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农村图景:黄灯一文留言合集

编者按: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三大差别”问题在今天渐已表征为留守儿童,基层涣散,土地荒废,农民工身存之艰辛等问题,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之下虽然带动了我国GDP和人民绝对收入的增长,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转型”,效率当头,也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发生,工人,农民远不没有站稳主人的位置,各阶层之间固化现象日益加重。黄灯老师本着这样的焦虑以及自身家庭的所见所闻写下了《一个农村儿媳妇眼中的乡村图景》。该文经《人民日报》、澎湃、凤凰网、《天涯》杂志等公众号转载引起许多读者的共鸣,也引起一些读者的批评。今天针对黄灯老师文章所引发的热论,我们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将把各门户网站所以及本公众号后台所收集的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摘选出来以飨读者。他们中间有农民工,也有知识分子。我们相信这些评论会对进一步讨论黄灯老师文章所反映的现实问题有推进作用,也欢迎各位读者针对农村问题向我们赐稿,从而不止于扣帽子,简单地进行所谓的意识形态批判。感谢各位网友对“当代文化研究”的支持。

一、豆瓣网网友

邓安庆:读完黄灯老师《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真是悲从心来,是因为我有代入感,她描述的场景和提到的问题,都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看到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是从黄灯老师的嫂子、婆婆、哥哥这些人的视角来,整个事情是不是完全是另外一番模样?毕竟黄灯老师,她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来描述和概括这些事情,有我们熟悉自鲁迅以降的启蒙视角

我父母是农民,他们所经历的很多事情跟黄灯老师说的类似,然而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苦的,他们反而觉得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太多了,他们是切实地生活在一个村庄里,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离开那里,各种政策的变化他们都一一经历过。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一出生长江大洪水就来了。我父亲差点被我爷爷给卖掉,又经历过那三年的饥荒,家族里死了很多人。对比于那时,现在的生活虽然也是烦恼多多,可是吃饱饭、盖新楼都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对于现状反而是满足的。

我是想从一个个体的感受出发,我们常见的乡村叙事,绝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在发声,农民的声音很少有出来,更不必说被听到。我并不觉得知识分子的记录,能完全取代他们的感受。毕竟生活是他们在过,我们只是在旁观,顶多偶尔参与一下。我对乡村叙事的两种模式都持有警惕心,一种是田园牧歌式,一种是悲情化,这些都简化了现实。农村本来就是一个多面向的存在,它涉及到的层面远非一种模式所能概括。黄灯老师这篇非常好,她把她个人复杂的感受表达得真诚节制。如果她那些在农村的亲人,也能讲述,兴许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悲伤感,会被每个人不同的讲述方式和言说重点给冲淡,取而代之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从那种具体而微的细节中生发出来的感触。

最后再多嘴一句,写《黄河边的中国》的曹锦清曾经感慨中国宛如一头狂奔的牛,知识分子就像在牛头上的苍蝇,不断争辩是向左向右,实际上是往哪里跑并不是那么容易弄清。对于农村的讲述,如果是一个村庄,就一个村庄细致地记录就好,不要从一个村庄一下子跳到整个中国的农村,也不要事情还没讲清楚就在哀叹。这是我为什么不喜欢一些作品的原因。


目分:讲真,让作者哥嫂讲述,他们除了讲述现状外,能说的大概就是一个“穷”字。知识分子有权以自己的视角描述所见所闻,而看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表示赞同或者反对,忍不住说说自己的看法。

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农民自己是说不清楚的,他们太习惯那个环境和氛围了。你说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大多数是向往的,开汽车、住暖气房,在办公室上班,不用风吹日晒。可是你说他们讨厌现在的农村生活不,也许不讨厌,因为不种地不去工地打工,他们就要受穷挨饿。

抛开富裕的农村不说,从很多城市人看待农村人的态度也能看出农村人的地位并不高。这句话我知道写的偏颇,我知道有的城市人也觉得农村人好,但是纵观网上不要嫁娶凤凰男女之类的言论,以及我身边的市中心的人瞧不起城中村的,城中村的瞧不起县里的,这样逐级的歧视,我还是决定打出这段开头的那句话。

黄灯的文中也写道了,新一代的农村孩子大多数不会种地,他们因为或读书或外出务工,生活方式已经逐渐被城市化。就算老一辈的农民安于现状,那些务工被城市化的农村孩子的以后会是怎样的,我想象不出来。

只要医疗、教育、环境、收入与城市有着华丽丽的差距,我都认为对农村可以持有悲情化的态度。


zalman_lee:上面所说的,现在的农村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悲情还是乐观,而是何去何从的问题,一方面是土地种植薄利导致的农业荒芜,一方面是土地流转引发的土地守护问题。而最严重的是,之前赖以生存发展的务工会随着中国经济的放缓和结构调整而导致这个市场萎缩,这些人何去何从,将是这个国家面对的巨大困难!这不仅仅是来自农村,更是这个国家应该去考虑的问题!


