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9

刘双鹤,焦点解决讲师一期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859天(2018.5.9星期三)

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

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你——要对你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忘了我们的看法仅仅是个观点而已——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对方看到什么,就能说明他在什么位置上——你的观点只是表达了你在什么位置上,而不是说你真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所有面相,否则你怎么会找路呢?

知道自己不具有“全知眼”,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个观点,是在无数个观察点上的一点看到的东西。

任何一个方法必须要建立在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的认知上。如果我们对我们的认知设备本身的特点局限没有足够认识的话,我们的认知优化和升级都无从谈起,我们很可能陷入到“达克效应”中。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这个解释有些拗口,我觉得有一个喜剧演员的概括非常生动,他说: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大家可以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自己有一个什么样与众不同的观点,分析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如何反映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与众不同。


树叶在动,有人看到的是树叶的动有人看到的是风有人看到的是气流有人看到的是气压有人看到的却是一只在大洋彼岸扇动翅膀的蝴蝶一叶可以障目;也可以知秋,就看你在意的是目,还是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会“不平凡”。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想法,不外乎是我只能真实感受到“我自己”的感受,以及在意我自己的前景。虽然后来的十几年都在证明这个观点毫无道理且毫无依据,但我从来没有放弃。不坐等幻想,不感慨不幸,就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去证明它吧。

和菜头说:请相信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李善友教授每次演讲都会告诉你:我讲的都是错的。罗振宇说:如果我说的和你们想的不一样,那肯定是我错了。是这些人在谦虚吗?还是在故弄玄虚?恐怕都不是,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的。所以,一个观点只要是在逻辑上是通的,就无所谓对错。其次,大家的认知都在变化,升级。今天自己说的观点,可能会被明天的自己否定。所以,请相信,我上面说的也都是错的。

作为单位中层,有时抱怨上级领导交待任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管过程艰辛难易,也不知道中层底下的人有多难领导,所以有种观点认为上级领导不懂业务、不体恤民情、不会领导。其实想想,问题主要出在自己,身处中层,上传下达,合理安排,严格执行。领导不必懂业务才能领导、不必事必躬亲才算体恤民情,而是中层要学会领悟、授权、安排、落实,如果工作不能完成,首先应该检查自己是否称职,而不是从自己所处位置出发要求别上下级配合自己。

5月3日 0:58

海阔天空

39 赞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真会想不起来,一直以来习惯了人云亦云,缺乏思考,很少有自己主见,所以万事不争,反而有了好人缘,也许这也是我的竞争优势吧,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内心是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人云亦云虽然不得罪人,但是也阻碍了接触有思想有层次的人,固步自封,自己也更难提高。

5月3日 0:46

心无猛虎,牛嚼牡丹

38 赞

当了解了各个学科德基本内容,就会有这种特殊性。你会发现周边的朋友不是用阴谋论或者玄学在讨论,更甚者他们在同义反复的对话,结果还争执起来。因此我也嘲笑自己是否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许在他们眼里我就是高尔基利亚那样无论说什么都是错,是他人无法理解的错,而不是本质的错,可当我执着于本质时我又错了。换言之不论掌握多少东西都会陷入一个怪圈自己不仅无知而且还永远无法描述清楚,用凯恩斯的话来说事情变化了我的观点就要变化,用经济学的一个标准答案回答是视情况而定。

5月3日 1:09

强Sean

36 赞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但我们常常会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某一个侧面当成事和人的全貌,我们心里需要清楚的是:当你评价别人时,你只是看到了这个人的某个侧面,所以没必要给人牢牢贴上标签;当别人评价你时,听到好的评价要保持虚心,听到不好的评价不必过分颓丧对方也只是看到了你的movie侧面。

5月3日 1:05

郭成

25 赞

观点还可以看做人们采用不同角度对世界的投影,而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把投影当做世界本身,从而锁上了通往其他维度的大门而自鸣得意。人们之所以不能认识到自我的愚蠢是因为视野的狭窄和止步不前的束缚,沉浸在舒适区的我们放弃了对世界的探寻,用感觉来为自己打造思维上的囚笼,所有不符合我们想象的事物都是虚假的。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这个囚笼也会破裂,世界的光芒从裂缝中溢出。

5月3日 1:08

周丹Crystal

22 赞

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女性朋友去年报考了外地一所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学校是985,9大联盟之一,她认为值得她放弃收入不错的工作、放下家庭去读书。但是她父亲觉得教育好孩子比她学习更重要;她的丈夫觉得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更重要;她的女儿觉得自己妈妈最好不要考上,因为不想妈妈离开自己。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观点和角度看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互相理解是多么重要,即使做不到互相理解,也尽可能不要轻易批判。

5月3日 13:58

赵俊1005

21 赞

we are what we eatwe are what we read我们也是根据自己制成的感觉产品决定的we are what we make

5月3日 0:47

shari

19 赞

我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从众但不异类,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离家出走不要和爸妈、兄弟成为一家人。所以爸妈说的话我不会去遵从、不让我读书我偏要读!我的人生道路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从来不后悔,也庆幸没有以父母的视角来看世界,而是自己通过读书、学习、旅行去认知和定义世界!现在工作八年了,工作上,我的思想和观点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看法,不满足于已有的现状,尽力去改善,让工作更加便捷、人性化。我坚持在职读研、做课题,接收最新的行业知识去运用到工作中,不受身边人的影响,坚信自己的选择,所以才会在工作上越走越自信、路越走越宽!综上所述,我不刻板,喜欢接收新知,但我不从众,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只要是我认定的我就会坚持,让我向职业的纵深迈进!

5月3日 13:19

吉祥

18 赞

蠢人是不会发现自己蠢的,发现自己蠢是需要相当高的智力。这个说法真的是绝了。这就像一个智者从来不会跟别人争论一样,都看在眼里,也不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因为即使告诉了你,你的智商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做法一样。

5月3日 13:15

紫水晶

15 赞

以前看到别人,谈论别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经过学习和提升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纳之后,现在看到别人,谈论别人,竟然能看到别人的闪光之处了。过去的观点说明了我过去的认知所处的位置,现在的观点说明了我现在的认知所处的位置。我现在的感觉制品公司和过去的感觉制品公司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5月3日 1:16

惊涛骇浪

10 赞

我在地球的一个点上,仰望星空。不论感知到什么?都是自身特定的一切在特定的时空中的产品。不要以为自己的一切就是一切,也不要以为什么就是什么?永远都要知道 ——浩瀚无垠的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可能!让我带着敬畏之心,寻找更好的生存方式。

5月3日 15:06

范沉玉

9 赞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我想了想,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一直以为人跟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人看一样的东西看到的也差不多,我觉的我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我感受到的别人肯定也能。没人告诉我人是个感知制品公司,设备不同,输出就大不同。我还想把老师说的那句话做个延伸,你的任何一个留言,与其说学到了多少东西,不如说是在描述自己的认知能力。

5月3日 14:54

王媛

9 赞

摘录:1、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2、达克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3、认识到我们自己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的感知实际上是一个产品,其实就是让我们回到认知的原点,那就是苏格拉底在德尔菲神殿求到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或者说,自知者明。4、任何一个方法必须要建立在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的认知上。如果我们对我们的认知设备本身的特点局限没有足够认识的话,我们的认知优化和升级都无从谈起,我们很可能陷入到“达克效应”中。5、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感悟:理解到“感知制品公司”这个概念,我好像对我的固有喜好、行为模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是我自己自我构建的一个产品,成人后我的喜好、行为模式就是构建、还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各种感受,以寻求一种安全感和存在感。我总觉得自己的成长被卡住了,没人能帮我,我必须自己找出原因,我的问题就是自己还没有真正的从精神上独立,开始构筑自己的世界。我被“亲密关系”缠住了,对此话题以外的世界我只是简单表示“喜欢”还是“不喜欢”,不去深入思考,其实“喜欢”不就是我想要成为的我么?我想我可以去产生自己的观点,构筑自己的世界了。我敢在这个世界上大声说出我认同的东西了。孩童时期应该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和“价值感”,一个孩子才能更好去世界闯荡。很显然,“安全感”是我自己找到了在不安全的家庭中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一种方式,而“价值感”是爸妈都没给予我的。所以我会远离家庭到外界寻求“价值感”,但这种寻求只是来自外界的认同,我并没有产生内生的价值感,现在我感知到这一点,正在一点点重建自己的价值感。我想重建好了,我才是我自己,我才会真正体会到快乐。

