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南京东路上的百年老店

南京东路的起源

南京东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它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599米,其中河南中路以西部分为步行街,素有“十里南京路,一个步行街”的称号,到上海旅游的人们都会选择到名店林立的南京路上走一走,看看上海最繁华的商业百货和最著名的老字号,捎一点上海老特产。

南京路商业街,是在上海开埠后租界不断扩张中逐渐形成的。清道光30年即1850年,瑞麟洋行大班霍格等人组织跑马总会,最先在今南京东路、河南中路一带占地80余亩辟作花园设“抛球场”,又围绕花园筑跑马道,成为上海第一个跑马场。次年,又从外滩修建了通往花园的小道,也即是现在的外滩到河南中路一段,因为国人经常看到外国人在这里骑马,所以就称这条路为马路,它的正式名字叫花园弄,Park Lane,上海人根据这一发音把它称作派克弄。这条短短不足500米的花园弄就是日后南京路的雏形,也是中国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马路。

跑马场开张后,商贾逐利,地皮价格上涨。跑马总会于是干脆将土地变卖获利,供商人经营开市,后来又在附近建成第二跑马场使地价上涨后再次变卖,花园弄及其街市伴随着跑马场的变迁而向西延伸,到清同治元年1862年时,已经延伸到今天的西藏中路,与此同时一条条道路街巷随着租界的扩张和繁荣而不断铺设兴修,由于花园弄历史最为悠久,故又被称为“大马路”。清同治4年即1865年,租界当局在花园弄边的市政厅举行会议,决定统一租界内首批修筑的19条马路的名称。为了纪念《南京条约》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利益,将大马路花园弄正式命名为南京路。光绪元年(1875年),掌握南京路地产的洋商沙逊和哈同,耗资60万两白银,在南京路铺设从印度进口的400万块铁藜木,涂上一层柏油,使之成为远东最漂亮的道路。至清光绪32年(1906年),南京路已拥有绸缎、衣庄、银楼、茶食等30多个行业,商店有184家。到了1930年,商号已增加至两百多户,南京路商业街已经蜚声中外,这里的先施(上海时装商店)、永安(华联商厦)、新新(第一食品)、大新(市百一店)四大公司是当时国内最摩登的大型商场,创亚洲百货业无数先河:如最早在百货公司使用自动扶梯,最早在百货公司使用空调系统等等。1945年,国民政府从列强手上回收所有租界后将南京路改名南京东路。解放后直到现在,南京东路一直是上海的商业中心,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1990至1992年,开展南京路霓虹灯1~3期工程,使南京路大放光芒,有了中华灯光第一街的美称。此后南京路步行街工程逐步拓展,到1999年,气派的全天候南京路步行街开通,汇集了数百家现代化商厦、老字号和特色商铺,路中心线偏北是一条用深红色花岗石铺成4.2米宽的金带,金带上设置了花坛、座椅电话亭、66盏德国路灯等,供游人小憩。金带南侧是7米宽的观光车道,让玲珑精致的电动观光车行驶,开街之夜,全新的动态跳跃式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展示了南京路新的时尚风貌。

如今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人潮熙熙攘攘,彩色的铺路砖石、街边的时尚流行商店、可爱的观光小火车,设计别致的城市雕塑、霓虹灯的璀璨……现代的都市风景仿佛把所有老上海南京路的痕迹抹得一干二净,一家家店铺几番旧貌换新颜,逛街的摩登女郎也不再是当年旗袍、盘发的装扮。然而那些经久未衰的老字号,却仿佛依然在诉说着过往的回忆、岁月的沧桑……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为这条百年老街增添了别样的魅力。这里是万商云集的宝地,是购物者的天堂,更是上海繁华都市的象征,很多电影电视都把这里作为上海经典的镜头留存,是十里洋场的代表。

2017年,黄浦区启动升级打造百年世界级商业街的计划,南京东路商圈的第一百货、东方商厦、百联世茂、永安百货等均进行转型调整,有着“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的南京路将迎来新的变革。

南京西路2-88号新世界城

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它的前身是1914年由黄楚九与商人经润三等人合伙创办的“新世界游乐场”,黄楚九是上世纪初上海实业界的著名人物、中国娱乐业先驱,他后来还创办了亚洲最大的娱乐中心“上海大世界”。新世界游乐场建成时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娱乐场所,也是上海最早的钢筋水泥结构的商业楼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世界”与邻近的商店组成联合商场,有370户小贩租柜设摊,经营以外国货为主的百货商品。1958年挂牌“新世界百货商场”,其后十年间,“新世界”以经营小商品为特色,品种多达8000余种,被誉为南京路上的城隍庙。1988年成立黄浦区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上海新世界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向社会公开募股,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率先成为上海商业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从此跨入全国商业十强行列。1993年南京路大调整、大改造,公司拆除了旧楼,在黄金地段造起了钻石楼宇“新世界城”,1995年重新开业,建筑面积达7.5万平方米;2005年重整,成为一座21万平方米的综合消费中心。

