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小组研究报告

大数据:技术、产业与管理研究报告

一、四次产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 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目 标 工厂智能化 特 点 灵活易变、高资源效率 兴起地 美国,中国 代 表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中国能赶上这一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是不易的、也是万幸的。

(1)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

(2)第四次工业革命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就确立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绿色发展指标的国家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宣言书。这势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开创一条绿色工业革命的新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如果我们不自救,没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利用,那就是科技进步。尽管人们常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无论已见证了多少发明的丰功伟绩,我们仍不应该被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解读所误导。我们可以从科技进步中希冀很多,但希望不能过分。在这方面做好自我克制是最好的态度。

(3)第四次工业革命无纸办公并未实现

人们很容易憧憬在不久的将来,交通瓶颈可以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被逐步解决,因为人们不用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而是有可能畅享在家或在公园的虚拟办公室里办公。

悲哀的是,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并不现实,让人联想到电脑黎明时代,人们预言未来将实现无纸办公却并未实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和当时的断言相反,我们现在更加淹没在纸堆里。专家预测,2020年的纸消费量将比2000年的水平多一半。如果这主要是因为扩大的阅读群体——尽管电子书在普及,但人们似乎更偏爱高质量的纸质印刷体——我们还有理由暗自庆幸。但不幸的是,并非如此。在许多国家,包括新兴经济体,官僚机构在膨胀,如果这些社会继续放开手脚发展,(纸消费量)不降反增的趋势将继续呈现。

然而,我们确实在逐步靠近一个依靠直接听觉和视觉影响的科技门槛——先是通过手机,然后是特殊的眼镜和放置于眼球的隐形眼镜。人们不再需要聚到一个地方开会,而是可以在虚拟的地方聚会,不论是办公室、教室、会议室,甚至是游行抗议集会(继续挥旗呐喊辱骂,但不再有互扔西红柿或者“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土制燃烧弹)。当然,人们最好在学术报告厅,而不是抗议集会上聚集。比如,在星期三下午两点,我的学生们会向我眨动眼皮,我还以眨眼,于是我们就一起开始了一场未来世界的讲课——确实很有意思。

技术上这一切当然可能,但并不是说这就一定会受到人们欢迎。就像电视电话会议一样,尽管都是“现场”,但经常由于心理上,或者其他各种实际原因,它们还是替代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我们更愿意实际看到对方,电视屏幕的影像并不能帮我们实现这一需求。人还是更愿意有物理的而非虚拟的接触,我们也不能低估私密对话或非正式闲谈的需要。

(4)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毫无疑问将影响整个世界。虽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间目睹中部欧洲这几十年的变迁,但中部非洲的学生们却不能在他们的国家里看到同样的转变,或许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这代人看不到。就像尽管19世纪就发明了电,但这个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到现在还没有用上电;大规模电脑化已经推进了半个世纪,但绝大多数人类依然无法享受它带来的福利;1879年英国的纽卡斯尔就点亮了世界第一盏街灯,而饱受内战摧残的索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科技进步也是一样,尽管其带来的改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

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在观察和作结论时一以概之,虽然很多科学家在描绘未来时倾向于这么做。美国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就是这样的典型错误。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从高度发达的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打包销售,原因在于对世界复杂性的无知无觉。但在加利福尼亚可行的事未必在厄立特里亚行得通;在巴伐利亚成功的项目到安第斯山区不一定可行;在关西成功的经验到瓦济里斯坦可能长时间水土不服。在此背景下,某些“大师”炮制并被反复引用的名言“每件东西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制造”明显是荒谬的。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充斥全球,但它们实际上要么是简单粗暴的概括,要么是愚昧无知的歪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由人性价值和管理才能主导决策的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水平。科技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但绝非万能,许多问题仍将在技术解决的范畴之外。

二、新产业中组织工作的形式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蒸汽动力,这一技术使得劳动力大大解放,生产效率快速提高,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蒸汽时代,采取大工厂生产模式,取代了一样的手工工场劳作。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电力的广泛运用,这一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全球至此开创了“信息时代”,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是,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推动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

三、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之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与企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信息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正常发挥其职能。若组织结构不合理,就无法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无法形成企业强大的信息能力。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要求企业组织形成环境——目标——结构体系。企业信息收集的形式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以及组织目标与现实差异的程度和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是企业组织保持动态平衡的保证。同时,组织目标的确定应以对环境信息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来形成,并在组织设计参数与权变因素之间保持一致,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再造。环境——目标——结构体系的形成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产生冲击,也是企业信息能力的具体体现。

(2)信息技术要求组织的有机性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既要求增强组织的有机性,也是组织有机性提高的技术保证。企业信息能力的增强,可以使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层次进一步授权,进而加大管理的影响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组织内横向沟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

(3)信息技术促使企业组织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依赖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下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来减少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如EDI)

能够使企业组织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如何配合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并充分发挥企业信息能力的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用严格的制度和层次等级保证信息工作的有效和效率,这在当时极好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要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更加简化的组织结构

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的传输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整个组织范围中扩散,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这样,由于信息技术代替了大部分原来由中间层次来完成的信息的组织和传递工作,因此,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效用,相应地减少了对中间层次的需求,而促使企业简化组织结构,推动了企业的机构精简。

(2)权利载体的变化

由于组织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知识所能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资本,使得企业中传统的资本权力结构,即企业上下级之间实行命令和控制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越来越受欢迎。新的组织将会是以团队为单位的结构。这样的团队将会有一些决策权利,同时又受到更加高层次的团队的指挥,这样,在企业中遇到的横向的协调关系将远远大于纵向关系,也因为较多的横向协调关系取代纵向关系,公司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3)组织内部横向化的沟通方式

传统的等级制度对待信息是一种保护和控镧的政策,个人看成是信息的主人,其权利的大小与所拥有的信息量成正比,所以大家都极不情愿放弃自己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然而,信息不像其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与人的能力相结合而产生有用的知识,所以使用它的人越多,其产生的效用也就越大。信息技术支持广泛的横向沟通、协调和控镧,这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启发、沟通和知识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统会打破传统信息的等级界线,发挥出信息的最大价值。所以,由于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会改变原来纵向的信息沟通方式,而发展横向化的沟通方式。

3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提出和再造趋势

很显然,企业要想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就要抛弃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重新建立适应于当代信息化需要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这就是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理论。企业组织再造理论是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家米歇尔?哈默在1990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在企业中建立起适应于新经济环境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组织的市场竞争地位与提高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美国FORTUNE杂志所排的500家大企业中已有l,5实施了企业再造。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再造已是势在必行。根据科斯理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跟市场交换相比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在内部组织生产要比市场交换的效率高,因此企业组织可以代替市场。当企业组织的边际管理成本跟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企业的组织就达到了它的效率边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就要将那些边际交易成本小于边际管理成本的岗位取消,然后再根据信息传递的新特点做出新的组织结构框架,这样才符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根据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扁平化

所谓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为适应竞争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分工原理和管理跨度理论,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向扁平模式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提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计算机系统承担了以前由中层管理人员所负责的许多沟通、协调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将导致企业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缩短组织的高层与基层

