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再不怕考试了

考试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往事不堪,但学习了日本心理学者池谷裕二的《考试脑科学》,似乎就不那么恐惧了。这书较之以前看过的美国心理学博士罗伯特.麦迪根的《深度记忆》,似更加有趣而内容丰富。后者更偏理性一点,逻辑缜密、数理并俱讲解记忆的方法。而前者从人脑结构出发,不断告诉人怎样与天性和大脑的本质做斗争,提升记忆力。

曾经对儿子也引用过归有光《项脊轩志》当中的语句〝儿寒乎?欲食乎?〞一则出自发乎内心的关怀,二则也是在藉此对儿子讲解这种情感的抒发互动。而当时是万万想不到,人在饥寒状态下是有助于增强读书记忆力的。

人比较容易记住的是威胁生存的经验和事件,对一般性的知识,天生就会选择遗忘。而增强记忆的做法就是一遍又一遍重复,以使海马体产生错觉将其收纳在记忆库中。

保持积极的求知心态和良好的身体状态,从简单的模糊性学习开始,循序渐进升级到精准性的理解,经过不断的尝试与反思总结,记忆就会逐渐形成,并能够触类旁通,使能力得到迁移。方法性记忆和经验性记忆,远比单纯知识性记忆要容易而持久得多,所以死记硬背只能应付初等性知识,并且很容易遗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大多数人的知识储备在高三高考前往往会达到巅峰状态。

从人的记忆曲线来看,对知识的温习时间应该是第2天,再1周,再2周和再1个月。想当初看过一本书,在第2日可以完整对儿子复述下来,但是现在记住的已经很少了。原因就是再也没有进行相关温习。可见,提升记忆力,除了联想法、情景再现法、故事法、情感法、分段法等等这些具体的可供实际操作的方法之外,输出信息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途径。

本书比较具有颠覆性的观点是,红颜色不利于记忆,过度安静的环境不利于记忆,莫扎特的音乐有利于记忆。人在吃饭前和睡觉前,甚至于包含睡午觉前都是记忆的良好时机。充足的睡眠并不是休息大脑,而是让大脑可以集中精力消化、处理已存储留存的相关信息,有时以梦的形式进行再现。大脑是不需要休息的,需要休息的,是人的眼睛和肌肉,所以转换思维方式,进行不同领域的学习和锻炼,对大脑是最好的休息。此处可以参见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何以喜欢并擅长拉小提琴。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话是不错的,但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就值得商榷了。先设定这件事是苦的,怎么能够愿意去做和乐在其中呢?大脑其实像极了一个非常懒惰而低智商的孩子,因为只有如此简单才能够节约能量,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处理事关生存的核心大事上。因此我们所有的复杂和现化社会性都是与天性在做斗争,与《错觉的法则》在进行博弈。

多考考,就会觉得考试这件事也没什么可怕的。多练练,一遍又一遍重复,即使感觉看过的信息全忘光了,但在回顾时又能够回想起来,所谓心里有,口内无,关键是在温习中捡到了能穿起各知识单元的那条线,提纲契领,就有了明晰而更恒久的记忆。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本书里说忘了和记不住乃人之常态,不必担心,也不必苛责自己,掌握正确的方法,一定可以获得较好的记忆力。

为人父母,更不必担忧和责备孩子,帮助他树立科学的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学习,才是助推其成功的王道。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