新世界地下2层,地上12层,定位中、高档,这里有很多国际知名名牌,高雅、时尚的中青年一族是新世界百货的主要目标顾客。新世界的跨年、黄金周促销活动,曾创上海的商业记录,大家不会忘记打折季时,新世界楼内人头簇拥,大家争先恐后抢购商品的繁忙景象。除了购物,楼里还有美食城、游戏厅和电影院等,位于10楼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是全球第6家、大陆地区第一家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6楼的溜冰场是上海第一家室内真冰溜冰场,场馆的教练员很多都是各种世界或者全国冠军,这里还因作为“明星大练冰”节目的录取现场而一路走火,综艺节目《极限挑战》曾在此取景拍摄。

100年风雨沉浮,新世界见证了南京路的变迁,见证了上海的近代商业发展,如今依然是上海百货业的翘楚,是上海商业的中流砥柱。

南京东路830号第一百货,原大新公司

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建于1949年10月,与新中国同龄,是建国后的第一家国有百货零售企业,当时曾被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称为“我们自己的商店”。第一百货属于传统型的百货大厦,风格中档。在老一辈上海人眼里,每年去第一百货购置几件新衣是件很隆重的事。由于第一百货位于南京东路西藏南路路口,于是成为多年来都是人们逛南京路的第一站,也是上海的一块金字招牌,大楼同时还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已不算年轻的市百一店,解放前是远东最大百货商店“大新公司”,当时的大新与新新,永安,先施合称南京路四大公司,是当时国内最摩登的大型商场。大新公司(The SUN Co. Ltd.) 1934年在南京路和西藏中路口开工建造,设计者是留学美国的华人建筑家关颁声先生,大楼曾获得亚洲最佳建筑设计奖,是当时南京路上最好的建筑之一,其面积之大、设备之先进、管理之新颖,都称得上是当时全国百货公司之冠。1936年大新公司开业那天,人头攒动,场面壮观,连上海郊区四乡八镇的农民也赶来观光。从铺面直达三楼的电扶梯、商场各楼层随时调节的冷暖气管、地下室也开辟的商场,都是当时国内首创。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迁入大新公司。从此,单位营业面积、营业品种、销售规模一直在全国百货零售行业雄居榜首,是名符其实的中华第一店,被誉为“百货魁首”。

2003年,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与华联等公司合并成为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一百货显得过于传统,已不再代表时尚和流行,却依然是上海商业文化品质的一个象征,几十年来一直是中国最著名的百货公司。而随着百货业发展的饱和、电子商务的冲击,2016年,百联集团将第一百货与其老邻居东方商厦(南东店)整合,打造成为一个新的一站式大型购物目的地、海派文化新地标:“第一百货商业中心”。


南京东路463-477号亨达利钟表

亨达利洋行由法国人霍普于1864年创建,英文名是霍普兄弟公司,中文招牌即为“亨达利”,含义是亨通、发达、盈利,专门经营欧美侨民所需的日用品。因为都是进口商品,就连末代皇帝溥仪结婚用的镜台也是通过亨达利定制的。

19世纪末时“亨达利”易主,由德商礼和洋行经营,迁到英租界繁华的南京路抛球场,也就是今天位于南京东路河南路路口的这家表行。1915年,浙江钟表世家孙梅堂将家族工场从宁波搬到上海杨树浦,新建美华利时钟厂。美华利钟表做工考究,制作精美,屡屡创造国产钟表的奇迹,闻名大江南北,还以100英寸的四面单套大钟闯出国门,一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章。孙梅堂从此成为钟表大王,享誉上海滩。1917年,孙梅堂接盘了亨达利洋行,取消了洋酒杂货,专营高级钟表。因为与洋商的特殊关系,再加上美华利的销售渠道,亨达利的货源充沛,声势之盛为同业所望尘莫及,号称远东第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马克和法国法朗贬值,亨达利趁机低价购进手表数十万只,在上海销售,获利数倍,资本实力更加雄厚。以后又在全国各地开设23家分店,成为首屈一指的“钟表大王”。80年代,亨达利在全市最先上柜供应日本西铁城石英钟表。90年代初,引进劳力士等世界著名品牌,曾以132万元(人民币)一只的价格出售名贵手表,而创下中国大陆单只手表最高零售价。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亨达利收归国有,归属百联集团旗下专营钟表、眼镜、照相器材的三联集团。如今,亨达利以中高端市场作为目标,以销售进口中高档表为主,劳力士、欧米茄、雷达、浪琴、西铁城等在这里都有专卖厅,同时,钟表精修也是亨达利经久不衰的一大法宝。货品精良、精工修理的亨达利企业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南京东路720号上海第一食品原新新公司

上海第一食品的大楼建于1925年,是一幢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大楼由匈牙利商鸿达洋行设计,占地42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32平方米,这里就是当年南京大马路上著名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的新新公司。

