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   04破局思维

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人生就是一次次的破局

破局先识局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面临很多“局”。

做想做的,没有收益;做能做的,没有动力。

发展不好,全力以赴;事业好了,家庭又乱;家庭稳定,身体又垮;身体好了,事业又乱了。

工作一多,没空想事;想不清楚,就更多意外;更多意外,就更忙。

一旦陷入局里来回重复,焦虑、浮躁也就相随而来。

最重要的是,在每个人自己的局里,你翻遍书也找不到标准答案。但面对困境,只能破局。人生就是一次次破局的过程。其实所谓的局,就是“系统”。

我人生第一次清晰直观地看见系统,是2015年在非洲恩戈罗恩戈罗保护区(Ngorongoro Conservation Area)。这里原来是一个火山口,25万年前火山喷发,火山灰沉积出一片肥沃的草原。高高的火山壁像一道城墙把这个小世界围了起来——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小世界,被称为“非洲的伊甸园”。

我们翻过火山壁,看到草丛里趴着很多狮子,它们懒洋洋地趴在那里,一点儿没有我在《动物世界》里看到的威猛样。几十米远处有很多斑马、羚羊在安静地吃草,相安无事。我是不是看到了假狮子?

我的黑人向导告诉我,狮子是一种很“节能”的动物。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只有在饿的时候才会追捕猎物。即使追捕,也会挑选一群猎物里面的老弱病残,这样抓起来胜算最大。狮子想的是我要盯准跑得最慢的羚羊;羚羊想的是,我得跑得比那个瘸腿的家伙快点儿。

站在真实世界,狮子已经不是《动物世界》片头渲染的威风凛凛,非要抓住跑得最快的羚羊的英雄,它们是聪明的投机分子。

不过即使这样,从个体角度来看,狮子还是站在了食物链顶端。但如果再拔高一个层次,从种群的角度看,狮子也许是弱者。这个种群平时依靠吃斑马中的老弱病残为生,帮助斑马更好地进化。一旦遭遇旱灾,狮子这种繁殖能力低、吃肉很多的动物最容易灭绝。反倒是斑马种群极其强悍,吃草就能活,哪怕死去大半,只要第二年雨季来临,照样扑通扑通生出一大片。最彪悍的种群其实是草,就算干旱个三年,大雨一浇,整个草原全部是绿色一片。

从系统的角度看,狮子是不是挺可怜的,而草才是真正的强者?

那一瞬间,我对于狮子、斑马、草、草原有了新的理解。我想起《狼图腾》里面说的“草是大命”的说法,对于自然、生态、管理、社会……很多观点都有了新的顿悟。我突然意识到过去很多看法的单薄和肤浅——这就是系统带给人的冲击力。

后来我才知道,我并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美国宇航员拉斯蒂·施韦卡特(Rusty Schweickart)回忆自己第一次在太空看到地球——他盯着这个悬浮在深邃太空中的蓝色美丽球体,对于世界突然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他在采访中说:

地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样。自然界(包括我们)不是由整体中的部分组成的,而是由整体中的整体组成的。所有的边界,包括国界,都是人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发明了边界,最后发现自己被困其中。

再回到地球,他开始投身公益和世界和平事业。

破局的智慧

在本书里,我们第一章讲的是这个时代“什么在变化”,第二章讲的是“怎么抓机会”,第三章讲的是“如何学”。每一章里,我们一起破除一些限制性的信念,教授一些技巧,完成了从认知、能力到能级的跃迁——本质上,我们都在破一个又一个的局。

这一章,我们要谈一个终极的高手能力,就是“破局”的能力,也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如果你掌握了破局能力,未来遇到更多、更新的困境,即使这本书里没有讲到,你也可以自己跃迁。

在这一章,我们会详细解释“局”,也就是系统。因为只有你能认识局、理解局、控制局,最后才有可能破局。

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然我们身边处处都是系统,但是却很少有人能跳出来看到,要不也不会有我第一次看到系统的冲击力了。为了讲清楚这个概念,我们会谈到很多也许有点儿烧脑的概念——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复杂系统,回路,层级,跃迁思考……

要知道,我们所有的新知识都是“听来”的。比如你眼前看的这本书,你会听到脑子里的声音说“这是书”,那是因为你以前的经验告诉你,这样的东西是书。但如果你从未见过书,你会听到“这是什么”。我想要的就是这种一闪而过的困惑,这恰恰是我们可以跃迁的机会。

语言是构建思维的手段。我之所以引入这些新概念,不是秀智商,而是当你用一个全新的词解释事情,会倒逼你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事,从而获得完全不同的思考角度。

但当真的读完以后,你会发现通过这些新概念看世界,复杂的世界变得非常清晰简单,无解的问题开始浮现答案,浮躁的做事方式变得从容。

你会理解到,第四章是前面所有章节的跃迁——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人之小,也并不是品格的低微、智力的稀缺,而是格局之小、眼界之小和系统之小。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怕痛苦,怕痛苦得没有意义。我保证这一章是很有意义的痛苦过程。

升维:解决那些无解的问题

生活中的无解问题

现代社会,我们似乎都会面对无解的问题,我尝试举几个例子。

永远的减肥

春天来了,急需减重。男女老少都在减肥。

大部分人采用的方法都是少吃,然后每天称重。结果显而易见,刚开始特有效,但是日子一长,你总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

某一天经过火锅店,麻辣味飘过来,你的脑子里出现两个小人,魔鬼小人说“吃一口,就一口”,天使小人说“好啊好啊好啊”,大吃一顿,回家一称,体重又回去了。

于是你想到了利用群体的力量。我的两位同事就是这样,他们约好相互监督、互为战友,一旦抓到对方晚上8点以后吃饭,罚50块!

这样坚持到第三天,他们突然想到一个点子:如果一起吃不就没事了吗?你给我50,我再给你50。

他们从此过上了不要脸的快乐的消夜生活。

为什么节食减肥没有用?

你为什么不陪我?

梅(May)很正式地对男朋友俊杰说:“你总不陪我,我们分手吧。”

“别别,我改!”俊杰马上承诺要有所变化,花时间陪她逛街、看电影,看电视剧哭得哗哗的。梅想,也许他很重视我呢?

但是过了两周,梅开始没那么多抱怨,加上俊杰工作也忙,两个人又慢慢回到原来的状态。梅又想说那句话:“你总不陪我,我们分手吧。”

产品不好,还是销售不力?

公司的销售经理总在抱怨产品太少了,客户有这个需求、那个需求,产品部门都说太忙不能全面满足,销售抱怨如果能满足这些需求,公司的销售额早就上去了!

与此同时,产品部同事的怨气也不小:销售部的同事不给力啊,我们上次做的产品又卖不出去,如果你们能多卖一些,我们就有动力做新产品了!

两个部门的经理相互抱怨,可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扶不起来的职场阿斗

职场上这种案例更多。这类人经常拖延工作,但是你一说,他还态度极佳。

“咦,这个怎么没交?”

“哎呀,我马上我马上,今天家里有事,所以……”

“前天的邮件发了吗?对方来催了。”

“实在不好意思,这个我忘记了,这几天都在做××的项目访谈。”

在各种借口和道歉之后,他开始奔波忙碌,有时候甚至加班到很晚。但是这样连续加班几天,又需要休息调整状态。于是下一轮的拖延开始了。

这些是不是都是你生活中无解的问题?我把它们称为“轮回问题”。

佛陀开示说,轮回中的人都深陷循环因果中:你这辈子伤害或帮助了谁,下辈子对方就会回来报复或报恩,来来回回,因因果果,循环不断。我没死过,轮回有没有还不可知。但排除这个说法的宗教神秘性,你会发现“轮回”是一种人被困在复杂系统中的绝妙的隐喻。在生活中处处都看到佛陀指出的“轮回”现象:

不陪——分手——陪——和好——不陪

减肥——少吃——瘦——忍不住吃——胖——减肥

没产品——没客户——没产品

拖延——忙——乱——忙——拖延

一件事之所以来来回回,是因为这个局里根本没有解决方式。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这种往返的轮回问题之中,他们就像轮圈里面的小白鼠,怎么努力向前跑都停不下来。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前方,需要退后一步,看到整个系统,找到破局之处。