二、凤凰网网友

周保松:讀之教人掉淚的文章。平常農民人家在這世代的生活,揭開來,都是一頁頁不忍卒看的悲歌。這些個人的苦難傷痛,在相當大程度上,都是制度造成的。所謂的盛世大國,不知掩蓋了多少農民在裡面默默承受的不義和無奈。


湘枳壳:这是中国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现阶段的普遍生态,而且还将持续恶化。中国农民要想根本改变自身命运,仅靠权贵阶层施舍式的所谓拯救是不可能实现的,唯一的出路是自救,方式还是那句伟人语录“组织起来”!


leaf措:看完特有感触,尤其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方式。不管谈论什么问题,尽力客观真实地描述和解释现状是最难能可贵的,而非信誓旦旦地开口就提对策,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并思考。


晚来天欲_雪:他们也不需要天真的同情或不再纯朴的感慨。不愿面对问题的救火式政策只会加剧关系双方的相互侮辱与损害,隔阂和视而不见,乃至危险根源。


河边雨:这篇文章所说的家庭有点特殊,遭遇也非一般。现在政策放的很宽,只要人勤快,有头脑,不遇灾难,生活还是可以的。但许多农民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图改变,一遇灾变,立即陷入困苦。因此,教育是改变农村现状的根本,但农民多数并不注重子女的读书。这是和城里人最大的差别。


TURE-ha:评论好多人讲什么农村思想问题、教育问题,你知道对农村来说供一个孩子多难吗?你知道即便你大学毕业,依然只是两三千的工资养不活自己,还谈什么回馈家庭……你知道农村的爸爸妈妈干繁重体力活到死,你知道他们已经尽力了吗?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愿意在意,只有鼓吹繁荣和城市,这就是中国了……


木月:在这篇文章里,我看不到他们的努力。说我冷漠也好。我家是农民,我们村没有人做官,都是外出打工,但是有三分之二年轻人的家庭都在城市里买了房子。没实力买房子的都在家盖了两层的小楼房,我们县是广东著名的贫困县。但是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老人都不错。我妈说的对,现在比以前好很多,有付出,有努力,就会有回报。作者与其去可怜老家亲戚,不如去想想怎么帮他们,没学历最好去学一门技术。面包,修车,厨师,去工厂做学徒等,方法很多,不要老是去工地做水泥工,个人的忠告。我们村80后的年轻人都是这样走出去的。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只是自己不够努力而已。我是这么认为的。


枭逐长空:这篇文章撕裂了我们这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我现在也是好想回家又好怕回家,老家一个生产队都没几个人了,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哪有多少生气呀。但还得年年回去上祖坟,年年都是触景伤情,心头暗自流血。