5月3日 14:24

L.J

7 赞

有智慧的人基本不谈是非对错,而是讲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因为是非对错只是不同人的不同感觉制品公司对不同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的差异性,而不是评判对象的是非对错,然而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如果我们搁置这些争论,而开放性的看待问题,深入的理解不同感觉制品公司的运行机制和逻辑,就会得出事物在不同维度展现出来的答案和面貌,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任何物种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要清楚自身的认知和能力的边界,对于别人和其他物种的认知和能力保持谦虚敬畏的态度。作为人类,只有持续的学习和升级思维才能不断的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5月3日 12:01

韦云飞

5 赞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的观点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个角度看到局部。

5月3日 14:10

晓威

5 赞

这节课我听了两遍,最大的收获是把自己的认知、观点、想法强加于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老公、孩子,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其次,我更深层的理解“求同存异”原则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包容“异”真的需要很多正能量。最后,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再遇到不被认同的情况时我会对自己说:认知不一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事情,请冷静,请尊重他们的不认同;倾听他们的声音,以诚相待,满足各方需求,最终针对某件事或某种情况会达成共识的。

5月3日 9:41

Joanna

4 赞

年仅不惑之年的我在小学生时代就自称是“带着粉色眼镜看世界”,现在依然是这样,我看到的大多是温暖的和谐的画面,同学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她们家长里短的聊天我插不上嘴;不过通过学习吴老师的课,我发现我好像一直是在过着“无知极乐”的生活,现在开启了“认知即痛苦”,因为发现以前的自己经常“好傻”,其实有时候我也是处于“问题”中,只是不自知而“傻乐”;虽然依然带着“粉色眼镜”,但我更喜欢现在的状态,比以前更能看明白,少了一些困惑。

5月3日 15:25

中武妖

4 赞

吴伯凡老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但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眼睛要学会发现世界的改变,发现事物的发展。我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今天这个社会差不多已经开始了全民减肥,只要是体重超出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减肥的经历。有一天我妈说:她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了躺着,而今天发现梦想实现的时候,不但不能躺着,而且还要少吃,还要运动。以前被认为是幸福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痛苦。年轻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从最先的很不理解,到后来的感同身受。发现时代是在变化的,眼光也要跟随着变化。就算是全之眼也要不断的变化,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拥有全之眼,最好的办法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看看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被颠覆。以前的时候先国营,后集体,实在不行干个体。在早先个体户是一个不怎么好的词语,但现在都在以个体户为荣。社会是发展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在我看来全之眼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就是通过眼睛接受的信息,要经过自己是思维,知识,认知,维度,发展不断的思考。当自己能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思考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拥有了全之眼,这个全之眼其实就是智慧之眼,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发现一切问题。

5月3日 13:14

ItsChange易子诚

4 赞

日常的体验是通过语言来传达具体感受真是太靠运气了上面这句话本身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传达出我想要传达的话毕竟每个人对文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5月3日 0:37

晏萌

3 赞

今日学习:我们首先得承认自己的感知制造体系是有缺陷和局限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本来应该的世界,而是在我们的特殊感知系统下生产出来的“幻象”,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位置,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去认知升级。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每个人都是站在他独特的位置,由于不同操作系统,角色定位、拥有的资源、圈层和能力,所感知出的世界都不一样,我们要尊重不同的观点,理解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不能执着于自我的对错,我们认知升级就是要在自我视觉之外再“外挂”几个不同位置的“眼睛”,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立体才会更好的与其他“世界”合作

5月3日 15:11

羟基

2 赞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认知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反过来。这似乎与吴老师的“认知产品”异曲同工,不知道吴老师怎么看康德的观点?您的观点与康德的关系是什么?

5月3日 15:20

王娟

2 赞

在老师的课里,我们学的并不是“术”类的技巧,而是需要从我们自己内在的最核心处,完成升级换代。我看到身边有位导师,她在孩子小学时,允许孩子半夜跑到小区里看雨,一个人走几个小时回家,或者她去一个城市讲课也允许孩子一个人去逛街。很多人听了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自己绝对做不出来。而这位导师之所以可以做出来,是因为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模式支撑着她,她心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孩子是可以照顾他自己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模仿来,别人说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做到。但“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别人的感知模式跟我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点像我们用一台电脑过去的296,386,都不好用了,现在开始我们要不断改换电脑的CPU,让电脑内部的核心处理能力提升。

5月3日 14:51

范沉玉

2 赞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我想了想,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以为人跟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人看一样的东西看到的也差不多,没人告诉我人是个感知制品公司,设备不同,输出就不同。

5月3日 14:39

温同学

2 赞

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是多么强大的本领啊。

5月3日 13:22

吉祥

2 赞

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与他人不同,看到新闻里说一个印度小孩天天直视太阳吸收能量,就不用吃饭了,我就也相信我也具备这总能力,也许会发生变异,拥有超能力,结果是看得眼睛疼痛,红肿。不过之后的我还是觉得自己拥有这别人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并有着迷之自信。不知何时起认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突然想起这一段,心理感觉还一阵窃喜。

5月3日 13:22

温同学

2 赞

如果你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其实伤害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其实你已经有了觉知。位置决定观点,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站在更多的位置,拥有更多的观点。这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5月3日 13:19

重整旗鼓的肆阿哥

2 赞

我与众不同的观点:努力不一定手所收货,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方法不正确的努力,不一定事倍功半,有时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我从这几个观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较劲的人,做事都讲方法,喜欢研究套路,而且讲究努力,不喜欢被动。

5月3日 13:17

须菩提

2 赞

认知不是一个恒定的实体概念。有一个基础概念组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比如我们想判断对错的时候,单回答任何一个选项或者混合选项的时候,都是跳入了陷阱。所以,老师第一步的引导方式,是让我们能够寻找更深刻/更专业/更广泛的见解,即找到一个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第二步,上帝视角仍然是不完善的,因为我们无法获知全部的信息,也无法获得必然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只能拥有一个进化型思维/视角看世界。

5月3日 13:01

在路上

2 赞

看了这文章,我想到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质是,千里马本来就一直存在的,只是有了伯乐才发现了千里马,并不能说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是么?另外,对于观点的看法,只能代表自己的一个点,而非全面的认识!

5月3日 12:31

梦醒夜眠

1 赞

今日认知:你的一个观点,与其在描述世界,不如说你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和人的观点是具有时效性的。这让我想到了利用树测身高的故事:有个人通过给树画一道横来给小孩子测身高,结果随着小孩越来越大,那道痕却离小孩越来越远,其实不是因为小孩子变矮了,是树变高了我们应提高自己的认知,通过提高认知来知道自己的“蠢”,最大化合理扩充自己的面。

5月3日 15:03

苏鑫

1 赞

以前我总是喜欢判断他人是自私的。现在发现,当你判断一个人有自私行为时,其实你自己就有自私的意识在。你不自私怎么知道别人自私?你看到的别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你看见世界,其实只是你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但客观存在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有上帝才知道。

5月3日 14:33

海波

1 赞

我的身体是一个人体工厂,它能生产各种能量,感知是能量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感知受限于身体这个工厂,是人体进化下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体的继续发展!我没有全知之眼,我知道也不知道,知道是因为“我”而知道,不知道是因为“它”而不知,要想知道那些未曾知道的,需要把“我”清零,我为认知而来,我为升级做好准备,为盲维扩维,为看到自己的达克效应,为自己的“观点”战争打一场胜仗!

