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经验

1.1 读课本

以《抽象代数》为例。读课本的话,我是分成几遍,每一遍的重点不同。

a1.第一步,第一遍读课本。

b1.具体做法: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低,要做的事很简单,课本上的证明,例题,这些比较难理解的东西一概不读,只读那些定义,概念,还有说明文字。读的同时,做一些标记,比如在重点上划线;不明白的地方写个问号;或者用数字依次把重要结论标出来。不要求读懂,完全不懂都行。只需要这么把课本过一遍任务就完成了。

b2.原理:很多地方都不懂,这样囫囵吞枣地读一遍有效果吗?真的有。就是在大脑里留下了一个印象。虽然说现在还不懂,但至少大脑里已经知道了有这么一回事,这些东西已经进入了大脑,慢慢会越来越熟悉。显然这样读起课本来时比较快的,两三天能把这一步完成。

a2.第二步,非常重要而有效的一步:将整本书的定义,重要知识点全都整理出来。

b1.具体做法:抽象代数的话,知识点全都是课本上的定理。(物理书的话会有许多公式。)整理方法的话,当然不是自己用笔,这样太累了,速度也慢。我是找到课本的pdf,直接用电脑截图,把定义一个个都截下来,依次粘贴在word中。然后又把定理一个个截下来,依次粘贴在另一个word中。整理好了后,打印出来。方便以后随时翻阅。

b2.原理: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步非常非常重要?

因为,这一步会使后面的学习变得非常容易,从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学习这件事,主要就是分为两部分,理解和记忆。课本上的推导,证明,讲解,题目的解题方法,这些是需要理解的。而那些概念,结论,公式,则是需要牢牢记住的。

b3.我是怎么想到这点的:

有一次,我突然领悟到很重要的一点,大学的课本与高中的相比要难很多很多,原因主要就是要记的东西又多又复杂。高中根本没有这么多定义,根本没有这么多抽象的定理,公式一个个基本都很简单。

我说困难主要就是因为要记的东西多且复杂,而不在于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课本真正难懂的地方就是后面的课本会用到很多前面的结论,或者定义。假如,这些结论,定义没有记住,基本上完全不知道哪些推导,证明在说些什么。相反,如果一个证明,用到的定义,定理全都是我们已经会的,那这个证明绝对不会很难懂。

这么说来,总是需要把前面的东西都弄熟了,记住了,才能读后面的课本吗?

不,这样做读了一节就要停顿好长时间,效率很低。所以必须要用别的方法。只要能把知识点,重要结论分别整理出来,遇到不会的,随时查阅,就和自己已经记住了的效果是一样的。(就算不刻意去背这些东西,多查个几次,用多了就很熟悉了,再来背就非常容易了。)

这是专门整理出知识点,结论的第一个好处:为以后的读课本或读例题提供极大的方便。不懂就查,效率高多了,不至于卡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让记忆的效果变得非常好。很多人没有专门整理出知识点和结论,于是这些要背的东西就零零散散地分布在课本的各处,不仅容易遗漏,而且极度混乱,很不好背。(一般人都是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才整理一下这些东西。而我认为,一开始就应该把整理知识点,结论这件事做好)

a3.第三步,第二遍读课本。

b1.具体做法:这时候主要就是读证明,例题仍然可以不读。这时,就将主要精力完全放在证明上,那些概念,说明文字我都是直接跳过去不读。这时会发现,由于已经大致读过一遍,而且定义,结论已经专门整理出来,读证明会简单很多。一般都能完全读懂。

假如还有的地方读不懂,怎么办呢?打个问号就好,绝对不要停顿,不要在这上面耽误时间。因为,很多东西一开始读不好理解,这是因为经验还不丰富。读到后面去了,经验丰富了,再来看前面的就非常容易理解。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这时候读证明一天也可以读完几十页。于是,三四天又把这一步完成了。

采用上诉方法读课本,感觉就和流水线操作一样,将各个步骤分开了。以前,我们习惯的是,按部就班,从头至尾,将概念,定义,例题,证明,叙述一起读下来,书上写了什么就读什么。而我就是发现,将它们分开来做,比一起做效率会高很多。其中的道理就在于由易到难。先把容易的事做好,基础打好,再做难的,就会感觉比较轻松。否则,会常常被难的东西卡住,一卡就浪费很多时间。

1.2 做题目。

把上面几步做完,课本已经读了两遍,理解得很好了。接下来就该做题目了。

a、第一步,先大量地读题目。

假如共有五章,那我一开始就把前三章的题目都读完,然后再做第一章的题目。这样的好处是,当我们学到了后面去,再来看前面的东西会觉得很简单。(原因:学到后面去就常常用到前面的东西,所以就会对前面的东西越

来越熟。)

b、第二步,自己做题目。

因为,读课本的方法很好,所以,当老师讲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课本已经读完了两遍。于是,接下来就由大量的时间用在读题,做题上面了。期末考试一般都是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只要平时适量的多读题,多做题,把基础打扎实。到了期末考试,别人会做的,你一定会做。别人不会的,你也可能会做。这样就立于不败之地。

大三上学期,课真的很多。五门专业课,还有五门任意选修课,还有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感觉各种各样的考试,测验一个接一个的来,让人疲于应付。所以,实际上我做题也做得不是很多。大三上学期课要少些,时间充裕,所以,量子力学做的习题还是比较多的。结果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高分,99分。大三下学期,读课本的遍数最多的就是《抽象代数》,然后期末考了94分。听说班上很多学霸期末只有六十几,或者七十几分。所以相对来说,94分也不差。

