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认知理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它主要建基于机体的刺激—反应的机制。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创立人华生(1878年—1958年)在他的《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讲到,他要想尝试建立的心理学有两个出发点:第一,分析可观察到的亊实,一切机体,包括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都会顺应自己的环境;第二,某些刺激引起机体的反应。心理学的这种体系如果完全建立起来的话,知道反应,就可以预测刺激;知道刺激就可以预测反应。刺激指的是引起有机体产生反应的体内外变化,反应则是构成行为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3,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较复杂的行为以及通常所谓的心里品质的形成,完全来自学习,其中早期的训练尤为重要。个体在行为上的差异主要由于他们在身体结构(这些结构制约了一定类型的刺激的某种反应)上的差异加上早期的训练差异所致。华生坚信有什么样的刺激便有什么样的反应,个体的行为是环境的产物。他说:给我一打健全而没有缺陷的儿童,让他们在我自己设计的特殊环境里成长,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保证使他们任何一个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业经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而不管他们是否具有这方面的天资、嗜好、趋向、能力、禀性以及祖先的种族。(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6,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巴甫洛夫经典行为主义

巴甫洛夫(1849年—1936年)经典行为主义可以定义为:两种刺激同时呈现于一个生物体,一个是无条件刺激(有关刺激),另一个是无关刺激(条件刺激),二者在出现时间上多次结合以后,实验动物对无关刺激形成条件反射,此种形成条件反射的方式与方法称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39,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在条件刺激中,巴甫洛夫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两个系统。第一信号是指具体的刺激物,第二信号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第一信号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一信号是第二信号的基础,第二信号对人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于(1904年—1990年)于1938年在他的《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将机体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即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中的行为反应即是应答性行为。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应答性行为来解释,于是他提出了另一类行为,即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具体的刺激所引起,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好像是自发的反应,因此操作性行为也可以叫做自发性行为。(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67,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斯金纳强调操作性行为中的强化的作用。强化指伴随于行为之后并有助于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事件。

  斯金纳认为个体的行为反应,因其后所跟随的刺激不同,就决定了其后该行为再度出现的可能性。斯金纳的信念是,行为是完全可以塑造的,如果某个人的行为有缺陷,那是由于他所受的训练或外部的环境影响所致,几乎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塑造,而塑造行为的前提就是任何一种被塑造的、合适的行为出现之后予以重复强化。(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87,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托尔曼目的行为主义

  托尔曼(1886年—1959年)的行为主义引入了目的行为的概念,托尔曼认为,动物和人的行为总是有目的性,这一点是客观的,而且这都是一些可观察的外显的目的性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具有认知特征。这是说,有机体在特定环境中做出的整体行为总是利用了环境中的各种工具和途径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9,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托尔曼在刺激—反应机制中,在可观察的刺激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引入了中间变量的概念。

这些中间变量是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是把刺激情境和行为反应联结起来的内部过程。它们是:需要系统信念价值动机行为空间。(皮连山、王小明、王映学编著《现代认知学习心理学》P10,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班杜拉社会认知行为主义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虽然条件反射能够解释行为的一些方面,然而,这一理论无法知道个体内部的心里活动。社会认知理论是同时关注了人的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的一种行为理论。这一理论把行为、环境和认知都纳入发展的重要因素。(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P4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班杜拉(1925— )是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最早开始研究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习得这种行为。观察学习也被称为模仿。在观察学习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行为但有时却习得了这一行为。在新近研究中,班杜拉强调了行为、人/认知、环境之间的互动。行为和个体特征/认知因素之间相互影响,人的认知行为可以影响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个体的认知。(美:约翰·W·桑特洛克《儿童发展》第11版P4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行为主义方法

约翰·华生

约翰·华生(JohnB.Waston,1878)于1913年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旗帜,是美国第一个将巴氏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的人。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在华生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1、  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

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

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华生指出一向认为纯属意识的思维和情绪,其实也都是内隐和轻微的身体变化。前者是全身肌肉,特别是言语器官的变化,后者是内脏和腺体的变化。20年代以来记录肌肉电位变化的技术不断提高,已经发现心理活动伴有轻微的肌肉收缩。但连带发生的事件并不一定就是同一事件。所以思维时有轻微的肌肉收缩,并不足以证明思维就是轻微的肌肉收缩。

华生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有机体反应的刺激,最后分析也只能是有机体内部和外界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这样一来。全部行为,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而已。因此,他认为心理观象都能够用物理和化学的概念来说明。一位早期行为主义者魏斯把这种观点发挥到极端的还原论,但华生本人则又主张心理学只应着眼于有机体整体的适应性行为,无须过问这些物理和化学变化。

华生自称行为主义是唯一彻底而合乎逻辑的机能主义。他在芝加哥大学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安吉尔也说过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但机能主义者把意识和行为都看作人适应环境的手段。按机能主义的哲学依据——实用主义来说,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所以,考察了行为就无须考察意识;反之,若不考察行为则无法考察意识的适应性。因此彻底的机能主义就必须承认,可以丢开意识去考察行为,但不能丢开行为去考察意识。