1926年,原先施公司的高级职员刘锡基、李敏周等因股东矛盾独立出来,以“日新又新”之意命名创建新新公司。新新公司大楼的建筑不同于先施和永安公司,它简化了欧洲古典主义建筑繁复的线条和装饰,风格趋于简洁明朗,后来又增设了底层骑楼式的走廊遮阳、挡雨。全楼分成两部分,朝南京路的7层楼结构中,从地面到五层是百货商店,第六层是公司办公室,顶层是戏院、大型舞厅和音乐厅,并首创夏季冷气开放的先例,成为第一家装有空调的百货商店。五楼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电台”,日夜不停地为新新公司的商品大做广告,这是我国最早的商办广播电台——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很像现在商场里的消费广告大屏幕。解放后,底层商场改为上海市第一食品商店。


上海第一食品是光明集团旗下上海糖业烟酒(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创始于1954年,享有“中华老字号”美誉,是全国最大的食品专业单体卖场。商店定位于“现代食品零售专业店”,在这个琳琅满目的世界食品城,你可以品尝到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小食品。位于南京东路的这一家第一食品是一家旗舰店,店内常年人头攒动,各类档次的吃食应有尽有,小核桃仁、巧克力、蜜饯、肉脯等小零食销量火爆,还有上海特色的糕点、蝴蝶酥、大白兔奶糖、麻球、鲜肉月饼等等,各地的人们来到南京东路,一定会到第一食品去逛一逛,顺带捎点特产带回。第一食品出品,是健康、安全的象征,其品质让人十分放心。

南京东路690号上海时装商店原先施公司


上海时装商店是南京东路上著名的上海老字号,也是全国最大的时装专业特色商店。上海时装商店的大楼是一幢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这里曾是南京路上第一家华人开办和经营的现代化百货公司——先施公司。

先施公司是由澳洲华侨马应彪1900年创立的百货公司,总部位于香港,1917年,在南京路浙江路口开设了分店,成为南京路上第一个由中国人筹设的百货大楼。大楼由德和洋行设计,占地7000余平方米,高7层,大楼转角处立面有一个三层塔楼,其平面由下而上逐层收小且由方变圆,以塔司干式柱支撑,沿街为骑楼式券外廊与街道相通。建筑外貌腰线突出,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局部有巴洛克式装饰。

先施公司开张之日,门口拥挤不堪,南京路为之堵塞,商场里人山人海。中国商号的传统交易方式是讨价还价,先施公司改变了这一习惯,采用明码实价的做法,是近代中国商业销售技术中一个创举。它还破天荒地雇佣了女售货员,是上海较早使用卫生设备和取暖设备的建筑之一。与商场同时开业的“东亚旅社”,即现在的东亚饭店是当年华人开设的国内第一家高等旅馆,其设备为上海第一流。除了商场、旅馆,楼内还设有游乐园、茶座……吃喝玩乐应有尽有,曾吸引了无数上海市民,从而被称作十里洋场的“销金窟”。

1956年公私合营后,上海最大的国营时装零售商店——南京路时装商店在原先施公司旧址开业。古建筑的神韵与当今商场的现代化互相结合,古朴典雅中透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南京东路635号永安百货

永安百货创办于1907年,是香港其中一间历史最悠久的连锁百货店,1918年在上海创立分公司,与先施、新新、大新百货并称为早年南京路四大华资百货公司。永安百货以经营“环球百货”为特色,是解放前上海高雅、时尚、尊贵的象征。1966年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1969年改名国营上海市第十百货商店,80年代末是永安百货客流高峰的鼎盛时期,商场安装了玻璃橱窗,还引进了自动扶梯和中央空调;1988年改建更名为上海华联商厦,增添了很多服饰商品种类,“穿在华联”一时饮誉沪上,闻名全国。1988年上海夏季高温时,无数消费者涌进商场避暑,为了控制人流,顾客进入商场需购买3毛钱的门票,就算这样客流还是源源不断。2005年商场重新启用永安百货的旧称。

永安百货的建筑是20世纪初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沿南京路中央顶部有一座塔楼,名为“绮云阁”,是上海解放时南京路第一面红旗升起的地方,成为南京路一大人文景观。

2004年,商厦实施“历史名店重塑辉煌”的综合提升工程,全面恢复欧洲古典主义风格的历史原貌。七楼建造屋顶花园,突显“看南京路风景,品老上海情怀”的主题。到南京路步行街时,你还会发现有时候在永安百货二楼的阳台上,会有一位手握金色萨克斯的乐手,为大家吹奏熟悉的旋律,这就是永安百货安排的萨克斯表演。夏天的下午四点到六点,冬天的下午两点到四点,两个小时、三十多首老上海的经典歌曲,让熙熙攘攘的街道会突然安静下来,许多人在这里驻足等待,还有一些舞蹈爱好者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曲目,跳一个吉特巴,或者是伦巴。在南京路步行街听过永安这位萨克斯手现场吹奏的听众不计其数,给如今现代繁华的商业街增添了几分怀旧的情绪,让人们又不禁想起这条百年中华老街的回忆。

如今的永安百货是百联集团的下属企业,以个性化、品牌化、特色化的中高档服饰为主,以典雅的建筑、高雅的环境、优雅的服务,全力打造具有深厚历史底蕴与独特文化,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经典百货。