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

(2)网络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就必须使企业的触角渗透到市场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向网络化进行转变。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强调组织内部的个体、群体和部门之间以及它们与组织环境的关键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使得严格的等级制形式的命令链被网络化形式的沟通所取代,传统的命令沟通方式变为协商式的沟通方式,从而导致组织高效、职能柔性和开放。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和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

另外,信息技术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化,使得单个的企业已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几个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就可以使企业既可以都获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又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于是,由各个企业组成的网络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将通过合同的方式,依靠其他组织,共同从事制造或者营销等活动。这种组织结构将有助于组织自身规模的精简,使组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进而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虚拟公司就是这样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态下运作的企业有完整的功能,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但在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部门。企业仅保留关键的功能,然后将其他功能虚拟化,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3)无边界化

传统的组织为保证内部的稳定和秩序,在各层次和各部门之间、供应商与顾客之间、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通过一系列行政和市场的控制手段来加强组织运作的稳定性。然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的组织成员,比较容易打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不受时空的局限。同时。过分僵硬的界限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妨碍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因此。需要组织放松控制,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组织的无边界化并不意味企业组织外延无限扩大,不需要任何界限,而是企业不再用工具和构架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建立一种有足够柔性的结构,打破原有僵硬的分工体系,可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整合其机构和业务流程。随着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和日益被市场所驱动,职能边界让位于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竞争性的产品供应,做出更协调、更迅速的反应。

(4)组织内部的市场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价值不断增值,同时,也使得别人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到自己的信息,为了平衡这种利益关系,就需要有薪的诱因来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组织内部的市场化就是把企业分割成不同的利益中心,包括各职能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也包括体系外的客户。这些利益中心具有外部市场的种种特点,它们之间没有免费的信息和服务,而是按照绩效的结果索取相应的利益。在内部市场模式下(一切市场功能都在机构内部得以重塑和体现。美国的强生公司、微波通信公司、柏树半导体公司等已成功地进行了组织内部市场的改革,我国的很多企业也从类似的改革中大获裨益。

(5)学习型组织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布尔丹认为:如果要进行企业再造,就要从内部把企业本身改造为“干到老,学到老的大学校。因为在信息社会,学习是无限的,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业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讲师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1990年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应具有的5项修炼:第一,自我超越。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真实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第二,改善心智模式。对已经形成的习惯、想法和做法,能够理智地严格审视,并吸收别人的好的想法和做法。第三,建立共同的愿望。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愿望。第四,团队学习。通过愿望、反省和检讨的技术,通过对话,把可能造成分立的冲突与自卫转化为学习动力。第五,系统思考。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在职经验的积累。而经验就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在假设企业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平均成本就会随着累积的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学习型曲线可以用来表示经验的增加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管理为中心,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表现为网状结构、以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且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将运作和学习融为一体。

(6)团队型管理

由于在信息时代,迫切需要组织能够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快速和灵敏的反应,因此建立团队型的组织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组织结构再造的一个趋势。团队是企业内部形式的具有自觉团结协作精神、能独立作战的小集体,它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横向协调基础上的。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同时,对其他的专业也都有所了解,是一个多面手,团队中人员的分工将不会非常明确,大家最注重的是互相协作,团队也会像个人一样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的这种组织,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是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这种团队模式将进一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组织在具体工作中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它使得整个组织结构更具弹性、更注重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更看重合作精神。

(二)大数据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不断流动、大数据呈级数增长,过去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工具,整个社会活动的数字化记录,已经成为可以被重复利用的宝贵财富,是珍贵的管理依据。新时代下,每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都有可能占据数据时代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在大数据环境下走向经济的最前端,就要及时转变管理模式。

1.变革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现代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对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在管理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数据反映管理问题,根据数据信息转变管理模式。实际上,基于大数据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正在迅速发展,这种新理念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更高的商业价值。现代企业应从注重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基于服务的、能够与其他元素和谐共处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对客户增值服务的附加值,而且由于它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因此更加合理科学化,也更客观,它既迎合了大数据的时代特点,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变革数据管理

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掌握了数据就如同站在巅峰,它将促进企业转型,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在竞争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更多的是包括图片、音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处理还只是针对于结构化数据,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微乎其微。企业处于数据激增的环境中,需要具有快速、及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尤其是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将来自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抽取,打破原来的系统壁垒,把来源不同的全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整合,对其所拥有的各类数据进行更深入、面的数据挖掘。大量的数据信息在被企业使用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数据安全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要通过相关法规文件来保障机密数据及个人隐私求。从政策上,

不被外泄;从技术上,要通过物理隔离实现数据隔离,通过信息加密及增设多级登陆密码等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3.变革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一批拥有综合素质的管理者,他们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提取和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兼备营销知识、运营管理素养。CDO(ChiefDataOfficer,首席数据官)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能是使用数据搭建企业与社会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从社会获取更多的潜在数据,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CDO将数据当作企业资产,为企业提供多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方面的决策支持,他们能够理解“商业语言”,从数据分析角度来帮助管理者面对挑战。CDO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层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话语权。

4.变革决策观念

大数据环境下以数据体系的发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不仅需要数据的客观性,也需要人的主观决策,单纯的主观决策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样,单纯的数据决策也会造成偏离实际。大数据环境下,产业边界也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因此使决策更加复杂,决策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决策知识分布更加广泛,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应更注重以公众为主体,而不再是决策者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经遍布于各行各业,涉及到每个领域,也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及时变革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利益,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内、外环境多变的“大数据”下,要针对当前形势,总结原有管理模式的利弊,扬长避短,不断优化产业链。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加速我国的经济腾飞。

(三) 企业管理的机遇

1.结合大数据特征,借助云计算等有效处理工具,深度挖掘数据流量与价值信息,有利于企业经营好数据信息流量,降低管道化风险,发扬“云-管-端”的智能管道的优势。

2.复杂环境下使的企业能够及时把握用户体验效果,企业可从大量用户数据中深度分析、挖掘出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爱好,以实施精准营销及整个供应链优化,掌控数据增值。

3.企业可将存储分类好的大数据快速挖掘、调用和决策支撑,并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运作、维护和战略实施中,成为企业寻找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与重要途径。

4.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及时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寻找一些隐蔽性很强的安全威胁,可协助信息安全部门找到应对新型安全威胁的有效途径。 5.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海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特征的逐步显现,以及数据资产逐渐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对行业用户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掌握数据资产,进行智能化决策,已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战略布局,并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应用如下:

(1)有效降低成本;通过分析企业所掌握的大数据,可以更好地 组织协调企业的各个部门。运用大数据可以使供应链的物流更高效,例如卡车内的电子车载录像机可以告诉我们他们在哪里、如何快速 驱动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等。大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

(2)利用数据营销;过去采 的小组和问卷调查的来定位客户消费的方式,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过时的。企业首先要建立动态的数据体系,再通过数据分析帮自己确认目标消费群,并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从而迅速准确的把握消费者的需要,这种方式极大推动了亚马逊等网上销售业务的增长。