打破轮回:第一序、第二序的改变

斯坦福大学精神科教授保罗·瓦茨拉维克在《改变》这本书中提出过一个很有洞见的概念: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

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

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

想象你在开手动挡汽车,踩油门提速是第一序改变,而换挡则是第二序改变。如果你陷入一场噩梦,你在噩梦里跑、跳、躲避、溺水、打架……这些都是第一序改变。除非你真正醒过来,才能跳出这个噩梦,醒来是第二序改变。

你没法仅靠踩油门就换挡,也没法通过在噩梦中做点儿什么来中断噩梦,所以如果当前的办法无效,你就需要从第一序改变跃迁到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就是破局的关键。

不是少吃,而是加速代谢

还是来看那个减肥的例子。

减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你用一种降低新陈代谢的方式减肥,这和目标背道而驰。

你天天吃得很少,潜意识可不知道你只是想穿件好看的裙子。潜意识是从东非大草原上拼杀出来的“老司机”,它特别为你着想:这个苦孩子可能是遇到饥荒了吧,快降低新陈代谢保命!于是你吃得少,但是消耗得更少,时常头晕、心慌、乏力(帮你进入省电模式)。你大吃一顿后,潜意识又暖心地想:苦孩子终于遇到一顿饭了,饥荒的时候可不容易,快多吃,存成脂肪以后慢慢用!于是你就又胖了。

你不是瘦了,而是变得虚弱了。

还记得小时候你做的数学题吗?如果一个水池加满水要两个小时,放空水要一小时,如果同时加水、放水,多久才能放空?吃就是加水,新陈代谢就是放水,而水池里的水是你的体重。当加水减少,身体本能地会自动降低出水——新陈代谢降低,你只是变虚弱了。

真正健康的减肥方式听上去特别像陈词滥调——提高新陈代谢,让消耗量大于输入量。如何提高新陈代谢呢?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让饮食观、作息观和运动观三观统一。多吃营养均衡食品;多运动,提高肌肉含量会加速代谢;多睡觉,睡眠其实能加速新陈代谢,非常利于减肥。近期的研究甚至发现,充足的睡眠比运动减肥效果更好。如果你要监控新陈代谢率,在刚开始的几天,体重反而会增加。

不是关系问题,而是目标问题

至于销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死磕,不是人品问题,也不是制度问题,而是企业的客户定位不清晰,把销售额当成唯一指标。

缺乏清晰的客户定位,产品研发者就没法集中火力针对某一客户群迭代出足够好的产品,自然没法获得决定性的市场优势;产品没有竞争力,而销售要短期内创造利润,只好转向其他客户,提出各种产品需求。产品经理如果接招,一定会加速这个循环。最后,企业往往进入的不是一个有一万家公司的市场,而是进入了一万个市场,一个市场中有一家公司。

图片发自简书App


解扣的方式是重新调研,圈定大市场的核心痛点,暂时不盯着销售额,而是盯着目标客户满意度。

跳出问题,打破死循环,重新定目标,每个人都能跳出轮回问题。但如果看不到第二序改变,你会永远来回重复第一序改变。不仅如此,有时候第一序的改变往往会妨碍我们做出第二序改变。法国有一句谚语:我们常常改变,是为了不变。

不是陪不陪,而是如何陪的问题

再看看梅和俊杰的故事。俊杰有所改变,仅仅是因为不愿意面对真正的问题——恋情一开始的激情、神秘感褪去,找不到维持长久关系的方式,仅仅一方感到舒服的“陪伴”并不能持久。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累,为什么休息时间要“陪”,而不是“一起玩”呢?哪怕你爱玩,我爱看着你,也很美好啊!

双方都想不到,或者不愿意面对这个层面,于是反反复复地,用第一序的改变来阻止第二序的改变。一场恋爱,其实是两个心智模式的系统反应,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实就是一场场的轮回。

不是态度,而是能力问题

还有那位出了问题就一顿道歉的同事。他的道歉只是为了更深地掩饰自己——听不见指示、搞不清重点、划不明白边界。态度的改变,就是为了心智模式不用改变。

常常有人来咨询职业发展:“我现在做得不是很专业,喜欢的那个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我是不是应该去尝试追逐梦想?”

选择新领域不一定是坏事,真正的麻烦是你没找到“做得不是很专业”背后的原因。这样在尝试新东西的第一序改变发生后,你又会重新开始“做得不是很专业”的循环。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并非要追逐梦想才能把事情做得很专业,因为他知道即使追逐梦想,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短暂的迷茫。这都需要你有一种在不知道是不是梦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刻意练习的能力。而有人恰恰缺乏这个能力。

如果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问题,选什么都不会好。更加可怕的是这样做还会上瘾。因为宣布“我不合适”太容易了,而认识到“我有问题”很难,所以很多人在选工作、选公司、选感情上,都用选择代替努力。

对于轮回问题破局,第一序改变是不够的,要第二序改变;拆墙是不够的,要拆天花板;第一反应是不够的,要第二反应;直觉是不够的,要反直觉。

大部分人的精力都消磨在了第一序改变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的第二序改变,也正是因为在第一序中花了太多能量,所以他们一直无法跃迁。

所谓的跃迁,就是一次次让自己做第二序改变,一次次地破局。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识别所在的系统。

系统: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

孔子的弟子子贡遇到一个来请教孔子的人。子贡问,您有什么问题问我的老师呢?

对方说,我想问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四季啊。对方说,不对,明明是三季!双方争吵起来,声音惊动了孔子。

孔子观察了一会儿,对那个人说:你说得对,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

子贡问,先生,一年为何是三季?

孔子说,你看那个人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在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冬天,所以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和他讨论上三天三夜,也没有用啊。

如果以后你看到不讲理的人,记得提醒自己——他是三季人,你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今天,如果你只见事物,不见系统;只看到第一序改变,看不到第二序改变;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只看到事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系统,你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三季人。

看不到系统,就永远看不到第四季。

这个世界就在你眼前以一种你无法理解的方式运转着,就好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你是个麻瓜。

什么是系统?

试着观察水流里的一颗石头——水流冲击石头,会在石头旁边形成波纹。这个波纹很有趣——每一秒钟,构成它的水分子都是变化的,但是波纹的形状却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这个波纹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石头、水流都是“元素”;波纹则是系统的“功能”;石头在水流中的位置决定了这个波纹的形状,这是“关系”。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

波纹展示出一个系统的基本特质: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换一颗石头,只要还放在同一个位置,这个波纹就存在。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

在前面举的轮回问题里,减肥、恋爱、商业价值……如果内在的关系没有改变,即使换一个人、换一个团队,这个循环依然不会有改变。同样,如果一个人的心智模式没有改变,即使他换10份工作、20个女朋友,最后也会陷入同一类麻烦。第一序改变的是元素,第二序改变的则是关系。

其实在理解复杂系统之前,我们早就体验过自然界和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系统了。

瀑布的每一滴水都是动态的、流动的,但是瀑布的形状是稳定的,花园、森林、海洋、云朵全都是这样的系统;我们的血液细胞每三个月就更新一遍,但是我们的身体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理念、记忆如流水般持续更换,但是我们的自我是稳定的;大学的学生每年都更换,但是学校的名声和学术地位是稳定的;北、上、广、深每年的人流量巨大,但是城市是稳定的。

仔细思考一下:企业、国家、民族、金融体系……构成这些系统的元素都是流动的、动态的,并没有哪一个人、哪一个领导决定了企业、国家、民族、金融系统的功能,但是这些系统都稳定有效。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罗伯特·M. 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写道:“即使工厂被拆除了,只要它的精神还在,你就能很快重新建立起来一家。如果一场革命摧毁了旧政府,但新政府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模式没有变化,就难以逃离再次被推翻的命运。关于系统,很多人挂在嘴上,但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

知识源头  系统科学

正式介绍一个有趣的学科给你:系统科学。如果不能了解一些系统科学的知识,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现代社会,更不可能解决困扰你的那些问题。

系统科学是一门近代发展起来的跨领域学科,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被称为系统,特别是“复杂系统”的对象的内在特性。

系统科学这个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率先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路德维希·冯·贝塔朗菲提出,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内容非常广泛和跨领域的学科。下面是复杂系统的复杂知识图谱。