南京东路636号沈大成点心店

沈大成点心店是上海享有盛誉的糕团大王,专营点心与风味小吃。这是一家百年中华老字号,创建于光绪六年(1875年)。

沈大成看上去像是个人名,其实不是。他的创始人叫沈阿金。当年,一位名叫“沈阿金”的无锡人在湖北路福州路口开了一家“沈大成粥店”,后来,取“集大成”的缩略之义,将店铺改叫“沈大成”。三年后,他用赚来的第一桶金在广西路九江路附近开设了一家糕团店,1924年,沈老板的儿子沈子芳子承父业,将糕团店搬到了南京东路浙江路口。沈家父子善于经营,糕团品种多,点心味道好,使得沈大成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享誉海内外,成为旧上海著名的糕团店。

集大成的沈大成,其糕团系列就有寿桃、猪油赤豆糕、豆沙方糕、双酿团、肉粽、肉包、青团、月饼、松糕、八宝饭等等,还有面条、馄饨、蟹粉小笼、生煎、烧卖等等,正所谓无所不包。沈大成注重选料,制作精细,立意创新,2006年沈大成的八宝饭、松糕、馄饨、烧卖,被认定为“点心大王”。近年来推出带有浓郁上海风味的醉虾、醉蟹和香糟系列,这些风味菜都深得广大消费者欢迎,已成为沈大成的特色菜之一。

南京东路的这家沈大成总店名气很大,一楼专设外卖窗口,对外供应特色糕团,有赤豆糕、细沙条头糕、金团、双酿团、寿桃寿糕等几十种,条头糕是这里的一绝,糯而不烂,豆沙细腻。此外,在不同时节供应当令的糕点,如春节有花式松糕、八宝饭,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鲜肉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在这里常常可以看见人们排着长队。

沈大成一楼的堂吃同样集聚人气,在那里,顾客可以品尝极具特色的鲜肉小笼、蟹粉小笼、虾仁馄饨和各式面点。

逛街累了,在沈大成可以歇歇脚,同时品尝这家百年老店的独特口味。

南京东路630号三阳南货店

三阳南货店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以经营全国各地名、特、优土特产食品和自制宁式糕点而闻名遐迩。它创始于1870年,由宁波八位唐姓股东合伙开办,最早叫“甬江三阳南货店”,南货店,顾名思意是供应南方地区的土特产品的商店。上海有许多宁波人,他们想吃具有家乡风味的食品,三阳南货店就适应这种需求自产自销宁式糕点和宁波地区土特产,后来拓展经营南北货,改叫上海三阳南货店。三阳南货店制作糕点采用前店后场的形式,糕点都是现做现卖,并根据宁波人的风俗,一年四季制作不同的食品:“春酥”、“夏糕”、“秋饼”、“冬糖”。


过去,上海人到过年买年货时,一般都要到三阳南货店去购买,主要原因三阳南货店的特色是同样的商品,各种级别档次的价格都有,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消费习惯,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能在三阳南货店找到自已心仪的食品。由于商品质量高、服务好、加上经营有方,三阳南货店的生意一直很兴隆,在上海有着很高的知名度。1956年,三阳南货店实现公私合营,同时上海邵万生南货店和天福南货店并入。

三阳南货经营的食品中,以宁帮特色糕点和各类腌腊肉最为知名,其中梨膏糖、云片糕、卤鸭头很受欢迎,金华火腿更是销量第一!另外苔菜月饼也是他家的特色,里面有苔菜、松子、核桃,可谓苏式月饼创意版,是其他店里不太常见的。

南京东路450号蔡同德堂

蔡同德堂创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国内开业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华中药老字号商店。蔡同德的创始人蔡鸿仪,字嵋青,祖籍浙江省宁波府,自幼喜欢中医中药,成年后当过布商,也行医卖药,但在汉口经营药铺不景气,便决定移址上海发展。

蔡嵋青借用“同心同德”一词,冠以蔡氏姓,取店名为蔡同德堂。还聘请当时的名画家吴道之重绘“鹿鹤寿星”图,悬挂在店堂正中,这张“鹿鹤寿星”图至今仍是蔡同德堂的注册商标之一。蔡同德堂分工细巧,门面店堂出售人参鹿茸、丸散膏丹、胶露药酒、饮片配方,后场切制饮片、炮制药酒、煎膏炒药。店内选料精良、严格把关,精心制药,又恪守店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从而深得用户的信任,生意十分兴旺,很快就与胡庆余、童涵春、雷允上并肩成为旧上海的中药四大户。据传,清时洋务大臣李鸿章有一小妾患有哮喘,每到冬天咳喘不止,久治无效,服用了蔡同德堂的人参蛤蚧膏后,病情明显好转,苍白的脸上又恢复了红润,李鸿章喜出望外,故题匾“蔡同德堂”,至今仍挂在店中。