三、知乎网网友

关二爷的刀:最直接的解决办法 就是国家通过官方收储+大力度的农业补贴,大幅提高农民的耕地收入,使之全家一年实际可支配收入能比肩当地市区中等职工家庭,如此许多问题可以循序渐进的再行解决了。关于粮价问题其实国家是有能力也有操作空间推高的。以下就提高耕地收入的可行性论述一二,城市运转的基础需求是粮食+廉价劳动力,而这两样都来自广大农村,因其不稀缺导致过于低廉,形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剪刀差效应,某种意义城市的快速发展一部分源于对农村的剥夺。那么,这问题可以改变么?答案明显是可以的,中国大部分粮食来自东北粮仓、南方稻场+进口,其实价格还是比较好调控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和力量通过行政手段而非经济手段推高粮价一倍甚至两倍(参见国内白糖、棉花的调控效果),由此实现部分社会财富从城市到农村的部分转移,真正提高广大百姓的实际收入。农民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需求群体——只要农民富裕些,单单每五个家庭中买一辆轿车,就足以推动中国整个制造业升级一遍,消费市场是极其庞大的,这对国内实体经济也是具有巨大的反哺效力的,还能化解产能过剩。(观点支持:至于互联网、金融之类的都是经济的助推剂,其实并不创造财富,根本上还是需要靠消费推动高端制造业+高科技行业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国富之道)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国家有心拨款白白给农民花以求拉动内需,但怎么分到农民手里也是个极难操作的事情。提升粮价我觉得至少是个中肯有效的途径。(虽然粮价如果翻两倍,城市低收入者的生活成本将提高很多,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至少可以解决。)目前种植经济作物(例如玉米、花生之类),按近几年粮食期货价格算。每亩年净利润约800~1000元左右(自己感觉,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补充),粮食收购价仅推高一倍的情况下,每家拥有10亩以上土地即可达到城市中等家庭收入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假如价格提上去了,但地没那么多怎么办?其实也好解决,农村并不是没有地,但有效利用的少(收益低、不值得投入),另外许多农村已经净流出人口好多年,留存的人口除去年老的已然不多;另外,还有很多人已经进城不在农村生活却依然保留耕地的人,也可以释放一大部分耕地。有空地+农民逐年减少,可以预期过几年,人均耕地面积可以显著提升,那这个提粮价惠百姓的政策更好推进。怕就怕在这个过程,大面积耕地被商人使用资本兼并,进而窃取这个蛋糕。毕竟农民处于劣势群体的。(部分地区好像已经出现“集体耕种”模式,希望不会沦为个别人进一步剥削农民的工具。)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不理解农村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贡献,可自行搜看“英国圈地运动”,深刻理解。我觉得任何一个享受现代化经济的人,都应该对农民群体当下所处的现状报以深深的歉意,要对其生活质量及状态的恶劣以及以此引发的种种个体生活问题报以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北京三环一个厕所值20万,一亩地年承包费800元,一个北京人卖个厕所就可以承保250亩地(假如有地可承保的话),按一家10亩地可以养活一家,相当于25个家庭的生产资料。对北京人来讲不算什么,对农民来讲这就是命根,一旦土地按市场经济进行交易买卖,那后果,想想都有点恐怖......吐槽一点,如果粮价真的大幅提上去:这很有可能发生,中国天量人口,如果遇到两年大旱,而很多人并无存粮的情况下,粮食价格迅速暴涨一点也不奇怪,参照部分地区水灾雪灾时超市食品哄抢状况。粮食的价格长期必然处于一个上涨的通道(总人口多、农民减少,耕地减少)。


