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看《罗生门》和《社交网络》对《公民凯恩》的超越——巴赫金复调理论再探

文/江寒园

[摘要]:《公民凯恩》可谓电影史上各类电影技法教科书式的范例,前文已运用复调理论分析过该片的叙事手法。然而其后黑泽明的《罗生门》包括新世纪以来涌现的诸多电影比如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在复调叙事上对其又有所超越。本文主要借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通过对比区分以上几部电影来探讨分析电影的叙事结构。

[关键词]:复调小说理论;巴赫金;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不可靠叙述

一、导语

因为之前已借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过《公民凯恩》,并总结出了巴赫金所定义的复调的几个主要特征。运用复调叙事看《公民凯恩》,其大概只算得上标准范式,然而其后的几部电影如黑泽明的《罗生门》、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以及近几年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在复调叙事上对《公民凯恩》又有所超越。下面主要看借复调理论以及叙事学上的几个理论定义来分析对比以上几部影片。

二、多学科交融下的“复调”理论

关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笔者在前文已有简单的介绍[1]。“复调”该词最初来自于音乐术语。“音乐上的复调,是指同时展开两个或多个声部(旋律),它们尽管完全合在一起,仍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2]巴赫金从音乐当中借用复调这个术语。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当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同一事件下,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3]

值得注意的是,复调这个概念从音乐中到巴赫金所定义的小说理论中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关于这个变化这里暂时按下不表,以后会详细撰文写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自有其价值,自上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作为正统的文艺理论而被诸多研究者借用研究其他跨学科的领域比如传播学、比较诗学、符号学等等。这里我们主要借用巴赫金的复调而非音乐所定义的“复调”来分析电影。

运用小说理论来分析电影并没有什么错位。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结构主义、符号学、弗洛伊德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学者跨专业的研究已是大势所趋。光顾着自己本领域的专业而不顾其他学科的发展无异于闭门造车。况且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巴赫金的学说以来,复调小说理论、对话理论,狂欢化诗学已和各科互相交融,借其理论研究阐释学、超语言学、比较诗学等等已成为一个潮流。而电影本身就与文学息息相关。上溯上个世纪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发轫之初,兴起一批左岸派导演,如阿仑·雷乃、玛格丽特·杜拉斯。“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戈达尔甚至声言“拍电影,就是写作。”因此我们在当今学科交融的大背景下更要大胆地奉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以他山之石,攻己方之玉。

三、《社交网络》叙事分析

《社交网络》双线索并进,采取以闪回为主的非线性叙事手段,以一场质询案(当下的时空)为引,五次闪回构成另一条叙事线索,互相补充,相互渗透,同一事件,几位当事人的不同说法,影片的对话性贯穿始终,暗中成功建立起扎克伯克模糊不清的复杂形象。

A线索是主线,主要叙述Facebook的开创发展以及其中波折。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Facebook诞生之前。这一段的主要事件是失恋的马克搞出了FaceMash这一系统,自身因此遭遇麻烦,同时被温克尔斯兄弟看中;

2、Facebook的初步实施。马克瞒着温克尔斯兄弟开发了Facebook的主程序,爱德华多加入菲尼克斯俱乐部并且Facebook的财务官。两人将其试运营,温克尔斯兄弟发现此事极为震惊。马克和爱德华多的生活状况开始改变;

3、Facebook的正式运营。马克决定扩张Facebook,爱德华多开始跑赞助。温克尔斯兄弟开始反击,肖恩·帕克介入运营。马克和爱德华多初步分歧。

4、Facebook进一步扩张。马克和肖恩关系进一步发展,温克尔斯兄弟船赛失败,马克和爱德华多裂痕加大,肖恩和爱德华多决裂。

5、Facebook走上第一个运营高峰。爱德华多彻底出局,肖恩因为吸毒同样失去马克信任,官司缠身的马克意图与旧女友恢复联系。[3]

