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敲响了开元盛世的丧钟

公元753年,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缠绵病榻,气息奄奄,一位巫师对他的家人说,相公这个病,吃药没用,能见皇帝一面就好了。此时皇帝在华清宫泡温泉,他的家人把他抬到院子里,面朝华清宫的方向,皇帝站在最高的降圣阁上,对着他的院子挥舞着一方红手帕,却不肯亲自来见他,他自知大势已去,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大不如从前,不久,一命呼呜。

他死后,还未下葬,他的对手就诬陷他勾结少数民族将领,图谋造反,皇帝剥夺了他的官爵,查抄了他的家产,子孙全部流放岭南,他本人也被人从棺材里抬出来,拿出嘴里含的宝珠,脱掉身上穿的紫袍,换上一口薄薄的小棺材,按普通老百姓的规格草草下葬。这个人就是活着时威风八面,震慑朝野的权相——李林甫。

他高居相位19年,专权16年,成了玄宗一朝任期最长的宰相,打破了玄宗时期,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传统,史学界一直认为,他专权的那一年才是大唐王朝由盛至衰、由治到乱的分界线,而不是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一年。李林甫为相期间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毁去了大唐王朝的一半根基,敲响了开元盛世的丧钟。


两个女人助力,登上相位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之后,因为不是李渊嫡系所出,到他这一代时,爵位的承袭已经停止了。他刚踏入仕途时只做了个千牛直长,也就是皇帝的禁军侍卫。他的舅舅姜皎特别喜欢他,四处为他活动,很快升为太子中允,是个五品官,但是个闲职。姜皎和当时的宰相源乾耀是姻亲关系,和李林甫也算曲里拐弯的亲戚,一来二去的,李林甫和源乾耀的儿子成了好朋友,源乾耀的儿子想让父亲把李林甫提拔为六部的郎中,但源乾耀看不上李林甫,说:郎官是品德好、有学问、有声望的人才干得了的,就哥奴(李林甫的小名)那样的,是当郎官的材料吗?郎官没当上,但看在姜皎昔日对自己的提携之恩上,便把李林甫提拔为四品的太子谕德。后来,在宰相张说和宇文融的权力斗争中,李林甫站对了位置,斗倒了宰相张说,被提拔为刑部侍郎,顺利进入了朝廷的政治权利中心,后又转到吏部当侍郎,在此期间他认识了一个女人,宰相裴光庭的夫人。

这裴夫人何许人也?说起来是鼎鼎有名,她是武则天的侄子、唐中宗时代的第一宠臣武三思的女儿。唐代的风气特别开放,公主和贵妇争相在家中豢养俊俏后生不仅是普遍现象,而且堪称时尚,可谓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男色消费”时代。武氏生长于骄奢淫逸的武氏家族,习风流染,很快和李林甫发展成了情人关系。武氏为人既狡诈多端,又有才学谋略,在她的协助下,李林甫开始和宦官嫔妃打交道,窥视玄宗左右的动静,揣摩皇上的心思,在宫中铺开了关系网。


裴光庭病死后,宰相的位置有了空缺,情妇武氏找到高力士,哭哭啼啼,让李林甫代其夫位,也不知道裴光庭泉下有知,会做何感想。高力士曾因一点小事得罪武则天,被赶出宫去,后来,在武三思的帮助下,重新回到朝廷,高力士从此对武三思感恩戴德。现在旧主求情,高力士也不好一口拒绝,况且又是选相的大事,他也不敢向唐玄宗提起,只好暗中等待机会。唐玄宗要任用韩休为相,外界还不知道,高力士第一个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告诉了武氏,让她转达李林甫,赶紧给韩休道喜,在新宰相面前买好。韩休半信半疑,但第二天拜相的诏书果然到了,从此韩休视李林甫为生命中的贵人,对他印象特别好。韩休罢相后,就向玄宗推荐了李林甫,这其中武氏夫人功不可没。

第二个女人就更厉害了,那就是武惠妃,武惠妃自己没当上皇后,想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苦于朝中无人支持,这时李林甫通过宦官向武惠妃传达:愿尽力为寿王万岁计。武惠妃感激不尽,从此经常在玄宗面前为李林甫说好话。前有宰相的推荐,后有宠妃吹枕头风,玄宗很快就把李林甫提拔到宰相的岗位上了。


宰相斗法,独揽大权

李林甫初登相位时,首席宰相还是张九龄,张九龄风度翩翩,文采风流,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唐玄宗本人也是张九龄的粉丝,对张九龄的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就是到了今天,中秋时,我们还会吟诵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而李林甫恰恰相反,学问不高,是个白字先生。表弟家生了儿子,李林甫向人道喜,开头就说“闻有弄獐之喜”,古时生男称为“弄璋”,意思是男孩长大以后执璋(玉器)为王侯。李林甫把“弄璋”错写为“弄獐”,满堂宾客无不掩口失笑,后人因此称李林甫为“弄獐宰相”。