5月3日 14:24

佛祖门徒

1 赞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总会有意识地去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信息,有意识地忽略或否定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似乎这样才是符合人性本真的。由此得到:第一、做个理性的人需要一些“反人性”的思考,比如“闻过则喜”。在《原则》一书中,达里奥就表达过类似观点,即保持头脑的绝对开放,对于不同甚至反对意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第二、批判地继承,阅读和学习知识和思想,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轻易被作者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当你对这个人有着先入为主的好感时,更要辩证地分析。

5月3日 14:05

1 赞

我一直都在坚持读书学习,哪怕周围的人很少会和我一样,我依然如故,这已经变成一种执念。我越来越坚信,学习,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优秀。

5月3日 13:27

长耳兔

1 赞

~在你不懂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自己不懂的~你的任何观点,都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这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在与人相处、沟通时,倾听,是多么重要!

5月3日 13:14

崔山

1 赞

我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就是暂时放弃多年的检测,从事认证,并从中找出关联,最终将检测和认证融为一体。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所以还没有联系,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联系,不代表它们没有联系。

5月3日 12:56

是错也再不分

1 赞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己,最开始就是希望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能更顺利,之后慢慢的在不断阅读和挑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品味,逐渐形成兴趣爱好,尤其是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刻画,在阅读中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敏锐,有了输入就需要输出来倒逼自己更有效的输入,开始写一些文字,到写公众号,仅仅作为自己一种一直可以持续的事情,也感受爱好给予一个人的意义,也在去年开始了人生做减法,更加注重专注力的培养,能逐渐意识到好书是语言读很多遍才能读出味道来。

5月3日 12:11

龙晓

1 赞

这节课发人深省。摘录老师的这段话,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经常说“我的观点是什么”,但往往忘记了这个词本来的含义: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你——要对你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忘了我们的看法仅仅是个观点而已——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5月3日 12:00

鑫燕

1 赞

始终抱持着对世界好奇心和开放态度,有着动态的自我认知过程,已有起点,没有终点。感悟得越多,越发懂得我的“与众不同”其实印证了我没有什么与众不同,都只是假象给自己的“独特感”。每个人的独特视角的了解和感悟都是生命的馈赠,也可能是拿来借鉴的意外收获。

5月3日 11:07

强Sean

1 赞

手电筒实验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一个经历:有一天在广州公路上踩单车,踩着踩着脑袋就在思考其他东西,我的眼睛就只能看到单车前方几十米的东西,哪怕是到了大的拐弯点,我还是没能反应过来,结果差点被对面开过来的一辆车撞倒!现在想想,这依然会让我触目惊心!我的感知系统,让我的视野所及在当时就是这么小。

5月3日 0:58

Nic 大鹏 ོ

0 赞

这个单元的核心关键词是“感知制品公司”,你的所有认知都是自有内在系统生产的产品而已,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借用课程中这句话,再精辟不过了:“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5月3日 14:17

鹏℡

0 赞

我们的感觉制品公司也是可以升级和迭代的!!

5月3日 13:56

头发末梢的遗憾

0 赞

伯凡老师今天的课,让我想到持某种观点,会直接影响其一生的行为。相信“性本善”以及“性本恶”不同观点的人,其处事方式原则都有极大区别。就拿我自己举例。我接受泰勒斯的观点“万物都充满神明”。相信万物有灵,对待外在事物小心翼翼,不愿意损坏,即使知道它们没有生命。不舍得主动丢弃,为没有想对使用地方感到很抱歉,由此也不愿意买而不用。相信爱惜物品,物品也会给帮助我工作生活顺心如意,这也会导致我比较恋旧,当然积极影响就是愿意买高质量的物品一直用下去。这也形成了我的部分价值观:反感炫耀浪费,摒弃华而不实,喜欢高价值物品,尽量与周围和谐相处,恋旧,崇尚完美……,这些在同龄人中可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也许朋友觉得物质越丰富越好,而我还是觉得手上有称手的够用就好,买了新的,旧的怎么办呢?随手丢弃,毕竟陪伴日久,心理压力太大。这个跟消费经济也有些格格不入吧。对于自己的观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不影响别人为好。别人兴冲冲跑过来说买了什么新东西,我表示出惋惜,也太煞风景。伯凡老师的认知课,我更要详细解剖自己的其他一些观点输出,我之蜜糖,说不定是彼之砒霜啊。

5月3日 13:40

Summer

0 赞

10分钟前因为工作的事情跟别人争论很久,奇怪他怎么就这么“轴”呢?看到这句话“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突然意识到我在他眼中也是多么不可理喻。释然了

5月3日 12:46

@森

0 赞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话,那就是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会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尤其是那种只跟我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或者我就是听着但不改变想法,我的价值判断是基于我自己的分析得出的,不会简单的听从别人的分析,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本能,说的话做的事会不自觉的避开自己的要害,所以一直以来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个有主见、不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影响的人。

5月3日 12:25

土土

0 赞

觉得自己是主角,别人都是配角或者路人甲,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明白,别人的想法自己不清楚。反过来想,面对一个路人甲来说,他是他自己世界的主角,我对于他来说可能就不存在。

5月3日 12:05

去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大家可以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自己有一个什么样与众不同的观点,分析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如何反映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与众不同。

用户留言

董坤

256 赞

树叶在动,有人看到的是树叶的动有人看到的是风有人看到的是气流有人看到的是气压有人看到的却是一只在大洋彼岸扇动翅膀的蝴蝶一叶可以障目;也可以知秋,就看你在意的是目,还是秋……

5月3日 0:59

Nicholas

128 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会“不平凡”。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想法,不外乎是我只能真实感受到“我自己”的感受,以及在意我自己的前景。虽然后来的十几年都在证明这个观点毫无道理且毫无依据,但我从来没有放弃。不坐等幻想,不感慨不幸,就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去证明它吧。

5月3日 0:50

Tony to ni

117 赞

和菜头说:请相信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李善友教授每次演讲都会告诉你:我讲的都是错的。罗振宇说:如果我说的和你们想的不一样,那肯定是我错了。是这些人在谦虚吗?还是在故弄玄虚?恐怕都不是,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的。所以,一个观点只要是在逻辑上是通的,就无所谓对错。其次,大家的认知都在变化,升级。今天自己说的观点,可能会被明天的自己否定。所以,请相信,我上面说的也都是错的。

5月3日 11:57

海阔天空

50 赞

作为单位中层,有时抱怨上级领导交待任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管过程艰辛难易,也不知道中层底下的人有多难领导,所以有种观点认为上级领导不懂业务、不体恤民情、不会领导。其实想想,问题主要出在自己,身处中层,上传下达,合理安排,严格执行。领导不必懂业务才能领导、不必事必躬亲才算体恤民情,而是中层要学会领悟、授权、安排、落实,如果工作不能完成,首先应该检查自己是否称职,而不是从自己所处位置出发要求别上下级配合自己。

5月3日 0:58

海阔天空

39 赞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真会想不起来,一直以来习惯了人云亦云,缺乏思考,很少有自己主见,所以万事不争,反而有了好人缘,也许这也是我的竞争优势吧,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内心是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人云亦云虽然不得罪人,但是也阻碍了接触有思想有层次的人,固步自封,自己也更难提高。

5月3日 0:46

心无猛虎,牛嚼牡丹

38 赞

当了解了各个学科德基本内容,就会有这种特殊性。你会发现周边的朋友不是用阴谋论或者玄学在讨论,更甚者他们在同义反复的对话,结果还争执起来。因此我也嘲笑自己是否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许在他们眼里我就是高尔基利亚那样无论说什么都是错,是他人无法理解的错,而不是本质的错,可当我执着于本质时我又错了。换言之不论掌握多少东西都会陷入一个怪圈自己不仅无知而且还永远无法描述清楚,用凯恩斯的话来说事情变化了我的观点就要变化,用经济学的一个标准答案回答是视情况而定。

5月3日 1:09

强Sean

36 赞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但我们常常会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某一个侧面当成事和人的全貌,我们心里需要清楚的是:当你评价别人时,你只是看到了这个人的某个侧面,所以没必要给人牢牢贴上标签;当别人评价你时,听到好的评价要保持虚心,听到不好的评价不必过分颓丧对方也只是看到了你的movie侧面。