华生宣称心理学家应该象物理学家那样去使用意识,即只把它看作关于客观事物的经验,而不看作关于心理活动的经验,从而否定了冯特所指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把心理学家所研究的意识和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客观事物等同起来。拉什利明确指出这是新实在论的观点,并极表赞赏。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这是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否认意识的必然结论。

华生一方面反对内省,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利用只有内省才能提供的一些素材。于是他把内省从前门赶出去,又以“言语报告”的名义从后门请进来。这样就把言语的两种作用混淆了。言语固然和动作一样是对客观刺激的反应,但也可用来陈述自己的心理,这种陈述其实就是内省。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方法论上深受进化论问世以来的动物心理学的影响。动物不会作内省报告,所以只能根据它对刺激的反应来推测其心理。这样就使早期的动物心理学染上浓厚的拟人论色彩。摩根提出要尽量克服拟人论,经过勒布的进一步努力,直至桑代克,均未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华生承其余绪,做过许多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最后得出一反拟人论的结论,断言人和动物在心理上没有质的差别,但不能按人的心理来推测动物的心理,相反地要像研究动物心理那样来研究人的心理。因此,他非常赞赏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因为它可以使像感觉辨别这样的主观经验转化为反应差异的客观事实。

但从根本上看,华生与巴甫洛夫完全不同。华生否认神经中枢在动物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认为它仅起联络作用。巴甫洛夫则把身体外周器官活动与神经中枢活动的关系看作投影关系,考察外周器官的活动,目的在于了解神经中枢的活动。再者,巴甫洛夫不否认意识,而且非常强调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本质差别。华生认为除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条件反射实现的。因此他把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当作行为主义的“枢石”。华生夸口说,给他一打健康婴儿,让他在可以完全控制的环境里去培育,他能使任何一个婴儿变成任何一种人物。他在婴儿的情绪行为上做了实验,使婴儿的爱、惧通过条件反射的改变而改变。他后来侈言要建立行为主义的实验伦理学。

华生式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直至今天,其涉及的领域仍日益扩大。它们尽管不全以行为主义为指导观点,但名称的起源则不能不归之行为主义。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影响美国心理学达30年。他的预测和控制行为的观点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界公认,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一个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虽然意识重新被重视,但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也尽量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华生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最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30年代以后,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如果说华生废除意识的主张,由于使心理学丢掉主题而渐被抛弃,那么方法论的行为主义则在美国借操作主义的巧辩而延续。

(一)否认遗传的作用

首先,华生认为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从刺激可预测反应,从反应可推测刺激。在华生看来,刺激是指客观环境和体内组织本身的变化,反应是指整个身体的运动,手臂、腿和躯干的活动,或所有这些运动器官的联合运动(华生,1998)。他将思维、情绪、人格等心理活动都等同于一系列动作。由于刺激是客观存在的,不决定于遗传,而行为反应又是由刺激引起的,因此行为不可能决定于遗传。

其次,华生虽承认机体在构造上的差异来自遗传,但他认为,构造上的遗传并不能导致机能上的遗传。个体遗传的构造,其未来的形式如何,要决定于其所处的环境。华生曾举例对此进行了说明。一位身为钢琴家的父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手指长而灵活,而小儿子的手指不长也不灵活。而钢琴这种乐器需要手指长,手型好,有腕力。假定父亲喜欢小儿子,对他说“我要你成为钢琴家,我想做一个尝试。你的手指不长,也不灵活,但我会为你造一架钢琴。我把键变窄,以便适合你的手指,再改变键的形状,使你按键时毋需特别用力。”谁又会知道,小儿子在这样的条件下,不会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钢琴家呢?(华生,1998)

第三,华生的心理学以控制行为作为研究的目的,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遗传的作用越小;控制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华生否认了遗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作用。

(二)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华生的一句名言充分体现了其环境决定论的理论取向,他指出:“给我一订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那么我愿意担保,可以随便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不过,请注意,当我从事这一实验时,我要亲自决定这些孩子的培养方法和环境。”(华生,1998)虽然华生在提出此观点的同时,注意到了个体的遗传基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但他片面夸大了环境和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了促进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不可否认华生的环境决定论观点确实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使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心理发展的社会因素。同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巨大作用。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Skinner,1904—1990)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车站小镇。

1930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操作性行为方法

    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作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在教学方面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实验,是在他设计的一种动物实验仪器即著名的斯金纳箱中进行的。箱内放进一只白鼠或鸽子,并设一杠杆或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动物在箱内可自由活动,当它压杠杆或啄键时,就会有一团食物掉进箱子下方的盘中,动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装置记录动物的动作。斯金纳的实验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的不同在于:

(1)在斯金纳箱中的被试动物可自由活动,而不是被绑在架子上;

(2)被试动物的反应不是由已知的某种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为(压杠杆或啄键)是获得强化刺激(食物)的手段;

(3)反应不是唾液腺活动,而是骨骼肌活动;

实验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脑皮层活动的规律,而是为了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从而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行为。

巴甫洛夫

1849年9月27日(俄旧历9月14日)出生于梁赞。1875年毕业于彼得堡大学,1879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研究院,1883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4年起在军事医学研究院任副教授、教授等职,领导过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工作。1901年为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1907年为正式院士