自负的张九龄,根本瞧不上学识浅陋的李林甫。玄宗任用李林甫为相,张九龄曾对玄宗说:宰相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任命李林甫当宰相,恐怕有一天会成为宗庙社稷的忧患。张九龄曾对外人说:李林甫议事如醉汉语也,不足信。

李林甫对张九龄是恨之入骨,但最初他的实力不足以和素来在朝中有威望的张九龄抗衡,他对张九龄的态度是毕恭毕敬。在玄宗面前,不同于张九龄的坚持原则,李林甫事事揣摩唐玄宗的心思,每句话都说到玄宗的心里去。


传言东都洛阳宫里出了妖怪,玄宗正在洛阳,想要回长安,张九龄立马说:现在正是秋收季节,这时出发会耽误农时,还是等到冬天农闲时再说吧。李林甫说:长安洛阳不就是陛下的东西二宫吗,你想住哪边住哪边,还用得着考虑时间吗,耽误了秋收,免除沿途老百性的租税就是了。玄宗大悦,当即安排回京事宜。

唐玄宗想废除太子,张九龄力谏:太子国之根本,不可动摇。李林甫说:此乃陛下家事。致使玄宗一日之内杀死三子,酿成了一出痛彻心扉的人伦惨剧。

玄宗想任命牛仙客为宰相,张九龄坚持不立边功的原则,坚决反对,李林甫说: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50多岁,当皇帝也当了20多年了,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大臣们耳提面命的皇帝了,况且大唐王朝一片锦绣江山,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繁荣且昌盛。昔日宋璟为相时,玄宗把他提的建议放在御座旁边,时时提醒自己,韩休为相时,玄宗还能说出“吾貌虽瘦,天下必肥”,但现在,玄宗越来越容不下不同的意见了,他看见耿直刚正的张九龄就烦,看见谨慎顺从的李林甫就高兴。在臣子的任命上,君王的宠爱永远比自身才干更胜一筹。


终于李林甫从一个叫严挺之的人身上找到了突破口,严挺之是张九龄的人,也是个才子,为人自傲,没少得罪李林甫。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跟他一样,不学无术,文化不高,对着中书侍郎严挺之把“伏腊”读成“伏猎”,一群文人笑岔了气,严挺之回去后,把这件事报告给张九龄:“朝堂之上岂能容许有‘伏猎侍郎’!”没几天,就把萧炅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萧炅被贬官,这是明摆着不把李林甫放在眼里。

张九龄想拉严挺之进宰相圈子,曾对严挺之说:“李尚书正受皇上宠爱,你应该先到他家里去拜访他,和他搞好关系。”严挺之清高自负,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竟然一次也没登门。还口出狂言,李林甫算什么呀,让我去拜访他,没门。李林甫面上不露声色,心里一腔怒火烈烈升腾。

终于李林甫逮到了机会,一件普通的刺史贪污案浮出水面,刺史的老婆是严挺之的前妻,现任丈夫被抓,她跑到严挺之这里求情,求严挺之看在过去的情分上,救他丈夫一命,严挺之英雄主义占了上风,积极奔走,定了个“查无实据”,李林甫使人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报告给唐玄宗,玄宗询问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像姚崇一样,喜欢保护自己人,在玄宗面前为严挺之开脱,“被告娶的是严挺之的前妻,他们之间没有私情”。

玄宗却笑着说:“虽然离婚了,私情还是有的。”这句话看似轻飘飘,厉害在一个“私”字上,唐玄宗一再容忍张九龄顶撞自己,无非是念在他一心为公,为江山社稷着想,但这件事暴露了他徇私的一面。很快,在李林甫的操纵下,这件贪污案持续发酵,成了张九龄结党营私案了。

至此,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张九龄罢相,李林甫顺利接替张九龄的职位,独揽大权,成为首席宰相。


固权守位,排除异己

有人这样评价李林甫,说他的一生,全在“嫉贤妒能、诛锄异己”上做文章。他先是扫除所有站在他前面的人,通过诛锄这些异己分子扫清通往宰相乃至独相的道路;当他站在最高端后,又开始向后看,铲除那些有能力向自己挑战的人。

李林甫诛锄异己,手段高明,还给后世留下口蜜腹剑,野无遗贤这样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也算是李林甫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了。

李林甫表面柔和,见到谁都和和气气的,一点不摆架子,嘴上尽说好听的,背后却捅刀子。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一旦意识到有谁可能会受到唐玄宗宠信,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


