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

图片发自简书App

⑴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农民

"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袁隆平"

人们这么赞美我。

1930年,我出生在北京的协和医院,我的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国家干部,我是正宗的城里人。

可我却是一名农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杂交水稻事业的农民!

六岁那年

我在汉口的扶轮小学读书。

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去参观一座私人的园艺场,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桃子红红的、长得真大又好看

葡萄一串一串,长得又长又好看。

我想:

为什么这里的果树长的这么好看呢?

为什么这里的花长的这么美呢?

那时候,我还看过一部《摩登女郎》的电影

电影里的画面令人向往:

奶牛被人轻轻一挤就挤出了大量的牛奶,

酸甜的葡萄只要一伸手就能栽下来一串串……

我对老师说: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农民,培育又大又好的水果和蔬菜。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我和家人不得不从江西德安逃往重庆。

在逃亡的路上,缺衣少食,我亲眼看到了许多由于没有食物而饿死的灾民。

1942年,我12岁在重庆复兴中学读初中

在书的海洋里,我思绪翩跹、剥根究底。

凡是都要问个为什么?

80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年问过老师的问题:为什么负数剩于负数是正数呢?老师没有解释,只是说这是个法则,可我不那么认为。

数学老师还说,只用圆规和直尺两件工具,除了直角外,其他任何角都不能被三等分。这一直成了我心中放不下的疙瘩。

1953年我从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安江山区的一所农校,当了一名遗传学的老师。

1962年英美的遗传学家克里克和沃森根据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学说,已经研究出遗传物质DNA的分子结构模型,遗传学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分子水平。

但是由于政治的原因,我国当时学习苏联,遗传学的教材也是来自苏联学者米丘林和李森科的理论。

我根据遗传学教材尝试进行无性杂交的实验。

成功地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

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

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

实验很成功,红薯地下部分长的是红薯,而地上部分结的是月光花的种子,

土里挖出了马铃薯,而茎上结的是西红柿,南瓜上面结的是西瓜。

然而

当我用嫁接得到的种子播到实验田里后,

等到收获的季节

地上收获的是月光花,地里却没有长出红薯

正如我想的那样,嫁接的种子是不能把优良的性状遗传给后代。

我对米丘林、李森科学说产生怀疑,决定要深入研究各种学说,包括当时遭社会主义国家批判的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理论。

在1958至1961年的困难时期,发生了历史上旱见的特大干旱,由于缺水,农作物活不了,再加上当时大跃进、办公社吃大锅饭这样冒进的政策,大部分农民家里不留稻种、饲料以及备荒的粮食。

那三年简直就是天绝人寰,粮食绝收,中原大地在三年之内就饿死了三千万以上的人口。

吃草根咬树皮,甚至吃观音土充饥。

而我,搞粮食研究的,居然也被逼到没有饭吃的窘境。

饿慌了的我和几位同事去偷菜园里还未成熟的萝卜和红薯,

煮了充饥。

⑵发现"野败"

1960年7月,我在学校外的早稻田里惊喜地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那株水稻长的特别高大,株型优异,穗大粒多,格外显眼。

数了数那株水稻的穗数,又细心地数了每支稻穗上的谷粒数。发现:这株水稻有10余穗,每穗160-170粒壮谷。

要知道当时水稻稻穗的谷粒数一般为100粒左右,这株特异的稻株穗数和谷粒数远远多于普通的稻株。

真是一株不同寻常的水稻。

我想:要是第二年用这株水稻的种子种下去,田野里长的如果都是这些稻谷,不就是提高产量了吗?

啊,这绝对是宝贝,

我用红布条给这株健壮高大的稻子扎上了记号。

然而,第二年我失望了,我满怀希望收集到的稻种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性状分离,去年穗大粒多的优势居然不见了。

为什么?

一个念头像闪电一样闪过我的大脑,

根据19世纪奥地利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这说明去年那株穗大粒多的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在自交繁殖后发生性状分离,不能全部保持原来的优良性状。

水稻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

雌雄同株,雌花小,雄花健壮,风媒花,

花药开裂后散出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在萌发出花粉管里,产生两个精子,一个精子和雌花里的卵受精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和两个极核受精发育成胚乳。

水稻还是单颖果植物,

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异花杂交非常不易,水稻杂交是世界上公认的科研难题。

我想:既然天然杂交水稻有优势,何不用人工的方法帮忙杂交呢?

