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摘抄

导论:

  1. 思想内在于现实,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的。
  2. “现代”是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意指“当下或此刻”,对当下新颖性的敏感,是指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或者说历史观。
  3. 以上时间观带来的变化是。第一,生活不再是循环往复的,而是日新月异的,过去的经验很可能是靠不住的。第二,从“厚古薄今”转向“厚今薄古”,认为当下比过去重要,形成“线性进步的历史观”。第三,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肯定,使人从循环历史宿命中解放出来。
  4. “现代化”这个术语主要是指现代历史变革的过程,启蒙理性主义是推动变革产生的关键思想因素。“现代化”的结果造就了现代世界,它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许多特征,“现代性”就是用来指称这些特征的术语。
  5. 古今之变,带来的几个变化,第一,个人主观赋予的价值变得极其重要,有时甚至能压倒其他一切标准。第二,人们观念中的自然秩序被理性给打破了。第三,自然的秩序被打破了,我们建立起来了理性的秩序。
  6. 启蒙就是用用理性的光芒打破黑暗,让人摆脱非理性的蒙昧,走向成熟。理性成为区分真理与蒙昧的决定性标准,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理性甚至取代了神的位置,具有近乎上帝一般的神圣地位。
  7. 古今之变带来了两个基本观念上转变:一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它指的是人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转变”,它是指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或者说人的“自我理解”的转变。
  8. “个人主义的转向”,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脱离任何一个群体进入别的去群体。这种转向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个人自由,但代价就是个人失去了与一个特定群体的久远、厚重和牢固的纽带关系,这带来了孤独感、漂泊感和乡愁。这也是现代性困境的一部分。

第一章 现代思想的成年

  1. 韦伯的思想的三个核心命题,“世界的祛魅”、“诸神之争”、“现代的铁笼”,以及一个重要的概念“工具理性”。
  2. “诸神之争”,指人们信奉的价值观。韦伯提出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有确定性。价值判断没有一个唯一正确的价值观,这带来了价值多元的问题。
  3. 韦伯提出人类理性包含两种,一是工具理性,二是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计算,就是一种事实判断。价值理性的权衡是一种价值判断。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工具理性不断扩张,比如官僚制、绩效制。
  4. 理性化把现代铸造成了一个“铁笼”,人被“非人化”,被看做机器的零件。这样有两个弊端,一是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一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关系。这种牢笼是一个双刃剑,既是残酷的,也是对现代生活的一种保障。认为打破这个牢笼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天真。

第二章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 人在精神层面上总会面对两个根本性的人生难题,一个是死亡,一个是贪欲。也是终极关怀的两大难题。
  2. 克尔凯郭尔发现,你是无法完全依靠逻辑和推理来求证信仰为真、来确证它的可靠性。信仰与理性之间存在这鸿沟,这靠理性论证本身难以弥合,确立信仰在现代世界因为变得非常困难。
  3. 孙周兴老师概括的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
  4. 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虚无主义。
  5. 尼采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
  6. 尼采的哲学充满激进的否定性,甚至对自己也毫不客气。
  7. 尼采提出,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没有事实,只有阐释。”,“视角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视角主义。视角决定事实。
  8. 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了解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应该保持倾听、理解和学习的心态去了解它们。
  9. 弗洛伊德提出,在精神意义上,没有人是绝对健康的,正常和不正常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人的精神结构就像一座冰山,人能意识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一部分,这就是无意识。
  10. 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学说”,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格三元说。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1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心理学界渐渐走向了衰落,但是在思想文化界的影响很大,塑造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从此,对于人的理解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至少也是理性和欲望的不断冲突。欲望被看作是不可否认、不可抹杀的生命驱动力。
  12. “可证伪”,就是有可能被经验证据证明是错误的。一个科学理论需要直面不符合理论的事实,直面对自身不利的证据。如果你提出一个科学理论,那么这个理论不能宣称自己永远正确、能够解释所有的经验证据。如果能够解释一切,这就成了伪科学,伪科学就是永远能够自圆其说。
  13. 萨特的思想,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一个是积极行动。萨特还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存在就是虚无”。存在是虚无的,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
  14. 萨特提出一对概念来区分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他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作“自在”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作“自为”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15. 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正在“成为”什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个导向,就是呼唤人们面对存在的真相。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预先的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16. 萨特的两个著名观点,第一,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他人就是地狱”。因为自由选择必定带来后果,你做了选择,就要独自承担这份后果,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是你自己,你就是自己的标准,要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
  17. 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作人的主体性。我是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是爱情当中也不例外。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只有永恒的斗争。萨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自由主义所向往的那种主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平等尊重的关系。