(3)了解竞争对手;搜集分析竞争对手数据,查清竞争对手状 况,使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找出竞争对手产品价格、 营销和竞争等策略,从而改变自己的价格及关键业务,让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通过基于数据的优化和对接,把企业流程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最终战胜对手。

(4)及时把握商机;政府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企业利用和手机大量开发数据,针对这一举措,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发掘客户潜在需求。通过分析企业已掌握的数据模式,帮助企业发现在哪个市场举行产品发布会、产品放置位置等。同时结合仿真算法,实时改进和创新产品。

(5)提高企业决策;企业内部数据采集、整理、发掘和分析,为企业组织内各层次人员提供信息,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加快决策速度,实现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决策能力, 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企业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势必将掀起一场商业模式和管理决策上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力将渗入企业的每个细节,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维,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不仅要掌握更多更优质的数据,还要有足够的领导力,先进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大数据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清晰定义数据需求有人认为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的经验、直觉和视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将日益减小,但恰恰相反的是,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商业领袖是那些能够发现商机、开拓市场、有敏锐创新思维并说服员工投入其全新想法的领导者,能针对企业的众多管理决策做出变革。

(2) 广泛的实时用户定制,大数据实现了用户定制的质的飞跃,使得实时个性化成为可能。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将颠覆一切传统商业模式,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终极方向和新驱动力。大数据为个性化商业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可持续发展的沃土,如基于交叉融合后的可流转性数据、全息可见的消费者个体行为与偏好数据等等,未来的商业可以通过研究分析这些数据精准挖掘每一位消费者不同的兴趣与偏好,从而为他们提供专属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3) 数据技术人员的管理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技术人员的价值将极为凸显,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处理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对于数据科学家来说,统计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比统计技术更重要的是清理和组织大型数据的能力,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格式往往是非结构化的。最好的数据科学家要能够懂得“商业语言”,帮助管理者从数据的角度理解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4) 数据跨职能跨部门的流动高效的企业需要把信息和决策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具有一个灵活的组织架构,最大化企业跨职能的合作。管理者需要为各部门的决策人员提供合适的数据和懂得相关技术的专家。同时,IT规划与运维应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健全的企业IT架构有助于解决孤岛问题。

(5) 基于数据的运营与决策 大数据将催生由信息驱动的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中发挥中间作用,通过商业交易创建极具价值的“排出数据”;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利用可控实验,企业能够验证假设、分析结果以指导投资决策及运作改变;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提高算法和机器分析的作用,避免成本高昂的人工干预,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除此之外,大数据还会对企业的营销、绩效、人力等方面有深刻地影响。企业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除了注重技术与人才的 培养,还必须敢于变革,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在信息时代蓬勃地发展。

四、总结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已是势不可挡,其中潜在的巨大价值势必会掀起一场商业模式和管理决策的深刻变革。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据正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挑战,企业除了注重技术与人才,还必须转换管理思维,变革管理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挖掘蕴含其中的附加价值,力求抓住机遇,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赢得竞争,发展壮大。

企业通过大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时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作出预判,从而改善企业自身经

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这将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企业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时代发展的商业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服务、渠道、营销等竞争,更是对信息掌握能力的竞争,谁能够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最快速的反应就赢得了市场。

四次产业革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将引导世界向着智能化时代发展,在产业,生活方面不断向着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未来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危机与机会并存,跟随这个发展趋势便是发展企业的首选。

小组成员

张旭   201410811133

陈虹   201410811101

倪霞   201410811107

姚婉君 201410811130

周孟贤 201410811134

大数据:技术、产业与管理研究报告

一、四次产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 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目 标 工厂智能化 特 点 灵活易变、高资源效率 兴起地 美国,中国 代 表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中国能赶上这一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是不易的、也是万幸的。

(1)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

(2)第四次工业革命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就确立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绿色发展指标的国家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宣言书。这势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开创一条绿色工业革命的新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如果我们不自救,没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利用,那就是科技进步。尽管人们常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无论已见证了多少发明的丰功伟绩,我们仍不应该被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解读所误导。我们可以从科技进步中希冀很多,但希望不能过分。在这方面做好自我克制是最好的态度。

(3)第四次工业革命无纸办公并未实现

人们很容易憧憬在不久的将来,交通瓶颈可以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被逐步解决,因为人们不用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而是有可能畅享在家或在公园的虚拟办公室里办公。

悲哀的是,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并不现实,让人联想到电脑黎明时代,人们预言未来将实现无纸办公却并未实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和当时的断言相反,我们现在更加淹没在纸堆里。专家预测,2020年的纸消费量将比2000年的水平多一半。如果这主要是因为扩大的阅读群体——尽管电子书在普及,但人们似乎更偏爱高质量的纸质印刷体——我们还有理由暗自庆幸。但不幸的是,并非如此。在许多国家,包括新兴经济体,官僚机构在膨胀,如果这些社会继续放开手脚发展,(纸消费量)不降反增的趋势将继续呈现。

然而,我们确实在逐步靠近一个依靠直接听觉和视觉影响的科技门槛——先是通过手机,然后是特殊的眼镜和放置于眼球的隐形眼镜。人们不再需要聚到一个地方开会,而是可以在虚拟的地方聚会,不论是办公室、教室、会议室,甚至是游行抗议集会(继续挥旗呐喊辱骂,但不再有互扔西红柿或者“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土制燃烧弹)。当然,人们最好在学术报告厅,而不是抗议集会上聚集。比如,在星期三下午两点,我的学生们会向我眨动眼皮,我还以眨眼,于是我们就一起开始了一场未来世界的讲课——确实很有意思。

技术上这一切当然可能,但并不是说这就一定会受到人们欢迎。就像电视电话会议一样,尽管都是“现场”,但经常由于心理上,或者其他各种实际原因,它们还是替代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我们更愿意实际看到对方,电视屏幕的影像并不能帮我们实现这一需求。人还是更愿意有物理的而非虚拟的接触,我们也不能低估私密对话或非正式闲谈的需要。

(4)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毫无疑问将影响整个世界。虽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间目睹中部欧洲这几十年的变迁,但中部非洲的学生们却不能在他们的国家里看到同样的转变,或许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这代人看不到。就像尽管19世纪就发明了电,但这个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到现在还没有用上电;大规模电脑化已经推进了半个世纪,但绝大多数人类依然无法享受它带来的福利;1879年英国的纽卡斯尔就点亮了世界第一盏街灯,而饱受内战摧残的索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科技进步也是一样,尽管其带来的改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

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在观察和作结论时一以概之,虽然很多科学家在描绘未来时倾向于这么做。美国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就是这样的典型错误。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从高度发达的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打包销售,原因在于对世界复杂性的无知无觉。但在加利福尼亚可行的事未必在厄立特里亚行得通;在巴伐利亚成功的项目到安第斯山区不一定可行;在关西成功的经验到瓦济里斯坦可能长时间水土不服。在此背景下,某些“大师”炮制并被反复引用的名言“每件东西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制造”明显是荒谬的。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充斥全球,但它们实际上要么是简单粗暴的概括,要么是愚昧无知的歪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由人性价值和管理才能主导决策的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水平。科技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但绝非万能,许多问题仍将在技术解决的范畴之外。