关键是如何给水稻去雄,只留下雌花。人工去雄不易。

我又想:要是找到雄性不育的而雌花是正常的植株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

雄性不育的植株它只能接受其他水稻的花粉,这样就能获得杂交稻。

可是雄性不育的水稻在哪?

我从那株天然杂交稻进行推断,自然界肯定存在雄性不育的植株,它的特点应该是发育不好,花蕊呈现病态的稻株。

在成千上万亩的水稻田里找到一株这样特殊的稻穗,无异于大海捞针。

1964年的夏天,骄阳似火,吐穗扬花。水稻田里我手拿镊子和放大镜,不时的停下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着花蕊。烈日当空,汗流浃背,晒得比刚果布的黑人还要黑。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雄性不育株,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真容啊?

妻子邓则看到你在水稻田里大海捞针般寻找,心疼不已,她也挽起裤脚,下田和我一起寻找。

当日历翻到1964年7月5日,我的目光啊

被一株性状奇特的植株给冻住了。

啊,是它,就是它!

雄性不育的水稻!

它的花药不开裂,雄蕊长得瘦弱寡白,一幅发育不全的样子,振动稻株也没有散出花粉。

日盼夜盼,总算找到你了。

1965-1966年期间,在连续两年的水稻扬花季节,我和妻子在稻田里艰苦的寻找,检查了1.4万株水稻几十万稻穗。

找到了5株雄性不育的水稻。

我如获至宝采收了这些在雄性不育稻株上结的稻种,这些稻种肯定是天然杂交稻。

它之所以有种子,那是因为它接受了其他水稻的花粉。

我把这些种子视为珍宝,留作实验材料。

耕地、播种、施肥、记录着它每天每个发育阶段的细微变化。

连续2年盆栽实验包括秋播和次年的春播,我发现天然不育的植株经人工杂交后结实率达80%以上。这说明雄性不育的雌蕊正常,可接受异花传粉。

最令我高兴的是经杂交繁殖出来的后代,有的继续保持了母本的雄性不育性,这意味着不育性可以通过大量繁殖而得到。

1966年2月我用中英文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论文得到了中科委九局的重视,国家科委发公函责成安江农校支持我的研究工作。

在这一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因为这一公函我成了被保护的对象从而避开了政治运动的漩涡。

我和助手尹华奇,李必湖三人组成了水稻雄不育的科研小组,在安江农校光明正大地搞研究。

1968年的秋天,湖南省科委和农业厅在实施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战略方针时决定把我调到省农科院长沙,继续攻克"雄性不育"制种的技术难关。

为了加快雄性不育育种

每年10月,我就带着一年收获的稻种奔赴云南和海南,因为那里的气候炎热,每年可多播种一两代水稻。

在三亚的南红农场,这里的水稻一年可种三季。然而奇怪的是,我先后投入了1000多个常规水稻品种,和原先找到雄性不育的后代进行3000多个杂交实验,没有找到一个100%能保持不育的水稻品种,而且不育率没有提高反而下降。

该怎么办?

如果不能获得100%不育的稻种,就不能算成功。我就不可能在一亩地里人为区分出第二年种出的水稻哪些是可育的种子哪些是不可育的种子。

核质互作遗传的规律告诉我,生物性状的表达是受细胞质基因和细胞核基因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水稻的细胞质中含有可育基因N和不育基因s,水稻的细胞核中也含有可育基因Rf和不可育基因rf。可育基因表现显性,不可育基因表现隐性,细胞质和细胞核只要有一方含显性基因就对外表现为雄性可育,而只有细胞质和细胞核都含有隐性基因才表现为雄性不育。

比如细胞质中含不育基因s,细胞核中含不育基因rfrf,这样共同作用结果就表现为雄性不育。

如果细胞质中含可育基因N,即使细胞核中含纯合体的不育基因rfrf,对外表达为雄性可育。

如果细胞质含不育基因s,细胞核含有可育基因RfRf或Rfrf,对外表达为雄性可育。

夜深人静,久久不能入睡,这几年代代繁育的资料就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一幕幕地呈现。