第三章 20世纪的教训

  1. 政治学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个是“资源匮乏”假设,认为人类生活中所需要的资源总是匮乏的。第二个是“人性自利”假设。
  2. 对于政府和国家的特征,马克思·韦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在特定的领土之内对暴力的合法垄断。
  3. 政治学家霍布斯、卢梭和洛克等提出来了不同版本的“社会契约论”,为现代的政治权威提供依据理由。不同版本的社会契约论之间有很多差异,但都分享了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都主张先存在自然社会,然后才建立政府。也就是说,政府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派生的“人造之物”。第二,都主张“同意理论”,政治权威的统治合法性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反的。
  4. 齐格门·鲍曼通过《现代性和大屠杀》来分析现代性和纳粹大屠杀之间的关联性。第一,正是机器般理性的现代官僚制,实现了大屠杀这个非理性的暴行。第二,现代科学主义提供了“园艺文化”来为大屠杀提供理念支持,园艺文化看待社会,认为社会秩序是一项工程,可以在科学理性的指导下整理的干干净净,整齐划一,清晰优美。第三,纳粹对受害者理性计算心理的利用,给受害者提供选项,调整其中的收益,去引导受害者合作。不过,这不是说大屠杀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在鲍曼看来,要防范大屠杀这样的灾难,关键在于要坚守一种不可让步的、无条件的道德感,保持对他人的道德感知。简单来说,就是永远别忘了你面前的人是一个人。
  5. 汉娜·阿伦特指出纳粹的动机不是出自人性的自私、贪婪、恐惧、复仇欲望或者施虐欲望,纯粹就是把犹太人看作是多余的东西,要“根除人这个概念本身”。由此提出了“极端之恶”和“平庸之恶”。即,纳粹大屠杀是一种极端的恶,经由一些“平庸”的罪犯犯下执行的。这些罪犯身上的这种“恶的平庸性”,其实质是不去思考,是丧失了思考能力。
  6. 汉娜·阿伦特主张,传统的道德法则和教化已经不能促成真正的道德思考了。道德的真正含义不是循规蹈矩,而是要做出自己独立的是非对错。要保持独立判断,反对盲从。道德思考没有通则可循,独立的道德判断是艰巨的任务。苏格拉底说过“宁可自己遭受冤屈,也不愿行不义”,这样至少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处境中,冒着风险,真诚地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并为此承担责任。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公民格外艰巨的道德任务。
  7. 卡尔·波普尔指出:人类是容易犯错的物种,这是人类固有的特征。他提出“证伪主义”理论: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够被证明是对的,而是它可以被证明是错的。他说,科学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科学理论本身必须包含“经验上被证伪”的可能性,这才是区别科学与非科学理论的试金石。
  8. 科普尔重新定义了科学发展的逻辑,用经验检测的“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用“问题-猜想-反驳”的“试错机制”代替“观察-归纳-证实”的“实证机制”。科学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就算某个理论现在是正确的,也没法保证以后不会被推翻。科学是一种特定的认知方式,并不是能一统天下的思想方式。科普尔是科学至上论的批判者。
  9. 科普尔提出他的基本的哲学思想“批判理性主义”,也即“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理性体现在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错性体现在,人类的办法总是不完美的,总会出现新的问题。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会犯错的动物。科普尔在社会政治上反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反对过去启蒙理性主义中的绝对真理观。
  10. 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整体主义”。整体主义的规划工程的问题就是低估了可错性。
  11. 人类社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也就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预测。
