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理论,真是一种让人豁然开朗,打开新世界大门的学说。但了解这学说,与真正能运用它之间,存在着遥远的距离。需要改变的勇气。有意思的是,文中提到,用阿德勒心理学改变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时间是自身年龄的一半,也就是说,了解的越晚,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实现改变。阿德勒构建起了一个复杂的思维网络,理解前半部分比较容易,但后半部分更需要深入思考。

最主要的三个思想:

1. 目的论,这是阿德勒的核心观点,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相悖。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出于某种目的,即“善”。古希腊哲学中的“善”(buono)并无道德含义,仅指是否对我有利。这是“人生的谎言”的来由。

具体来看:“为了不被拒绝,所以脸红。”“为了逃避他人的评价,所以患上了出门恐惧症”。症状出现,是有其目的的。例子:

1)“我就是控制不住地生气”,其实是我们选择用愤怒这种工具,来表达权力关系,让他人服从与妥协。我们知道愤怒情绪的威力,所以在争吵时便制造出愤怒。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情绪,如悲伤等,悲伤会引起他人的怜惜,所以我们用悲伤这一工具来示弱,同样可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正确的做法在于寻找出愤怒或悲伤之外的其他工具,如使用语言来与他人沟通。PS:值得注意的是,这可以引发“情感与理智”这一二元论的思考。长期以来,“情绪”被看成是比“理智”更低级的存在,也成为了女性歧视的借口,认为女人是受情感支配的生物。而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产生某种情绪,不是因为我们不受控制,而是因为我们要使用这种情绪来达成目的,从这一点来看,情绪只是理智下的一种工具。

2)“我就是因为身高(或其他缺陷)才没有取得该有的成就,如果我能像他一样有好的出身(或好的相貌,好的机遇等),我肯定就会成功”。正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要制造出自己的缺陷。既然这缺陷无法消除(甚至本人会极力阻止它的消除),那么我的失败也是理所应当的,不是因为我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的固有缺陷。这与“老板总是讨厌我,所以我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工作”类似。我们需要制造出一个“讨厌自己的老板”来达到干不好工作的目的。我们无法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要制造出无能的他人,童年创伤,原生家庭,不欣赏自己的领导,这些都是我们甩锅的对象。原生家庭成为了我们人生不顺利的原因,我们无力承担现在的痛苦,所以制造出“原生家庭不幸”这样的借口。

3)“因为他有某些缺点,或某种错误,我才讨厌他或者离开他。”不是因为缺点或错误而讨厌他人,而是为了要讨厌他,离开他,而搜集可以证明离开的证据。

4)“我是不幸的,痛苦的。”为了控制他人,所以要弱势。阿德勒指出,婴儿是最强势的控制者,正是他们的弱势钳制着他人。夸大自己的不幸,是获取关注与同情的工具。

2. 课题分离,这是十分有趣的视角。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他人课题干涉自己。这便是“自由”,而自由的证据就是“被别人讨厌”。

1)不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乍一看似乎违背了“人是社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前提。但阿德勒的思维十分有意思,他认为我们之所以希望获得认可,是受到了“奖惩教育”的影响。奖励好的行为,惩罚恶的行为,会导致,如果没有奖励,那么不去做好的行为,如果没有惩罚,那么就可以作恶。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应该是出于本心,而并非由外界来决定。如果我们行为的目的是要获得他人的认可,那么如果没有认可,我们便会陷入痛苦。另一方面,按照他人的认可而生活是更容易的事情。大部分人没有学会思考出,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答案。索性将责任转嫁给他人,这是更省力的方式。

