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定稿

道德经  定稿

芦台经济开发区教育系统“与好书为伴与名师同行”读书活动专题讲座

《道德经》里觅福源

一一想着教育品读《道德经》

芦台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王术春

2015年10月31日

讲座地点:芦台经济开发区礼堂

参会人员:全区中小学教师

各位领导老师们:

感谢局领导给我这个机会,给我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的感悟。我今天要谈的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其实我有何德何能,有这个资格和大家谈这样一本大书呢!此时此刻我想到了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讲的一句话。他说,"我是小草,既然高山把小草举上了蓝天,那小草又何必自卑呢?小草就要敞开胸怀,拥抱蓝天。所以在此我要再次向局领导表示感谢!"

另外呢,我看台下坐着的有很多是我的前辈、我的老师,所以在此我要深深地鞠躬,向各位表示敬意!

一、我与《道德经》的缘分

下面我就开始讲。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想着教育品读<道德经>》。我们都是搞教育的,我们都要读一读《道德经》。我是从2011年开始正式读《道德经》。

我最初买的一本叫做《老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黄皮儿的书,它的上面写的不是"道德经",而是“老子",我当时买到手非常诧异,以为自己买错了。因为在上初中的时候,周玉凌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到“老庄"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当时不知道是老子和庄子,我认为这个人姓“庄",老庄哲学就是老庄一个人的哲学。后来上师范以及工作之初,我对老子的印象也并不是太好,因为老子的学说是遁世的学说。而我呢,是一个入世的人,我认为做事应当积极有为,所以我一直非常排斥老子。

2009年合校以后,有一次,吕云树书记在教师会上给我们讲了30分钟的《道德经》,感受非常深刻!我记得他当时讲了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他解释说治理大的国家,就像咱们家里熬小鱼一样,不能乱翻乱动,乱翻乱动,鱼就会被翻碎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治理一个班,甚至大到一个国家的时候,基本政策不能乱动,根基要稳。我当时听了以后就感觉老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他所讲的道理是从平常的生活和自然的现象中悟出的道理。后来从2011年我开始读《老子》。我可以跟大家说,我真的是对《老子》下了一番功夫的,所以今天我才略微有点胆量站在这里。

读了《老子》之后,我感觉这本书有化性的作用,读了老子之后,就可以从更多的思维角度去看待生活。

这是《道德经》给我带来的最大变化。

二、老子其人

现在说一说老子这个人。去年听易中天老师讲课,他讲到了一个轴心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发展到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也就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地球的北纬30度上下这个区域出现了人类文明的大突破。在这个区域,在这个时间段,出现了很多智者,成为了人类的精神导师。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犹太的先知、印度的释迦牟尼以及中国的孔、孟、老、庄。这些人都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们的智慧是通“天"的,具有极高的天赋。他们开创的理论和哲学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原典。原典就是典籍的起点。我们现在所读的这些书,都没有逃出人类这些精神导师的哲学范围,所以读书要读一读“原典"。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70年。他生活的年代,有很多争议。有人说他比孔子年长。孔子曾经向老子求学。他生活在东周时期,他是东周掌管收藏室的小官,收藏室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国家图书馆,老子就是掌管国家书籍的。所以由此可以知道,老子有机会读书,他又沉静好学,所以成了一个博览群书的人,老子这个人肯定会成为精神极其强大的人。后来东周衰弱了,他想去秦国,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函谷关当时有一个守关的官员叫尹喜。

尹喜强迫老子为他写一部书,老子就在过关之前为他写了上下两篇大文章。这两篇文章就是我们现在读的《道德经》。一共五千言,就是五千字,上下篇一共八十一章。

三、《道德经》给我的震撼

我今天之所以敢讲《道德经》。是因为《道德经》是一颗钻石。钻石在灯光下,从哪个面都可以折射光芒。老子的哲学可以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今天我就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品读它。其实我一直带着对教育的疑问来读《道德经》的。《道德经》是一部天书,所以我们在读它的时候,应该怀着一种敬畏。

我开始买过一本《老子道德经注校释》这是一部中华书局出版的竖排版的繁体字的书,这本书里面给《道德经》做注的人叫王弼。据说《道德经》从出世以来,就有上千人为它做注,在这上千人做出的注当中,王弼做的注释最经典的。王弼这个人很有才华,他二十几岁就去世了。我常常感叹古人的智慧啊,真的要比咱们现在的智慧要高,你看王弼,二十几岁去世,在这之前他就能够注《道德经》,而且能够成为后世的经典。

王弼,三国时期魏国人,"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察,就是聪明;慧,就是聪慧。

王弼年幼时非常机敏聪慧,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他就非常喜欢老子的学说,而且和人谈论老子的时候能够非常通达,讲得十分深刻。

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涉及到这样几个人,一个是楼宇烈先生,楼先生是这部书的编者,就是由他来编辑和校注王弼注的《道德经》里的相关注文。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非常奇怪,楼宇烈先生所引用的众多材料中,经常出现这三个人的名字:波德野太郎,东条弘、宇惠。看第一和第二个人的名字,就知道他们不是中国人,尤其第二个人,我读到它时就想到了东条英机。这三个人都是日本人。我读到这的时候,我就心生一敬!从心里敬佩日本的这些学者的勤学精神。然后我又是一惧。惧什么呢?明明是我们祖国的经典奇葩,却在异国他乡开了花,像我这样的老师却在36岁左右才开始读《道德经》。所以我也心生一愧,感觉自己愧对老师这样的称号。也愧对我们泱泱的中华,愧对我们的几千年的文明。老师是文明的传承者,所以我也心生一任,我觉得必须认真地读好经典,然后传给我们的学生。