图片发自简书App


系统科学及其分支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你看出来了吧,这个学科的现状有点儿像古希腊时期的科学。亚里士多德曾经以一己之力把哲学分成了物理、形而上学、戏剧、音乐、生物、经济、动物、逻辑等11个学科。《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说:“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亚里士多德就处于科学的洪荒时期,他指指点点,每分出一块,后来几代人都得研究一辈子。

今天,系统科学也处在当年的洪荒时代,人类几乎刚刚意识到世界是这么运作的!这个学科涵盖了一堆让人不明觉厉的领域: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运筹学、博弈论、涌现、自组织、自动化、协同学、耗散结构、搜索论、人工智能……凡是与发展和大型工程相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归纳到系统科学与工程的范围来讨论。

如果说近百年来,物理界最大的两栋楼是宏观的相对论和微观的量子力学,物理学家们都致力于连接两栋大楼,那么在工程和科技发展中,你看到的三座大厦——互联网、自动化、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有着同一个地基,即系统科学。

近现代的所有大型工程中,你都能看到系统科学的影子。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泰勒系统”,到贝尔实验室发明的第一套电话通信系统;从美国研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到苏美登月工程、网络科学、人工搜索……都建筑在系统科学基础之上。

好了,我估计已经把你吓坏了。我并不准备展开关于系统科学的解释,一本书根本不够,你可以从书末“跃迁书单”中找到更多系统科学的入门书。现在,我们还是来谈谈如何利用系统科学,实现解决问题的认知跃迁。

回顾一下关于系统的知识:

• 所有的系统都是由元素、关系和功能三部分组成;

• 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元素之间的关系;

• 关系结构不变,系统的结果也不会变。第二序改变,改变的就是系统的结构。

单独看,系统的思维方式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把它和工业化时代最核心的思维方式“细分——分析”做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巨大的思维差异。

还原论与系统论

工业化时代,我们发展出来一套科学的、有逻辑的、不断细分的系统,最后把事情拆分成很多元素的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分析”。

福特的流水线就是典型的细分思路——最早的汽车只有几个老师傅手工完成,福特把汽车的安装分成几千道工序,细分到普通人一经训练即可上手。然后福特把汽车车架悬挂起来,让它们以一种恒定速度在车间转动。这极大程度促成了分工、提高了效率。福特这种思维方式就叫作“还原论”,复杂的事情可以拆分为各部分的组合来分析。

大部分咨询公司的处理方式就是这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细分。细分找到问题点,然后替换一个部件就好。

这种思维方式帮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子原子的发现、各个专业学科的出现、流水线的发明,都依赖这种细分的思维方式。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事情出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增加或替换一个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么长期也应该不错。但这种思路面对复杂社会问题,往往会顾此失彼。

如果你是一个城市的法律制定者,面对城市的高犯罪率,你会加重判罚以威慑罪犯吗?

表面上看,加重判罚是一个仇者痛、亲者快的好办法。但是事实显示,重罚并不会降低犯罪率,反而会增加。

为什么?首先,严刑虽然在当时增加了威慑力,但95%的人还是会出狱,重新回到社会——因为他们的经历,他们会更加仇视社会,难以融入社会。有近一半的刑满释放人员三年内会重新入狱。其次,这些罪犯很多都做了父母,在家庭不完整的情况下,第二代犯罪率会更高。再次,这种“犯罪——打击”的不假思索的反应,会让原来应该花在社会改革、改造犯人方面的资金投入到加强监狱建设和执法力度中去,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最后,青少年罪犯中,有80%都是冲动型犯罪,不走脑子。这种情况下,严刑威慑并没有用。把他们投入监狱,只能让他们进入“犯罪大学”。

今天,这种单维、短期的思维方式在身边比比皆是。

• 让一个地区脱贫,最好的方式是给钱;

• 如果自己发展得不够快,那就要更加努力;

• 生病了是因为有病菌入侵,杀死病菌就不生病了;

• 敌我公司之间,你死我亡,你好我不好;

• 对于不确定,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存钱,躲开风险。

但在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里,这些方法都逐渐失效了,真实的情况往往更加复杂和反常识:

• 数千亿的资金投入非洲,并没有让非洲脱贫;因为贫困是一种政治和心智问题,援助往往让当地官员更加腐败奢华,钱发不到民众手中;即使少数到了穷人手中,他们也倾向于消费一轮,而不是改变困境;

• 很多职业快速发展的人,不仅是因为自己努力,还因为聪明地借助了趋势;

• 流感病毒不会主动攻击你,相反,是你自己身体状况恰好适合流感病毒的生长。对于慢性疾病患者,“不惜一切代价杀死病状”的过度医疗方式会让其生命质量变得糟糕,现已逐渐被“与疾病和谐共处,提高生命质量”的姑息治疗思路替代;

• 竞争对手的股票往往是共同涨跌的。石油价格下跌,特斯拉汽车的股票也会下跌,因为石油便宜,大家都不着急用新能源了;

• 最好的应对不确定的方式是管理它。人工智能会极大地冲击投资领域,怎么办?投资人傅盛的观点是,重仓人工智能,形成对冲——人工智能发展得好,自己赚钱;人工智能不行,自己继续赚钱。

这就是系统论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思路和系统论的不同思考方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到底还原论好,还是系统论更好?

其实角度没有好坏,都是简化世界的一种方式罢了。主流的观点是:在解决独立、单点、局部的简单系统时,还原论的思路更加有效;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系统论的方法则更加有效。在分析物理、化学这种非生命体、自然科学的时候,还原论更有效;在讨论生物、社会、心理这种生命体、交互性多的领域,系统论更重要。比如自然界的生态问题、社会金融、企业经营、人际关系、慢性病、心智模式……这些复杂、交互的事情,用单维的方式解决问题,问题会越解决越多。

当我们戴上系统的透镜,混乱、复杂和变化的世界会变得清晰、从容和有序起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万物之间皆有联系。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系统,也会进入越来越多的系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之下,有简单重复的系统原型。你想象的系统有多大,你就能调用多少东西,就有多大力量。

如果不理解系统,即使看到一切,你也什么都看不见,你只是“look”(看),而并没有“see”(看到),更不要说“insight”(洞察,英文原意“看懂”)。世界属于能看懂系统的人。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你看不懂系统,就是现代世界的睁眼瞎。

所以,新手要学习系统,老手会利用系统,而高手需要破局。

系统最重要的是关系,我们从最重要的两个关系说起——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

一个人看问题有见地,无非两个方向——看得远和看得透。看得远是能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找得到“回路”;看得透则是能够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看到事情背后的“层级”。

我们从这两个角度入手,介绍“回路”和“层级”。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19世纪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就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得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巴尔扎克不知道,他的问题还挺现代。很多现代人都遇到过这种巴尔扎克式困境。旅行、钱、工作看似无关,却串联在时间之上,像是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贪吃蛇。

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就会短期内什么都想要,休息的时候想旅行,旅行的时候担心钱……怎么都不顺。好比你抓着一条蛇的头,同时又想拽住它的尾巴,其实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这就是一个以时间为关系的系统——回路(loop)。回路是一种会自我增强的系统。不过巴尔扎克式的自增长可不是好事,会陷入越来越忙、无法脱身的困境。一个回路的最显著特征就是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然,正负是我们人类的观点。如果增长的是投资,就是正循环;如果是债务,那就是负循环。系统不管这个,系统就管循环。

比如,“忙——乱”就是一个回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

前面说过,在系统里,结构决定结果——具体在忙乱什么、谁在忙乱都不要紧,一旦增强回路形成,这个回路就会自我强化,一直到系统的上限受不了为止。这种循环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搞好了,是人生的增长引擎,搞不好则是人生的死亡螺旋。

下面我列出人生最常见的8种循环,有增长引擎,也有死亡螺旋。

4种增长引擎

好习惯

仔细观察,所谓好习惯,本质就是那些能自增强的正循环的行为。比如,持续学习的习惯,是“学习——成长——增值——学习”的循环;坚持锻炼的习惯,是“锻炼——精力充沛——锻炼”的循环;与人为善的习惯,是“善意——回报——善意”的循环。

鉴别一个习惯好不好,只需要看它是否能够形成正循环闭环。

到底是焦虑型学习还是有所成长?关键是学习能否“增值”形成闭环;到底是“作”还是锻炼?关键看是否构成“锻炼——精力充沛——锻炼”的闭环。很多白领平时不锻炼,周六、周日狂虐拉练,往往会把自己弄伤,其实这是训练过度。这样看来,那种“输血式”的助人,不是真的想帮人,只是求认同罢了。

