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加官:百年手工 民族记忆|致敬老手艺人

(注:文章写于2014年,初时放在了QQ空间,仅自己可见。此刻放上来,让简书的同仁们,了解一下传统手艺。当时组织的语言不够凝练,简单修改了些,就当闲来无事,解闷儿吧!)

用老汉自己的话说,他这辈子全在泥堆里打滚儿了。

七八岁玩泥巴,摔胶泥,捏个“小人儿”活灵活现。十三岁跟着聋哑师父学“猴加官”这门儿手艺,常年累月和泥土打交道。“离山后”的他,挑着担子走南闯北,千层底儿(布鞋)上得裹着千层泥。战乱起时,他二话没说参了军,经常走在血泥里。乱世刚过,他又拾起少年时的爱好—“猴加官”,再次开始了“与泥为舞”的生活。

一听说他又开始做猴加官,别人笑他是穷怕了。他嘿嘿一笑倒不以为然,说当初学猴加官并非仅仅因为家穷,那本来就是他的爱好。如今干这门儿手艺,心里得劲儿!      

老汉叫为魏义民,今年87岁高龄,2009年,“猴加官”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耄耋之年的他仍不服老,坚持搞着老行当。

但他曾经想过放弃,因为现代人不屑一顾的爱情。老人内敛,听见“爱”这个字,嘿嘿一笑,绝口不提。其实啊,相伴大半生,无论是爱情、亲情,都无法割舍。

1 手艺人讲述“猴加官”的前世今生

魏义民住在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附近的紫荆小区。他的习惯,是每天上街溜圈,所以打电话时,并无人接听。

“老先生身子骨硬朗的很,快90岁的人了,眼不花耳不聋,吐字也清晰,可真让人羡慕”。王先生是魏老师的老邻居,他说,魏老师平时老早就起床,浇浇花、喂喂鸡,逗逗笼子里的鸟儿。家里整利索也到8点了,去小区里散散步,生活很规律。一般这个点,他也就要回来了。

果然,王先生话刚落地,记者就碰到魏老师提着菜和其他杂物往家赶。另人惊讶的是,耄耋之年的他,走路不拿拐杖。记者上前想搀扶一下,他微笑着拒绝,说“我爬楼都是自己个儿,从来不让人扶”。

出于安全考虑,笔者还是上前搀着。


图片源于网络

魏老住着两室一厅。屋里面堆满了做“猴加官”要用到的物品,易拉罐、一次性筷子,在这儿都是他的宝。堂屋的沙发旁横着俩西瓜,南边的阳台是鸟语花香。5只鸡被圈在下面,衣服架上挂了只鸟,正对着阳光的便是十多盆或大或小的盆景了。

提起猴加官,魏老师简述了其历史渊源。这门民间绝艺,在豫中一带流传近300年。猴加官有谐音叫“侯加官”,为官上加官之意。旧时小孩儿拿它作玩具,大人也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在以前这门手艺很受欢迎。

它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起源于旧时戏曲开场或在演出中遇显贵到场时加演的舞蹈节目--"跳加官"演变而成,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极具传统文化色彩。是由一名演员头戴面具,身穿红袍皂靴,手拿"官上加官"、"一品当朝"等字样的布幅,逐次向台下展示庆贺祝福。

史书记载,清初时,这门手艺意义颇大,引为"猴财"、"猴富"、"猴寿"又"加官"之意。可爱的泥猴,手捧一个脸谱,运用丝线的巧妙连接和杠杆原理,使猴子在左右晃动中不停地把脸谱戴上或取下,小泥猴的动作憨态可掬,令人捧腹。

它是集传统美术、脸谱、泥塑及布艺完美结合的手工艺术作品,极具珍藏意义。

十年前,身为“猴加官”传统技艺的唯一传人,魏老心里很焦急。“这门手艺,不能在我手里断了”,他向前来慰问的机关人员表达了心意。

经政府牵头以及层层选拔,魏老最终接纳了两位年轻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顾鹏、杨洁。

两位爱徒,曾经问过魏老的经历,他初时不愿透露。不问时,他也透露一些过往。年纪大了,喜欢追忆。

2三年手艺两年学成 战乱投军

“三四十年代没东西玩儿,人们的欣赏水平也不高,那时候的猴加官做起来没有恁(方言,那么之意)讲究。现在时代发展了,人的审美观也相应提高,再把老一套拿出来,没人看”!魏老师说,为了紧跟时代潮流,他按照过去那位张姓聋哑师父教的手艺捏泥人,然后去市场上买来几十种颜料,往泥人和脸谱上抹,很快就能把那小家伙搞“活”,它能在乡亲们面前跳舞嘞!