一骑绝尘:刚刚我妈聊到农村家族的一些过去事情,聊到两点多,本来要睡了,又在朋友圈看到了这篇文章。感触很多,睡前抒发一下,说得不对之处,还请指正。对于文章的描述,是真实存在的。我是也是湖北人,农村孩子。虽然从小在城市出生长大,但是对于文章里的很多描述,都有所耳闻,有一些,也亲眼目睹。归根到底,是吃了穷的亏。是我今天感触最深的,和我妈聊天时就在感叹,看到这篇文章后也在感叹。物质上的贫穷,眼界上的狭隘,精神上的自卑。农村底层的人,真的经济基础薄到不能经受一丁点的打击,穷人无病就是福。生灾害病,大的变动,都会让整个家族,不单单是经济上,更是精神上遭到打击。农村里的一些龃龉,社情民俗,陋习,社会问题,留守儿童,老人自杀,幼稚妈妈,兄弟亲戚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和城市里面完全是两个世界和社会,新闻联播里的“新农村”,还是太少太少。要如何改变现状,只能靠政府。个人的力量最多最多改变一个家庭,不足以改变整个现状。而文章描述,是整个中国农村现实的缩影。根本的,要兴教育,兴义务教育,你必须去上学,去接受教育。接受教育,是长知识,提素质,更多的是开眼界。只有看到了更多更好,才知道还有这个,还能这样。说到底,好多老一辈农民,一辈子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改变思维的局限,农民的儿子依然是农民,儿子成为老子,女儿成为婆婆,文中的现象依然不停的轮回,中国这几千年,就是这么轮回过来的。要富起来,让农村富起来,农民富起来。说到底,都是物质上的贫困造成,贫困夫妻百日哀,不是说夫妻二人,而是在柴米油盐中,没钱,会滋生更多的问题。没钱,只能看着至亲眼睁睁地离开无钱医治;没钱,只生生受着旁人的白眼,要知道,越是穷的地方,越看不起穷人。五十步笑百步没什么好说的,但农村就是这么个地方。农民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望天收。土地流转,不合理控制好,规划好。“土地兼并”不会是一去不复返的封建历史现象,“富者阡陌交通,贫者无立锥之地”不是历史书上的描述。农民为什么去打工,去卖力气?因为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土地上打熬出来的力气。农民工薪资比种地收入高啊,但拖欠尾款,工资不到位,一年白干了啊,真正抛妻弃子还丢了年迈双亲在家留守,没钱带回去啊。要改变现象,只能靠政府,资金要投入,政策要倾斜,教育要上去,基础设施跟上。路起码要铺起来,文章曝光的是中部农村的情况,还不知道有多少偏远山区,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新提的“精准扶贫”,照顾的不是这么一批人,文章提及的,不是生活在贫困线之下,他们是生活在贫困线上但生活质量严重低下的群体。但是,不要慌。要看到问题在慢慢改变。首先,要有信心。文章暴露出贫困线上的底层农村情景,是好事,说明有人在关注。就像留守现象,空巢现象,农民工薪资拖欠现象,社会学的角度上讲,曝光了广泛存在广泛注意到的社会现象,才会成为社会问题,才会研究社会政策去解决。农民工薪资拖欠问题,前段时间不是出台了什么政策专门解决么(忘记具体的政策了但至少说明政府专门对这类问题作了努力)?贫困问题不是提出了“精准扶贫”来针对性解决么?一边脱贫了,一边进入全面小康了,一边再来解决贫困线上底层人民生存质量低下问题。总要一步步来,要有信心。其次,看到希望。义务教育的回馈在展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80后开始,农民工叫“新生代农民工”,90后这一批更是,受义务教育作用,这类群体的素质更高,眼界更广,谋生的技能越多。开网店就是很现实的例子。最后,农民子弟要自己努力。寒门难出贵子,在马太效应日益明显的今天,确实起跑线就不公平了(也是吃了穷的亏),但是比上一代越来越好,是明显的。读书出去,去大城市打拼,摆脱土地的束缚。或者自己努力劳动,在家乡农村,这些年,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种地,一年下来,大几万也可以落成(如果外出打工的亲戚邻里的地也给自己种,收成更高),夫妻两人努力,几年下来,在农村盖个楼房是完全可以的(在老地基上建,家乡农村二十几万可以盖很漂亮的楼房了)。现在每次回家乡,看到小洋楼越盖越漂亮,越盖越多。今天和我妈聊天,也是在感慨过去,而且文章里也是过去好几年的情况,这些年,大的趋势是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普遍的。“知乎有一个问题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中国正在逐渐变强? - 调查类问题”好多答主就是从身边生活的变化感受出来的。确实,文章的现象和类似现象依然存在,甚至还将存在一定时期,但是,我们相信,凭借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努力,生活会越来越好,日子会越过越甜,这股信心,来自于这个时代。“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范小兵:作者描述的出生在农村的四代人:第一代(解放前20后),年纪最长的老农,默默劳作的一代。第二代(60,70后),通过努力,经济和社会地位提升了的,也就离开农村了。第三代(90后),在物质相对丰富,缺乏关爱的状态下迷失了。第四代(新世纪10后),婴儿期就得不到好的养育。就论这个家庭,第二代里出了一个博士,一个包工头,一个城市中产,这都是走出农村,不再回去了的,他们的第四代,还是有美好前景的(文中说四姐的两个女儿在做导游,作者的儿女也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再看出生在农村的第三代和第四代,看上去都没有希望。目前中国大多数农村的人均资源,无法支撑现代生活的成本(这一点很重要!),要过体面的生活,只能出去,打工是一条路,读书是一条路。想要提升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仅靠一代人是不够的,至少两代,三代人。经济再发展,可预见的未来,阶层更分化,只有教育,提供了一条让农村年轻人走出去,并且较稳妥和长久的道路。要说反哺农村,最好的方式是帮助在农村的第三代,第四代人走出农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四、当代文化研究网公众号后台

刚刚好:2003年到现在的地产炒作住房殖民化,实际上将进城或城市底层出身一代年轻人压榨干净,同时也将这代人背后拼命供养他们读书改善家庭现状的父母的希望彻底沦为麻木失望和绝望。地产殖民中国,社会已经阶层分化,穷的被用生存基本需要的住房压榨得更穷,富的用掌控的金钱关系变得更富!2003年到如今的房子炒作和将来的土地炒作必将中国社会拉入对立的阶层矛盾分化中,不改变地产土地资本权力殖民政策,最终走向极大可能拉美化!


