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玛莎·斯托特

88个笔记

良知是什么

>> 任何一个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为了达到操控他人的目的,都能在短期内表现得像圣贤一般友善。真正有良知的人通常都没那么友善,不管是出于愚昧,还是像乔一样缺乏共情,或只是一般心理学所讲的“否认”(denial)作用。

煤气灯下

>> 且反社会人格者想要的东西、激励他们的东西,完全超出我们的经验范围。

>> 芭芭拉·格雷厄姆的遗言:“好人总是那么确定他们一定是对的”,有种“煤气灯下”的效果,因为真相恰好相反。实际上,好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他们几乎从来都无法完全确定自己是对的。好人会经常质问自己、反思自己,而且会把自己的决定和行动置于“根植于对他人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义务感”的严格监督之下。

>> 我们心里明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好人,于是我们便假定,也一定没有百分之百的坏人。

>>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具备“建立在情感依附基础之上的约束感”,也肯定有人不具备这种约束感。如果无法认识到这一点,就等于把有良知的人和世界上所有像梅布尔·莫纳汉一样的人置于危险之中。

如何不让良知被蒙蔽

>> 在性别心理学家德博拉·考克斯、萨莉·斯泰伯以及卡琳·布鲁克纳合著的《女性的愤怒:临床与发展理论》(Women's Anger: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一书当中,记录了女孩(与女人)如何认知这个社会对她们发怒的各种反应方式。作者写道:“她们(女孩和女人)所描述的与社会的互动大多包含了一种排斥,社会排斥她们或她们的愤怒,或者两者一并排斥。这种排斥具体表现在以批评或防卫反应直接攻击她们,或者是一种更为被动的方式,如忽略和轻视她们的担忧和感受。”

>> 教育学家琳恩·迈克尔·布朗认为,我们所崇尚的理想女性特质对“沉默是金”有一种危险的鼓励。

>> 考克斯、斯泰伯以及布鲁克纳强调,“要求女性必须压制自己对他人的愤怒,这实际上是在剥夺女性发展成为独立个体的机会。”诚如琳恩·迈克尔·布朗所言,我们必须让她们知道,“即便是在压力最大的条件下,你也有选择主动拒绝、起身反抗的机会。”

第6章 如何辨识残酷无情的人

>> 问者自然会期待我能描述这些人罪恶行为的相关细节、肢体语言上的迹象或者能够让反社会人格者露出马脚的威胁性言辞。但我告诉他们这些特征都不可靠,最可靠的特征是“装可怜”。

>> 寡廉鲜耻的人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要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们需要博得我们的同情。

>> 好人的同情就像是一纸投降书,它比羡慕和畏惧来得更彻底。当我们心生怜悯的时候(至少在那一刻),我们是毫无防备的,就像许多能把人们凝聚成群体的正面而又基本的人性特征(如社会和专业角色、性联系、尊贤惜才的理念、对领袖的景仰),我们心生同情时情绪上的易感性,也会被那些毫无良知的人拿来利用攻击我们。

>> 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作恶,或者行为极度恶劣,但却总在你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来博取同情,这就向你发出一个警示信号:他极有可能就是没有良知的人。

可怜的洛克

>> 洛克对别人没有义务感,而且他的行为(尽管没有出现肢体暴力)反映出了这个危险的事实。在洛克看来,社会规范和人际期望存在的目的就是满足他的自身利益。

>> 反社会人格者有时会表现出短暂而强烈的热情,如嗜好、计划、跟人交往,但不会做出承诺,也不会有后续发展。这些兴趣貌似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没有任何理由。

>> 当某个人对你毫不关心时,留他在身边一定会把你的生活搞得鸡犬不宁、毫无快乐。

第7章 无罪感的病因:反社会人格是如何炼成的

>> “不遵守社会规范”“有攻击倾向”“莽撞”“易冲动”“拖欠债务”“经常换工作”“一向不认同一夫一妻制”以及“缺乏悔意”。其他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反社会人格者“不友善”“缺乏责任心”“不规避伤害”,而“友善”“责任心”以及“规避伤害”这些人格维度都跟基因有关。