有一天,玄宗在勤政楼垂帘观看乐舞,兵部侍郎卢绚以为玄宗已经离去,便扬鞭策马从楼下缓缓而过,卢绚出身世家大族,气质优雅,人又长得清俊风流,玄宗一见,赞美不已,对身边的宦官说,这不活脱脱的张九龄再生吗?玄宗身边的人早被李林甫买通了,此话很快传到李林甫耳中,李林甫担心卢绚被玄宗重用,便将卢绚的儿子召来,对他道:“你父亲素有名望,如今岭南的交州广州等地缺乏有才干的官员,陛下有意让你父亲前去。如果他不肯远赴岭南,肯定会被贬官。依我看,还不如以年纪大为由,主动请求到东都洛阳去做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这也是清贵显职。”卢绚果然不肯前往岭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议,主动到洛阳任职。

有一次,唐玄宗不知怎么想起严挺之来,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哪里,这个人还可以用。”李林甫担心他重新受到重用,便把他的弟弟找来,说:“陛下颇有点惦记你哥哥,要是能让他回一次朝廷,面见一下皇帝,叙叙旧情,说不定陛下还会重新启用他。”严挺之被贬官在外地,怎么能回京,李林甫给人家出了个主意,何不让你哥哥上书,就说得了风疾,请求回京就医,这样不就能回来了吗?严挺之不知是计,果然按他的建议上书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后,对玄宗道:“严挺之年事已高,近来又患风疾,不如给他一个闲职,让他安心养病。”玄宗嗟叹良久,将严挺之打发到洛阳担任太子詹事。

李林甫当宰相时,有一个时期和李适之是搭档,李适之宗室之后,立过边功,算是出将入相式的人物,这让李林甫觉得很危险,得想办法除掉,以绝后患。李林甫曾对李适之道:“华山有金矿,开采可以富国,皇帝还不知道。”李适之便在一日上朝时,将华山金矿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询问李林甫。李林甫说:“臣早就知道,但是华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气所在,不宜开凿,臣便没有提及。”唐玄宗认为李适之虑事不周,恼怒的对他道:“你以后奏事时,要先与李林甫商议,不要自行主张。”李适之从此逐渐被疏远。


光事后整人还不够,还要事先防人。唐玄宗曾诏求天下士子,只要精通一艺,便可到长安备选。李林甫担心会有士子在对策时指斥自己的奸恶行为,便对玄宗道:“这些士子都是些卑贱愚聩之人,恐怕会胡言乱语扰乱圣听。”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将其中优秀者送到京师,结果,送到京师的士子没有一人合格。李林甫向玄宗汇报,天下的贤才都在朝廷为您服务,野无遗贤,可喜可贺。可惜我们的大诗人杜甫,也参加了这次选拔,在李林甫的掌控下,淹没于芸芸众生之间,永无出头之日。

李林甫曾召集谏官,对他们说道:“如今圣明天子在上,群臣顺从圣意都来不及,还需要什么谏论?你们难道没见过那些立仗马吗?它们整日默不作声,就能得到上等的粮草饲养,但只要有一声嘶鸣,就会立即被剔除出去。就算后来想不乱叫,也不可能再被征用。”

从此,朝中谏官无人再敢直言谏争。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是:只要不是李林甫推荐的官员,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打击太子,连兴冤狱

玄宗立李亨为太子后,李林甫是惶惶不可终日。他当年极力拥护寿王李勖,不惜借玄宗之手杀死一个太子、两个亲王,玄宗活着时他不会有事,可一旦皇上驾崩,太子即位,这笔血债不是贬官的问题,而是杀头的问题了。为了把太子拉下马,李林甫处心积虑,任用酷吏吉温和罗希奭,连兴冤狱,无人自脱,时人称罗钳吉网,

李林甫府中有一个形如偃月的厅堂,名为月堂。他每次要构陷大臣,都要在堂中苦思中伤之法。如果他高兴地走出来,那就意味着被构陷的人要家破人亡。


从太子身上不好下手,他就从太子身边的人入手。他瞅准了太子的大舅子韦坚,有一年元宵节,韦坚和皇甫惟明夜游,偶遇太子李亨,三人到一个道观里说了一会话,说了什么没人知道,这件事被李林甫派来监视的人发现了,他趁机向玄宗报告说:韦坚和皇甫惟明都是太子的人,外面风传他们有意拥立太子。太子、外戚、武将私下道观聚会,这三个敏感的词,立马引起了玄宗的警惕,马上让人把韦坚和皇甫惟明抓起来,酷吏吉温大肆株连,牵连朝中几十个官员,没抓住任何谋反的证据,但韦坚和皇甫惟明还是被贬到岭南去了。太子为表心迹,大义灭亲,主动和韦妃离了婚。可怜韦妃已经和太子生了两男两女,不得不离开皇宫,削发为尼,青灯黄卷了此一生。