历经世纪沧桑之变,蔡同德堂铸就了沪上的一块独一无二的老字号“蔡同德堂”品牌,其著名的“小商品、小生意、小病问讯、小料加工”的“四小”便民服务特色,数十年来为人所津津乐道,提供电话订购、送货上门、医药咨询、函购邮寄、真伪鉴别药材、顾客预约定制加工等服务,并为消费者举办免费的科普知识讲座。

如今的蔡同德堂是南京路步行街上惟一的一家中华老字号中药店,楼高八层,专业经营中药饮片、中西成药、天然名贵参茸补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还开设有“蔡同德堂中医门诊部”,聘请市内离退休的名老中医坐堂开诊,成为取得医疗保险定点药店资格和上海首批批准的5家饮片配方医保定点资格的零售药店之一。

南京东路542号真老大房


提起真老大房,最先让人想起的就是鲜肉月饼。这是一家老字号的小吃店,是全上海创办最早自产自销的糖果茶食号,主要经营中式小点与卤菜、熟食等,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以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品味纯正、滋润饱满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说起真老大房的名字,同时还会让人想起同样名声在外的老大房,什么时候开始老大房的名字前面多了一个“真”字呢?这说起来是一个漫长的品牌故事,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上海老城厢董家渡路天主堂街口,有一家广受欢迎的“陈大房”茶食店,做糕点的师傅陈奎甫发现自己做的糕点很受欢迎,于是辞职自己创业,在黄浦江边的董家渡码头开起了茶食店,挂起了上海第一块“老大房”的招牌。后来老大房搬到南京东路542号,改名协记老大房,并请当时上海知名的书法大家唐驼先生为其题写“协记老大房”匾额,开张后,生意日增月益,随后开设了许多分店。

但随着老大房的名气,上海冒出来许多各式各样的大房,那时的生意人觉得只要自家店挂上“老大房”的招牌,就是走上了致富之道。商务局为此曾专门成立调查小组,最终证实南京路“协记老大房”的前身才是最早的老大房,“协记老大房”注册了“真”老大房的商标,又在“真”字的外面加了一个圈,以示区别,突出自己的货真价实,“真老大房”也真正成为上海滩名符其实的创办最早的茶食号,成为上海茶食业的经典。

真老大房除了鲜肉月饼,还有萨其马、桔红糕、云片糕、开口笑等苏式糕点,其鲜肉月饼和苏式月饼最受欢迎,年销售鲜肉月饼达到300万只左右,都以手工制作,销售量处于同行业前茅。每到中秋佳节,居民在老大房店面前排队买鲜肉月饼已成为南京路步行街上的亮丽风景。

南京东路456号亨得利钟表

在不长的南京路步行街上,竟然有两家钟表老字号店铺,而且名字还十分接近,一个叫亨达利,一个叫亨得利,这不能不说让人十分费解,禁不住要问:这两家店铺有什么渊源吗?哪一个更好?

亨达利钟表店位于南京东路463号,起源于1864年法国人霍普创办的日用品百货霍普兄弟公司,中文招牌“亨达利”,含义是亨通、发达、盈利。而位于南京东路456号的亨得利钟表店,则来源于浙江商人王光祖于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在宁波开设的二妙春钟表修理店,既有销售又有修理,由于钟表店生意新路,1915年创办“亨得利”钟表眼镜商店,意寓“万事亨通得利”并来到上海发展。说起来二者的寓意确实十分接近,只能说做生意的人都想要一个生意亨通的招牌吧。说起来1915年亨得利品牌创办的时候,亨达利这一品牌在上海早就闻名了,但当时亨达利主要是经营针对欧美侨民的进口日用品,1917年浙商钟表世家商人孙梅堂接手亨达利后改为钟表专营。

王光祖的亨得利钟表店生意兴隆,1928年搬到南京路广西路口,挂出“亨得利钟表总行”的招牌,与亨达利直面竞争,使得亨达利的营业额逐月下降。两家同样是钟表行的店铺名字如此接近,就少不了一番招牌撞击的风波了。亨得利是中国人自己开办的企业,而亨达利却有洋行的背景,于是亨达利以“一字之差”的缘由状告亨得利商标侵权,但亨得利以从宁波迁到沪上之时就注册登记了商标为由,最终获得了法律的保护。此后的若干年里,两家钟表店互相竞争,不相上下,两家本就重视品质和服务的老字号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推陈出新,这使得消费者大大受益。新中国成立后,两家公司都经过公私合营,成为国营企业。亨得利的特色在于全国联保,亨达利则坚持品质,修理水平高。如今的亨得利和亨达利都隶属于上海三联集团。

南京东路456号2楼吴良材眼镜

吴良材眼镜是上海最著名的专业眼镜店之一,创始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原来这么早中国就有卖眼镜的店铺了,其实眼镜是从中国传到外国的,据说很早以前中国就有人戴水晶眼镜医治眼睛,宋代时就有人用水晶镜来提高视力,例如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而明朝时眼镜开始普及,年老的大臣常用来矫正视力老花,到清朝时眼镜越来越流行,出现了民间专门制作眼镜的作坊。