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之一。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应方式和其他狗不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行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表明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

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UCS)(肉):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狗)预期的反应(无条件的本领反应)。

条件刺激(CS)(铃声):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狗)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

条件刺激有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两个系统:第一信号是指具体的物理性刺激物,第二信号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

强化: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反应)就越巩固。

抑制: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和分化。

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应。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应叫作无条件反应(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作条件反应(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称为强化,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跟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一种条件反射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反射。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例如,对以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狗,只给铃声,不用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现条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是因为原先在皮质中可以产生兴奋过程的条件刺激,现在变成了引起抑制过程的刺激,是兴奋向抑制的转化。这种抑制称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脑皮质产生主动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反射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很快恢复,这说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消退发生的速度,一般是,条件反射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反射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反射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例如,用500赫的音调与进食相结合来建立食物分泌条件反射。在实验的初期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只不过它们跟500赫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反射效应就越小。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泛化。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赫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调)产生食物分泌条件反射,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简单说: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简单说: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托尔曼

托尔曼(Edward ChaseTolman,1886~1959)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的起源之一。193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对学习心理学有较大的贡献,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力图客观了解行为的目的性,着重研究有机体的中央(内心)的过程。以各类迷宫为学习情境,其中有许多选择点,即通往目的地的符号或线索。认为学习者所学得的不是动作系列,而是预期(或目的)与符号间的联系或预期的证实,并以证实原则来代替强化。其认为行为是整体的、有目的的,学习者必须对学习情境的符号与图形(或完形)产生“认识的完形”,因此其理论又称为目的行为主义或符号完形论。

                目的行为

目的性的整体行为所具有的特征为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指向或离开一定的目标对象。因为如果要识别某一行为,总要确定这一行为所指向或所躲避的某一目标对象。

第二,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这就是说,整体行为具有选择性的特征,它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而放弃另外的途径和方式。

第三,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对象,整体行为所选择的途径和方式总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如果有机体对整个情境缺乏一定认知,并且对情境中所充满的途径、方式和障碍没有整体认知,它就不可能选择出最方便的路径。这就说明,整体行为不仅具有目的性,而且具有认知性。托尔曼认为,在人类身上,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

第四,整体行为具有可教性的特征,即经过教育,整体行为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例如,白鼠走迷津所花费的时间一次比一次少,说明它的每一尝试都从环境刺激中接受了教训,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进步。

就坚持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言,托尔曼是一位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坚持认为心理学必须以客观的方法来研究可以外部观察的行为。但托尔曼所谓的行为与早期行为主义者有所不同,他反对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整体行为是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的。

在他看来,所有行为都是由目的来指导的,如白鼠走迷津、猫试图逃出迷箱等都是由目的导向的,白鼠每次走迷津,都是越来越快地达到目标,这就是说,白鼠正在学习,正是学习这种行为为达到目的提供了高度客观的证据。

托尔曼区分了分子行为和整体行为,他认为,虽然整体行为与生理运动有关,但我们在研究这些行为时无须知道这些行为与哪些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有关,我们所要了解的是整体行为的本质特征。

这些观点一经发表,迅速在行为主义阵营内引起强烈的反应,不少人认为,托尔曼使用了“目的”和“认知”等主观性的概念,犯了行为主义之大忌。但托尔曼认为,作为整体行为目的性和认知性的定义是完全客观的东西,他通过把目的性和认知性进行数量化和客观化,从而驳斥了那些反对意见。

行为的决定因素:中介变量

托尔曼强烈反对把行为看作是刺激-反应的简单做法,认为介于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心理过程与有机体所作出的行为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他提出中介变量的概念,认为认知、期望、目的、假设和嗜好等都是中介变量的具体表现形式。他还认为,对于行为的最初原因以及最后引起的行为本身都应该进行客观的观察并在操作上给以规定。

托尔曼试图从可以观察到的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探索有机体的内部过程,从而解答有机体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的原因。托尔曼曾经说过,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但它是引起一定反应的关键,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只有搞清楚中介变量,才能回答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为什么能引起某种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反应。

最初,托尔曼把中介变量划分为需求变量(为什么)和认知变量(是什么)两大类,前者本质上是就是动机,后者则包括对客体的知觉、再认等。认知变量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而需求变量则是对“为什么”问题的回答。这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中介变量,通过实验设计并加以数量化,就可以被人们间接地推断出来。例如,他以动物被剥夺食物的时间来定义饥饿,根据某些操作的测量来定义能力等等。后来,受格式塔心理学派勒温(KurtLewin)的影响,托尔曼将“生活空间”、“心理场”等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对中介变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把中介变量划分为三大种类:需求系统、行为空间和信念-价值体系。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变量,代表着反应的内部心理过程。人们认为,华生的S-R公式是“空白的有机体”,即排除了有机体的心理状态;而托尔曼的中介变量则深入到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有助于说明行为的个别差异。可以说,托尔曼是在坚持行为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解释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对于华生的“边缘主义”,他是一位“中心主义者”。托尔曼的观点,在当时被很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