二、新产业中组织工作的形式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蒸汽动力,这一技术使得劳动力大大解放,生产效率快速提高,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蒸汽时代,采取大工厂生产模式,取代了一样的手工工场劳作。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电力的广泛运用,这一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全球至此开创了“信息时代”,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是,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推动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

三、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之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与企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信息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正常发挥其职能。若组织结构不合理,就无法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无法形成企业强大的信息能力。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要求企业组织形成环境——目标——结构体系。企业信息收集的形式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以及组织目标与现实差异的程度和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是企业组织保持动态平衡的保证。同时,组织目标的确定应以对环境信息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来形成,并在组织设计参数与权变因素之间保持一致,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再造。环境——目标——结构体系的形成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产生冲击,也是企业信息能力的具体体现。

(2)信息技术要求组织的有机性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既要求增强组织的有机性,也是组织有机性提高的技术保证。企业信息能力的增强,可以使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层次进一步授权,进而加大管理的影响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组织内横向沟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

(3)信息技术促使企业组织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依赖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下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来减少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如EDI)

能够使企业组织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如何配合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并充分发挥企业信息能力的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用严格的制度和层次等级保证信息工作的有效和效率,这在当时极好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要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更加简化的组织结构

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的传输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整个组织范围中扩散,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这样,由于信息技术代替了大部分原来由中间层次来完成的信息的组织和传递工作,因此,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效用,相应地减少了对中间层次的需求,而促使企业简化组织结构,推动了企业的机构精简。

(2)权利载体的变化

由于组织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知识所能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资本,使得企业中传统的资本权力结构,即企业上下级之间实行命令和控制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越来越受欢迎。新的组织将会是以团队为单位的结构。这样的团队将会有一些决策权利,同时又受到更加高层次的团队的指挥,这样,在企业中遇到的横向的协调关系将远远大于纵向关系,也因为较多的横向协调关系取代纵向关系,公司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3)组织内部横向化的沟通方式

传统的等级制度对待信息是一种保护和控镧的政策,个人看成是信息的主人,其权利的大小与所拥有的信息量成正比,所以大家都极不情愿放弃自己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然而,信息不像其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与人的能力相结合而产生有用的知识,所以使用它的人越多,其产生的效用也就越大。信息技术支持广泛的横向沟通、协调和控镧,这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启发、沟通和知识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统会打破传统信息的等级界线,发挥出信息的最大价值。所以,由于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会改变原来纵向的信息沟通方式,而发展横向化的沟通方式。

3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提出和再造趋势

很显然,企业要想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就要抛弃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重新建立适应于当代信息化需要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这就是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理论。企业组织再造理论是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家米歇尔?哈默在1990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在企业中建立起适应于新经济环境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组织的市场竞争地位与提高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美国FORTUNE杂志所排的500家大企业中已有l,5实施了企业再造。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再造已是势在必行。根据科斯理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跟市场交换相比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在内部组织生产要比市场交换的效率高,因此企业组织可以代替市场。当企业组织的边际管理成本跟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企业的组织就达到了它的效率边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就要将那些边际交易成本小于边际管理成本的岗位取消,然后再根据信息传递的新特点做出新的组织结构框架,这样才符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根据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扁平化

所谓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为适应竞争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分工原理和管理跨度理论,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向扁平模式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提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计算机系统承担了以前由中层管理人员所负责的许多沟通、协调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将导致企业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缩短组织的高层与基层

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

(2)网络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就必须使企业的触角渗透到市场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向网络化进行转变。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强调组织内部的个体、群体和部门之间以及它们与组织环境的关键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使得严格的等级制形式的命令链被网络化形式的沟通所取代,传统的命令沟通方式变为协商式的沟通方式,从而导致组织高效、职能柔性和开放。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和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

另外,信息技术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化,使得单个的企业已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几个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就可以使企业既可以都获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又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于是,由各个企业组成的网络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将通过合同的方式,依靠其他组织,共同从事制造或者营销等活动。这种组织结构将有助于组织自身规模的精简,使组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进而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虚拟公司就是这样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态下运作的企业有完整的功能,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但在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部门。企业仅保留关键的功能,然后将其他功能虚拟化,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3)无边界化

传统的组织为保证内部的稳定和秩序,在各层次和各部门之间、供应商与顾客之间、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通过一系列行政和市场的控制手段来加强组织运作的稳定性。然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的组织成员,比较容易打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不受时空的局限。同时。过分僵硬的界限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妨碍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因此。需要组织放松控制,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组织的无边界化并不意味企业组织外延无限扩大,不需要任何界限,而是企业不再用工具和构架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建立一种有足够柔性的结构,打破原有僵硬的分工体系,可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整合其机构和业务流程。随着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和日益被市场所驱动,职能边界让位于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竞争性的产品供应,做出更协调、更迅速的反应。

(4)组织内部的市场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价值不断增值,同时,也使得别人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到自己的信息,为了平衡这种利益关系,就需要有薪的诱因来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组织内部的市场化就是把企业分割成不同的利益中心,包括各职能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也包括体系外的客户。这些利益中心具有外部市场的种种特点,它们之间没有免费的信息和服务,而是按照绩效的结果索取相应的利益。在内部市场模式下(一切市场功能都在机构内部得以重塑和体现。美国的强生公司、微波通信公司、柏树半导体公司等已成功地进行了组织内部市场的改革,我国的很多企业也从类似的改革中大获裨益。

(5)学习型组织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布尔丹认为:如果要进行企业再造,就要从内部把企业本身改造为“干到老,学到老的大学校。因为在信息社会,学习是无限的,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业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讲师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1990年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应具有的5项修炼:第一,自我超越。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真实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第二,改善心智模式。对已经形成的习惯、想法和做法,能够理智地严格审视,并吸收别人的好的想法和做法。第三,建立共同的愿望。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愿望。第四,团队学习。通过愿望、反省和检讨的技术,通过对话,把可能造成分立的冲突与自卫转化为学习动力。第五,系统思考。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在职经验的积累。而经验就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在假设企业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平均成本就会随着累积的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学习型曲线可以用来表示经验的增加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管理为中心,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表现为网状结构、以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且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将运作和学习融为一体。

(6)团队型管理

由于在信息时代,迫切需要组织能够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快速和灵敏的反应,因此建立团队型的组织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组织结构再造的一个趋势。团队是企业内部形式的具有自觉团结协作精神、能独立作战的小集体,它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横向协调基础上的。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同时,对其他的专业也都有所了解,是一个多面手,团队中人员的分工将不会非常明确,大家最注重的是互相协作,团队也会像个人一样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的这种组织,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是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这种团队模式将进一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组织在具体工作中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它使得整个组织结构更具弹性、更注重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更看重合作精神。