吴良材是浙江人,1716年,21岁的吴良材来到上海,在“澄名斋珠宝玉器店”就职,澄名斋起初主营珠宝,兼营眼镜。年轻有为的吴良才踏实肯干人又聪明,1806年开始经营商号,因为眼镜生意十分兴旺,于是在1927年改为专营眼镜,取名“吴良材眼镜店”。

那个时候吴良材出售的每幅眼镜都刻有“吴良材制”的字样,眼镜制作工艺精良,明码标价,包退包换,从而深受顾客的信任和称赞。1935年,吴良材眼镜在南京东路开设总店,在国内首创专业验光服务,以验光准确、研磨工艺精良、制作考究而享誉海内外。

1956年吴良材公私合营,通过国家赎买政策,全部资产归国家所有,国家对吴良材眼镜公司注入了大量的财力进行改造,众多的人才,精湛的技艺,可靠的质量和周到的服务使吴良材眼镜始终在我国眼镜业中保持龙头老大的地位。他们曾为我国空军成功地试制了第一副航空防风镜,也为我国成功地研磨了第一架国产照相机镜头。现在吴良材眼镜隶属于上海三联集团。

南京东路490号张小泉剪刀

张小泉剪刀是我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传统锻造技艺被国务院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

张小泉家原是安徽人,后来到了杭州,他的父亲原是个铁匠,开了一个“张大隆剪刀店”在火炉旁做剪刀。据说张小泉一落娘胎便跌进泉水里,于是便起名“张小泉”。张小泉家的剪刀因为手艺超群,制作精良,又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生意格外兴隆。因仿冒的人多,张小泉于1663年将店名改为“张小泉剪刀店”。后来仿冒者越来越多,张小泉的传人又将店名改为“张小泉近记”。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进贡朝廷,乾隆皇帝亲笔写下“张小泉”石碑。从此张小泉剪刀声誉更盛。

大概是因为张小泉的剪刀名气太旺,而过去对商标缺乏监管,导致只要是做剪刀的,都自称张小泉。当时杭州的所有刀剪店几乎都称“张小泉”。辛亥革命后,杭州张小泉忠记来沪设店,于是上海张小泉刀剪店也日渐出名。在上海,解放前就有近百家“张小泉”,以前大多与老字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分属各地管理,在上海档案馆还保存着这些“张小泉”签订的公约,公约规定“字号共用,责任自负”。

位于南京东路490的这家张小泉,是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有限公司,1956年公私合营时,由开设于福建路351号的“张小泉协记”、南京东路450号的“张小泉鸿记”和南京东路490号的“陆大隆刀店”三家合并组建。1987年注册“泉”字牌商标,继承张小泉的传统特色,以“品种全、规格多、质量优、服务好”闻名,经营业绩创南京路每平方米营业面积销售之最。商店各色名牌剪刀规格齐全,小至6厘米绣花剪,大到60厘米的铁皮剪;从125克重的小菜刀到3000克以上的砍肉刀,大小俱全。1990年商店更名为“上海张小泉刀剪总店”。

南京东路432号老凤祥银楼


老凤祥是中国首饰业的世纪品牌,曾作为中国内地唯一的珠宝首饰品牌,荣登“全球珠宝100强”,多次入围《财富》“中国500强”,“全球100大奢侈品公司排行榜”。南京东路的这一家老凤祥总店,一二层是首饰柜台,经营各种金、银、铂和钻石镶嵌饰品,三层提供珠宝检测。“牌子老,款式新,工艺精,信誉好”是消费者对老凤祥品牌的共识。

老凤祥银楼创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当时设在上海南市大东门,即今天的黄浦区方浜路,叫做“凤祥裕记银楼”,“凤祥”的意思,既寓意了女性至善至美,也预示它给佩带首饰的主人带来吉祥。1908年老凤祥第二代传承人费祖寿将老凤祥迁往南京东路山西路口,改号为“庆记”,戳记改为“吉庆”。当年在银楼大门上方,雕刻着一个初升的旭日,下面则是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组成“丹凤朝阳”的图案。

上海是我国早期银楼业的发祥地,上世纪30年代,上海银楼业组成同业会,老凤祥与杨庆和、裘天宝、方九霞、宝成、庆云、景福、费文元、庆福星等九家设立于清代的信誉较好的银楼,号称上海的九大银楼。当时,能拥有“老凤祥”的产品是一种荣耀。1931年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家族祠堂落成典礼时,特意向老凤祥定制了中型水缸尺寸的银鼎礼器,如此破纪录的大型银器,当时上海其他银楼都望而却步,唯独老凤祥接下了这笔生意,成为当时上海银楼行业的一个创举,令同业望尘莫及,由此老凤祥银楼在声势上超越了杨庆和,裘天宝等其他著名的老店,成为上海滩最负盛名的顶级银楼。民国19年,1930年,老凤祥银楼翻建为三层楼宇,店员有40多名、库存黄金数以万两计,日销售黄金曾达到千两,老凤祥的招牌深入人心。1948年由于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措施,老凤祥停业。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了老凤祥银楼的全部固定资产,转为“国营上海金银饰品店”,1985年恢复老凤祥的称号。当年的九大银楼,都在时代的磨砺下自生自灭了,唯有“老凤祥”得以留存,并不断扩容,蒸蒸日上。