>> 它表明在人们呱呱落地之前,甚至是在受孕那一刻,像多琳、洛克和斯基普这样的人就已经有了爱撒谎、莽撞、不忠和缺乏悔意的倾向。

>> 在脑电活动的层面上,正常人对情绪性词汇(如爱、恨、舒适、痛苦、欢乐、母亲等)的反应比对情绪中立的词汇(如桌子、椅子、15岁、后来等)的反应更迅速、更强烈。如果让我在词和非词之间做选择的话,我从“听聆”(英文“聆听”的错误拼法)与“恐怖”中辨识出“恐怖”,要比从“窗户”和“头码”(英文“码头”的错误拼法)中辨识出“窗户”快得多,我是说快上几毫秒。

>> 从反应时间和大脑皮层上的诱发电位来看,反社会人格实验对象在这些实验中对情绪性词汇的反应和非情绪性词汇相差无几。“啜泣”或“亲吻”等词在他们大脑皮层诱发的电位并不高于“坐下”或“目录”等词汇诱发的电位,情绪性词汇和其他词汇一样,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更多含义,也没有被他们的大脑深度编码。

>> 反社会人格者在努力完成情绪词汇的辨别的任务时(这对正常人来说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他们的生理反应就跟求解一道代数题差不多。

>> 在我们体验情感的能力以及情感依附的基础之上,反社会人格者也不只是单纯地缺乏负罪感和悔意。反社会人格者缺乏一种能力,他们没办法拥有和感受真实的(无法计算的)情感经验,因此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真实的(无法计算的)关系。

>> 反社会人格者就是“无法遵守社会规范”“一向不遵守一夫一妻制”或“拖欠债务”的人,直接的原因是,任何形式的责任感都是一个人对其他生命或生命群体的感受,在情感上在乎这些生命。

>> 反社会人格者能够真正感受到的唯一情感,貌似只是由即刻的生理痛苦和愉悦或短期的挫折和成功引起的所谓的“原始”情感反应。挫折可能会让反社会人格者生气或暴怒;而在掠夺中获得成功,赢得猫捉老鼠的游戏(例如,多琳成功地戏耍詹娜,让她跑过泥泞不堪的医院草坪),特别能够引发他们好斗与兴奋之情,让他们从中获得“一阵”愉悦的感受。

>> 自恋相当于半个反社会人格。甚至在临床上被认定为自恋患者的人也都能够像其他人一样强烈地感受到绝大多数的情感,从罪恶感到悲伤,从不顾一切的爱到激情。而他们缺失的一半是了解他人感受的重要能力。自恋的问题不是缺乏良知,而是缺乏共情,而共情是感知他人情感从而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 当自恋者寻求帮助时,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让他知道,之所以他跟别人的关系比较疏离是由于缺乏共情导致的,因此他才会感到困惑、被抛弃和孤独。

>> 对于更高级的情感而言,反社会人格者“知道歌词的意思,却感受不到音乐的美妙”。

>> 他们必须学习如何去表达和流露情感,就像你我学习第二语言,也就是说,他们得通过观察、模仿和练习才能做到。就像你我经过练习或许就能把其他语言说得很流利,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也能熟练掌握“会话情感”的表达。

抚养方式

>> 有情感依附障碍的儿童性格冲动、冷酷无情,对父母、兄弟姐妹、玩伴和宠物还会时而表现出危险的暴力倾向;他们有偷窃、故意破坏和纵火倾向;在少年阶段常进拘留所,而成年后就会被关进监狱,这都是与反社会人格者相同的表现。

>> 在情感依附障碍的儿童或成人中鲜见魅力超群者,他们也没有玩转人际关系的智慧。相反,这些不幸的人通常都有点令人厌恶,而且他们也不会在“伪装”正常人上花任何心思。很多有情感依附障碍的人都很孤僻,他们的情感表现平淡而又乏味,有时候甚至带着明显的敌意,而且他们往往是好斗成性、麻木不仁、毫无魅力的极端分子,再不就是贫困潦倒、难以为继的穷光蛋。情感依附障碍者的这些特质使其缺乏反社会人格者大多能具备的变色龙一般的支配手腕、欺骗技巧、迷人微笑以及消解他人敌意的领导魅力,也没办法让他们像善于交际的反社会人格者一样,在物质世界里接连不断地取得成功。

>> 很多临床医生和家长都表示,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儿童不愿与家人建立温馨融洽的关系。他们在情感上或生理上有逃避的倾向。当然,有情感依附障碍的儿童也是如此。但跟这些不幸的依附障碍儿童的情况极为不同,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儿童与家人关系的疏离,更像是他们所选择的生存方式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 童年受虐和依附障碍都无法构成影响反社会人格(心理学家把没有爱的能力、喜欢操纵别人、毫无负罪感定义为反社会人格)形成的环境因素