为了让作品愈加逼真,魏老师动了不少心思。一次性筷子,就是他捡回家洗干净,当猴加官“指挥架”的!他说,废物再利用,节能环保,是国家一直提倡的事。

而自身学猴加官的历史,魏老师经常坐在板凳上,向徒弟和朋友念叨。

1942年,那时候魏老师14岁。由于村里普遍贫穷,他和小伙伴经常在路边耍。某天村里去了位聋哑人,拿了个蹊跷东西。只见那聋哑人手中拿着只泥猴,猴手中抓着一张京剧脸谱。随着那个聋哑人操作这木棍左右晃动,泥猴将脸谱或带上或取下。


现在的猴加官看起来憨态可掬

“有意思”!少年时的魏义军同普通孩子一样,贪玩儿。他和发小一商量,决定回去告诉父母,同拜那位聋哑艺人为师。父亲同意后,他就随着张师父,一路走南闯北,大多时候,也去照看下师爷。

“那时候学手艺,一般都需要3年时间。”魏老师说,到师父家当学徒,要勤快,他和面、挑水抢着干,主动伺候半路瞎(也就是今天的白内障)的师爷。师父见魏义民实在,最是器重他,偷偷传给了他不少诀窍。不到两年时间,魏义民的手艺,就能与师父相伯仲。

   1944年南阳沦陷。魏老师的师爷去世,而后他又与师父走散。豫中一带很多地方变成无人区。走投无路的他,选择投军抗战。

3 曾封山20年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役的魏义军,在20世纪60年代,被分配到郑州市公交公司。他战时开运输车,驾驶公交车也就很快上了手。平时下班闲着没事,他依然会把玩着压在箱底的那个猴加官。

1980年,魏义民决定提前退休。

“你以前不是学过一个手艺,为啥不拾起来,补贴家用”?看着家里渐渐长大的仨孩子,魏义民的妻子皱眉说。

魏义民一拍脑门儿,把箱底的东西拿出来,历经多年战乱的他,此时已经忘却了那做法。依仗着少年时代的底子,他拿着仅存的一个作品,一步一步还原。半个月后,一个小“关公”摆在了妻子面前。

从此,夫妻俩一个捏泥人、上色画画,一个管把它们连到一块。不到半年时间,他们手中的作品,就有600多个。

“积攒下来,留到春节卖”。魏义民表示,有了妻子的帮扶,他做猴加官进度加快不少。儿女们没事儿时,也帮着做。一家人越做越熟,后来一个月就能出300多个。转眼到了春节,妻子去城隍庙等处摆摊儿,一个两毛、五毛不等。


这些东西,还挺时髦

魏义民脸皮薄,说,做公交车长时,不少人认识他,抹不开脸。他决定挑600多个,徒步去开封卖。

开封是个旅游城市,他将手艺摆出来,没多久,作品就被抢购一空。

又是3年过去。

妻子不幸得了急病去世。那两天,魏义民一口饭都没吃。

孙子拉着他的手,说,“您还有俺嘞,怎么就这样虐待自己”?