南京东路422号朵云轩

朵云轩创设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最初位于河南中路,是一家制作信笺和扇子的普通小店。当时的信笺和扇面都是采用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木板水印工艺印制的。由于熟悉木板水印工艺的技师被雇在朵云轩工作,不出几年,由朵云轩手工印制的信笺和扇面便蜚声四起。朵云轩的创办人沈吉甫有着独特的经营头脑。他开店经营文房四宝、艺术雅扇,不只是做些柜台的买卖生意,更注重以书画交朋友、求知音。经常与书画同好聊天切磋,时间长了,上海滩上许多文人雅士都成为朵云轩的好朋友,朵云轩也有了“书画之家”的美誉,并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诚信服务,很快跻身沪上主流艺术圈。朵云轩还帮助过许多书画家:张大千初来上海,朵云轩介绍他投名家曾熙门下;沈尹默不为人知时,朵云轩慧眼识才,大力推介,助其声名鹊起……鼎盛之时,朵云轩代理书画家达数百人,“书画之家”“江南艺苑”的美名不胫而走。中国木版水印的历史已有千年,如今只有朵云轩与北京的老字号荣宝斋仍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木版水印技艺,被近代书画界并称为“南朵北荣”。

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随后上海荣宝斋、九华堂、九福堂、清秘阁、松华阁相继并入,成为上海最具实力的书画店。1959年迁往南京东路。1978年在朵云轩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创设国内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现在的朵云轩主要是由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出版业务和朵云轩的文化经营业务两大部分构成。

南京东路的朵云轩,一楼出售一些中西文具、木版水印、工艺美术品和珠宝首饰,还提供裱画、配框、定制胎毛笔等服务项目;二楼画厅,陈列各类书画作品。三楼特设“朵云画廊”,经常举办国内外书画展。朵云轩经营的笔、墨、纸、砚、印泥等文房用品因其品质的保证性而受到众多书画家和书画爱好者的喜爱。朵云轩还经常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征集书画金石艺术精品,提供海内外艺术家鉴赏和收藏。

南京东路414号邵万生南货店

邵万生创立于咸丰二年1852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邵万生的创始人是浙江宁波人,因为是一个邵姓渔民花600银元买来的养子,因而被叫做"邵六百头"。当年,邵六百头来到上海在虹口开了一家"邵万兴"的店卖自制的醉糟食品,很合宁绍人士口味。清同治九年(1870年)迁往南京路,改名邵万生南货店。

邵万生的经营特色是"精制四时醉糟"。过去每到春天,新鲜的河虾大量上市,邵万生的前店后工场,就精制虾子酱油,到了夏天,气候炎热,上海的居民大多忌食油腻,邵万生就趁着黄泥螺、鲜鱼的市场供应量大,糟制黄泥螺、青鱼;秋天卤制醉蟹,当年每天由专人送阳澄湖的蟹到店门口,伙计当众拣蟹,如今所用的河蟹大多为苏北蟹,但只挑三四两之间,疾爬有力、膏肥肉壮的青壳白肚蟹。分量过轻或过重的、死样怪气的都不要。醉蟹料是古传秘制的,醉蟹所用的酒,民间多用花雕,邵万生用的却是米酒。花雕酒的酒色天生不够澄澈,只有米酒清透无色,不用担心会让醉蟹染色。这样经过严格挑选的蟹制成的邵万生醉蟹声名远扬。

黄泥螺也是他家主打特色产品,必选沈家门认母渡的泥螺,时间是阴历四月中旬旺产季节。此时的泥螺形大、肉厚、无沙、味鲜,以高档陈年黄酒加以腌制。然后是鸡鸭鱼肉蛋,无所不"糟"(此糟非"糟糕"之糟),四季不断,故有"春上银蚶,夏食糟鱼,秋持醉蟹,冬品糟鸡"之誉。价格虽然小贵,但是质量有保证。而门口卖的很火的香素鸭和豆腐干,总是被哄抢一空;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国外朋友来沪时,都纷纷慕名前往采购。

南京东路257号原老介福商厦

缎绸店老介福,专营丝绸、呢绒。清咸丰十年,1860年,福建祝氏兄弟在河南路(今河南中路)九江路口,开了一个介福绸缎局。取名介福,介字代表二人,福就是福建的意思。后盘让给徽州和苏州帮商人,在招牌上加上了一个“老”字。民国25年(1936年)冬迁到南京路257号当时的合同大楼底楼,扩资为股份有限公司,取名“老介福绸缎局”,西门子在上海最早的办事处就在这栋楼里。老介福刚开业的时候可是上海滩的一件大事,那天店里挤满了人,为了防治有难闻的气味。店里洒了花露水,给客人端茶倒水,买货还送香水和唇。老介福鼎盛的时候近500种品种,有苏杭的丝绸精品,还有从英、美舶来的呢绒,后来还自己设计花板,让厂家订制,成为当时上海规模最大、资本最雄厚的绸缎商店,以其上乘的质量、周到的服务特色称誉沪上,被行业内尊为“中国丝绸业之王”。当年沙逊大厦的老板娘在老介福定下全套的布艺、软装,包括窗帘、沙发套、桌布还有床品,全真丝的,这绝对是大手笔。除了沙逊老板娘外,老介福另外一个值得夸耀的客人就是卓别林了。卓别林住在沙逊大厦的房间里看到一水的真丝织品,特别喜欢,就找到老介福。卓别林在此之前,从来没穿过真丝,于是他一下子定了60件格子真丝碧皱衬衫,彻底填补了人生的空白。