文化影响

>> 精神病人类学家简·墨菲描述了因纽特人的概念“kunlangeta”,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指一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却不去做”的人。墨菲写道:“在阿拉斯加州西北部,kunlangeta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男人,比方说,说谎成性、不断骗人、偷窃成性、不去打猎,会趁其他男子离开村子时,勾引他们的配偶上床。”因纽特人心中默认kunlangeta是不可救药的

反社会人格不在意社交圈子,但需要和愿意去维系社交圈子,东亚文化强调责任和联系,则相应的,反社会人格也会习得为他人负责以及和他人建立关联。

>> 反社会人格者一点都不在乎他们的社交圈子,但他们的确希望而且也的确需要融入其中。

>> 反社会人格者一点都不在乎他们的社交圈子,但他们的确希望而且也的确需要融入其中。

第8章 反社会人格者就在你身边

>> 我发现汉娜的父亲把他漂亮的妻子、出众的女儿当成战利品,而不是当作人来对待,当妻子和女儿生病或由于其他原因身处困境的时候,他往往会对她们不理不睬

>>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写了一张条子送到我家,说我没有做完作业。在那之后的整整两个星期爸爸都没跟我说话。

>> 对他而言,我好像突然从人间蒸发了,这种情况很恐怖。

>> 对我妈妈真的很好。他不在家的时候会寄花给她,而且他总会当面赞美我妈妈。我想这种事对她来说一定很有意义吧。”

>> 他有时会很晚回家,或者一整个周末都不见人影,然后妈妈就会收到花。我是说,她真的都是在这种时候收到的花。这事太奇怪了,因此我尽量不去理睬。”

>> 是件很可笑的事情,真的。这实在是……有时候他会调戏我的朋友,这让我很困扰。事实上,这事经我这么一说,会显得更加荒谬。我觉得这件事不应该让我如此困扰才对,但它确实困扰着我

>> 汉娜直到此刻才又大哭起来,这一次没有任何克制。她突如其来的极大的悲痛是为了那个她过去认为的父亲,这让我想起了美国诗人、思想家爱默生的一句话:失去一个人有很多方式,而死亡则是其中最慈悲的一种。

良知约束对那些毫无罪恶感的人有什么作用

>> 缺乏良知的人对情感的体验跟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完全感受不到爱,也感受不到对他人产生的其他任何一种正面的情感联系。这种难以想象的情感缺陷让他们的人生退化成一场以控制他人为目标的无休止的游戏。有时候,反社会人格者会使用肢体暴力,就像汉娜的父亲一样。但他们通常更喜欢通过经商、从政或从事某些专门的职业来“赢”过别人,或是通过吃软饭寄生于他人的生活中,就像西妮的前夫洛克的所作所为。

>> 对付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反社会人格者的13条法则

1.最高法则——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某些人就是没有良知。

>> 2.做判断时从自己的直觉出发,不要受到别人身份(教师、医生、领袖、喜爱动物的人、人道主义者、家长等)的蛊惑。

>> 你的自我具有最佳的直觉,根本不用别人提点,你压根儿就不会把感人与道德的标签贴在一个毫无良知的人身上。

>> 3.当考虑跟一个人建立一种新关系的时候,拿“事不过三”原则检验这个人的主张、承诺和他的责任。把“事不过三”当作自己的个人原则。

>> 如果是三次谎言,则说明你在跟一个骗子打交道,欺骗行为是缺乏良知的主要表现。你要赶快脱身。

>> 4.质疑权威。

>> 请相信你自己的直觉和焦虑的感受,尤其是当有人宣称解决某些问题的最佳办法是统治他人、施加暴力、发动战争或其他违背你良知的东西。

>> 5.提防马屁。

>> 用谄媚来操纵人有时是无害的,有时则是灾难性的。反省自己是否被谄媚之词冲昏头脑,注意提防马屁精。

>> 一个人要是被操控者吹捧得飘飘然就很有可能会做出蠢事;爱国之心要是被谄媚之词搞得过分膨胀,同样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 6.如果有必要,请重新定义你对尊敬一词的认识。

>> 拥有把尊敬与恐惧区分开来的决心对于群体和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经常把犯罪、暴力、恐怖主义挂在嘴边,危言耸听以博取民众支持的政治人物,不论是小政客还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都不太可能是一位正直的领导人,而多半是一个很会煽动民众的骗子