(二)大数据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不断流动、大数据呈级数增长,过去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工具,整个社会活动的数字化记录,已经成为可以被重复利用的宝贵财富,是珍贵的管理依据。新时代下,每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都有可能占据数据时代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在大数据环境下走向经济的最前端,就要及时转变管理模式。

1.变革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现代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对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在管理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数据反映管理问题,根据数据信息转变管理模式。实际上,基于大数据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正在迅速发展,这种新理念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更高的商业价值。现代企业应从注重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基于服务的、能够与其他元素和谐共处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对客户增值服务的附加值,而且由于它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因此更加合理科学化,也更客观,它既迎合了大数据的时代特点,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变革数据管理

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掌握了数据就如同站在巅峰,它将促进企业转型,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在竞争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更多的是包括图片、音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处理还只是针对于结构化数据,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微乎其微。企业处于数据激增的环境中,需要具有快速、及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尤其是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将来自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抽取,打破原来的系统壁垒,把来源不同的全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整合,对其所拥有的各类数据进行更深入、面的数据挖掘。大量的数据信息在被企业使用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数据安全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要通过相关法规文件来保障机密数据及个人隐私求。从政策上,

不被外泄;从技术上,要通过物理隔离实现数据隔离,通过信息加密及增设多级登陆密码等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3.变革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一批拥有综合素质的管理者,他们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提取和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兼备营销知识、运营管理素养。CDO(ChiefDataOfficer,首席数据官)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能是使用数据搭建企业与社会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从社会获取更多的潜在数据,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CDO将数据当作企业资产,为企业提供多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方面的决策支持,他们能够理解“商业语言”,从数据分析角度来帮助管理者面对挑战。CDO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层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话语权。

4.变革决策观念

大数据环境下以数据体系的发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不仅需要数据的客观性,也需要人的主观决策,单纯的主观决策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样,单纯的数据决策也会造成偏离实际。大数据环境下,产业边界也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因此使决策更加复杂,决策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决策知识分布更加广泛,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应更注重以公众为主体,而不再是决策者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经遍布于各行各业,涉及到每个领域,也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及时变革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利益,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内、外环境多变的“大数据”下,要针对当前形势,总结原有管理模式的利弊,扬长避短,不断优化产业链。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加速我国的经济腾飞。

(三) 企业管理的机遇

1.结合大数据特征,借助云计算等有效处理工具,深度挖掘数据流量与价值信息,有利于企业经营好数据信息流量,降低管道化风险,发扬“云-管-端”的智能管道的优势。

2.复杂环境下使的企业能够及时把握用户体验效果,企业可从大量用户数据中深度分析、挖掘出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爱好,以实施精准营销及整个供应链优化,掌控数据增值。

3.企业可将存储分类好的大数据快速挖掘、调用和决策支撑,并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运作、维护和战略实施中,成为企业寻找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与重要途径。

4.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及时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寻找一些隐蔽性很强的安全威胁,可协助信息安全部门找到应对新型安全威胁的有效途径。 5.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海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特征的逐步显现,以及数据资产逐渐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对行业用户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掌握数据资产,进行智能化决策,已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战略布局,并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应用如下:

(1)有效降低成本;通过分析企业所掌握的大数据,可以更好地 组织协调企业的各个部门。运用大数据可以使供应链的物流更高效,例如卡车内的电子车载录像机可以告诉我们他们在哪里、如何快速 驱动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等。大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

(2)利用数据营销;过去采 的小组和问卷调查的来定位客户消费的方式,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过时的。企业首先要建立动态的数据体系,再通过数据分析帮自己确认目标消费群,并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从而迅速准确的把握消费者的需要,这种方式极大推动了亚马逊等网上销售业务的增长。

(3)了解竞争对手;搜集分析竞争对手数据,查清竞争对手状 况,使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找出竞争对手产品价格、 营销和竞争等策略,从而改变自己的价格及关键业务,让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通过基于数据的优化和对接,把企业流程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最终战胜对手。

(4)及时把握商机;政府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企业利用和手机大量开发数据,针对这一举措,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发掘客户潜在需求。通过分析企业已掌握的数据模式,帮助企业发现在哪个市场举行产品发布会、产品放置位置等。同时结合仿真算法,实时改进和创新产品。

(5)提高企业决策;企业内部数据采集、整理、发掘和分析,为企业组织内各层次人员提供信息,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加快决策速度,实现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决策能力, 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企业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势必将掀起一场商业模式和管理决策上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力将渗入企业的每个细节,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维,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不仅要掌握更多更优质的数据,还要有足够的领导力,先进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大数据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清晰定义数据需求有人认为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的经验、直觉和视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将日益减小,但恰恰相反的是,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商业领袖是那些能够发现商机、开拓市场、有敏锐创新思维并说服员工投入其全新想法的领导者,能针对企业的众多管理决策做出变革。

(2) 广泛的实时用户定制,大数据实现了用户定制的质的飞跃,使得实时个性化成为可能。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将颠覆一切传统商业模式,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终极方向和新驱动力。大数据为个性化商业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可持续发展的沃土,如基于交叉融合后的可流转性数据、全息可见的消费者个体行为与偏好数据等等,未来的商业可以通过研究分析这些数据精准挖掘每一位消费者不同的兴趣与偏好,从而为他们提供专属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3) 数据技术人员的管理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技术人员的价值将极为凸显,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处理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对于数据科学家来说,统计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比统计技术更重要的是清理和组织大型数据的能力,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格式往往是非结构化的。最好的数据科学家要能够懂得“商业语言”,帮助管理者从数据的角度理解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4) 数据跨职能跨部门的流动高效的企业需要把信息和决策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具有一个灵活的组织架构,最大化企业跨职能的合作。管理者需要为各部门的决策人员提供合适的数据和懂得相关技术的专家。同时,IT规划与运维应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健全的企业IT架构有助于解决孤岛问题。

(5) 基于数据的运营与决策 大数据将催生由信息驱动的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中发挥中间作用,通过商业交易创建极具价值的“排出数据”;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利用可控实验,企业能够验证假设、分析结果以指导投资决策及运作改变;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提高算法和机器分析的作用,避免成本高昂的人工干预,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除此之外,大数据还会对企业的营销、绩效、人力等方面有深刻地影响。企业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除了注重技术与人才的 培养,还必须敢于变革,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在信息时代蓬勃地发展。

四、总结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已是势不可挡,其中潜在的巨大价值势必会掀起一场商业模式和管理决策的深刻变革。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据正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挑战,企业除了注重技术与人才,还必须转换管理思维,变革管理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挖掘蕴含其中的附加价值,力求抓住机遇,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赢得竞争,发展壮大。

企业通过大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时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作出预判,从而改善企业自身经

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这将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企业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时代发展的商业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服务、渠道、营销等竞争,更是对信息掌握能力的竞争,谁能够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最快速的反应就赢得了市场。

四次产业革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将引导世界向着智能化时代发展,在产业,生活方面不断向着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未来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危机与机会并存,跟随这个发展趋势便是发展企业的首选。