  12.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提出“自发秩序”。比如乡间的小路、语言、法律、市场的价格机制。以亚当·斯密和大卫·休谟代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承认理性的重要性,反对“理论万能论”,批判“理性的自负”,即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过度的信心。
  13.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哈耶克则进一步揭示出,如果妄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事实上,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
  14. “冷战自由派”,主要活跃在冷战时期,各自的学术专业虽然不同,但是都属于广义的自由主义立场,都格外重视思想观念的巨大威力。比如波普尔、哈耶克、柏林。
  15. 以赛亚·柏林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价值多元论,一个是“两种自由”的理论。
  16. 所谓“价值”指的是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理念。柏林认为,人类的生活世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终极价值,这些价值是客观的或真实的,但它们之间常常无法公度,不能彼此兼容,甚至可能发生严重的冲突。柏林告诫我们:应当抗拒形而上学一元论的诱惑,接受价值多元的人类处境。柏林主张自己不是价值主观主义,也不是相对主义。柏林强调,价值虽然是多元的,但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想象的随意构造。
  17. 柏林认为,价值虽然是多样,但不是无限的。同时,柏林坚持认为,人类具有某种最低限度的“共通性”。即使双方价值追求不同,甚至可能会因此开战,但你我仍然可以想象、可以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追求这种价值。
  18. 两种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消极自由,简单来说就是我不想要什么、就可以不要什么。积极自由就是我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去做。消极自由,就是不受到外部的干涉和阻碍。积极自由,就是可以用理性来掌控、实现自己的目标。消极自由更像是一种机会,只要保留这个机会,就算什么都不做,你也保持了你的消极自由。自由必定有一个行动主体。在积极自由中,主体被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真正的”“高级的”“理性的”自我,还有一个是“虚假的”“低级的”“非理性的”。积极自由的目标往往是指,那个理性的自我能够主导自己,去实现高级的目标。
  19. 柏林说:“自由的根本意义是摆脱枷锁、摆脱囚禁、摆脱他人奴役的自由。其他都是这个意义的延伸,或者是某种隐喻。”柏林承认,在特定情况下,强制可能是必要的,消极自由有可能需要向其它价值让步,甚至做出牺牲。但是牺牲就是牺牲,不应该玩弄“概念魔术”,把牺牲改头换面变成“更高的自由”。
  20. 赫伯特·马尔库塞发明的一个术语,“虚假的需求”。虚假的需求不是源自你自然的生活需要,而是被市场营销制造出来的。
  21. 马尔库塞曾说,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舒舒服服的不自由”之中,难以察觉社会对自己的控制,也就无从反抗。
  22. 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说,“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受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23. 马尔库塞的思想对20世纪60、70年代的青年抗议有很大的影响,但他拒绝接受“导师”之类的称号,认为自己只是辨析和阐明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想法、目标和意义。现在回头看那场运动,它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不过带来重要的文化变革,几乎改写了传统的主流观点,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持续在校园和公共领域中发出批判性的声音。

