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微博视频《虚伪的你》,朋友圈的“你”是个晨起依旧美丽的女孩、是个早起骑自行车爱锻炼的男孩、是个爱喝健康饮料的小伙、是群善交际好人缘的青年、是个桌上摆放整齐的上班白领、是个和男友恩爱有加的幸福人;但真实的朋友圈外,那个晨起漂亮女孩是先在洗手间里梳妆打扮出的朦胧凌乱美、那个爱锻炼的男孩只是拿着头盔在摆pose、那个喝了健康饮料的小伙也只喝了一口便送给了垃圾桶、那群善于交际的青年只是相互坐着各自玩手机、那个整洁的白领镜头外却是一片乱七八糟、那个幸福的女孩则是和男友在赌气别扭中发出了这一张“有爱”的合影······
真实生活下的我们其实没有朋友圈里那么积极、阳光、快乐,相反,还都有些悲观、孤独和内向,只是都被掩藏在朋友圈下,人前健康向上、欢脱无比,人后暗自伤神、落寞悲观,即便是在人群中,我们也会因为热闹而显得更加孤单,在朋友圈里、在人山人海里、在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我们更像是一个被放大的外向悲观主义者。
社会给了我们智能,智能让我们封闭了自己,出门散心总有张“快乐出游”的朋友圈、遇到不顺总会在朋友圈里乐观自嘲、也开始从手机里找能慰藉自己的心灵鸡汤,我们越来越开放式的把自己的生活放进朋友广阔的圈子里,总假象地以为自己“外向”、“阳光”、交友广阔,却没有想过要好好维系真实生活中那一小圈真正的好友,最后,在朋友圈里我们很活跃、也很青春朝气;而在生活中,我们却变得形单影只,为生活尽显疲惫,真实的我们有些悲观,社交上的我们又很外向,最后,我们都成了外向的悲观主义者。
这一年,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人,当中,有一个很活泼外向的女孩,她的生活状态就是很主动地去和身边的家人、朋友联络感情,她朋友圈发的不多,却每天会给玩的好的朋友打电话或视频,聊上大半天,每周也给自己的父母打上两三次电话,周末准备回家时也会提前打电话给妈妈,“点菜”让妈妈做她爱吃的,当然有时候也会找父母要点东西,例如:香菇,用她的话说:“外面买的不好吃,我们家的才好吃”,偶尔我会调侃她:“你是专门回家坑你爸妈的吧?”笑归笑,自己倒很羡慕她这样的状态,外向不仅在朋友圈,甚至在生活里,国庆假期,她会跟我视频聊天,一边大口吃着午饭一边向我抱怨她仅有的几天假期,假期回来,她给我打电话,很直白地跟我说:“我知道你给我带礼物了,我明晚过去拿~~”在她的脑意识里,感情都是需要经常见面的,不能单单放在微信朋友圈里,一定要聊起来。
大多数人把朋友圈过成一朵花,把现实活成一株草,看朋友的生活状态,有时候能让人反思到造成自己外向悲观主义者的问题:我们都把日子过成了让别人观赏羡慕的状态,这种被迫开始的追逐状态有时候会让我们跑得很辛苦,或者说让我们自己感到一种自我走向颓废和原地踏步的不安和失落,正因如此,也就有了这种外向的悲观主义存在。
生活是很美好,朋友圈的日常也很真实,但感受始终自己体会最深、也最真,不要忽略和遮住自己线上、线下的内心表达。
仔细深思,有些道理相互变换一下是通用的:当自己真正地活的自在乐观的时候,也许都忙着在现实中联络感情、学习兴趣、上进奋斗、迷糊求索······哪里还有时间凹造型发朋友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