很久以后,魏义民渐渐缓过劲儿来。

失落在他的心头蔓延着。儿孙们常常见到他发呆,魏义民捧着猴加官,像捧着一颗炙热的心。21年,很少人再能见到他舒心一笑。这些年出自他手中的作品,稀如牛角。

他说,搁到十来岁时倒没什么。但自从妻子去世,泥猴再捏起来,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他不会表达什么是爱,只是沉默着,没事出去找人唠嗑解闷。

4 百变猴加官 得到社会认可

2004年9月8日,河南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省文物局等单位共同参与了“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自此河南省抢救民间艺术正式启动。保护对象包括传统工艺美术和制作技艺等。

各大媒体争相宣扬,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郑州市留存的部分有绝活儿的传人纷纷上报,一时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在河南省搞得如火如荼。

这一年,魏义民77岁。

老邻居王先生知道魏老师的手艺,专门跑到他家门口,让去非遗中心申报项目。魏老师摆摆手表示拒绝。王先生是倔脾气,自己跑去了非遗中心,帮他报了名。

邻居王先生的热心,后来终于打动了魏老师。随后俩月,魏老师让儿子弄了些胶泥、涂料、细绳等物,宣布“出山”。

“现在不比以前,要让人喜欢,得动脑子”。魏老师说,三四十年代师父教的东西,太简单。那时候做猴加官,条件有限,人们乐子少,泥猴随便一捏就有人要。现在电视、电脑多,玩具也多,照以前的方法铁定不行。

 多年的生活经历,在魏老师脑子里早就扎了根。他在生活中提炼出艺术财富,抓住猴子的生趣活泼,让猴子线条简练生动、朴拙随意、灵动自然。借助极度抽象夸张化的脸谱面具,将戏曲舞台上“跳加官”的表演者转换为“猴子”,似人而非人,大大拓展了观者的想象空问,将戏曲的过程创造定格在一个程式化的动作之上。

魏老师兴趣广泛,把猴加官的创作延伸到泥塑上。这些作品仍旧描摹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一花一草一木一鸟,甚至鸡鸭鱼鹅、白菜萝卜,经过他观察,灵感一来,就能将看到的物品“克隆”出来。如今,他的猴加官作品达到100多种,每个作品都形态各异,使人叹为观止。


除了猴加官,泥塑的白菜、蚂蚱,也出自魏老之手

这些经过进一步发展了的猴加官,很快得到了社会认可。2004---2007年,魏义民老师及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郑州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等新闻媒体报道;2005年,魏义民老师,荣获“2004年郑州社区十大奇人”称号;2007年,“猴加官”荣获“2007年红红火火中国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展览”金奖。另外,“猴加官”,在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文化馆民俗展厅和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展厅常年展出。2008年4月,猴加官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6月,猴加官又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 收徒以人品为重

87岁的魏义民,是全国唯一全面掌握猴加官传统技艺的民间艺人。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多招几个徒弟,让猴加官能像两三百年前一样,在全国普遍流传。

“我的猴加官有个绝活儿,点破了关隘,捏泥人就不叫事儿。”魏义民说,猴加官看似简单,上手却不容易。三四十年代,师父教徒弟之所以要三年时间,是要考验这个人的人品合不合格,脑子活不。现在他收徒弟,也是这俩标准。人品不够,他把话烂到肚子里,也决不会教给他半点东西。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前两年,俩徒弟人品都得到了魏老认可。

2012年7月21日,借助由河南省文化厅、郑州市委宣传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郑州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浪河南承办“悦中原、聚神韵——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保护之旅”举行郑州站第二次探寻活动中,魏义民首次开门收徒。魏老师表示,顾鹏、杨洁两位徒弟,人很实在,聪明好学,对他很尊敬,把手艺教给他们俩,心里踏实。

“我们很喜欢传统技艺,拜魏老为师,第一是真心想学习猴加官技艺,第二想为日渐浮躁的青年一代做个榜样。老祖宗的手艺是好东西,不能丢”!顾鹏告诉记者,猴加官作品的品种较少,工艺繁多,靠纯手工制作耗时长,效益差,传承下来不容易。但几百年的手艺,我们完全可以发挥思维,努力创新,让好的传统继续流传下去,让猴加官等传统手艺发扬光大,传递给后人们更多能够传承下去的东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8,736评论 4 36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7,167评论 1 2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8,442评论 0 24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902评论 0 20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2,302评论 3 28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573评论 1 216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847评论 2 3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562评论 0 19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260评论 1 24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531评论 2 24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2,021评论 1 25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367评论 2 25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3,016评论 3 23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68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827评论 0 194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610评论 2 27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514评论 2 26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