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刚!(《论语》宪问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34节。又是很简单易懂,而且又是很有名的一节。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老夫子真在讲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原则吗?把这句话放现在,还真可以用作个人的处世原则,而在孔老夫子时期,好似不太可能。

现在人处事,大多是同事、路人、自然人、公民等身份间的交流。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作为处世原则,也不失为一种较为中正的处世原则。

而在古代,相互交往的是家人、族人、同乡。按孔老夫子所提倡的,当为孝娣亲亲!为什么要以直报怨?如何直?怨又从何来?

那这一节究竟讲什么?还是得回到当时的外交国际大舞台上来。这里讲的是邦国间的国际外交原则: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现代语来讲,就是我们不称霸,我们不会主动去侵犯邻近邦国,但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讲的就是国际外交的原则。

再进一步分析,孔老夫子言语间透露出来的,还是浓浓的无奈。以力称的千里马无德,强大的邦国都不是仁德之治,而仁德之治却不强盛。所以德治之邦国,却常常遭受强国之怨!

很伤心无奈憋屈的!

以《论语》子路篇最后一节来结尾: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说:“如果用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老百姓去打仗,这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以仁德不争为治国之道的孔老夫子为什么要教民以战?为了"以直报怨″!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