2.提高效率的经验

做一件事,那么首先就要一心一意想办法怎么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比如说学习这件事。我现在有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接下来我想要把这个思路变成具体的做法。

a、首先要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件大的事,往往不能在一时之间马上完成。假如什么安排都没有,就这么去做,那么每一次,自己似乎都感觉离任务的完成遥遥无期。

举个例子:有一个任务在这儿。第一种情况,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它。第二种情况,要五个小时才能完成它。显然,面对第一种情况的时候,我一定会充满斗志,积极性非常高的去做这件事。因为,我感觉这件事并不难做,我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做好,任务的完成就在眼前。而第二种情况(每一次开始做专业课的作业的时候,都是这种情况),我总是感觉无精打采,总是找借口拖延着,迟迟不肯专心的去做事。因为,我不能马上就把它完成。我意识到一旦开始这项工作,那么接下来的一大段时间都是枯燥乏味,受到任务的束缚压迫。我要工作好久的时间,还可能遇到很多的麻烦。 这么一想,我的积极性就非常低。积极性低,那么做事的效率就越低,越来越感觉到这个任务极其的枯燥无聊。

b、因此,假如自己总是处于第一种状态,那么显然就总是能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快乐。越做事斗志和积极性越高。而且因为,每一个任务用时不长,自己也就更加愿意抓紧点滴时间来做这件事。相反,处于第二种状态,效率低,自己也做得很不快乐。而且,有了点滴时间(比如半个小时),就总是想着反正半个小时也完成不了多少任务,干脆休息休息算了。因此,时间总是抓不紧。 显然,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好太多太多。而学习这件事恰恰本来属于第二种情况,要读的课本,要做的题目都很多,做起来都很费时费力。因此,改进的办法就是要想出一个方案来进行转化,把大的任务转化成一个个小的任务。

c、上面这些其实也是比较初浅的道理,我真正想说的就是具体怎么转化比较好。 (还是以最重要的事:专业课学习为例。)

总的来说,事情主要分为五类,第一遍读课本(主要是读概念),第二遍读课本(主要是读数学推导),读习题集,总结读过的习题,挑一些习题出来做。 我的一个总的任务是学好第四章和第五章。那么接下来,我就分类划分一下任务,每一个任务大致一个半小时能够完成。比如第一遍读课本这件事,我估计总共需要分成四个小任务(每一个小任务大致是一个半小时的任务量),每一个小的任务是第几节到第几节一一明确的定下来。做题目大致得分成十个小任务,每个小的任务两道题。等等。 任务划分好了之后,就用电脑一一列出来。打印出来。之后就可以开始真正的工作了。那么,虽然自己的总的任务是第四章,第五章这个庞然大物,但是接下来,每一次自己要面对的只是一个半小时就能完成的一个轻而易举的小任务。专心致志,一鼓作气,一次性就能做完。然后,自己就体会到了任务完成的成就感。因此,不那么累,也有了很大的斗志去开始接下来的任务。整个大的任务,就将在一次次的专心致志中高效的得到完成。(15.12.3更新,16.7.25重新排版。)

~~~~~~~~~~~~~~~~提问回复~~~~~~~~~~~~~~~~~··

有知友提了一些问题,我把回答补充在这里,算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

一、您说的第二遍读课本,在这里是精读对吗。就是一点一点的顺下来,把定义和证明精读(不读例题)。

二、在“大量的读题目这一部分”,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呢。是做到“例题的每一个细节基本都能看懂(精读),or走马观花的看一个轮廓,积累一下最原始的解题思路呢(泛读)”?

三、到了自己做题目的阶段。您觉得一道题怎么刷是高效的。由于专业课的解题思路相当多是以前没见过的,所以一开始刷题罕有会的。这个时候怎么做能节省时间?一道题做几遍能有不错的效果?

四、因为我最近在用电动力学做这个自学的实验。请问您对电动力学的重点、如何提升电动力学的学习效率,有什么建议吗。

回答:

1.第二遍与第一遍相比,要稍微精读。但也不必完全弄懂。a1.太复杂的东西暂且放着,不必太纠结。以后再回头看,效率会高一些。 a2.总的来说是要分成多遍读,每一遍比上次理解得更深即可。

2.看题目的话,还是应该仔细认真地比较好。a1.要把细节弄懂。因为很多细节其实很关键,细节不会题目还是做不出来。 a2.总体上来说,要多读题。但是不能一次读太多。那样消化不了。比如说可以:自己一次认真读5道题,然后去做2道。再读5道,再做两道。这样循环着来。 a3.读题是为了做题服务的。要提高水平,根本还是多做题。 a4.大学里数学物理题比较难。全都自己去想的话,没那么多时间。所以必须通过读例题来学习解题方法。

3.刷题的话,a1.因为题目确实不好做,所以一开始有必要参照着答案做。自己想一想,不会就看一下答案,然后把答案关上,再去做。要是又不会,那再看答案。循环直到会做为止。 a2.通过看答案的方式做了几道题之后,至少熟悉了同类型的题怎么做。以后遇到同类型的,应该不用答案也能做出来了。 a3.一道题做几遍,我感觉没有必要。与其这样,不如去做同类型的新题。

4.电动力学我的经验不是特别多,因为我也只是93分左右,不是特别好。而且我们当时考得比较简单,大部分都是课后习题改动一点。 a1.我看过一些电动力学的题,也尝试刷过。但效果不太好。计算量实在太大。 你可以问一下你们专业上一届的学长,看电动力学考的难不难。如果不难的话,把书上的课后习题仔细认真做完应该就好了。如果难的话,我感觉也没什么好办法。 a2.我当时主要是刷量子力学的题。量子力学的计算机不是特别大,主要是靠解题思路。这样的话,刷题提升得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298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701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7,078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87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018评论 3 2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410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29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12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24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9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903评论 1 257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68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94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70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35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312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