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现代人来说,婚姻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这次放假回来跟许久未见的朋友喝咖啡,同样聊到了婚姻。
她聊起自己大学时代的好姐妹,恋上了一个穷小子。父母极力反对,甚至在他们准备办婚礼的前一天,父母还在考虑要不要参加女儿的婚礼。
在这场经济悬殊巨大的婚姻里,反对声音最高的就是女孩的父亲。
但事实上,这位父亲当年也是一个穷小子,也是一个被极力反对的女婿,而她的妈妈也跟女儿一样,全心全意要嫁给这个穷小子。
历史为何如此相似?
因为父辈的婚姻里暗含着子女未来的婚姻。
02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儿女的婚姻和父母的婚姻惊人的相似,但也有很多是跟父母完全相反。
因为父母是距离孩子最近的人,当孩子还不知道婚姻为何物时,就已经耳濡目染在学习父母的婚姻。
有时候,孩子甚至以为父母的婚姻就代表全天下的婚姻。
小时候,我父母经常吵吵闹闹,他们是很典型的女强男弱,我以为婚姻就是这样。
直到有一天,我去同学家做客,才发现原来婚姻并不是我认为的那样,它还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可以平等地互动。
如果孩子跟当年的我一样,以为天下的婚姻都跟父母的一样,我们极有可能会追求同样的婚姻,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婚姻就该如此。
就像上文中的那个女儿,完全是历史的重演。
也有些孩子看够了父母相处的各种艰辛,可能会走跟父母完全相反的道路。
我有个同学,她家条件不好,父母也相处得一般。她从自己身边的婚姻样板得出了一条结论,那就是必须得有钱才能过得好。
于是,她的婚姻目标就是要找一个特别有钱的人。
除了复刻或完全否定上一辈的婚姻,还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有些人可以摆脱父母婚姻的束缚,学习优点,摆脱缺点,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
03
走第三条路的人有,但也许并不是特别多,或者需要花很久,走了许多弯路才能找到。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让孩子少走些弯路呢?
且听我详细分解。
没有哪一种婚姻状态是最完美的,所以我们可能并不希望孩子完全照搬我们的婚姻,我们希望孩子可以真正理解亲密关系,然后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
婚姻模式中经常会出现男强女弱、女强男弱或双方平等的相处模式。
亲密关系中只要不是平等的关系都很难说是一种好的关系。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跟孩子示范一种平等关系。当然,这种平等并非绝对,是一种相对的平等,并且包含着尊重。
所谓的平等就要从好好说话开始,尽量给自己的伴侣正面的回应和互动,而不是指责。
比如,你的伴侣总是粗枝大叶,用了家里的东西总是忘记放回原位。
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对待伴侣有时候跟对着孩子差不多:“跟你说了多少次要把东西放回原位,你怎么就记不住呢?你什么脑子?怎么这么笨?”
这样的句子,相信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类似的话,这也是很多亲密关系中常出现的句子。
仔细体会一下,如果你一直听到这样的句子,你会觉得自己一定要努力改正吗?
听多了,就像泄气的皮球,根本没力气做任何事情。
想让对方动起来,批评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尤其不能用“你很笨”这样评判性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具有攻击性和摧毁性的。
具体要如何互动,其实读过我文章的读者一定知道该怎么跟孩子用正面的方式沟通,跟伴侣也是如此,今天的重点不是这个,我也就不赘言,以后有机会专门写篇文章讨论这点。
回到上文消极的互动,如果你长期在孩子面前示范的是这样的互动,久而久之,孩子以为亲密关系中的对话就应该如此。
那么当他走进自己的亲密关系时也会不由自主地运用他熟悉的方式,并且不知道这样做对自己的伴侣也是一种伤害。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两个人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同样的行为,一个人认为是爱,另一个人却认为是伤害。这是因为两个人的原生家庭不一样。
04
作为家长,我们要为孩子做好的亲密关系示范,让孩子可以直接学习。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做完美的家长,我们也有很多不足。
《欢乐颂》原著里,关雎尔一直以为自己的父母很幸福,但是当她自己开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她对父母的相处方式产生怀疑。
她的父亲没有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告诉她这就是生活,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她的父亲很直接的告诉她,其实自己对这样的相处模式并不满意,只是意识得太晚,已经很难改变。他期待自己的女儿可以追寻到更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即使你拥有的亲密关系不是最完美,你依旧可以引导孩子追寻更好更适合他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复制上一代人的婚姻或者完全否定父辈。
05
写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提问了,如果父母感情破裂,要离婚,这样是不是没办法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示范呢?
当然不会,认识到两个人不合适,勇敢地分开,但又不忘记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本身就是负责的示范。
这会让孩子明白,你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所爱,而不是守着一份已死的感情得过且过,浪费时光。
一个虚假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远比离婚的伤害大得多。如果对这个部分感兴趣,大家可以读我之前的《为了孩子不离婚,你真的会开心吗?》。
你的亲密关系也许就是打开孩子未来亲密关系的密码,密码要怎么设,你可得想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