第一部分以马克视点为主,第二部分以温克尔斯兄弟视点为主,第三部分以肖恩和温克尔斯兄弟视点为主,第四部分以爱德华多视点为主,第五部分再以马克视点为主。

B线索是副线,相当于当下的时空。参照来看A线索里的五个叙事段落全部变成了B线索的闪回。这和《公民凯恩》很相像——凯恩的形象由一个纪录片和五个闪回拼凑而成。

整部电影结构体系相当于一个“大型对话”[1],而人物彼此之间对同一话题的不同看法则形成一个个具体的“微型对话”。《社交网络》的对话性贯穿始终,以高超的复调手法展示了生活的真实面目。

正如阿伦·索尔金在访谈中提及到的《社交网络》剧本写作的模糊化倾向:“这部剧中不存在一个明确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正确或是错误、诚实的人或者撒谎的人。”

四、《罗生门》叙事分析

《罗生门》在叙述结构上类似《社交网络》。分两重叙述层。第一层是樵夫、僧人、杂役之间的讨论。第二层即武士、强盗、武士之妻三人各自对杀人事件的回顾与自己的说法。最后又回到第一重叙述层由樵夫给出真相。可以看出《罗生门》是由多人围绕一起杀人事件由各自角度重复叙述而构成的一部影片。

强盗的叙述:

a见到武士妻起色心;b诱骗武士;c在武士面前占有其妻;d其妻表明只能和一个人(意指决斗);e强盗主动割断捆绑武士的绳索光明决斗;f大战23回,最后用长刀杀死武士;g女人逃跑,占有其马与兵器等(短刀丢失遗忘)。

武士妻的叙述:

abc与强盗描述一致;d强盗得手之后离开,女人无助哭泣;e武士眼神冷酷无情,充满轻蔑;f拿起短刀要求武士杀自己,结果拿着刀昏过去,醒来武士已死,短刀插在武士胸口;g逃走,强盗被抓后也去自首。

武士的叙述:

abc与强盗描述一致。d强盗得手之后,妻子狠毒的要求强盗杀武士;e强盗反将女人踩在脚下,问武士如何处置;f女人逃走,强盗松绑了武士;g用短刀自杀身亡,死后有人拿走短刀。

樵夫的叙述:

abc不知;d强盗得手之后,要求女人跟他,女人要求男人用手里的刀来解决,遂拿起短刀给武士松了绑;e武士其实懦弱,强盗也不愿杀人,女人挑拨引起决斗;f两个胆小的人打斗非常狼狈;g最后强盗侥幸拿长刀杀死武士,女人逃走,短刀下落不明。[5]

强盗、武士、武士之妻、樵夫四人对这起杀人事件的叙述各不相同,其本身构成一种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音乐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里各个人物的声音实际都统一于作者的意志之下。而复调小说则不同,其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

《罗生门》里每个人都是不受作者(导演)掌控的独立意识,影片本身的杂语性和对话性构成了其复调的叙事模式,深层次地显露出人性的幽暗与复杂。

我们根据巴赫金的原话概括出了复调叙事的三点基本特征:

1.诸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

2.统一于某个事件下

3.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性

从以上三点比较分析可以可以得出,在复调叙事上《社交网络》比《公民凯恩》更近了一步。《公民凯恩》里虽然也采取了五个人的视角分别描写,不过基本都是客观实情,只是形式上采取了主观回忆而已。观众只需根据各人回忆一步步拼凑出凯恩的完整形象,看完答案也就出来了。

而《社交网络》则是各执一词,以质询案为引,实际上是重构扎克伯格的形象,观众看完需要根据多个人物的叙述自己分析扎克伯格的好坏。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你需要自己的判断。这里事件和人物的复杂性比凯恩更要高出一层,显得扑朔迷离。

而《罗生门》则走得更远,《社交网络》里叙述的分歧并没有太过显露,还是以故事为主;《罗生门》则是直接针对一个事件的四个不同版本的叙述,有真有假,叙述者因为牵扯到自己的利益,而在关于自己部分的叙述上撒谎。