今天我用我粗浅的眼光来谈《道德经》。我主要想谈一谈自己读《道德经》时对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解。第一,是修身我谈五个方面。第二是上课,第三是管班。我不谈大的方面,只结合自己的工作来谈体会。最后后我要谈一下心态以及养生这两个问题。

我读的比较浅,帮助大家翻译一下《道德经》,顺便谈一谈我的感想。

四、《道德经》里觅福源之修身

要谈修身,我们首先要读《道德经》里的的水。老子非常喜欢水,他在第八章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物,故几于道。

居以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就是大善,这是最高的善,应当像水一样。由此我们就说做人就要像水一样,做事也应当像水一样,这是为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水善于滋养万物,但是却不争。在别人看来,不争就是不与别人争,不争,就不会产生矛盾。甚至不争我就可以不做,不做就不犯错误了。那老子说的是这个道理吗?我开篇就说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是遁世的哲学,其实不是!老子的哲学是科学,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做事怎么才能科学,怎么才能最恰当。

他说“处众人之所物故几于道",处于别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低洼之地;王弼注“处众人之所恶",为“卑也",“卑"就是卑下;“故几于道”就是接近于道,这“道"就是科学,就是规律,就是最合理的东西。

居善地,就是居于有利的位置;心善渊,就是心能够宽广;与善人,就是善于与人的人交往;说话守信用,善于治理,做事的时候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事,善于抓住时机做事。然后怀着一种不争之心,去做事就可以没有忧患了。尤就是忧患和错误的意思。


我们要向水学习,水有以下几个特性。

水的特性之一:坚守方向成大境。

大江东去一一小老师,大境界。

水,有明确的方向。你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国家的水都往东流,因为东面是大海。水要寻求大海,寻求大的境界。做人也应当有明确的理想。一说到理想,有人就说这是空谈口号。其实,我们真的应当把一些美好的言论,美好的追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人真的要有理想,人怎能没有理想?有理想,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人生要有明确的方向就是要知道自己应该活成什么样的人。所以学习水,就要学水的方向性,活成有高度的人,有大境界的人。古人在读书的时候讲究两句话:平心静气,大其心。大其心,就是扩大自己的心胸。就是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境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读书是为了自己,是为了修炼自己。现在人读书是为了炫耀,是为了外在的谋求。所以平心静气,大气心,就是减少自己的私欲,要扩大自己的境界。教师作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引领者,我们的思想怎么能龌龊,我们的心胸怎么能狭隘,我们必须要向水学习,大其心,这绝不是口号。

教育行为不拒绝肤浅的教育思想,绝对拒绝低俗。

教育行为不拒绝流行,但教育思想绝对拒绝时尚,

教育行为不拒绝平凡,但教育思想绝对拒绝平庸。

我教一辈子书,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师,但是我的心可以不平庸。所以学习水的方向性问题,就是修炼自己心灵问题。

水的特性之二

静水流深能赴远。

水,在前行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坑洼洼的地方,这就需要有后续的力量。水要是少了,填完一个坑就前进不了了。这给人的启示就是,不论做人还是为师,都要有深厚的底蕴。作为教师,不断地学习是我们的责任。

我说为师的人生就是修行的人生。修行的人生就是要修炼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厚重起来。

对于一条滚滚滔滔的大河来说,那些小小的坑坑洼洼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填平的,学生小的毛病可以容忍,生活当中小的困难可以迈过。繁琐的小事带来的烦恼可以化解,然后才能快乐,才能幸福。

我们必须要活成水,要有“大水”的深沉。我读于漪老师的传记,她说,“我们老师的心里要装着两把尺子,一把量别人,一把量自己。量别人,要对准别人的长处;量自己,要对准自己的短处。天天量,处处量,时时反省,不断改进。”于老师是大师,大师大在哪里?大在其心。人要活成一个有境界的人,这绝不是口号。人生短暂,给人反悔的机会很少。所以人要凭借高尚的心灵活在这个世界上,才会无悔。

水的特性之三:涓涓细流可穿石

涓涓细流,水滴石穿,这就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

在座的年轻教师,咱们这些年轻人,要做一些实事,做些小事,踏踏实实地做。也只有在这些小事当中才能真正的磨练我们。不要畏惧烦琐,不要拒绝细微。真的要把一些小事做好做细,就能把大事做好了,大事往往就蕴含在做小事的过程中。把这些小事做精,需要一种信念。就是"莫思路远,但动脚下,则无远而不至"。不要先考虑我要达到什么境界,先把一件一件的小事做好。一段时光守好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心静事成

海明威说,“一个人只要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不论结果如何,都会获得成功。”

这里所说的成功,不一定是最初所渴望的成功。正是这次努力成了一次锻炼,为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在将一件件小事做完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眼前被我们做完的事情,曾经是我们不敢想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已经升华到了另一个境界中了,这就是一种别样的成功。

有一种境界,是能够安安静静地听到自己奋斗的声音。

姚明说:“那年夏天在训练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哪种声音很美妙,那是一种什么声音呢?当我们在场上奋力奔跑的时候,耳边传来那种空气流动的声音,呼呼地响;当我们的球鞋在地板上摩擦的时候,有那种很尖锐的声音;包括篮球被投入篮筐以后刷网而过的那种摩擦声,或者弹筐而出的那种金属的声音。那种声音只有当你精神高度紧张的集中,全力以赴的时候,实际上是心里边非常安静的。那个时候,才能听到那种声音。”