五、澎湃新闻网网友

dancing:真正恐怖的是,真正处于最底层的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自己陷身于这种即将传递下去的既定毫无出路的命运泥淖之中,他们自己没法发声,更高阶层的人能从他们的牺牲中获得利益而不愿发声,现实总是残酷得让人窒息。


hahahaha:我祖籍是苏北人下面的一个县的农村,在城里已经生活学习15年。今年春节回家,感觉农村生活都还可以。全村50户人家,有47家已经在城里/镇上买了房子,城里均价每平方米5000-5500,乡村道路铺设较为完备,每隔几家就有一个垃圾桶,私家车占有率也非常高。老百姓具有按照不同年龄每月有着不同数额的养老保险,村里的儿童非常少,绝大部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城里读书,极个别的在镇上读书,普遍重视教育。农民基本上放弃土地种植,出去打工,人均一年纯收入都在三万元以上。留守在家中种田的,都是种植着叔伯兄弟放弃的土地,数量较大,收入也不错。文章中描述的是部分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的图景,但不是全部。在江苏浙江广东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比城市更为富裕。当下农村最让我担忧的不是贫困在代际间承袭,而是农村人口的流失和传统文化的消逝。


梦行千里:第一次评论,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农村都跟作者笔下的差不多,只是较为富足掩盖了当前,也许再十来年,当留乡的老一代不在的时候,凋落,也不可避免。


3002167834:阅读的全程像是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被铺展切割一样痛苦,蜷在被子里痛哭。

在至今二十年的人生里,我一直以一种叛逆少年的任性极力避免直面、避免介入到两个家族的世俗生活,尤其是每一个对曾经的我来说是“好麻烦”然而对当事者是极为残酷的现实困境之中——文中所提到的现代化中碾压农民的结构性困境。

“可以说,中国无数的财富、希望没有多少途径流向他们,但社会不良的触角……却总是要伸向这个普通的农家,种种无声的悲剧最后总是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存,唯有认命,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和伤痕。”

一直到最近一两年,随着在北大、在中文系,知识、关怀和心智逐渐真正打开,随着意识到父母的老去,随着亲人的患病和去世,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的自己,那些优越感、那些嫌弃、那些无视和逃避,是多么多么的自私、吝啬、傲慢和冷酷。即使年幼、即使自由,也不足以洗脱罪名。

母亲凭借自己的勤奋聪明跳出了“泥坑”,而仅仅是一代之隔在城市出生成长的我就几乎和他们完全地割裂。看着她的温情和疲惫而一直袖手旁观和无视的我,简直面目可憎……难以想象我农村的亲人们,和中国大地上亿万如此的人们,要如何去改变这命运。

“为什么总有人要占有那么多?”——这个发问背后的痛楚和无能为力实在太沉重了。
我想,我会逐渐意识到外婆的生病和去世对我来说荡出了怎样的痛楚。也想要记住那片我即将度过第二十一个新年的土地上无声的幸福和悲剧。

“我担心这个世界的声音将变得无比悦耳,像哥哥这种家庭的孩子、孙子再也不可能获得任何发声机会”。

即使现在的我还无法发声——但愿我一直记住这份痛楚,但愿它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切割着我,让我生长。


冯艳儿:我就是农村考上高等学府的学生,感受着城市的繁华,却也避不掉回到家农村农民生活的无奈和将就——洗澡,下水道等基础设施的落后和缺失,面对村委会无所作为却在贪污腐败捞钱上“不停奋斗”的无能为力甚至无所意识,这都深深撞击我的心。然而作为一个刚上大二的女生我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乏天无力,想做点改变却孤立无援,没有人支持,监督机制首先渠道不多,很多农民甚至是我都不知道面对这种现状都该投靠哪个相关部门,而且对监督者的保障不足,这让我感到无助。最终在温水煮青蛙的麻醉中我变得平庸没有勇气,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zhoudeliang:我也是孝昌人,为我们孝昌好媳妇点个赞,作者对农村深入的接触,观察,思考。真实,客观的展现了当前农村人厚重的生活生存现状。生存艰辛,前路迷茫,农村社会正在前往走向破败瓦解的路上,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瓦解最为可怕:

  • 1.由德高望重的乡党族人自治的功能已经瓦解,朴实的族规民约已经失传。取而代之的是由地痞无赖村霸等组成的村委会,和没有正真实行起来的社区管理制度,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导致基层不正之风气盛行。

  • 2.金钱至上,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不管是否为法乱纪,损人利已,甚至违法犯罪,只要能搞到钱,都认为是生财之道,被大多数村民接受认可。孝昌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从事信息诈骗,制售假酒,假货换袋子搞钱。搞到钱回村后还同村人羡慕得不得了。

  • 3.家村子弟社会升迁通道变窄,穷困代际传递固化趋势加强,基本上都是亲戚带亲戚从一事某一行业赚钱,再有的就是读书上大学就业,但是现在读书这条通道慢慢的变窄,谋一份好职业有时除了自身能力外,还和父辈亲戚的社会资源有很大关系,找到好的工作优势不大,所以这条路也慢慢的受到村民的质疑。

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不易,他们不断在城乡二元结构的环境中来回往返,时刻面临着城市文明同乡土观念的冲突和调和,同时身负改变家庭境况的殷切期盼。看着亲人遭遇生活的磨难而疲惫挣扎时,而自已使尽混身力气,也没有起到作用时的无力感是最痛苦的。


2885261615:从呱呱落地起,饮食、口音、风土人情就决定了一个人大致的出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从农村走向城市;感受见多识广的新机遇、新挑战、新突破,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大、亲朋好友的陆续退场,我们慢慢变成了房奴、孩奴;正如笔者所写“两顶博士帽”比不过一个包工头?质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怀疑中国制度体系不健全?路怎么走、心怎么定,仅仅悲观的“走在这里的每一条街道、我的心似乎从来都不能平静、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我似乎听到了他蚀骨般的心跳、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我在这里死去……不怕慢、就怕站;悲观的坐等只有死路一条。的确相比经济的窘迫,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情感折磨!抛开身外责任和压力,始终逃不掉深深的人之初心;除了默默接受,从来就没有任何回绝的念头;回不去的农村、难以改变的现实。革命尚没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田野:和作者一样感同身受,也曾经想为现状的农村做点什么,能力单薄,就连像作者一样写出真实的农村都因文笔拙劣文字难以成行。看到作者的文字,深刻、客观、现实,深深共鸣。看到评论里有很多人问为什么这么好的文章没有人评论,原因大概是只有从农村走出来的同样的群体才能产生共鸣吧。虽然农村人口众多,估计将这篇文章给现在广大的农民朋友们宣读,能产生共鸣,读到严酷现实的人也占不到半数吧,归根究底还是各种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结果。


六、观察者网网友
wanwan243:把十几年的事情放到一起,当然看起来蛮惨。谁还不经历点事情?从照片里人的穿着和背景的房子来看,这家人过的不算很差。我觉得他们差的有两点,一是很难再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了,这和中国改开波澜激荡的时期逐渐远去有关;二是如果老人有大病,或家庭有什么大的变故,很难应付,这个需要医保或社会救济帮助。帮助,而不是解决。如果出了事能跟没出过事一样,这社会就已经进入共产主义了。唉,日子不都是这么过着吗?

我不觉得是分配不均的原因。或者,不仅仅是这个原因。

过去因为两重身份的关系,很多农村人一样勤奋上进,只是没有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改开提供了很多改变社会阶层的机遇,因为他们差的也就是机遇而已。像这篇文章的作者的丈夫就是一例。她丈夫的大哥大嫂,都善良勤劳,只是不识字,所以他们很难抓住机会,可是他们的子女至少比他们好。

但是到了下一代就不一样了,年轻人的父母们没有责任心,重享乐,不愿学习,这样是无法积累资本供下一代达到比他们更好的境地的。

这家人有很多花钱的地方吗?老一辈已过世,现在的老人治病好像还没开始花钱,最小的小孩刚出生,还不到花钱的时候。他们担忧的是以后要花钱,不知道去哪里弄那些钱。如果说父辈打工,没能拿到工钱是时代的不幸。现在的问题则在于,年轻的打工者存不下钱来,都用于消费了。这跟整个社会提倡的快速消费观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社会提倡的消费观通过提供廉价快速的消费品慢慢抽走人们工资的结余部分,让他们无法投入到对自己的提高上面。

如果分配更均匀了,这家人会过的很好吗?估计就是老人治病好些了,过世不用担心花费了,小孩上学轻松了。再有剩下的钱照样花掉了。对他们提升自己的社会阶层并没有太大帮助。这篇文章的作者忧心忡忡的是,她丈夫当年可以通过学习离开农村,读到博士成为高校教师。而丈夫的侄子侄女两对夫妇仍然要重复父辈的命运出门打工。更让人担心的是,下一辈会怎样呢?