5月3日 1:05

郭成

25 赞

观点还可以看做人们采用不同角度对世界的投影,而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把投影当做世界本身,从而锁上了通往其他维度的大门而自鸣得意。人们之所以不能认识到自我的愚蠢是因为视野的狭窄和止步不前的束缚,沉浸在舒适区的我们放弃了对世界的探寻,用感觉来为自己打造思维上的囚笼,所有不符合我们想象的事物都是虚假的。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这个囚笼也会破裂,世界的光芒从裂缝中溢出。

5月3日 1:08

周丹Crystal

22 赞

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女性朋友去年报考了外地一所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学校是985,9大联盟之一,她认为值得她放弃收入不错的工作、放下家庭去读书。但是她父亲觉得教育好孩子比她学习更重要;她的丈夫觉得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更重要;她的女儿觉得自己妈妈最好不要考上,因为不想妈妈离开自己。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观点和角度看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互相理解是多么重要,即使做不到互相理解,也尽可能不要轻易批判。

5月3日 13:58

赵俊1005

21 赞

we are what we eatwe are what we read我们也是根据自己制成的感觉产品决定的we are what we make

5月3日 0:47

shari

19 赞

我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从众但不异类,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离家出走不要和爸妈、兄弟成为一家人。所以爸妈说的话我不会去遵从、不让我读书我偏要读!我的人生道路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从来不后悔,也庆幸没有以父母的视角来看世界,而是自己通过读书、学习、旅行去认知和定义世界!现在工作八年了,工作上,我的思想和观点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看法,不满足于已有的现状,尽力去改善,让工作更加便捷、人性化。我坚持在职读研、做课题,接收最新的行业知识去运用到工作中,不受身边人的影响,坚信自己的选择,所以才会在工作上越走越自信、路越走越宽!综上所述,我不刻板,喜欢接收新知,但我不从众,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只要是我认定的我就会坚持,让我向职业的纵深迈进!

5月3日 13:19

吉祥

18 赞

蠢人是不会发现自己蠢的,发现自己蠢是需要相当高的智力。这个说法真的是绝了。这就像一个智者从来不会跟别人争论一样,都看在眼里,也不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因为即使告诉了你,你的智商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做法一样。

5月3日 13:15

紫水晶

15 赞

以前看到别人,谈论别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经过学习和提升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纳之后,现在看到别人,谈论别人,竟然能看到别人的闪光之处了。过去的观点说明了我过去的认知所处的位置,现在的观点说明了我现在的认知所处的位置。我现在的感觉制品公司和过去的感觉制品公司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5月3日 1:16

惊涛骇浪

10 赞

我在地球的一个点上,仰望星空。不论感知到什么?都是自身特定的一切在特定的时空中的产品。不要以为自己的一切就是一切,也不要以为什么就是什么?永远都要知道 ——浩瀚无垠的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可能!让我带着敬畏之心,寻找更好的生存方式。

5月3日 15:06

范沉玉

9 赞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我想了想,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一直以为人跟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人看一样的东西看到的也差不多,我觉的我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我感受到的别人肯定也能。没人告诉我人是个感知制品公司,设备不同,输出就大不同。我还想把老师说的那句话做个延伸,你的任何一个留言,与其说学到了多少东西,不如说是在描述自己的认知能力。

5月3日 14:54

王媛

9 赞

摘录:1、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2、达克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3、认识到我们自己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的感知实际上是一个产品,其实就是让我们回到认知的原点,那就是苏格拉底在德尔菲神殿求到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或者说,自知者明。4、任何一个方法必须要建立在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的认知上。如果我们对我们的认知设备本身的特点局限没有足够认识的话,我们的认知优化和升级都无从谈起,我们很可能陷入到“达克效应”中。5、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感悟:理解到“感知制品公司”这个概念,我好像对我的固有喜好、行为模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是我自己自我构建的一个产品,成人后我的喜好、行为模式就是构建、还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各种感受,以寻求一种安全感和存在感。我总觉得自己的成长被卡住了,没人能帮我,我必须自己找出原因,我的问题就是自己还没有真正的从精神上独立,开始构筑自己的世界。我被“亲密关系”缠住了,对此话题以外的世界我只是简单表示“喜欢”还是“不喜欢”,不去深入思考,其实“喜欢”不就是我想要成为的我么?我想我可以去产生自己的观点,构筑自己的世界了。我敢在这个世界上大声说出我认同的东西了。孩童时期应该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和“价值感”,一个孩子才能更好去世界闯荡。很显然,“安全感”是我自己找到了在不安全的家庭中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一种方式,而“价值感”是爸妈都没给予我的。所以我会远离家庭到外界寻求“价值感”,但这种寻求只是来自外界的认同,我并没有产生内生的价值感,现在我感知到这一点,正在一点点重建自己的价值感。我想重建好了,我才是我自己,我才会真正体会到快乐。

5月3日 14:24

L.J

7 赞

有智慧的人基本不谈是非对错,而是讲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因为是非对错只是不同人的不同感觉制品公司对不同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的差异性,而不是评判对象的是非对错,然而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如果我们搁置这些争论,而开放性的看待问题,深入的理解不同感觉制品公司的运行机制和逻辑,就会得出事物在不同维度展现出来的答案和面貌,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任何物种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要清楚自身的认知和能力的边界,对于别人和其他物种的认知和能力保持谦虚敬畏的态度。作为人类,只有持续的学习和升级思维才能不断的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5月3日 12:01

韦云飞

5 赞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的观点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个角度看到局部。

5月3日 14:10

晓威

5 赞

这节课我听了两遍,最大的收获是把自己的认知、观点、想法强加于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老公、孩子,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其次,我更深层的理解“求同存异”原则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包容“异”真的需要很多正能量。最后,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再遇到不被认同的情况时我会对自己说:认知不一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事情,请冷静,请尊重他们的不认同;倾听他们的声音,以诚相待,满足各方需求,最终针对某件事或某种情况会达成共识的。

5月3日 9:41

Joanna

4 赞

年仅不惑之年的我在小学生时代就自称是“带着粉色眼镜看世界”,现在依然是这样,我看到的大多是温暖的和谐的画面,同学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她们家长里短的聊天我插不上嘴;不过通过学习吴老师的课,我发现我好像一直是在过着“无知极乐”的生活,现在开启了“认知即痛苦”,因为发现以前的自己经常“好傻”,其实有时候我也是处于“问题”中,只是不自知而“傻乐”;虽然依然带着“粉色眼镜”,但我更喜欢现在的状态,比以前更能看明白,少了一些困惑。

5月3日 15:25

中武妖

4 赞

吴伯凡老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但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眼睛要学会发现世界的改变,发现事物的发展。我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今天这个社会差不多已经开始了全民减肥,只要是体重超出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减肥的经历。有一天我妈说:她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了躺着,而今天发现梦想实现的时候,不但不能躺着,而且还要少吃,还要运动。以前被认为是幸福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痛苦。年轻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从最先的很不理解,到后来的感同身受。发现时代是在变化的,眼光也要跟随着变化。就算是全之眼也要不断的变化,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拥有全之眼,最好的办法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看看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被颠覆。以前的时候先国营,后集体,实在不行干个体。在早先个体户是一个不怎么好的词语,但现在都在以个体户为荣。社会是发展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在我看来全之眼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就是通过眼睛接受的信息,要经过自己是思维,知识,认知,维度,发展不断的思考。当自己能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思考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拥有了全之眼,这个全之眼其实就是智慧之眼,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发现一切问题。

5月3日 13:14

ItsChange易子诚

4 赞

日常的体验是通过语言来传达具体感受真是太靠运气了上面这句话本身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传达出我想要传达的话毕竟每个人对文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5月3日 0:37

晏萌

3 赞

今日学习:我们首先得承认自己的感知制造体系是有缺陷和局限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本来应该的世界,而是在我们的特殊感知系统下生产出来的“幻象”,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位置,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去认知升级。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每个人都是站在他独特的位置,由于不同操作系统,角色定位、拥有的资源、圈层和能力,所感知出的世界都不一样,我们要尊重不同的观点,理解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不能执着于自我的对错,我们认知升级就是要在自我视觉之外再“外挂”几个不同位置的“眼睛”,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立体才会更好的与其他“世界”合作

5月3日 15:11

羟基

2 赞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认知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反过来。这似乎与吴老师的“认知产品”异曲同工,不知道吴老师怎么看康德的观点?您的观点与康德的关系是什么?