这是一种拼尽全力而后享受安静的状态。这是一种忘记了输赢,只沉浸在自己生命里的状态。这是一种由自己的初心引领的生命状态。

孔子说:“居之不倦,行之以忠。”当我们抛开世俗的附加,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本心的时候,我们就沉浸在向善向美的境界中。

有一种境界,是能够真真切切的看到自己成长和变化。

物理学家薛其坤说,一个曾经不喜欢他的日本教授让他在三天时间里,把上万个螺丝钉摆放整齐,并严格地进行分类。当时他以为这是在侮辱他。三天下来,他真切地体会到: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一种素质一一踏实严谨的精神。

从此,他感受到了追求科学给他带来的乐趣,沉浸其中让他忘掉了时间,忘掉了烦恼,忘掉了周围的一切。他从最不受待见的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

这是一种从充满烦恼的世界跑到另一个世界的境界。在那个世界里可以更加清醒的思考,于是便可以产生许许多多奇妙的灵感。

心不静,则事不成。

居里夫人说,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积累多了也便成了大事。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就可以磨练自己的心性,锻造自己美好的灵魂。工作,既可以提高技能, 又可以修炼灵魂。

把自己所从事的事,当成艺术来做,享受其中的乐趣。与它建立起一中难以割舍的情结,视它为生命,用心跟它交流。

华罗庚说:知而不行,不是真知;行而不毅,不是真行。

太多的想法都变成了口号,太多的行动都变成了仪式。

不专注就会散乱,不行动都是空想。不患无果,只患不行。

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一点一点地做起来。

当手艺和思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会好释放出耀眼的光辉。

抱怨生活,不如多想前因。

畏惧恶果,不如制造兰因。

怨天由命,无法走向光明。

跌倒了,要爬起,只要心有希望,生活就不是绝壁;

爬起来,快赶路,只要身向高处,生活便不是深渊。

送给大家一句话:

专心做事莫嫌慢,持之以恒有余闲。

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就是尽力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一件一件地慢慢做去,一步一步地做好,做完,沉浸其中,不做给别人看,也不在乎别人知不知道。

水的特性之四:

兼容并包得时化雨

一一保持本性

这个话题,我是这么理解的。什么叫做兼容并包?你看水可以容纳各种污垢,水可以变成各种颜色。但是水可以做到这样!一旦给它时机,达到一定温度,它就可以气化,甚至可以升华。变成气,变成云,变成雨,回归自己的本质。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游刃于各种各样的环境。我们要有一个本事,就是不动本心,保持自己的本质。像水一样,虽然有很多变化,但它的本质不变。

生活当中可以收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的影响,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本事,那就是一旦静下来的时候能够抛开烦恼,然后纯净内心。

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本事:

藏污纳垢,

待机升华。

保持本性守住本心,

抛开烦恼纯净内心。

水的特性五:处下不争。

词坛泰斗乔羽看黄果树瀑布后,他写了一首词。

人从高处跌下,

往往神黯心伤。

水从高处跌下,

偏偏神采飞扬。

可见小小水滴,

亦可为人之榜样。

我当时读这首诗,我不懂!人怎么向水学习呢?后来我读《道德经》明白了水为什么往下走,偏偏神采飞扬。它去寻找道。道在下面,不在上面。在下面的时候就没有人和你争,可以更好的做事,更好的服务于人。在下面的时候,所有的水都会归向你。于是就可以丰富自己,博大自己。处下,可以变大,处下,可以变深。处下,可以活成湖,可以活成潭,更大的可以活成成海。

水利万物而不争。我最初理解这个"不争"就是不和别人争。

读《道德经》,最初给我带来震撼的是这两个句子,其中一个旧就与“不争"有关。

第一句: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句:无为,则无不治。

表面的理解是自己不和别人争,甚至不做事,不就不争了吗?那天下人,就没有人和我争了,我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第二句,无为则无不治。我不做事,天下就能大治,哎呀!人能活到这个境界,那真是太好了。但是,读完《道德经》,我觉得不是这样的。老子不是让你不做事,而是让你更科学的做事。老子不是让你无为,是让你不妄为,让你别瞎做,别乱做,别肆意而为,要尊道而为。道是什么?道是科学,是规律,是最合适的那个点。

我说不争就“自争",无为并非"不为"。

不争就是要和自己争,无为那就是不妄为。简练地概括:

不争,重在自争;无为,重在不妄为。

用水那一章来说,“处人之所悟",就是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你要考虑,这件事是不是合乎道。

别人都不愿意跑步,你就要想这个跑步是不是合乎道!平常人不喜欢的事,往往都是合乎道的事儿。我们想,老子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有道理?

老子要说,"是以,圣人欲不欲"。第一个欲就是"想要"的意思,“不欲”就是平常人不想要的东西。大家都想要的东西,你反而要冷静对待,这些东西是不是有价值?是不是应该要?