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

因为对一件事感兴趣,投入足够多时间练习,提升了能力;因为能力提高,所以更好兑现了价值;因为有所回报,所以更加感兴趣;一个爱好逐渐养成了能力,甚至成为职业。这个模型叫作“职业生涯三叶草”,我在《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里有详细的解释。

快速学习的知识IPO

通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输出产品,把自己的思考结果向外输出,从而吸引更多重要的问题输入,形成一个循环。所有伟大的知识工作者都在跑通这个循环。彼得·德鲁克的生产模式是:

用咨询驱动,用讲课整合,用写作产品化。

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

因为对某个人有信心,所以授权、委任;对方因为获得委任和授权,拥有更多的机会,产生更大的信心。当然,信任要以制度为底线,否则就变成了放任;信任也要以目标为高线,这样就会进一步变成责任。

图片发自简书App


“信——任”循环

4种死亡螺旋

穷者越穷

贫穷是一种心态,穷者越穷就是一个典型的死亡螺旋。

忙——乱——忙

稀缺——没有资源想长远的事——稀缺

物质匮乏——诱惑多——自控力消耗——物质匮乏

如果不能打断这个循环,你也许会一直穷下去。最好的方式是先停下来,控制住混乱场面,然后引入资源思考、学习和规划,建立起另一个正循环来抵消负循环。

引入一些导师、咨询师帮助你思考也是好方法。总之,你要用一条“想未来——高收益”的小循环抵消这个穷困循环。

投入不足

很多企业面临这样的问题:利润下降导致研发投入不够,研发投入不足让竞争力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公司还不敢停,因为养着很多工人和厂房,一旦停大家都得挨饿,就像坐在火山口上,惶惶不可终日。

企业这个时候应该尽快谋求转型。个人一旦陷入这样的死循环,最好的方式是找到脱困的机会,借钱重新学习一门技能,或者换一个高价值的工作。

如果没法整体转型,聚焦在一个点上会更加有机会。有些家庭选择集中力量培养一个孩子——老大守在家里,老二出去打工,让老三有机会出人头地;有些地方的民风则是一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供养最有出息的孩子,都是一种明智的解决方式。企业则可以选择让某一个产品持续迭代。

工作狂循环

工作狂和热爱工作的最大区别是,工作狂需要工作,而热爱工作的人热爱工作。就好比瘾君子需要毒品,而不是热爱毒品一样。

工作狂——家庭投入少——家庭没成就感——工作狂

这是个负增强回路。很多职场人在公司很忙,对家里投入少,一段时间后,家人都对他有怨言。虽然说家庭很重要,但要顶着家人的怨气融入家庭,并不是件容易事,于是下意识地就选择少回家。家人怨气因而更大,导致他回家次数越来越少。很多人是被逼成工作狂的。如果你们家有个工作狂,记得要双方一起努力。

做自己

求认同——找不到自己——求认同

一定要说说这个死循环——在这个满世界都在比赛谁更自我的时代,“秀出自我”是一种毒。

很多“找自己”的人,不管是找梦想还是找天赋,内心的诉求是“求认同”。越是求认同,注意力就越放在外界的关注、外界的高手上,也就越难找到自己的天赋、梦想和激情。这也让他们越来越焦虑。

其实,你怎么可能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呢?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

停止这种循环的方式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关注自己的需求和优势,在方式方面借鉴,在步调方面有自己的洞见。

回路高手工具箱

以上是8种个人成长中最常见的正、负循环。那么如何创造正循环、停止负循环呢?

识局

系统的循环写出来其实特别清晰简单,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往里跳?

因为反馈回路都有一个玩死人不偿命的特点: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总是相悖。

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习惯刚开始都感觉很累,并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工作狂的成就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所以人们往往为了不改变而改变。

我因为一半遗传一半自己作,得了痛风病,发作的时候常常整晚睡不着觉。连续好几天,疼痛终于过去,这时往往因为休息不好、身心俱乏、情绪低落,觉得应该好好工作一段时间,努力补上进度。

这一努力往往就有点儿过——连续好几周写作、思考、读书。做着做着就会有点儿小成,于是得意忘形,找来三五伙伴喝酒,这时距离上一次痛风发作已经一两个月,痛苦也忘得差不多了。

疲劳加上高嘌呤食品,往往又会犯痛风。

病——工作过度——吃喝弥补——病

这就是我在自己身上找到的第一条增强回路,花了两年时间,才摸到这个循环。每次和人分享,都有朋友拍大腿:原来如此!每个人和自己反复发作的病症,都有一个循环回路。

好的破局者往往知道: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你往往要警惕:长远的损失是什么?而当这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励:长远的收益会是什么?

搭建正循环系统,破坏负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

作为一名系统思考者,你能养成的最好的第一个思维习惯就是逆时间打断负循环:

• 如果忙得没空思考,那么没空思考是否让你更忙呢?

• 如果因为穷,所以总希望翻盘,那么总希望翻盘是否让你更穷呢?

• 看到人口带来贫困的报道时,你也一定要尝试思考,贫困是否也会带来人口增长呢?

一旦发现这些情况是首尾相连的,尽快打断这种恶性的负面循环。你可以通过直接打断、引入更多资源,或者搭建新的回路来实现。

第二个思维习惯是顺着时间搭建正循环:

• 如果写作能为你带来名声,那么如何用名声帮你更好地创作?

• 如果技能精进能让你获得成功,那么如何用成功让你更加精进?

• 如果做某件事情能让你有所收益,那么如何让收益带来更多类似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是第三章提到的知识IPO,第二个问题的思考结果是联机学习、“以答案换答案”的方式;第三种情况其实就是投资的本质,用赚来的钱继续投资。

一旦有了这个意识,你就开始成为一名系统思考者,你的人生开始搭建各种细小的正循环回路,而那些侵蚀你精力的负循环也会慢慢停止。

学习一些能自增长的技能

有一些技能天生自带自增长能力,非常重要。

读写能力:好的读写能力能让你接触到更多好资料,成为更好的读者或写手。

破英语:我不认为成年人需要把英语学到多好,更聪明的做法是够用就好的“破英语”,熟练利用谷歌翻译、维基百科、亚马逊、字典软件、搜索网站迅速找到大量英语资料,在应用的基础上慢慢提升。

社交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让你认识更多人,反过来强化你的社交能力。

解决问题:尤其是在系统的层面,你看到的系统越多,世界对于你而言就越简单,于是你就有更多资源来理解世界。你慢慢会看透世界的规律,实现思考力的跃迁。

聪明的善良:善良是世界上传递最远、增长最快的东西,但是笨拙的善良往往会带来摧毁你的负循环。聪明的善良是重要的自增长技能。

理解了回路,也就理解了规律,你看问题的眼光会变得长远,不再浮躁。

下面我们谈谈另外一种关系——层级。

层级:看问题很透彻的技术

高效能人士的多层系统

三个乞丐冬天在巷子口讨饭。甲对乙说:“我要是皇帝就好了,我就让公差把这条街的剩饭全部都收来归我,不用讨。”乙说:“你就知道讨饭!我要是皇上,我就打个金斧头,每天砍柴去。”丙嗤之以鼻:“你们两个穷鬼!都当了皇上,还要干活吗?让娘娘们天天烤红薯伺候我吃!”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好笑,那你天天喝的这些“怕就怕成功的人比你更努力”的励志鸡血,也挺好笑的。成功人士的确努力,但是努力对成功的影响并不如你想的那么大。

比如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文章《首富王健林的一天》里,谈到了首富一天的日程表:

24小时,两个国家,三座城市,飞了6000公里,签了500亿元合同……早起健身,条件允许就请警车开道,只为节省时间。在飞机上开会研究项目。每天工作12小时。

如果仅仅拼努力,我们对比一下快递员的工作强度,也能写出一篇很煽情的文章:

24小时,12栋大楼,三个城区,敲开了400扇大门,递送包裹总价值50万元……早起健身(分包裹),电动车开道只为省时间。中午和哥们儿研究送货路线。每天工作12小时。

我很尊敬快递小哥,凭努力赚钱,非常牛。但努力是快递员和王健林的最大区别吗?