5月3日 15:20

王娟

2 赞

在老师的课里,我们学的并不是“术”类的技巧,而是需要从我们自己内在的最核心处,完成升级换代。我看到身边有位导师,她在孩子小学时,允许孩子半夜跑到小区里看雨,一个人走几个小时回家,或者她去一个城市讲课也允许孩子一个人去逛街。很多人听了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自己绝对做不出来。而这位导师之所以可以做出来,是因为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模式支撑着她,她心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孩子是可以照顾他自己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模仿来,别人说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做到。但“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别人的感知模式跟我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点像我们用一台电脑过去的296,386,都不好用了,现在开始我们要不断改换电脑的CPU,让电脑内部的核心处理能力提升。

5月3日 14:51

范沉玉

2 赞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我想了想,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以为人跟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人看一样的东西看到的也差不多,没人告诉我人是个感知制品公司,设备不同,输出就不同。

5月3日 14:39

温同学

2 赞

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是多么强大的本领啊。

5月3日 13:22

吉祥

2 赞

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与他人不同,看到新闻里说一个印度小孩天天直视太阳吸收能量,就不用吃饭了,我就也相信我也具备这总能力,也许会发生变异,拥有超能力,结果是看得眼睛疼痛,红肿。不过之后的我还是觉得自己拥有这别人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并有着迷之自信。不知何时起认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突然想起这一段,心理感觉还一阵窃喜。

5月3日 13:22

温同学

2 赞

如果你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其实伤害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其实你已经有了觉知。位置决定观点,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站在更多的位置,拥有更多的观点。这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5月3日 13:19

重整旗鼓的肆阿哥

2 赞

我与众不同的观点:努力不一定手所收货,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方法不正确的努力,不一定事倍功半,有时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我从这几个观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较劲的人,做事都讲方法,喜欢研究套路,而且讲究努力,不喜欢被动。

5月3日 13:17

须菩提

2 赞

认知不是一个恒定的实体概念。有一个基础概念组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比如我们想判断对错的时候,单回答任何一个选项或者混合选项的时候,都是跳入了陷阱。所以,老师第一步的引导方式,是让我们能够寻找更深刻/更专业/更广泛的见解,即找到一个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第二步,上帝视角仍然是不完善的,因为我们无法获知全部的信息,也无法获得必然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只能拥有一个进化型思维/视角看世界。

5月3日 13:01

在路上

2 赞

看了这文章,我想到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质是,千里马本来就一直存在的,只是有了伯乐才发现了千里马,并不能说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是么?另外,对于观点的看法,只能代表自己的一个点,而非全面的认识!

5月3日 12:31

梦醒夜眠

1 赞

今日认知:你的一个观点,与其在描述世界,不如说你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和人的观点是具有时效性的。这让我想到了利用树测身高的故事:有个人通过给树画一道横来给小孩子测身高,结果随着小孩越来越大,那道痕却离小孩越来越远,其实不是因为小孩子变矮了,是树变高了我们应提高自己的认知,通过提高认知来知道自己的“蠢”,最大化合理扩充自己的面。

5月3日 15:03

苏鑫

1 赞

以前我总是喜欢判断他人是自私的。现在发现,当你判断一个人有自私行为时,其实你自己就有自私的意识在。你不自私怎么知道别人自私?你看到的别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你看见世界,其实只是你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但客观存在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有上帝才知道。

5月3日 14:33

海波

1 赞

我的身体是一个人体工厂,它能生产各种能量,感知是能量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感知受限于身体这个工厂,是人体进化下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体的继续发展!我没有全知之眼,我知道也不知道,知道是因为“我”而知道,不知道是因为“它”而不知,要想知道那些未曾知道的,需要把“我”清零,我为认知而来,我为升级做好准备,为盲维扩维,为看到自己的达克效应,为自己的“观点”战争打一场胜仗!

5月3日 14:24

佛祖门徒

1 赞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总会有意识地去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信息,有意识地忽略或否定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似乎这样才是符合人性本真的。由此得到:第一、做个理性的人需要一些“反人性”的思考,比如“闻过则喜”。在《原则》一书中,达里奥就表达过类似观点,即保持头脑的绝对开放,对于不同甚至反对意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第二、批判地继承,阅读和学习知识和思想,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轻易被作者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当你对这个人有着先入为主的好感时,更要辩证地分析。

5月3日 14:05

1 赞

我一直都在坚持读书学习,哪怕周围的人很少会和我一样,我依然如故,这已经变成一种执念。我越来越坚信,学习,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优秀。

5月3日 13:27

长耳兔

1 赞

~在你不懂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自己不懂的~你的任何观点,都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这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在与人相处、沟通时,倾听,是多么重要!

5月3日 13:14

崔山

1 赞

我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就是暂时放弃多年的检测,从事认证,并从中找出关联,最终将检测和认证融为一体。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所以还没有联系,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联系,不代表它们没有联系。

5月3日 12:56

是错也再不分

1 赞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己,最开始就是希望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能更顺利,之后慢慢的在不断阅读和挑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品味,逐渐形成兴趣爱好,尤其是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刻画,在阅读中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敏锐,有了输入就需要输出来倒逼自己更有效的输入,开始写一些文字,到写公众号,仅仅作为自己一种一直可以持续的事情,也感受爱好给予一个人的意义,也在去年开始了人生做减法,更加注重专注力的培养,能逐渐意识到好书是语言读很多遍才能读出味道来。

5月3日 12:11

龙晓

1 赞

这节课发人深省。摘录老师的这段话,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经常说“我的观点是什么”,但往往忘记了这个词本来的含义: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你——要对你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忘了我们的看法仅仅是个观点而已——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5月3日 12:00

鑫燕

1 赞

始终抱持着对世界好奇心和开放态度,有着动态的自我认知过程,已有起点,没有终点。感悟得越多,越发懂得我的“与众不同”其实印证了我没有什么与众不同,都只是假象给自己的“独特感”。每个人的独特视角的了解和感悟都是生命的馈赠,也可能是拿来借鉴的意外收获。

5月3日 11:07

强Sean

1 赞

手电筒实验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一个经历:有一天在广州公路上踩单车,踩着踩着脑袋就在思考其他东西,我的眼睛就只能看到单车前方几十米的东西,哪怕是到了大的拐弯点,我还是没能反应过来,结果差点被对面开过来的一辆车撞倒!现在想想,这依然会让我触目惊心!我的感知系统,让我的视野所及在当时就是这么小。

5月3日 0:58

Nic 大鹏 ོ

0 赞

这个单元的核心关键词是“感知制品公司”,你的所有认知都是自有内在系统生产的产品而已,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借用课程中这句话,再精辟不过了:“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5月3日 14:17

鹏℡

0 赞

我们的感觉制品公司也是可以升级和迭代的!!

5月3日 13:56

头发末梢的遗憾

0 赞

伯凡老师今天的课,让我想到持某种观点,会直接影响其一生的行为。相信“性本善”以及“性本恶”不同观点的人,其处事方式原则都有极大区别。就拿我自己举例。我接受泰勒斯的观点“万物都充满神明”。相信万物有灵,对待外在事物小心翼翼,不愿意损坏,即使知道它们没有生命。不舍得主动丢弃,为没有想对使用地方感到很抱歉,由此也不愿意买而不用。相信爱惜物品,物品也会给帮助我工作生活顺心如意,这也会导致我比较恋旧,当然积极影响就是愿意买高质量的物品一直用下去。这也形成了我的部分价值观:反感炫耀浪费,摒弃华而不实,喜欢高价值物品,尽量与周围和谐相处,恋旧,崇尚完美……,这些在同龄人中可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也许朋友觉得物质越丰富越好,而我还是觉得手上有称手的够用就好,买了新的,旧的怎么办呢?随手丢弃,毕竟陪伴日久,心理压力太大。这个跟消费经济也有些格格不入吧。对于自己的观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不影响别人为好。别人兴冲冲跑过来说买了什么新东西,我表示出惋惜,也太煞风景。伯凡老师的认知课,我更要详细解剖自己的其他一些观点输出,我之蜜糖,说不定是彼之砒霜啊。