>> 7.不要加入他们的游戏。

>> 阴谋诡计是反社会人格者的工具。你得抵制自己与有魅力的反社会人格者一争高低的诱惑,不要试图在智力上碾压他们,不要尝试用精神分析来治疗他们,甚至连善意取笑他们的冲动都不要有。

>> 8.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开反社会人格者,拒绝与他们接触和沟通。

>> 对付你所经辨识出的反社会人格者唯一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不允许他们进入你的生活。

>> 9.质疑自己的妇人之仁。

>>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同情一直伤害你或伤害其他人的家伙,而且这个家伙又在积极博取你的同情,那么几乎可以百分百地肯定,这个人就是反社会人格者。

>> 对我们这个文化里的正常成年人来说,表现出所谓的“文明有礼”就像一种条件反射,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会习惯性地表现出客气有礼的态度,即便是在有人激怒我们,一再对我们说谎或暗地中伤我们的时候。反社会人格者会利用这一点对我们进行盘剥并从中获益。

要拉得下脸,不要害怕自己对那种人不客气。

>> 10.不要尝试弥补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情。

>> 如果你应付的是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你得知道如何咽下这口气,及时止损。

>> 不管我们的初衷有多好,我们都无法控制其他人的行为,更不用说他们的品性了。请牢记这个人性事实,避免产生控制他人的野心,否则我们自己便会沦为那种控制欲极强的人。

>> 11.千万不要出于同情或其他原因,而同意帮反社会人格者隐瞒其真实性格。

>> 如果有个无良者坚称你“欠”了他什么,你就想想下面这段话:“这是你欠我的”千百年来一直是反社会人格者的标准说辞,现在依旧如此

>> 此外,也不要理会他们所讲的“你跟我一样”,因为你跟他们不一样。

>> 12.捍卫自己的心智

>> 不要让某个没有良知的人,甚至一群这样的人说服你相信人性是一种失败。绝大多数人都有良知,绝大多数人都有爱的能力。

>> 13.好好生活就是对反社会人格者最好的报复。

第9章 良知的起源

>> 亲属选择是指:如果个体不仅保卫自己生存和繁衍的机会,也保卫那些与自己共享某些基因结构的个体的生存和繁衍,那么他的基因蓝图片段就能够更好地得到保存(也就是说,这一个体唯一的生物学面貌就更有机会“永垂不朽”)。如果他对自己的血亲表现出慷慨和保护,那么他们生存和繁衍的概率就会提高,从而增加自己传给后代的基因数目,因为他的亲属和他拥有许多共同的基因。

>> 多数人都希望减少冲突,必要时与人进行分享,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生活;而少数人利用冲突中壮大自己,人生对他们而言无非就是一场以主宰他人为目的的持续竞争。

连接全球的纽带

>> 除了一些明显的特例,我们对其他人都有很深的情感依附。情感依附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身上,它存在于构成我们身体和大脑的分子里,有时我们会突然强烈地感受到它。情感依附从基因开始,不断向外发散到我们的文化、信仰以及宗教体系当中,它在低声细语提醒我们是一个统一体。不管它起源何处,这就是良知的本质。

赢的失利面

>> 残忍无情并不会让你拥有更好的人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概括,对于一个异常有耐心的观察者来说,有一个办法可以判断我们怀疑的某个人是不是反社会人格者,就是等到他行将就木时,看看他有没有把自己的人生毁掉,不管是部分毁掉还是全部毁掉。他真的拥有你渴望拥有的东西吗?还是说他孤独无依、令人生厌?这些“强者”垮掉的方式或许会让人震惊吧

>> 但还有其他一些隐蔽性较强的理由,能够解释为何没有良知会导致人生的失败,这些理由跟旁人出离愤怒的报复举动没有关系,而是跟反社会人格者的心理直接相关。

第一个理由就是无聊,直白而简单。

仅仅是无聊而已吗

>> 反社会人格者说自己一直渴望更多的刺激。有些人会用“上瘾”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渴望,比如对刺激或冒险上瘾。这种上瘾现象的发生是因为缺乏情感生活的调剂,而治疗“刺激欠缺”的最佳(或许唯一)方法就是情感生活

>> 有些反社会人格者用化学方法缓解一时的无聊,也是他们成为酒鬼和瘾君子的部分原因。

>> 75%的反社会人格者有酒精依赖,有50%的反社会人格者还会滥用其他药物。因此,反社会人格者除了会对冒险上瘾之外,通常也会对一般的致瘾物上瘾

>> 。对大多数人而言,幸福就是有能力去爱,有能力以更高的价值驾驭自己的生活(大多数时候),并且有理由对自己感到满意。反社会人格者没有爱的能力,也不具备更高的价值向往,而且他们几乎永远都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他们没有爱心、缺乏道德感、长期处于百无聊赖之中,即便少数一些人后来变得有钱有势。