小组成员

张旭   201410811133

陈虹   201410811101

倪霞   201410811107

姚婉君 201410811130

一、四次产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 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目 标 工厂智能化 特 点 灵活易变、高资源效率 兴起地 美国,中国 代 表 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悄然到来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中国能赶上这一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是不易的、也是万幸的。

(1)第四次工业革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

(2)第四次工业革命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就确立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方向,率先制定了含有绿色发展指标的国家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绿色发展战略,开展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投资,包括生态建设、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资,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1.70%上升至2010年的3.94%。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大会报告和党章之中,成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宣言书。这势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开创一条绿色工业革命的新路,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

如果我们不自救,没有什么可以拯救我们。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利用,那就是科技进步。尽管人们常说“需要是发明之母”,无论已见证了多少发明的丰功伟绩,我们仍不应该被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解读所误导。我们可以从科技进步中希冀很多,但希望不能过分。在这方面做好自我克制是最好的态度。

(3)第四次工业革命无纸办公并未实现

人们很容易憧憬在不久的将来,交通瓶颈可以因为科技的发展而被逐步解决,因为人们不用把时间浪费在通勤上,而是有可能畅享在家或在公园的虚拟办公室里办公。

悲哀的是,这只不过是一个美好的憧憬,并不现实,让人联想到电脑黎明时代,人们预言未来将实现无纸办公却并未实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和当时的断言相反,我们现在更加淹没在纸堆里。专家预测,2020年的纸消费量将比2000年的水平多一半。如果这主要是因为扩大的阅读群体——尽管电子书在普及,但人们似乎更偏爱高质量的纸质印刷体——我们还有理由暗自庆幸。但不幸的是,并非如此。在许多国家,包括新兴经济体,官僚机构在膨胀,如果这些社会继续放开手脚发展,(纸消费量)不降反增的趋势将继续呈现。

然而,我们确实在逐步靠近一个依靠直接听觉和视觉影响的科技门槛——先是通过手机,然后是特殊的眼镜和放置于眼球的隐形眼镜。人们不再需要聚到一个地方开会,而是可以在虚拟的地方聚会,不论是办公室、教室、会议室,甚至是游行抗议集会(继续挥旗呐喊辱骂,但不再有互扔西红柿或者“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土制燃烧弹)。当然,人们最好在学术报告厅,而不是抗议集会上聚集。比如,在星期三下午两点,我的学生们会向我眨动眼皮,我还以眨眼,于是我们就一起开始了一场未来世界的讲课——确实很有意思。

技术上这一切当然可能,但并不是说这就一定会受到人们欢迎。就像电视电话会议一样,尽管都是“现场”,但经常由于心理上,或者其他各种实际原因,它们还是替代不了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我们更愿意实际看到对方,电视屏幕的影像并不能帮我们实现这一需求。人还是更愿意有物理的而非虚拟的接触,我们也不能低估私密对话或非正式闲谈的需要。

(4)第四次工业革命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

科技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带来的变化毫无疑问将影响整个世界。虽然我可以在在世期间目睹中部欧洲这几十年的变迁,但中部非洲的学生们却不能在他们的国家里看到同样的转变,或许下代人可以看到,至少这代人看不到。就像尽管19世纪就发明了电,但这个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到现在还没有用上电;大规模电脑化已经推进了半个世纪,但绝大多数人类依然无法享受它带来的福利;1879年英国的纽卡斯尔就点亮了世界第一盏街灯,而饱受内战摧残的索马里摩加迪沙在2012年依然黑暗。任何改变都需要时间,科技进步也是一样,尽管其带来的改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快。

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在观察和作结论时一以概之,虽然很多科学家在描绘未来时倾向于这么做。美国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就是这样的典型错误。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从高度发达的西方向世界其他地区打包销售,原因在于对世界复杂性的无知无觉。但在加利福尼亚可行的事未必在厄立特里亚行得通;在巴伐利亚成功的项目到安第斯山区不一定可行;在关西成功的经验到瓦济里斯坦可能长时间水土不服。在此背景下,某些“大师”炮制并被反复引用的名言“每件东西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制造”明显是荒谬的。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充斥全球,但它们实际上要么是简单粗暴的概括,要么是愚昧无知的歪理。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不可能就是不可能。主宰未来世界的还是人,由人性价值和管理才能主导决策的人,而不是技术及其发展的水平。科技进步可以帮助解决很多问题,但绝非万能,许多问题仍将在技术解决的范畴之外。

二、新产业中组织工作的形式

   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蒸汽动力,这一技术使得劳动力大大解放,生产效率快速提高,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蒸汽时代,采取大工厂生产模式,取代了一样的手工工场劳作。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是电力的广泛运用,这一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以蒸汽动力为基础的初级工业化的面貌,电热、电化学、电物理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业部门和科研领域。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全球至此开创了“信息时代”,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更重要的是,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推动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发展。第四次产业革命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

三、数据技术与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之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与企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信息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正常发挥其职能。若组织结构不合理,就无法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无法形成企业强大的信息能力。1.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要求企业组织形成环境——目标——结构体系。企业信息收集的形式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以及组织目标与现实差异的程度和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是企业组织保持动态平衡的保证。同时,组织目标的确定应以对环境信息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来形成,并在组织设计参数与权变因素之间保持一致,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再造。环境——目标——结构体系的形成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产生冲击,也是企业信息能力的具体体现。

(2)信息技术要求组织的有机性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既要求增强组织的有机性,也是组织有机性提高的技术保证。企业信息能力的增强,可以使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层次进一步授权,进而加大管理的影响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组织内横向沟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

(3)信息技术促使企业组织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依赖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下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来减少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如EDI)

能够使企业组织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如何配合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并充分发挥企业信息能力的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2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而形成的,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用严格的制度和层次等级保证信息工作的有效和效率,这在当时极好地适应了工业社会的要求。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这种组织结构已经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组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1)更加简化的组织结构

由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信息的传输能力大大加强,通过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牌)、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可以在同一时间将信息在整个组织范围中扩散,而免去了中间层的上传下达,减少了信息流通的中间环节。这样,由于信息技术代替了大部分原来由中间层次来完成的信息的组织和传递工作,因此,弱化了中间管理层的效用,相应地减少了对中间层次的需求,而促使企业简化组织结构,推动了企业的机构精简。

(2)权利载体的变化

由于组织中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知识所能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资本,使得企业中传统的资本权力结构,即企业上下级之间实行命令和控制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以知识型专家为主的信息型组织越来越受欢迎。新的组织将会是以团队为单位的结构。这样的团队将会有一些决策权利,同时又受到更加高层次的团队的指挥,这样,在企业中遇到的横向的协调关系将远远大于纵向关系,也因为较多的横向协调关系取代纵向关系,公司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3)组织内部横向化的沟通方式

