上面这些定义一并记住,都不是良策。最好的方式是把他们的搭配一起记住,从搭配中归纳他们的意思,而不是从单词的意思出发推测搭配的含义

这位考生在文章中用了不少生僻词,这表明他不但阅读了不少艰深的著作,而且特别注意了这些词汇的意思。但是,他在掌握这些词汇时,仅仅是对应了它们更通俗的说法,比如嚆矢对应开端,滥觞对应起源,却没有留意词汇的搭配和适用范围。

这其实是语言学习的大忌,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有意识避免这个问题

造成这位考生词汇误用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他输入的材料本身有问题。他肯定看过不少书,不然也不会知道那些哲学思想和生僻词。我不知道他看的什么书,但我有把握认为,他所读书的文字质量不高。

漂亮输出的前提就是高质量的输入。文字功夫上面,我个人推崇王小波。在我看来,王小波的作品就是好中文应该有的样子——简洁文字表达深刻思想。

我的语文功底是不错的,而且除了阅读以外,我还专门对自己进行了汉语的底层训练——词组类型、句式结构、成语类型、语篇连接等等的专项训练。这些训练的结果已经成为我的本能。所以,我敢说,在中文世界里,我的文字功夫可以排在前列。

但是,每次读王小波的作品,我就觉得,我有生之年是不可能达到他百分之一的水平了。这么说吧,如果你有读到妙处拍自己大腿的习惯,那么读王小波时需要克制一下,因为他的文字,是可以把腿拍肿的那种。

所以,我希望这位考生,能多读一点像王小波这样的作者,慢慢养成使用平实、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的习惯。我想,这对他以后的发展会有好处,毕竟,不能总是指望同样的好运气。

批判的态度——对专家

我一开篇就提醒,一定要看到最后。现在,最精彩的来了。

通过我上面的分析,我想你应该会同意我的打分标准了:给高分,但不能给满分。

实际上,三位阅卷老师都没有给满分,最后决定给满分的是专家组。这个决定一开始让我很不理解。按理说,考生在词汇使用上的瑕疵是很明显的,专家组不应视而不见。即使出于对热爱阅读和思考的鼓励,给满分也过了一点。

读了专家的点评后,我似乎明白了点儿什么,但更多的还是疑惑。

据说网上流传的专家点评出自浙江大学中文系某副教授。但是,我有点怀疑这个点评是伪造的,因为它的文字水平让人不敢恭维。

我有理由这样怀疑,因为在我心中,浙江大学向来是中文殿堂,而浙大中文系无疑是殿堂里的首座,但这个点评文字之粗糙、逻辑之混乱,让我瞠目结舌。

关于满分作文的讨论,到目前为止,都是针对考生的,还没有人分析过专家的点评。我想,大家可能是默认专家的文字是没有问题的吧。

我这人一向只看文章不看人。我对自己的语文功底还是很有信心的,一般我读起来有问题的中文句子,那多半儿就是有问题。

我读专家点评时,就感觉是在坑坑洼洼的盘山公路上开轮胎漏气的汽车,不但颠簸,而且随时可能坠崖。不信我再开一遍给你看。

--- “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这里面的“的的不休”我就不提了,但是思维的稳当是个什么意思呢?是稳妥不犯错的意思吗?那么什么叫思维不稳当或者思维犯错呢?难道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有对什么叫思维正确的定义?

我很不能理解,希望有人能澄清一下。

--- “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

你确定“然而”的前后是转折关系?说实话,这车转弯得太快,差点没有把我甩出去。前面说“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作文”,加上一个然而,正常人都会预期后面会写文章哪些方面又让人看出它是高三学生写的作文。

然而(我这个然而是用对了的啊!),他偏不,他接着说文章如何主题明确、论述清楚、言简意赅、论据合理。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只有高三学生的作文才有这些优点,其他人写的东西就是一团乱麻?

我很不能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希望有人能澄清一下。

---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

多余就是废的意思,用一个就行了——多余两个字多余了!“用这样的方式”是指什么样的方式?是指“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还是指“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指代不明!

--- “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文章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

典型的主述搭配混乱。能够“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的,要么是作文本身,要么是作文得满分这个事实,而不能是“把此文打成满分”这个动作。正确的说法是“也有助于展现……”。

如果点评原文的逻辑成立,那把所有作文都打成满分,岂不大大展现了浙江学子的作文水平?

这是一个主语多个述语时常出现的错误。放在其他人身上,或许可以原谅,但如果堂堂浙大中文系副教授也犯这种错误,那整个中文教育界都应该反思了。

结语

总的说来,这次满分作文事件让我有欣喜也有失望。欣喜的是能够看到有学生为了兴趣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失望的是中文殿堂里的大师文字水平居然如此糟糕。

以上是我的感想和感叹,不见得完全正确,读者可自行判断。但我相信,不管您对我的观点是同意还是反对,读完本文,您一定有收获。

比如,你了解了掌握词汇的最佳途径是什么,你知道了高质量输入的重要性,还顺便学习了一些认知语言学的知识。从对专家点评的分析中,你还看到了中文写作应该避开的好几个坑,从此以后可以少掉坑了。

如今,由于各种可言说或者不可言说的原因,中文世界的文字质量每况愈下。自从王小波去世后,中文作家的文字水平也是断崖式下跌。

2000多万个公众号,原创的不足8%。这8%里,能够准确使用中文的,都寥寥无几,更别说要当得上“好中文”三个字的了,以至于我这种只配做王小波门下走狗的业余写作者,都有信心说,我的中文水平,超过99%的自媒体从业者和90%的作家。

所以,如果你实在找不到高质量的作品,可以没事儿逛一逛我的公众号。我敢拍胸脯给你说,经常读我的文章,你的中文水平即使不能有所长进,但一定不会变得更坏。甚至,当你不小心读了一堆垃圾以致文字水平受损后,再回来读一读我的作品,说不定有点治疗效果。

好吧,写得有点多了。下次再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265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274评论 1 2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087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479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782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218评论 1 2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594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6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955评论 1 23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274评论 2 2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03评论 1 2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177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732评论 3 2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5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687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263评论 2 2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189评论 2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