5月3日 13:40

Summer

0 赞

10分钟前因为工作的事情跟别人争论很久,奇怪他怎么就这么“轴”呢?看到这句话“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突然意识到我在他眼中也是多么不可理喻。释然了

5月3日 12:46

@森

0 赞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话,那就是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会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尤其是那种只跟我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或者我就是听着但不改变想法,我的价值判断是基于我自己的分析得出的,不会简单的听从别人的分析,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本能,说的话做的事会不自觉的避开自己的要害,所以一直以来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个有主见、不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影响的人。

5月3日 12:25

土土

0 赞

觉得自己是主角,别人都是配角或者路人甲,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明白,别人的想法自己不清楚。反过来想,面对一个路人甲来说,他是他自己世界的主角,我对于他来说可能就不存在。

5月3日 12:05

去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大家可以在头脑中搜索一下,自己有一个什么样与众不同的观点,分析一下这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如何反映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与众不同。

用户留言

董坤

256 赞

树叶在动,有人看到的是树叶的动有人看到的是风有人看到的是气流有人看到的是气压有人看到的却是一只在大洋彼岸扇动翅膀的蝴蝶一叶可以障目;也可以知秋,就看你在意的是目,还是秋……

5月3日 0:59

Nicholas

128 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觉得自己会“不平凡”。仔细想想,我之所以会产生这个想法,不外乎是我只能真实感受到“我自己”的感受,以及在意我自己的前景。虽然后来的十几年都在证明这个观点毫无道理且毫无依据,但我从来没有放弃。不坐等幻想,不感慨不幸,就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去证明它吧。

5月3日 0:50

Tony to ni

117 赞

和菜头说:请相信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李善友教授每次演讲都会告诉你:我讲的都是错的。罗振宇说:如果我说的和你们想的不一样,那肯定是我错了。是这些人在谦虚吗?还是在故弄玄虚?恐怕都不是,他们之所以会这么说,首先是因为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的。所以,一个观点只要是在逻辑上是通的,就无所谓对错。其次,大家的认知都在变化,升级。今天自己说的观点,可能会被明天的自己否定。所以,请相信,我上面说的也都是错的。

5月3日 11:57

海阔天空

50 赞

作为单位中层,有时抱怨上级领导交待任务只看结果不看过程,不管过程艰辛难易,也不知道中层底下的人有多难领导,所以有种观点认为上级领导不懂业务、不体恤民情、不会领导。其实想想,问题主要出在自己,身处中层,上传下达,合理安排,严格执行。领导不必懂业务才能领导、不必事必躬亲才算体恤民情,而是中层要学会领悟、授权、安排、落实,如果工作不能完成,首先应该检查自己是否称职,而不是从自己所处位置出发要求别上下级配合自己。

5月3日 0:58

海阔天空

39 赞

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真会想不起来,一直以来习惯了人云亦云,缺乏思考,很少有自己主见,所以万事不争,反而有了好人缘,也许这也是我的竞争优势吧,或者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其实内心是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人云亦云虽然不得罪人,但是也阻碍了接触有思想有层次的人,固步自封,自己也更难提高。

5月3日 0:46

心无猛虎,牛嚼牡丹

38 赞

当了解了各个学科德基本内容,就会有这种特殊性。你会发现周边的朋友不是用阴谋论或者玄学在讨论,更甚者他们在同义反复的对话,结果还争执起来。因此我也嘲笑自己是否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许在他们眼里我就是高尔基利亚那样无论说什么都是错,是他人无法理解的错,而不是本质的错,可当我执着于本质时我又错了。换言之不论掌握多少东西都会陷入一个怪圈自己不仅无知而且还永远无法描述清楚,用凯恩斯的话来说事情变化了我的观点就要变化,用经济学的一个标准答案回答是视情况而定。

5月3日 1:09

强Sean

36 赞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但我们常常会把一件事或一个人的某一个侧面当成事和人的全貌,我们心里需要清楚的是:当你评价别人时,你只是看到了这个人的某个侧面,所以没必要给人牢牢贴上标签;当别人评价你时,听到好的评价要保持虚心,听到不好的评价不必过分颓丧对方也只是看到了你的movie侧面。

5月3日 1:05

郭成

25 赞

观点还可以看做人们采用不同角度对世界的投影,而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把投影当做世界本身,从而锁上了通往其他维度的大门而自鸣得意。人们之所以不能认识到自我的愚蠢是因为视野的狭窄和止步不前的束缚,沉浸在舒适区的我们放弃了对世界的探寻,用感觉来为自己打造思维上的囚笼,所有不符合我们想象的事物都是虚假的。认识到这一点的同时这个囚笼也会破裂,世界的光芒从裂缝中溢出。

5月3日 1:08

周丹Crystal

22 赞

一个已婚有孩子的女性朋友去年报考了外地一所高校的全日制研究生,学校是985,9大联盟之一,她认为值得她放弃收入不错的工作、放下家庭去读书。但是她父亲觉得教育好孩子比她学习更重要;她的丈夫觉得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更重要;她的女儿觉得自己妈妈最好不要考上,因为不想妈妈离开自己。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观点和角度看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互相理解是多么重要,即使做不到互相理解,也尽可能不要轻易批判。

5月3日 13:58

赵俊1005

21 赞

we are what we eatwe are what we read我们也是根据自己制成的感觉产品决定的we are what we make

5月3日 0:47

shari

19 赞

我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有:不从众但不异类,从小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小时候的梦想就是离家出走不要和爸妈、兄弟成为一家人。所以爸妈说的话我不会去遵从、不让我读书我偏要读!我的人生道路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所以我从来不后悔,也庆幸没有以父母的视角来看世界,而是自己通过读书、学习、旅行去认知和定义世界!现在工作八年了,工作上,我的思想和观点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看法,不满足于已有的现状,尽力去改善,让工作更加便捷、人性化。我坚持在职读研、做课题,接收最新的行业知识去运用到工作中,不受身边人的影响,坚信自己的选择,所以才会在工作上越走越自信、路越走越宽!综上所述,我不刻板,喜欢接收新知,但我不从众,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只要是我认定的我就会坚持,让我向职业的纵深迈进!

5月3日 13:19

吉祥

18 赞

蠢人是不会发现自己蠢的,发现自己蠢是需要相当高的智力。这个说法真的是绝了。这就像一个智者从来不会跟别人争论一样,都看在眼里,也不会告诉你哪里有问题,因为即使告诉了你,你的智商还是会坚持自己的做法一样。

5月3日 13:15

紫水晶

15 赞

以前看到别人,谈论别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对方的缺点和不足。经过学习和提升自己,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接纳之后,现在看到别人,谈论别人,竟然能看到别人的闪光之处了。过去的观点说明了我过去的认知所处的位置,现在的观点说明了我现在的认知所处的位置。我现在的感觉制品公司和过去的感觉制品公司也有了很大的不同。

5月3日 1:16

惊涛骇浪

10 赞

我在地球的一个点上,仰望星空。不论感知到什么?都是自身特定的一切在特定的时空中的产品。不要以为自己的一切就是一切,也不要以为什么就是什么?永远都要知道 ——浩瀚无垠的宇宙有无穷无尽的可能!让我带着敬畏之心,寻找更好的生存方式。

5月3日 15:06

范沉玉

9 赞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我想了想,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一直以为人跟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人看一样的东西看到的也差不多,我觉的我能看到的别人也能看到,我感受到的别人肯定也能。没人告诉我人是个感知制品公司,设备不同,输出就大不同。我还想把老师说的那句话做个延伸,你的任何一个留言,与其说学到了多少东西,不如说是在描述自己的认知能力。