"不贵难得之货,复众人之所过",就是去弥补别人的过错。这些才是老子的境界。

但是老子在另一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子说“绝学无忧"。他给我们的学习限定了一个范围。绝,就是断绝。不学那些坏的东西,才能无忧。所以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有些事儿,就不应该让他接触。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

说到这儿还没完,老子又给出了一句话,他说“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就是我们要谨慎,那些大众都畏惧的事,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敬畏?由此可见老子的思想绝不是让人学一就是学一。这就限定了“处人之所恶"的范围,“处众人之所恶"要做哪些事儿呢?做大家不愿意做的那些又一有价值,能够产生正能量,给人带来温暖,带来爱的,那些光明的事儿。只要符合这个道,我们就可以鞠躬而尽瘁。

回到上面那句话,不争,就是自争怎么理解?就是,我们不是总想着和别人争,总想着压人一头,只想着这个事儿只有我能做好,别人谁也甭想做好,这事我必须得第一。我们不能存这个心。

老子说,“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不为不争故无忧。"

不自以为是,不自我夸耀这样就可以长久,这样就可以坐得很稳。反过来推一下,什么是不争?不争就是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他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以一种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心态去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不争,所以不争就是要平和自己的心态说服自己,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处众人之所物故几于道",我觉得作为老师,我们应当活成农民。

我是一个多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常常想,在关注所有学生方面,我一直感觉非常愧疚,尤其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班里很少有说话的机会,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我们能不能给这样的学生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人家站起来发表发表自己的看法,也给咱们提供一些表扬人家的机会。

这种关注所有学生的做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而几于道的事。

魏书生老师坚持多少年和学生一起跑步。我们细想一下,和学生一起跑步是不是几于道的事情?和学生一起跑步,可以监督学生,可以激励学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而大家都不愿意做。

作为班主任,要心中有学生,要多和学生在一起。要想着所有学生,所有科目,想着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这不是所有的班主任都会这样想的。这种累心的事儿,是很多人所厌恶的,但这恰恰是教育之道啊!这不就是只有“处众人之所恶"才能“几于道"吗?

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天职,做这些工作就是我们的耕耘。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勤者有秋,惰者歉收。

曾国藩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和人交往。也是如此,光考虑别人给自己带来什么,那人将会永远没有朋友。

我原来在马从中学上班的时候。多年把初三毕业班,每接一届学生,我就想:这一届学生如果中考考不好,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学生。

还没干工作呢,先想着成绩。所以每天都惴惴焉,痛苦不堪。把这块石头压在心头能快乐吗?面对学生能不急躁吗?所以我们必须把成绩那块石头搬掉,不要让成绩成为我们的压心石。

我们就只是那样稳稳当当的去工作。工作得法了,工作地投入了,上天自然有回报。这叫做“勤者有秋,惰者歉收”。

勤劳的人上天自然会送给你一个丰收的秋天。懒惰的人上天是不会白送给你丰收的。

所以我想过一句话:

要怀助人之心教书,

莫存求名之心做事。

我们要怀着帮助学生的心去做事。每个学生都是我们帮助的对象,这样想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了。

教一个学生,先想这个学生能给我考多少分,这就是求名之心。带着这种求名之心,就做不好事。

感言:

用诚心与人言事,不失庄重心。

用细心办理琐事,不生推搪心。

以不争名利之心做事。

以关心他人之心做事。

以自甘吃苦之心做事。

以为人分忧之心做事。

怀着这几颗心去做事,这不是口号,人真得这样活!人生短暂,能在一起工作这是莫大的缘分!

万不可竭力做事给人看,

默默耕耘为良心。

万不可苦心胜人以得名,

胜己自修以得功。

人的功劳从哪里来?是从修炼自己而来。自己的品德才能达到哪种境界,做了哪些事儿,然后自然而然就会得到什么功。没有那个机缘,得不到那个功,也要坦然。很多事不是争来的,人就要像水一样去做。

杨绛先生的百岁感言:

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经如此的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别人毫无关系。

修身之三:要自知自强

《道德经》第33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道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这是你的智慧,但是人往往很难做到自知之明。自知的人才能称之为明。光一来了,黑暗就没了这叫明。所以“知"不如"明"的境界高。明,既能照亮自己,同时又能照亮别人。能够战胜别人的人能称之为有力量,但是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强大。

人要不断的超越自己。作家刘墉写过两本书,《超越自我》和《创造自我》。我在上学的时候读这两本书对我影响特别大。人是需要超越自己的,人是自己塑造成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的。

我的母亲在世的时候,在我小的时候就在灯下常跟我谈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她说过很多话,我都铭记在心。她常感叹着说“人皮不好披”。当时我不太理解,后来长大了,经历的事儿多了,理解了这句话。人要披好人皮才能活成人。人,称之为人就是因为这张皮,没有这个层皮就是魔,就是鬼。这皮是什么?就是尊严之皮,就是道德之皮。

所以人要活出尊严。“人要披好人皮”这句话给我的感触特别深。人不能给自己留下人生的污点,所以我写过一句话:

人活在世上,要以弥咎之心慎生,要以遗羞之心畏死!

一一畏死,不是怕死,是怕自己死了之后留下污名。

人不能自卑。人是需要成长的,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的起点,以前的你都已经不再是你。袁了凡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荣耀和屈辱,其实都已经死去。只要你肯自新,你在这一刻就可以创造新的自己。所以人不要自卑,要自新。人是什么样的人,关键是看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你将来是什么样的人!