>> 没有良知的人有时候会为疑病症所苦,这甚至会让极度焦躁的神经质都显得很合理。在他们看来,被纸张割破了手指就是一件大事,要是嘴上长了疱疹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灾难了。

>> 通常来说,反社会人格者都会避开需要付出持续努力、按部就班的工作,这种极度的好逸恶劳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在现实世界的个人成就。

>> 他们不喜欢长期目标或规划,绝不会兢兢业业地干好一份工作,他们只喜欢轻松容易的计划、一蹴而就的事情或耍点小聪明就能干成的事情。就算反社会人格者处在很高的职位,这些职位往往也是那种难于说清实际上做了(或是没做)多少工作的职位,或者是可以把别人干的活算在自己头上的职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聪明的反社会人格者只要偶尔表现出色一点,或是说几句甜言蜜语,施展一下个人魅力,或是吓唬吓唬手下,就能继续玩转职场。他会把自己包装成“很会分权的主管”“呼风唤雨的高手”或是“有点神经质的天才”。他需要经常度假或休假,这能让他的真实行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保持努力工作是留住成功的关键,你需要埋头苦干,忍受单调和无聊,对细节一丝不苟,勇于承担责任。

>> 没有良知的人只会考虑自身利益,无法跟别人合作,只想独来独往。他们在跟其他人或是一群人打交道的时候通常会采取欺骗、奉承或是恫吓的手段。

>> 当反社会人格者被操纵别人的兴奋冲昏了头时,其他一切目标都黯淡无光,他们的人生也就这样走向毁灭

>> 多琳真的相信可以通过贬低别人来增加她的权力;就像斯基普认为自己可以永远逃脱社会规范的制裁;就像失势战败的独裁者总是困惑于人民对他的怨恨从何而来,而且不给他协商的余地。没有良知的人即使聪明绝顶,往往也都目光短浅,幼稚得惊人

“良知过剩”

>> 这23位被试属于不同人种,具有各自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和个人追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拥有异常强大的良知,有以同胞的福祉为己任的“过度发达的”责任感。

>> 那些“良知过剩”的人有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

1.明确;

2.积极;

3.自我与道德目标合一。

第12章 良知最纯粹的形式:科学赞成道德

>> 良知似乎是心理学与灵性的纽带,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知道建立在情感联系上的道德感能够产生奇异的精神振奋作用。在宗教和灵性里,这种体验被称为“一体性”“合一”“互即互入”等。在心理学里,它被称作“良知”或“道德感”。不论怎么称呼,它都是人类思想、情感和行动的强有力的整合器,它源自人类过去的原始生物特征。良知贯穿我们的基因、大脑,或许还有我们的灵魂,它已经成为我们心理生活与社交生活中的保护力、生产力以及情绪维护力,千百年来一直存在于人类最优秀的传统当中,吸引着人类群体中最值得钦佩的那些个体。良知那依旧微弱的声音从人类在地球上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57,198评论 4 3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66,663评论 1 2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06,985评论 0 2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3,673评论 0 20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51,994评论 3 2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0,399评论 1 21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1,717评论 2 3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407评论 0 19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4,112评论 1 23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0,371评论 2 24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1,891评论 1 25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28,255评论 2 25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2,881评论 3 23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010评论 0 8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6,764评论 0 19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35,412评论 2 26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35,299评论 2 26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荐 语 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 它有时藏身起来, 有时被人抓去, 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而有的人...
    敢在你怀里孤独阅读 786评论 0 1
  • 荐 语 良知是伴随我们行走在人生荒原的白鸽,它有时藏身起来,有时被人抓去,却总会再次回到我们身边。 而有的人,却从...
    晨峰_02c6阅读 487评论 0 1
  • 图书封面 作 者 简 介 玛莎·斯托特博士(Martha Stout, Ph.D.) 美国知名临床精神病学专家,任...
    荷语微光阅读 750评论 0 0
  • 一、反社会人格概述 二、无良症的案例——一个没有良知的高智商成年人会是什么样? 三、良知是什么 四、良知的起源 五...
    萧筱068阅读 877评论 0 9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8,471评论 28 53