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种走进历史的感觉。
先是走进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南社领袖陈去病家。走进陈去病外孙张夷的四进小院里,瞬间仿佛走进了民国的时空:南社成员的名录,于右任的真迹,陈去病与孙中山等人的书信往来,陈老去世时蒋介石的吊唁。每一桩,每一件,都是一个时代一群热血青年的家国情怀。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一群人,隔着一百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小院里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清末南社的成立,参考了明末复社的体例。
1907年,吴江人陈去病在上海发起成立神交社,陈去病《神交社雅集小启》将复社、几社作为自己结社的原型,“及熊嘉鱼作宰松陵,而吴、沈之颖,群荷甄陶,孟朴、扶九之伦,遂得创兴复社,高会群英。云间继之,几社乃作。由是江、淮、齐、豫、皖、浙、楚、赣,济济髦英,鳞萃辐辏。虎阜三集,南金东箭,美莫能名。至今道之,有余羡焉……”
1909年,陈去病与柳亚子等发起的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陈去病在《南社诗文词选叙》又把南社同复社、几社类比:“寥寥车辙,不同几、复当年;落落襟怀,差比河汾诸老。”
柳亚子《雅集图记》亦复如此,云:“降及胜国末年,复社胜流,风靡全国,其意气不可一世。”
而复社,恰好是我古代文学毕业论文的研究范畴。
史书记载,明天启年间江南张溥、陈贞慧等初结应社,崇祯六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苏州虎丘,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党之后,以讲学批评时政。
陈贞慧,江苏宜兴人,明末四公子之一,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阳羡词派陈维崧之父。我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陈维崧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妇人集》,一个非常名不见经传的二三流小说,但因为没有人研究,所以我就听从老师建议,研究起了这块硬骨头。
从陈维崧一直研究到他爹,他爷爷,贯穿了整个明末清初,那一段最血腥的历史。
没想到今天,我一头撞进了当年曾经让我抓耳捞腮的论文里,一头撞进从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的历史里。
从宜兴到苏州,从苏州到南京(金陵),从浮生六记的沈复,到影梅庵忆语的冒襄,他们一股脑地猝不及防地从我的论文里跑出来。
而最荒诞的是,竟然在南社领袖的家里,遇到了清朝的“格格”:她是爱新觉罗氏,正儿八经清朝的格格,她的大爷爷,正是溥仪的弟弟溥任。
这要搁在一百年前,按照这个血海深仇,这几家子不得打起来才怪。清朝当年打到江苏浙江一带,制造了历史上骇人听闻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而南社的孙中山等人,革的也正是清王朝的命。如今南社后人和清朝皇室,他们竟然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合作大事,不得不让人概叹,造化弄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那些曾经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如今都化作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相逢一笑泯恩仇。
如此甚好。这个夜晚,值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