我在讲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的时候,曾经有个同学在随笔中写到"我就是一只丑小鸭"。这个孩子非常自卑,于是我就用很长的时间来说这个事儿。我说:“老师也是丑小鸭,世间所有的人都是丑小鸭!当你在某一刻自卑的时候,你就是丑小鸭,从自卑当中挣脱出来的时候,当你自信而充满阳光的时候,那么你就是白天鹅了”。

你这样认识了自卑,你就知道自卑的后面就是阳光。

年轻人要自强不息,我也有懈怠的时候,每每懈怠就会自责,于是我提醒自己:

萎靡之时,必须振作,须知人之精力用之愈出。

拂意之时,更要欣然,要知人之胸怀扩之愈广。

曾国藩说,人之精力,愈出愈有。所以有些事儿呢,需要勉强自己做一下。

在不得志的时候,越要让自己高兴起来,拓展自己的心胸,接纳那些自己不能接受的人和事,于是自己的胸襟就大了。

勤于磨练,于世事中磨练才行。

在委屈之中拓心胸。

于丛杂之中修条理。

在繁忙之中练镇定。

于动摇之时养定力。

在自卑之时树自信。

《地下森林断想》读后感。

修身四

《道德经》48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就是学习好的知识要不断的增加;为道日损,就是在修身的时候要不断地减少自己的坏毛病,减少自己的欲望。

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该做的,一定都能做好。这应该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吧。

损者,减也。

就是要减少自己身上的习性和秉性。我读过一本《王凤仪嘉言录》。王老先生说,人要去除自己的习性,习性就是后天的坏习惯;人要化自己的秉性,禀性是人天生的某种气质。秉性能改变,需要慢慢地化。

这就让我想到了《道德经》的另外一句话,"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老子在问我们,你能够把自己的心擦得像镜子一样吗?玄鉴就是人心。鉴就是镜子的意思,玄鉴在这里就是极微妙的一种心境。这就提示我们在生活当中要不断的洗涤自己的内心,要抖落灰尘迎向光明。

柏拉图有一个洞喻。他说,人在迷惑的时候,就像进一个山洞。眼前是一片漆黑,内心万分恐惧,这时人被黑暗包围着。这黑暗就是人的各种物欲,各种杂念,各种恶习。柏拉图说,这个时候你需要回头,一回头就看见洞口的光亮了。他说,生命期待我们蓦然回首。

我们需要去找修炼自己的一个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一念。

要能够竖起这一正念,人就可以有改变了。

一念转境或者叫境由心转,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境,其实都由自己的内心来选择和把握。心一转动,境就随之一变。有善念,才会有善行随之而成。

袁了凡先生打了这样一个比喻,他说千年之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尽除。

我们心灵中都有一些阴暗,但是不怕!只要我们心里有正念就行。就像一个山谷,千万年来一直没有一点光。这时,我们秉着一支蜡烛进来了,幽谷马上就变得光明了,千年之暗,在这一刻,瞬间就亮了。

修身五:专气抱一

第10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营魄就是魂魄,载就是像车一样载着,就是把自己的魂魄,装在自己的身体里,装载自己的腔子里。抱一,就是抱着道。王弼在注释这个“一"的时候说,“一者,之真也。"返璞归真。我想这就是真我,就是本我,就是有良知的我。无离,就是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良知。

专气至柔,就是集聚自己的精气,然后达到柔和,天真、无私、无邪像婴儿一样。

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要给学生以精神和魂魄。作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我常想,我们学校到底要给学生什么?我特别渴望我的孩子有好的性格,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学习,能够善良,能够坚强。也就是说学校要给学生以思想,就是魂魄。除此以外,学校应该给学生以习惯。

今年年初,和周主任去济南八中学习的时候,他们的操场很小,我量了一下,长80多米,宽50多米。全校所有的学生都在这个操场上跑步,他们的跑步叫做零距离跑步。后排的人把手搭在前排的肩膀上,整个操场满满的都是人,匀速运动,喊声震天,我站在操场旁边,看到这样的景象,后脊梁骨冒凉气。我觉得济南八中有一股气,这股气就是精神,就是魂魄。

同时看各种颜色,眼睛就会花。同时听各种声音,耳朵就会无法辨别,各种味道都吃,就会口爽。这里的“爽",不是爽口痛快的意思。而是败伤的意思,什么都吃就会败伤胃口。

老子告诉我们,为人做事要专一。人要有灵魂,同时还要能守住灵魂。

我刚刚教完了梁启超先生的的《敬业与乐业》。

上课之初,我问学生什么叫敬,有的同学说,老师敬就是尊敬,我说你们读一下朱子是怎么说敬的。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什么叫主一?做一件事把它做好,无适,就是心无旁骛,敬业就是这个意思。梁启超先生说用这样的一种心态去做事,根据自己的才力境地,不论大事儿小事儿把它做到圆满,你就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我让学生写你身边的第一等人。

有个同学写,小学的那个老师就是天地间第一的人。小学时,我们班成绩比较差,老师就把我们很多学生叫到她家里进行辅导。晚了,就一个一个的把我们送回家,寒风凛冽啊!现在回忆起来了就非常的感激老师,老师把这个事儿做到了圆满,她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守住灵魂,守住魂魄。就是要专心致志的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不愧对良心,做到敬业。

同时光敬业还不行,我们还要乐业。他说天地间有两种苦人。第一种苦人是无业游民。这种无业游民,连孔子都害怕。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好行小慧,言不及义,难矣哉。"

他说有两种人我教不了。一种人就是吃饱了心里啥事也不装的人,我教不了。第二种人就是在一个群体里面不做事,整天耍小聪明,说不出一句有意义的话,这样的人也是无药可救的,孔子也教不了。他说这样的人是无业游民,是天地间第一等苦人。