灿稻不育和灿稻杂交,F1代性状分离,效果不好。

粳稻不育和粳稻杂交,F1代性状分离,效果也不好。

籼稻不育和粳稻杂交,获得不育种子多一些,效果好一些。

亲缘关系远的稻谷杂交,效果要好一些。那么如果用野生稻和杂交稻杂交,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这几年的杂交实验,我一直在栽培稻里兜圈子,这就好比是近亲结婚,后代当然没有优势。

想到这里,豁然开朗

我提出了应该用远缘的野生稻和栽培稻杂交的新思路。

现在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野生的雄性不育稻。

图片发自简书App

1970年11月23日,我的助手李必湖在南红农场不远一片沼泽地里,找到了一片约0.3亩的野生稻。

奇迹出现了,拿着放大镜寻找的李必湖他发现了三株导常的野生稻穗,花药细瘦,不分裂不散花粉。

这三株稻穗长在同一个禾蔸,是从同一粒种子发育来的不同分蘖。

我从北京赶过来,用碘化钾染色后发现不变蓝,证明了这是典型的花粉败育。

我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野败",即野生稻雄性不育。

野生稻雄性不育的细胞质含不育基因s,是自然突变的结果,其细胞核中含有纯合体隐形基因rfrf。

我和我的助手小心翼翼的保护这株价值连城的黄金稻株。

从第二天起,

就以这株野败为母本,

利用一个抽穗末期的籼稻品种为父本,

即利用灿稻的雄花和野败的雌花进行杂交,一共杂交了65朵小花,

当年这65株小花结果后由于风吹雀啄,最后留下了三颗非常珍贵的种子。

这时候,我还不能确定这三颗种子在第二年种下去会不会100%都是雄性不育。

1971年元月,我采用无性繁殖分蘖的方法,分秧苗,在3个地段,共插了46株秧苗。

1972年《利用"野败"选育水稻不育系的进展》一文中我这样写道:用以前材料,采用筛选和人工制造,很难获得保持性。唯有"野败"表现不同,给实验带来了起色。

野败的稻株及其后代如果只和雄蕊正常的稻株杂交(即保持系)就有可能获得细胞质含不育基因,而细胞核也是不育基因的种子。

野败的稻株及其后代如果和雄花雌花都正常可育稻株(即恢复系)杂交,就有可能获得细胞质含不育基因,而细胞核里含显性基因的可育种子,这样的子一代有杂种优势,产量会增加。

我们平时的杂交稻就是通过雄性不育的稻子和恢复系的稻子杂交获得的。

现在的关键是要大量繁殖雄性不育的稻子,这样才有实际推广的生产意义。

那么要如何提高雄性不育稻种的产量呢?

我用割叶、剥包、多插父本紧靠母本的做法,目的是增加单位面积的花粉量,

我种的两亩地,获得34斤的雄性不育的种子。

这产量太低了。

发动学生和助手集思广益后

我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雄花和雌花同时相遇的问题。

一般父本生长期长,母本生长期短,因此要先种父本的稻株,后种母本的稻株

有时还得动用902植物激素催熟还未开花的雄花或雌花,目的是让雄花和雌花能同时开放。

到了1975年我制种27亩地,平均每亩地制种59.6斤。又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回交,如今每亩地制种可高达200斤

杂交水稻用种量很少,一亩地用2-3斤的种子即可以。

解决了不育系制种难题之后,还需要在2万多的水稻品种中,找到和不育系最佳的恢复系组合。

1972年3月,国科委将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攻关项目,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几十家单位互相协作互通有无,做了几千个测交组合和几个世代的回交,把雄性不育细胞质中的不育基因置换到栽培稻细胞质中去。

每家单位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去突破,我指导用"野败"与上千个不同的品种进行了上万次的测交和回交实验。

1973年,参加攻关协作的各地科技人员找到了1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

我和张先程助手在东南亚一些品种中率先测得花药强、花粉量大,恢复率达90%以上的恢复系稻株。

这年九月,我在长沙马坡岭实验田,利用转育过来的不育系,经过3年连续7代的杂交实验,3000株实验稻终于达到100%的不育,其性状和父本性状一致。

1973年10月份,我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布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成功。