传统的等级制度对待信息是一种保护和控镧的政策,个人看成是信息的主人,其权利的大小与所拥有的信息量成正比,所以大家都极不情愿放弃自己手中对信息的控制权。然而,信息不像其他资源,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与人的能力相结合而产生有用的知识,所以使用它的人越多,其产生的效用也就越大。信息技术支持广泛的横向沟通、协调和控镧,这有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有利于员工的相互启发、沟通和知识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系统会打破传统信息的等级界线,发挥出信息的最大价值。所以,由于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会改变原来纵向的信息沟通方式,而发展横向化的沟通方式。

3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提出和再造趋势

很显然,企业要想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就要抛弃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重新建立适应于当代信息化需要的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这就是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理论。企业组织再造理论是由美国现代管理学家米歇尔?哈默在1990年提出的,其主要意思是指,通过企业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在企业中建立起适应于新经济环境需要的组织结构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组织的市场竞争地位与提高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益。据统计,美国FORTUNE杂志所排的500家大企业中已有l,5实施了企业再造。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再造已是势在必行。根据科斯理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跟市场交换相比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企业在内部组织生产要比市场交换的效率高,因此企业组织可以代替市场。当企业组织的边际管理成本跟边际交易成本相等时,企业的组织就达到了它的效率边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因此,就要将那些边际交易成本小于边际管理成本的岗位取消,然后再根据信息传递的新特点做出新的组织结构框架,这样才符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根本要求。根据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再造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1)扁平化

所谓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为适应竞争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分工原理和管理跨度理论,使企业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向扁平模式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提出:“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计算机系统承担了以前由中层管理人员所负责的许多沟通、协调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将导致企业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缩短组织的高层与基层

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

(2)网络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就必须使企业的触角渗透到市场的各个角落,这就要求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必须向网络化进行转变。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强调组织内部的个体、群体和部门之间以及它们与组织环境的关键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以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使得严格的等级制形式的命令链被网络化形式的沟通所取代,传统的命令沟通方式变为协商式的沟通方式,从而导致组织高效、职能柔性和开放。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和管理效率的极大提高。

另外,信息技术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激烈化,使得单个的企业已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而几个各具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相互支持,互为补充,就可以使企业既可以都获得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资源,又可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于是,由各个企业组成的网络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这种组织结构将通过合同的方式,依靠其他组织,共同从事制造或者营销等活动。这种组织结构将有助于组织自身规模的精简,使组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进而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流行模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虚拟公司就是这样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态下运作的企业有完整的功能,如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但在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部门。企业仅保留关键的功能,然后将其他功能虚拟化,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进行整合,进而创造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

(3)无边界化

传统的组织为保证内部的稳定和秩序,在各层次和各部门之间、供应商与顾客之间、不同地理位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通过一系列行政和市场的控制手段来加强组织运作的稳定性。然而,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使得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的组织成员,比较容易打破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的壁垒,进行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信息资源,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越来越不受时空的局限。同时。过分僵硬的界限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妨碍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因此。需要组织放松控制,以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组织的无边界化并不意味企业组织外延无限扩大,不需要任何界限,而是企业不再用工具和构架将人员、任务、工艺及地点分开,而是建立一种有足够柔性的结构,打破原有僵硬的分工体系,可随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整合其机构和业务流程。随着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和日益被市场所驱动,职能边界让位于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竞争性的产品供应,做出更协调、更迅速的反应。

(4)组织内部的市场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的价值不断增值,同时,也使得别人能够更加方便地享受到自己的信息,为了平衡这种利益关系,就需要有薪的诱因来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组织内部的市场化就是把企业分割成不同的利益中心,包括各职能部门和高层管理人员,也包括体系外的客户。这些利益中心具有外部市场的种种特点,它们之间没有免费的信息和服务,而是按照绩效的结果索取相应的利益。在内部市场模式下(一切市场功能都在机构内部得以重塑和体现。美国的强生公司、微波通信公司、柏树半导体公司等已成功地进行了组织内部市场的改革,我国的很多企业也从类似的改革中大获裨益。

(5)学习型组织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和布尔丹认为:如果要进行企业再造,就要从内部把企业本身改造为“干到老,学到老的大学校。因为在信息社会,学习是无限的,是最根本的可再生资源。20世纪8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业大学斯隆管理学院的高级讲师彼得?圣吉(PeterM(Senge),在1990年其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次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提出了学习型组织应具有的5项修炼:第一,自我超越。能够不断理清个人真实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第二,改善心智模式。对已经形成的习惯、想法和做法,能够理智地严格审视,并吸收别人的好的想法和做法。第三,建立共同的愿望。就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愿望。第四,团队学习。通过愿望、反省和检讨的技术,通过对话,把可能造成分立的冲突与自卫转化为学习动力。第五,系统思考。企业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学习和在职经验的积累。而经验就是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在假设企业产量不变的前提下,企业的平均成本就会随着累积的总产量的增加而趋于下降。在经济学的角度上,学习型曲线可以用来表示经验的增加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时代,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管理为中心,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表现为网状结构、以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且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将运作和学习融为一体。

(6)团队型管理

由于在信息时代,迫切需要组织能够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快速和灵敏的反应,因此建立团队型的组织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组织结构再造的一个趋势。团队是企业内部形式的具有自觉团结协作精神、能独立作战的小集体,它是建立在信息共享、横向协调基础上的。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长,同时,对其他的专业也都有所了解,是一个多面手,团队中人员的分工将不会非常明确,大家最注重的是互相协作,团队也会像个人一样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的这种组织,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是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的。这种团队模式将进一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加强组织在具体工作中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它使得整个组织结构更具弹性、更注重相互信任和开诚布公、更看重合作精神。

(二)大数据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随着信息不断流动、大数据呈级数增长,过去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大数据及其分析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主要工具,整个社会活动的数字化记录,已经成为可以被重复利用的宝贵财富,是珍贵的管理依据。新时代下,每个企业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谁都有可能占据数据时代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在大数据环境下走向经济的最前端,就要及时转变管理模式。

1.变革管理理念

传统的企业封闭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现代企业在大数据时代下要对自身的运营管理模式进行深度改革,在管理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数据反映管理问题,根据数据信息转变管理模式。实际上,基于大数据的新型企业管理理念正在迅速发展,这种新理念也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更高的商业价值。现代企业应从注重微观层面转向宏观层面,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基于服务的、能够与其他元素和谐共处的新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提升企业对客户增值服务的附加值,而且由于它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因此更加合理科学化,也更客观,它既迎合了大数据的时代特点,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变革数据管理

数据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掌握了数据就如同站在巅峰,它将促进企业转型,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在竞争过程中能够脱颖而出。大数据时代的海量数据已经不单纯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更多的是包括图片、音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而有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企业的数据处理还只是针对于结构化数据,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微乎其微。企业处于数据激增的环境中,需要具有快速、及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尤其是对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需要将来自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抽取,打破原来的系统壁垒,把来源不同的全数据资料进行全面整合,对其所拥有的各类数据进行更深入、面的数据挖掘。大量的数据信息在被企业使用并为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对企业的数据安全保障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要通过相关法规文件来保障机密数据及个人隐私求。从政策上,