第二种苦人,就是明明知道这件事要做,还不愿意做,只能苦着脸去做。老师们,我们属于哪种苦人呢?第二种苦人吧,这一类的比较多一些。

还有一种人,就是能够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事,并且能够快快乐乐的去做。这种人是人生中比较高的境界。梁启超说,只要是专心致志的去做就会有乐趣,只要专心致志的去做事就会省却很多烦恼,别人的长短是非都不去关注,这样麻烦就少了;在专心致志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和学生的变化,这样也会得到快乐。

二、上好课。

归根保所,好课为本

第十六章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夫是发语词,芸芸是众多的意思。老子说天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生长,但是最后都要回归自己的根本。

读这一章,我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人要静静地守住生命的根本。

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老师的根本是什么?我们老师的快乐从哪里来?最根本的是把课上好!

课堂是我们老师的根本。把课上好了,学生就会敬佩我们,学生敬佩我们,班级管理自然就好开展。把课上痛快了,四十五分钟是愉悦的,所以老师的幸福,就在于要把课上好,别的都是其次。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上好课,这不是为别人,首先是为自己,只要我们想快乐,就先要把课上好。

如何上好课呢?我觉得备课要备出心得,不要抄教案。抄来的东西,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那是人家特级教师的东西,即使是抄也要把教材读透,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归纳,有自己的梳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案。

八年前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给我们上课的老师有一个是开平进校的李桂军。李桂军老师不知道有我这样一个学生,但是我却记住了他。李老师课讲的很好。

他提到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老师们,我只要读一篇文章后,能概括出板书的时候,我就能够顺畅地讲课。"我当时听了这句话之后,我就不相信,我觉得不可能。后来,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理解了李桂君老师的奥秘。当心中有板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把这篇文章的结构、技法、知识的关键点、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胸的时候。板书可以不往黑板上写,但是只要装在了心里,这个板书就是我们讲课的开关了。这个开关一旦有了之后,在课堂上就可以以静制动,就可以左右逢源。所以我说李桂军老师所说的讲课要诀,就告诉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个深加工的过程,把教材化为自己的东西。教案不能抄,越超越痛苦。

要教出感悟。教出感悟就是要教方法。前两天看《挑战不可能》,有一个银行的职员叫徐芳,她挑战的项目就是用耳朵听别人数钱的张数。由一位全国的点钞冠军在她的旁边点。点钞时,就听见哗哗的声音,速度非常快。然后徐芳在旁边听,一听一个准,说多少张就是多少张,这令人不可思议。评委李昌钰就问:“徐芳,你在数的时候,心里是不是也在默念呢?”

徐芳说:"是啊,我也在默念。"

“是不是就是12345这样按照顺序去数啊?"

“我是按照1234567891、1234567892、1234567893……这样的顺序来数的。"就是第1个1~10的10,记成1,第2个1~10的10记成2……徐芳之所以记得准确,就是因为她头脑当中有方法,因为有这样的方法,所以她才能够记得快记得准。

老师们就应当教给学生方法,我这样说,不是因为我自己做的已经非常好,而是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讲学生不但明白,而且学生能够掌握这个学习的方法,自己会学了,甚至自己会研究了,这就是我们把课讲好了。

美国的雷夫把学生分成三层。A层的学生是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B层的学生是没有主动性,但是跟着老师被动学习的。C类学生就是不学习常常捣乱的学生。

雷夫的做法是抓好B类学生,这样呢,班风就会正起来,就可以减少C类学生的人数。这在我们农村中学,应当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工作思路。

管班要  抓大放小,以小抓大。

《这样教书不累人》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提法,叫抓大放小。就是老师要抓主要的东西,不要什么事都做。我觉得抓大放小实际上是一个空话。班级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做好一些细致的工作。必须在做好这些细致工作的基础上来抓大,但是不必事必躬亲。

用《道德经》的话来说就是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64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通过这两段话,我知道了小不能放,就是要抓住那些典型的小事儿,把这些小事儿提炼出规律来,提炼出规则来,提炼出思想导向来,用它来指引我们的班级管理。所以我说细在规则,细在思想。

上一届学生是我真正从初一带上来的学生。因为在这之前我一直教初三,都是从初三开学时接手新学生。

从初一接到这个班之后,我就开始定规则。比如说,用具的摆放,在班会课上,先由全班进行讨各种用具和桌椅的摆放如何才能合理,最后,形成一个文字性的班规。

比如我们就这样规定:垃圾桶放在门的后面,墩布挂在门后面的钩子上,从右往左挂,第一个挂两个,第二个挂两个,第三个挂两个,咱班六个墩布;簸萁放在最左边的两个上,上面挂一个,下面挂一个,笤帚放在黑板的下方的墙角处,依次竖立摆放。

各组都按照这样去做,哪组不合格,按照这个规则去抓。这样就变成了抓规则,而不是抓人,把这个事儿做好了,就能够提高效率,就不累。

魏书生老师的一分钟训练,那一分钟就是抓细抓小的训练。比如他的班级管理当中,换座他要求换座要快要静,最后精确到步数,第一个同学走了多少步,第二同学走多少步,这样就是在规则上细致。