显然不是。王健林的效能其实高在:去哪儿、和谁签订500亿元合同,(和谁)聊项目,(花钱)请警车开道抢时间。这么繁忙,他也非常专注,从不外包健身、读书。这些都是智力、资源和自我管理,和努力关系不大。乞丐和低水平努力者,都困于“平面思维”——在最低维度思考,并且认为高层的人也一样。

高效能人士的自我管理体系是一个“高效能塔”:

• 资源层: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资源;

• 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 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图片发自简书App


勤奋也是有境界的: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之所以说你处在“低水平勤奋”,其实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停留在这一层;还有一部分人着迷于第二层;其实很多的力道,应该用在第三层。我且命名为“勤奋的三重境界”。

假如你希望快速学习、成长,一年内成为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你在这三个层面如何提高自己的效能呢?

勤奋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

你是否愿意学习?处在这个层面的人应该都有知识焦虑。

那你是否空出来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学习?现在好的学习资源很便宜,但很多人明明有学习焦虑,却没有学习时间;明明有学习时间,却没有学习精力。

所以,要学习,要付费学习,要空出时间、精力来学习。

勤奋的第二重境界:方法论勤奋

那么如何更高效率地调用时间?如何更好地调配精力?如何见缝插针地学习?如何保持碎片化的系统性?如何找到好知识?如何确保学了有用?如何跟他人学?如何做笔记?如何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要做的,只是学习。这其实就是如何将各种方法论应用到实践中:时间管理、精力管理、项目管理、学习方法、知识管理等一系列方法论的内容,也是我在“得到”的《超级个体》专栏2017上半年的主体内容。

好的方法论不和自己对抗,而是简单利用人性。比如我在《心理自卫术》里面讲到如何控制愤怒,不用大段的心理学技术,只要数数就好。别看数数很简单,其实有窍门:第一,千万不要正着数1、2、3、4、5、6……这是战备状态,数到10就冲出去打架了;第二,不要按照数字顺序数,这调用不到理智脑,要间隔数:13、11、9、7、5……这样数到1就平静了。

设计精巧的方法论都是简单、易操作的,没有复杂的说明书,以至于一开始你会觉得太简单了。但这种方法论最实用,因为在高压力的实际操作情况之下,占用系统内存越少的工具越好。好工具在设计的时候已经充分利用了人性,不需要你专门花心力使用。上述这些以及橙子学院的三件事、应用软件GTD的番茄钟、生命之花、ETA(预计到达时间)、WOOP思维心理学等都是极好的方法论。

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

不过任何东西过多,总不是好事,尤其在更高层系统不明确的时候,我们身边不乏方法论狂热者。

比如,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种人,就叫他小明吧。

小明报过很多课,看过很多书,知道各种个人成长方法论。每次我说一个方法,他都能举一反三,瞬间丢一篇公众号文章来,里面有详细的建议。我有时候都想,让他做《超级个体》专栏算了。

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期待自然很高。但是小明越努力,招式越多,越找不到方向,尤其是这些方法论和大牛的说法有时还彼此冲突,左右互搏,小明非常迷茫。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作“躁郁症”,就是狂躁和抑郁交替发作,一会儿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安静下来又觉得自己相当无能。狂热分子的另一面,就是信心突然结冰。每隔一段时间,小明就觉得一切都没有用、没有意义。

我把这种人比作“成长界的王语嫣”。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识得各大门派的武功,表哥一边打架,她还一边在旁边点评。但是王语嫣永远成不了高手,因为王语嫣缺乏两样东西:上层缺一棵清晰的问题树,底层缺好的执行力和精力管理。单层思维、战术勤奋的王语嫣,永远只能当功夫解说员。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向上跃迁一层。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

但是,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底在什么赛场和谁竞争?有什么优势?这些优势会越来越有用吗?在更高层面获得了竞争力,对我有什么价值?

很少有人会思考这些问题,而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个人战略、人生设计的话题,本书第二章也都在讲这些内容。

产品经理J过来和我抱怨,在小公司,产品经理经常变成项目催活的,所有零零碎碎、技术难度不高的活,好像都是产品经理的。J学了项目管理,学了各种分析工具,因为催不动美工自己还学了UI(用户界面)设计的一些技术,但还是不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其实产品经理最核心的竞争力是“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只要你能够洞察客户需求,就能说服各个领域的高手按照你的想法工作;只有你足够理解趋势,才能在关键时候引爆;只有你关注同行,才会不断被启发用新的方式组合内容。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和访谈之上。和独立思考有想法的人谈感受是没戏的,只有拿出来大量的数据、访谈,他才会老老实实认同你比他更懂客户;只有拿出足够多友商的玩法,他才会承认你了解市场。

当你有了这个能力,自然就会撬动一流人才的注意力,既不需要你天天催促,也不需要你忍不住自己做个UI。如果想不明白这些,花再多的时间去学习各种管理、技术、板块……短期有效,长期无能,还会被专业人士超越。越忙越没有竞争力。如果看不到顶层建筑,你平日辛辛苦苦垒的砖头,根本搭不成大楼,也就是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头罢了。

想得足够明白,足够了解这里的关系,就敢少做事,找杠杆支点。聚焦到“洞察客户、理解趋势、关注同行”,要学的东西突然就变少了,和你竞争的对手也变少了,而支持你的人变多了。注意,这就是目标选对了的表现。做那些更少更好的事,是最重要的高效能。

知识源头  多层系统

每一层都调用其下一层,又被其上一层所调用的系统,就叫作多层系统。高效能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多层系统。

多层系统在生活里也特别常见。人体就是一个多层系统。意识——大脑——器官——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层层调用。现代组织沿用了这种多层系统: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教练技术中则把人的行为和意图分成“愿景——身份——信念——能力——行为——环境”6层,称为逻辑层次。

理解多层系统,解决复杂问题

所有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点。

上层决定下层

目标决定了使用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选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方法论决定努力方式。

下层无解,向上一层

努力收益不高,就要找方法;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在多层系统里,每一层都是其下一层的第二序改变。

在多层系统里,我们最容易进入的误区就是“低水平勤奋”,其实就是“低层级努力”。因为低层次的部分好把握,也容易看到,殊不知答案根本就不在这一层。

一位客户咨询时抱怨:“这个我做不到。”

我问他:“如果我请你现在出去裸奔,你能做到吗?”

“这个我也做不到。”

“其实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做,或者不想承担裸奔的代价吧。你不是做不到,而是选择不去做。如果有一天你裸奔能救自己家人、孩子,也许就能做到了。”

为什么要做这个区分?如果一个人经常和自己说“做不到”,他的能力范围会越来越小,会成为一个无助感很强的人;但如果对自己说“我选择不做”,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你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只是你不愿意,你依然可以掌控这件事。

同样,很多人认为自己“没主见,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你问他:

“如果老板问你,这个月工资不发行不行?”

“不行。”

“真的真的真的想不发呢?”

“那也不行。”

所以其实你不是没主见,而是你认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在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你依然会坚持。

这个问题并不在“敢不敢坚持”上,而是在“是不是重要”上。同样道理,很多人其实并不是毅力问题、技术问题,而是认知和价值观的问题——他坚持的东西不够重要,对于足够重要的吃饭、睡觉,一天也没有落下。

回头看前面谈到的高手战略,其实讲的是“职业发展”的多层系统。

一个人的外在成功,是“能力——站位——趋势”的多层体系。如果努力了还没有成功,不妨关注下站位和趋势。

第三章的“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实是“高效学习”的多层系统。

知识体系是一个“信息来源——学习方法——联机大脑——解决问题”的系统。如果信息来源太多,不妨升级学习方法;如果学习方法不行,不妨尝试外包一部分知识,重要的是时刻回到顶层思考——这对我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

写作是一个“细节——句子——段落——框架——主题”的多层结构,最好的写作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但是我在写作不顺的时候,常常不小心掉入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比如我开始构思一篇文章的框架,这其实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实在费脑子,于是我开始查资料(最底层),来回修改其实没有什么区别的文字(句子),往往这就能搞半天。有时候更糟,我反复“调整状态”,收拾东西、擦桌子、吃东西、看一集美剧,充实地干了一天,结果当然一点儿都没有改变。