1993年,商店翻修改建为“老介福商厦”,底层继续保持绸缎、呢绒的专业经营,二、三楼经营综合百货。店铺还换成了当时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的题字。当时后来老介福的生意却慢慢淡了下来。先是底楼划出一点租给私人,然后楼上再分租出去,老介福走了上当二房东的日子,因为,这比自己经营赚得多,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买布做成衣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少了。

现在底层商场换成了美国快时尚品牌Forever21,老介福的门面已经消失不见了。

南京东路378号王开照相

王开照相馆创建于1923年。创始人王炽开,广东人,乳名阿开,他15岁到上海谋生,先在德商“辉华照相馆”当学徒,满师后在美商照相馆从业。不久,自己开了个店取名为“王开照相馆”,最初生意并不起色。

“王开”的出名,始于1927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王开抓住这一机会,以最高投标价格获得运动会摄影权,要求各报社在刊登相片的同时注名“上海王开照相馆摄”的字样,随着报纸传播,王开照相名扬全国,各地顾客慕名而来,生意随之兴隆。王开最广为人知的是民国年间的明星照,几乎珍藏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有上海滩当红明星的原版留影。周璇、胡蝶、阮玲玉等上海滩头光鲜亮丽的影视明星都是在“王开”这家照相馆出入的常客。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开”的拳头产品是结婚照,是上海人心目中的拍结婚照大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结婚照一定是要到南京东路378号的王开照相馆去拍的。王开宣称他所拍摄的结婚照会使新人红颜长驻、永不褪色,这是因为王开设专人负责漂水这道工序,坚持用“四层水洗”过滤药水,直到彻底漂清,这样就可以使照片能存放很长时间,历久如新。此外,王炽开选用的底片、相纸、洗印药水等照相材料,都是货真价实的进口品牌。为抵制日货,他甚至不惜出高价从美国、德国购买高档原材料,而原料一旦过期,王开一定将之全部报废,坚决不用。当时“王开”的拍摄费用是上海滩最昂贵的,尽管如此,王开常常门庭若市。

解放后,“王开”经历公私合营,与“中国”、“人民”、“爱好者”一道跻身上海四大特级照相馆之列。现在改为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

南京东路353号悦荟广场

南京东路353号的这幢建筑建成于1933年,原为英国商人阿达姆森租借地皮修建的产业大陆商场,由中国建筑师庄俊设计,也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最早的一批现代化商厦之一,建筑立面有装饰艺术派竖线条,局部有简洁纹饰。大陆商场的三楼曾经有一家出借进步书刊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第一任馆长就是有名的爱国文化人李公朴。抗战前这里还曾是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办公的地方。1938年改名慈淑大楼,作为商用。淞沪抗战爆发后,租界成为“孤岛”,许多民间机构和学校纷纷迁入慈淑大楼办公,这里还做过圣约翰大学的临时宿舍。之江大学内迁后,在这里曾办过该大学的建筑系。

1956年市房地产局接管这里,改名东海大楼。后来全国最大的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迁入,上海人于是将之称为“南东大楼”,也即是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大楼的简称。1994年该建筑入选上海市第二批优秀历史建筑。

1995年,这里改建为东海商都开业,形成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及商务办公于一体的现代化百货商厦,主要面向广大工薪消费者,兼顾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但东海商都却被戏称为沪上商业的“百慕大”,开张后,从1999年改为友谊欧洲商城,到2001年的友谊百货再到2002年韩资的日向百货,多次“变脸”,可是不管怎么变,始终功亏一篑、惨淡离场。

2008年10月,353广场全新亮相,它在外观上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的装饰艺术风格外观,而内部则打造成为一个潮流、时尚的年轻化购物中心。与此前东海商都的商业风格不同,353广场的目标消费群是18-25岁的年轻人,并将潮流音乐、时尚品牌和个性餐饮融于一体,可是好景不常,2014年353广场又悄然改名悦荟广场,悦荟广场悦荟希望打造一个具有丰富元素、能带给人有趣开心购物体验的时尚“精品商业”广场,并引入了国际知名时装零售巨头H&M,成为H&M在大陆的最大门店,为全新的商场带来了全新的时尚感觉。

这一次,这幢有着八十多年的老建筑,还会再次易主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265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274评论 1 2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087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479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782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218评论 1 2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594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6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955评论 1 23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274评论 2 2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03评论 1 2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177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732评论 3 2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5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687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263评论 2 2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189评论 2 25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