2)课题分离,便是提倡,他人的认可是他人的课题,并不是我的课题。他人会如何评价我,是否会喜欢我,都与我无关。一旦将他人的课题与自己的课题混淆,便会产生痛苦。不将他人的课题施加给自己,同样的,也不应该将自己的课题施加给他人。没有人应该按照我们的期待来生活。如,信任他人是我的课题,而别人如何应对我这种信任,是他的课题。“他人应该喜欢我”,同样是干涉他人的课题,这是典型“回报式”的思考。孩子是否要认真学习,要选择何种工作或人生,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阿德勒并不提倡放任,更正确的姿态是,不干涉不关注,在必要的时候一定要提供支持,但是不能代替孩子行动,只有在他人求助时,才会给与帮助。

3)掌握了课题分离,便能改变人际关系。改变权在于自己,我变了,他人是否也发生了改变,并不重要,那是他人的课题。如果我改变了,便要要求他人也发生改变,又成为了操纵他人的行为。

3. 共同体理论。课题分离只是解决人际关系这一戈迪乌斯绳结的利剑。解开绳索后,真正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共同体。屡被吐槽的日剧《被讨厌的勇气》恰恰是止步于课题分离这一步。而共同体理论正是整本书的结晶部分。

1)我们应该用“地球仪”而非“世界地图”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世界地图存在中心与边缘,如中国的世界地图以中国为中心,而地球仪则无中心点,任何人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如果认为自己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则会期待他人都为自己服务。而将自己放在共同体内,需要积极主动地面对人生的课题。共同体不仅指集体(如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也包括空间上的动植物,时间上的过去未来,即宇宙整体。乍一看颇有点老庄之风(有趣的是,阿德勒也承认共同体难以实现。而共同体理论也导致了阿德勒追随者的离开)。在我看来,一方面,阿德勒口中的共同体更倾向于是基于文化与全球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因为人无法脱离于他人而存在,我们所享用的一切产品,都是无数人合作的产物。另一方面,从心理意义来说,即使与他人不存在联系,我们也是客观存在于宇宙这个大共同体中的。阿德勒提出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指引人跳出小圈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2)具体应该怎么做:

A. 对他人做贡献,他者贡献就是我们的价值。这涉及价值观问题,值得深入探讨。阿德勒提倡共同体,正是要人放弃自我的执念,对他人要关心(似乎要落入佛教理论或情商课了 ORZ)。无法分离课题的人,期待他人认可的人是自私者,因为他考虑的是希望他人喜欢自己,而非他人本身。阿德勒说他的理论是“勇气的理论”,而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产生于“自我价值感”。只有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才能接纳自己,并直面人生。而价值感正是来自于对共同体有所贡献。即使我们没有对他人做任何有用的行为,我们的存在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从这一点,可以引出不评价的理论。对存在本身表示感激,便是从零开始做加法。而评价,则是先虚构出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如理想中的人生、孩子、老公等),继而在发现行为不符合理想时,对其做减法,进行负面评价。即应用“存在标准”,而非“行为标准”来看待。

(这真的有点颠覆了,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价值,以为必须做点什么,成就点什么,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但这老头居然说,我只要活着,就是对他人有用了。这。。。然而,哲学家的辩论很无力,他的例子居然是,如果母亲出了车祸,但她还活着,此时她的存在,对你来说必然是有价值的。而他接下来的论证没有直面“存在即有价值”这一话题,青年问他,如果小孩在家什么都不做,你也觉得有价值吗?哲学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出如果他帮忙洗碗,你要鼓励,这样可以帮助他获得自己的价值。显然,小孩做出有用的行为,他有了价值。)

相比这个苍白的论证“存在机即有价值”(也许阿德勒是担忧人陷入无所作为的境地,所以才不在这点上做过多纠缠),我更喜欢接下来的辩论:

a. “只要与人建立起平等关系,就是改变了生活方式,就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即使是与上级或长辈,也可以通过坚持意识上的平等和自己的主张来实现横向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将他人看成平等的人来相处(包括鼓励他人,也就是做了对他人有用的事),来获得自身的价值。

b. 存在大于行为。工作狂,正是行为标准的典型例子,工作狂通过工作来获得自己的价值,社会对自己的认可。一旦失去了这种行为的能力,变会陷入无用感之中。而阿德勒提倡的是,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是我们的‘“工作”。即使在行为上我们无法劳动,但我们仍是有价值的人。