如果说《社交网络》还只是隐晦地表达出人性的复杂,那么《罗生门》里四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则是直接显露出了人性的幽暗和复杂。

一部作品在形式结构上走到足够远的时候,其实也就不自觉回到了内容本身。正如昆汀所说:“讲故事的技法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五、隐含作者、不可靠叙述者与内聚焦型视角

上世纪在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思潮的推动下热奈特推出了“聚焦者”这一概念。并且根据视角的划分推出了三种具体类型即非聚焦型、内聚焦型以及外聚焦型。

在内聚焦视角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内聚焦型也可以出现在第三人称叙事文中。叙述者虽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并将这一特定的视野范围贯穿于作品的始终。

而影片《罗生门》和《社交网络》的叙述则完全符合多重内聚焦型——同样的事件被叙述多次,每次根据不同人物各自的位置现出。

虽然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故事,但采用的却是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含有相当大的主观成分。叙述者往往是不可靠的,隐含作者让一个或多个有着不同价值观和意识的人物进行叙述,同时在讲述过程中暴露出叙述者的偏见、主观等弊病。让叙述者表达出一个信息,而给读者暗示另一个信息。其主要交流通过暗示,因此不可靠叙述人对作者的才华和读者的推理均构成挑战。但同时这也扩大了不确定性,避免用直白的话直接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读者,让判断从最大的歧义当中产生,以满足现代人的智力和道德信念条件。[6]

运用多重内聚焦型的视角可以给故事里的各个人物以平等的叙述身份和话语权,从而保证其对话的平等性,贯穿始终的“对话”构成了影片具有深刻意蕴的复调叙事。

六、结语

以上我们通过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了《罗生门》和《社交网络》的叙事脉络。并从叙述学上引入“不可靠叙述”以及“多重内聚焦型视角”,与复调理论相补充从电影叙事层面展开了对影片的分析。通过对同一事件几种不同可能、不同版本的叙述引发对主题的思考。互相补充辩论的对话性以及不可靠叙述者为观众的观看思考带来挑战。其双线并进,多重叙述层的互相渗透使影片意蕴更加深邃。

[注释]:

[1].“大型对话”来自巴赫金的理论,意指作品在整体结构上的对位关系,也就是人物组合在同一命题下的对立和联系。对位关系所表达的思想上的对立,超过了具体的对话,而在思想意识层次形成对话关系。

[参考文献]:

[1]见拙作《公民凯恩》:复调叙事的典范之作

[2]米兰昆德拉著、孟湄译,小说的艺术[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3]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年版

[4]赫克托《社交网络》:复调叙事的艺术

[5]hekie:到底谁杀了武士----罗生门真相剖析

[6]邵锦娣,周苹.第一人称叙事与可靠性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江寒园) 一、导语 《公民凯恩》自1941年公映以来一直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各类研究评论层出不穷,现在...
    江寒园阅读 3,709评论 4 29
  • 文/江寒园 前几篇有关电影叙事结构的文章中都涉及到了“对位式复调”这一概念,但是并未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细致探讨,而在...
    江寒园阅读 12,158评论 0 11
  • 文/@江寒园 之前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已有过介绍,并结合电影实例做过细致的分析(见《公民凯恩:复调叙事的典范之作》、...
    江寒园阅读 3,042评论 7 26
  • 又一年过去了,从北京回了家,无意中走过曾经和初恋走过的那条小路,想那时,对彼此喊着“新年快乐”,我还记得她那时穿的...
    余生微笑过阅读 386评论 0 1
  • 叶落枝枯冬严寒,可怜梅香无雪缘。 霾心不解芳香意,只愿雾霾消世间。 思有面,望无颜,最美乡雪银枝远。 路人心忧匆匆...
    一揽芳华synh阅读 2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