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双灵巧翻飞的手,十指修长,指甲也修理得恰如其分。着粗布外衣,背着竹篓,戴着斗笠,在春日清晨的某一天,沐浴着朦胧的水气,开启了一天的忙碌采茶生活。
采茶的姑娘心灵手巧,看准那嫩绿的一芽一叶,轻启二指,精准发力于芽和叶的根部,毫不费力地一掐,芽叶便分离开来。一掐一掐再一掐,将手中的鲜叶轻轻拋向背后的竹篓里。动作轻快,像踩着密集的鼓点。
优秀的采茶人,必须眼力,手艺和体能完美结合。远远望去,采茶人的动作协调、熟练,犹如舞蹈一番。想想刚刚采摘下来的新茶,即将炒制入口的滋味,顿觉满口生津,两腋生风,神清目明。
每一株芽树的芽头都生活在云雾袅绕的半山腰上,经过半天时间的采摘,即便是如此熟稔的采茶女工,也只能采摘约两斤鲜叶。但每当她把装有鲜嫩芽叶的竹蒌摆在人们面前时,总会说一句:本地的,有一股鲜叶的清香。
没错,这是独特的一种味道。香,香得鲜嫩,香得朝气勃发,香得生津止渴,香得使人仿若化身为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棵茶树。
接下来,将鲜叶揉捻到位,在早已支好的大铁炉中,用附近山里捡拾的废木柴,待锅烧热。炒茶师傅手不停地在锅内翻炒着,让高温迅速祛除芽叶里的水份,最大限度地锁定新鲜茶叶中的芳香物质。最适宜的口感,来自于茶树对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选择与偏爱,新鲜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茶多酚,兼具口感和保健功能,往往令人爱不释“口”。
但真正的新茶口感如何,还得通过乡亲们的“实战检验”。
每人找一个玻璃杯,投茶少许,再用晾好的90度的地下井水注入杯中。看看那些细嫩的芽叶在杯与水的交互中翻转不停,逐渐舒展为自己原来的模样。轻嗅一下,仿佛有一种淡淡不可捉摸的蚕豆香味。再轻轻地抿一口,虽苦但不涩口,回味甘甜、入口即化。
炒茶的师傅也会趁着间隙,亲自品尝自己炒过的茶叶,根据口感,进行总结或复盘。这里做茶的工序很简单,属于未经污染的原生地带,它不像其它产茶地和茶叶有自己的品牌值。在云雾缭绕的半山腰上栽种、打理茶树很辛苦,但对于喝惯了本地茶叶的人,却偏偏不爱西湖龙井、碧螺春、玉露或瓜片这样的外来品种。这,或许是对祖辈留下的传统的一种坚守与热爱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培育了这里独一无二的茶。
此刻,映入我眼帘的是如此美妙的景像:漫山绿意,碧波荡漾,轻风抚竹,涧水玲珑。房间就立于这半山腰上。我心中一片绿意,摇摇欲坠,如痴如醉,如泼墨的山水;山林和茶场气定神闲,像一群洞察世事的老人,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草一木。农人们春耕,看着他们打理自己的茶场,看着他们在山泉和土地的滋养下,儿孙满堂;看着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有人走出去、又回来,据说是受不了思乡之苦。是的,城市里面,除了高楼大厦、人情冷暖,难道还有家乡的那片茶山吗?还有山上可采的茶树“一芽一叶”吗?
淳朴的人们有着自己对于祖辈的虔诚信仰。不论男女老少,都将茶作为自己的“精神图腾”,去仰视、去崇拜,千年的传统就这样延绵不断地传承下来了。 世间的好茶千万种,但这里的人却只爱这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