不被外泄;从技术上,要通过物理隔离实现数据隔离,通过信息加密及增设多级登陆密码等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3.变革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在大数据时代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一批拥有综合素质的管理者,他们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提取和分析利用数据的能力,同时还兼备营销知识、运营管理素养。CDO(ChiefDataOfficer,首席数据官)应运而生,其主要职能是使用数据搭建企业与社会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从社会获取更多的潜在数据,并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挖掘,CDO将数据当作企业资产,为企业提供多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方面的决策支持,他们能够理解“商业语言”,从数据分析角度来帮助管理者面对挑战。CDO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层管理者应给予更多的信任和话语权。

4.变革决策观念

大数据环境下以数据体系的发展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帮助企业进行决策,在决策过程中,不仅需要数据的客观性,也需要人的主观决策,单纯的主观决策无法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同样,单纯的数据决策也会造成偏离实际。大数据环境下,产业边界也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因此使决策更加复杂,决策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决策知识分布更加广泛,因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决策应更注重以公众为主体,而不再是决策者的“一家之言”。

综上所述,大数据已经遍布于各行各业,涉及到每个领域,也对传统企业管理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及时变革企业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利益,同时能够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内、外环境多变的“大数据”下,要针对当前形势,总结原有管理模式的利弊,扬长避短,不断优化产业链。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加速我国的经济腾飞。

(三) 企业管理的机遇

1.结合大数据特征,借助云计算等有效处理工具,深度挖掘数据流量与价值信息,有利于企业经营好数据信息流量,降低管道化风险,发扬“云-管-端”的智能管道的优势。

2.复杂环境下使的企业能够及时把握用户体验效果,企业可从大量用户数据中深度分析、挖掘出用户的消费习惯和行为爱好,以实施精准营销及整个供应链优化,掌控数据增值。

3.企业可将存储分类好的大数据快速挖掘、调用和决策支撑,并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日常运作、维护和战略实施中,成为企业寻找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与重要途径。

4.企业通过对大数据的及时分析和挖掘,有利于寻找一些隐蔽性很强的安全威胁,可协助信息安全部门找到应对新型安全威胁的有效途径。 5.大数据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海量化、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化特征的逐步显现,以及数据资产逐渐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大数据对行业用户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掌握数据资产,进行智能化决策,已成为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战略布局,并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具体应用如下:

(1)有效降低成本;通过分析企业所掌握的大数据,可以更好地 组织协调企业的各个部门。运用大数据可以使供应链的物流更高效,例如卡车内的电子车载录像机可以告诉我们他们在哪里、如何快速 驱动传感器和射频标签等。大数据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可以大大节省企业的成本和提高运营效率。

(2)利用数据营销;过去采 的小组和问卷调查的来定位客户消费的方式,带来的结果往往是过时的。企业首先要建立动态的数据体系,再通过数据分析帮自己确认目标消费群,并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从而迅速准确的把握消费者的需要,这种方式极大推动了亚马逊等网上销售业务的增长。

(3)了解竞争对手;搜集分析竞争对手数据,查清竞争对手状 况,使用大数据分析算法找出竞争对手产品价格、 营销和竞争等策略,从而改变自己的价格及关键业务,让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通过基于数据的优化和对接,把企业流程的潜在价值充分挖掘,最终战胜对手。

(4)及时把握商机;政府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企业利用和手机大量开发数据,针对这一举措,企业可以使用大数据发掘客户潜在需求。通过分析企业已掌握的数据模式,帮助企业发现在哪个市场举行产品发布会、产品放置位置等。同时结合仿真算法,实时改进和创新产品。

(5)提高企业决策;企业内部数据采集、整理、发掘和分析,为企业组织内各层次人员提供信息,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加快决策速度,实现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同时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高企业的战略和战术决策能力, 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企业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所蕴藏的巨大价值势必将掀起一场商业模式和管理决策上的深刻变革,其影响力将渗入企业的每个细节,企业管理者应转变思维,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不仅要掌握更多更优质的数据,还要有足够的领导力,先进的管理体系,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大数据对企业管理的变革将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清晰定义数据需求有人认为大数据时代下,管理者的经验、直觉和视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将日益减小,但恰恰相反的是,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商业领袖是那些能够发现商机、开拓市场、有敏锐创新思维并说服员工投入其全新想法的领导者,能针对企业的众多管理决策做出变革。

(2) 广泛的实时用户定制,大数据实现了用户定制的质的飞跃,使得实时个性化成为可能。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将颠覆一切传统商业模式,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终极方向和新驱动力。大数据为个性化商业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可持续发展的沃土,如基于交叉融合后的可流转性数据、全息可见的消费者个体行为与偏好数据等等,未来的商业可以通过研究分析这些数据精准挖掘每一位消费者不同的兴趣与偏好,从而为他们提供专属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3) 数据技术人员的管理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技术人员的价值将极为凸显,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能够处理大数据的“数据科学家”。对于数据科学家来说,统计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但比统计技术更重要的是清理和组织大型数据的能力,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格式往往是非结构化的。最好的数据科学家要能够懂得“商业语言”,帮助管理者从数据的角度理解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4) 数据跨职能跨部门的流动高效的企业需要把信息和决策分配给不同的部门。大数据时代,企业应具有一个灵活的组织架构,最大化企业跨职能的合作。管理者需要为各部门的决策人员提供合适的数据和懂得相关技术的专家。同时,IT规划与运维应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健全的企业IT架构有助于解决孤岛问题。

(5) 基于数据的运营与决策 大数据将催生由信息驱动的的商业模式,在企业的价值链中发挥中间作用,通过商业交易创建极具价值的“排出数据”;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利用可控实验,企业能够验证假设、分析结果以指导投资决策及运作改变;利用大数据进一步提高算法和机器分析的作用,避免成本高昂的人工干预,节约成本,提高效益。除此之外,大数据还会对企业的营销、绩效、人力等方面有深刻地影响。企业要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除了注重技术与人才的 培养,还必须敢于变革,采用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在信息时代蓬勃地发展。

四、总结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已是势不可挡,其中潜在的巨大价值势必会掀起一场商业模式和管理决策的深刻变革。对于企业来说,大数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据正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挑战,企业除了注重技术与人才,还必须转换管理思维,变革管理模式,充分有效地利用大数据,挖掘蕴含其中的附加价值,力求抓住机遇,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赢得竞争,发展壮大。

企业通过大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有助于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和技术时更加贴近消费者、深刻理解需求、高效分析信息作出预判,从而改善企业自身经

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率,这将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企业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时代发展的商业机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服务、渠道、营销等竞争,更是对信息掌握能力的竞争,谁能够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进行最快速的反应就赢得了市场。

四次产业革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完善将引导世界向着智能化时代发展,在产业,生活方面不断向着更便捷的方向发展,未来将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危机与机会并存,跟随这个发展趋势便是发展企业的首选。

小组成员

张旭   201410811133

陈虹   201410811101

倪霞   201410811107

姚婉君 201410811130

周孟贤 201410811134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425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058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186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48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49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54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0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36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39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05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04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46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999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1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74评论 2 27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480评论 2 267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