1973年春,我把海南配制的杂交稻种分给大家试种,从湖南到广西频频传来杂交稻试种成功的喜讯,平均亩产量达550公斤以上。

我国水稻三系选育依靠的是集体的力量,举国之力,发挥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优势,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成功地选育出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有人曾预言:杂交水稻三系就是三代人也搞不成器,但我们在短短3年时间内就把三系搞成功了。

1975年10月在全国21省市自治区协作单位会议上,我总结了这几年的科研成果,认为大面积生产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同时命名了3个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制定杂交稻命名规则。

选配出"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6组强优组合。

杂交稻和常规水稻不同,必须年年制种。

如果直接用杂交稻的种子播下去,性状分离,优势会退化。

有了强优组合的制种技术,让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在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

要感谢华国锋,

是在华国锋的支持和指示下,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的种植。

1975-1976年利用海南一年可种植多季稻的气候条件,不育系的种子南来北往繁殖4次,从117公斤猛增到11万公斤。全国27省市自治区每年去海南就有1万8千多人,制种面达达6万多亩。

从1975年种植面积370公顷到2006年

杂交稻在我国累计推广3.76亿公顷,增产稻谷5200多亿公斤。

⑶再战两系法

石明松手稿


1973年10月湖北省农业技术员石明松在他栽培的晚粳品种大田里发现3株典型雄性不育突变株。

这突变株在夏天是雄性不育,花粉败育,可有趣的是到了秋天却正常恢复可育。

这是一种光敏不育类型水稻。

石明松通过6年的系统实验研究得出这不育株在长光照下不育和短光照下可育的转换特性。

我对这个发现非常重视,认为这是为两系法创造了条件。

1987年李必湖的助手邓华凤在安江农校田野里苦苦搜寻,在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了1株光敏核不育水稻。

邓华凤实验如下:他先用套装隔离,到9月初,其他和该株同时种的59株育种材料自交结实,唯有套袋的这株不结实,说明它花药不正常。

9月21日,仅有的一个晚生分蘖抽穗了,开出24朵小花结出11粒种子,这说明该稻株雄性又恢复了正常。

表现了和湖北石明松发现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相同的特点。

11月下旬到海南冬播这11粒珍贵的种子,第二年2月23日开始抽穗,雄性正常,自交结实80%。

到了4月1日,抽穗整齐一致,4月2日育性开始转换,花粉败育日增。

这是可以用来制种的。

在雄性不育期可与其他稻杂交产生杂交稻,在雄性恢复期完成自花传粉产生光温敏核不育种子。

邓华凤向我报告,我立即奔赴安江农校,观察和指导。在邓华凤的悉心呵护下,这株光温敏不育株经过安江和三亚两地三代繁育后。

证实这是一株新的不育突变株。

在安江高温和长日照下,不育率达100%,且保持不育时间长达50天

而在这50天之前或之后抽穗扬花则全部表现为雄性可育,能自交结实。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没有设想的那么简单,罗孝和用尚不成熟的两系法在新化县搞了100亩杂交制种,结果父本母本花期严重不遇,每亩地只收获5斤的种子。

大受损失的农民气的要割罗孝和的耳朵。我赶紧送去2万元帮罗孝和解决农民的损失。

罗孝和后来发现了用冷水灌溉不育系植株能恢复雄性可育的现象。

用水库下层巨大冷水资源繁殖光温敏不育株,终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在一处丘块实验田里每亩超过了700斤,解决了二系法种源的供应问题。

⑶征战超级稻

1996年,两系法才成功实现一年,我就主动请缨,立项超级水稻育种。

有一次我赴江苏考察两系稻时,突然脑海闪过一种超高产杂交稻的形态模式的灵感:以提高光合效率为宗旨的水稻特点应是"高冠层、矮穗层、中大穗、高抗倒"。

这样的水稻应该是三片叶"长、直、窄、凹、厚"的模式。

根据这个设想,我和助手以高产不育系"培矮64S"等为亲本,广泛进行测交与筛选,找到高抗倒和具有高产潜力的理想株型。

图片发自简书App

罗孝和用"培矮64S"与恢复系"9311"选育出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亩产超过700公斤。