第四章 自由主义及其批判者

  1. 自由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在多样性,多样性造就了它的一个特点:某种自由主义的没落甚至消失,不会牵连自由主义思想整体的命运。
  2. 约翰·罗尔斯,20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在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的开篇中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推理论证了一个正义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要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必须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一个是“公平的机会平等”,一个是要满足差异原则。
  3. 无知之幕,就是一个人站在无知之幕后面,屏蔽一切的个人特征,只保留理性能力,然后签订契约来做出分配,然后你自己再从这里出来获得是随机分配的结果,为了避免自己拿到最大的分配结果,你就需要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4. 在罗伯特·诺齐克看来,罗尔斯在政治权利方面坚持了自由主义原则,让每个人享有基本自由,但在社会经济领域,却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个原则,而是把平等分配当作默认选项。罗伯特·诺齐克主张一种完全彻底的自由主义理论,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社会经济问题上,都要把个人权利放在最高位置。这种被称为“自由至上论”(也译为“自由放任主义”)。
  5. 诺齐克的论证的关键点,第一,他所有论证的起点是个人权利的绝对优先,对个体权利做出任何限制,都要给出很强的正当理由,方可被接受。第二,他主张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全方位地坚持自由原则。尤其在社会经济问题上,他对一种不受任何干预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做出了道德辩护。诺齐克讲的正义不是“分配的正义”,而是“持有的正义”。核心问题就是,在什么条件下,我们持有的东西在道德上才是正当的呢?
  6. 诺齐克的论证有一个出发点:我们最初能正当拥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我们自己,诺齐克称之为“自我所有权”当然仅仅拥有自己是活不下去的,我们还需要获得资源和财产。诺齐克提出了他的三项正义原则,第一,“获取正义”,就是你所持有的财产在起点上,也就是要最初获取的时候必须是正当的。第二,“转让正义”,如果财产从一个人转义到另一个人手里,整个过程没有巧取豪夺,是用过自由自愿的交换或者馈赠,那转让就是正当的。第三,“矫正正义”,对那些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得到的财产持有,不管经历多少变化,都必须予以矫正。
  7. 诺齐克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形态,是一种“最小国家”。这样的国家行使的功能非常有限:只要保障个体公民的基本自由和安全,以及确保合法契约的执行,就不应当再有其他功能。对于个人之间自由自愿的交易活动,政府也无权干预。
  8. 诺齐克的是一种“历史正义”理论,只要财产的来路清白,无论多寡都是正义的。罗尔斯的是一种“模式正义”理论,就是社会经济的分配必须满足某种结构模式。
  9. 罗纳德·德沃金提出: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要实现“平等的关怀”,首先要识别哪些需求是自己不能选择的处境造成的,哪些是个人自愿选择的偏好造成的。对于前一种情况,应当弥补处境造成的差别,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应当接受选择造成的差异。这就是他和罗尔斯的差异。
  10. 迈克尔·桑德尔看来,自由主义的个人观,把个人看作是孤立的原子,完全借自己的自由意志来行动,他称之为“无牵挂的个人”。这是错误的,是对社会的错误理解。自由主义,比如诺齐克往往倾向于“工具性的社群观”,就是认为社群只有工具性的意义。罗尔斯主张“情感性的社群观”,认为社会是一个合作互惠的体系,人们在合作中会产生善意和情感,建立共同的价值。但桑德尔认为,这样的社群没有真正的依赖,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团结。比如,恋人之间也有感情,该分手还是会分手。桑德尔提出“构成性的社群”:社群是“构成性的”,社群实际上“构成”了你这个人。个人当然会做出选择,但个人的目标并不是随意选择的,而是与社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群是一种纽带关系,它在根本上定义了“你是谁”,它塑造了你的身份认同、生活理想、道德感和责任意识。
  11. 迈克尔·沃尔泽指出,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评有两个要点:第一,自由主义的理论是虚假的,现实中根本不存在这种无所牵挂的原子化个人;第二,自由主义的实践是有害的,造成了自我中心、相互分裂的冷漠社会。沃尔泽认为,自由主义的理论真实反应了现实,所谓“孤立的自我”确实存在。他们并不是脱离社会的存在,个人确实是被社会塑造的,社群主义的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社群主义没有看到现代社会已经改变了。现代社会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高度的“流动性”,总是在移动和变化。第一,“地理上的流动”。第二,“社会身份的流动”,比如过往“子承父业”的传统越老越难以维系。第三,“婚姻关系的流动”。第四,“政治的流动”。现代社会中的社群改变成了“自愿型的社群”。由于前面所说的四种流动性始终存在,现代社会永远都处于运动之中,沃尔泽把这种特征称为“后社会的状况”。那种孤立的、近乎原子的自我,就并不是自由主义虚构出来的“先于社会的自我”观念,而是“后社会状况”造成的。沃尔泽称之为“后社会的自我”观念。这种自我观念反映了自由流动社会的现实,它从根本上失去了确定性和统一性,个人不得不随时重新创造自己。
  12. 从集体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转向,并不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别,而是古今之变所致。
  13. 查尔斯·泰勒认为,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自由选择和价值判断需要依据价值尺度,而价值尺度不可能由“自我”来发明创造,我们只能“选用”和“改造”价值尺度,这正是泰勒的社群主义观点带来的启发:个人自主性的来源不可能是“唯我论”的独白,而只能来自关系性的对话。
  14. 本真性的理想,一方面让我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感受,一方面要求我们不要陷入唯我论的独白,积极地介入对话和反思,这是自我通过共同背景的通道,把我们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最终,向对话和反思开放,让我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成为自己”。
  15. 如果人类所有的活动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那么主体和主体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关系,尤尔根·哈贝马斯称之为“主体间性”。人类是语言动物,所以人不是独自的存在,而是在人间交往对话的存在。语言交流,互相交往是我们所行动的共同基础。可以用“在人间”三个字概括。哈贝马斯区分了几种言谈行动。一是“策略行动”,你的言谈只是要达到特定的功利性目标。一是“交往行动”,是为了真正理解彼此而展开的对话交谈。哈贝马斯提出“交往理性”,交往理性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道理,而是大家一起来把道理讲通。这不并不是简单的乌托邦,而是认为交往理性为我们的生活确立了理性规范的原则基础,以此在“生活世界”来抵御“系统的殖民”。