如果有人总在提醒你“要有大局观”“看事情要跳出来、要全面”,那么你最好意识到,这就是多层系统的问题。

层级思考工具箱

ETA脱困四问

“情绪——事件——目标——行动”是一个多层系统,当你发现自己困于事情或情绪中,可以用“脱困四问”来重新设定行动。一旦你发现自己被事情或情绪所淹没,不妨跳出来自己想想“脱困四问”。

第一问(Emotion):我在什么情绪之中?给自己的情绪打个几分?(找出情绪类别)

第二问(Event):发生了什么?尝试客观不带情绪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如果发现不能客观,还带有情绪化的语言,请返回第一层,继续处理自己的情绪。(挖掘情绪背后的事实)

第三问(Target):我原本想要什么?情绪一定是对自己的不满意,通过对情绪背后事实的描述,就可以发现产生情绪背后的初心——某种期望或目标未能达到。(找到期望目标差距)

第四问(Action):我如何改进?找到目标差距,就要正视自己,如何改变行动从而达到期望的目标。(行动改变)

ETA脱困四句

关于“脱困四问”我曾经写过一篇完整的解读文章,还设计了一个打印出来随时可用的模板,在我的公众号“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输入“ETA”就可以找到。

知识源头  自下而上的进化

人一层一层从多层系统向上跃迁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想跃迁式进化的过程。所有的多层系统,都是自下而上进化而来的。

1. 公司的进化:

一开始有一个自由职业者单干,做得越来越好,开始请帮手,然后变成小组织,小组织继续发展变成大公司,最后成为集团公司。管理者如果意识没有跟上,依然用管理小团体的思维管理大公司,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2. 国家的出现:

最开始是农民聚集起来形成村落,村落聚集形成乡镇,乡镇之间进行贸易,形成城邦,然后形成国家……

3. 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也是自下而上的多层迭代。生命起源假说里占主流的“RNA世界学说”认为,最早的世界是一锅“生命汤”,因为某个契机,无机分子聚合形成了可以复制自身的RNA(核糖核酸),RNA和DNA、蛋白质聚合形成了细胞,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生命体,也是你我的老祖宗。老祖宗细胞一出生,就开始做接下来30亿年里都在做的同一件事情——自我复制。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从这一瞬间开始,环境就有了“利于复制”和“不利于复制”的区别,生命也第一次有了“好”和“坏”的自我意识。

然后,单细胞生物聚合形成多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聚合形成器官、组织,最后是一个个个体,包括人类。人类继续通过语言、交通网络聚合,形成社会、组织和文化。整个世界的所有生物构成了一个多层系统。底部是RNA,顶部是人类社会。这个社会正在通过数码联网,生成更高的全球意识,这个过程叫作“元系统跃迁”。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管什么系统,之所以会涌现出更高层级,是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原来层次的资源。困于底部,说白了就是意识还未完成进化的跃迁,也就失去了在更高层次调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形成团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体力量,如果个人太过看重自己的得失,而偏离团队目标,那么团队就会失败,而个体也不会留存。

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如果太关注学习的快感,而忘记了学习的目的,那整体效率也会降低。

执行是为了完成事项,如果没有真正思考事情的结果,只是盲目动手,那就失去了用更多方法、更多力量完成的可能。

控制点:让复杂的事尽在掌控

如果你是一支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球队的主教练,赛季之初球队提出口号“问鼎总冠军”,你该如何控制这个目标的实现?赢得总冠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战略战术体能,最后可能还要靠状态,是个复杂系统。

下面是一个实现冠军目标的拆解思路。

冠军路线:要得总冠军,先要进入季后赛;要进入季后赛,常规赛就需要进前八;要确保进前八,就要在常规赛赢得82场比赛中的50场。

成功出线:要赢50场,可以细分下哪些场比赛一定要赢、哪些争取拿下、哪些保留实力。

赢得一场比赛:要赢一场球,就要多进攻和多防守;进攻手段是远投和上篮,防守手段是防止对方远投和上篮。

得分点:创造更接近篮筐、无人防守的得分点,可以用挡拆、传球、吸引、包夹等各种战术,一打多形成局部优势;防守就是破坏对方的这两个得分点。

训练目标:为了掌握战术,需要平时刻意练习,配合动作训练。

体能支持:为了完成训练,需要制订日常严格的素质训练计划,营养跟上。

如果能把握大部分控制点,这个事情就基本可控。把控一个多层系统有三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

多层布点

一般人看问题,容易理解为线性关系:赢球——再赢——常规赛进前八——季后赛——总冠军。其实控制胜利的关键是在每一层级放置足够多的控制点,最终把获得总冠军的目标控制在一个可控范围内。这些点不仅要关注目标层面,更要拆分到战术、技术、体能层面,每层抓紧控制住。

在某一些关键层,甚至要同时放置2~3个控制点,进攻时让2~3个控制点的球员同时进攻;体能层准备一定的板凳球员;战术有1~2套……控制点越多,越可控;越可控,人的心态越好,越稳定;反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难道不是因为做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提出伟大的目标点燃了所有人的心灵,然后就拿到了总冠军?动员大会只是电影的浪漫处理,也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幻觉,电影才拍成这样。球员们在拿到总冠军戒指的时候流下的热泪,并不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是为了庆祝之前设定的无数个控制点。

有人说:“我要每年读100本书!”

我帮他向上布点:“读100本书的目标是什么?你如何知道自己达到了?”

“这个目标用读书的方式才能达到吗?是不是其他方式也可以?”

如果这个目标是随口说的,那么正好可以精细化;如果是为了某个成长目标,也许还需要增加其他方式才更有效;而如果仅仅是为了显得自己牛——其实牛的方式也有很多玩法啊!访谈100个人会不会时间差不多、效果更好?人生总是有很多可能的。

找到了目标,下一步也要继续布控制点。

“如果是读书,具体哪些书能够帮你达到这个目标?”

“如果不知道是什么书,那谁会知道答案?”

“如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本书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哪些方式能够腾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我们还能做点儿什么,让你的努力可以放大,产生价值?”

如果这些点没有想清楚,这个项目基本像连续向上摞起的三块石头。只要有任何一块不稳,整体就会坍塌。现在你认为从办张健身卡到练出马甲线,这里面有多少控制点呢?

组织是最经典的“愿景——战略——资源——管理——执行”多层系统,我们常常在某一层很强,就会忽略其他层级,导致失控。

梦想家类型的领导人,往往死在不食人间烟火的管理制度,以及实在太少的工资上。他们充分理解愿景的重要性,却忽略了管理的人性,以及生活压力消磨人的速度。

战略精妙的领导人,则很容易死于方法论。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战略界的功力毋庸置疑,他提出的“五力模型”是战略界的黄金定律。但是波特自己创办的咨询公司Monitor Group却在2012年破产,后被变卖。我们因此就能说波特的战略理论错误吗?其实这家公司的问题出在经营管理层面。

狼性文化则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刺激足够强,愿景文化都是扯淡。这样的组织执行力很强,壮大速度快,但其实很容易做大了就散伙、就分裂。

真正的好组织,都是多层控制的。阿里最核心的两个部分是企业文化和销售团队。清华控股的董事长徐井宏对于组织的多层管理有精彩的总结:家国情怀、学者智慧、商业思维、江湖行动。

单点可控

你也许提出了一个伟大目标,也列出来详细的每一步计划,但是同事们为什么都表情迷离、不为所动?还是因为你自己内心不安?也许还有另一个原因,控制点没有落在可控区域。政府工作者喜欢说“抓手”,这个抓手就是控制点。

心理学把人的控制点分为4类:能力、努力、难度、运气。我列了张它们之间的关系表: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个世界永远有两种人:掌控者和机会主义者,于是就是两种掌控思路。

掌控者懂得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在内部、稳定的因素上。就有在他们心中,注意力是这样分配的:能力>难度>努力>运气。他们的内心对话是:

这个事情的确很难,但以我的能力应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我要尽全力,其他就交给老天了。

以这种状态做事,增强的是能力和对任务评估的眼界,能力和眼光长期都可控,这样的人生可控性会越来越强。

而越是糟糕的掌控者,越是机会主义。他们把时间花在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上。在他们的心中,注意力是这么分配的:运气>难度>努力>能力。他们的内心对话则是:

也许这就是个机会呢?希望不要太难,其实只要是个机会,我努力是没问题的。能力这种事情,确定是机会再练。

这种人把人生都押在外部常常变化的领域,所以你注意一下,他们的问话思路永远是:能赚钱吗?机会大吗?难吗?投入大吗?遇到这种人,我一般回答:你别做了,没戏。即使真的走了狗屎运,这成功也不可控,会狠狠地掉下来。

多层布点,层层可控。当这些控制点全部都出现时,安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尽量让事情在控制范围内就好。如果失去控制,就调整控制点,让目标重新可控。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尽了一切努力,于是安心面对成功或失败”。

我大学同学给我打电话:“古典,我姐的孩子看了你的《拆掉思维里的墙》,不想参加高考了,说要拆掉思维里的墙,出去环游世界做建筑师。我们全家说不过他,来来,你快给老子把场子收拾一下。”

我硬着头皮拨通电话,孩子打开免提,我同学他姐全家都坐在电话边。同学用微信偷偷给我通风报信,阵势像反传销组织。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聊。

我发现这个孩子思路很清晰。他很清楚自己要做建筑师,也天才般地发现,建筑师的核心和当前的课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英语、数学、几何、地理和历史,他都能自学。天天做高考卷子对于建筑师实在毫无意义,甚至是阻碍。

他对中国高考的观点,深得我心啊!

但是这是我同学他姐的孩子,我要稳住。

我想了想,回答他:“我认同你对于高考的观点,但有一点我想你也许同意。在今天的中国,高考依然是你接触到优质的建筑专业教育的最佳路径。我们且不说你们家有没有钱让你环游世界,但是其间遇到个高人愿意带你,最后发现他是建筑大师的情况,概率太低了,而且不可控。

“所以不管你参加中国高考还是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总需要一个方式让自己进入大学,接受专业教育。要控制这个过程,就需要控制这个路径,就需要设计几个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就叫控制点,就好像你画弧线需要先画几个点,然后把它连起来一样。”

“说得不错。”哥们儿发来微信,我信心大增,喝一口茶清清嗓子。

“所以对于你来说,高考就是建筑师学习的一个控制点,也许并不是建筑师的核心,甚至有一部分是背道而驰的,但依然是控制点。人生每一层都要设置控制点。中学——大学——导师——业内大师,人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多层系统,我们没法直接跳过下面一步登顶。两点之间最近的,不是直线,而是阻力最小、控制点最多的线。”

“好,我会高考,但如果我上了大学,发现学习专业毫无意义怎么办?”

“有一天你上了大学,学得差不多了,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可以辍学。

“但你还是需要设置控制点。大学文凭也许不一定重要,但是能极大提高你的成功概率。想想看,你是愿意请一名没驾照但有10年驾龄的司机,还是一名有驾照、3年驾龄的司机?

“所以如果要放弃一个控制点,就一定要把握住另一个更好的控制点。比如比尔·盖茨,他写了一万小时程序,手上握着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合同。这个控制点对于成为程序高手显然比哈佛大学本科学历更好,所以他就辍学了。

“再比如你叔叔(报仇的机会来了),他总问我要不要辞职、要不要出国、要不要分手?其实,要不要离开,永远不是问题,因为这个答案没有控制点;只有‘离开做什么’才是选择,才有控制点。”

讲完,不等他反应,直接挂线。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空白。

这个孩子一年后考上国内一所大学的建筑系,还有了出国读硕士的计划。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两点之间直线更慢的例子。我们都见过光的折射——光在同一个透明介质里走的是直线,因为这样最快;如果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光的传播就会发生偏折,这个时候,折线更快。两点之间,不是直线最快,而是阻力最小的那条线最快。

目标折射

既然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多层系统,那么在不同阶段做偏离直线的行动有时更好。这种情况,我称为“目标折射”——在多层系统,直线会失效,你需要根据层级特性调整切入点。最后的成功路径,是一条折线或者曲线。

高中学习也许并没有为成为建筑大师打下基础,但是作为争夺教育资源的手段,比自学靠谱很多;英语四级证书也许并不能证明你的英语水平,但是至少反映了你靠谱;用别人喜欢的方式沟通未必是你最舒服的表达方式,但至少对方能接收到你的信息;有些规定不一定效率最高,却是达成目标的最简单的方式。

过去我常常劝大家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梦想后再全力投入,现在我会告诉迷茫的人,如果实在不知道要干吗,不如投身热门行业,参与大城市的竞争,并且让自己获胜,让自己赚钱。这虽然是人生的弯路,但是至少不会停滞不前。

在大城市或热门行业,你有机会遇到最大挑战,积累最多资源,看到最多可能性,在过程中你的梦想也许就会慢慢浮现,然后你就会有能力和经济实力去实现梦想。否则即使有一天你发现了自己的梦想,却没有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积蓄,那样比不知道梦想还惨。

如果暂时不知道梦想,那就先练好能力。一个问题尚未解决,虽然令人生厌,但其本身就是一种解决方式。

一个层级遇到问题,非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的“问题洁癖”,很可能会带来更多、更严重和更麻烦的问题。其实“带着问题生活”,也是一种应对方式。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路线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两点之间,阻力最小的线最快。

失控:你是怎样玩死自己的

最后用一点儿篇幅谈谈失控。系统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效率,但是不幸的是,如果你不理解系统,系统往往就会失控。你是怎样玩死自己的?

思维惯性

当多层系统失控,就要还原到问题的层面解决,否则只是隔靴搔痒,会导致失控。但是越厉害的人,越容易有思维惯性——过去这么做可以,那么未来也要这么做,这就很容易导致失控。意志力过强的人总希望能用“意志力”来改变身体(物理层面)。李开复在得癌症之前,就经常和人家比谁回邮件更晚,后来回想起来觉得可笑。成功人士在巅峰时期都有幻觉,总觉得思维和意志的胜利能控制一切。身体首先不干了,对大脑说,你做生意好、想问题好,就非要老子血压也好?老子不归你管!

比如,商界领袖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他们相信意志力能解决一切。《史蒂夫·乔布斯传》里说乔老爷子热爱冥想、打坐。他坚持认为自己只要素食加冥想,癌症就会得到控制。这种虚假的掌控感,让他的胰腺癌发展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

人体是一个“生理——心理——意志”的多层系统,现代人过于强调大脑,而忽略了心灵和身体其实是另外一套系统。很多心理疾病因思维过度引发,“神经症”患者就总希望通过思维层面控制一切,而很多人失眠、焦虑甚至人格分裂,都是因为想得太多,引起了情绪上的不适。如果大脑继续压抑,情绪出不来,就向生理层施压成了生理疾病。

同样,用管理公司下属的方式管理家庭,其实家哪里是讲“对错”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层次。

当一个复杂系统出现问题,不要停在自己熟悉的层面上,退后一步,看到系统。

• 人生不如意,也许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选择不对;

• 工作效率低,也许并不是精力不足,而是目标太多;

• 关系不亲密,也许并不是因为眼前这件小事,而是情绪积蓄已久;

• 不够有钱,也许并不是你不够节省,而是不懂得如何投资。

困在底层

当问题在一个层面失控,向上跃迁一层,重新定义问题,往往有解,设计思维称之为“重新定义问题”(reframe a question)。

有一位企业家过来找我抱怨:

“团队里有个我培养了很久的年轻人,就因为另一家公司给的工资高出2000元,要跳槽,多年的付出都喂了狗。难道真心付出真的没有好报吗?”

我问他:“是付出,还是投资?”

“怎么说?”

“如果是付出,你付出的人收入高了,你应该高兴才对啊!如果是投资,投资就会失败嘛,下次提高眼力,给投资多上保险就对了。”

别人走不走控制不了,但是投资的眼光和手段,总是能控制的。

你看,从“付出”和“投资”的定义上重新做区分,无解的问题也就有解了。

查理·芒格说:“要获得什么,先让自己配得上。”这也是在重新定义问题——得不得是外控的、无解的,但是配不配是内控的、有解的。

过于封闭

最后举个有趣的例子,谈谈皇帝们如何管控一个思想的多层体系。

封建国家没有互联网,大伙儿怎么想,主要看几个文化人怎么说,所以封建国家很重视思想控制,摧毁或者至少控制自由知识分子的思想。好,现在给你个机会穿越。如果穿越到古代,成为皇帝,要控制知识分子,你该怎么办?