5月3日 14:54

王媛

9 赞

摘录:1、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2、达克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 The Dunning-Kruger Effect):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3、认识到我们自己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的感知实际上是一个产品,其实就是让我们回到认知的原点,那就是苏格拉底在德尔菲神殿求到的那句话:认识你自己,或者说,自知者明。4、任何一个方法必须要建立在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的认知上。如果我们对我们的认知设备本身的特点局限没有足够认识的话,我们的认知优化和升级都无从谈起,我们很可能陷入到“达克效应”中。5、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感悟:理解到“感知制品公司”这个概念,我好像对我的固有喜好、行为模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是我自己自我构建的一个产品,成人后我的喜好、行为模式就是构建、还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各种感受,以寻求一种安全感和存在感。我总觉得自己的成长被卡住了,没人能帮我,我必须自己找出原因,我的问题就是自己还没有真正的从精神上独立,开始构筑自己的世界。我被“亲密关系”缠住了,对此话题以外的世界我只是简单表示“喜欢”还是“不喜欢”,不去深入思考,其实“喜欢”不就是我想要成为的我么?我想我可以去产生自己的观点,构筑自己的世界了。我敢在这个世界上大声说出我认同的东西了。孩童时期应该从家庭中获取“安全感”和“价值感”,一个孩子才能更好去世界闯荡。很显然,“安全感”是我自己找到了在不安全的家庭中让自己“感觉安全”的一种方式,而“价值感”是爸妈都没给予我的。所以我会远离家庭到外界寻求“价值感”,但这种寻求只是来自外界的认同,我并没有产生内生的价值感,现在我感知到这一点,正在一点点重建自己的价值感。我想重建好了,我才是我自己,我才会真正体会到快乐。

5月3日 14:24

L.J

7 赞

有智慧的人基本不谈是非对错,而是讲观察事物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因为是非对错只是不同人的不同感觉制品公司对不同的原材料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的差异性,而不是评判对象的是非对错,然而这样的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相反,如果我们搁置这些争论,而开放性的看待问题,深入的理解不同感觉制品公司的运行机制和逻辑,就会得出事物在不同维度展现出来的答案和面貌,这对于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任何物种都不是全知全能的,所以要清楚自身的认知和能力的边界,对于别人和其他物种的认知和能力保持谦虚敬畏的态度。作为人类,只有持续的学习和升级思维才能不断的突破自我,获得进步。

5月3日 12:01

韦云飞

5 赞

我们都是凡人,我们的观点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一个角度看到局部。

5月3日 14:10

晓威

5 赞

这节课我听了两遍,最大的收获是把自己的认知、观点、想法强加于人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的老公、孩子,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其次,我更深层的理解“求同存异”原则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能够包容“异”真的需要很多正能量。最后,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里,再遇到不被认同的情况时我会对自己说:认知不一致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事情,请冷静,请尊重他们的不认同;倾听他们的声音,以诚相待,满足各方需求,最终针对某件事或某种情况会达成共识的。

5月3日 9:41

Joanna

4 赞

年仅不惑之年的我在小学生时代就自称是“带着粉色眼镜看世界”,现在依然是这样,我看到的大多是温暖的和谐的画面,同学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她们家长里短的聊天我插不上嘴;不过通过学习吴老师的课,我发现我好像一直是在过着“无知极乐”的生活,现在开启了“认知即痛苦”,因为发现以前的自己经常“好傻”,其实有时候我也是处于“问题”中,只是不自知而“傻乐”;虽然依然带着“粉色眼镜”,但我更喜欢现在的状态,比以前更能看明白,少了一些困惑。

5月3日 15:25

中武妖

4 赞

吴伯凡老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但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眼睛要学会发现世界的改变,发现事物的发展。我通过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世界。今天这个社会差不多已经开始了全民减肥,只要是体重超出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减肥的经历。有一天我妈说:她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吃饱了躺着,而今天发现梦想实现的时候,不但不能躺着,而且还要少吃,还要运动。以前被认为是幸福的事情,现在变成了痛苦。年轻人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从最先的很不理解,到后来的感同身受。发现时代是在变化的,眼光也要跟随着变化。就算是全之眼也要不断的变化,所以在我看来想要拥有全之眼,最好的办法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看看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被颠覆。以前的时候先国营,后集体,实在不行干个体。在早先个体户是一个不怎么好的词语,但现在都在以个体户为荣。社会是发展的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观点,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在我看来全之眼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就是通过眼睛接受的信息,要经过自己是思维,知识,认知,维度,发展不断的思考。当自己能接受信息,处理信息,思考信息,从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就拥有了全之眼,这个全之眼其实就是智慧之眼,可以看透事物的本质,发现一切问题。

5月3日 13:14

ItsChange易子诚

4 赞

日常的体验是通过语言来传达具体感受真是太靠运气了上面这句话本身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传达出我想要传达的话毕竟每个人对文字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5月3日 0:37

晏萌

3 赞

今日学习:我们首先得承认自己的感知制造体系是有缺陷和局限的,我们看到的世界不是本来应该的世界,而是在我们的特殊感知系统下生产出来的“幻象”,我们必须明确这样一个位置,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去认知升级。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全知全能,每个人都是站在他独特的位置,由于不同操作系统,角色定位、拥有的资源、圈层和能力,所感知出的世界都不一样,我们要尊重不同的观点,理解人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不能执着于自我的对错,我们认知升级就是要在自我视觉之外再“外挂”几个不同位置的“眼睛”,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立体才会更好的与其他“世界”合作

5月3日 15:11

羟基

2 赞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认为:认知对象要符合我们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反过来。这似乎与吴老师的“认知产品”异曲同工,不知道吴老师怎么看康德的观点?您的观点与康德的关系是什么?

5月3日 15:20

王娟

2 赞

在老师的课里,我们学的并不是“术”类的技巧,而是需要从我们自己内在的最核心处,完成升级换代。我看到身边有位导师,她在孩子小学时,允许孩子半夜跑到小区里看雨,一个人走几个小时回家,或者她去一个城市讲课也允许孩子一个人去逛街。很多人听了觉得不可思议,有人认为自己绝对做不出来。而这位导师之所以可以做出来,是因为她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模式支撑着她,她心里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是: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孩子是可以照顾他自己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的行为我们也可以模仿来,别人说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做到。但“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因为别人的感知模式跟我们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有点像我们用一台电脑过去的296,386,都不好用了,现在开始我们要不断改换电脑的CPU,让电脑内部的核心处理能力提升。

5月3日 14:51

范沉玉

2 赞

你的任何一个观点,与其说是你在描述世界的样子,不如说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我想了想,想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以前我以为人跟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人看一样的东西看到的也差不多,没人告诉我人是个感知制品公司,设备不同,输出就不同。

5月3日 14:39

温同学

2 赞

能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是多么强大的本领啊。

5月3日 13:22

吉祥

2 赞

记得很小的时候总是以为自己与他人不同,看到新闻里说一个印度小孩天天直视太阳吸收能量,就不用吃饭了,我就也相信我也具备这总能力,也许会发生变异,拥有超能力,结果是看得眼睛疼痛,红肿。不过之后的我还是觉得自己拥有这别人难以企及的超能力,并有着迷之自信。不知何时起认识到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突然想起这一段,心理感觉还一阵窃喜。

5月3日 13:22

温同学

2 赞

如果你发现自己受到了伤害,其实伤害已经没有那么可怕了。如果你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其实你已经有了觉知。位置决定观点,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站在更多的位置,拥有更多的观点。这是蛮有意思的事情

5月3日 13:19

重整旗鼓的肆阿哥

2 赞

我与众不同的观点:努力不一定手所收货,但是不努力一定不会有收获。方法不正确的努力,不一定事倍功半,有时候就是自己折磨自己。我从这几个观点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较劲的人,做事都讲方法,喜欢研究套路,而且讲究努力,不喜欢被动。

5月3日 13:17

须菩提

2 赞

认知不是一个恒定的实体概念。有一个基础概念组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思维)。比如我们想判断对错的时候,单回答任何一个选项或者混合选项的时候,都是跳入了陷阱。所以,老师第一步的引导方式,是让我们能够寻找更深刻/更专业/更广泛的见解,即找到一个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第二步,上帝视角仍然是不完善的,因为我们无法获知全部的信息,也无法获得必然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只能拥有一个进化型思维/视角看世界。

5月3日 13:01

在路上

2 赞

看了这文章,我想到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实质是,千里马本来就一直存在的,只是有了伯乐才发现了千里马,并不能说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是么?另外,对于观点的看法,只能代表自己的一个点,而非全面的认识!