所以,传统的农耕文化衍伸出来的储蓄传统确实是有利于家庭和个人的发展。资本主义享乐观有利于资本家而不是个人。


等风来:祖辈的老家在河北,那里的亲戚们虽然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教育还是上心的,大部分都完成了初高中教育。更有一家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同样由祖父母照顾,都成绩优异,因为军校免费而且有补贴,所以都考了军校,其中一个还上了研究生,据说毕业直接进军队了。

兄弟叔侄,多分润寡,守望相助是中国的传统,不只是农村特色。社会福利的高低各有利弊。

作者的丈夫这样一个现成的榜样都不能激励子侄上进,恐怕不仅是留守儿童的单一问题造成的。


令狐虫:黄灯博士婆家这种状况在湖北农村的确较普遍,这个地方离我老家不远。农村濒临的破产惨状绝非观网那些键盘牛人所能想象的,黄灯博士家族不是不上进,如果不上进,就不会有黄博士的老公鲤鱼跳龙门,也不会有她姐夫当被欠债的包工头,当时农村大病救济几乎没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主要劳力能随便走出去?面对这种良心调查报告,奉劝观网一些键盘牛人最好有点敬畏,谁若不服,让他处身设地!

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观从根本上是反对消费的,因为在农民眼中消费只是生存的手段而非目的。而我们把消费变成了目的,挣钱成了手段。但是正是人的贪欲主宰了以消费为主体的社会,用自己在资本和暴力上面的优势生生压碎了传统的价值体系,而这些信奉传统价值观的人睁眼却发现自己彻底沦为了消费的玩物,毫无反抗的余地。一声叹息……

农村衰败破产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组织废弛,不要说留住,吸引资本与人才对其反哺,就是组织基本的河道,水渠等基本的农田建设都无法顺利进行。与之相反,各种打着基督教,佛教名义的邪教组织对其疯狂渗透。稍有能力的读书,当兵,进城务工等方式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自生自灭,残垣断壁,能扛得住风雨……虽然我也出自农门,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了解,但是对农村的命运仍然作出悲观的判断:中国农村衰败问题基本上无解,这个痛苦过程仍将持续20-30年。这个判断太冷血太残酷了……

题外话,自中国进入工业化时代来,政府有意无意通过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方式向城市与工业输血,那些在屏幕面前居高临下秀优越感的城市二代应该心存愧意,而不是轻蔑嘲笑。有富不过三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说法,你能保证你这一代或者你的下一代仍有机会在键盘上自傲?或许,时势易也,沦为城市流氓无产者。你若不信,那就等着看。


(当代文化研究网 http://www.cul-studies.com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1,688评论 1 33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4,559评论 1 273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1,749评论 0 22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581评论 0 1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0,741评论 3 2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684评论 1 1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122评论 2 2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47评论 0 182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3,441评论 0 22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29,939评论 2 2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333评论 1 2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7,783评论 2 2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275评论 3 22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5,83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444评论 0 18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4,553评论 2 2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4,618评论 2 2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宝贝优点:学习主动性强 早上自己主动要求妈妈给自己听着生字,在床上自己主动看书,吃完饭,看到沙发上的书,也渐渐有味...
    小树课堂阅读 184评论 0 0
  • 在开始学文案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文案?到底有没有用?我们才会决定要不要学习文案,要不要成为一名文案高手。 我...
    Mr绍君阅读 1,386评论 0 13
  • 在某个地方,它醒来了 它感受到饥饿 它开始吃一块面包 但面包也吃完了 它开始探索这个世界 然后它发现比它更强大的捕...
    千曦依晨阅读 214评论 0 0
  • 这个项目说起来简单,就是卖一些个性T恤和卫衣外套项目。当然这也一说肯定有的朋友就会说,现在衣服难买呀,流量不好找啊...
    哼哼叫卡卡阅读 329评论 0 0
  • 我和英德有个约会。 曾经做旅游的我,总会遇到身边的朋友问我,你做旅游的给我推荐下哪些地方好玩的呗。而我的答案始终是...
    张梓荷阅读 33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