c. 只要有主观感觉,就是有贡献感。至于我的贡献是否对他人有作用,那是他人的课题。

d. 贡献感是幸福感的来源,有了贡献感,就有了幸福。

B. 不表扬也不批评,即不评价,但提倡鼓励。评价本身让人不适。即使是表扬也是有能力者对无能者的评价,有俯视的意味。而被表扬者,会形成“自己没有能力”的信念。这一点其实不是很好理解,因为它强调人不能因为他人的表扬而高兴。如果感到喜悦,即默认了他人比自己有能力。而承认表扬,即等于承认了他人的评价体系。一切评价都是为了要操纵他人,进入了“纵向关系”,而阿德勒提倡“横向关系”,即他人不同但平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希望获得他人认可,其实是将自己看得比他人低的表现。) 而鼓励,则是强调自己的感受,如“我感到很高兴”,而不是“你很棒”。

C. 不干涉,但要援助。干涉的本质是操纵,而阿德勒提倡援助,即帮助他人建立独立面对自己人生课题的能力。

D. 不要自我肯定,而要自我接纳。这个前提在于认知论。比经验本身更重要的是对经验的解释。学过心理学的人可能知道ABC认知行为疗法,Albert Ellis认为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在于事件,而在于对事件的认知。就是最简单的,冬天井水温,夏天井水凉的认知偏差理论。经历同样不幸人生的两个人,会因为对经历不同的解释,而选择完全不同的行为。阿德勒提出“重要的不是拥有,而是使用”,如何看待或使用我们拥有的东西。自我肯定类似打鸡血的成功学,强调“我能行”,而自我接纳则指承认那个“做不到的自己”。著名的尼布尔祈祷文(接受无法改变,改变可以改变),我们拥有的事物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使用方式。自我接纳,便是接受自己能做到的(自己的课题),接纳自己无法做到的(他人的课题)。

E. 不要信用,而要无条件信任。不考虑你是否能偿还得起这信任,我依然无条件信任你。(即使遭受背叛,也要无条件信任。这里的辩论完全无法令人信服,哲学家指出,如果你背叛了他人,而他人继续无条件信任你,你还会屡次背信弃义吗?OMG,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吗。)好在,哲学家饶了回来,扯回了课题分离,用你背不背叛我,是你的课题来扳回。他指出,信任只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果我不愿意跟你建立关系,那我就可以切断联系。更重要的是,他提出“如果我不信任你,那么我就是怀疑你,而我的怀疑会导致你的背叛。” 我怀疑你,便会看到各种怀疑的证据,而最终我也无法与你建立深厚的关系。信任是将他人看成伙伴的方式。

关于幸福

1. 勇气与承认平凡:人类具有寻求卓越(书中译为优越性)的本能,如果无法实现卓越,人们会倾向于走向卓越的另一端,即差劲。差劲同样脱离了普通,属于特别的存在。书中例子十分好,问题儿童依靠问题同样可以获得父母的关注。想要避免这样廉价的追求卓越性,就需要有“甘于平凡”的勇气。一定要追求“特别”,就会倾向于成为特别好,或特别差的人。接受普通,不代表接受无能。

但是接下来的辩论又滑入了,甘于平凡 =》即人生不需要一个远大目标 =》人生应该活在当下。

哲人认为人生是由连续的刹那组成,所以计划式的人生根本不可能。真正实现目标的人,不是以实现目标为目标,而是以当下的时刻为目标在生活。阿德勒认为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当下。他主张“认真但不深刻”的人生,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只要过好了每一个刹那,那个刹那便已完结。

(我可以理解活在当下,但为何一定是与计划及目标相矛盾呢?)