5月3日 12:31

梦醒夜眠

1 赞

今日认知:你的一个观点,与其在描述世界,不如说你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和人的观点是具有时效性的。这让我想到了利用树测身高的故事:有个人通过给树画一道横来给小孩子测身高,结果随着小孩越来越大,那道痕却离小孩越来越远,其实不是因为小孩子变矮了,是树变高了我们应提高自己的认知,通过提高认知来知道自己的“蠢”,最大化合理扩充自己的面。

5月3日 15:03

苏鑫

1 赞

以前我总是喜欢判断他人是自私的。现在发现,当你判断一个人有自私行为时,其实你自己就有自私的意识在。你不自私怎么知道别人自私?你看到的别人,其实就是你自己;你看见世界,其实只是你认为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但客观存在的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有上帝才知道。

5月3日 14:33

海波

1 赞

我的身体是一个人体工厂,它能生产各种能量,感知是能量的其中一种存在形式,感知受限于身体这个工厂,是人体进化下的附属产物,同时也推动着人体的继续发展!我没有全知之眼,我知道也不知道,知道是因为“我”而知道,不知道是因为“它”而不知,要想知道那些未曾知道的,需要把“我”清零,我为认知而来,我为升级做好准备,为盲维扩维,为看到自己的达克效应,为自己的“观点”战争打一场胜仗!

5月3日 14:24

佛祖门徒

1 赞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总会有意识地去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信息,有意识地忽略或否定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似乎这样才是符合人性本真的。由此得到:第一、做个理性的人需要一些“反人性”的思考,比如“闻过则喜”。在《原则》一书中,达里奥就表达过类似观点,即保持头脑的绝对开放,对于不同甚至反对意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第二、批判地继承,阅读和学习知识和思想,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能轻易被作者的观点牵着鼻子走,尤其是当你对这个人有着先入为主的好感时,更要辩证地分析。

5月3日 14:05

1 赞

我一直都在坚持读书学习,哪怕周围的人很少会和我一样,我依然如故,这已经变成一种执念。我越来越坚信,学习,会让一个人变得越来越优秀。

5月3日 13:27

长耳兔

1 赞

~在你不懂的时候,你是不知道自己不懂的~你的任何观点,都是在描述你所处的位置。这让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在与人相处、沟通时,倾听,是多么重要!

5月3日 13:14

崔山

1 赞

我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就是暂时放弃多年的检测,从事认证,并从中找出关联,最终将检测和认证融为一体。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所以还没有联系,是因为自己还没有找到联系,不代表它们没有联系。

5月3日 12:56

是错也再不分

1 赞

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自己,最开始就是希望自己在沟通过程中能更顺利,之后慢慢的在不断阅读和挑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品味,逐渐形成兴趣爱好,尤其是经济学的思维模式,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刻画,在阅读中也让自己变得更加敏锐,有了输入就需要输出来倒逼自己更有效的输入,开始写一些文字,到写公众号,仅仅作为自己一种一直可以持续的事情,也感受爱好给予一个人的意义,也在去年开始了人生做减法,更加注重专注力的培养,能逐渐意识到好书是语言读很多遍才能读出味道来。

5月3日 12:11

龙晓

1 赞

这节课发人深省。摘录老师的这段话,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经常说“我的观点是什么”,但往往忘记了这个词本来的含义: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这个词本身就在提醒你——要对你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忘了我们的看法仅仅是个观点而已——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5月3日 12:00

鑫燕

1 赞

始终抱持着对世界好奇心和开放态度,有着动态的自我认知过程,已有起点,没有终点。感悟得越多,越发懂得我的“与众不同”其实印证了我没有什么与众不同,都只是假象给自己的“独特感”。每个人的独特视角的了解和感悟都是生命的馈赠,也可能是拿来借鉴的意外收获。

5月3日 11:07

强Sean

1 赞

手电筒实验让我想起自己曾经一个经历:有一天在广州公路上踩单车,踩着踩着脑袋就在思考其他东西,我的眼睛就只能看到单车前方几十米的东西,哪怕是到了大的拐弯点,我还是没能反应过来,结果差点被对面开过来的一辆车撞倒!现在想想,这依然会让我触目惊心!我的感知系统,让我的视野所及在当时就是这么小。

5月3日 0:58

Nic 大鹏 ོ

0 赞

这个单元的核心关键词是“感知制品公司”,你的所有认知都是自有内在系统生产的产品而已,并不是真实的世界 借用课程中这句话,再精辟不过了:“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5月3日 14:17

鹏℡

0 赞

我们的感觉制品公司也是可以升级和迭代的!!

5月3日 13:56

头发末梢的遗憾

0 赞

伯凡老师今天的课,让我想到持某种观点,会直接影响其一生的行为。相信“性本善”以及“性本恶”不同观点的人,其处事方式原则都有极大区别。就拿我自己举例。我接受泰勒斯的观点“万物都充满神明”。相信万物有灵,对待外在事物小心翼翼,不愿意损坏,即使知道它们没有生命。不舍得主动丢弃,为没有想对使用地方感到很抱歉,由此也不愿意买而不用。相信爱惜物品,物品也会给帮助我工作生活顺心如意,这也会导致我比较恋旧,当然积极影响就是愿意买高质量的物品一直用下去。这也形成了我的部分价值观:反感炫耀浪费,摒弃华而不实,喜欢高价值物品,尽量与周围和谐相处,恋旧,崇尚完美……,这些在同龄人中可能是有些与众不同的。也许朋友觉得物质越丰富越好,而我还是觉得手上有称手的够用就好,买了新的,旧的怎么办呢?随手丢弃,毕竟陪伴日久,心理压力太大。这个跟消费经济也有些格格不入吧。对于自己的观点,还是努力克制自己,不影响别人为好。别人兴冲冲跑过来说买了什么新东西,我表示出惋惜,也太煞风景。伯凡老师的认知课,我更要详细解剖自己的其他一些观点输出,我之蜜糖,说不定是彼之砒霜啊。

5月3日 13:40

Summer

0 赞

10分钟前因为工作的事情跟别人争论很久,奇怪他怎么就这么“轴”呢?看到这句话“观点,是说你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突然意识到我在他眼中也是多么不可理喻。释然了

5月3日 12:46

@森

0 赞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的话,那就是不是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我会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尤其是那种只跟我个人利益相关的事情,其他人根本就没有发言权或者我就是听着但不改变想法,我的价值判断是基于我自己的分析得出的,不会简单的听从别人的分析,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本能,说的话做的事会不自觉的避开自己的要害,所以一直以来我身边的人都觉得我是个有主见、不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影响的人。

5月3日 12:25

土土

0 赞

觉得自己是主角,别人都是配角或者路人甲,因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明白,别人的想法自己不清楚。反过来想,面对一个路人甲来说,他是他自己世界的主角,我对于他来说可能就不存在。

5月3日 12:0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265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274评论 1 28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087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479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782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218评论 1 2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594评论 2 30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6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955评论 1 23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274评论 2 24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03评论 1 25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177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732评论 3 22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953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687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263评论 2 2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189评论 2 25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稿作者: 小石头《灾难面前让爱说话》2008-07-28 双流部队集结地 编辑: 瑚楊, 摄影:石华 地震—...
    瑚楊AFPMCC阅读 362评论 0 1
  • 优秀的管理者会把聪明人招入自己的团队,那如何管理那些经验比你丰富、专业知识比你先进的员工呢?维思大学(Wesley...
    寻世良方Cc_Sandy拎0阅读 468评论 0 1
  • 天使T10班5组第⑦周组会 时间:5月8日(周二)早晨6:30-7:00 地点:YY(房间号:1351072293...
    A昕婧阅读 209评论 0 0
  • 今天,写着东西的时候真的有点迷茫了,不知道现在的自己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前进吗?还真的说不上前进。成熟吗?可能会变...
    七兩金阅读 356评论 0 0
  • 添加忽略文件可以在推送代码时避免同步不必要的文件,提高代码提交的速度。 1、 在项目根目录添加文件.gitigno...
    dis_tance阅读 3,016评论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