再有,就是给学生以思想。如何才能让学生干起来呢?就是要把小的事情拔高说。我们班现在的第五组正在做我那班室外的卫生区楼道和楼梯的卫生,第五组这些同学有一个特点,就是相互推诿,男同学比较多,都比较懒,组长也不太负责任,所以总是说总是不管事。

于是我在班会上就和第五组的同学说,你们能不能完成一个小任务?就是在上课之前把你们的卫生区做好,把这件事当成一件向自己挑战的目标,我们经常说挑战自我,这就是一次挑战自己的机会。

我在说这个事儿的时候,是把这个事儿拔高了说的,提高到了自我挑战的高度来讲这个事儿。所以我经常想怎么把小事儿说得有高度。

在上届学生当中,跑步的时候有很多同学在中途就停下来了,不跑。整天和学生较劲就没啥意思了,后来我就带着学生写作文,咱们就写"论跑步",题目你自己拟。有个同学以《不能停下》为题,他这样写到,“我不能停下,我后面有懒惰、有随众、有妥协,这些东西在追着我,我一旦停下就被这些东西给吞噬了,所以我要跑,我每一步踏出的都是自强,都是自立,都是超越自我的力量……"老师们,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是不是就真的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跑步了?这个事给我的启示就是,要把小事儿做得有高度。

我们带班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苦恼,就是别的班没事,我得班总出事。

我想和各位班主任交流的是,当问题出来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它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利用,而不是当作一种心理负担用来自责。

就像下象棋一样,管理班级不是下象棋,都有车马炮,但我的车马炮和你的车马炮是不一样的。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着不同的基因。我这几个学生天生就有打架的基因。所以我们老师以这个学生的原因来责罚自己这是很不理智的,我们必须要卸下这个负担。

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分清情绪化处理和问题化处理的区别。情绪化的处理方式就是率性而为,不计因果。问题化处理呢,就是把事件当成问题来思考。问题化处理方式就是把出现的问题当作一种资源当做一个契机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来改变某些风气,来转变某些思想。问题化处理方式,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

管好班,要知止一一不要过度管理。

第29章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行,是在前面走;随,是在后面走。这就是说,事物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事物是有前有后的。

徐,是慢慢地吹气,就像吹气球那样缓缓的往里吹起。吹,是像吹蜡烛那样吹,猛地吹气。

老子举这个例子是在说事物是有缓有急的,是有强有弱的,有成有败的。所以我们做事的时候就要去掉过分,去掉极端,很多时候做事需要折中一下。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首先就是不要整齐划一,不要一刀切。必须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懂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各自的特色。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他们的血管流着不同的血液,有着不同的基因。所以正确的学生观就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得来对待学生。

第74章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这段话说的很有杀气。老子说常有掌管杀人的人来杀人。作为君王如果代替杀人的人去杀人,那就像代替那些能工巧匠去砍木头。能工巧匠,在工作的时候是有自己手艺的。而一个外行的人,去代替人家砍木头,那么就必然会在破坏了木头的同时又伤了自己的手,两败俱伤。

这给我的启示就是,有些事不要苛刻的要求别人,过分的要求别人就是代大匠斫,就会伤自己的手,也会伤对方的心,有些事让学生自己去做。班长能做的事儿,就让班长去做。一个眼神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再多说话。眼神递过去能起作用了,还要自己再说几句,这就是代大匠斫。这个“大匠”是什么?就是学生天生的自制力和学生的自尊。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制力和对自己尊严的珍视,能够转变的,我们还批评人家干什么呢?

《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兵书,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谈兵。生活中的用兵,在我看来就是用强制的手段去解决问题。用强制的手段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会有什么下场呢?

少用兵,就是少用强制的手段去管理学生。不能用“整"学生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不能用"教训"学生的凶恶之心去处理事儿。

老子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光凭武力征服不了天下,即使称雄,也是一时,最后比别人败得更惨。

老子说,“其事好还”,因为这件事有报应,做出去了马上就会报应回来了。“师之所处荆棘焉”动武,动暴力,那就会身处荆棘之中,痛苦不堪。“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发完脾把他学生整了之后,一定会有“凶年",凶年,就是恶果。

第31章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

老子说,“用兵啊,是一件不祥的事。物,就是鬼神,是连鬼神都厌恶的事儿。"

在佛教中,有两个菩萨,一个是降龙菩萨,一个叫伏虎菩萨。降龙菩萨的旁边盘着一条龙,伏虎菩萨的旁边的卧着一头斑斓猛虎。

后来我读《王凤嘉言录》时,王先生说,人要降龙伏虎:气就是火,生气就是龙吟;火,就是虎,上火就是虎啸。如果人能管住气火就得道了,这就叫做“降龙伏虎"。一念转境,这真是人人皆可成佛。

以威慑人

教师的威

来自于人格,

来自于技艺,

来自于体贴,

来自于思慎,

来自于言谨,

来自于身正,

来自于心纯。

养得胸中一股刚气,重在律己。

育得心内一阵和风,唯在恕人。

我曾经跟一位刚入职的年轻老师说,我说不要去讨好学生,学生的好是讨不来的。孔子说小孩是很难养的,离他近了他就会不逊,离太远了他就会埋怨你。

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讨好学生而要去"征服"学生,用我们的课堂技艺,把知识讲准讲透,让学生迷恋我们的课堂。

知止留白一一成红兵的教育理念。


其实就是"给"学生,不要包办。

想着公共的利益便会产生力量和正义。

想着他人的感受就会产生仁爱和担当。

当我们感觉内心很猥琐的时候,其实就是我们心里想的都是自己那点事儿的时候。当我们想到了学生的感受和处境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体贴学生,不忍去伤害他,就会想着替他去做点什么事儿。

