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两个陷阱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里死去,我就永远都不去那儿。”

我们都有理解和被理解的需求,沟通是达成相互理解的一种重要途径,毕竟,心有灵犀并不多见。沟通不易,更何况有效沟通。而如果我们知道沟通的过程中有哪些陷阱,那么,只要我们去规避它,“永远不去那儿”,是不是就向有效沟通迈进了一大步呢?

沟通的陷阱之一:归因错误

人们在判断问题时很容易形成双重标准,认为他人做坏事是认为他们本就是坏人,品质使然(内部原因),而我们或者我们身边亲近的人做坏事则是身不由己,是受环境所迫(外部原因)。

例子:看到他人闯红绿灯我会觉得这人不守规矩,不珍惜自己生命,但自己闯红灯时则觉得是马路上刚好没车,闯也没关系,或者时间紧急,没办法的事情;当我们看到他人从车上扔垃圾会大骂没素质,真是人渣,如果是车里的亲戚或好朋友这么做,则会不自觉为他开脱:偶尔为之,车里没垃圾桶,小孩子不懂事,等等。

如果对自己和对他人是两套标准,做不到一视同仁,那么就达不到平等沟通,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的。这种错误的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只是我们往往不自觉,即使知道了也不愿意去承认,承认了也不会去改变。

沟通的陷阱之二:简单归因

当一个人做不好或者做错了一件事,我们很容易将原因归结为,是这个人不努力,或是他不靠谱,即使这种归因似乎无懈可击,百试百灵。

正确的归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动机问题,或者能力问题,优先解决的是动机问题。

动机分3类:

1.需求。包括生存需求,社交需求,理想自我需求等;

2.人性:本能和情感。本能如好奇心,自私,懒惰,喜好,情绪则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3.社会偏差和非常规性。与社会偏差和常规差距越大的事,人们越倾向于不做这件事。

能力可分4类:时间,金钱,体力,脑力。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某人无论多么想做某件事情,但是并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行动也不会发生。譬如你的好友要请你吃一顿饭,但他家在31楼,恰巧电梯坏了,需要你爬楼梯上去,即使你多么想蹭饭,如果你没有爬楼梯的时间、体力,或者你有,但是不愿意为此付出,那么,这顿饭最后你还是会吃不成。

所以,下次当我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或事情做出判断时,记得有如上那么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到结果,就不要随便用努力或者靠谱与否来给他人贴标签了。

沟通的成本是最低的,但无效沟通的代价可能是巨大的,甚至灾难性的。在沟通这件事上,学习再多也不为过,良性沟通可以解决生活中大多数的问题和冲突,避免不良事件发生,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愿你也拥有查理芒格的智慧。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蜘蛛打起精神织啊织,足足织了一个月,终于织完蜈蚣身上四十二只脚的袜子。蜈蚣说:“谢谢你,但是我要给你十元钱,因为你...
    40da760c24a5阅读 2,669评论 0 0
  • 每年的时光总可以被分成多个节段被不同的人用以不同的事。其间欢笑交织于悲伤,饰以零散的泪光,成为一寸寸生命的长条,莫...
    大教育家阅读 215评论 0 0
  • 一天,总会找点时间做我自己,这样的时间如早上六点到七点,这是读书的自己;上午八点到九点,这是运动的自己;晚上妙妙睡...
    夜舞风筝阅读 670评论 0 0
  • 小女绘画第三天:好吧,我正在看文章,小女儿拿着一张纸过来,说:给你。 我看了一下,瞬间被雷到,然后问了一句:这是你...
    费漠尘阅读 114评论 0 2
  • 在雷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作为幸运的我这种甜美的待遇真的让我感受到啦!在我的...
    四季如春_ce7f阅读 27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