没有扳倒太子,李林甫还是不死心,他又瞅上了太子的丈人,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杜有邻和另一个女婿柳勣不合,柳勣到处散播流言蜚语,说杜有邻结交太子,诽谤皇帝。吉温一审,柳勣把平时和他交往过的名士都供出来,说他们都曾诽谤皇帝,招得差不多了,吉温把杜有邻,柳勣,还有那些被交待出来的名士,全都打死在大理寺里。到了这一步,李林甫还不满意,结案后,他对玄宗说,通过这个案子,我发现那些贬官在外地的大臣也对陛下不满,不如派个御史去查查。罗希奭一路查下去,上次被贬官的韦坚、皇甫惟明也活到头了,到后来,那些被贬官的官员知道罗希奭一来就是个死,而且死的很惨,还不如自行了断,包括前宰相在内的李适之好多官员都自杀了。李林甫还把平时自己讨厌的官员名臣一起株连到此案中杀掉,天下冤声一片。倒霉的太子再一次忍痛割爱,把杜良娣给休了,由于高力士在玄宗面前死保太子,太子的地位还是稳住了。


李林甫两计不成,又生三计,这次他又盯上了太子的发小王忠嗣,指使人向玄宗告状,说王忠嗣曾经说,他和太子是一块长大的,想兴兵拥立太子。眼看太子又要经受一场灭顶之灾,但关键时刻,玄宗发话了: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虽如是说,但还是把王忠嗣贬官了。

李林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兴三场冤狱,却没能撼动太子的地位,李林甫也没辙了,转而继续用冤狱打击给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可怜太子在李林甫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年纪轻轻头发就全白了,宫中荒芜凌乱,无心收拾,终日活得战战兢兢,惟恐“赐死”的诏书降到。

李林甫知道自己结怨甚多,担心会遭刺客行刺,一改先前宰相随从不过数人的旧制,每次出门都要由步骑百余人随身护卫,并让金吾卫士卒在前方数百步外进行清道净街,公卿大臣都要回避。

他在家中也是如临大敌,居住的地方不但重门复壁,而且用石头砌地,墙中夹置木板,甚至一晚上要多次转移住处,即使家人都不知他究竟住在哪里。所谓的做贼心虚,也不过如此。


林甫败亡,下场凄惨

李林甫因为亲信王鉷被牵扯到一桩稀里糊涂的谋反案里受到株连,被杨国忠定为有结党的嫌疑,玄宗逐渐疏远了他。后来一病不起,就有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唐玄宗可以容忍李林甫招权纳贿,排除异己,但他容不下臣子结党,一旦臣子结党,就是要分割皇权了。姚崇、张说、张九龄都是有结党的嫌疑而被罢相,有无真凭实据不重要,只要皇帝疑心就足够了。古代整倒对手的必杀技,亲王谋反、臣子结党、妃嫔厌胜,此技一出,屡发屡中,必定会使对手元气大伤。李林甫以此技扳倒张九龄,杨国忠以此技扳倒他,这真是应验了香港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在权利和利益那里,总有一种阴暗会吃掉另一种阴暗,没有双赢,只有你成我败,或两败俱伤。


玄宗任用的宰相里,李林甫是第一个下场凄惨的,唐朝一贯有尊重宰相的传统,罢相后,结束的是一个人的政治生命而不是自然生命,姚崇宋璟罢相后,玄宗还允许他们隔几天上朝议事,而对于一个给自己工作了19年的宰相,玄宗对李林甫的处置不念一点旧情,不留一丝情面,对李林甫的为人处世,玄宗心里明镜一般,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在成都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单从手段上看,李林甫也称得上铁腕人物,但相比提出“十事要说”政治纲领的铁腕宰相姚崇,李林甫的政治道德和政治远见差得不是一般的远。也有人评价李林甫务实守法,修订法律条文,改革旧制度,办事能力强,但一个宰相只会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是远远不够的。单他为了保相位提出一个著名的建议:文人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日后发起安史之乱埋葬大唐盛世的安禄山就是一个寒族胡人,仅此一条,足以抹杀李林甫生前的所谓功绩,被后世人评为一代奸相。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采用李隆基的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
    睡帝失传阅读 5,522评论 30 18
  • 作者 银灯鸳帏 她,美得历代文人都为之赞叹,为之惋惜,为之悲痛。 她的美成全了自己,也埋葬了自己,她就是中国历史...
    银灯鸳帏阅读 1,484评论 0 3
  • 题目 原题链接:C. Exams 题意 瓦力学习很好,现在他需要进行期末考试。有n门课,每一门考试时间为ai,和一...
    ss5smi阅读 11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