前两天有个学生在课上走神。我有意的问了他一个他走神期间我讲的内容。后来我反思这就叫做难为学生。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怀着"整"学生的心理来处理事儿的案例。这样做,就会“大兵之后必有凶年"。

这时候把学生叫起来,有意的问他没听见的问题,学生就会很尴尬,时间也耽误了,老师自己也生气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还是别难为学生,还是要善意的提醒一下比较好。替学生着想,就是替自己着想,就是替全体着想。

所以想着学生的感受,我们的心中就会有爱;想着别人的感受,我们就不会忍心去伤害。

调整心态,观复知返,善待珍惜。

《道德经》第16章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老子说,万事万物都在一起生长一起发展。我正在其中看,看什么呢?看它们的循环。

前段时间我看一个节目,收藏家马未都说他的书斋的名字叫做“观复"。然后就问下面坐着的大学生什么是“观复”,结果谁也不知道“观复”是什么意思。撒贝宁就背了一段《道德经》。然后马未都说,观复就是看循环 ,看世间万物的循环。用这种眼光去看问题,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小段儿一小段儿的小循环组成的大循环。

涉及到循环的还有第14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返,就是循环,返是运动的规律。

第23章说的就更直接了。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

大自然不说话。飘风,就是狂风,狂风刮不到早上,骤雨下不了一天。连绵细雨可以连续下几天,大暴雨下不了一天。天地都不能长久,何况人呢?如果人总渴望自己长久的处于顺境,这就是痴人说梦。

有一个河北的画家叫王云山,他在文革期间被诬告,曾经两次入狱。在监狱的几年中,他不停地写,不停地画。他爱画梅花,等他出狱的时候,他就带着一大摞几十万字的稿纸和一人多高的画作回家了。那稿子就成了他后来的自传,叫做《血色人生》。他的画技也得到了美术界的认可,成为公认的梅花之王。他出狱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宴请自己的乡邻,其中这些乡邻中就有陷害他的人,这些陷害他的人见到他之后非常自责,但是王云山说了一句极其大度的话,"江湖一笑泯恩仇"。

他曾经写过三首诗。

我读了之后,我觉得这三首诗道出了人生的循环规律。

贫莫忧愁富莫夸,

困难时候看梅花。

只要胸怀梅花志,

泰山也能搬搬家。

穷莫忧愁富莫夸,

谁是长贫久富家。

草木严霜黄叶落,

每年春蕾要发芽。

人在马上比狂飞,

马下人儿别自卑。

花开总有一时谢,

败花总有一时开。

马上的人,要去建立功业,所以人家要狂飞要有气魄,马下的人也不能自卑。用花开花谢的心态去看问题,这就是一种循环的眼光。用一种循环的心态去看问题,内心就会平静了。

这样看来,马上之人了就要愈加地谨慎,马下之人就要更加的自强。

知返

刘震云说要把时光拉长,如果把时光拉长去看我们目前所干的事儿,站在很远的地方去看当下所活着的这段时光。这样想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和我们就是一种短暂的相遇。

顾准在文革被挨斗的时候,有一次他在那儿愣神儿,红卫兵就问他你在那干什么呢?顾准说,"我在读历史。"

红卫兵听不懂,后来顾准解释说,我是在观当下的历史,他说此刻人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一部历史吗?都是历史的一个小节点。他说如果理解了这个之后,就明白了哪件事是必然发生的,就不必为当下的困难所困扰了,你就知道这只是一个循环而已。

把眼光拉长,站在远处看循环。

匆匆过客,蒜皮琐事,怎可因他生烦恼。

茫茫人海,瞬间相聚,要用真情结善缘。

最后我说一下71章老子谈病

第71章

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理解这一章要把断句断好。

知,不知,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知识丰富,却以为自己不知道多少东西,认为自己知道得很少。不知,知,就是自己明明孤陋寡闻,却自己装作什么都知道,这叫做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圣人不生病或者说圣人不犯错误,是因为他“病病"。第一个病是意动用法,认为什么是病,第二个病应是名词,是疾病和忧患的意思。

圣人之所以不病,是因为他认真的把病当做病来对待。我们不谈错误问题,我就谈健康问题。我们必须要把我们自己身上的小毛病当作病来看待,要注意养生。

唐山一中的刘克让老师在退休前,有一个演讲。他说,我不赞成把老师比作蜡烛,蜡烛照亮别人,自己化为了灰烬,老师应当是战士,既要保护别人,同时也要成全自己。

第50章老子说,生之徒十有三。就是人能够健健康康的活着的人有十分之三。

死之徒十有三。因为各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早早地夭折的人也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非常震撼了!人活在这个世上,实际上却活动在生死之间的也有十分之三。这就告诉我们要警惕自己是不是活动在生死的边缘。

老子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其生生之厚。"就是养活自己的身体过于奢华了。所以,老师们我们不要太安逸,要让自己动起来。生活不要太丰厚。

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快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1,511评论 1 33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4,495评论 1 2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1,595评论 0 22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558评论 0 1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0,715评论 3 27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672评论 1 1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112评论 2 29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37评论 0 18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417评论 0 22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29,928评论 2 2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316评论 1 2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7,773评论 2 2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253评论 3 2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827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440评论 0 18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4,52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4,583评论 2 2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