方案A:焚书坑儒——物理层面摧毁信息源,生理层面摧毁人,简单粗暴快,但春风吹又生。而且国家也暴戾十足,很快灭亡,如强秦。秦始皇不懂系统思考啊。

方案B:文字狱——生理层面摧毁一小部分,心理层面的震慑大多很有效。但是文人马上变着法儿迭代,写个小说映射你,写个藏头诗挤对你,防不胜防,如清朝各种小说。

方案C:找群宫廷文人,与之写文对骂——这个效果不佳,历来文章写得好的都是自由的灵魂,拿俸禄的效率不高。

这些以暴易暴的线性思维对文化人不好用啊,最后设计出来最精妙的,是一套自上而下的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D:科举制度——设计一套在自我实现(家国天下)、归属感、认同感(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生理和心理(颜如玉、黄金屋)方面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完整多层结构,以及自上而下降维攻击的解决方案,直接改变价值观。开科取士,天下共趋之。

什么?写自由议论文?别闹,老子正准备考试呢!!

这个封闭的小系统非常有效,从内部几乎完全不可灭。一直到1840年我们集体被炮声震醒,被更高层级降维攻击,即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与经济体系,我们才发现,这些系统更强大,比自洽更重要的是开放。

一个故事:“天哪,她有个大牙缝!”

在这一章的最后,我讲一个关于系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20世纪的催眠大师米尔顿·艾瑞克森,我师从他的弟子玛丽莲博士,在她的教练课上听到了这个故事。在某天一个饭局上,我转述给了一群央视的媒体人,里面坐着一个记忆力惊人的家伙。7年后他认出我,复述了这个故事,邀请我一起搞个专栏,他就是罗振宇。

米尔顿·艾瑞克森是个伟大的教练,他懂得相信人的优点,甚至懂得相信人的缺点,他深信每个人的潜力。

一次去加拿大讲学,当地一个心理咨询师来寻求帮助,这位咨询师有一个名叫丽莎的来访者有严重的自杀倾向,经过长期治疗都没有好转。艾瑞克森答应见见这位丽莎,帮助她走出困境。他翻看丽莎的报告:一个普通的加拿大女子,微胖,32岁,独身一人,在一家当地的公司做文职工作。照片上她紧紧抿着嘴,没有神气。

艾瑞克森在一个下午见到了丽莎。轻松的交谈以后,艾瑞克森慢慢发现丽莎的一个秘密,丽莎总是抿着嘴,没啥表情,因为丽莎有一个大牙缝。这牙缝有多大呢?这么说吧,透过牙缝,都能看到她嗓子眼儿——同事都不叫她丽莎,而是“大——牙——缝”。

丽莎很自卑,一直闭着嘴。“这样,牙缝就看不见了吧。”她想。

丽莎在公司里有自己喜欢的男生,是一名工程师,对方听上去也对她有些好感,但是她从来不敢和他说话。

大牙缝是丽莎自卑心理的种子,慢慢地,这颗种子长成大树。丽莎有严重的抑郁心理,甚至有了自杀倾向。

艾瑞克森告诉丽莎,他愿意试试看做个治疗。但是要设立一个约定:如果她真的要自杀,一定要提前告诉他。艾瑞克森说:“让我们玩个游戏,我们先飞……一会儿。你要答应我,不管我接下来告诉你要做什么,你都要努力去做。”

大牙缝觉得,不妨一试。

艾瑞克森在她耳边轻声讲了要她做的事。

大牙缝回到自己家里,拉上窗帘,含上一口水,拿出一面镜子,放到一米以外的地方,尝试她昨天收到的怪老头的指示——训练自己从牙缝里滋水,并且要滋到一米以外。

“这个老头比我正常不到哪里去,”大牙缝一边滋一边想,“不过,还挺好玩的。”

接下来几周,大牙缝丽莎每周都去见艾瑞克森,他们会聊很多东西,她甚至觉得,那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但每次艾瑞克森都要检查滋水进度,还不断提出新的指标:“很好,你能滋一米啦,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一米五、两米,再下一步,要提高精准度——直接打中镜子里面你自己的脸。”

不知道是因为治疗还是滋水,丽莎的情绪好像好多了。

第六周,大牙缝丽莎已经能够轻松打中两米以外镜子里自己的脸。这天,艾瑞克森对她说:“还记得我答应你要飞……一会儿的事吗?你的机会来了。”

他在大牙缝耳边,说出了那个危险的建议。

刚听到一半,大牙缝尖叫起来说:“不——行——!这怎么可能!”

不管有多么不情愿,这事有多难堪,丽莎第二天还是去了。

她含上一口水,躲在公司茶水间拐角处——那个技术工程师的必经之路,心里暗暗祈求,不要来,不要来!

不过等到那个工程师端着一杯咖啡走进自己的“射程”,丽莎从拐角处跳出来,瞄准他的脸,以练习了6周后达到的精准度,向他狠狠地滋了一脸的水!

这就是艾瑞克森,这个疯老头的指令。

“啊——”

打中了吗?不知道。丽莎满脸通红,捂脸就跑,一直跑出办公室,包也不管了,一天没上班。

第二天上班,一进门,她就感到整个办公室都在看她,不是幸灾乐祸,而是那种惊喜派对曝光前,每个人脸上诡异的微笑。

她低下头,红着脸走到办公桌前,看到办公桌上有一张用蓝色钢笔写的卡片,熟悉的字体来自那位工程师。

“有空去喝杯咖啡吗?”

5年以后,艾瑞克森重新回到加拿大讲学。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刚打开门,一个小女孩就咚咚咚地跑上前来,滋了艾瑞克森一脸的水!

天哪!她有一个大牙缝!

抬头看去,门口站着俏皮的丽莎,她挽着她的技术工程师丈夫,他们笑得乐不可支。

我们都有很多的资源,但是你是否相信,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藏起来的大牙缝,你是否相信,那个你最想隐藏的东西背后,也有快乐的可能。

你是否相信,有这些缺点也是OK的。

这个故事很美,我曾在上课时讲,在咨询时讲,在朋友聚会时讲……

每次大家开心乐过以后,总有人会跳出来提一些问题——为什么啊?

为什么不想自杀了啊?

为什么要对着人家龇水啊?

如果那个男生不喜欢她,岂不是完了吗?

这个故事的背后逻辑其实很少有人能理解。读完本章,我想你隐隐约约地会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系统的失控和掌控的故事。

丽莎一直活在牙缝的阴影里:别人越是嘲笑她,她越是不自信;越不自信,牙缝问题就显得越严重。“我是个笑话!”这是一个人生的负面回路。艾瑞克森帮她重新搭建了一个正面回路“控制牙缝”。用牙缝练习滋水,做得很不错!这一瞬间,治疗已经发生,丽莎的人生慢慢出现了一条自信回路,越来越自信。

再上升一个层次来看,丽莎的自杀行为貌似消极,其实是深深地渴望被爱的表现。当自信重新回到丽莎身上,为什么不试试看抓住自己心爱的人的目光,组建一个更大的系统呢?最后,丽莎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庭生活。

我想你现在终于明白这句话: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你看不懂系统,就永远无法理解事情的本质。

世界是个大系统,世界属于能理解它的人。

跃迁时刻

关注关系,理解回路,跳出层级

• 第一序、第二序改变:第一序改变状态,第二序改变系统。

• 系统:是高手看世界的方式,系统由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功能三部分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

• 回路:从时间维度看到事物发展的脉络,找到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 层级:从空间维度理解事情背后的真正规律。上层决定下层,下层无解,跃迁一层有答案。

• 控制点: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看懂系统,才能破局。 ...
    Arielth阅读 475评论 0 0
  • 不管什么系统,之所以会涌现出更高层级,是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原来层次的资源。困于底部,说白了就是意识还未完成进化的跃迁...
    AKE训练营阅读 705评论 0 0
  •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19世纪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就能让我休息。但...
    Emma在路上阅读 1,147评论 0 0
  • 4种增长引擎 好习惯 仔细观察,所谓好习惯,本质就是那些能自增强的正循环的行为。比如,持续学习的习惯,是“学习——...
    AKE训练营阅读 968评论 0 1
  • 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为什么很多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根本就不在系统内。“单维思考者”永远看不懂整体的“系统思维”,...
    AKE训练营阅读 7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