2. 人生没有意义,只有自己才能赋予它意义(类似存在主义的论调)。而如何才能赋予人生意义呢?1)为他人做贡献; 2) 活在当下;3)改变在我。

——————————————————————————————————————————

我的疑惑:

1. 阿德勒的“目的论”,否认认可欲,和不被他人讨厌的倾向性,与生物本能似乎有所违背。《裸猿》中提到,生物表现出服从,是因为不想被攻击,这是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理论会有滑入被群体孤立的危险,阿德勒才提出共同体。认为人应该放下对自己的执着,先想到他人,才能达到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一目的。而他所说的“不要问别人能给你什么,要先问你能给他人什么”,其实最终目的仍是为了自己,为了让自己有归属感,找到在一个共同体中的位置。而书中也指出“为他者做贡献是为了体会我的价值而采取的手段”。或者这样说,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认可者,认为他们是利己者。但实际上,阿德勒的他者贡献,也同样是利己者,只不过二者的方式不同而已,最终达到的目的仍是为了自我价值。

2. 书中论述时,提到正是“奖惩论”才让人有认可欲,继而不自由。但奖惩是合理的反馈,是行为疗法的实施基础,奖惩可以调整人的行为。书中提到“因为神在看,所以我要这样做”不恰当,因为这也意味着“如果神不在看,那么我就不这样做”。但这违背了伦理学的原理,道德感的产生,是因为与他人的期待做比较。如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重要概念“无偏见的观察者”正是一个与他人行为比较之后的,更高更合理的存在。用这个他人来监督自己的行为,产生了道德感。

3. 另外,书中在阐述“被他人讨厌”时,采用的逻辑背面是“被所有人喜欢”,既然不能被所有人喜欢,所以要选择可以让他人讨厌。可实际上,这同样是两个极端,我们当然不会傻到希望所有人都认可自己,只是希望爱的人能够认可自己。我认同书中最后的结论,只是这推导过程有点小瑕疵。当然书的最后,提到了思维的绝对化。即少数人给我们的负面评价,导致我们以为所有人都不喜欢自己。因此对给自己负面评价的少部分人,可以切断联系。(那假如某个缺陷真的所有人都不接受呢?这样的例子实在不足以信服。)

4. 整个共同体的理论,其实有点难以令人信服。阿德勒一方面强调不要牺牲者,不要利己者,另一方面又强调人要先付出,要把自己想成奉献者,而这样做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自己。如果他人不承认或不感谢你的贡献,如果你心怀不满,是因为你没有把他人当成伙伴,而是当成了敌人。而如果你心怀奉献,那么就可以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感谢和帮助。(妻子一个人收拾家务,全家不帮忙时,她应该心怀奉献,心情愉快,这样就能营造别人更容易帮忙的氛围。这?)

———————————————————————————————————————————

书中还有不少观点很有启发:

1. 用“生活方式”代替“性格论”,“没办法,我就是这样的性格呀”。性格论被用来当成不必改变的逃避借口,但如果换成生活方式或世界观或人生观等灵活术语,便是可以改变的观点体系。

2. 一切烦恼都源自人际关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既无群体,也无个体。观念都是基于相对论上,B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A,我们说狗的时候,一定默认了与狗不同的动物,如猫的存在。既然活在千万人中,那么我们就会受限于人际关系。不幸源自人际关系,而幸福也只能通过人际关系来获得。

3. 不坚持对错,不活在竞争之中。他人是伙伴,而非敌人。正如阿德勒指出,自卑感是促使我们不断前进,获得卓越的动力。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才能不断完善。但人的进步只能以昨天的自己为基础,而不是与他人做比较。只要有竞争,便会有输赢与对错。而“我是正确的”这一观点本身,便隐含着“你是错误的”,于是人际关系便又会陷入到痛苦中。

4. 独立与勇气的学说。每个人都可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阻止我们的,不是无能,而是对改变的恐惧,缺乏勇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847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208评论 1 2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58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42评论 0 20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3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87评论 1 218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5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8评论 0 19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73评论 1 242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42评论 2 24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33评论 1 26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73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31评论 3 23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7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30评论 0 19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28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37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