尾声:后冷战时代的争论

  1. 西弗朗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制和经济上的市场资本主义是现代的政治经济制度,并不专属于任何特定的文化。它们只是因为起源于西方,就被误以为是西方特有的制度。但实际上,这种制度选择,虽然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但文化并不是决定性的。福山相信,这种制度在本质上是现代化的结果,而现代化是全人类发展的普遍逻辑。
  2. 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世界上有七种主要的文明类型,西方文明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他认为,自由民主政治和市场资本主义都高度依赖于西方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它是基督教文化的特定产物。所以,非西方文明很难接受西方文明的制度,日本只是一个例外。
  3. 如果制度是特定文化的产物,那么它就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文化。但如果制度本身可以塑造和改变文化,那么即便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也可以采用大致相似的现代制度。
  4.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于最后的人》用两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他的观点,历史哲学的论证和政治科学的论证。福山认为,自由民主主义就是历史的终点,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为承认而斗争”,直到普遍而平等的相互承认来临了,发展的动力就被耗尽了。从政治科学的角度来说,福山认为只要搞现代化,最后都趋近普遍的共同模式。福山为现代化的普遍化进程,做了个三阶段的推论。只要人们追求现代化,就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就会采用市场经济;而发展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自由民主制。
  5. 福山承认,民主化的进程可能会出现回潮和逆转,也承认这个进程比他最初预想的更漫长,也更艰难,但他依然没有放弃他的一个核心观点:自由主义民主体制之外的现代模式,迟早会面临民主化的压力,会遭遇巨大的挑战而难以长期维系。在这个意义上,他表示“就长远来说”,自由民主政体具有难以抗拒的优势,仍然会在曲折发展中越来越盛行。
  6. 亨廷顿是一个政治现实主义者,他认为文明差异不可消除,冲突不可根除,只能管控;世界秩序只能建立在多种文明共存的基础之上。
  7. 自由主义民主鼓励多元化的立场和观点,但也需要最低限度的政治共识。而极端分裂的民意会让自由民主化政治陷入严重的困境。
    8.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补充

  1. 人生意义是一个“终极关怀”问题,对终极性的问题,我们并没有终极性的答案,我们都是一直“在路上”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性特征”。
  2.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3. 尼采说:“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4.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可以自己掌握自己。我们永远在被驱动和驱动自己之间。所以,人并不屈从于决定论,至少不服从生物决定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自由。
  5. 消极自由是摆脱障碍的自由,但柏林对“障碍”做了四项限定(也就是说,某些因素必须满足这些特别的限定,才称得上是“对消极自由构成了障碍”),他们分别是:外部性限定;人为性限定;机会限定;重要性限定。
  6. 许多人认为,思维品质就是逻辑思维,甚至就是形式逻辑水平。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思想品质的提高,需要多种知识,需要视野和多方面的锤炼。形式逻辑是重要的,但只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7. 阿伦特认为存在一种流行的谬论,就是“相信真理是经历思考过程之后的结果”。阿伦特认为:“相反,真理一直是思考的开端,思考一直是没有结果的。这是'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科学是有结果的,而哲学从来没有。思考是在体验了真理之后开始的……真理不存在于思考中,用康德的话来说,真理是使思考成为可能的条件。它既是思考的开端,又是先验的。”
  8. 刘瑜老师说:“极端太有诱惑力了,它的确定性以及确定性带来的自信,它的简单以及简单带来的省心,它的易辨识以及因易辨识所迅速集结的情感群体,真的太有诱惑力了。从此不用在不同的观念之间颠沛流离,不用根据路况不断调整航向,不用经受自我怀疑的折磨,不用被渺小感经年累月地审判,这种人可能的确很幸福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560评论 4 36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04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297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869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275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6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33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43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45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12评论 2 24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1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59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0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2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5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590评论 2 2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01评论 2 26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