1999年秋节云南涛源乡试的"P64S/E32"超级杂交稻亩产1139公斤,创下世界纪录。

邓启云是超级水稻的研究员,他根据《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筛选出"丫两优1号"丫两优2号"0293""双8S"等系列高产稳产的优化配组。

但是经过多次攻关,亩产一般只有800多公斤,始终无法突破900公斤大关。

为了顺利冲关,我与肖利民、王化永仔细商讨耕作技术问题。

确定良种、良田、良法的技术标准。

良种科研团队研究的"Y两优2号"品种。

良田保水肥,排灌自如,施用石灰调节酸碱度。

良法是每蔸禾插两粒谷,增加基本苗,用专用肥。

2012年9月18日,邓启云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收割验收。经农业部委派专家验收,平均亩产900公斤以上。

我当时大笑说这个900公斤重的姑娘终于被我们追到手了。

2013年我用邓启云"Y两优900"超高产水稻新组合,平均亩产收获988公斤,逼近了1000公斤的研究目标。

2016年全国16省37个县市精心布局了46个超级杂交稻百亩攻关片,除了"Y两优900"外,还有"超优千号""双两优1000"等。

云南省、海南三亚种植的"超优千号"最高亩产量均超过1000公斤以上。

我曾经提出超级杂交水稻每公顷粮食产量的应该可以达17吨。

2015年有好几个试种的地区已接近每公顷16吨。

如果我们将常规稻、三系杂交稻、两系杂交稻、超级杂交稻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比较的话,它们分别是100:120:129:181,可以发现超级稻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⑷转战一系法

一系法最大的特点是不需要年年制种,杂种优势固化,真正实现由繁到简的飞跃。实现这一方法要有赖于分子育种、基因技术的进步。

一系法是利用不发生核融合的生殖,利用未经受精的卵或胚珠内的某些细胞直接发育成胚的现象。

比如我们常说的孤雌生殖或孤雄生殖就是单倍体不经过正常受精而产生胚的现象。还有二倍体胚囊不经减数分裂而发育成孢子体的现象。

2000年我和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合作,以超级杂交水稻恢复系"9311"为研究对象,启动水稻基因组的测序研究。

2001年10月12日,著名生命科学家陈竺宣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籼稻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在我国完成。

踠蜓不断的青山啊

层层梯田

金灿灿的水稻啊

盘绕至山顶

这是一幅超级稻谷丰收喜庆的画面

2001年11月你说,生物技术将加速中国超级稻的研究,如果能转入玉米的某种基因,粮食还会有大幅增长的潜力。

1999年我同香港大学的辛世文教授合作,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改进水稻的形态,增进抗病能力的研究。

通过分子技术,发现了野生稻中的两个增产基因。把增产基因导入栽培稻后,培育了一个很好的恢复系。用它来配组双季晚稻,比对照组增产20%左右。

稗草是田间生命力很强的杂草,生命力旺盛,里面有好的基因使它生命力强,把稗草的DNA导入水稻,后代发生变异,到田里选出好的来培植。我们找到了一个"RB207"的恢复系,结出的稻穗和籽拉显著增大。

C4植物光合效率比C3植物高出30%,玉米甘蔗高粱都是C4植物,把C4植物的关键酶基因转到超级杂交稻亲本里去,能提高株系的光合效率,增加产量。

1996年10月,我精选的杂交水稻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通过太空强辐射杂交种子发生变异,再选取育种。

太空变异有的有利和有的不利,两者并存。

通过航天育种寻找变异的大种子为杂交水稻提供了新的发展途经。

我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1953年我还是一位农校教师的时候,就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

当我名满天下的时候,仍然专注于田畴。

我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撤智慧,收获富足。

我还在中学读书的时候,聂耳、田汉的《毕业歌》"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这首歌词一直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不该碌碌无为地度过。

我用毕生的梦想,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我用优良的杂交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平时我最爱弹奏的是李四光的小提琴曲《行路难》。

探索科学的道路是一条充满险阻的荆棘之路,我要勇敢的走下去,踏过去。

为有英雄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6,907评论 4 3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546评论 1 2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705评论 0 2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24评论 0 20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40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71评论 1 21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672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96评论 0 19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069评论 1 23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50评论 2 24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76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43评论 2 25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47评论 3 2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04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55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378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66评论 2 25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